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

上一篇   下一篇

壹、内容纲要

 

【保罗打开欧洲福音的门】

  一、在路司得带提摩太同行传道(13节)

  二、经过各城坚固众教会(45节)

  三、行程受圣灵的禁止和不许(68节)

  四、在特罗亚看见马其顿的异象(910节)

  五、来到欧洲的门户――腓立比(1112节)

  六、在河边得着吕底亚和她的一家(1315节)

  七、因触犯鬼魔和财利而下监(1624节)

  八、在监牢中的夸胜(2526节)

  九、得着禁卒和他的一家(2734节)

  十、胜过属地的权势(3540节)

 

贰、逐节详解

 

【徒十六1“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利尼人。”

  〔背景批注〕犹太人与异族通婚所生的儿子,究竟算不算是犹太人,圣经学者尚无定论。有的说,严谨的犹太人不会承认异族通婚,也不接纳这类的婚生子(尼十30;十三2325)。但也有的说,按犹太人拉比所定的规条,若母亲是犹太人,孩子就算是犹太人。

  〔文意批注〕“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保罗第一次的行程乃是先到路司得,后才转往特庇(徒十四620);这次的行程刚好相反。

     “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提摩太被称为‘门徒’,表示他可能是保罗上次在路司得传福音所结的果子(徒十四67;林前四1517)。大约十几年之后,保罗仍称提摩太为年轻人(提前四12),故此时他的年纪不大,应只有十几岁。

     “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提摩太之所以信主,大概是受他外祖母罗以和母亲友尼基的影响(提后一5)。

     “他父亲却是希利尼人,”‘希利尼人’这个字的意思不一定指他是真正的希腊人,当时凡是说希腊话的外邦人,都可称之为希利尼人。保罗在他的书信里从未提到提摩太父亲的信仰,或许他是个既未皈依犹太教,也不信奉基督的外邦人;也有可能当时他已经去世。

  〔话中之光〕(一)提摩太之所以在主里有杰出的表现(参2节),必定是因受他敬虔爱主的母亲的调教(提后一5)。我们信徒也应当注意儿女们在主面前的光景。

     (二)我们今生所有的一切,都将会化为乌有;惟独儿女,是主所托付给我们的一份真实产业。所以我们要把儿女们都好好带到主面前,为他们祷告,把主讲给他们听,鼓励他们过敬虔的生活,自己也为他们作好榜样。

 

【徒十六2“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

  〔文意批注〕“弟兄都称赞他,”‘称赞他’原文是‘为他作见证’。

     提摩太不但受弟兄们的称赞,也深受保罗赏识,日后且成了保罗最亲密的同工(徒十七14;十八5;十九22;廿4;罗十六21;林前四17;林后一19;帖前三26;提前;提后)。

  〔话中之光〕(一)“路司得和以哥念”是两地、两个教会,但弟兄们都称赞同一个人;这表示当初的教会之间必有很密切的交通来往。各地教会虽然在行政上独立,但在属灵交通上不可孤立。

     (二)选择一个主的工人,要注意他日常所接触的人对他的观感。

     (三)万丈高楼从地起;一个人出外工作的表现,可从他在本地的表现看出端倪。

 

【徒十六3“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利尼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文意批注〕“保罗要带他同去,”目的是要训练他事奉主。

     “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利尼人,”这表示犹太人不能放心和提摩太交往,恐怕他尚未犹太化。

     “就给他行了割礼,”保罗坚决反对‘给外邦人行割礼’(徒十五12),为何此刻却给提摩太行割礼呢?或许是因为他有犹太人的血统(参1节),为着方便带他在犹太人中间出入传福音,乃有此权宜之计。

        保罗对行割礼的认识与态度如下:(1)他本身是个纯种犹太人,第八天就受割礼(腓三5);(2)自从他信主以后,他对割礼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改变;(3)他认为外面肉身的割礼,只不过是因信称义的一个记号而已(罗四11);(4)所以外面肉身的割礼,不是真割礼;真割礼是心里的,在乎灵不在乎仪文(罗二2829);(5)人得救并称义,绝对不是因着受割礼、遵行律法,乃是因着信心(加二16;五6);(6)然而他并不因此提倡废除割礼,他对割礼采取‘不废、不受’的态度­­­­­­­­――有人已受割礼蒙召,就不要废割礼;有人未受割礼蒙召,就不要受割礼(林前七18);(7)不过,他也为着传福音得人的缘故,容许在蒙召时未受割礼的人去受割礼――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林后九1923);(8)因此,他在本节为提摩太行割礼,又在日后为四个有愿在身的犹太人行洁净的礼(徒廿一2026);(9)然而当人们主张须受割礼才能得救,以行割礼为得救的条件时,他就会为着维护福音的真理,而起来坚决反对(徒十五12);(10)他决不勉强任何外邦人受割礼(加二3);(11)他认识割礼的属灵意义――基督使人脱去肉体(西二11原文无‘情欲’);(12)所以他认为受割礼不受割礼都无关紧要,要紧的就是作新造的人(加六15)。

  〔话中之光〕(一)主的工人应当留意栽培后进;保罗平生最成功的事,就是发现并培植提摩太,造就成为他的接棒人。

     (二)凡是对真理无害、而对主工有益的事(如保罗为提摩太行割礼),不妨善加运用。

     (三)为主作工,应当尽量化除一切人际间的隔阂与拦阻(提摩太受割礼,可帮助化除与犹太人之间的隔阂)。

 

【徒十六4“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

  〔文意批注〕“他们经过各城,”‘他们’指保罗、西拉和提摩太(参3节;徒十五40)。

     “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本节否定了一些解经家的推论,认为保罗并不赞同耶路撒冷教会信函中的四项禁戒(徒十五29)。新约的信徒虽然不受律法仪文的拘束,但并不因此而无法无天,罔顾神的心意与作基督徒所应有的体统。

 

【徒十六5“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

  〔文意批注〕当时众教会的成员,仍以住在外邦地的犹太人为主;因此耶路撒冷教会信函中的条规,不但有助于犹太人和外邦人信徒之间相处融洽,并且有助于得着更多的犹太人加入教会。

 

【徒十六6“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

  〔文意批注〕“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亚西亚’乃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在加拉太省的西面,包括每西亚、弗吕家(一部分)等地区,境内著名的城市有以弗所、歌罗西;后来使徒约翰在《启示录》里曾奉主命写信给七个教会,也都在亚西亚境内(启一411)。

        这里引发两个问题:第一,圣灵‘怎样’禁止呢?圣灵禁止的方式,包括借着环境的拦阻、天使的说话、圣经的启示、叫人作异梦、灵里的感觉、叫人心里觉得不安、先知明确的预言、信徒之间的交通和印证、异象的显现(参9节)等。

        第二,圣灵‘为何’禁止呢?圣灵应当不是说‘那些地方’不需要福音,也不是说圣灵不要‘用保罗’在那里传福音,因为后来保罗至少曾亲自到过以弗所,在那里传讲了两年以上(徒十九110)。比较合理的解释,应当是说圣灵不要保罗在‘这个时候’、在‘这些地方’讲道,因为此时此刻圣灵另有安排。

        圣灵为何禁止他们那个时候在亚西亚讲道,这在当时实在令人难于理解。但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根据教会的历史而明白圣灵的美意:(1)圣灵有意尽早把传福音的根据地从亚洲转移到欧洲;(2)这是因为亚洲的政治和宗教环境即将变迁,犹太人将会被分散到世界各地,回教将会兴起,基督教将会在亚洲没落;(3)欧洲将会有一段时期独霸世界,殖民到各大洲,且欧洲人的性格比亚洲人更适宜承担传福音的大任。

     “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本句可译作:‘他们就经过加拉太省弗吕家地区’。‘弗吕家’原是一个较大的地区,后被分割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属亚西亚省,一部分属加拉太省;此处是指属加拉太省的部分,境内著名的城市有安提阿和以哥念。‘加拉太’指加拉太省,是一个很大的省分,通常分成南加拉太和北加拉太;现今土耳其的首都安哥拉就在北加拉太。

  〔话中之光〕(一)主工人的传道工作,既不是照着自己的爱好和定意,也不是按着人议定的行程,乃应寻求圣灵的带领。

     (二)圣灵不单会有积极的带领,还会有消极的禁止;并且圣灵常以“禁止”的方式来引导信徒。

     (三)事奉主的人若能敏锐察知圣灵的带领,以圣灵的方向为方向,工作必然会快速拓展。

     (四)不是‘工作’决定工人的脚步,而是工人的‘主’决定工人的脚步。人何等容易受工作本身的左右,而忽略了策划并管理工作的主。

     (五)工作既然是在主的管理之下,工人便不须担心主不纪念祂的工作,只要担心我们不在主的安排、管理、带领、差派底下作工。

 

【徒十六7“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

  〔文意批注〕“到了每西亚的边界,”‘每西亚’位于亚西亚省的西北部。

     “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庇推尼’是罗马帝国的直辖省分,位于亚西亚省的东北面,加拉太省的西北面。

     “耶稣的灵却不许,”‘耶稣的灵’即指圣灵(参6节);圣经里面用下列不同的名字来称呼圣灵:(1)神的灵(创一2);(2)耶和华的灵(士三10);(3)圣神的灵(但四6);(4)父的灵(太十20);(5)主的灵(路四18);(6)耶稣的灵(徒十六7);(7)基督的灵(罗八9);(8)祂儿子的灵(加四6);(9)神荣耀的灵(彼前四14);(10)神的七灵(启四5)。

        有解经家认为,‘耶稣的灵’特别重在指这灵中含有道成肉身的人性,经历过被试探而受苦(来二18),也能体恤人在肉身中的软弱(来四15)。故所谓‘耶稣的灵不许’,乃指祂因同情保罗肉身上的一根刺(林后十二7),意即同情保罗肉身上的病痛,而不许他往庇推尼去,以便能在特罗亚遇见医生路加(参10节‘我们’的批注;西四14)。

  〔话中之光〕(一)‘圣灵禁止’(参6节)和“耶稣的灵不许”这两句话,就像两根铁轨所铺成的一条铁路;我们顺着圣灵的引导而行,就无往不利;但若置之不理,我们就要出轨了。

     (二)圣灵的禁止和不许,通常只是一种里面的感觉,而不是清楚明白的启示,必待我们顺服以后才会明白。

     (三)事奉主的人,不但要学会如何殷勤的作工,而且也要学会顺服圣灵的禁止和不许――也就是安静不动;凡只会一味地作工,而不会停止下来的人,恐怕作的不是主工。

     (四)主耶稣如何‘凭着自己不能作甚么’(约五19),主的工人也当照样不凭着自己作事。惟有学会了‘神不动,我们就不敢动’的人,神才会差遣他前去为祂作工。

 

【徒十六8“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

  〔文意批注〕“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他们是由东边来,如今既不可往南边(参6节),又不可往北边(参7节),故只有向西直行越过每西亚。

     “下到特罗亚去,”‘特罗亚’全名为亚历山大特罗亚(Alexandrian Troas),乃是接连亚西亚、马其顿和亚该亚的重要海港,可说是望向欧洲的门坎。保罗后来在此传福音,建立教会(徒廿612;林后二12),在他为主殉道之前也路经此地(提后四13)。

 

【徒十六9“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

  〔文意批注〕“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异象’乃是神指引人的方法之一(徒十3)。

     “有一个马其顿人,”‘马其顿’是罗马帝国的一省,位于亚该亚(即今希腊的南部)的北面。有人推测本书的作者路加就是这个马其顿人,因为路加是在特罗亚,从这时候开始加入保罗的传道行列(参10节‘我们’的批注)。

     “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帮助’原文意思是听到呼声,立即前去呼求者那里,给予协助。

        从地域环境看,特罗亚是属亚洲,马其顿则属欧洲,因此到马其顿传福音,乃是跨越洲际的新里程,使主的见证向着‘地极’(徒一8)推进。

        圣灵不许保罗等人在亚西亚讲道(参6节),原意是要他们转到欧洲,但是他们一时不能明白神的旨意,所以仍在弗吕家、加拉太、每西亚、特罗亚等地(全属今日土耳其西部)打转,所以逼得神不能不以‘异象’来给他们清楚的带领。可见异象并不是神经常带领人的方法,而是一种‘非常’的手段。

  〔话中之光〕(一)在我们事奉的“夜间”――黑暗笼罩、不知何去何从之际――最要紧的,就是要寻求从神来的异象。

     (二)今天到处都有‘马其顿的呼声’,盼望我们基督徒去传福音给他们;我们对此是否有响应,关切人的灵魂呢?

     (三)保罗出外为主作工,负担自必沉重,心情自必急切。但他就在如此负担和心情之下,能接受圣灵的约束,戛然停住,主才能把马其顿的异象和使命托付给他。为主停下,乃是为主进一步往前的根基和秘诀。

 

【徒十六10“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

  〔原文字义〕“想要”寻求,推想;“以为”议定,断定。

  〔文意批注〕“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在本节之前,一直都用复数第三人称‘他们’来称呼保罗和他的同工(参468节);但从本节起,突然改用复数第一人称‘我们’(参12131517节)。解经家据此推测,本书的作者路加乃是在特罗亚加入保罗的传道行列,故此后对保罗传道行程的记载也分外详尽、生动。

     “以为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以为’是指推研所得的结论;这表示保罗看见了异象之后,并不是立刻就轻率地确定神的心意,而是小心翼翼地加以慎重的酌量,然后才得出这样的结论。

  〔话中之光〕(一)看见异象是一回事,明白异象又是另一回事;许多人的难处不是没有异象,而是不能领会异象,或甚至误会了异象。

     (二)“以为”表示保罗等人并不把异象当作惟一的引导。我们得着了异象或异梦之后,仍须与圣经的话、和我们里面恩膏的教训、并环境的安排合起来酌量神的心意,才不致发生错误。

     (三)异象是显示给保罗个人的,但“我们以为”表示是团体同心合意的寻求神,然后一起采取行动。这里告诉我们,任何个人的看见,仍须变成身体一致的看见,又化成身体一致的行动,才有属灵的果效。

     (四)我们一得着了从天上来的异象,就要小心地顺从,不可违背那异象(徒廿六19)。

 

【徒十六11“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波利。”

  〔文意批注〕“一直行到撒摩特喇,”‘撒摩特喇’位于爱琴海东北角的一个岛屿,适于作船只为避免夜航危险而暂时停泊的中途站。

     “第二天到了尼亚波利,”‘尼亚波利’是腓立比城的外港,离城约十六公里,今名卡瓦拉(Kavalla)。

 

【徒十六12“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

  〔原文字义〕“腓立比”矿泉;“头”首要。

  〔文意批注〕“从那里来到腓立比,”‘腓立比’乃马其顿东部一城市,因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腓立二世得名。它是罗马殖民地,所以不受行省的管辖,其行政制度完全仿效罗马城,城内公民享有如生活在罗马城的权利。有许多罗马退役官兵定居于此,犹太人稀少。

     “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这一方’指这一个地区;马其顿有四区,腓立比位于其中头一区。‘头一个城’意即首府;但马其顿的首府是帖撒罗尼迦,而腓立比所在地区的首府则是暗妃波里,故此处可能意指‘头城’(即重要城市,原文未用定冠词)――腓立比乃是他们一行进入马其顿所遇到的头一座重要城市。

     “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指罗马帝国为着国防的目的,在各附庸国选择战略据点,一面派军驻守,一面将退役官兵殖民于此,一旦有事时,立即可以复役为国效劳。

 

【徒十六13“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

  〔文意批注〕“到了河边,”即甘寨底斯河(Gangites River)岸。

     “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腓立比的犹太人稀少,因此没有会堂;虔诚的犹太妇女们惯于聚集在河边祷告,据说流水可作仪式上的洗濯之用。

  〔话中之光〕(一)祷告乃是给神机会,使祂在地上人间有所行动。

     (二)我们固然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传道(提后四2),但也须注意抓住传道的良机(发现一群有心寻求神的人),才能事半功倍。

 

【徒十六14“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神。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

  〔文意批注〕“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紫色’是皇家的颜色,‘紫色布匹’是较高贵的衣料,当时的富人才穿紫色衣服。据说,紫色染料需要一滴一滴地从某种甲壳类昆虫搜集而得,非常珍贵。在当时,从事这类买卖的都是大富商。

     “名叫吕底亚,”她是保罗在腓立比所结的第一个果子,也就是在全欧洲所结的第一个果子。

        本句在原文又可译作‘她是吕底亚人’;吕底亚乃亚西亚省境内的一个地区,位于其西南方,主要城市有推雅推喇、撒狄和非拉铁非。如果吕底亚是指她的出身地的话,则她极可能是《腓立比书》中所提友阿爹或循都基二人当中的一位(腓四2);根据她在15节邀请保罗所表现的坚决性格看来,似乎难免和别的女人合不来。

     “是推雅推喇城的人,”‘推雅推喇’位于亚西亚省境内,以染料业闻名,其紫色的染料特别出名。

     “素来敬拜神,”‘敬拜神’是指对神持有尊敬和礼拜的态度;这词常用来形容一个外邦人,相信犹太人的神是独一的真神,平素勤研圣经,也遵守一些仪文规条,但尚未完全皈依犹太教。

     “主就开导她的心,”指主开她的心窍(路廿四45),使她对保罗所传的福音信息有所响应。

  〔话中之光〕(一)我们若要蒙恩典,不仅要“听”,而且还要“留心听”;不仅要用‘耳’听,而且还要用‘心’听。

     (二)一个传道人单是道讲得好,讲得准,而没有主的同工,并不能叫人得救。

     (三)教会传福音时,弟兄姊妹不但要为传讲信息的人祷告,也要为听众祷告,求主开导他们的心。

 

【徒十六15“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或译: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事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文意批注〕“于是强留我们,”吕底亚邀请保罗时所用的话,乃是一种‘激将法’,其‘强留’的方式,显出她的个性似乎相当坚决且有主见。

  〔话中之光〕(一)在正常的情形下,一相信主即可受浸(参33节),并不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二)基督教的一个特色,就是全家归主(参3134节)。

     (三)事奉主和接待主的工人,并不是给主或给人恩宠,好像我们高兴就作、不高兴就不作;它乃是一个机会,需要“求”才能得的一项荣幸。

     (四)接待圣徒是忠心事主的表现,必须是真信主的人才有此资格。

     (五)正常的基督徒家庭,乃是喜欢款待客旅的(罗十二15;来十三2;彼前四9)。

     (六)吕底亚心开了(参14节),家也开了;心里接待主,家中也就会接待主的仆人。

     (七)人一信主,就成为基督身体上的一个肢体;作为一个肢体,最要紧的就是要与身体上的其它肢体有交通,也就是要彼此相顾(林前十二1227)。

 

【徒十六16“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

  〔文意批注〕“她被巫鬼所附,”‘巫鬼’原文指希腊神话中的蟒蛇神,被亚波罗神(Apollo)杀死,但其精灵仍在,四处附在人身上。

     “用法术,”意指能占卜、说预言,料事如神。

  〔话中之光〕异教徒也会行超自然的异能、说出不可思议的预测;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单凭一个人能作些神奇的事,或说些常人所不能说的话,就认定他是从神来的。

 

【徒十六17“她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

  〔文意批注〕“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至高神’是用来称呼犹太人的神,表示祂远超外邦众神,乃是惟一至高的真神。

     “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这话表面上是正确且有帮助,但实际上却包藏着撒但的诡计:(1)使人正邪不分、神鬼混淆,误以为她也是为至高神效力;(2)打岔聚会、叫人分心,不能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参14节)。

 

【徒十六18“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就心中厌烦,转身对那鬼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那鬼当时就出来了。”

  〔文意批注〕“保罗就心中厌烦,”‘厌烦’原文指强烈的厌恶。

     “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这个使女有没有得救,因为这里没有明确的交代,所以不得而知。但也有解经家认为这里似乎暗示她也被主得着了,因此腓立比教会最初所得着的三班人,吕底亚代表来自社会的上层,而使女则来自下层阶级,后面的禁卒(参2934节)则来自中层阶级。

  〔话中之光〕(一)撒但常躲在人、事、物的背后,“一连多日”在那里折磨属主的人,目的要消耗他们的精神、喜乐、灵性。

     (二)保罗并未一开始就赶鬼,而是忍耐了“多日”之后,“心中厌烦”了才赶鬼;这表示他里面的主不动,他就不动。他凡事都随从里面的带领,连赶鬼也不例外。

     (三)保罗所“厌烦”的是“那鬼”,不是那个使女。许多时候,我们会搞错了对象,而对人发脾气;其实我们所该恨恶的是鬼魔,不是人。

     (四)保罗赶鬼,并没有先停下来祷告,而是一转身奉主的名吩咐鬼,鬼就逃跑了。这是告诉我们,保罗一直都与主同在,主已经把祂自己托付给了他,所以他随时可以在‘主的名里’采取行动。

 

【徒十六19“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文意批注〕“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注意,保罗在腓立比所受的逼迫,不是来自犹太人,而是外邦人。在《使徒行传》中,外邦人反对福音的两次主要事件,都是因为危害他们既得的经济利益(徒十九2329)。

     “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首领’指当地的高级行政长官。

  〔话中之光〕(一)异教背后的权势(“使女的主人们”),他们只会利用别人谋取自己本身的利益,而未顾及别人的身世与幸福。

     (二)基督福音的特质却是‘传福音给贫穷的人,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路四18)。

     (三)世人和基督徒的最大分别点,乃在于对钱财的看法与态度不同:世人是视财如命,每当有人触到他们的钱包时,便会起而对抗;基督徒则乐意与人分享(林后八23)。

     (四)为主作工,最大的障碍乃是人性的自私;每当工作涉及别人既得的利益时,攻击和苦难便会随之而来。

 

【徒十六20“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背景批注〕“这些人原是犹太人,”根据推算,大约就在此时之前一年,罗马皇帝革老丢下令驱逐犹太人出罗马城(徒十八2)。

  〔文意批注〕“又带到官长面前说,”‘官长’原文是指‘执政官或司法官’(the praetors)。

  〔话中之光〕今天在信仰不自由的地区,人们也常以‘扰乱治安’的罪名来控告基督徒。

 

【徒十六21“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

  〔背景批注〕在罗马帝国境内,任何宗教均须经官府核准,方算为合法。当时,犹太教虽已被承认是合法的,容许犹太人信奉自己的宗教,但不可向罗马人传教。至于基督教,当时的罗马人尚不知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分别,而把基督教当作犹太教的一个分支。

 

【徒十六22“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

  〔文意批注〕“用棍打,”‘棍’在原文是指官长的侍从(原文‘持棍者’)所持的棍;它是一根束棒,可作为官吏的徽章。

  〔话中之光〕(一)撒但惯用的手法,便是用暴力来对付属主的人,一面叫他们灰心丧胆,一面吓阻其余的人。

     (二)今天所谓的民主制度,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然而多数人所赞同的事,不一定就合乎真理和公义,所以民主制度并不就是公义制度。难怪许多人以‘民主’为名,作的却是抹煞事实、颠倒是非、屈枉正直人的事。

     (三)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罗十三3);然而当掌权者黑白不明时,就不再是神的用人,反而成了魔鬼的工具。

 

【徒十六23“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

  〔原文字义〕“棍”打击,伤口;“下”抛掷,放在;“禁卒”狱吏,看守监牢的人;“严紧”安全地,妥当地。

 

【徒十六24“禁卒领了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

  〔文意批注〕“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内监’指监牢最内部及最严密的地方,如地牢。通常‘内监’是关重罪犯的地方。

     “两脚上了木狗,”‘木狗’指一种木制的刑具,上面有许多可以开合的孔,用来铐住囚犯的双脚、腕部或颈项,通常用铁链牢牢钉在墙上,以防囚犯逃脱。因为它有许多孔,可以把两只脚远远地分开,令人觉得极不舒服,甚至非常痛苦。

  〔话中之光〕(一)“内监”和“木狗”是人所能想出的最佳安全措施,但它们虽能捆住我们的身体,却不能捆住我们的心灵(参25节)。

     (二)撒但想尽办法要禁闭主的工人,但神却能把禁闭之地转成福音的出口(参3134节)。

 

【徒十六25“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文意批注〕注意,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神’的情境相当特别,是平常人所不能作到的:(1)时间――半夜;(2)地点――内监(参24节);(3)身体状况――挨了多棍(参23节)、有棍伤(参33节)、两脚上了木狗(参24节),痛苦难受。

  〔话中之光〕(一)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说:‘当人的心灵在天上时,两脚虽在木狗中也不觉得痛苦。’

     (二)信徒的肉身虽然被捆绑,心灵却未被捆绑;肉身虽然在监里,心灵却可升到天上与主同在。

     (三)出自内心真诚的祷告、唱诗、赞美神,不但神垂听,连不认识神的众囚犯也受吸引侧耳而听。

     (四)信徒喜乐的源头来自天上,所以能完全不受地上环境的影响。

     (五)基督徒外面物质的所有――衣物――可以被剥除(参22节),但基督徒里面心灵的所有――主的同在与喜乐――永远不会被夺去。

     (六)基督的十字架,不会被痛苦所摸着,反而能赞美神。当我们在背十字架的时候,如果一直在那里觉得沉重、痛苦、难受,就恐怕那个十字架不是从主来的,对我们并没有益处。

 

【徒十六26“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炼也都松开了。”

  〔话中之光〕(一)祷告和赞美(参25节)能够震动黑暗权势的根基,打开一切的束缚,释放罪的囚奴。

     (二)祷告乃是属灵的争战,赞美乃是属灵的夸胜。赞美,乃是撒但所最忌恨的事,若是可能,牠要尽牠所有的力量使我们不能赞美。

     (三)祷告,许多时候,不容易开启监牢的门;但是赞美,很容易把它开起来。当你祷告的时候,你乃是在那个环境里面;但当你赞美的时候,你是爬到那个环境上面去。

     (四)当神的儿女愚昧的时候,就只看自己的处境,只摸自己的感觉,而停止赞美。但如果神的儿女认识神,就会超越过艰难的处境和‘不可能’的感觉,连监牢也是可唱诗、赞美的地方;结果,监牢的门就全开了。

 

【徒十六27“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

  〔文意批注〕“以为囚犯已经逃走,”监牢必定是‘里暗外明’,所以禁卒从监外看不清监内的情形,但保罗从监内可以看清监外禁卒的动作(参28节);当禁卒要进到监内时,也需要掌灯(参29节)。

     “就拔刀要自杀,”若有囚犯逃走,禁卒要替逃犯偿命(徒十二1819);他或许以为自杀可以减少受屈辱和痛苦。

 

【徒十六28“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文意批注〕“我们都在这里,”‘我们’包括众囚犯(参2526节)。这里暗示众囚犯都因保罗和西拉在狱中的表现,心灵倾服,行动愿意受他们的节制。

  〔话中之光〕(一)“不要伤害自己!”基督徒千万不可自杀。

     (二)有主同在的人,他无论在那里,都能影响周遭的人群。

 

【徒十六29“禁卒叫人拿灯来,就跳进去,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

  〔文意批注〕“就跳进去,”指冲跃进去,栩栩如生地描绘出禁卒急欲一探究竟的心情。

     “战战兢兢地,”表示他因震惊而颤抖起来。

 

【徒十六30“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文意批注〕“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禁卒有可能单单因为自身的安危而发出此问,并不涉及信仰。但更可能因为:(1)藉此事件感受到神的真实,和自己如何面对这位真神,因而迫不及待地求问因应之道;(2)曾经听说保罗和西拉传说救人的道(参17节),因此想知道这道。

 

【徒十六31“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背景批注〕“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古时家长的权威很大,特别是在信仰方面,家长所信的是甚么,往往全家人也会跟着相信。

  〔文意批注〕“当信主耶稣,”这是救恩之道的扼要说明(徒十43)。

     “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不管禁卒所问‘如何得救’(参30节)的动机何在,保罗抓住机会,引领他寻求‘灵魂得救’之道。

  〔问题改正〕本节不是说只要家中的一个人相信,全家人就自动得救;乃是说:(1)一个人如何因信主得救,他的一家人也将会透过同一途径得救;(2)一个人先得救,其生命和生活真实的改变,自必容易影响全家人归主;(3)先得救者关心自己的家人,凭信心一直为他们祷告,至终全家人也会受感动而归主;(4)神的本意喜欢让一家、一家的得救(创七1;出十二34;书二1819),圣经和教会历史都证明,全家得救的机会很大(路十九9;徒十一14;十八8)。

  〔话中之光〕(一)福音的信仰是个人的事,别人不能代替;但是一个人的信心,常会带动全家人相信。

     (二)信徒的家人若是还没有相信主,千万不要灰心或甚至失去信心,祷告再祷告,忍耐到底,终必要见到得救的成果(参太廿四13)。

 

【徒十六32“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

  〔文意批注〕“他全家的人,”原文指‘所有在他家里的人’。

 

【徒十六33“当夜,就在那时候,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

  〔文意批注〕“洗他们的伤,”‘伤’指伤口,原文是复数。

     “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有人根据保罗很少替人施浸,他仅记得曾为司提反一家施过浸(林前一1416),而司提反一家又是他在亚该亚初结的果子(林前十六15),因此推断这位禁卒的名字是司提反。但保罗的话可能单指在哥林多的信徒,因此不宜应用在腓立比。

  〔问题改正〕有些人根据本节和15节,就断定只要是信徒家里的人,不管他们是婴孩或是小童,都可随着家长一起受浸。这种解经是错误的,理由如下:(1)受浸的根据是因他们都相信主(参1534节);(2)要相信主,便须各人的年龄都达到懂得决定相信与否。

     又有人认为信主之后,必须等清楚明白了救恩的一些道理,然后才予施浸。这个观念与本节所描述的情节完全相反,兹分析如下:(1)禁卒一家人是‘当夜’信了主,‘立时’就受了浸,并没有等候一段时日;(2)如果需要多明白一些道理才能受浸的话,他们是十足的外邦人,向来不认识神,除了保罗的一席话之外(参32节),从来没有听过救恩的道,可见他们所明白的道理极其有限;(3)时值深夜,要施浸有诸多不便,但他们并未等到天明之后才作;(4)保罗和西拉有棍伤在身,应该稍事调养静息,但他们竟然迫不及待地就给人施浸。

 

【徒十六34“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给他们摆上饭。他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

  〔文意批注〕“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禁卒‘自己的家’可能就在监房的楼上或隔壁。

     “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喜乐’乃是腓立比教会的记号(腓一25;二1718;三1;四4)。

  〔话中之光〕(一)传福音报喜信的人拥有一份特权,就是从领受福音的人收割奉养肉身之物(林前九411)。

     (二)凡是尝过救恩滋味的人,必定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两种心态:(1)对同蒙救恩的人,倍感亲切;(2)对自己的境遇,充满喜乐。

 

【徒十六35“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

  〔文意批注〕“官长打发差役来,”‘差役’原文是‘持棍者或荷棍者’,指官长的侍从,持棒为官长开路,并处罚罪犯。

     “释放那两个人吧,”官长显然在夜间改变主意,才会在天亮时就要释放人。

 

【徒十六36“禁卒就把这话告诉保罗说:‘官长打发人来叫释放你们,如今可以出监,平平安安地去吧。’”

 

【徒十六37“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吗?这是不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

  〔背景批注〕在罗马法律之下,凡是罗马公民都受到保障,未经公开审讯不得定罪,未定罪时也不得用刑(徒廿二25)。

  〔文意批注〕“我们是罗马人,”这话表示不仅保罗是罗马的公民(徒廿二28),连西拉也是。

     “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保罗说这话的用意不是要讨回公道,而是为了:(1)福音不被亵渎和拦阻;(2)能让当地的信徒们日后受到尊重,可免被无理对待;(3)这也说明保罗受苦乃完全是为福音的缘故,并非是自己犯了罪。

  〔话中之光〕(一)主工人的身分何其尊贵,不但自己不随便进退,也不随便听任别人支使。

     (二)主的工人维护尊严的动机,并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教会和信徒。

 

【徒十六38“差役把这话回禀官长。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

  〔原文字义〕“回禀”报告,转述;“害怕”惊骇,畏惧。

  〔文意批注〕“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官长’原文是复数词。

 

【徒十六39“于是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

  〔文意批注〕“请他们离开那城,”官长自知理亏,对他们只能低声下气地请求;又怕他们留在城里,恐会再度引起骚乱。

 

【徒十六40“二人出了监,往吕底亚家里去;见了弟兄们,劝慰他们一番,就走了。”

  〔文意批注〕“见了弟兄们,”这话表示当时在腓立比已有一群基督徒,并且在吕底亚家里已经开始有了聚会。

 

叁、灵训要义

 

【传道作工的原则】

  一、带提摩太同去(13)――善用主所显明的传道同工

  二、给提摩太行割礼(3)――转化无关紧要的仪文来为工作效力

  三、把条规交给门徒遵守(45节)――促进教会的合一

  四、顺服圣灵的带领(68节)――接受主的安排与定规

  五、看见、了解并顺从异象的引领(910节)――学习有属天的眼光

 

【马其顿的呼声】

  一、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9节)

  二、那里有一群妇女在河边聚会祷告呼求神(13节)

  三、那里有被鬼附着的使女喊说保罗所传的是救人的道(1617节)

  四、那里有禁卒从内心呼喊说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30节)

 

【吕底亚得救的过程和榜样】

  一、素来祷告、敬拜神(1314)――有寻求神的存心

  二、她听见了(14)――肉耳的听

  三、主就开导她的心(14)――有圣灵作工

  四、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14)――心耳的听

  五、相信主并且受浸(15

  六、她和她一家(15)――带领全家归主

  七、请到我家里来住(15)――接待主的工人

  八、往吕底亚家里去,见了弟兄们(40节)――打开家给教会聚会

 

【腓立比教会的特点】

  一、第一个得救的是一位姊妹(14节)

  二、一家一家的得救(1533节)

  三、请到我家里来住(15)――乐意接待圣徒

  四、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33节)――服事圣徒

  五、给他们摆上饭(34节)――供给圣徒(参林后八4

  六、见了弟兄们(40节)――传福音结果子、聚会交通

 

【本章中的几个对比】

  一、‘强留’我们(15节)――请他们‘离开’(39节)

  二、禁卒把保罗关在监门内(24节)――保罗为禁卒打开得救的门(31节)

  三、禁卒为保罗洗伤(33节)――保罗为禁卒和他一家施洗(33节)

 

【撒但的两种手段】

  一、使用甜言蜜语将人高抬(17节)

  二、使用谎言假话将人定罪(2021节)

 

【救恩的过程】

  一、救恩的预备工作:

     1.信徒在困境中的美好见证(25节)

     2.神奇妙的作为(26节)

     3.蒙恩前心灵挣扎无助的感觉(27节)

     4.信徒传达希望的呼声(28节)

  二、望得救恩的呼吁:

     1.对自身处境的摸索(29节)

     2.对得救之道的询问(30节)

  三、救恩之道的宣扬:

     1.讲明信心的需要(31节)

     2.讲明‘主的道’的需要(32节)

     3.讲明悔改和受浸的需要(33节)

  四、结出救恩的果子:

     1.传福音者的特权(34

     2.救恩的喜乐(34

  五、救恩对世界的影响:

     1.世界的权势被定罪(3539节)

     2.信徒得着安慰与鼓励(40节)

 

【禁卒一家的榜样】

  一、全家‘听’(32节)

  二、全家‘信’(34节)

  三、全家‘受浸’(33节)

  四、全家‘得救’(31节)

  五、全家‘喜乐’(3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