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4-25 腓利在撒玛利亚 8:4-25
第4节 第4节‘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教会中第一次真正的宣教浪潮是由逼迫引起的,而非刻意的政策。 8:4
第5节 第5节腓利在撒玛利亚宣讲,因为他正好到那里去。正如约翰福音附带说明的:犹太人与撒玛利亚人没有甚么交往(约四9) 。犹太人和加利利人同样视撒玛利亚人为异端,为杂种,这些住在犹太以北地区的撒玛利亚人只相信摩西五经,对犹太人的圣经其他部分则一 概不接受。同时他们亦认为人要在基利心山敬拜神,而不应在耶路撒冷。 8:5
第6-13节 第6-13节作者介绍腓利为一个行神迹的人;他所行的神迹包括赶鬼和医病。由于这些工作的效果,很多人就‘同心合意地听从他的话’。从这角度来看,腓利有点像那位行邪术的西门,所有人,无论大小,都由于他的邪术而尊敬‘听从他’。
经文没有告诉我们究竟腓利的工作和信息如何胜过西门,但是其中的分别一定相当重大,因为很多人都信而受洗,包括西门在内。这位行 邪术的人‘看见[腓利]所行的神迹和大异能,就甚惊奇’(参上文五12-16)。
8:6-13
第14节 第14节大概因为往撒玛利亚宣教的事工并非预早计划,所以在耶路撒冷的使徒听到这消息感到惊奇,于是他们差彼得和约翰 去查究。与此类似的情况,包括下文巴拿巴被派去安提阿,查考那边的外邦归信者(十一22),还有在这事以先,彼得亦被查问有关外邦人哥 尼流归信的事(十一1-18)。 8:14
第15-17节 第15-17节为甚么撒玛利亚人受洗之后,要等那么久才有圣灵赐下?解释很可能在后一部分的经文里。从二章38节,十章48节 和十九章5节等经文的亮光中,我们知道奉耶稣的名受洗不大可能被视为较奉三一神的名受洗逊色。必须要使徒按手才可领受圣灵,也是不大可 能的(参十44-48,十六30-34和十三3的例子,后者是会众按手在使徒身上的,显明圣灵所带来的合一)。
不过,在十一章15至17节中,彼得视哥尼流和他那里的人领受圣灵是从神而来的征兆,表明外邦人被接纳成为基督教会群体中的成员(参 十一1-18的注释)。同样,圣灵降临在这些撒玛利亚信徒身上也是一种征兆,证明他们与耶路撒冷的信徒同等。我们还可以附带说明,这征兆 不但证明给撒玛利亚信徒看,同时亦证明给耶路撒冷的使徒看。当然在此可喜的是:以前约翰曾一度要求天火降下审判撒玛利亚的村落(路九 54),现在他是求圣灵降下的其中一人!
8:15-17
第18-19节 第18-19节西门心中以为基督教基本上与他的邪术一样,可能只是更有能力而已。 8:18-19
第20-23节 第20-23节彼得的答覆暗示了他对西门之态度的评价;使徒尖锐的指责中,混和了悔改的呼召;或许神会赦免他。 8:20-23
第24节 第24节虽然经文显示西门真心地要求彼得为他祷告,好叫这些事不降临在他身上,但是在往后的基督教传统里,西门成为敌 对基督教和异端的典型先驱。 8:24
八26-40 腓利与埃提阿伯的太监 这两个故事之间的对比实在令人瞩目;头一桩故事发生于北面的撒玛利亚,目前这一桩则发生在 南部。头一桩是因着门徒四散引起一大批人信主,这一回却是因着神直接的信息以致一个人信主。头一桩发生在一班只有摩西律法书的人身上 ,第二桩却发生在一个读先知书的个人身上。但这两个故事是连系在一起的,不单只是腓利在两事上均有出现,而且两件事情都是关乎犹太教 门外的人。 8:26-40
第27-28节 第27-28节古代的埃提阿伯王国很可能是在今日的苏丹境内,但是这一点对路加而言,并不重要,他所要传达的是:此人来自 ‘外邦’,没有谁比来自埃提阿伯更‘外地化’了!他不单来自世界远方,而且是一个重要官员,并且还是一个‘太监’。‘干大基’不是一 个人名,而是一个称号,指在位皇帝的母亲(即太后)。这位埃提阿伯人从耶路撒冷敬拜完毕,在回家的途中,他念先知以赛亚的书。 8:27-28
第30-31节 第30-31节在新约时期,扬声念书是一般人的习惯,甚至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如此。腓利半途打断这位重要官员的读经,却蒙 他善意而且谦恭地接待。长途跋涉使腓利沾上肮脏的尘埃,而腓利与此人的社会地位相去甚远,但他却‘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目的是要 腓利把他所念的书解释给他听。 8:30-31
第32-35节 第32-35节太监的疑问来自以赛亚书五十三章,他不知道这些经文所指的是谁。腓利毫无困难地‘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 。 8:32-35
第36节 第36节既然太监主动提出受洗的要求,我们大可假设腓利讲完耶稣的故事之后,就向他发出类似二章37至39节彼得所用的那 种邀请。‘我受洗有甚么妨碍呢?’太监这话暗示他预料这事会引起妨碍;可能他曾被拒绝行归顺犹太教的洗礼(所有外邦人正式加入犹太教 必行的步骤),因为他是太监(参下面附注‘第一位归信的外邦人?’)。
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别的洗礼记载中(徒十47;太三13),亦出现类似的语法,所以有人认为这经文是反映早期洗礼仪式的对答。但是在 马可福音九章39节和十章14节的亮光下,更合宜的解释是:出现这种语法的记载,都是与被接纳进社团群体有关,这些个案通常都是在某些情 况下,以同等身分相交的问题受到质疑。 8:36
第38节 第38节在最早、最可靠的版本中没有第37节,所以和合本和新国际译本,以及其他近代译本都没有把它放在正文中,只是保 留在附注的小字里。腓利对太监的问题以行动作答,他们下到水里,太监就在那里受洗。 8:38
第39-40节 第39-40节‘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后来有人在亚锁都遇见他’亚锁都在迦萨以北,不在耶路撒冷往迦萨的路上。这句子 暗示此事不单是灵意上的引领,不过作者所强调的却不是他怎样被提,而是腓利如何突然又完全地消失。从前文所述的撒玛利亚事件(八14) ,下文十至十一章的哥尼流事件和十一章20至22节所记载有关安提阿教会的成立等等,我们可以肯定,耶路撒冷教会若知道这太监归信的事情 ,必然要追究。可是此时太监不在腓利手下,亦非耶路撒冷教会可及。经文提及腓利是在卷末(二十一8-9)再出现于该撒利亚。
而太监则‘欢欢喜喜地走路’,我们不禁猜想他有没有再把以赛亚书往下念。如果他念下去的话,他不久就会读到下述的经文:‘与耶和 华联合的外邦人不要说:耶和华必定将我从民中分别出来。太监也不要说:我是枯树。因为耶和华如此说:……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 除……’(赛五十六3-5)。 8:39-40
附注 第一位外邦信徒?
虽然‘太监’一词有时候只是泛指一个官员,但是路加在这里很可能是指明这官衔的意义,否则他不会再加上一句说他是‘有大权’的太 监。根据旧约圣经的规例(参申二十三1),这人是不可能完全归顺犹太教的。但是基于他此行的目的是去敬拜神,而且手头上显然拥有一部分 圣经,我们可以说他极可能与犹太教有长远而密切的关连。如果他是一个所谓外邦‘敬畏神’的人(参十2,这是对某一群人的特别称谓),那 么这太监就是我们所知道第一位归信基督教的非犹太人,而不是百夫长哥尼流了。如此说来,并非彼得或保罗,而是腓利,才是在神的带领下 向外邦人传道的始祖。
九1-31
大数人扫罗在大马色的路上 虽然使徒行传到此为止没有太多提及保罗(或扫罗),但是他似乎可说是此书中最重要的人物。 从十二章中间一直到卷末二十八章,所有的叙述都几乎完全集中在保罗和他的旅途上。这个人加入基督教圈子里的故事,作者向我们仔细说明 不下3次(第九,二十二和二十六章)。在这一章经文里,故事由叙述者说出来。在后面的篇章里则由保罗自己用讲辞的方式说出来。本来叙述 事情的人大可以用一句话略过:‘然后保罗向他们述说他在大马色路上的经历。’但是他却仔细再述说一遍,原因很可能是路加要强调这事件 的重要性。故事每重复一遍,总有少许新的元素加进去,使整个故事更完整。
有人争议说:‘归信’(Conversion)的意义是弃绝某一系统的信仰,转过来投入另一信仰。扫罗并非蒙召离弃犹太教,而是‘被召’接 受耶稣为他过去信仰的应验。况且保罗的故事与先知‘被召’去达成某一使命很相似。从非专用名词的层面来看,用‘归信’这词并没有甚么 不妥当的地方,因为此人的心智、行动都基本上经历了剧烈的改变。但是我们同时亦不要忘记这‘被召’的事件,在保罗一生有其正面的意义 。
9:1-31
第1节 第1节扫罗(保罗的希伯来名字,十三9)对基督徒的态度,在前文七章58节至八章3节已有提及。 9:1
第2节 第2节‘文书给大马色的各会堂’很可能是一些介绍的文件,或许相等于今日的‘逮解证书’(参二十二5,二十六12的平行 经文)。在次经中留存了一封类似的信件,内容如下:‘如果有任何恶棍从他们的国境逃到你那里去,把他们逮解给大祭司西门,他可以照他 们的律法来惩罚他们’(《马加比一书》十五21)。当时很多犹太人会众对基督徒并没有太大的反感,这些来自大祭司的函件一方面勾划出犹 太教对基督教的反对,另一方面又授权给保罗逮捕这些‘犯人’下监(参二十八21-22,那里的经文说罗马的犹太领袖知道他们要厌弃基督徒, 却没有从犹太而来的信件说明厌弃的原因)。在司提反的事件之后,犹太人领袖才开始采取行动对抗基督徒,理由只因为他们是基督徒而已。 ‘信奉这道的人’:基督徒群体早期的名称是‘这道’(the Way)。 9:2
第3-9节 第3-9节保罗感受到天上而来的一道大光,又听到一个声音。本来新约的作者们并不反对记载一些只有本人才能看见的异梦和 异象,但路加在此故意告诉读者这个事件是可以肉眼看见的。虽然此事是专门针对保罗而发,但同行的人‘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在二 十六章12至14节复述此事的经文里,暗示与保罗同行的人亦看到大光。不过只有保罗的眼睛瞎掉,他的眼瞎并非像普通大光照耀之下一时耀眼 而已,因为他眼瞎有3天之久。第18节又告诉我们当他痊愈的时候好像有鳞掉下来(参二十二11-13)。 9:3-9
第10-16节 第10-16节只有这章经文所述说的归信故事提及亚拿尼亚起初的踌躇,他的踌躇是可理解的,二十二章12至16节虽有提到亚拿 尼亚的名字,却没有述说他的踌躇。从保罗奉差派的起头,神已经用各种方法清楚告诉保罗和亚拿尼亚,说明他的职责是到外邦人中间(参二 十二21、二十六17),并且要‘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 9:10-16
第17-19节 第17-19节亚拿尼亚‘把手按在扫罗身上’,又称他为‘兄弟扫罗’,这些举动是表示认许,并肯定神的接纳和基督徒之间的 合一。在扫罗身上,这按手之举与神接纳保罗获得医治、接受圣灵和受洗,甚至他禁食日子的完结都连系在一起。这一切事情都一起发生,而 且在耶路撒冷使徒以外独立地发生(参九26-27的注释),或许这事亦有其重要性。 9:17-19
第20-25节 第20-25节虽然保罗奉差的次序是:‘外邦人……君王……并以色列人’,但奇怪的是他第一件工作却是‘在各会堂里宣传耶 稣’,这模式在他以后的宣教事工上都是如此:先向犹太人,然后才到外邦人中(参十三46)。虽然保罗所传的道随着时日‘越发有能力’, 但它只能叫犹太人‘惊奇’,没有叫他们相信;‘过了好些日子’他们更‘商议要杀扫罗’。他乘筐子逃亡的事,在保罗的回忆中只是一件懦 弱羞耻的事,而非一件荣耀和惊心动魄的奇遇(林后十一30-33)。 9:20-25
第26-30节 第26-30节虽然保罗到耶路撒冷时,已经成为基督徒好些日子了,但是使徒们也像他们以先的亚拿尼亚一样,难以相信此事。 直到巴拿巴(四36曾提过这位称为‘劝慰子’的巴拿巴)替他负起责任,然后门徒才准备接纳这位曾一度逼迫教会的人。随后保罗自由‘出入 来往’有15天之久(参加一18-19),虽然他与彼得在一起,却没有与许多门徒见面,反而花了好些时间在‘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中间(参上文 六1之注释)。来自居比路的巴拿巴很可能就在他们中间工作,或许这就是与司提反有关的那所自由人的会堂(六9)。正如在大马色一样,敌 对保罗的人不久就‘想法子要杀他’,弟兄们为了保护他,便打发他往自己的家乡去;后来(在十一25)巴拿巴就在那里把他找回来。 9:26-30
第31节 第31节逼迫到此稍为竭息,路加也藉此机会停下来为故事作一总结。因为上述一切的缘故,此时门徒的数目由楼房上的小群 已增长成‘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 9:31
九32-43 彼得在吕大和约帕 这两个简短的故事把使徒彼得再一次带到台前,并且为第十章哥尼流的重要故事设下布局。 9:32-43
第32-35节 第32-35节吕大在耶路撒冷之西北面,彼得‘到了居住吕大的圣徒那里’表示吕大有一基督徒团体。这些人很可能是在司提反 被石头打死以后,信徒四散到此传福音所结的果子。
经文没有告诉我们到此传福音的是谁。约帕的情形也是一样,我们只知道那里已有信徒(九38)。当以尼雅得医治时,彼得把这功劳归给 耶稣,他自己不过是管道而已(参三12、16)。‘凡住在吕大和沙仑的人’不是指每一个人,却是说明这医病事件不是在暗中进行,而是在公 众场合;好些基督徒圈子以外的人都亲眼看见,并且相信了。
9:32-35
第36-43节 第36-43节在彼得到约帕之前,那里有一基督徒团体,知道彼得来到附近的吕大;从约帕往内陆走12哩左右便是吕大。在这些 医治归信的事件频频发生当中,作者觉得有必要向读者清楚交代当时社群中的人物,不管他是受益者(三2、10),还是施予者(十2)。大比 大是一个‘广行善事,多施赒济’的人,她常为寡妇们缝‘里衣外衣’,寡妇在当时的社会里是穷困人的代表(参六1)。
大比大的尸体已经遵照洁净死人的礼仪洗过了。致于彼得为甚么叫所有人‘出去’房间外面,然后才开始祷告,则不大清楚。在睚鲁的女 儿复生一事中(可五40),耶稣也是如此行。布鲁氏(F.F. Bruce)曾指出耶稣用亚兰文所说的话:‘大利大古米!’(Talitha qum)──‘ 闺女,我吩咐你起来’,与彼得此时所说的话,若用亚兰文说出来,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Tabitha qum;参 Book of Acts (Eerdmans, 1988 ) p.199]。
彼得住在硝皮匠家中的事实可能有其重要性,因为从洁净礼仪的观点来看,他有好一段时间要被视为‘不洁净’,硝皮匠的工作涉及死动 物的皮。
9:36-43
十1至十一18
彼得、哥尼流与外邦人的问题 显然路加认为这个故事十分重要,正如保罗悔改归信的故事一样,作者详细重复述说( 参十,十一章),而且在十五章又再引述。此事件代表教会的方向和焦点的一个转捩点。虽然埃提阿伯的太监极可能是第一位非犹太人皈依基 督信仰(八25-40),但是哥尼流的归信才是引起犹太基督徒对外邦信徒的争论,这些犹太信徒可能根本没有听到腓利和太监的事情。这儿的记 载指出当时一般的基督徒团体,特别是彼得,还没有准备好接纳外邦信徒,他们必须在这方面被说服。路加有意叫我们看到第十一章中教会接 受这现实,这是后来第十五章所作之决定的背景。
整个故事可轻易分为若干幕:十章1至8节──哥尼流在该撒利亚;9至23节上──彼得在约帕;23下至48节──彼得与哥尼流在该撒利亚相 遇;十一章1至18节──教会领袖如何应付外邦人归信的问题。
10:1-11:18
第1-8节 第1-8节这个复杂的故事,以介绍百夫长哥尼流为第一幕。百夫长的地位有相当的权柄,他所服役的‘义大利营’,我们所知 不多。每一个军营或600士兵的军团可分为6个百夫队,分别由6个百夫长统管。
哥尼流虽然是罗马兵士,但‘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敬畏神’是指一群所谓‘敬畏神者’(God-fearers),这名称似乎 通常用于一些相信、在若干程度下遵奉犹太教、却没有完全归顺犹太教的人(参十三16,26、十七4、17这些经文都有同样的意味,‘敬拜神’ 者很可能亦是指相同的现象;十六14,十八7)。‘敬畏神’亦可单用来描写一个在宗教上敬虔的人(参二5的用法),但是若果作者的意思只 是这样,那么在这句子里未免流于重复。故此,总括来说,此人和他的家人不是犹太人,也不是归顺犹太教者,却亦不再敬拜异教假神。
正如上一章有关大比大的记载一样,也在此提及哥尼流的善行,善行不只是好行为,也是他信仰的明证:‘多多赒济百姓,常常祷告’。 到访的天使称赞他的‘祷告’和‘赒济’,他不只是有言语,而是有虔诚和活泼的信心。很奇怪天使没有在此时此地把耶稣的福音告诉哥尼流 ,却叫他‘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神不但对哥尼流和他一家有所预备,亦顾念到彼得和教会。
10:1-8
第9-23节 第9-23节上此时在约帕的彼得‘上房顶去祷告’,那里的房顶该是平的,是独自安静祷告的好地方。路加告诉我们‘彼得魂 游象外’,说明他所见的是一个‘异象’,与保罗前些时候所经历的大光与声音不一样。此时若有人与彼得同在房顶,亦不会看见这异象的。
这异象本身颇奇特,有一束物件从上缒下,内中有各样生物:‘四足的走兽’,地上的‘昆虫’,‘并天上的飞鸟’,正好包括动物界的3 大类(参创六20挪亚的故事)。其中有些动物是犹太人洁净食物规条下所不能吃的(参利十一,二十25)。故此当彼得受命‘宰了吃’时,他 免不了要抗议(参结四14)。然后有声音对他说:‘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同样的事情重复发生两次──彼得对于三次的重复并不 陌生(约十三38,二十一15-17)。
彼得猜疑‘不知所看见的异象是甚么意思’,虽然马可福音七章19节曾记载主耶稣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但和合本,新国际译 本和一般的译文都把这话放在括号里。耶稣此话的意思在原来的上下文中不是直说,事后门徒才看清楚耶稣当时话中的意思;故此彼得多年后 在这事件中提出抗议。
正当‘彼得还思想那异象的时候’,哥尼流所差来的人已经来到。圣灵清楚告诉彼得,‘不要疑惑’,可‘和他们同往’。哥尼流与这异 象直接连系一起,我们由此可见神要教导彼得的不只是食物而已(虽然食物也很重要),犹太基督徒在洁净食物观念上的改变,深深影响他们 与外邦人的关系。‘视外邦人的食物为洁净,与接受外邦人本身为洁净,只是一线之差而已。’[I.H. Marshall,Acts (IVP, 1980), p.186;参十28]神没有在彼得的异象中提到这点,因为祂打算在下文十章44节中用更奇妙更传奇性的征兆来传达此意。
第23下-43节哥尼流‘俯伏在他脚前拜他’,并不是说哥尼流奉彼得为神(与十四11-15所记载有关保罗和巴拿巴在异教徒中的情形不大相 同),他只是向彼得表示尊敬而已。此举使彼得更觉得要一视同仁(参三12)。彼得(与硝皮匠西门)曾在约帕款待哥尼流的下属,这是很平 常的事,犹太人的规矩也没有禁制,但是犹太人接受外邦人的款待则不是这么简单的一回事。彼得已经跟他们扯上了关系,他告诉哥尼流家里 聚集的人说:‘神已经指示我,无论甚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28节)。在哥尼流复述天使到访差他找彼得的事之后,彼得又再回应 这思想(‘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其后在他的讲辞里这主题又再出现[‘……耶稣基督(他是万有的主)’]。神不厌其详地传达这观 念,指出第十一章所讨论的事情之严重性,对彼得和其他犹太基督徒来说,这一切都是新的。耶稣曾对门徒说,他们要‘使万民作我的门徒’ (太二十八19),但他们心中必定以为这吩咐包括先使他们作犹太人。
当彼得说:‘神藉着耶稣基督……传和平的福音,将这道赐给以色列人……这都是你们知道的’这话的意思并非一定指知道详情或熟识细 节(36节;参二22),38节中‘都是你们知道的’一语(新国际译本在36、37节都有同样意思的句子出现)应译作‘你们已经有所听闻’,这 句子的用意是对比彼得曾经在这一切发生的事件当中:‘他在……所行的一切事,有我们作见证’(39节)。事实上,这篇讲辞比使徒行传其 他任何讲辞更多展示耶稣生平和职事的细节。
‘他们竟把他……杀了’一句所强调的不是犹太人的罪过,而是神如何逆转了人在耶稣身上的判决:‘他们把他……杀了,[但是]…… 神叫他复活’(二23-24亦是一样)。钉十字架的刑罚又再一次被形容为‘挂在木头上’(参五30之注释)。‘在他从死里复活以后和他同吃同 喝’证明祂真的从死里复活(不只是一个灵魂而已)。不过正如一章4节一样,同劳吃饭在这儿还表明亲切的团契,彼得此时已打破了与外邦人 同劳吃爱筵的禁戒。当然当我们念‘他吩咐我们传道给众人’和‘凡信他的人’(43节)时,我们不可忘记此时外邦人的处境。(有关路加如 何引用讲辞的一般原则,参二14的注释。)
10:9-23
第44-48节 第44-48节彼得的话还没有说完,就有圣灵降下,证实了外邦人的回应。‘他们说方言,称赞神为大’,当时‘那些奉割礼… …的信徒’和后来在耶路撒冷的信徒(十一15-18),都视这些征兆为该接纳他们进入教会群体的记号──显然当时需要如此强烈的表现才能说 服信徒,因为在场的信徒‘希奇’,居然‘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正如前面太监的故事一样(八34),这些外邦人的受洗,引起 信徒一个好奇的负面问题:‘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在这问题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反对的可能性:这些要受洗的人还未全然作犹太 人(参十一18:‘……就不言语了’)。 10:44-48
十一1-18
这故事的最后一幕到后来在耶路撒冷才发生,‘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神的道,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 ,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他们批评彼得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从彼得的辩护和他们的回应可知他们也不清楚外 邦人作基督徒是否要先当犹太人。于是彼得把事情的始末完全告诉他们。这一段故事与十章9至48节是重复的,但路加把它再记述一次,可见这 事件在他眼中的重要性。
彼得把圣灵降在哥尼流身上这恩赐看作圣灵在五旬节降在使徒身上的恩赐一样(17节)。他的推理是:假若神用圣灵的恩赐为这些人施洗 ,证明神已接受他们进入得赎的群体里,那么谁能拒绝为他们施行水礼,不接受他们在属地的团契里(八34,十45)?如此行就等于‘拦阻神 ’了。这段话说服了那些奉割礼的门徒,他们不再反对了。‘也赐恩给外邦人’一语在此再出现,说明这事件对他们来说仍是出乎意料之外的 。谁能想象神居然会‘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
11:1-18
十一19-30 巴拿巴、扫罗与第一间外邦教会 11:19-30
第19-21节 第19-21节这一段经文回顾第八章与司提反有关连的逼迫事件,这事件至少间接造成第八章中福音外传至撒玛利亚。起初这些 被逼四散的门徒只向犹太人传讲,但是有些人‘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而且很有成果。这里所谓的‘希腊人’很可能是指不敬畏神的外邦 人。 11:19-21
第22-24节 第22-24节这里的情况与过去在撒玛利亚的情况相同;‘耶路撒冷教会’的人听闻此事就打发人来看过究竟。这回所差派的不 是十二使徒之一,而是巴拿巴。当巴拿巴到了那里,发现‘神所赐的恩’显然可见。假如当时信主的都是外邦人,而当局人那么容易接纳他们 ,看来此事必然发生在教会对哥尼流事件有了决议之后。 11:22-24
第25-26节 第25-26节从大数走路到安提阿有几天的路程。为甚么巴拿巴‘往大数去找扫罗’,然后‘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其 中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至于保罗在大数究竟做甚么,我们亦一无所知(加一21的记载亦无大帮助)。巴拿巴之所以找保罗可能因为安提阿教 会有好些外邦人,而巴拿巴很可能深知(九27)保罗被召,正是为了他们(二十六12-19)。他们二人在安提阿的合作似乎甚成功,他们‘教训 了许多人’。路加的记述还加插了一个有趣的细节:门徒被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这种称呼很可能起源自外邦非信徒的嘲笑。犹 太非信徒不信耶稣是基督,而据记载信徒亦从不以此名号自称,宁愿自称为‘门徒’,‘圣徒’或‘弟兄’(二十六28;彼前四16等都是新约 里用此名词的出处)。在犹太传统之外,‘基督’(Christos)这名词没有‘受膏者’的意味,只是指‘油腻的人’而已! 11:25-26
第27-30节 第27-30节虽然人们常常以为圣经中先知的角色是预言事情的发生,但其实他们的主要功能是预备人心。旧约中的先知往往致 力推行社会公义,在目前这段经文中,亚迦布的职事并非在于他如何准确地预言未来,而是着重于他如何鼓励并促使信徒互相帮助。(亚迦布 在二十一10-11再出现,而有关其他基督徒先知的工作则记载在十五32,及哥林多前书。)‘革老丢年间’是指主后41至54年,罗马史学家绥屯 纽(Suetonius)已证实在这段时期确有旱灾。藉巴拿巴和扫罗送出去的捐献,很可能就是加拉太书第二章所记述的那次旅程时送出的。虽然那 里的经文没有指明这捐款,但保罗却说及此行是应彼得和约翰的要求,记念穷人,而此事亦是保罗自己本来也热心去行的。参与十五章有关的 时间表和注释。 11:27-30
十二1-25 希律亚基帕与教会──一个时期的结束 12:1-25
第1-3节 第1-3节这里所指的希律王是希律亚基帕一世,也就是大希律的孙子。从这经文中,我们再次看到路加看初期基督教会的现实 态度;他不单告诉我们从监狱中得释放的神迹,同时亦告诉我们雅各殉道的惨案,雅各被刀所杀的事情。耶路撒冷的犹太人见到就‘喜欢这事 ’,自从司提反发表了那篇演说之后,他们对基督徒不再采取中立的态度。 12:1-3
第4-11节 第4-11节‘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个人’──一夜有4更,每更由一班兵丁守岗,所以任何时刻都一定有4个人看守。彼得‘ 睡在两个兵丁当中’,另外两个则‘在门外看守’,官方特别慎重守卫,可能因为过去不容易囚禁彼得(五22-24)。
‘有主的一个使者站在旁边,屋里有光照耀’,但仍不足以唤醒沉睡中的使徒,天使要‘拍彼得的肋旁’才能把他拍醒。虽然彼得被拍, 手上的铁炼脱落,并且还要束上带子,穿上鞋,披上外衣,但是彼得仍‘不知道所做的是真的,只当见了异象’。直到天使离他而去,他发现 自己自由地走在耶路撒冷的街上,那时彼得才真正醒过来。
12:4-11
第12-17节 第12-17节虽然彼得自己终于相信这事实,但他仍感到难以置信!他往马利亚的家里去,经文说明马利亚是某人的母亲,很可 能因为此人在故事其后的发展和初期教会里相当重要(参十二25,十三5、13,十五36-40;根据西四10,他是巴拿巴的表兄弟)。这位称为马 可的约翰亦通常被认为是写马可福音的作者。应门的使女罗大认出彼得的声音,却欢喜的顾不得开门,就忙于跑进去告诉众人,这一幕有趣的 叙述令人津津乐道。当时好些人在那里聚集祷告,很可能他们就是为彼得的释放切切代求(5节)。然而此时他正被隔在门外,而聚集的众人却 责备罗大要不是疯了,就是看见彼得的魂魄或他的护卫天使。(有人相信一个人的灵魂或护卫使者可以四处游行,被人误认为其本人;参太十 四24,那处经文记述当一个人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出现,往往被误认为是他的灵魂出现;又见太十八10;来一14关乎护卫天使的观念。)
当他们最后开门让彼得进来时,他请求把‘这事告诉雅各和众弟兄’;耶稣的兄弟雅各是当时教会中当权的人(十五13;并参二十一18) 。‘于是出去,往别处去了’二句的意思可能只是指彼得躲藏起来。这一回彼得并没有像前面五章21节中神迹性获释之后那样,回去大胆地发 言。当时耶路撒冷的情况大不如前,而彼得亦没有领命如此行。
12:12-17
第18-19节上 第18-19节上希律‘审问看守的人,吩咐把他们拉去杀了。’这回事在当时的情形下,并不会被视为过份严厉或残酷,看守的 人若失职,以致囚犯失踪,往往要担当囚犯的罪刑(参十六27,二十七42)。而另一方面,希律失去一个收买人心的机会(十二3-4),当然不 高兴。
第19下-23节希律王亚基帕之死并非作者兴趣之所在,此书的主题是教会的扩展与成长,这事只是间接有所联系而已。希律的行动和态度与 使徒正好成强烈的对比,作者描写希律洋洋自得:那些曾与他争执的人,现在都来求和,他‘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对他们讲论一番’。他的 讲词亦受到热烈的欢迎,群众欢呼:‘这是神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正好与使徒的言论对比,使徒们常常宣称说他们不过是人(三12,十 24,十四15),只是把神的话说出来而已。
约瑟夫详细记载了希律之死,他的记载虽稍有出入,却大致上与圣经的记述互相补充。路加提及‘主的使者’,意思不一定是说他显然是 死于突然被神击打,而是说明他的死因看上去好像出于自然,其实却是神在掌管。路加说希律‘被虫所咬’而死,约瑟夫说他是腹痛而死,二 者极可能是互相关连的。
12:18-19上
第24-25节 第24-25节与希律这位被誉为‘神的声音’相对的是神真正的道,‘日见兴旺’。巴拿巴扫罗和称呼马可的约翰(参十二12- 17)从耶路撒冷回到安提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