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九31
这一节经文相当重要,因为他把一些没有记录的事总括交代一下,接着就是重新再出发。「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那时」一词暗示整句话是一个结果,是前面记录的总结。
一般人都相信路加提到这个结果,是要引人注意到,教会所得的平安是因扫罗的得救而引起的。我相信这节经文有其他的含义;路加提到的结果不单单是平安而已;毕竟平安只是短暂的,有限的。最重要的结果是「被建立」。平安很快就会消失,逼迫还会再度爆发;但「建立」可以在教会中继续下去,直到今日。提到原因,显然不单单是基督得着扫罗,必还有更多的因素。为了明白「那时」一词,我们必须回到前面讨论过的事实。本节经文最后是教会「人数就增多了」。第六章第一节那要说到,「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发怨言。」结果他们决定选出七个人,负责饭食的事。然后我们读到,「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第六章剩余的部分和第七章都是记载司提反的事。第八章一开头说,「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有虔诚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为他捶胸大哭。扫罗却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从这以后,到第九章第三十一节中间发生的事,我们都很熟悉。当然还有更多的事,只是未记录下来。我们的焦点集中在扫罗的得救。但路加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更多别的事上。
这里我们读到,「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这是全然一新的观念,在使徒行传中未曾出现过。这是「教会」第一次以这种意义出现。当逼迫开始时,耶路撒冷的教会几乎成为荒场;教会深受创伤,门徒分散各处。我们看见逼迫使得他们分散,也使周围的地区得以听见福音。如今,因着门徒的分散,和福音四向传开,以及扫罗的得救,「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那时」一词包括了整个运动。
从这一节经文开始,直到第十二章结束,彼得再度成为中心人物。隔在扫罗得救的记载和彼得的事工中间,是一幅教会的画面。路加对于教会的描述是相当谨慎的。
我们必须记住,这节经文是一个完整的段落。他独自站在整篇记载里,是那么恰到其分。我发觉这节经文可以分成两部分。首先,「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第二部分是,「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因此,这里有双重的启示:首先启示教会本身;其次启示教会的服事。
我们先来探讨「教会」一词的基本意义。「ecclesia」一词直译是「被召出来」。因此「教会」是指一群被召离开国家、种族的人所组成的新团体。
这词的用法饶富趣味。第七章如此用:「这人曾在旷野教会中」(中文圣经作「旷野会中」)。如果译成:「在旷野的聚集中」可能更达意。这话是指神古代的选民,用法是希伯来式的。耶稣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时第一次使用这词,她对彼得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他使用的不是一个普通的词。听见的人大感讶异,不是因为她使用「ecclesia」一词,而是他使用一个有权柄的、积极的代名词:「我的教会,」暗示她指的某些是他们熟悉的,某些是他们完全陌生的。希伯来人明白「ecclesia」这字是指特别的百姓,选民,神权国家,神所治理的民。
但这词亦有一个希腊的含义,使徒行传第十九章第三十二节就是这种用法,「聚集的人纷纷乱乱,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这里是指一群混乱的人。后来记载以弗所的骚动时,又提到两次「聚集」。那么希腊文的「ecclesia」有何特殊意义呢?他是指一群自由人的聚集,奴隶的聚集是不可用 「ecclesia」这词的。这群人聚在一起,就具有政府的功能。
因此这词有两方面的含义;希伯来的意思是指神所治理的民;希腊文的意思是一个治理人的团体。当耶稣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说「我的教会」时,毫无疑问的,他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使徒行传里的「教会」一词,是指一群跟从耶稣之名的人;第一,他们是神所治理的民;第二,他们是治理的民;他们拥有天国的钥匙;他们是道德的诠释者,要说出生命的准则,坚持耶稣的道德观念。
再来观察此处一个更大的观念。「教会」一词先前只出现两三次。第二章说,「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有的译本作「天天加给教会」。事实上,她加给自己,就是加给教会。然后是第五章,「全教会……都甚惧怕。」第八章,「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扫罗却残害教会。」到目前为止,每次提及「教会」都是指耶路撒冷的教会。但如今,这词有了更广阔的意义:「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各处」( throughout)这个介系词颇富含义,他指的是一个联合的教会。请注意,他将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都包含进去了。从历史着,犹太人曾如何轻看加利利人,称加利利为外邦的加利利。犹太和撒玛利亚也有世袭的仇恨,「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但我们却在这里读到,「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不是犹太有一个教会,加利利有一个教会,撒玛利亚有一个教会,彼此仍持续着种族、的偏见,传统的仇恨,各自在不同地方建立教会。这伟大的运动已永远扫除一切成见。只有一个教会,蒙召从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出来,脱离偏见、骄傲、地理的限制,进入灵里的合一。因此,这是使徒行传里第一次出现这种特殊而合一的基督教会之观念。
接着来看教会的建立。我故意略过「平安」不谈,因为平安只是一个过渡现象,最重要的是「建立」。这暗示教会的尚未完全。教会已经建立了。作者是暗示一种进展的过程;他看见前面待完成的工。虽然教会看起来已建立,但尚未完成。路加不仅看见了教会属灵的观念,并且看见了那无可摧毁的事实。经过反对和逼迫,他看见教会成长,变成一个集合许多个别教会的整体教会。在永生神的居所,就是最终教会的荣光之下,他已看不见各地方教会的独立性;她们都融成一个教会了。
因此,这些人离开圣殿的中心,无论他们走到那里,他们本身就是圣殿。更广阔的属灵理想诞生了,实现了,那也正是基督对撒玛利亚妇人所表达的理想:「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那就是合一的教会,脱离了地理障碍的教会。
今日我们在那里?教会仍然在建造。我们若发觉教会的单纯,那就是教会崇高之处;记住这一点,我们就会停止对教会诸多的批评。没有人看见完整的教会,仍在建造,尚未完全。今日我们争论的许多事都是表面的,而不是触及最主要的建造部分。
接着来看这节经文的第二部分:「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英文圣经作「行走在敬畏中」,「行走」不单单指生活的习惯,他有更丰富的意义。罗特汉(Rotherham)译本译成:「教会在她行走的道路上敬畏主。」译成「行走」的这个字,一向是与茫无目标的闲逛相对的。耶稣在大使命中所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其中的「去」就是和这里的「行走」同一字。马可福音里也用了同一个字,「你们往普天下『去』。」路加在这里不是描述教会肢体的个别习惯,而是指整个教会在行走的道路上敬畏主。主对教会的旨意是,教会成为王的使者,是一群活着的灵魂聚集之处,并为王的事被差遣出去。路加看见教会正实现她的功用,在所行的路上敬畏主。
这种「行走」有双重条件。第—,「行走在敬畏中。」主命令他的教会,「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他又说,「你们要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基督对早代门徒的主权表现在两方面:他是生命的主,是有权柄的;她也是一切仆人中最伟大的,他是那些在痛苦患难中事奉之人的
领袖。于是我们看见教会,是一个属灵的身体,包括一切相信的人;她正走在敬畏的道路上。意思是,教会把主权交给他掌管,教会永远承认并坚持他的权柄。另外一个意思是,教会乃为那些因他而受苦的人所设的。无论在何处,教会都里面对人性的忧伤和疲惫,都要触摸并医治那败坏的生命。那就是「行走在敬畏中」的意思。
最后的结果是「蒙圣灵安慰」。显然「安慰」一词尚不足达意。我们的主说,圣灵是保惠师,是耶稣离开他的子民后差来陪伴他们的。圣灵来,首先要安慰,收留孤儿,弥补鸿沟,安慰被撇弃的。但另一方面,他也是劝慰师,为主代我们祈求。教会在圣灵的帮助下作工。圣灵的工作就是使那些出去的人真正感觉主的同在,使他们能出去作见证,讲道,宣告基督的主用,明白他的能力。
看到这一切之后,我们对最后一句话就不感惊讶了,「人数就增多了。」不单单指个别的人,也是指整个教会更充满,更兴旺。教会大有能力,不断增长加添,是因两个事实:以耶稣为主,又有圣灵的能力和安慰。
回顾这一幅古老的画面,我们热切盼望他也能在今日的世代实现。这节经文给我们两个启示。第一,有关教会的属灵观念,这是出现在「各处的教会」一句中。他暗示一切地理的限制都消除了,种族的偏见被摧毁了,累世宿仇消弭了,宗教中心废止了。如今,十九个世纪过去,我们却仍然有地理的限制,根据各地的地名称呼教会;仍有种族的偏见,导致教会的分裂;教会中仍有世袭的仇恨存在;我们仍旧到某些特别的中心去敬拜。让我们仔细思想这一个伟大的理想。我们越注视他,渴慕他,在个人的生活上配合他,我们就越能加速教会的完全,使她早日成就神的旨意。
第二个启示是教会的宣教使命。这里我们看见教会遵行主的命令,到万国去,使万民作门徒;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这两件事是密切相关的。这节经文前半段以「被建立」结束;后半段以「人数就增多了」结束。其基本思想是完全一样的。教会若要向外传福音,她必须是属灵的;如果一个教会是属灵的,她必须向外传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