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讲

第十七讲

上一篇   下一篇

來自馬其頓的呼聲

 
經文:使徒行傳十五:36—十六:15

在前面我們談過使徒行傳第十三、十四章是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受到安提阿教會差派,開始第一次海外旅行佈道的工作紀錄。第十五章一至卅五節是教會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會議—耶路撒冷會議,討論有關外邦人信耶穌基督是否要接受割禮的問題。然後從第十五章的卅六節開始到第十八章廿三節止,是第二次海外旅行佈道的紀錄。這次出去佈道走的路途比第一次遠了許多,範圍擴及整個中亞地區。使徒保羅三次海外旅行佈道,就是以第二次的行程最為長遠、範圍最為廣大。在這段記載中,我們還看到幾件比較重要的事:

一、「路加」加入了佈道的工作,也因為他的加入,我們才得以有這份非常重要的教會史料—使徒行傳—可讀。同時,很可能作者路加就是因為參與了使徒保羅佈道的工作,才感受到有必要「按照次序」,且「都從頭仔細察考過」後(路加福音一:3),下筆寫了一本關於耶穌基督的書給大家讀,為的是要讓外邦人的信徒們「知道所學的道是正確的」(路加福音一:4)。

也由於路加的加入,使徒行傳從第十六章十節開始,記錄使徒保羅佈道工作時,從原來用的第三人稱,改用第一人稱複數「我們」。

路加,是安提阿人,本身是醫生(歌羅西書四:14)。很可能是在使徒保羅這次旅行佈道時,加入了前往馬其頓、腓立比的佈道工作(十六章十至十二節)。然後在第三次旅行佈道時,跟使徒保羅等人一起到凱撒利亞,在那個地方認識了在傳道事工上很認真的門徒腓利(使徒行傳廿一:8)。然後一起上耶路撒冷去,在那兒認識了當時教會最具影響力的耶穌基督之兄弟雅各(使徒行傳廿一:18)。路加也可以說是使徒保羅最忠心的傳道伙伴,當使徒保羅第二次被關入監獄時,只有他跟隨在身邊(提摩太後書四:11)。

二、除了路加加入了傳道工作外,另外一位青年人提摩太也加入了。提摩太的父親是希臘人,母親是猶太人。使徒保羅為了要帶他一起傳福音,就替他行了割禮(使徒行傳十六:3)。為甚麼使徒保羅要這樣做?這不是他最反對的嗎?有關這一點,我們將在下一講中討論。

三、我們再次看到使徒保羅的受難—入獄,且受到嚴酷刑罰(十六章廿二至廿四節)。這使我們看出傳福音是一種隨時有生命危險的工作,因此,獻身傳道的人,必須要有這種隨時受難的心理準備和意念,願意為了福音的緣故,即使是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十五章卅六至四十一節: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讓我們回到從前傳佈主道的各村鎮去,看看信徒們的情況。」巴拿巴想帶約翰?馬可一起去,可是保羅不同意;因為前次他不肯留下來跟他們一起工作,在旁非利亞離開了他們。他們兩人為了這件事劇烈地爭執,終於分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到塞浦路斯去,保羅卻選擇西拉,蒙信徒們把他們交託在主恩典的眷顧中後,也離開了。他走遍了敘利亞和基利家,堅固各地教會弟兄姊妹們的信心。

我們可以把使徒行傳第十五章分成二大段落來看,第一段落是從第一節到卅五節,這段經文提到教會歷史上很重要的事件—耶路撒冷會議,我們已經在前面一講說過了。再來就是現在所讀的這一段,第卅六至四十一節,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使徒保羅和巴拿巴為了選擇傳道夥伴約翰?馬可的問題,彼此之間發生了劇烈的爭執。

前面已提過,在使徒保羅寫給加拉太教會書信的第二章十一節至十四節中,曾提及跟外邦人相處,彼得的態度似乎有和耶路撒冷教會保守派妥協的傾向,甚至這樣的態度也影響到巴拿巴。我想可能是這件事讓使徒保羅與巴拿巴之間有了不愉快的關係,導致後來在選擇同工上分道揚鑣,而非真的因為約翰?馬可上次在旁非利亞提前離開他們團隊,導致使徒保羅不滿而分開。因為根據歌羅西書第四章十至十一節,使徒保羅在這封書信中這樣說:

「跟我一起坐牢的亞里達古向你們問安。巴拿巴的表弟馬可也問候你們。(關於馬可,我已經吩咐過,如果他上你們那裡去,請接待他。)別號猶士都的耶數也向你們問安。在猶大的信徒中,只有上面這三位為了上帝國的工作跟我同工,對我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在提摩太後書四章十一節也這樣說:

「只有路加跟我在一起。你要去找馬可,帶他一起來,因為他會幫助我的工作。」

從上面的經文也可以看出,真正的問題應該不是約翰?馬可上次提前離開,而是後來巴拿巴在與外邦人相處的事上和耶路撒冷教會保守派妥協的緣故。
再者,這次是使徒保羅主動提議要到他從前和巴拿巴所開拓的福音據點去訪問,並不是安提阿教會的差派。這樣看來,使徒保羅顯然因為第一次的旅行傳道工作,心中有了新的異象—安提阿不再是他要繼續停留的福音終點站,他要廣傳福音到天涯海角。我們看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有這樣的話:「我一向的抱負是在還沒有聽見基督的地方傳福音,免得我的工作建立在別人的基礎上。」(羅馬書十五:20)他對福音事工的胸懷大志,我想才是此次決定走出安提阿的主要動力。

從第四十節開始,就是以使徒保羅宣教作為記錄主軸。巴拿巴原本在耶路撒冷教會受到的重視遠比使徒保羅高出許多,連他們在路司得被當地人民當作神明看待時,也是巴拿巴的「位階」比使徒保羅高;巴拿巴被當作宙斯神明看待,使徒保羅則是被當作神明宙斯的代言人。但是在作者路加的筆下,從這裡開始以使徒保羅記錄早期使徒宣教的重要方向。

在第十六講我提過,西拉很可能如同有些古老經卷所記載的第十五章卅四節:「可是,西拉決定留在那裡。」留在安提阿與使徒保羅、巴拿巴他們同工。也許就是因為西拉在那兒同工的表現,使得使徒保羅發現西拉是個好的福音伙伴,因此,他決定此次的海外旅行傳道,帶西拉同行。

西拉應該是個很好的助手,他曾幫助彼得完成寫書信的工作(彼得前書五:12),甚至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彼得前書就是西拉的作品,只是彼得具名寫的而已。因此,我們也從這裡發現,西拉不但是使徒保羅的好幫手,也是彼得的得力助手,只是不知道是甚麼時候,西拉從使徒保羅的身邊轉到彼得之處而已。

依照加拉太第二章十一節至十四節的記載,使徒保羅和巴拿巴發生爭吵的原因不只是因為揀選同工的問題,而且包括外邦人信耶穌基督加入信仰團契需不需要行割禮的問題。依使徒保羅的看法,巴拿巴的立場是較接近彼得,他沒有堅持反對割禮的態度。我們若是從巴拿巴的名字來了解他,應該會明白他之所以會有這種態度,其實也是跟他的個性有關,原因是他的名字之意是勸慰之子,或是鼓勵之子。這樣的人,通常是性情溫和的人。在路加筆下的巴拿巴,也是一個「好人,被聖靈充滿,有堅強的信心」的人(使徒行傳十一:24)。因此,他會用這樣的態度對待那些比較保守的猶太人,應該不是他反對割禮的態度有軟化,而是考慮到那些保守的猶太人的心境和軟弱吧。

我們可以這樣說,他們雖然在這次的旅行傳道分開,並不表示彼此之間的關係因此惡化了,其實沒有這樣。除了上述歌羅西書、提摩太後書所提到有關使徒保羅肯定約翰?馬可的同工外,在哥林多前書第九章六節,使徒保羅就稱讚過巴拿巴與他同工時的努力和用心。

第十六章一至五節:保羅來到特庇和路司得。在路司得有一個信徒,名叫提摩太;他的母親是猶太人,也是信徒,父親是希臘人。在路司得和以哥念的信徒們都稱讚提摩太。保羅要帶他一起走,就替他行了割禮,因為這一帶的猶太人都知道他的父親是希臘人。他們經過那些村鎮,把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長老們所定下的規例交給他們,吩咐他們遵守。因此,各教會在信心方面得以堅固,人數也一天比一天多起來。

現在我們所讀的使徒行傳第十六章,記載保羅帶著他的新同伴西拉開始他的第二次旅行傳道。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從第十節開始,作者路加開始用「我們」來描述保羅以及和他同行的同伴,這可能在表明從特羅亞這個地方開始,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也加入了使徒保羅的宣教行列。我說「可能」,是因為尚且不能很確定,有些聖經作者認為用第一人稱「我們」,通常也是一種寫作上的習慣用法。

另一方面,「我們」的字眼只用在使徒保羅搭船的水路時段,在陸路旅行時就沒有。因此,有些聖經作者也認為這個「我們」可能是駛船的水手在他的航行日記中所記下的。

在第十六章一節記載保羅增加了一個很重要的同伴—提摩太,他是保羅在路司得得到的助手。也從這一節看出在路司得和特庇的地方可能已經有了教會,而且提摩太在這些教會信徒當中有很好的風評。提摩太後書第一章五節我們得知他母親的名字叫友妮基,外祖母名叫羅綺。要注意的是:聖經的作者很少記錄女性的名字,現在連提摩太外祖母的名字都寫了下來,這很可能是提摩太的外祖母、母親在早期路司得的教會裡,是很活躍的基督徒,是大家所熟悉的信徒,再加上提摩太受到好的風評,我們不難想像他們一家人在福音事工上確實是很熱心又忠心。我們可以從使徒保羅欣賞且稱讚提摩太這位傳道伙伴的話中看出來;在哥林多前書第四章十七節,使徒保羅說提摩太是「我親愛而又忠心的兒子」;在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則說:「提摩太,就是我在信仰上的真兒子。」(提摩太前書一:2)或是:「我親愛的兒子提摩太。」(提摩太後書一:2)可見他們兩人之間的關係簡直就像父子一般親密。在腓立比書,使徒保羅就是這樣說的,他說:「提摩太的為人,你們都很清楚,他跟我的關係就像兒子和父親,為著福音的工作一起勞苦。」(腓立比書二:22)

我們實在不清楚為什麼使徒保羅要替提摩太行割禮,他不是很堅持反對外邦人必須行割禮這種要求嗎,現在怎麼會為提摩太行割禮呢?何況提摩太並不純粹是猶太人,而且使徒保羅為了彼得偏向支持守割禮,很不以為,現在自己卻為提摩太行割禮,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坦白說,這事頗令人費解。因為同樣是希臘人,他就沒有強迫提多接受割禮(加拉太書二:3),他甚至責備那些想說服提多接受割禮的人是「假裝信徒」(加拉太書二:4)。他曾用很嚴肅的語句說:

「我—保羅鄭重地告訴你們,如果你們接受割禮,基督對你們就毫無益處。現在我再次警告你們,任何一個接受割禮的人必須遵守全部的法律。想倚靠遵守法律而得以跟上帝有合宜關係的人就是跟基督切斷了關係,自絕於上帝的恩典。」(加拉太書五:2—4)

因此,要解釋使徒保羅為甚麼要替提摩太行割禮,我想有一可能,就是在外邦人的眼中,提摩太是猶太人,因為都是他母親在教導他,但是在猶太人的觀點裡,他則是外邦人。為要讓提摩太表明他的身份,好使他在猶太人會堂中的工作減少困擾,使猶太人能夠認同他的族群血緣,進而聽他所傳的耶穌基督,使徒保羅才讓提摩太受割禮。這樣,我們可以看出使徒保羅在福音事工上實在是非常用心,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這樣說:

「我是自由的人,不受任何人的奴役;但是我卻甘心作大眾的僕人,為要爭取更多的人。跟猶太人一起工作,我就像猶太人,為的要爭取猶太人。雖然我不處在摩西法律的控制下,我卻像生活在法律下的人。同樣,跟法律外的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就像法律外的人,不受猶太法律的拘束,為要爭取法律外的人。然而,這不是說我不服從上帝的法律;其實我是受基督法律約束的。在信心軟弱的人當中,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爭取他們。所以,在甚麼樣的人當中,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用甚麼方法,我總要救一些人。」(哥林多前書九:19—22)

這段話可以幫助我們更加了解使徒保羅在傳福音的事工上的努力。只因為要使更多的人得到福音的緣故,他甚至說出這樣的話:「為了我的同胞,我骨肉之親,縱使我自己被上帝詛咒,跟基督隔絕,我也願意。」(羅馬書九:3)這樣偉大的信仰情操,實在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擬,或是跟得上。

由作者在第五節用「各教會在信心方面得以堅固,人數也一天比一天多起來」這樣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喜歡用「人數增加」來描述使徒們在福音事工上的成果。作者也用這種方式表達一個重要的訊息:福音只要有人傳出去,就會有人接受,渴望福音的人是那樣的多。

第六至十節:他們取道弗呂家和加拉太地區,因為聖靈不准許他們在亞細亞省傳佈信息。當他們到了每西亞邊界時,想進人庇推尼省,可是耶穌的靈禁止他們。於是他們繞過每西亞,到特羅亞去。當天晚上,保羅得到一個異象,在異象中他看見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懇求他說:「請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一有了這個異象,我們立刻準備往馬其頓去,因為我們知道上帝呼召我們去傳福音給當地的人。

這是一段很重要的經文,記述福音如何藉著使徒們傳到歐洲去的背景。

我們再次看到作者路加很重視聖靈的能力,使徒保羅一行人原本計劃到每西亞去,卻因聖靈的不准而沒有行成。比較納悶的是,聖靈為甚麼不准許他們到亞細亞省傳布信息呢?又「耶穌的靈」為甚麼禁止他們進入「庇推尼」省呢?這裏也沒有說明「聖靈」或「耶穌的靈」是以何種方式來告訴使徒保羅一行人,不要進入上述這兩個地區,他們是怎麼知道的呢?而在第九節說使徒保羅看見一個異象,這個異象是怎樣顯明的?等等這些都沒有交代清楚。

第九節是使徒保羅在宣教工作上很重要的一節,他在異象中看見有馬其頓人墾求他去幫助福音事工。聖經中常有「異象」的出現,異象有時是很難說明清楚的,但有時則是清晰可見。使徒保羅或許就是發現馬其頓是當時歐洲的重要地區,特別是雅典,可以說是希臘文化的中心,對於受過很好希臘文化薰陶的他,必然會想走訪一趟希臘文化的起源地—雅典,跟他很早就想要走一趟羅馬城一樣。無論是羅馬或是雅典,都是當代社會思想的主流城市,進入馬其頓,等於是進入歐洲,如果能使這些城市的居民信耶穌基督,那對福音事工的發展應該是很有意義的事。因此,當馬其頓的異象出現時,對使徒保羅來說,確實是件很吸引他前往的一個大挑戰。這使我想起早期來台灣的宣教師,他們就是以當時台灣的重鎮—府城(台南)作為宣教的中心,再從台南以「網狀」的方式,向外發展福音事工。

第十一至十五節:我們坐船從特羅亞出發,直開撒摩特喇,第二天到尼亞波里。從那裏我們往內地走,來到馬其頓第一區的一個城市腓立比;這城也是羅馬的殖民區。我們在這裏住了幾天。安息日,我們出城到了河邊,心裏想,那裏可能有一個猶太人禱告的地方。我們坐下,向聚集在那裏的婦女們講道。聽眾中有一個從推雅推喇城來的婦人,名叫呂底亞,以販賣紫色布疋為業。她一向敬拜上帝;主敞開了她的心,使她留心聆聽保羅所講的話。她和她一家的人都領受洗禮。隨後,她請求我們:「如果你們認為我是真心信主,請到我家裏來住。」於是她堅決把我們留下。

這一段我們看到使徒保羅等一行人來到腓立比;這個城市是馬其頓省的一個重要城鎮,也是羅馬帝國管轄下的重要據點,很多退伍軍人聚居此處。腓利比是使徒保羅在馬其頓所建立的第一間教會,使徒保羅在這個城鎮的經歷顯然是愉快,他非常讚許腓利比的教會,因為在他有「困難的時候」,他們幫助他(腓利比書四:14—16)。

猶太人是以十個以上結過婚的男人成立一所會堂,而在不足十個男人的地方,也必定會有祈禱的場所,由此可以了解猶太人在信仰上相當敬虔的一面。從經文裡看到,使徒保羅跟往常一樣,每到一個地方,就先去猶太人的會堂或是聚會的場所(如此處的「禱告的地方」,由此可猜想此城鎮的猶太人也許不多),他真的是一心一意想讓他自己的同胞猶太人能夠得知耶穌就是上帝所差遣來的基督。即使「禱告的地方」聚會的人數比會堂的聚會人數少,很可能還不到十個人,使徒保羅也不放棄。這裡告訴我們聚會的人是婦女,這對使徒保羅來說是一個很新鮮的經驗,而這經驗卻是後來建立腓利比教會的主力,因為她們當中有很熱心「敬拜上帝」的婦女—呂底亞。她是從事販賣布匹的生意,且是高級布料—紫色布,可見她的生意對象是富貴人家。她聽了使徒保羅的見證後,決定接受洗禮,連她的家人也都受了洗。

不過很有趣的是: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一章十四至十七節說,他奉差遣並不是為洗禮,並且認為自己很少替人洗禮,除了基利司布、該猶、司提法那和他家人等,並沒有提到這位婦人呂底亞和她的家人。但是我們卻在這裏清楚看到呂底亞是使徒保羅為她施洗的,她也是歐洲地區第一個受使徒保羅感化受洗皈依耶穌基督的人。作者路加對於呂底亞歸信耶穌基督的事,提供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認識:一個人會信靠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並不是由於人本身的能力,而是因為上帝的靈在人的心裡作工的緣故。呂底亞就是因為「主敞開了他的心,使她留心聆聽使徒保羅所講的話」,才會知道耶穌基督就是她和她家人生命的救主。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教會在宣教的工作上,必須要有異象。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對每一間教會來說,有宣教異象乃是教會存在的主要動力。如果一間教會失去了宣教的異象,很快就會枯萎,它的存在意義也逐漸消失。有異象的教會才會明白甚麼是「馬其頓的呼聲」,我們必須要注意這一點;馬其頓的呼聲就是傳福音的異象,是福音的事工,是分享上帝拯救的愛。

使徒保羅原本是要到他以前跟巴拿巴一起開拓的教會去訪問,後來因為與巴拿巴分手,他揀選了西拉為同工,然後在走訪途中,屢屢受到聖靈的啟示,改變了原先所計劃的途徑。我們可以這樣的了解:使徒保羅是在受到聖靈啟示後,一個新的異象,看見一個嶄新的宣教遠景明示他去開拓、邁進。因此,他沒有因為聖靈阻止原先計畫好的前進路徑就消沈,或是因此坐著枯等,或是只滿足於過去開拓教會的成果,而是一直努力尋求新的異象。上帝知道他的用心,給他一個明顯的異象,要他去馬其頓。他和西拉(也可能加入了路加)就不再遲疑,馬上出發到馬其頓去,雖然與他們聚會的只有少少幾位婦女,卻因為這少數幾位婦女中有一位剛強的呂底亞,開啟了基督教在歐洲宣教工作的大門,不但使福音進入歐洲,且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歷史迄今,甚至是將來都將繼續受影響。

這使我們想起耶穌基督所說的話:「那已經有的,要給他更多,讓他豐富有餘;而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一點點也要奪走。」(馬太福音廿五:29)福音事工也是這樣,不能一直停在過去的成果裡,或是一直在享用過去的果實,而是要繼續不斷的努力,才會時常出現新的異象。否則,過去所累積起來的終會消失掉。

同樣的,今天的基督教會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有異象。教會最怕的就是不知道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要作甚麼,這是很可悲的事。有異象的基督教會,才會知道怎樣將福音廣傳到陌生的地方去,有異象才會有活力,不會膽怯;惟有沒有異象的基督教會,才會擔心、害怕能力不夠,或是條件不足。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宣教的工作乃是聖靈的工作,所以有心傳福音的教會,一定會有宣教異象,因為聖靈必然會清楚的向她啟示。要記住,宣教的異象是為了要傳揚福音,而非滿足傳道者自己的需要,更不可用以圖謀個人的私利。因此,利用宣教異象建堂,那是錯誤的。建築物本身不能當作宣教的異象,也不是宣教的本質,傳福音才是異象的內容,一定要清楚這個認識。今天有些傳道者或是教會把建堂當作是宣教的異象,實在是大錯特錯!我常常聽到傳道者將「馬其頓的呼聲」解釋成募款建堂的呼聲,我要說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每一間教會在慶祝設教週年紀念的時候,都應該自問:我們教會的宣教異象在哪裡?我們希望成為一間怎樣傳揚福音的基督教會?我在今年(一九九八)四月十二日就任台北東門教會牧師的就任禮拜時,就任詞中有這樣一段話說:

「希望有這麼一天,咱台北東門教會成為台北市所有教會推廣研讀聖經—上帝的話語—的重鎮。不論時代如何轉變、社會如何變遷,我都將朝著這個異象,勇往直前,永不退怯。

我有一個期盼,盼望咱東門教會全體會友,每當我在吹笛的時候,你們會和聲共鳴。當我在擊鼓的時候,你們會歡喜起來跳舞。讓我們一起來和聲,唱出天國的信息;讓我們一起來跳舞,跳出天國美麗的遠景在我們所居住的社會。」

我不知道大家對我這樣的就任詞有否同感、支持?若是肯定,那麼,這至少應該是台北東門教會的未來異象:成為北市所有教會推廣研讀聖經上帝話語的重鎮!而這個異象已經越來越明顯了,今年七月一日起,台北東門教會開始推動查經班的事工。目前已經有八間教會的會友也來參加,連同台北東門教會共有九間,人數總共有102名,另外青年查經班也有10名。別的教會我不知道,至少在目前台北市的長老教會來說應該是參加人數最多的查經班。我們也準備在明年開始,推出每日研讀聖經的信仰生活。我真的盼望你會如同我在就任詞中所說的:「每當我在吹笛的時候,你們會和聲共鳴。當我在擊鼓的時候,你們會歡喜起來跳舞。」我一直有一個信念:聖經是上帝的話,上帝自會藉聖經對喜歡閱讀它的人說話。

二、同樣的信念才能成為好的福音同工。

依照使徒行傳第九章廿六至廿七節的記載,使徒保羅在大馬士革途中遇到復活的耶穌基督後,到耶路撒冷去想跟門徒們來往,可是沒有人相信他是基督徒;作者路加描述那時在耶路撒冷教會內部的情形是這樣的:

「大家都怕他,只有巴拿巴來協助他,帶他去見使徒,向他們解釋掃羅怎樣在路上遇見了主,主怎樣向他說話。他又告訴他們掃羅怎樣勇敢地在大馬士革奉主的名講道。」

從這裡我們看到巴拿巴確實是使徒保羅最好的同工,包括後來他們兩人同心協力在安提阿教會傳福音的工作,也因為他們兩人在福音事工的努力,使得基督徒的名稱從安提阿傳出來。他們兩人是第一次海外旅行傳道的搭檔,甚至在路司得,他們幾乎同時死在亂石之下(十四:19)。他們同心開拓了許多教會,也造就了許多信徒,就像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雅各為他們寫給安提阿教會的信中所說的:「這兩人曾為著事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而不惜生命的危險。」(使徒行傳十五:26)

但是,這樣出生入死的宣教伙伴,卻在第二次海外宣教的工作,選擇同工時拆夥了。這是多麼可惜的事啊!

傳福音就是這樣,必須要有真實、堅守原則的心境。傳福音不考慮人情的問題,也不是在乎與個人的利害關係,這些在傳福音的事工上都必須排除,因為傳福音是與上帝同工,是在為上帝的國作見證,跟一般工作不一樣。如果沒有這樣的信念,硬要成為同工,很容易變成虛偽、不實的團隊,這樣的「同工」是很難見證福音的。而使徒保羅與巴拿巴之間的互動,我們要學習的乃是他們雖然拆夥了,並沒有因此就相互攻擊對方,他們只是分開到不同的地方去作工,就像我在前面說過的,使徒保羅還是稱讚巴拿巴是他最好的同工。分開,不是要成為仇敵,而是要讓福音更加廣傳。

三、不要小看數目上的少,重要的是在真心信主。

使徒保羅和西拉等人來到腓利比的時候,只能在這個城鎮找到猶太人祈禱的地方,且聚會的人是婦女。但是使徒保羅並沒有放棄機會,還是跟以前到猶太人會堂去的情形一樣,用心對那些婦女傳講耶穌基督的福音。結果感動了呂底亞這位「一向敬拜上帝」的婦女,而建立了歐洲最早的一間教會—腓利比教會。

通常一般人都會忽視人數少的聚會,人的軟弱總是希望看到人數多的大場面。但是,我們在聖經中總是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信息:人看為大的,在上帝眼中未必是大;人看為渺小的,在上帝的眼中未必卑微。教會就是這樣,不要定睛在大的教會,要看的是聚會的人是否像這位賣布的呂底亞,「一向敬拜上帝」,且「真心信主」,因此,當使徒保羅向她傳福音時,「主敞開了她的心」,結果連同她的家人全都歸信耶穌基督,而建立歐洲的第一間基督教會。

基督教會是個信仰團契,信仰團契講究的是以真實的內心回應上帝的愛,這一點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如果人數很多,但是卻沒有學習到「真心信主」,就算成千上萬的人聚集也是枉然。每次的大型佈道大會豈不都是人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是「真心信主」的?很少,真的是很少。建立教會的基礎也是這樣,不是看人數多少,重要的是「真心信主」,這樣聖靈才會幫助我們「敞開」內心,使福音在我們的生命中發芽成長。我在想,如果我們當中有幾個人能夠組成小組,一起學習聖經,互相代禱,這樣,福音很快就會發展起來。我多麼期盼咱教會朝這個方向來努力,使我們教會能夠因此得到聖靈的充滿,在邁向六十週年的時候,能夠建立更多的教會,或是福音的據點,帶領更多的人信主耶穌。


(講於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