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六章

上一篇   下一篇

26:1-23  在亚基帕王前申辩

 

保罗述说他如何从犹太教归信基督教,并领受耶稣给他的使命,向同

胞及外邦人宣传主道。

 

 

2-3       对亚基帕王的恭维。保罗所言是确实的,因为从拉比著作看来

            ,亚基帕对摩西律法十分熟悉;他虽然忠罗马政府,但仍很关

            注犹太人的利益。

 

 

4-5

 

保罗自幼受犹太教薰陶,成为热心的教徒。

 

 

4          「本国的民」:大概指保罗原居地(基利家大数)的犹太人。

 

            「并在耶路撒冷」:见22:3注。

 

 

6-8

 

保罗与其他犹太人一样,指望神所应许的弥赛亚来临,但他因为相信

这盼望已成就在复活的耶稣身上,以致受同胞的控告。

 

 

7          「十二个支派」:指所有犹太人。

 

            「昼夜 ...... 得著」:女先知亚拿是个好例子(路2:37)。

 

8          犹太人不肯相信神叫耶稣复活并证明 是弥赛亚,这不信的态

            度是难以理喻的。

 

 

9-11

 

保罗忆述以往如何逼害基督徒,并自以为义。

(参考:保罗信主的经历)

 

 

10        「他们被杀,我也出名定案」:例如保罗赞同司提反被杀害。

            7:60

 

11        「用刑强逼 ...... 的话」:会堂有权惩治会友,保罗曾在会堂用

            刑强逼犹太基督徒放弃其信仰。

            原文显示他只尝试这样做,效果如何未有提及。

 

 

12-15

 

在大马色路上耶稣向他显现。

 

 

14        「我们都 ...... 在地」:9:7只提保罗个人的反应。

 

            「你用脚 ...... 难的」:是当时希腊谚语,意思是──公牛尝试

            以脚踢开主人用来赶它的剌棒,结果徒劳无功,照样与神敌对

            是不可能的和徒然的。

 

 

16-18

 

保罗为求简洁,可能浓缩了他当时的经历、亚拿尼亚对他说的话,以

及主在圣殿向他的启示(见9:6-17; 12:9-21)。

保罗受差遗到同胞及外邦人中见证复活的主,叫他们因信获得新生命

,罪过得赦。

 

 

19-23

 

保罗忠於耶稣的托付,却被同胞追杀。

 

 

23        「并且因从死里 ...... 外邦人」:应译作「并且从死人中首先复

            活,把光明的 ...... 外邦人」(参新译本),表明基督的复活应

            验了先知书的预言 ── 受苦的义仆得廷长年日(赛53:10),

            且成为万民的光(赛42:6; 49:6; 60:3)。

 

 

26:24-29  保罗恳请亚基帕信主

 

24        非斯都从保罗的言语看出他是个有学问的人,但无法领会他所

            说的充满宗教色彩的辩词。

 

26        「因都不 ...... 作的」:保罗所说的是众所周知的事。

 

27        「信先知」:信先知对弥赛亚的预言。保罗的问题是要亚基帕

            承认先知预言的可信,然後进一步向他发出挑战接受耶稣为预

            言中的弥赛亚。

 

29        「像我有 ...... 锁链」:指保罗为信仰而被囚禁一事。

 

 

26:30-32  主持审讯者认为保罗清白无辜

 

 

 

思想问题(第廿六章)

 

1 保罗的申辩虽表明自己有理,但对亚基帕王和犹太领袖仍温文有

  礼。

  你今日有没有「人」、「事」分明的处世态度呢?

 

2 试从本书中分析非斯都、亚基帕和腓力斯的性格。

  就保罗的属灵及道德情况来说,他才配判断事情,但他仍耐心坐

  牢及在他们面前争辩,这是基於什麽原因?

 

3 试比较司提反殉道前的申诉和保罗在此的申辩,两者在内容、表

  达方式和结构上有何分别呢?

  他们所强调的是什麽事呢?

  你认为那一种申诉方式较好呢?

 

4 你认为保罗在这场分诉中成功吗?保罗得著了什麽?

  罗马官长损失了什麽?

 

5 在29节保罗表明他冀盼犹太人及外邦人得救的热忱。

  你是否一个胸怀世界的基督徒呢?

  就布道的热诚而言,你对待亲友,和你对待陌生人是否一视同

  仁呢?

 

6 既然亚基帕说可以释放他,保罗为何还要上诉该撒呢?

  参徒19:21; 23:11; 27:1;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