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14:1-12 君王的先锋遭到杀害
1. 2. 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
那时整个国家都轰动了,“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那时,但在那时之前,耶稣的名声并没有达到这个恶毒的分封小王那里,他是太沉迷在自我和情欲之中,听不进什么属灵的事情。农民先于君王听到耶稣的事情。神的道可以进入王宫,但它是缓慢闯进去的。希律对他的“臣仆”说这个出名的人的事情,因为他是如此受惊,不能掩饰他的恐惧。负罪的良心被恶行缠绕。约翰的名字写在这位暴君的回忆里,现在他被这行异能的传言惊动,大声喊出,“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 希律公然承认自己是撒都该人,但是他的恐惧让他怀疑的信条土崩瓦解。至少他想起约翰,就相信有复活的事情。极大的迷信常常就在顽固坚持不信的表面之下。 分封的王希律得到他父亲四分一的国,得到的能力却没有四分之一,但在自私残暴方面他是那条老狼真正的后代。他有足够的良心让他害怕。留意他是怎样相信一个复活之人的能力的:“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如果仅仅是因为道听途说,希律就把如此的大能归于在地上我们的主,我们岂不应当相信我们复活的主在他荣耀宝座上的大能吗?
3, 4. 起先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因为约翰曾对他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
他把“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娶过来归给自己,这当然是“不合理的”,因为腓力还活着,他自己的妻子也还活着。当他去到腓力家里作客,他被希罗底迷惑了;这有罪的一对,除了他们是已经结婚之外,因着生出来是近亲的缘故,是不能有合法的婚姻的,但他们回到加利利,仿佛他们已经是夫妻。施洗约翰直截了当地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他是非常勇敢,但这句话让他付出巨大的代价。分封的王希律可以容忍行这事,但他不能容忍别人告诉他,说他是做了一件不合法的事。约翰没有把事情化小,或者由得这个问题不管。如果君王胆敢践踏神的律法,君王对他又算得了什么呢?他有针对地说话,希律知道他这样做了。他“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因为约翰的话已经把希律锁住。
邪恶之爱的能力以“为希罗底的缘故”这句话表现了出来。这位凶猛的妇人不能容忍对她任意犯罪的训斥。在她的骄傲和残暴中,她正和耶洗别一样;希律是她手中的玩偶。
5. 希律就想要杀他,只是怕百姓;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
他和他的爱人都不能忍受如此直接的对待,所以要不是他被一种对百姓有益的害怕约束,他就会让这训斥他的人的舌头不再出声了。希律在心意上已经是杀人了,但是害怕拦阻了他凶残的手。百姓敬重约翰,认为他是神的仆人,这位暴君不敢招惹“百姓”的愤怒。糟糕的君王会变成何等的奴隶。他们这样是应当的,因为有这样的暂时约束加在他们的暴政之上。唉呀!这种约束通常不会持续很久,因为他们很快又再次挣脱了,为宠爱的缘故冒全国发怒的危险。
6.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
过生日,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淫荡的舞蹈,或者暗示邪恶的其他消遣,就是有极大的害处。莎乐美真是“希罗底的女儿”,她忘记了她的地位,按着时代邪恶的风俗,于宫中在“众人面前跳舞”,为的是满足一位可能喝醉了酒的君王。她“使希律欢喜”, 希律是她母亲的爱人;我们可以很容易就猜到什么样的舞蹈会让他欢喜。
在那些日子,母亲也经常鼓励他们的女儿穿着几乎一点也不正经的服装,让他们认识不利于纯洁的舞蹈。这样不会带来任何好处,这可能会让希律欢喜,但它让神生气。在这个例子里跳舞导致一件残暴的罪行;我们担心在很多情形里,极端不道德的东西在暗示不洁的舞蹈里冒出来了。
7.希律就起誓,应许随她所求的给她。
一个愚蠢的“应许”,一个邪恶的“起誓”。像希律这样的人总是随便起誓。人应许的时候应当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决不要在一张白纸上签名,让另外一个人可以填上什么东西;因为他们可能就这样把他们的所有都签走了。另外,一个仅仅是不雅的姿势是绝不配得如此大的奖赏的。希律肯定既是不诚实的人,也是一个傻瓜。是不是酒和情欲让他乱了心?
8.女儿被母亲所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
这件事都被这无耻的母女盘算好了,他们都明白希律的弱点,知道怎样操纵他。母亲让她的女儿跳舞,然后把请求放进她的嘴里:她和她的母亲是同一个本性,愿意行出那位邪恶妇人的指令。毫无疑问希罗底比希律对施洗约翰敢说出口的话更大发怒气;因为经常的情形就是,玛犯这种罪的女性更被对这罪的训斥激怒。从马加比高贵的血统竟然有这么一个女性怪物冒出来,这真令人伤心!她一定要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这里提到这细节,为的是表明这个要求是多么冷血。她一定要用“盘子”奉上先知的头,仿佛这是给她吃的精美菜肴。
9.王便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给她。
假冒的忧愁!人说鳄鱼会为它咬成两半的东西流出眼泪。“王”怕的是后果。可怜的王!他可能感受到了良心的垂死挣扎,因为希律对约翰还有某种尊敬;然而他的忧愁不可能太大,因为他已经想要杀死他。君王害怕和他狂饮的臣子和同伴会认为他是软弱,也许会取笑他,说他太讲信仰,不敢去碰先知。这种怕被别人认为是软弱的心态证明他确实是软弱。除此以外,希罗底也会认为他决不像他承认的那样是如此喜欢她,他怎能忍受她痴情的忧伤?而且他是一个“说话算数的人”,“因他所起的誓”他一定不能回头。带着狼一定要吃掉羔羊所感到的懊悔,他下令杀死约翰,把他的头给了那位少女。鲁莽的答应,甚至起誓,决不能成为行恶的借口。这应许本身是无效的,因为没有人有权应许行恶。人应当悔改恶毒的起誓,而不是把它行出来;但是这位残忍的暴君下令杀人,就这样履行他可怕的应许。
10. 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
希律“打发人去斩了约翰”。一句话,一个宝贵的生命就结束了。暴君们是多么轻看杀人!神没有行神迹拯救约翰。为什么要有神迹呢?施洗约翰得到他的奖赏,这是好的,因为他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他没有被撇下在孤独中渐渐萎缩,这位属神的人因着刀剑突然一击,离开他的牢狱去了乐园。这是肮脏的谋杀,但是对施洗约翰来说,这是快乐的得释放。他不再在希律和希罗底的权势之下,尽管他在地上掉了脑袋,他却得到他在天上的冠冕。
圣经说希律“斩了约翰”;因为他下令去做的,要归在他的帐上,在他良心当中,他是知道这一点的。我们藉别人做的,就是我们自己做的。人可能通过代理人犯罪,但他们自己要被判为有罪。
11.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了女子;女子拿去给她母亲。
这是给一位少女何等的礼物!它被“拿来给了女子”。这女子并不羞愧拿起这精致的碟子,把它拿去给了她如恶魔一般的母亲,让她可以看见那忠心训斥她的人的脑袋,满足她的邪恶。这是怎样的母女!两个恶毒的妇人可以给全世界带来祸患。这个头有何等的命运!它有没有从盘子里指责这位恶毒淫妇她的罪行?
12. 约翰的门徒来,把尸首领去埋葬了,就去告诉耶稣。
这位好人的门徒没有抛弃他们这位被杀害的领袖:“约翰的门徒来”。破碎的尸首被还给他们,他们尊敬地“把尸首领去埋葬了”。他们还是他的门徒,他的死并不能让他们的信仰死去。他们按着当时他们力所能及的,向这位他们跟从的人行了他们唯一的善举。他们看这没有了头的躯干是约翰最后的遗物,所以他们把它收了,体面地把它下葬了。但福音书作者不是说他们埋葬了约翰,而是他们“把尸首领去埋葬了”,是尸首,不是他。真正的约翰是没有人能埋葬的,希律很快就发现,尽管约翰死了,他还说话。
约翰的门徒除了去他们领袖的朋友和主那里,告诉他一切的事情,等候进一步的命令,他们还能做什么呢?约翰很好教导了他们,因为当他们的夫子死了,他们立刻去到耶稣那里。
当我们落在极大的困难中,我们应当尽力做到最好,与此同时把这一切告诉主耶稣,让他可以进一步指导我们,告诉我们要做什么。去告诉耶稣,这是何等的安慰!他要听一个痛苦的故事,但他肯定要赐安慰给那些忧伤的人;在我们的情形里,他也要赐下安慰。
太14:13-22 我们的君王赐下一场盛宴
13. 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众人听见,就从各城里步行跟随他。
我们的主不愿意让好像他的先锋死去这如此悲伤的事情过去,而没有任何来到神面前的敬拜;也许他也认为,此时离开希律的领地是明智的。像他那样的猛虎一旦尝到血味,就很容易渴想要得到更多。而且他自己和那跟从他的一小群人也需要休息;我们的主不是严酷的工头,过分驱使他的仆人干活。所以耶稣一听见了约翰的死,他就和他的跟从者退到希律管辖以外的一个无人之处,一块“野地”里去。他是“上船”去的,让海分隔他和众人。他要退下,这是难的,但是他使用合乎常理的办法做到了这点。他知道他绝对需要独处,他为此大大努力。很多的工人还没有学会有智慧地使用独处。
群众不许他休息:他们好奇,焦虑,有很多需要;所以他们很快就“步行”来跟从他。他在海上行船,他们沿着岸边急走。人要急切听神的道,这是令人高兴的迹象。主,求你在这对信仰无动于衷的时代,把更多这样的心赐给我们。
14. 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的病人。
当他离了船“出来”,我们的主发现有一群人在等候着他。这里用最强调的语气说“他见”有很多的人,他见了,就负担很重。他不是对“许多的人”生气,也不是因为他要求得安静,却被人跟踪而表现出他的失望;他而是“怜悯他们”。原文非常生动:他整个人被感动到最深处,所以他立刻在他们当中行怜悯的神迹。他们不请自来,他温柔地接待他们,满有恩典地祝福他们,最后充充足足喂饱他们。他好像逃离猎人的鹿,但是他们追上了他,他让自己服了他们。对那些最需要他的人,他首先去照顾:“他治好了他们的病人”!主,求你医治我,因为我如果不是在身体上,在灵魂里也是有病!
15. 天将晚的时候,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时候已经过了,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
门徒们有看到需要的那种人的怜悯;但是在他们人的思想里,看来只有一个可怜的办法脱离这需要,就是“叫众人散开”,以此回避困难。脱离困难的捷径通常都是处理得很糟糕的事情。直到今日还有很多的基督徒是让群众自己管自己,或者把他们交给可能出现的某种未知影响,他们只是仅此而已。门徒有一件事情是做得很有智慧的,他们确实把这件事情摆在耶稣面前:“天将晚的时候,门徒进前来。”他们说,这地方荒芜,时候晚了,人很多,他们的需要是大的:他们把这一切令人丧气的事情讲得很清楚了,他们建议的解决方法是他们陈述中的一个弱点。在大多数情形里,我们的计划是很糟糕的,我们竟然胆敢把它讲出来,这几乎是一个奇迹。我们忘记了我们的主耶稣岂不是垂听我们可怜的恳求的吗?
留心门徒的话:“时候已经过了”。我们通常认为时候对大规模的努力不利。至于地点,这是没有指望的:“这是野地。”在这里能做成什么呢?至于门徒的提议,这是非常普遍的做法:“不要让人死在我们眼皮底下,把旁边街上的贫民窟拆掉,把坏人窝藏的地方从我们这地方清除出去。”“叫众人散开。”或者,更好的办法是让人知道自己帮助自己的尊严!对他们说节俭和离开。敦促他们“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这是今天那些想保留他们自己的饼和鱼的人喜欢采用的骗人的解决办法。我们主的想法比他们的高贵得多:他要在饥饿的人群中彰显他作为君王的丰富。
16. 耶稣说:“不用他们去,你们给他们吃吧!”
荣耀的话语!“不用他们去。”当他与我们同在,我们就有能力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缺乏;我们决不需要把人打发走,留给国家,教区,或者雇佣回来的人去处理。只要我们愿意开始工作,我们就会发现主让我们有能力处理各样的紧急情况。“你们给他们吃吧”:你们说让他们自己去买吃的,但他们身无分文,不能买到东西。一切都要是白白得到的,否则他们就要挨饿了;你们就是白白喂饱他们的人,去做吧。立刻开始。
17. 门徒说:“我们这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
看他们是怎样检查他们的预备的;他们报告说,“我们这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这是多么令人灰心的“只有”,他们表明储备是多么缺乏!这两条鱼让这储备看起来是绝对滑稽。我们知道自己是多么贫乏。是多么永远不能满足我们身边人的需要,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我们不得不向我们的主说这么多的话,承认这点,这对我们是好的。
真的,写下这注释的作者常常感到他既没有饼也没有鱼;然而在四十多年间,他成了王盛宴里两手满满的侍应。
18. 耶稣说:“拿过来给我。”
他要我们把我们有的交出来:我们应该毫无保留。我们一定要把一切交给耶稣:“拿过来给我。”他要接纳我们拿过来的,这是在把这些拿过来的命令里表明出来的。他要使一点的东西派上大用场,那交到耶稣那里的,要通过最确定的途径去到有需要的人那里。为正在灭亡的灵魂得到供应最可靠的门路就是为着他们去到耶稣那里。
19. 于是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就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掰开饼,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他让青草在他露天宴会大厅里生长,这样就为他的宾客预备了地毯和座位。所有的群众得到他们这位伟大主人的命令,就坐下了。“他吩咐”,他们就服从了;这证明了我们主他自己特别的能力,甚至在最小的事情也能让人顺服。人可能会想,众人可能会这样回答 — “坐下有什么用?在这野地里怎么可以摆上一桌的饭食呢?”但我们主的同在是震撼,让不信变得默然无语,变为服从。人的君王按着他完全的威严下令,人就立刻服从他。“哪里有君王之言,哪里就有权能。”现在一切都就绪了,这位是神的主把那微薄的食物拿过来,放在他配得称颂的手中。他用一个简单的姿势就教导众人,该从哪里盼望得到恩典的供应:“望着天。”没有祝福,这露天的聚餐就不会开始:“他祝福”。就算耶稣在场,人也要求神的祝福,没有父,他就不会行事。我们的主耶稣在供应这场盛宴上是做了所有的工作:“他祝福,掰开饼,递给门徒。”一切都是他做的。在他显明他属神的创造能力之后,他的门徒过来取了他们服从的位置。他们是侍候人的:他们侍候,分派;他们做不了更多的事情;他们很高兴去做这件事情。他们忙碌,但很有次序,他们在众人中间分开食物,一边这样做,一边大大惊奇和赞美。食物是饼和给这饼增添滋味的;很好的食物,很是宜人;充足,但不奢侈。一些人只愿意给穷人仅仅必需的,只是饼;但我们的主加上鱼。这是何等的盛宴!基督是筵席的主人,门徒是侍候的,人数数以千计,还有这供应的神迹!还有什么盛宴是比福音传开去给饥饿的灵魂更荣耀的呢!被神的儿子喂饱,这是何等的特权!
20.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没有一个人被忽略,没有一个人遭拒绝,没有一个人太无力,没有一个人不能得到满足,没有一个人需要任何其他的东西,没有一个人发现食物不适合他;因为确实他们都饿了,“他们都吃了”。没有人限制自己,或者被限制,所有人都“吃饱了”。我们的主是让人吃饱的恩主,他供应让人能吃饱的食物。
盛宴过后,他们需要“十二个篮子”来装“零碎”。要想耗尽供应,这是不可能的。篮子和人一样都满了。喂饱他们之后,食物比在这之前还更多。喂饱他人,我们的储备就加增。那剩下的和那被吃掉的一样都是蒙福的,所以是给门徒很好的食物。他们把简单的饼和鱼交出去,他们领受更多的数量,还有祝福,加增这些的品质。那些听从基督的吩咐服事别人的人,他们自己也要得到美好的份。那些喂饱别人嘴巴的人,他们自己的篮子要被装满。耶稣安排筵席,每一个人都得到满足。
21. 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
听道的时候“妇女孩子”的数目通常比男的更多;但因为人是走路来的,也许这次男性的数目更多,正如吃饭的时候他们聚起来更多一样。妇女孩子被挡在许多盛宴之外,但是在基督耶稣里没有对性别和年龄的排斥。
“五千”男人吃饭,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请想一下,用五个饼喂饱五千人!让我们决不要担心我们那分别为圣的储备会不够,或者如果主乐意使用我们,我们却没有足够的才干或能力。我们的君王还要用那今天如此被人轻看的福音喂饱万民。阿们!愿此成就。
22.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去,等他叫众人散开。
“随即”是一个讲求实干的词:耶稣不会浪费时间。筵席刚刚结束,他就打发他的客人回家。他们吃饱了,他命令他们尽力好好回去。让众人坐下的那一位也能够“叫众人散开”;但是他们需要被催促离开,因为他们不想走。
又要再次渡海,否则耶稣不能有独处。为了得到一点点的休息,他要尽力面对何等的挑战!在他再次渡海之前,他行了另外一个舍己之举,他要看到群众高兴离去才能离开。他亲自作成此事,给门徒机会平静离去。正如船长是最后一个离船,主也是最后一个离开工场。门徒们本是可以选择和他在一起,享受众人的感谢;但是他“催门徒上船” 。此时不催促,不限制,他就不能让任何一个人离他而去。这磁石有极大的吸引力。很明显他答应门徒,他要跟着他们去;因为这话是要他们“先渡到那边去”。他怎样跟着他们去,这他没有说,但他总有办法守他的约定。他等候在众人中间,直到门徒平安驾船而去,他是多么顾念他人。他总是自己把重担背上。
太14:23-36 君王掌管风浪
23. 散了众人以后,他就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里。
现在群众离开了,他可休息,他在祷告里找到休息。“他就独自上山去”,在那里他可以大声说话,不被人听到,干扰。他“独自”与父相交。这是他的休息,他所喜悦的。他继续留在那里,直到夜晚最深的夜幕围拢,白日离去。“独自”,却不孤单,他一边与父相交,一边得到新的力量。他一定是把这件私人的事情向记录福音的作者启示了这件事情,目的肯定是让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榜样。我们不可以总是和众人在一起,因为连我们配得称颂的主都觉得他一定要“独自”在一处。
24. 那时船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
耶稣单独在一处的时候,他们是在船上,在同样的光景里,却不是在作同样的属灵操练。他们一开始离开岸边的时候,在清凉的夜间行船,很是顺利;但是当夜幕笼罩天际的时候,一场风暴快快形成。在加利利湖上风从大山之间的山口吹下来,对小船造成很大的危险;有时候简直就是把它们从水里吹起来,快快淹没在波浪之下。这水深的湖对小船是特别危险。他们远离陆地,因为他们是“在海中”,离开两岸是同样遥远。大海愤怒,他们的船“被浪摇撼”。飓风很可怕,“风不顺”,不容他们去到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这是一场旋风,他们被它旋转包围,但不能借助它抵达任何一边。他们的情形和我们落在极大苦难中时是多么相象!我们被抛来抛去,什么也不能做,风如此剧烈,我们不能迎着它,甚至在它面前被吹走,我们都不能活了。
一个令人高兴的事实依然存在:尽管我们在海上挣扎,耶稣却正在岸上恳求。让人安慰的是,我们知道自己是处在他“催促”我们要去的地方(见第22节),他应许时候到了,他要到我们这里来,所以一切都必然是安全的,尽管风暴吹得非常厉害。
25. 夜里四更天,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
耶稣必然要来。夜晚在继续,黑暗在加深;“四更天”近了,但是他在哪里呢?信心说道:“他一定要来。”尽管他要在停留在别处,直到天色破晓,他却是一定要来。不信问道:“他怎么可以来?”啊,他是给了自己答案:他可以自己开一条路来。“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他在风最剧烈的时候来,迎着波浪。决不要担心他不能到被风暴摇动的小船这里来:他的爱要找到一条出路。不管是对单独一个门徒,还是对整个教会,耶稣要在他自己选择的时候出现,他的时候肯定是最及时的。
26. 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就惊慌了。说:“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
是的,“门徒看见他”;看见耶稣他们的主,看见却不能因此得到安慰,可怜的人性目光,和属灵信心的看见相比,就是一件瞎眼的事情。他们看见,但不晓得他们见到的。除了鬼怪,这还会是什么呢?一个真人怎么可能行走在这些泛起白沫的大浪之上呢?他怎么可以站立在这如此大的飓风面前呢?他们已经到了尽头,无计可施,这个显现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勇气。我们似乎可以听见他们惊慌大喊:他们“便害怕,喊叫起来。”在这之前我们没有看到他们“惊慌”,他们是老练的水手,不怕大自然的力量;但是一个灵,啊,这实在是太可怕了。他们现在是最糟糕的时候,然而他们不知道,他们是在他们最好时候的边缘。值得注意的是,耶稣越靠近,他们越害怕。缺乏分辨,这让人看不到他最丰富的安慰。主,请靠近我,让我知道是你!让我不要像雅各那样说,“耶和华真在这里!我竟不知道。”
27. 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他没有让他们留在悬念里:“耶稣连忙对他们说。”那慈爱威严的声音是多么甜美!压过波浪的大声和风的嚎叫,他们听到了主的声音。“你们放心,”这也是他常说的话。放心最有决定意义的原因就是他自己的同在。“是我,不要怕!”如果耶稣在附近,如果那在风暴中的灵是爱的主,一切可以惧怕的都要没有了。耶稣能穿过风暴来到我们这里吗?那么让我们经受风浪,到他面前来。那掌管风浪的不是魔鬼,不是偶然,不是恶意的敌人,而是耶稣,这要终结一切的惧怕。
28.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
彼得必然是第一个说话的人;他按耐不住,另外他还算是这群人中的领袖。第一个说话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最聪明的人。彼得的惧怕没有了,除了一个“如果”,所有的都消失了;但这“如果”没有给他带来好处,因为看来他是在挑战他的主:“主,如果是你。”他所提议的是何等一种试验:“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彼得想在水面行走,他要得到什么?他的名字可能表明,就像一块石头,他会沉到水底。这是一个不恰当的请求:这是彼得身上的摇摆,从绝望摆到不理智的冒险。当然他希望的并不象他所说的那样。然而我们也试验我们的主,几乎和彼得一样不当。我们岂不说过,“如果你祝福我,给我这个那个”?我们也要在水面行走,冒险去到只有特别的恩典才能保守我们的地方。主啊,人是什么呢?
29. 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
当好人失去理智,变得自以为是,他们因着经历明白他们的愚昧,这会给他们带来成就人的造就。“耶稣说:‘你来吧。’”彼得的主准备要教导他一个实际的功课。他求主命令他来,他可以来,他确实来了。他离开船,他踏步在波浪之上。他走向他的主。如果我们有神的许可,有勇气相信主的话,那么我们什么都能做。现在海上有两个人,两个神迹!哪一个更大?读者可能觉得难以回答,让他仔细思考吧。
30. 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
“只因”:对可怜的彼得来说,这是令他伤心的“只因”。他的眼睛离开他的主,去看狂暴的风。“他见风甚大。”他的心让他失败,在那一刻他的脚让他失败。他开始下沉 — “将要沉下去”,这是可怕的一刻;然而这只是“将要”,他还有时间向他的主呼求,他的主并不下沉。彼得呼叫,就安全了。他的祷告既简短也完全。他把他的眼睛和信心重新放回在耶稣身上,因为他呼叫“主”。他因着不顺服,就落在这危险之中,所以他说“主”来呼求。不管是否在危难当中,耶稣仍是他的主。除非他的主要“救”他,完全救他,现在就救他,否则他就是一个失丧的人,他是体会到了这点。“主啊,救我!”这是蒙福的祷告。读者,难道这不也合你用吗?彼得下沉的时候,是比他行走的时候更靠近他的主。在我们卑微的光景中,我们常常比在我们更为荣耀的时候更靠近耶稣。
31. 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
当我们的危险就在眼前,我们的呼求紧急,我们的主并不拖延:“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他首先是“拉住他”,然后才是教训他。耶稣先挽救,后责备(在他一定要这么做的时候)。当我们被挽救,那么就是时候,我们应当为我们的不信责备自己。让我们向我们的主学习,使我们可以首先帮助其他人脱离困难,然后才责备他们。
我们的怀疑是没有理由的:“为什么疑惑呢?”如果小信是有理由的,那么明显有极大的信心,这也是有理由的。如果归根要信靠耶稣,这是应当的,那么为什么不全然信靠他呢?相信,这是彼得的力量;怀疑,他就危险了。彼得在水面行走,这看起来是极大的信心,但是小小一阵风就证明它不过是“小信”。除非我们的信心得到试验,否则我们不能对它有可靠判断。
主抓住彼得的手,他就不再下沉了,而是恢复了信心的行走。当我们靠近耶稣,要有信心,这是多么容易!
主,当我们的信心失败,请你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就要在风浪上行走。
32. 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
就是这样,在风暴面前,彼得行走水面,得到拯救。当他的主抓住他的手,他可以在水面上走得很好,我们也可以是这样。这是何等的场面!耶稣和彼得,手拉手,在海面行走!两人立刻上了船:神迹决不是拖长到不恰当的长度的。彼得岂不是很高兴离开狂风巨浪,同时很高兴大风过去了吗?“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在风暴中安全,这是好的,但是看到平静回归,风暴结束,这更令人高兴。门徒们是多么高兴欢迎他们的主和他们的弟兄,彼得尽管是全身湿透,却因着他的冒险变得更有智慧!
33.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说:“你真是神的儿子了。”
彼得“拜他”,这并不奇怪,他的同伴也这样做,这也不奇怪。所有的门徒,因着他们的主在刮起风暴的海上走到他们这里来而这样被拯救,是大大确信他的神性。现在因着无可质疑的证据,他们是双重确信这一点,他们在降卑的敬畏中向他表示他们敬拜的信心,说道,“你真是神的儿子了。”
34-36. 他们过了海,来到革尼撒勒地方。那里的人一认出是耶稣,就打发人到周围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带到他那里,只求耶稣准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如此刚刚被风暴抛来抛去的小船很快到了要去的港口;现在其他神迹的场面进入我们的眼帘。那大医生在哪里上岸,他都肯定可以找到病人。一些“那里的人认出是他是耶稣”;他们讲论耶稣所行奇妙的事,就像火花,把其余的人等点着。很多人着急宣传他的能力,他们自己也去,或者是“打发”其他人“到周围地方去”。这些人非常忙碌。他们“打发”人;他们“带”人来,他们“求”他,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他们“就都好了”。这些句子互相跟着,没有间隔。群众求的很少,他们“只求耶稣准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但是他们得到很多,因为他们“都好了”。没有任何的失败,在每一个情形里,工作是完全的。他们谦卑的请求是建立在一个先例上,他们用热切的灵恳求,伴随着真实的同情,所以不被拒绝。整个地方的人是变得多么高兴!“所有的病人”都成了主医治大能幸福的见证。
我们的君王是海上和陆地上的主,不管是在革尼撒勒的海上,还是在“革尼撒勒地方”,他至高的能力和威严都得到彻底无误的证明。他平静风浪,消除热病。他用脚踏在浪上,浪就平静;他用手触摸生病的身体,身体就回复健康。他给了他的仆人彼得,还有他自己衣服的衣裳繸子奇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