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一章

上一篇   下一篇

太21:1-11 君王得胜进入他的京城

1,2,3. 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榄山那里;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你们解开,牵到我这里来。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你们就说:‘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

我们的主完成他在地上大工的时候到了,他上耶路撒冷去,这是和他的目的一致的。他现在决定公开进入他的京城,在那里显明自己就是君王。为了这个目的,当他接近这城的时候,他“打发两个门徒”,把一匹驴的驴驹牵到他这里来,让他可以骑上去。他到了伯法其,向两个门徒发的这命令,是值得我们认真留意。他指引他们去到能找到那驴驹的地方:“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主知道可以在哪里找到他所要的。

这地方也许比我们想象得更近:是在“对面”。他告诉他们,他们不需要找:“必看见”。当主派遣我们做一项工作,他会让我们快快完成。他描述了这动物的光景:“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我们的主知道世上每一只动物所在的位置,他并不认为有什么是不在他的管理之下。

他也没有由得门徒,不给他们做事的指令:“你们解开,牵到我这里来”。没有怨言,没有争辩,他们立刻行事。站起来发问,这不是我们君王的使节当作的事:顺服他们主的命令,一无所惧,这是他们的责任。当门徒说,“主要用它”,这两头牲畜的主人会自愿把它们交出来;不,他不仅会交出来,还会“立时”让他们牵走。这主人不是一位秘密的门徒,就是在心里敬畏主耶稣的人;但他是欢欢喜喜同意借出驴和驴驹,让它们完成主要它们达成的目的。

这里的用词多么奇特,“主”,“要用”!耶稣没有放弃他的主权,却取了充满各样需要的人性;然而,尽管他是需要,他却仍然是主,能够命令他的臣民,要得到他们的产业。我们有任何主的工作需要的东西,我们是应该多么高兴把这交给他!驴和驴驹的主人把牲畜交给耶稣,让他骑上看作是荣耀的事情。耶稣的能力多大,能控制人心,用一句话就能安安静静感动他们,按他的命令行!

在这里我们看到两位门徒被派去取驴驹的记载:那些为耶稣做小小事情的人,是要得到尊荣。他们的任务看起来很奇怪,因为他们所做的,看起来像是抢劫;但是差派他们的那一位是小心保护他们,免得有一丝的怀疑会落在他们身上。信使没有质疑,没有提出反对,没有遇到拦阻。我们的责任就是行耶稣命令我们去做的事情,完全按他的命令,因为他命令我们;因为他的命令就是我们的权柄。

4, 5. 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要对锡安的女子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

马太总是用旧约提醒我们;他大可以这样做,因为我们的主总是在成就旧约。每一点的细节都是按着预言的样子:“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旧约和新约是彼此吻合的。人曾写过《福音合参》这样的书,但是神赐给我们一本《旧约新约合参》。这里所指的经文是迦9:9。它讲的是锡安的君王,即使是在他得胜进入他的京城时,也是温柔低微;他不是骑着战马,而是骑着一头驹子,是没有人骑过的。在这之前他曾亲自说过,“我心里柔和谦卑”,现在他又列出一条证据,表明他自己所说的是多么真实,与此同时是成就了预言:“要对锡安的女子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他不象所罗门从埃及买马满足他的骄傲;那比所罗门更大的这一位,是满足于一头“驴驹子”,连这低微的牲畜也是借回来,因为他自己根本就没有。耶稣的温柔表现在他要人把驴和它的驹子一同带来,好使它们不致分开这个事实上。作为君王,他是全然温柔怜悯:他的伟大不给人带来痛苦,甚至不给最卑微的活物带来苦痛。我们被这样一位君王统治是何等有福!

6, 7. 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行,牵了驴和驴驹来,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

“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行”,这应当成为对一切基督徒举止准确的描述。他们没有质疑,批评他们君王的命令;更好的是,他们服从命令。如果到处都是这样,我们在地上会看到怎样一个教会!门徒在各样的细节上都行出了他们君王的命令。

门徒“牵了驴和驴驹来”;决没有偏离他们领受的命令。他们加上一些举动,是很自然从他们君王的命令里生发出来的。一定要有合适的马衣装饰骏马,用在这样的君王行进中,所以他们“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他们这样做是出于自愿。很多人愿意去牵别人的驴,但却不情愿借出他们“自己的衣服”;这些门徒愿意,很心急要在主耶稣得胜的行进中付出他们的一部分。自始至终,整件事没有强迫的贡献,或者换取利益的服事;一切都是至为自愿的:驴和驴驹是人欢喜借出来的,衣服是自发铺在上面的。一切都是简单自然,充满真诚和真心。这和一般君王人为的仪式有多大的区别!

“耶稣就骑上。”人之前曾经试图用强力抓住耶稣,按地上的方式逼他作王,他离开他们;但是他公开进入耶路撒冷的时候到了,所以他容许他的门徒把自己扶上这低微的牲畜,由它带着进城。他们很高兴把主安放在尊贵的位置上,欢喜走在他的旁边。

8. 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

人如此众多,这里用了“众人”来描述。人群作出一种异同寻常的一致举动:他们都聚集到耶稣那里。先祖雅各曾经预言关于细罗的事情,说“万民都必归顺”他。在救主在地上的事奉中,这曾多次得到应验,现在仍不断得到应验。

群众是在非常激动的光景中,情绪高涨,与耶稣一同行进。他们“把衣服铺在路上”,像铺上地毯一样;仿佛这还不够,“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我们第一对先祖在羞愧之中用树叶造衣服;但是现在衣服和树叶都被放在人的救赎主的脚下。约翰说人们是“拿着棕树枝出去迎接他”。棕树长长的像羽毛一般的树叶很适合在空中舞动,或者铺在地上等候君王来临。普通人用最简单,但却是最有效的方式,为大卫的子孙预备了给君王的欢迎仪式。这个场面多么特别!他们都踮起脚盼望,盼望一位做君王的拯救者,他们含含糊糊盼望“拿撒勒的先知耶稣”会显出就是应许的那一位。他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大有盼望,赢得了他们的敬重。此时他们极为看重他。当我们想到,他是怎样治好了他们的病人,他们困乏的时候,他喂饱了数以千计的人,我们对此还会感到惊奇吗?

9. 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人数不断汇集,直到不仅有一群人,还有许多群的“众人”,一些“前行”,一些“后随”。在主前后的众人对他都有同样的看法,确实,听起来他们都有一个声音。他们不晓得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可能在梦想一个地上的国度,他们大声发出同一个向君王发出的呐喊,“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他们引用了一篇古时候的诗篇(第118篇),把它用在耶稣身上;用各样方法表达了他们的欢喜和盼望。哎呀!这束阳光多么快就让位给了深沉的黑暗。紧跟着棕树的日子就是钉十字架的日子。人的易变就在于此。“民众的声音”无论如何,决非是“神的声音”。

10. 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合城都惊动了,说:“这是谁?”

他从前曾到过耶路撒冷,但不像这样。从来没有如此激动的人群用欢呼围绕着他。那些没有倾巢而出的安静市民,对人群是感到吃惊。极多的人被某样不可控制的冲动激发,出去迎接耶稣,“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更大的人群被吸引过来,“合城都惊动了”。没有什么能像基督的来临一样“惊动”人类的。每一个人都在问,“这是谁?”对一些人这可能是无聊的好奇,对其他人这是一瞬而过的兴趣,但这总比对这些事情毫不关心的沉闷无动于衷要好得多。在哪里有耶稣来到,他就惊动人,让人发问。“这是谁?”这是一个恰当,有益,针对个人,紧迫的问题。让我们的读者这样来问耶稣,不晓得答案就决不安息。

11. 众人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

每一个在君王的列队中进城的人都预备要告诉提出问题的市民。“众人说”,这就是说,回答是异口同声的:“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这回答是真的,但不是真相的全部。很少有像这个情形一样,众人是知道得如此清楚的。基督的名字,他的职分,他在地上的住处,他低微的家族都说出来了。那些希望对他了解更多的人,可以在众人的回答中找到他们去发现所需要的钥匙。哦,愿我们众多的人就像耶路撒冷的群众一样,认识关于耶稣很多的事情!然而如果他们真是这样,他们也可能像耶路撒冷的罪人一样低贱行事,他们的和散那很快就变成了“除掉他!钉他在十字架上”这残暴的呼叫。
太21:12-14 君王洁净圣殿

12, 13. 耶稣进了神的殿,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

又一次,“耶稣进了神的殿”,就像他在开始事奉的时候那样。当时那向人宣告的先知表明需要做什么,现在君王继续把这行出来。献给神的圣殿不可成为买卖和抢劫的地方。“耶稣赶出殿里一切作买卖的人。”卖东西的人更老是在那里拦阻人,更不断得罪人,所以他们首先被赶出去:但如果没有买的人就不会有卖的人,所以买的人也一定要被赶出去。那些“兑换银钱之人”可能申诉说,他们到圣殿里是为了公众的方便,因为他们供应圣殿用的舍客勒和其他的银钱,取代罗马的钱币。“卖鸽子之人的凳子”似乎是得到批准的,因为他们卖的是献祭用的雏鸽和斑鸠。但这些卖东西的人做这些事不是在事奉神,而是为自己取利,所以我们的主把他们搭建起来的都“推到了”,洁净了圣所。

这个人身上有何等的威严,整群作买卖的人竟然忍受他们的桌子和凳子被推翻,从他眼前逃了出去!圣殿的守卫,罗马的士兵看来都没有作任何干预。当耶稣亲自取过权柄,拦阻就要止息。这件事是何等的预言,当他再来的时候,他要手里拿着簸箕,扬净他的场!

我们的主把亵渎圣殿的人赶出去,说了这句话,“经上记着说“,为他神圣的暴力辩护。不管他是和那最大的敌人,或者还是与邪恶的人争战,他都只是用同一样兵器,“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 在这方面,就像在任何其他方面一样,让我们效法他的榜样。以赛亚写下这样的话(赛56:7),“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这个预言和外邦人院有着特别的关系,而外邦人院正被这些作买卖的人如此大大玷污。我们的救主把当时被这些买卖的人占据的他父的殿比作是那些山上的洞穴,那些在他那个年代强盗在其中藏身的地方:“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君王所用的字眼十分强烈,但是不会超过他眼前这情形所要求采用的字眼。君王的工作就是捣毁土匪的藏身之处,耶稣正是如此行了。他不能忍受看着他父祷告的殿变成强盗的藏身之所。

14. 在殿里有瞎子、瘸子到耶稣跟前,他就治好了他们。

瞎眼瘸腿的乞丐进入圣殿,这并不是对圣所的玷污。“瞎子、瘸子到耶稣跟前”:他们还能去到谁的跟前呢?他岂不是那位大医生吗?他们到他那里去,是在殿里:他们还有别的地方可去呢?圣殿岂不是施怜悯的地方吗?耶稣奉他父的名欢迎这群混杂的人,“治好了”他们。一些人似乎认为,如果很穷的人进到崇拜的地方,他们就是和这些地方格格不入;但这是邪恶骄傲的虚妄想法。最贫穷的,最大罪的人可以到耶稣这里来。我们过去在灵里是瞎眼,瘸腿的,也曾经到圣徒的会中;但是耶稣开了我们的眼睛,医治了我们的瘸腿。如果他看到我们现在有任何不妥,我们肯定他是不会把我们从他的殿里赶走,而是要立刻医治我们。现在就让所有瞎眼瘸腿的人到他这里来吧。
太21:15-16 君王认可小孩子的欢呼

15, 16. 祭司长和文士,看见耶稣所行的奇事,又见小孩子在殿里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甚恼怒,对他说:“这些人所说的,你听见了吗?”耶稣说:“是的。经上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你们没有念过吗?”

“祭司长和文士”总是在留心观察,任何荣耀主耶稣的事情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不要以为今天情况不会这么严重:如果福音占据上风,形式主义者就会大大生气。归给耶稣的赞美,对那些他斥责其滥用职权的神职人员来说,就如苦胆和茵陈。对于他在圣殿里本身明显就是正确的作为,他们不敢进行攻击;但是他们不会因为“耶稣所行的奇事”怒气就少了几分。他们在酝酿着越来越大的愤怒。最后“小孩子在殿里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这热情的欢呼,给了他们机会发泄他们的蔑视。一位真正的先知怎么会容许男孩女孩如此跟着他后面大声喊叫?然而他们的藐视只是装出来的,实际上他们是害怕耶稣,害怕群众热情高涨的后果,所以他们“就甚恼怒”。他们一能够找到机会,就把他们的苦毒倾泻在主身上。

他们大胆对耶稣说孩子们大声喧哗的这件事,他们“对他说:‘这些人所说的,你听见了吗?’”- 他们称呼你,仿佛你是一位君王,这些愚蠢的孩子对你欢呼“和散那”,你为什么容许他们这样说话?命令这些小孩子停止他们喧哗的噪音。你这一个人怎么能够承受如此幼稚的喊叫?- 我们救主的回答是完全的。回答他们的质问,“这些人所说的,你听见了吗?”“耶稣说,‘你们没有念过吗?’”- 你们这些祭司长和文士,你们没有念过你们自己的诗篇集吗?你们宣称自己是努力研究这些的。如果你们念过,要记住大卫在诗篇8:2说过的话,“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 我们的主把这段经文的意思讲了出来,而不是完全引用原话。对神的赞美,在孩子口中得到“完全”。他的荣耀在他们身上显明,常常被他们宣告出来。其他人默不作声,这些人要说出来,他们用单纯的实话,要发出比成人更完全的对主的赞美。
太21:17-22 君王列举耶路撒冷受审,以及祷告能力的记号

17. 于是离开他们,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里住宿。

耶稣不喜欢吹毛求疵的祭司。他“离开他们”。对他们的问题,他用圣经作了回答,知道再和他们辩论也是无益,于是他离开他们。这是我们都当效法的很有智慧的榜样。他希望安静,于是他“出城”。他喜爱乡村,所以他离开人聚集的繁忙之处,去到伯大尼。在那个地方一家大大蒙耶稣所爱的人,总是欢喜接待他,他“在那里住宿”。在那里他就像到了家里一样,因为他爱马利亚,马大和拉撒路。一个白天的激动之后,跟着的是在乡下人家一晚的隐退。最多事的那一天的晚上,他是和他忠心的朋友度过的。他进入耶路撒冷和他访问在伯大尼的朋友,两者对比多么强烈!主,请与我同住!让我的家成为你的住处!

18. 早晨回城的时候,他饿了。

“他饿了”。这让人惊奇的话!上天的主饿了!我们不能想象接待他的那些满有爱心的主人竟然会疏忽了,没有给他提供食物;很有可能他如此陷入沉思,结果他忘记了吃饭。可能这就像他习惯的那样,“早晨”,其他人还在屋里睡觉的时候,他就起来了,好使自己一个人与他的父相交,为他面前的工作领受从天而来的力量。至少,这对他来说并非寻常。他“回城”,他并不逃避他要成就的工作;但这一次君王是饿着进入他的都城。他没有吃早饭,准备要开始漫长一天的工作,然而他曾一次用手喂饱数以千计的人。肯定的是,天地上下都会热心来满足他的需要。

19. 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他寻找食物,一棵枝叶繁盛的“无花果树”像是要给他一点吃的。明显这棵无花果不是哪一个人的所有,它是在“路旁”的,是自己生长在公路边的。它的位置很醒目,它的外表很震撼,所以他一眼就“看见”了。这不是结无花果的时候,但是无花果树有这一样特别的地方,就是先有果,后有叶子;所以,如果我们看到叶子完全长出来了,很自然我们就会找可以吃的无花果。 不是结果的时候,其他树光秃秃,还没有开始长出一开初的果子,这棵树却长出叶子。这就是说,它跑在了它同伴的前面,但是它提早的生长都是假象。我们的主“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这棵树跳过了长出青青无花果的那必须的第一阶段,快快冲到没有果实的枝叶繁盛阶段。它的枝叶长得很好,但是要得果子,它就毫无价值。在这方面它是令人伤心地和耶路撒冷相似,耶路撒冷在信仰的伪装方面极为繁荣,有虚妄的热情,很是突出;但它没有悔改,信心和圣洁,这些比敬虔的形式是重要得多。主耶稣使用这棵青绿,但不结果子,令人失望的树作一个例子教导人。他到它面前来,正如他到犹太人这里来一样;除了树叶他什么也找不到;他定了它的罪,让它永远不能结果子:“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他让它落在这判决之下,这判决马上快快执行出来,就像耶路撒冷很快就要被摧毁一样。“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这被称为是我们主所行的其中一样审判的神迹,但肯定的是,对一棵树做的事情是不能称为报复性的。我们从来不认为砍伐整片森林是残忍的事,用单单一棵不结果子的树作为教训的例子,只有那些多愁善感,愚昧的人才会认为这是没有爱心。用一棵没有价值的树教导有益的功课,这是对历世历代的爱。

20. 门徒看见了,便希奇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

主的话语如此快快成就,结果门徒感到希奇。对他们的希奇,我们是感到稀奇,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是应该已经习惯了主大能的作为,这些作为行出的迅速。就算在今天,如果一件事是快快成就,还有一些人会对这工作感到怀疑,模仿这惊呼,“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不管主做什么,他是做得完全彻底。这无花果树是“立刻”被摧毁了。

21. 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

我们的主给了第一批门徒绝对行出神迹的能力,这是和一种单纯,不动摇的信心联系在一起的:“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神可能不会为我们行神迹,但他会按照我们的信心为我们行我们需要的一切;按照当代的精神,用护理的方式行出来。但在这方面我们对他的信心也一定要是没有疑惑。在活的信心面前,不结果子的宗教系统要干枯死掉;靠着对神不疑惑的信心,困难的“山”要被“挪开”,“投在海里”。我们有没有奉基督的名对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还有拦阻人的大山说话,命令它们离开我们的道路?如果没有,我们的信心在哪里呢?如果我们有信心,不疑惑,我们就要认识这应许的实在:这“必成就”。不真的把握不摇动的信心,我们主的话看起来就是希奇的。

22. “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这给了我们一张信心银行的极大的支票本,我们可以毫不吝啬地加以使用。这里的条件是多么宽广:“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如果神加我们力量,让我们作信心的祷告,不管祝福是什么,我们都要得到。对神没有应许的事情,或者不按神旨意的事,这是不可能的。信心的祷告是那将要临到的祝福的影子,是从神而来的恩赐,不是人意志的幻想,或者无聊的一厢情愿。“只要信,就必得着。”但我们常常没有信。
太21:23-32 君王令敌人困惑,警告他们

23. 耶稣进了殿,正教训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问他说:“你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

耶稣再次回到他父的殿,在那里他再次遇到他的宿敌。“耶稣进了殿,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他们聚集力量,花时间重新鼓起勇气。他“正教训人的时候”,他们就来打扰他,要求知道他说话,做事的“权柄”是什么。他曾没有武装,没有别人帮助就洁净圣殿,让他们目瞪口呆;只是过了一夜,他们又胆敢质疑他有什么权利作这些事。现在他们问他这个问题:“你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他们承认他作了奇妙的事,但是他有什么正式的身份作这些事,谁给了他这身份作这些事呢?这是把战争打到大本营了:他们猛烈攻击那攻击他们的人。他们希望在这一点上伤害到他,把他制服。可怜愚昧的人!他们不配得到他的回答。

24. 耶稣回答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

是的,“耶稣回答”。他的回答总是完全的,但很少是他的敌人所期望的。我们今天那些吹毛求疵的人不需要大大匆忙就断言他们的话是让人无可回答:到了时候耶稣就要亲自回答,他对这些祭司长和长老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他们的问题遇上了另外一个问题,就像那些埃及术士的杖变成蛇的时候,就遇上亚伦的杖,亚伦的杖变成蛇,把他们的杖吞吃了一样。常常智慧并不回答福音的敌人的质问,而是问他们一些奥秘的事,一些对他们太深,难以回答的事。

我们主的条件是公平合理的:“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很明显,那些质疑他的人并没有反对,因为耶稣立刻提出要他们回答的问题。

25-27. “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他们彼此商议说:“我们若说‘从天上来,’他必对我们说:‘这样,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若说‘从人间来,’我们又怕百姓,因为他们都以约翰为先知。”于是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

如果祭司长和长老是诚实的人,我们主向他们发问的问题就是很简单的;但因为他们要耍花招,所以他们要回答,就要面临一个极大的难题。

讨人欢喜的人不得不像政治家一样,要看全国的人的方向是什么。我们的主让质疑他的人处在两难的境地。如果施洗约翰是从天上被差遣下来的,那么他们为什么拒绝他呢?他们不敢断言约翰是“从人间来的”,因为他们“怕百姓”,这就让他们不能出声。他们被逼到角落里,看不到出路,所以他们以不知道为借口。“他们于是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这个回答等于没有回答,却让他向他们作了一个合理,压倒他们的回答:“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他们本是可以告诉耶稣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但是他们不愿意说;他是本来可以告诉他们一切关于他从神而来权柄的事,但他知道这不会有用,所以他拒绝再说下去。连爱它自己都变得厌倦,拒绝进一步来往,这就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了。我们主对这些发问人的语气就是一个对那些没有指望的人,不值得宽容,因为他们不愿意利用宽容的人的语气。用温柔是不能把他们争取过来的,一定要用揭露来冲击他们;这些人一定要当着被他们误导的人的面,从权势的宝座上被赶下来。

28, 29. 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作工。’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

主耶稣用两个比喻来针对那些反对他的宗教领袖。

在第一个关于两个儿子的比喻里,他揭露了他们看上去是好,却是对神虚情假意的作为。“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两个人都要服务家族的产业,都应当觉得这样做是一件乐事。

大儿子是任性,偏行己路,但是他是说实话,是坦率,在一切所行上公开。他的父亲对他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作工”;这个命令包含了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责任,这种责任显然的特点,以及它所包括的范围。这条命令是够清楚的了,回答也是:“他回答说:‘我不去。’”这回答粗鲁,叛逆,不感恩,不孝;但这是匆忙作答,一点点的时间过去之后,安静的思想就让这个偏行己路的孩子想得更清楚了。“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这是真正的悔改,因为它导致实际的顺服。他没有口头道歉,或者答应将来会有好行为;他做得更好,因为他不再喧嚷就去做他父亲的工作。哦,愿那许多到目前为止拒绝福音的人,现在可以回心转意,听神的声音,来事奉他!

30. “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他回答说:‘父啊,我去;’他却不去。”

“小儿子”脾气温和得多,方式也更柔和。父亲用对大儿子说的话向他说话,得到的回答在字句上完全是他所盼望的:“父啊,我去。”好像这是理所当然,他用堪为典范的有礼,让他父亲以为他是完全听他调遣。他认同,听话,他正统,精确。他拥有一种轻易,自然的信仰表现,和他弟兄公然的不敬虔形成强烈对比。但是请留心看这句话:“他却不去。”他话说得很好,答应得很好,却是欺骗人,是虚假的。他决不去到葡萄园里,更不用说拿起修剪的刀或铲子了。他父亲的葡萄园如果由他来看守,就会荒凉了;然而他却一直在点头,敷衍,答应他从来没有打算要做的事情。

31, 32. “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说:“大儿子。”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

耶稣让这些极其好批评人的教会里的审判官看一个例子,这其实是他们自己的例子。他问他们,“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只有一个可能的回答:“他们说:‘大儿子。’”很清楚的是,尽管大儿子第一次听到他父亲的命令,是粗暴拒绝了,他到底是行出他父亲心意的人。然后耶稣指出,“税吏和娼妓”就像这大儿子一样;而祭司长和长老,他们承认的话很好听,却像小儿子一样是骗人,不顺服的。他们承认对神的话语是大大敬畏,但是当神的话通过约翰临到他们,“还是不懊悔去信他”。公然犯罪的人,似乎是拒绝神的声音,却是实际上“信他”,服从约翰“义”的事奉,比看上去更可能的人“先进神的国”。这些对自己非常满意的祭司长和长老听到“税吏和娼妓”被排在他们前面,他们会怎么想呢?他们咬牙切齿,在心里筹划要杀害耶稣。
太21:33-44 君王让敌人自己定自己的罪

33. “你们再听一个比喻:有个家主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外国去了。”

在这个比喻里,“有个家主”为了他的“葡萄园”竭尽全力:他“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还有用大石头挖成的“一个压酒池”,有专门盖的“一座楼”,看守着这葡萄园。就是这样,主创建,栽培,守卫以色列人的教会,给它全备的供应;“万军之耶和华的葡萄园,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爱的树,就是犹大人”(赛 5:7)。为了结果子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所以主能够说,“我为我葡萄园所作之外,还有什么可作的呢”(赛5:4)?

主人“往外国去了”,把这产业交给“园户”,他们应当为他照看,把出产的一部分交给他作为租金。就是这样,以色列伟大的主把这国家交给祭司,君王和有学识的人管理,他们本应该为他栽培这属于耶和华的产业,把这美好葡萄园所结的果子交给他。有一阵子神似乎离开了他的选民,因为神迹止住了;但这应当让文士和祭司更加警醒守望,就像主人不在,好的仆人是更警醒守卫他们主人的产业一样。

34. “收果子的时候近了,就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

家主等到时候差不多满足,他能得到回报的时候。“收果子的时候近了”;因为园户没有给他任何葡萄园的出产,他“就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把果子带回给他。这些仆人是主人的代表,理应受到当得的尊重,但没有。以色列国的领袖有很长时间没有把尊敬,爱和服事归给耶和华了。神派先知到以色列去,但是民众的长官拒绝了他们的信息。

35.“园户拿住仆人,打了一个,杀了一个,用石头打死一个。”

“园户”,那些负责和有权柄的人,就是君王,祭司和教法师,这些人联合起来向主人的“仆人”行恶事。他们自己不是他的“仆人”,他们不配这如此尊贵的称号。打,杀,用石头打死,是代表各样形式的虐待,是耶和华的先知从以色列的园户,国家的宗教领袖那里得回来的。这葡萄园租给他们的人是背叛了园主,用暴力对待他的信使;因为他们在心里是想把这葡萄园占为己有。

36. “主人又打发别的仆人去,比先前更多;园户还是照样待他们。”

葡萄园的主人忍耐,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改正:“主人又打发别的仆人去。”不能把果子带回来,这并不是第一批使节的过错,因为“别的仆人”也和他们一样遭到拒绝。家主很着急,要让园户回心转意,因为他加多了他的代表的人数,派“比先前更多”的人去,相信这些恶人会顺服重复的呼召。这种善意的努力没有好结果,因为那些恶毒的园户只是继续他们杀人的残暴:“园户还是照样待他们。”很明显情况很糟糕。以色列人不愿听耶和华仆人的声音,他们的长官作了逼迫神派到他们当中去的人的榜样。

37. “后来打发他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

打发“他的儿子”,这成了家主最后的手段。路加描述他是这样说,“我怎么办呢?”他本来是可以马上决定惩罚这些行恶的人;但是他的举动证明怜悯已经胜过忿怒:“后来打发他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神把耶稣差到耶路撒冷,这是他的最后通牒。如果他被拒绝,审判就要落在这有罪的城市上。似乎他的使命是不可能失败的。父差派他的爱子,似乎在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他们能如此极端向承受万有的这一位行恶吗?他自己的威严美好岂不会震住他们吗?天堂赞美他,地狱在他面前颤抖;“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

38.“不料,园户看见他儿子,就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占他的产业!’”

结果和一个有爱心的人的盼望不一样。这些人是恶贯满盈。“园户看见他儿子”;这就是说,祭司长和法利赛人一发觉真正的弥赛亚就要来到,“就彼此说”他们不敢公开说的话。他们一看到要承受产业的那一位,就充满了恶意。他们心中憎恨耶稣,因为他们知道他就是弥赛亚。他们怕他会把他们赶走,得回他自己的产业,所以他们要把他杀死:“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他们希望一旦把他除去,他们就可以把国家保留在自己手中,按他们自己的目的加以使用:所以他们在自己内部说,“我们占他的产业!”

他们知道他是那“承受产业的”,那是“他的产业”;但他们有这样的认识,这并不妨碍他们试图把葡萄园从它合法的主人手中夺去。我们的主生动描绘出他身边那些骄傲的宗教人士正在思想的事情,他毫不犹豫当着他们的面把这指出。他没有提到名字,但这是最好的针对个人的传道。

39. “他们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

主耶稣在发预言,用这个比喻他预言他们恶毒的诡计要得逞。园户匆忙行出他们邪恶的计划,说了就做。这场戏剧有三幕,是彼此联接紧密的。我们不再讲比喻,而要把事实揭露出来。他们在客西玛尼园“拿住他”;他们在该亚法院里开的公会上把他“推”出去,当他被拉出耶路撒冷城门外,他们就在加略山上把他“杀了”;尽管罗马人行出这事,犯罪的却是他们。就这样,那承受产业的被杀,但是杀人的没有能占据葡萄园太久,快快临到的公义把他们赶上。

40. “园主来的时候,要怎样处治这些园户呢?”

耶稣把问题摆在他们面前。判决要出于他们自己的口。时候到了,就是“园主来的时候”。对那些祭司长来说,那时候是非常近了:他们要思想的问题是,“要怎样处治这些园户呢?”作为一伙的人,犹太人的宗教领袖流了长长一串先知的血,是有罪了,他们将要谋杀神的儿子他自己,使他们漫长的犯罪生涯达到顶峰;天上的神要在耶路撒冷的毁灭中临到他们,给他们施加公义的惩罚。围城和居民遭屠杀,这是对居民和他们的长官流无辜人的血的可怕报应。

41. 他们说:“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

他们的回答完全,充满细节,这可能好使他们在这个案子里表演公义,给自己遮羞,好让人以为这不关他们的事。确实他们给自己下了判决,是“恶人”,要被“下毒除灭”,他们的职份要被交给更好的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他们不能,也不愿意讲他们对施洗约翰使命的看法,但似乎他们能给他们自己下判断。主的葡萄园要被交给另外一种园户,使徒和首批传福音的人要显为忠心他们所被托付的。

就在现在还有很多自认是基督工人的人是在放弃他交给他管家的真理,这真理是神圣的交托,他们却树立他们自己的教训。哦,愿主兴起一种人,是“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忠心工人的标志就是把神加给他能力,让他所做一切工作的荣耀归给神。那不把荣耀归给主的,并不能给人带来祝福。

42, 43. 耶稣说:“经上写着:‘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作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所以我告诉你们,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

我们的主用大卫在诗篇118:22, 23说的话提醒他们。他们自认是“匠人”,他们弃绝了“房角的头块石头”。然而耶和华神已经让遭人蔑视的那一位成为“房角的头块石头”。他是以色列这屋子当中最显眼,最荣耀的石头。这要逆着文士和祭司的心意得到成就,因为“这是主所作的。”他们可以大发怒气,但是圣洁的人要赞美,要说,这“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基督的受苦和得荣耀是全宇宙看为希奇的:“天使也愿意详细察看这些事”(彼前1:12)。在他百姓的眼中,一切与他有关的事情都是奇妙。

不信的信仰方面的匠人遭受灭亡,这是因为他们的罪的缘故:“所以我告诉你们。”他们得不到福音的祝福:“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那国度一切的荣耀和职份,他们都得不到。他们看着 这要“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他们的损失就更大了。这是对我们自己国家何等的警告!我们也正目睹我们主的牺牲与神性受到质疑,他神圣的话语受到那些本应倡导这话语的人的攻击。除非快快归正,否则主要把灯台挪走,找到另外一族,比我们更忠心于他和他的福音的人。

44. “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

那些因基督,教会房角的头块石头绊倒的人要受伤,他们要受严重的擦伤,但他是不受伤害。拦阻耶稣只会伤害我们自己。他在怒气中掉在他们身上的人要被砸得稀烂,因为他怒气的结果是压倒一切,致命,不可收回的。反对他,你就要受苦,当他在大能中兴起,与你作对的时候,毁灭就是已经临到你的身上。
太21:45-46 君王的敌人设计谋害他

45.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听见他的比喻,就看出他是指着他们说的。

他们试图把他讲的“比喻”的要点掉转过来,但他们的尝试是徒劳的。相似的地方太令人震惊了,对应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不得不明白“他是指着他们说的”。这样的比喻如此真实,如此切到实处,如此相关,他们有什么可能逃避,或者忍受?

46. 他们想要捉拿他,只是怕众人,因为众人以他为先知。

因为他们不能回答他,他们就想捉拿他。让人高兴的是,“众人”对耶稣的看法很好,不容许他们去“捉拿他”,尽管他们“想要”这样做。这些地位极高的宗教徒既残暴又胆怯:“只是怕众人,因为众人以他为先知。”

他们不敢把关于约翰的真相说出来,因为他们害怕众人,那害怕约束他们对约翰的主的怒气,按照神护理的次序,神这样安排了,就是教士的恶毒要受制于普罗大众的感情。这样的一个例子就是地帮助妇人(启12:16),大众的意志保护了神的仆人脱离教士的残暴。统管万有的他在关于他教会的事情上,安排更高层次的政治动作,掌管人的事务。有时候君王拯救了属神的人脱离教士的凶恶,大众保护他们脱离贵胄的仇恨。用各样的方法,耶和华是知道该如何保守他的儿子,以及所有和他在一起的人,直到时候临到,他们可以用死荣耀他的名,他们自己进到荣耀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