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義之門
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目的,不是單單為解放,而是為救贖和叫那些從前作奴隸的,現在能成為「我的子民」。這就是一一八篇以象徵手法表達出來的。整個過程是朝向聖殿的「門」(19節),再經過這個門進入祭壇(27節)。朝聖行列巡行時,群眾和一個人進行啟應式的對話。第1及29節是會眾的話;第2至4節則是會眾和敬拜領袖的對話;剩餘的節數則是會眾向一個人的回應,這個人經歷苦難(5-7節)、列國的敵對(10-14節)和神的懲治(17-18節),直至他有權進入「義門」(19節)。沿途他率領接受他的人(6-7節;8-9節),這些人奉神的名讚美他的勝利(10-14節;15-16節)。
19節之後,語氣改變了:由談論神,變為直接向神說話;說話的人也改變了:那(祭司般的)守門的述說了進門的條件(20節),聖殿中的同仁也歡迎那進門的為「房角石」(22節),宣告「這是主所定的日子」(24節),並祝福他,說他是「奉耶和華名來的」(26節),最後邀請全會眾也一同來到祭壇前參與筵席(27節)。
這詩篇給人一種很真實的感覺,也許是在聖殿的一個節期(逾越節?),又或者是以王為主角的慶典,他以個人經歷形式表達全民的經歷:在極度痛苦中(5節);面對世界的攻擊(10節);由生命被威脅(17節)到看見亮光,並享受神的同在。然而,這詩篇比記念神的憐憫有更深遠的元素,超過全會眾或所有王所曾經歷的,也超過他們能力所能及的。「列國」曾幾何時包圍、威脅,最後遭反擊呢?誰能進入「義門」,如「房角石」般受迎迓呢?誰是奉主名來的呢(22、26節)?
這詩篇既是回憶性又是展望性的。它展望一位將會來臨的人,有關他的一切細節會於將來實現。最終,新約會提出答案,但答案源於舊約提出的問題。由此看來,新約的彌賽亞思想並不是(不自然地)嫁接自舊約的,而是由舊約(自然的)衍生出來的。
第1-4節
宣召與回應一三六篇道出了這宣召的含義:這處簡潔地記錄了神的所有偉大作為(參耶三十三11)。第2-4節參一一五篇9至11節的註釋。
第5-7、8-9節 極度痛苦、禱告、信心、信靠
在沒有介紹的情況下出現了一把聲音(5-7節)。這處的「急難」(參一一六3)原文有冠詞,突顯了極度的困苦。這個字詞本身表現出「壓力/壓迫」,與禱告蒙應允所得的自由剛剛相反。「寬闊」:詩人的經驗產生了面對未來──面對別人的敵對(6節,五十六11;來十三6),或對事情的結果──的信心。第7節「看見……遭報」(參一一二8)。第8-9節隨行的會眾回應這見證,確認信心的效力宏大。
第10-14、15-16節 敵人包圍,可靠的名字,大能的右手
主角述說更多的「急難」(5節):他被「萬民」重重包圍,雖然人數多如蜂子,但靠著「耶和華的名」的大能(10-12節),這些人會像燃燒的荊棘,迅速被踩滅(12節)。然而,危機是實在的,只有靠神的干預(13節)、祂給予的力量和釋放的救恩(14節),才能得勝。第15-16節這兩節配合8至9節,只有與神和好(「義人」)的人,才能得著「歡呼」、「救恩」。「手」:象徵力量;「右手」:更強的力量。會眾從主角的得勝經歷中,看見神作為的最強表達。
第17-21節 神的懲治,公義,入城
當主角述說第三個見證時(17-18節),他已到了聖殿的門(19節)。這是「義門」(這些門只有義人才能進入),主角要求開門讓他進去。看門的人宣告(20節)進入義門的條件;當主角進入之後(21節),他便為著神回應他的禱告和拯救他而感恩。第17節原本的安排是與第6至7節配合的:說話者聲稱他自己,而非他的敵人,是最終的勝利者。但若我們按主耶穌的一生來看詩篇,那意思應是:死亡得不到最後的勝利(約十18)。第18節(賽五十三5、6、10)。在人類敵擋的背後,主角看到神的手(徒二23)。第19節請注意這要求的個人性(「給我敞開」),主角已滿足「義」的標準(賽五十三11;約十六10;約壹二1)。
第22-23、24-25、26-29節 石頭,日子,奉耶和華名來的
若我們能聽到那對唱的聲音,我們會更加明白這幾節是可等的生動。聖殿的祭司稱主角為「石頭」,那同來的人便回應(22-23節);祭司大聲宣告這「日子」,群眾便禱告盼望得享那日子的祝福(24-25節);祭司向主角和群眾(26節,「你們」)祝福,群眾又回應;祭司邀請群眾參加筵席(27節);主角(28節)與群眾(29節)一同敬拜。
「石頭」是彌賽亞象徵之一(參賽二十八16;亞三9)。在馬太福音二十一章42至44節中,耶穌將第26節與以賽亞書八章14節連在一起(參彼前二6-8;羅九33)。這經文可能是一種諺語的說法,形容一個令眾人大跌眼鏡的事件:誰會想到作奴隸的會成為被神揀選的子民,甚至成為人類歷史和命運的關鍵民族?又或者這是描寫大衛後裔被列國打敗,後來得著神的幫助以至「復活」的一個片段?誰會料到這樣卑微的人反成為神計劃中極
為重要的人物?但在耶穌身上這預言的成就是何等徹底!有誰是這樣的被教會和國家所棄絕鄙視?有誰受壓於全世界反對的聲音(徒四27)?還有誰真的被帶進死亡的灰塵之中而又得坐天上最高的寶座,超過一切的執政掌權的和所有名號?除了神自己還有誰呢(23節;賽五十三10;徒二23;腓二9-11)?
第24節「日子」:遇到極大的壓力,事事也不如意時向神禱告,對神有信心的日子(5-7節);面對並戰勝世上各種勢力的日子(10-12節);面對一個敵人(13節,「你」;約十二31)而可以唱歌、得勝的日子(13-14節);當從死亡的威脅和神的懲治中活過來(17-18節),成為義人,得以進門與神同在的日子(19-21節);當被棄的石頭成為房角頭塊石頭的日子(22節)。那是何等特別的一日!
第27節的希伯來文非常模糊。「牽到壇角」可能指「預備過節」,但無論如何,意思應是:「來吧!一同分享神拯救的成果筵席吧!」最後的逾越節和第一個聖餐就是如此。第28節這是耶穌在祂完全得勝、榮耀的人性裏說的。祂回到祂的父,即我們的父,祂的神,即我們的神那裏去(約二十17)──我們還能找到比第29節更佳的回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