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115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一一五篇 不要归于我们!

  有些古译本523将本诗与第一一四篇相连──对两者都有损。第一一四篇的简练有其独到之处,而第一一五篇的重迭句和标语,显然是另一种笔法。本篇是颂赞神无与伦比的荣耀,并祂给忠心者的赏赐,而非论祂在出埃及时的功绩。

  此处与外邦人亢奋的对话,显示当时(或不久前)以色列受到他们的嘲笑,或许是在初被掳到巴比伦时,或到那里不久之后。有些注释家认为,“敬畏耶和华的”,倘若是除了以色列人和祭司之外的第三批人(9111213节),本诗就可能写于希腊时期(即主前330年之后,如布理格),因为后来这名词变成指外邦同情者的专有名词。但是这名词的历史,及本篇所指的人,都很不确定,无法由此立论。何况第一一八篇也同样用了这三个名词(一一八24),但现在一般都认为,那是被掳之前的作品。

{\Section:TopicID=677}配受赞美的独一真神(一一五18

  1. 开头一节非常美好,带出大蒙拯救的气氛(或是指当时,或是指未来),在历史上成为名言。例如,克巴确克引述何林师德(Holinshed)的记载,在艾金科特(Agincourt)之役以后,全军奉命要唱第一一四、一一五篇,并在唱到 Non nobis, Domine(不要归于我们,耶和华阿)时,必须下跪。另外还有一次,韦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因默想这节圣经,而通过废除奴隶买卖的法令524;类似的例子尚有许多。

  2. 不过外邦人的嘲笑可能意指,本诗的背景并非胜利。除非本节意为:“他们现在还能说……”(即,既然神已经拯救我们),否则以色列当时便显然处于逆境中。若是如此,第1节便应视为求助的呼声,不过是充满信心的恳求:神必定会拯救他的百姓,不是因为他们,乃是为了祂自己的缘故(参,结三十六2122)。这样一来,第2节就具有挑衅的色彩,成为第38节凌厉的回嘴之序曲。

  37. 这段回嘴将大势扳回,可再度采取主动。异教徒以所能见的为傲,瞧不起所不能见的(现代人和古代人同样有这心态),这里将矛头掷回。不连于任何偶像,甚至不连于大地的神,不受环境牵制,反而掌管大局的神,才是最伟大的,惟独祂配得荣耀。而这是我们的神──不像异教徒以他们的偶像为神,那种关系太微不足道,因为偶像原是他们做出来的!神与我们却关系亲密,因系于祂的“慈爱和诚实”(参,1节)。

  第47节是一系列尖酸的形容,就像以赛亚书四十四12以下对偶像制作的探讨,或以赛亚书四十六章对神像搬迁的描述,这些都不需要说明,只看事实就可豁然理解了。圣经有些地方,好像国王的新衣故事中那个孩子,以率真冷静的眼睛,看穿世人所不愿意承认的真相,本诗即其中之一,是针对假神发言,而传道书则彻底暴露人及其野心的本相;本诗的下一节也稍含此意。

  8. 这句话可能是预言,也可能是祷告:525或译为“造他们的将和他们一样……”(JB,参,RVNEB),或译为“但愿造他们的像他们一样……”(参,TEV);无论那一种正确,都是指死亡。这正是“他们的结局”,如:七十三17所言;义人的情形却截然不同,他们将拥有神,“直到永远”(七十三26)。亦请参,1718节,及十七15所提,见到神、分享祂形像的盼望。

{\Section:TopicID=678}帮助与盾牌(一一五911

  这里的迭句暗示出唱此诗篇的方式(启应式?分组式?参出十五l2021;赛六3),也指出动词倚靠应怎样理解。古译本视其为直述句526,就如 NEB 所译:“但以色列倚靠耶和华……”,这与迭句中不断重复的“他们的帮助”和“他们的盾牌”相配;又与第3节伟大的肯定句相符,并与8b节误导的倚靠,形成强烈的对比。

  此处可约略看见会众的结构,有以色列人、祭司(亚伦家),及一班敬畏耶和华的人──这个名字可能用来形容前两种人,也可能是指非以色列人的转教者,其实从一开始,以色列当中就有这类人同行(参,创十五2;出十二4849;得一16)。究竟这名词在何时成了专指外邦同情者的专用语,我们不得而知;像这样的用法究竟是否普及,我们也不知道。

{\Section:TopicID=679}赐福者(一一五1215

  这里的敬拜者,与第911节相同。作者的思绪从神拯救之能(由911节的帮助盾牌等字可看出),转到他的赏赐之能。赐福一字,在这短短一段中出现五次,而引进此字的话:耶和华眷顾了(和合:向来眷顾我们,指出这是由贫瘠变美好的转折点。这种转变可能是悔改的结果(如:该一811,二19),或只是神的时候到了(如:创八1;出二24)。不过,此处“赐福”一字既不断重复,就似乎不是指那一类特殊的情况,而是强调所有的人──无论属于哪一个团体(1213a节),无论是怎样的人(13b节),无论哪一代(14节)──倘若要兴旺(参14节,及林前三67),都需要神的笑脸相助及祂创生的触摸。对这个题目作最详尽探讨的,为申命记二十八章,那里首先谈正面的情形,再提出警告。

{\Section:TopicID=680}赞美的地点、时间(一一五1618

  此处将第15节“造天地……”一语,挑出来加以发挥,并以我们为对象。一切全是神的,但我们实际上是祂的承继者、信托人。“地,祂却给了……”一语,含有慷慨意味;其中也包括责任在内,因为我们不是创造者,而大地也不是徒然“存在”,毫无意义,任人剥削利用。在这份礼物背后,有一位赐予者,本诗对祂积极响应:此时此地,就在祂所量给我们的时间和地点内,要赞美祂;此外(我们可以引伸),要透过我们处理产业的方式来赞美,不仅只是口舌的颂扬。

  因此,死亡与寂静(17节)──那陌生之地──与我们无干,只能刺激我们归荣耀给神,因为死人不能再称颂。本诗大可只停在此,以把握现今的实际教训为满足,这已是很重要、很宝贵的一课;参约翰福音九4。但是它却继续前瞻,望向无穷的赞美(18节);这里的意思或许只指以色列将长存不朽,不断颂赞,但亦同样可指,凡事奉永活之神的人,本身便能继续存活,其结局不像那些敬拜无气息之物的人(见8节注释{\LinkToBook:TopicID=677,Name= 配受讚美的獨一真神(一一五18})。若是如此,本段就成为来生的见证,正如七十三23以下,及列在十一7注释中各段经文的见证;因此,它便有充分的理由以“哈利路亚”作结束,正如前后的几篇诗一样。

 

523 七十士译本、Theodotion、耶柔米、利亚本;以及一些希伯来文抄本。

524 R. E. Prothero, The Psalms in Human Life J. Murray, 1904, p.306307

525 若单讲“……是……”的直述句,希伯来文不需要动词,但这里用了未来式或祈使语(“他们将……”或“愿他们……”),而这个动词主要的意思是“变成”。奇怪的是,RSV 在一三五18将这几个同样的字译为咒诅。

526 原初经文中的子音,可以认为命令句(MT)或第三人称完成式(七十士、武加大、利亚)。迭句中的复数第三人称,强烈支持后者。──《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