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

上一篇   下一篇

一三1 本節原來的數字顯然在傳達的過程中已經失傳。理解本節的一種方法是:“掃羅登基的時候年歲,他作以色列王又兩年”。另一種看法認為本節應作:“掃羅登基的時候是一又歲,他作以色列王兩年的時候,就從以色列中揀選了三千人……”。

一三2 “伯特利山”。更可作:伯特利的山區。

一三3 “要使希伯來人聽見”。即聽見約拿單的勝利。

一三4 “防營”。這詞可譯作“長官”。這次暗殺是暴亂的導因。

一三5 有些譯本作“三千輛”,而不是“三萬輛”。發動戰役的山區不能容納三萬輛戰車。

一三8,9 掃羅違背神的代言人的話。他沒有等到撒母耳來(一○8),便把燔祭獻上,以聚集百姓,準備作戰。他訴諸於處境倫理,而不是聖經倫理,然後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而不能提供有根據的理由(一三1012)。

一三11,12 掃羅沒有承認自己的罪,卻嘗試證明自己的做法是合理的。

一三13,14 不順服令人錯失事奉的機會,因為他作領袖的資格會被取消。

一三15 “從吉甲上到……基比亞”。吉甲在山谷,而基比亞在山上。

一三17 “掠兵”指破壞者。非利士人的援兵向以色列的北面、西面和東面遠征討伐(17,18節)。

一三19 在大衛時代之前(代上二二2),非利士人壟斷鐵器和金屬的工藝,這很大程度上是他們擁有優越軍事力量的原因。

一三20 “鏟”。犁頭或刺棒。

一三21 “但有銼可以銼”。更可作:收費是一票(pim,三分之二舍客勒)。要磨利一些可用來攻擊自己的武器,非利士人自然收取更高昂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