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申十 1「“你要爱耶和华你的上帝,常守他的吩咐、律例、典章、诫命。」

    爱应是一切对上帝的敬拜和侍奉所依据的原则。对上帝的爱会使对其要求的遵行成为乐事。上帝的怜悯与丰盛的赐福若真被领会的话,就会在人的心中激发出对上帝的爱。对上帝真正的爱是人心对上帝丰富的爱所作出的感应。

    「常」直译为“始终”。顺从上帝必须是持续不断的。游移不定的爱往往是以自我而不是以基督为中心的。

 

【申十 2「你们今日当知道,我本不是和你们的儿女说话;因为他们不知道,也没有看见耶和华你们上帝的管教、威严、大能的手,和伸出来的膀臂,」

    他们曾见证上帝大能的运作,知道他们可以从耶和华那里获得无限的资源。

    「膀臂」膀臂是能力的象征,常用来象征军事力量(但十一15,22,31)。军队是国家的强壮“膀臂”。“耶和华的膀臂”是祂能力的象征(见赛五二10;五三1)。

 

【申十 3「并他在埃及中向埃及王法老和其全地所行的神迹奇事;」

    「神迹」直译为“征兆”(参申四34)。上帝在出埃及时所彰显的大能一直激励着历代以色列人,并且经常成为诗歌和灵感下文学创作的主题。

 

【申十 4「也没有看见他怎样待埃及的军兵、车马,他们追赶你们的时候,耶和华怎样使红海的水淹没他们,将他们灭绝,直到今日,」

 

【申十 5「并他在旷野怎样待你们,以致你们来到这地方;」

    他们现在是在摩押平原,靠近什亭,在耶利哥城的对面(民廿五1;申一31)。

 

【申十 6「也没有看见他怎样待流便子孙以利押的儿子大坍、亚比兰,地怎样在以色列人中间开口,吞了他们和他们的家眷,并帐棚与跟他们的一切活物。」

    「大坍、亚比兰」反叛上帝的典型(见民十六)。

 

【申十 7「惟有你们亲眼看见耶和华所做的一切大事。”」

    「大事」就是在他们出离埃及前往迦南地的行程发生的大事(见士二7)。

 

【申十 8「“所以,你们要守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诫命,使你们胆壮,能以进去,得你们所要得的那地,」

    「一切诫命」直译为“每条诫命”,诫命的单数形式强调了完全的顺从,作为行为的准则。

    「胆壮」表示“自己束上腰带”准备行动或“固执地坚持”的意思。我们作为基督徒的力量在于满有对上帝明显旨意之顺从的爱当中。只有顺从的人才能胆壮,因为上帝永远也无法将力量赐给那些故意干犯其律法的人。

 

【申十 9「并使你们的日子在耶和华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给他们和他们后裔的地上得以长久;那是流奶与蜜之地。」

    「奶与蜜」参出三8;申六3。牛奶不仅象征着属世迦南的最佳物质福惠,而且象征着靠基督得救的丰富福气(赛五五1)。蜂蜜的甜用来比喻上帝的律法(诗十九10)以及祂所显明的一切旨意(结三3;启十9,10)的甜美。

 

【申十 10「你要进去得为业的那地,本不象你出来的埃及地。你在那里撒种,用脚浇灌,象浇灌菜园一样。」

「用脚 浇灌」指从尼罗河及其支流中取水的很费力的装置。这些发明需要辛苦的劳动。但应许之地是靠充沛的降雨浇灌的。只要以色列人忠于上帝,雨水就不会缺乏(见王上八35;十七1;十八17,18)。

  「象浇灌菜园一样」在埃及所用的灌溉方法不仅辛苦,而且只适用于尼罗河两岸狭窄的土地上。迦南地的雨水却能使巴勒斯坦的乡村成为沃土。

 

【申十 11「你们要过去得为业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润之地,」

         我们需要山和谷。山使雨水汇集谷中,使地肥沃多结果子。山对于我们的属灵生命也是这样。山一般的难处,原是催赶我们到施恩座前去得有福的甘霖的。我们所厌烦的山境,反使我们得福。多少人因为厌烦山谷的辛苦,贪恋平地的舒服,因此受风霜的摧残,倒毙在山下的平地,埋藏在黄金色的沙中。但神的山是祂子民的保障!─《荒漠甘泉》选

    这里不象埃及有平坦的平原,可以靠沟渠系统进行灌溉。巴勒斯坦只有靠天降大雨才能得到充足的灌溉,并获得丰收。只要百姓忠于耶和华,雨水的沛降就有保障。

 

【申十 12「是耶和华你上帝所眷顾的;从岁首到年终,耶和华你上帝的眼目时常看顾那地。」

    「眷顾」直译为“问候”,意思就是“查寻”、“调查”。此词被用来表示寻找迷羊(申廿二2;结卅四68),以及上帝鉴察人心(代上廿八9)。

  「耶和华……的眼目」指上帝对其忠心的儿女持续不断地眷顾(诗卅三18;卅四15)。

 

【申十 13「“你们若留意听从我今日所吩咐的诫命,爱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尽心尽性事奉他,」

    「侍奉祂」就是要顺从祂。人对上帝的侍奉若想蒙上帝悦纳,就必须出自内心,而不是靠行律法成义的努力(见申十12的注释)。

 

【申十 14「他(原文作我)必按时降秋雨春雨在你们的地上,使你们可以收藏五谷、新酒,和油,」

    「秋雨」即早雨(KJV版),在种植冬季作物时降下,以便使种子发芽,并在冬天的严寒来临之前给予一个好的开端。雨奖在犹太历的八月,即公历的秋末(见拉十9,13)。在一片靠降雨耕种的土地上,除非按时降雨,种子是不会发芽的(利廿六4)。

  「春雨」即晚雨(KJV版)。这是在收割前降的,即公历的三月和四月初。这雨会使庄稼完全成熟(见耶五24;珥二23)。在回复以利法的错误指责时,約伯以晚雨的重要性作为比喻(伯廿九23)。所罗门用春雨来比喻国王所赐予的恩惠(箴十六15),而何西阿则用之来比喻复兴和改革(何六2,3)。耶利米在向当时堕落的教会所发的第一个信息中描述因未降晚雨所导致的悲剧(耶三3;参摩四7;见珥二23的注释)。

 

【申十 15「也必使你吃得饱足,并使田野为你的牲畜长草。」

    「草」既可指牲畜所吃的草(诗一O20;耶十四6),也可指人所食用的菜蔬(创三18)。

  「使你吃得饱足」健壮饱食的牲畜也意味着人类食物的充足,以及整个经济的繁荣(利廿五19;参珥一1020)。

 

【申十 16「你们要谨慎,免得心中受迷惑,就偏离正路,去事奉敬拜别神。」

    前几节所应许的丰富的物质生活,可能会导致过于自信的人对这些恩赐的伟大赐予者的不忠(见申六14;八19;何二5,8;林前十12)。

  「免得心中受迷惑」错误的价值观常常蒙蔽人心(耶十七9;罗一21,22),以致使他们徒然追求那只具有短暂价值的事物(传一13,14;二111;太六2834;约六2729)。千万不要忘记,正是因为有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才使得夏娃去吃禁果。正是当她“见”了一些名不副实的东西时,她才屈从了试探(创三6)。

 

【申十 17「耶和华的怒气向你们发作,就使天闭塞不下雨,地也不出产,使你们在耶和华所赐给你们的美地上速速灭亡。」

    「闭塞」这与耶和华愿为祂子民所做的事正好相反(申廿八12,23)。参利廿六19的类似说法。不降雨要成为对所当悔改之罪的一种提醒(王上八35)。

  「速速灭亡」自然灾害要随着悖逆而来,为要使百姓归回上帝(书廿三16;摩四69)。

 

【申十 18「“你们要将我这话存在心内,留在意中,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

    「为经文」(KJV版译为“前额链”)。原文词根的意思就是“绑”、“围绕”。这个名词只在这里和出十三16;申六8中出现。犹太人对此忠告按照字面意义加以理解,在前额上系一个经匣,想以此给上帝以好印象(见出十三9的注释)。

 

83 神的话如何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申十一18

         答:犹太教的正宗信仰生活中,凡是男子到了十三岁时,就成为律法之子,他们要把写好了的律法之一部份放在小盒中,称为经文盒子Phylactavies,是用皮做成之方形的经文盒子,分为两种:一种是绑于左臂上,系以长皮带,绕过中手指(六8)。在盒子内有一格,是甲一张羊皮纸写上四段经文(出十三110 1116,申六49,十一1321)。另一种是戴在额前的,此盒内分四格,每格分放用羊皮纸写的以上经文各一段,为守律法之犹太人,在他们每日早晨祈祷时,所必须佩戴的。――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申十 19「也要教训你们的儿女,无论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这是一个经常向父母重复的忠告(申四10;六7)。犹太教注释家拉西,将这些话语解释为父母应从孩子能说话时开始教导他希伯来语和妥拉。

 

【申十 20「又要写在房屋的门框上,并城门上,」

     「要写」否则他们的罪孽会“用铁笔……[]记录”下来(耶十七1)。

 

【申十 21「使你们和你们子孙的日子在耶和华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给他们的地上得以增多,如天覆地的日子那样多。」

  「如天覆地的日子」“如天在地之上一样长久”(英文RSV版;参太五18)。犹太人一直相信众天的永恒,因此这些话语对他们来说乃是对他们的产业持久性的一种应许(见诗七二5,7,17;八九29;参伯十四12)。

 

【申十 22「你们若留意谨守遵行我所吩咐这一切的诫命,爱耶和华你们的上帝,行他的道,专靠他,」

    「留意谨守」见第13节和申十20

  「专靠祂」寓指爱情和忠诚(得一14)。如果我们选择专靠上帝,就没有什么可以从上帝手中把我们夺去(约十28)。

 

【申十 23「他必从你们面前赶出这一切国民,就是比你们更大更强的国民,你们也要得他们的地。」

    「赶出」一个常常重复的应许(出廿三27;申七23)。和其他的应许一样,这也要视他们对上帝的诫命顺从与否而定。上帝若不顾他们的行为而一直祝福他们,他们就会完全随从自己的恶习。这样,他们就无法见证与真神合作的可取性了,而这正是上帝将所有这些祝福赐予他们的目的。

  「更大……的国民」参申七1;九1。他们“在万民中是最少的”(申七7),但“耶和华使人得胜,不在乎人多人少”(撒上十四6;参士七27)。

 

【申十 24「凡你们脚掌所踏之地都必归你们;从旷野和黎巴嫩,并伯拉大河,直到西海,都要作你们的境界。」

   「旷野」就是位于巴勒斯坦以南的寻的旷野。

  「黎巴嫩」北部边界。

  「幼发拉底大河」东北边界。比较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创十五18)。

  「西海」直译为“后”或“西”海。就是在讲演者的后面。迦南地的希伯来人认为自己是面向东方的,因此地中海是在他们的“后面”(见申卅四2;珥二20;亚十四8;见出三1的注释)。地中海在民卅四6中译为大海。

 

【申十 25「必无一人能在你们面前站立得住;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必照他所说的,使惧怕惊恐临到你们所踏之地的居民。」

    「惧怕」见上帝在西乃山所发出的(出廿三27),并且在耶利哥城倒塌之前所重复的(书二9,24)应许。

 

【申十 26「“看哪,我今日将祝福与咒诅的话都陈明在你们面前。」

    「祝福与咒诅的话」暗示着人的自由意愿和选择权。上帝可以吩咐,但人有权选择是否顺从的自由(见书廿四15;参耶十八710)。

 

【申十 27「你们若听从耶和华你们上帝的诫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们的,就必蒙福。」

   蒙福」申廿八26讲述了该福的细节。

 

【申十 28「你们若不听从耶和华你们上帝的诫命,偏离我今日所吩咐你们的道,去事奉你们素来所不认识的别神,就必受祸。」

    「受祸」参申廿八1568的陈述。

  「别神」见申六14。只有天上的上帝才能祝福祂的子民(申七9;八3)。上帝一再警告以色列人有关崇拜偶像的危险(申四3,15,16,23;六4,14;七4,5,25;八19;九12;十20等)。

 

【申十 29「及至耶和华你的上帝领你进入要去得为业的那地,你就要将祝福的话陈明在基利心山上,将咒诅的话陈明在以巴路山上。」

    「领你」参申六10;七1;出十三5,11

  「基利心山」此山位于富饶的山谷南侧,北侧是巴路山,示剑城就在此山谷之中。基利心山是肥沃的,而巴路山则有些荒凉。有些注释家从这一事实中看出了选择一边为适合“祝福”的山,而另一边为适合受“咒诅”之山的理由。

 

84 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位于何处?有何事迹发生?申十一29

         答:1.基利心--荒地之急:为古示剑南边的一座高山,高出地中海面二百八十四丈,类似高原,绵延而西,与以巴路山相对峙。摩西叮嘱,以色列人过约但河后,将祝福的话陈明在这山上(十一29,廿七1213,书八33)。基甸之子约坦,曾站在基利心山上,以比喻责备示剑之民(士九7)。据犹太史家约瑟弗说,当亚力山大帝时,大祭司犹大押杜亚之弟玛拿西,娶了外邦人参巴拉之女为妻。耶路撒冷之长老喻令离婚,否则不许亲近祭坛,而参巴拉则命其婿如不离弃其女,当为她另建一殿,与耶路撒冷为敌对,此即为基利心山上殿宇的由来。基时当在主前330380年间。后来救主与撒玛利亚妇人谈道时所指之山,即为此山,而雅各井亦位于此山之麓(约四20216)。

    2.以巴路山--赤裸之急,为迦南境内一座名山,雄峙于示剑谷以北,与南方之基利心山相对,自谷面计,高达一千四百尺;自地中海面计,高约三千尺,较基利心山高约二百尺。两山之间,贯以自西往东之大道,示剑城为西面平原之咽喉。由此而上,山坡果木茂盛,尽在眼前。以色列人过了约但河之后,遵神的命令,在以巴路山上,建立未经磨琢之石为一祭坛,将律法写在石头之上,置半数之民于基利心山坡,其余半数则安置于以巴路山坡。至于约柜、祭司与利未人,则置于两山之间,于是由两方人民之请愿,将律法上所载的祝福与咒诅的话语,向之宣读一遍(书八3034,申廿七1213)。盖因此山高耸于大地中,故可使将来无论远近人民见之,皆能回忆他们的祖宗与神所立之约。――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

 

【申十 30「这二山岂不是在约但河那边,日落之处,在住亚拉巴的迦南人之地与吉甲相对,靠近摩利橡树吗?」

    「那边」就是在约旦河西边的迦南地(见申三20,25)。

  「日落之处」一个站在约旦河东耶利哥城对岸的人,可以看见40多英里外基利心山和巴路山附近的日落。

  「吉甲」原文可能来源于动词“滚动”。吉甲的意思就是“轮子”或“圆圈”。有人曾认为此名称可能是指一个与异教崇拜有关的用石头堆成的圆圈。这里提到吉甲在耶利哥附近。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埃及的羞辱”在这里从百姓身上被“滚”去了(书五912)。

  「摩利橡树」(见创十三18;十八1的注释)。

 

【申十 31「你们要过约但河,进去得耶和华你们上帝所赐你们为业之地,在那地居住。」

    摩西明确指出他们要占领应许之地。这里所用的分词含有“你们正要过”的语气。

 

【申十 32「你们要谨守遵行我今日在你们面前所陈明的一切律例典章。”」

 

【申命记第十一章】

一、依靠上帝(117

二、地理上的详情(1832

──《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