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2:1-3:22)
七封书信主要是讲到主对教会的审判,保罗书信和普通书信主要是说到教会的属天地位与属灵福份。而七封书信主要就是讲到主是藉着审判来洁净他的教会。使徒彼得曾说:“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彼前4:17)。在旧约时代以色列民族就是神的家(亚3:7;9:8)。在新约时代教会就是神的家(提前3:15;来3:6)。启示录四到十八章是讲到神用大灾难对世界进行审判。十九到二十二章主要是讲到千禧年国度和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主既然要实现公义荣耀的国度,就必定要审判罪恶,审判罪恶就得要从神的家起首(彼前4:17)。不过对神的家审判的性质就是为了洁净,并不是为了惩罚。
本书第二与第三章就是使徒约翰代表基督写给小亚细亚七个教会的书信。也就是启示录的第二段--“现在的事”。这是基督自己对教会所说的话,内容极其宝贵。自从基督升天以后,这是他第一次直接对教会讲话,专门讲论教会的事。从本书第四章起就不再提到教会的事了,因为教会已经被提,地上的大灾难已经开始。
关于被提的问题,多年以来就有三种看法:第一,主张在灾前被提,就是全教会在主再来时都一同被提,在空中与主相遇(帖前4:13-18)。第二,有人认为是得胜的被提,失败的信徒被撇下,要经过地上大灾难。第三种看法,认为全教会都是经过大灾难的锻炼以后才能被提。我们从这七封书信中可以知道当时教会的一般情况,也可以了解教会在历史中所走过的路程。例如她所遭遇的苦难、试炼、和她所存在的问题。
一、七个教会的含意
前面已经讲过“七”是一个圣洁的数目,也是一个完全的表号,表明三位一体的神与他所创造的世界的关系。因为圣经常以“三”代表神,“四”代表世界。例如:四方、四季、生活四大要素(水、火、土、空气)、四样大灾(战争、地震、饥荒、瘟疫)、四活物(即四个受造之物,启4:6-8)。七个教会不但是指当时小亚细亚实有的七个教会,也是代表当时世界上所有的教会,以及历世历代的众教会,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的实际情形。
1、是指当时实有的七个教会
在黑海南部小亚细亚境内确实有这七个地方教会,不但在地理上能找出这七个地方的名字,而且在历史上也能査出这七个教会的事迹。七封书信内所提到的苦难试炼,与世联合,容让异端,名生实死,不冷不热的光景等等,也都是第一世纪末期那七个教会的实际情况。
2、是代表教会七个时代
本书一章二十节说到七个金灯台是“奥秘”,既然是奥秘,可见七个教会就不是仅仅指小亚细亚七个地方教会。当时教会林立,最着名的有耶路撒冷教会、安提阿教会、哥林多教会、罗马教会等等。为什么主叫使徒约翰单单写信给小亚细亚那七个教会呢?就是因为这七个教会的情形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是说他们可以代表从使徒时代起,一直到主再来时止,每个时代教会的真实情况。这不但可以从七封书信的内容看出来,也可以从主对每个教会所用的称呼看出来。
(1)使徒时代(公元30-100年)
可以用以弗所教会作为代表。因为以弗所教会情况与新约初期教会情况相符。主升天以后圣灵降临,使徒们见证主复活大有能力,到处传扬福音建立教会。当初教会在主面前非常蒙恩,情况非常好。可是后来却逐渐离弃起初的爱主之心。
(2)迫教时代(公元100-313年)
这个时代可以用士每拿教会作为代表。这个时代的教会遇到两大难处:一个是教会内部出现了两大异端--主要就是犹太主义和知识派,另一个就是遭到罗马政权的大迫害。这一时期是罗马帝国对基督教进行最疯狂的迫害时期。前后共十次大逼迫。无数的基督徒被囚禁、或被投入猛兽群中给野兽吃掉,或被其他各种酷刑处死。曾有历史家这样描写殉道者:“天破晓了,他们的胜利也来了,从牢房走进大圆场,好似步向天庭,他们面部放射出喜乐的光辉”。
(3)国教时代(公元313-600年)
这个时代可用别迦摩教会作为代表。公元313年罗马君士坦丁皇帝即位之后,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有形逼迫突然停止。原因是君士坦丁于312年与马克辛丢为争夺国位进行争战时,忽然看见天上出现一个光辉的十字架,并有几个显眼的字“靠此旗号得胜”。于是他命令全军以十字架为旗号,果然获得胜利。因此他就信奉基督教,并命令全国臣民都得信仰基督教,并把基督教作为罗马国教,于是他也就废除了十字架酷刑。她的特点是表面发达、内容空虚、俗事增加、灵力减少。
(4)罗马教时代(公元606-1517年)
在罗马国教以后就是罗马教时代。此时所形成的罗马教也蔓延到世界各处。这个时期的教会可用推雅推喇教会为代表。当教会发展到第四世纪的时候,教会就渐渐形成了五个中心:就是罗马、君士坦丁堡、安提阿、耶路撒冷和亚力山大。在每一个教会中心,都有一位监督负责治理辖区会务。到了第五世纪,罗马的教会认为罗马城既然是世界的政治中心,罗马的教会也应该是世界的中心,罗马监督就应该高于其他监督,于是遂断然宣布罗马教会监督就是管理普世教会的监督,是“普世之父”--意思即教皇,罗马教称之为教宗。
自此以后,教皇权柄逐渐膨胀,神职人员道德败坏,生活腐化。教会充满异端、罪恶、偶像林立,于是就引进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
到第五世纪中叶,罗马的监督虽然自称为“监督中的监督”,但是第一位被正式称为教皇的还是从大贵勾利开始,他于公元590年即位,正式充当罗马首任教皇(罗马教的历史应该从公元606年开始算起)。
罗马教时代的特点是容让异端,沾染世俗。
(5)教会改革时代(公元1517-1648年)
撒狄教会可以作为教会改革时代的代表。教会改革之创始人主要是路徳马丁。他生于德国一个矿工的家庭,父亲是矿工,笃信罗马教。马丁·路德在1505年入大学攻读法律,后入修道院作修士,常用苦修之法来克制肉体情欲,但毫无果效,以致使他失望。有一天他读到加拉太和罗马书中“义人必因信得生”的话,就恍然大悟,他开始认识到,人的得救不在乎死板的教条圣礼,乃在于信靠耶稣基督才能得到救恩。这时他已经认识到人在神面前就是因信称义,赖恩得救。
马丁·路德因为看到罗马教所讲的教义以及所推行的宗教制度不合乎圣经真理,所以他就勇敢地出来进行一次教会改革,使教会生活纳入圣经真理轨道。经过改革的教会就称为更正教。但更正教只不过在教义上得到了纠正,关于属灵生命的追求与长进方面并没有指出一条清楚的道路。所以主对撒狄教会的责备就是“按名你是活的,其实你是死的”(启3:1)。改革之后的教会仍旧是生命枯萎,死气沉沉没有出现大复兴的气象。
(6)福音广传时代(1648-1900年)
非拉铁非教会可以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非拉铁非教会是弟兄相爱的教会,其特点是坚持真理,广传福音。主对他说:“看哪!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启3:8)。在这一个时代主特别兴起一些大有恩赐的奋兴家和布道家,他们把主的福音传到天涯地极。
(7)老底嘉教会时代(1900年-主再来)
这是代表主再来之前教会的一般情况,这时代的教会不冷不热把主关在门外,教会内没有基督的地位。主在门外叩门,说明主已到了门口了,下面紧接着就是国度时代。老底嘉教会的特点就是物质丰富,灵性贫穷。恩典时代的后面就是国度时代,另外,再没有其他的时代了。
3、那七个教会也可象征历世历代的众教会
虽然说这七个教会可以代表教会的七个时代,但却不能绝对的说以弗所教会时代过去就是士每拿教会时代,土每拿教会时代过去就是别迦摩教会时代……这不过是说使徒时代的教会更像以弗所教会。第二个时代的教会更像士每拿教会而已。“七”在圣经中是个完全数,七个教会所表现的情形,也可以代表整个时代教会中不同的情况。
4、那七个教会又可以代表教会中不同的信徒
七封书信虽然是写给七个教会的,但也是写给七个教会中每个信徒的。例如书信中提到“你”字、“他”字、“有耳可听的”等等,可见书信也是写给个人的。每个基督徒如果能认识到那七封书信也是写给他个人的,他就会听到主对背道者的责备,对得胜者的赏赐,和主对他的希望和要求,安慰与应许。
不但在每一个教会有这七种不同的基督徒,就是一个基督徒的生活遭遇与灵性的变化,也可能会交替出现。有时会像以弗所,有时也会像士每拿,有时会像别迦摩,有时会像非拉铁非,有时也会像老底嘉。因为一个人的灵性生活经常如同波浪起伏,并不是稳固不变的。
二、七封教会书信的主要分析(启2:-3:)
1、以弗所教会(启2:1-7)
这是七个教会的第一个教会。该教会原为使徒保罗所建立,他曾在那里传道三年之久,以后又有使徒约翰在那里做牧养工作,并在那里写了启示录,也是在那里蒙召归天。主母马利亚也把以弗所作为她晚年定居之处,并且在那里归回天家。此外像亚居拉、百基拉、亚波罗、推基古等人也都曾在以弗所教会作过工(徒18:18;19;24;26;弗6:21)。保罗又曾按立提摩太为以弗所教会的监督(提前1:3;4:14)。可见以弗所教会是受过很好属灵栽培的教会,起初属灵的光景实在是非常好的教会。
以弗所教会在表面上实有很好的工作,为主的名劳碌并不乏倦,他们也有很好的属灵眼光,能识破假使徒的真面目(参徒20:29-30)。但他们最大的缺点就是因为他们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起初的爱就是上好的爱,就是专一、纯洁、火热、真诚的爱。他们主要就是对主的爱出了问题(参耶2:2;)。爱是生命的精华,也是教会最宝贵的东西,如果缺少这个爱,教会也就空虚了。按属灵的原则来说,爱神与爱弟兄是分不开的,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神的爱,那么他对弟兄要显出真正的爱也是不可能的(约一4:20)。
“尼哥拉”一党的人,他们因为在真理和道路上跌倒错谬的泥坑里,所以就被称为是尼哥拉的党羽。解经家认为这个尼哥拉就是使徒行传六章五节七位执事中的一位。起初他是很好的执事,可是他后来却堕落了。我们从本书二章十四、十五节可以看出这一党的人与服从了巴兰教训的犯同样的错误,他们教导人吃祭偶像之物和犯奸淫。这些罪都是属于耶路撒冷大会决定应当禁止的事项(见徒15:29)。值得注意的是巴兰和尼哥拉两个名字在语源上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巴兰--他消灭百姓。尼哥拉--他胜过百姓。
以弗所教会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他们对主的信仰可能还很纯正,但他们对主却失去了上好的爱。他们外面的行为是过得去的,但是里面的光景却不对了,先是里面的堕落以后发展到外面的失败。
教会不能把工作当作主自己。主所注意的第一是真正上好的爱,其次才是工作。正如马大就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所以受到主的责备。“把灯台从原处揶去”,那里没有真爱,那里就没有光,那也就失去了爱的见证。
以弗所被毁坏以后就没有再重建教会。就在距离原处三公里处一个冷落的小村有一个很小的教会。
以弗所教会对主的工作能任劳任怨,但对异端却不能忍耐,这是他们的长处。
2、给土每拿教会的信(启2:8-11)
按“士每拿”一词的原文字根就是“苦”的意思,代表苦难中的教会。此字也可译为没药,没药是用来薰死尸的药品,可见是与死亡有关系的。士每拿在小亚细亚的境内,位于以弗所北方65公里,建于海湾之滨,是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人口约有二十万人;且有“都会”之美称。此城至今仍然存在(今名士麦尔)。此地犹太人甚多,并且掌握大权,他们对基督教会刻骨仇恨,他们常常给教会制造困难,甚至迫害。
士每拿教会的经历,正是和她的名字相称,她可代表公元一百年至三百十三年,就是从使徒离世归天到君士坦丁归主时止,受逼迫时代的教会。
士每拿教会的使者相传就是教父帕力克,他是使徒约翰设立的一位监督,帕力克就在那里为主殉难。当他受审判时,法官强迫他背叛基督,以免于死,他当即慷慨回答说:“我事奉主至今已有八十六年,主从来没有亏负过我,我今天怎能亏负主呢?”他说了这些话以后就被扔在烈火中烧死。士每拿的基督徒报告说,因为犹太人和异教徒串通一起诬告帕力克反对罗马帝国政府而被烧死的。犹太人当时不但没有表现自己是神的百姓,反而堕落成撒但一会的人。“他们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他们不是犹太人,乃是撒但一会的人”(启2:9;3:9),由此可见当时犹太人已完全丧失了原来所具有的神选民身份,外邦基督徒倒成了亚伯拉罕真正的子孙(罗2:28-29)。使徒时代的教会所受的逼迫,一方面来自于外邦人的政权,另一方面就是来自犹太人所制造的苦难。他们千方百计企图使基督教犹太化。他们说人接受了救恩不能得救,一定要加上犹太律法才能得救。目的就是要更改基督福音的内容,改变救恩的性质。如果教会对他们的作法表示异议,他们就串通外邦政权来对教会加以迫害。教会三百年的历史,受到犹太人的逼迫是非常利害的。如果基督徒坚决不肯拜偶像,就把他们关押起来,如果再坚持不拜就被投到烈火中烧死。这个考验是极其严峻的。
士每拿教会是受苦的教会,也是物质贫穷(以人的眼光看),灵性丰富的教会(以神的眼光看),她与老底嘉教会物质丰富灵性贫穷恰恰相反。士每拿教会在艰难的处境中充分享受了基督的丰富,尝到辱而荣,贫而富的滋味。
“你要受患难十日”:这话应按灵意解释,主要是指公元50年到公元300年之间的教会在罗马十个皇帝(即自尼禄到赵革天皇帝止)执政时期遭受十次大逼迫,基督徒流血牺牲者不计其数,教会的三百年历史是极其惨痛的。许多基督徒就是因为对主赤诚忠心,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撒但一会”:在当时就是指假使徒与其追随者而言。他们所传讲的都是错误的或似是而非的道理,他们处心积虑就是抵制或改变基督的纯正福音。
“受患难十日”:这也是个肯定的时间,就是表明苦难在神的命定之中是有限度的。“十日”也表明主允许给士每拿教会的苦难是计算过的,是士每拿教会能够担当得起的。
“生命的冠冕”:是指比赛中优胜者所得花冠。解经家认为这里的冠冕并不是王冠,乃是庆祝胜利的一种标志。这用鲜花扎成的花冠,就是对优胜者的一种奖赏。因为只有得胜的人才有权利享受这种特殊的待遇。所以只有对主忠心到底,不惜付任何代价的人,才能得着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雅1:12)。可见生命的冠冕就是为那些忠心事奉主的人所特别预备的。“生命的冠冕”也是表明成熟的生命,老练的生命,开花结果的生命。
3、给别迦摩教会的信(启2:12-17)
“别迦摩”原文就是“成婚”或“高楼”之意。表明教会与世界联合,有了属世的荣华富贵,走世俗化的道路。撒但对士每拿教会是采用苦难逼迫的暴力政策,但它未能迫使教会屈服。撒但对别迦摩教会是采用物质钱财、虚荣、来腐蚀教会。这个办法比苦难逼迫更难抵挡。旧约时代的士师参孙能打死少壮狮子,击杀一千个非利士人,但他却败在他自己的肉体情欲之中。有些主所大用的仆人,在严峻的苦难考验之中站住了,但是却在今世的名誉、地位、金钱、享受面前跌倒了。这是很值得我们引以为戒的。
就历史的观点来说别迦摩教会可以指公元313年到606年之间的教会。即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到教皇贵勾利一世的时候。当君士坦丁归主以后实行教政联合,把基督教变成罗马国教,于是教会就严重地沾染了世俗,与世俗同流合污,把教会带进黑暗时代。这也就是主耶稣在马太福音十三章三十一至三十二节所说的比喻的含意。“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大树在圣经中是象征属世的权荣(但4:20-22),芥菜长大成了树,这是反常现象(草本变成了木本)。教会一旦有了世界的权荣,飞鸟(象征撒但的种类)来宿在它的枝上,教会里就有了撒但的座位。
教会本来是主从世界里所召来的特殊团体,她与世俗联合,就是又回到世俗里去了。因此她就失去了分别为圣的见证。
别迦摩是小亚细亚的省会,那里也是敬拜罗马皇帝并医药之神的中心。在别迦摩地方敬拜偶像的风气,比小亚细亚其他任何地方更甚。在那座城的后面有一座高一千英尺的山,山上的异教庙宇很多,最主要的就是那里有一座敬拜丢斯的大祭坛,罗马人认为丢斯是最大的神(徒14:8-13)。祭坛矗立在磐石凿出的平台上,相当出色,为世界古代奇观之一。那里可以俯视全城景色。同时敬拜罗马皇帝的风气别迦摩也比以弗所开始的早,所以那里就成了小亚细亚全地敬拜罗马皇帝的总汇。别迦摩教会“撒但的座位”主要是指这件事。另外,那里还有一个蛇庙,蛇名“神救主”。别迦摩教会所碰到的实际难处也就是在此。别迦摩教会的使者安提帕(安提帕原文是“反对一切”就是反对一切不合乎神旨意的事情)。大概就是因为不肯敬拜罗马皇帝的像而壮烈牺牲的。安提帕在当地教会中不一定有权有势,赫赫有名的人,但主特别提到他的名字,称他为忠心的见证人,可见他在主面前是极其被重视的人,因为他对主至死忠心,把生死安危置之度外。
主说:“用我口中的剑攻击他们”(16节)。教会一与世俗联合,无形中就与神为敌了,所以主说他们如不悔改,就用口中的利剑攻击他们(参约12:47-48)。剑,一般是表明皇帝所授予的权柄。主是掌握生死大权的,这剑能使一切的事物在他面前赤露敞开,无法掩饰。主是教会的监护者,利剑可以对付教会的背道,就象主能用拔出来的刀去阻挡巴兰先知走背叛的道路一样(民22:21-30)。
本章十四到十五节是主对别迦摩教会的责备
(1)他们服从了巴兰的教训
巴兰是一个贪爱钱财出卖恩赐的先知,他为了贪爱不义之财,出卖了自己的恩赐,放绊脚石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们跌倒。巴兰作了君王的参谋,他叫人敬拜偶像,贪爱世界犯淫乱的罪。以致使神的殿与偶像的庙不分家,身为先知不领导人敬拜真神,反而叫人敬拜偶像假神,真是完全丧失先知的身份。巴兰的教训流行在别迦摩教会中,大概就是因为他们对肉身的错误理解,所以就不重视身体的圣洁。他们也歪曲了保罗所否定的“我们活在罪中是叫思典更加显多吗”的教义(参罗3:8;6:1)。叫信徒吃祭偶像之物,鼓励他们犯奸淫,放纵肉体的情欲。按当时教会常受到最严重的考验,就是信徒如果向罗马皇帝的像烧香敬拜,就可以表明对罗马政府忠心,否则就是不忠心,不忠心就要受到迫害,所以士每拿时代就有不少信徒流血。到别迦摩教会时代就有人讲妥协的话。他们认为信徒也应当向罗马政府忠心,为了向罗马政府表示忠心,向皇帝的像烧香敬拜,也是不成问题的。
主说:“还坚守我的名”,就是教会在这个时期曾为耶稣的神人二性问题召开了会议。独位门派的人反对耶稣有神性,凡是承认耶稣有神性的人,就是没有弃绝主的名。“没有弃绝我的道”。这时敬拜圣母马利亚的风气已经兴起。但是别迦摩教会仍称耶稣为主,所以他就没有弃绝主的名。
(2)他们也服从尼哥拉一党的教训
以弗所教会恨恶尼哥拉的党羽,别迦摩教会却服从尼哥拉一党的教训,尼哥拉的意思前面已经提到过。按《杨氏圣经汇编》的解释就是人民的征服者。他们所推行的一种制度就是等级差别,提倡圣品阶级(太20:25-28),他们把世界的权势地位带进了教会。别迦摩教会甘愿放弃属灵的原则,把教会纳入世俗化的轨道。教会里的工作人员抬高自己,高高在上,自命不凡,如同高楼一般。这就是君士坦丁归主加入教会以后,只图表面兴旺发达,而不求实际生命长进的必然结果。
尼哥拉党内也有人主张可以故意犯罪,放纵肉体情欲,以便从犯罪中吸取得胜罪恶的经验。这种错误论点与当时社会上所流行的诺斯替主义(知识派)的谬论,实有共同之处。他们认为人肉体犯罪与灵性是毫无关系的,鼓励人大胆犯罪。他们认为身体与灵性应当绝对分离,二者之间没有关系,也没有影响。他们这种观点实在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人的身体与灵性一表一里,是不可分开的。当时罗马政府曾命令各地人民必须崇拜罗马皇帝为神,尼哥拉一党的人认为向皇帝的像跪拜不过是身体的事,灵性是不会受到影响的。这些论调就是异端,是主所恨恶的。
“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启2:17)。古代犹太人在旷野生活四十年,全靠天降吗哪养生,现在犹太人还有一个期望,就是在弥赛亚降临的时候,吗哪会再一次从天降下,供给他们的需要。这里是主对得胜者的应许,似乎也有这个意思。这吗哪是天降的粮食,可以预表耶稣基督。主在世时曾说他就是从天上降下的生命真粮。可见隐藏的吗哪是指耶稣基督自己。主是生命的水,也是生命树的果子,可以满足人属灵生命的需要。这隐藏的吗哪对于那些受了迷惑,去参加世俗宴席,去享受祭偶像之物的人,这个应许就等于是个严重的警告。基督徒拒绝那不洁净的珍馐美味,就是因为盼望去参加那美好的属灵爱筵,就是羔羊的荣耀婚筵。
也有的解经家认为此处“隐藏的吗哪”就是约柜里的吗哪,神曾吩附摩西要拿一个罐子,将一俄梅珥吗哪留到世世代代,作为记念(出16:32-34)。这一罐吗哪以后就放在约柜中,和亚伦发过芽的杖在一起(来9:4)。因此以色列人进迦南之后,虽然不再吃旷野的吗哪,但是他们仍然记得在旷野飘流生活中,神如何供给他们食物的一段经历。
犹太拉比曾经有过这样一个遗传:就是当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来毁坏耶路撒冷圣殿时,先知耶利米就将约柜中的吗哪隐藏在西奈山的一个洞里。因此“隐藏的吗哪”这种思想一直存留在犹太人的脑海中。拉比们说,等到弥赛亚降临,耶利米会再度出现,就把隐藏的吗哪取出来供他们享用。
我们还要注意:这“隐藏的吗哪”是放在至圣所的约柜金罐里的(出16:32-33)。它是藏在至圣所的约柜里。也就是说,隐藏的吗哪是给那些在至圣所里与神特别亲近的人,专心顺从神的旨意,寻求神的面,过着至圣所生活的人,才可以享受隐藏的吗哪。
“得胜的……并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启2:17)。就如同雅各在雅博渡口与神摔跤,以后所得的新名以色列。此处的白石并不是普通的白石,乃是指一种白色宝石,是特别赏给得胜的基督徒的。在古罗马有个比剑习惯,最好的比剑手非常被人民尊敬与爱戴,这些比剑英雄在年老时,不必再比剑,政府就颁给他一块白宝石,表示他已经多次试验,证明他是战无不胜的英雄人物。这样的人就可以安然退体,以后再没有人向他挑战。
4、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信(启2:18-29)
推雅推喇即女子之意,她可以代表黑暗时期的罗马教(自公元606年-1517年)。推雅推喇教会是受罗马皇帝特别庇护的罗马教会,她表面兴旺发达。实际空虚腐败。
教皇自称是基督的代表,是活着的基督,罗马教的人相信当教皇代表基督说话的时候是绝对不会错的。他们又称教会为母亲,认为救恩寓于教会之中,人如果背离了教会就是不能得救,而且教会的大权又操在极少数圣品阶级的手中。人听从教会是应当的。但是条件必须是教会听从主,教会如果不听从主,人听从了她就要走错路。
主在此自称“神之子”就是因为罗马教已经降低了耶稣基督的身位。他们把天上神的儿子降低为人的儿子。称马利亚是“神母”简直把马利亚当成了“女神”,看耶稣基督不过如同诸圣者中的一位。罗马教特别强调耶稣基督是马利亚的儿子,但主自己在此却特别强调他是神的儿子。罗马教把耶稣基督神人之间唯一中保,变成不是唯一中保。主说“他眼目如火焰”,表明主完全洞察罗马教的内情。“脚像光明铜的”,表明主的体质坚实,立场坚定,是能审判一切背道之人。主虽然充满慈爱怜悯,但对那些不肯悔改的背道者,必定会进行公义的审判。
以推雅推喇为代表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的罗马教,她最大的污点就是容让那自称为先知的妇人耶洗别。按“耶洗别”这个名字,并不是说当时教会中确实有这样一个妇人名叫耶洗别,或者真有一位自称为耶洗别先知这个名号,乃是说推雅推喇教会是女权特别发达的地方,那里最早信主的就是一位卖紫色布匹的女商人吕底亚(徒16:14)。当时在那个教会掌大权的就是一个耶洗别式的人物。由于她的掌权就给教会带来了许多弊端。那个执掌教会大权的人就像古时以色列王亚哈的妻子耶洗别一样引诱教会犯灵性上的淫乱(耶洗别是以色列王亚哈的妻子,她本来是一个外邦女子,西顿王谒巴力的女儿,由她带来了淫乱之神--巴力)。那时推雅推喇工商业都很发达,同业公会聚餐时,常在庙宇中进行,基督徒参加他们的聚餐,首先就不能在饮食上分别为圣(如吃祭偶像之物)。继而就发展到拜偶像,再进一步就又发展到在生活上放纵情欲与世人同流合污。耶洗别是代表传异端的人。与耶洗别行淫的人,就是指那些容让异端,支持异端的人。耶洗别的儿女,是指那些不但附和异端教训,而且作了她门徒的人。按“妇人”一词在有的古卷里是作“你的妻子”。这个妇人大概是推雅推喇教会负责人的妻子。
“耶洗别的教训”,在某些地方与尼哥拉党的教训有很相似之处,他们强调基督徒在肉身上可以参加异教徒的纵欲活动。
“撒但深奥之理”,就是指那些传异端的人所制造的各种似是而非的道理。例如他们要人敬拜马利亚的像,和殉道者骸骨。又说主的十字架已经找着了,用那木头做了许多小十字架叫人去拜。它对人有相当大的迷惑性,使人甘心乐意跟他们走。基督徒一但受到异端邪说的影响,就会违背耶路撒冷大会的重要规定,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推雅推喇教会正如主所说“有妇人把面酵拿来放在三斗面里,直到全团都发起来”的比喻,面酵就是指异端错误的道理。
推雅推喇的教会情况实在就是教会黑暗时代的写照。当时欧洲教会黑暗腐败,是尽人皆知的。他们除了提倡信徒敬拜马利亚和圣徒的像,此外还严格禁止神职人员结婚,企图用苦修的办法来克制肉体情欲,可是结果适得其反,那时教会中男女之间的奇闻丑事,层出不穷,令人作呕。使徒保罗也认为禁止嫁娶是鬼魔的道理(提前4:3)。
罗马教里的偶像是最多的,她病卧在床也不肯悔改,最后只有等候审判,因为神的忍耐在他们身上没有发生作用。
主对得胜者不但赐给他们权柄。还要将晨星赐给他们。晨星是在夜最深黑天将亮时出现,是在黑夜中儆醒,在黑暗势力下,坚守主道,听从主命,他们就可以得着晨星为赏赐。这也是象征他们如何在黑暗中作发光的基督徒。晨星在启示录二十二章十六节就是指主自己。可见这些得胜者就是主自己要作他们的分,主就是他们的满足。
小亚细亚那七个教会可以分为前三后四两个组。前三个教会都未提到主再来,而后四个教会却都提到了。因为按教会历史来说前三个教会已成为过去,后四个教会都要存到主再来。前三个教会都是“听”在前,得胜在后,后四个教会都是“听”在后,得胜在前。意思就是前三个教会圣灵还能对教会说话。在后四个教会中圣灵只能向得胜者个人说话了。前三个教会听了以后就会追求得胜,后四个教会若不先得胜,圣灵说话的声音就也听不见了,因为人的意见已经代替了圣灵。
二章二十六节说“那得胜而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因为罗马教的存在,迷惑试探是不会停止的,所以必须把一次的得胜要坚持到底,绝不可稍有放松。
罗马教的权柄是属地的,她一遇到属天的权柄必被打得粉碎,因为属天的权柄如同铁杖,属地的权柄是站立不住的。
二章二十八节说“我又要把晨星赐给他”。主只把晨星赐给得胜者作为赏赐。主再来之后才能如同公义的太阳,照耀在他的国度里。只有得胜而不爱慕属世权柄的人,才能得到晨星作为那样美好的赏赐。
5、给撒狄教会的信(启3:1-6)
撒狄是古时吕底亚国的京城。它名字的意思是虚张声势。约在纪元前560年国王克利苏,自以为是城墙可靠,没有戒备,终被敌军趁虚而攻,于是就是城破国亡。
撒狄是预表教会历史1517-1648年,改革时期的教会,就是马丁·路德针对罗马教进行的宗教改革。因此主对他们说“然而在撒狄,你还有几名是未曾污秽自己衣服的,他们要穿白衣与我同行”(启3:4)。这里说“有几名未曾污秽自己衣服”,主要就是指那几位着名的宗教改革家,如德国的马丁·路德,瑞土的瑞英烈和苏格兰的诺克思等人。
撒狄教会的情况可以代表正在改革中的更正教会(或称复原教会),他们脱离了罗马教建立了新的教会组织,使主的教会从异端错误中解脱出来,恢复教会本来的面目。使教会在教义上和组织上都经过了一场巨大的改革和整顿。使教会的建立符合圣经真理的规定和要求。于是教会就有了新的生机,出现了新的气象。可是他们的属灵生命,并未得到真正的复兴与发展。加尔文说,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前后共花了五十年时间才算完成,但是那不过仅仅是教义上的改革,对一些悔改归主的人仍然得不到圣洁生命的能力。因为属灵生命的更新,在当时并未受到同样的重视。
更正教会起初虽然相当热心,但不久就渐渐冷淡,成为名生实死,有名无实,死气沉沉的教会。今天的更正教会情况基本上也是如此。主说:“我见你的行为在我面前没有一样是完全的”。说明更正教没有在灵性上有多大的更新,没有追求成圣与得胜,只有宗教仪式,而无实际的属灵内容。在生命与生活上并没有彻底的改变。
但是在更正教会中也有一部分人始终是对主忠诚,洁身自爱,有分别为圣的见证,与其他一些平平淡淡的基督徒是大不相同的。他们是教会中的得胜者,他们是身穿白衣跟随主的。他们既然如此忠贞圣洁坚持自己的见证,所以将来也配得过穿上主所赐的荣耀外袍与主同行。有的解经家把我们将来的复活的身体看成是荣耀的外衣,这种思想可能是从保罗那里得来的(林后5:4)。在但以理书七章九节和本书十九章八节里的话,重点是指道德上的洁净,穿白衣有时也是表示去参加快乐的宴会(传9:8),和享受胜利的欢乐。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里的的白衣就是主所赐给得胜者光明洁白的荣耀衣裳。
马丁·路德对因信称义的真理确实有很新的领受,他把圣经译成德文使大家可以自由阅读。因信称义,赖恩得救的真理因此得到释放。当时听他讲道的信徒人山人海,甚至连国王也站起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可是他们并没有完全遵守圣经的教训,在生命的道路上带领信徒作更深的追求。
推雅推喇教会偏重刻苦修行(注意行为),撒狄教会只偏重信心而忽略行为。他们不知道真的信心,活的信心,必定会产生好的行为。雅各说信心没有行为就是死的。更正教的名意是对的,信仰也是对的,但他的行为没有一样是完全的,“白衣”是指没有玷污的行为,穿白衣与主同行是配得过的。“白衣”是表明得胜者在神面前和人面前圣洁没有瑕疵的行为。
6、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信(启3:7-13)
“非拉铁非”原文就是“弟兄相爱”在新约圣经中曾有好几次用过此字(例:罗12:10;约一4:21;来13:1;帖前4:9;帖后1:3)。非拉铁非在此处却是一个地名,地点是在撒狄的东南,老底嘉的西北,在亚细亚与弗吕家地区的交界之处,但它并不是罗马军队的驻防城,因该处没有军事的攻守价值。
非拉铁非可以代表自公元1648-1900年福音广传时代的教会,教会如果充满了基督的爱,教会就会有美好的见证,福音也就有了广阔的出路,主耶稣说:“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13:35)。
非拉铁非教会没有圣品阶级,也没有宗派,他们只是弟兄,而且是彼此相爱的弟兄,他们为主作了爱的见证。
主对非拉铁非教会,也好像对士每拿教会那样,多是称赞的话,没有什么责备,士每拿教会在苦难试炼中,锻炼了自己,使自己的属灵生命更加老练更加丰富。非拉铁非是体现了在基督里弟兄相爱的教会,他们虽然是一小群,虽然是略有力量,但他们却遵守主的道,不弃绝主的名,所以主就为他们敞开了又大又有功效的门,使他们可以更广泛的见证主的名。他们在主的话上非常认真,对主的话不退后不让步,他们没有很多的人力、财力,他们只有生命的爱力,这种能力是强大无比的。
他们不愿在别的名义下聚会,只愿在主的名义下聚会尊主为圣。主对他们说:“我在你面前给你一个敞开的门,是无人能关的”(启3:8)。这是主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一个特别应许。撒但一会的人非常痛恨非拉铁非教会,时常想关他们的门,但那门是主开的,人也没有办法将他们的门关闭,自五旬节那天起,教会就是撒但攻击的目标,但是神不容许阴间权势胜过教会,所以撒但要关教会的门是徒劳的。
在非拉铁非教会时代,主特别敞开传福音的门,使他们把福音传到更广阔的地区。主在这个时期也特别兴起了一些他所重用的仆人,作他福音的使者。现在列出七个比较知名的基督福音使者:
(1)约翰卫斯理(1703-1793)他是英国人,他一生领了约五十万人归向主。
(2)英国马礼逊,他于1807年来华,他是基督教第一个到中国来的传教士,他传道七年之久才领了一位蔡高归主。以后又领了一位梁发归主。他去世以后福音就逐渐向中国各地传扬发展。
(3)英国李文斯登(1813-1873)他蒙召去非洲传道,他生病二十七次,仍然坚持传道工作。据说他晩年是跪在床前祷告时被主接去的。他的心脏埋藏在非洲,没有随着遗体运回英国,因此非洲人说李文斯登的心仍在非洲。
(4)孙达耳,(有译孙大信)他于1889年九月三日生在印度的一个贵族家庭。一生热心主工,为主重用,在他身上出现了不少奇迹,他曾经去西藏传福音见证主的名。他曾经多次前往西藏传扬福音,他最后一次去西藏是在1929年4月18日,他那次去西藏以后就一直没有消息,他大概是在那里离世归天了。
(5)戴德生(1832-1905)他是英国人,他在中国创立了内地会,一生带领了三万多人归主,他本是一位医生,蒙主呼召到中国来传道,历尽了千辛万苦,百折不回,到处奔波为主传扬福音建立教会,留下了极其佳美的脚踪。
(6)芬尼(1792-1875)他是美国一位大布道家。他未归主之前本来是一个极力反对神的人,当他悔改的消息传出以后无人相信。人们在一个大会上亲耳听到他自己的见证以后,都感动得流出热泪。十字架的福音实在具有无穷的大能,它能征服一个反对者投降在基督面前,并且立志为基督强有力的见证人。
(7)慕迪(1837-1899)他本是美国一家鞋店的职员。他献身归主以后被主大用。他与着名歌唱家山琦合作,到美国各处举行布道大会,他也曾到英国各处旅行布道。他们所到之处受感归主的人极多。同时主也借着他在各地教会中燃起了复兴的火焰,使许多冷淡的信徒火热起来。
有人强调只有他们那里的教会才是非拉铁非教会,其他任何教会都够不上非拉铁非的资格。他们又认为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并没有真正把教会恢复到使徒时代的样子。唯有他们那一般人才能代表使徒时代的正统教会,他们又说只有他们才是正统的非拉铁非教会。这种自以为是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无论在那里,只要大家在基督里是彼此切实相爱的,那就是非拉铁非教会。不在于名称、制度、组织,乃是在于属灵的实际是否具有非拉铁非教会那样的情况。
“那撒但一会的,自称是犹太人,其实不是犹太人,乃是说谎话的”(启3:9)。撒但一会的人是指当时逼迫教会的犹太人,他们是基督教最利害的仇敌,在使徒时代的教会,犹太人通常是教会最主要的仇敌,使徒传道所到之处,都受到犹太人的直接迫害,或者他们间接的鼓动当地的人起来反对基督教会。“撒但一会”也是代表当时教会中的假使徒,他们为利混乱神的道,散布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迷惑了不少人。
主耶稣给非拉铁非教会的一个宝贵应许,就是撒但一会的犹太人,就是那些迫害他们的仇敌,要向他们下拜。意思就是向非拉铁非教会所传的福音真理屈服。承认他们所传的是主的真理,承认那位又真又活的神确实与他们同在。所有忠心为主工作,传扬福音的人,主都会在他们的工作上给予印证,证明主与他们同在,证明他们的工作是出于主,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非拉铁非地方是靠近火山的边缘,也时常受到地震的影响。公元17年那里曾发生一次强烈地震,撒狄和其他十个城市都受到破坏,非拉铁非所受到的破坏更为惨重。以后也常发生各种程度不同的地震,居民常逃到郊外支搭简易茅屋防震。主对他们说:“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试炼的时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试炼”(启3:10)。这一方面是指他们在大地震时可以蒙主保守,不会有什么危险,另一方面也是指大灾难时信徒已经被提到空中,不会受到地上大灾难的冲击。主又说:“得胜的,我要叫他在我神殿中作柱子,他也不再从那里出去”(启3:12),这也是指以地震之灾为说话的背景。说明他们在任何灾难中主都会保守他们。
所罗门时代的圣殿有两根铜柱,一名雅斤(神工作)一名波阿斯(神有能力)(参王上7:15-16),神百姓被掳时,这两根柱子也被带到巴比伦去(参王下25:13),但是将来神殿中的柱子再也不会被移动了。“有神的名”:表明是属神的;“有神城的名”:表明是可以进国度的;“有主的新名”:是表明可以与主一同作王的。
非拉铁非教会在大地震时会墙倒屋塌,甚至柱子也会移动离开原处。但将来神殿中的柱子再也不会动摇了,因为我们所得到的乃是一座有根基的城和永远不震动的国。
7、给老底嘉教会的信(启3:14-22)
使徒保罗在给歌罗西教会的书信中曾提到老底嘉教会(西4:13-16),并吩咐将书信给老底嘉教会阅读,同时也吩咐歌罗西信徒要阅读从老底嘉来的书信。保罗所说的老底嘉书信究竟是什么内容,无法确知,可能已经遗失了。
老底嘉是七个教会的最末后的一个教会,她可以预表恩典时代末了的教会。在恩典时代末了的教会中虽然有不少热心爱主,儆醒等候主再来的信徒,但以整个教会来说,却是冷淡、荒凉、贫穷、可怜的。按外表来看她好像是兴旺发达,蔚为壮观,但实际上她却是外强中干,没有实际内容的。
老底嘉原文有民主之意或民权民治之意,他虽称为主的教会,但在教会中却没有主的地位,甚至把主关在门外。主降生时客店里没有主的地方,让主诞生在马槽里。犹太人不接待他,并坚决弃绝他。罗马人(代表世界)把他钉在十字架上。就是他用宝血所救赎的老底嘉教会也把他关在门外,不让他作主,不尊他为大。主已经升上高天,他在那里等待教会和他一同执掌王权,但是老底嘉教会对他的等待,漠不关心,淡然视之。老底嘉地方的附近有温泉。温泉不冷不热,老底嘉教会的灵性光景也是不冷不热如同温泉的水一样,因此使主难过伤心。
老底嘉教会因为受到异教的影响,而有了骄傲自满情绪,因此他与基督失去交通,属灵生命落到十分可怜的境地。三章十七节就是主对他的属灵光景作了深入的描写,并劝她发热心也要悔改。好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他生病就叫他吃药,他有错就对他责备管教,使他赶快悔改。
“那为阿们的”(启3:14),“阿们”在主观上是表示内心实在、真诚,在客观上是表示同情和满意。教会所作的一切如果都能叫主“阿们”那就好了。同时“阿们”也表示基督是神旨意的保证人与执行人。这与老底嘉教会对主不忠不义,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在神创造万物之上为元首的”,这就是把基督高升到创造者的元首地位,远远超过那骄傲自大的老底嘉教会,并且也暗示老底嘉教会所有的一切,在基督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
“不冷不热”的意思就是不积极、不紧张、不着急、可有可无、闲散、松懈、慢慢来等等。他们的特征就是不冷不热,对主好像是无所谓、不在乎、不关心。所以主对她说:“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启3:16)。这是主在新约时代对教会最严厉的警告!主把她从口中吐出去,并不是指不得救说的,乃是指老底嘉教会不合主的使用,不能满足主的心,他们要在见证上被主丢弃。实际的意思就好像以弗所教会,主将灯台从原处挪去是相似的。
人越远离主就越没有光,没有光人就看不见自己的本相,总是觉得自己不错,只有不冷不热的人才会在自满的温床上失去属灵的感觉并且沉睡不醒。老底嘉教会最大的危机就是他的贫穷、困苦、赤身、瞎眼,自己却不知道,他们完全以人的意思代替了神的旨意,以物质享受代替了属灵的丰富。他们的眼光与主的眼光完全相反,因为他属灵的眼睛瞎了。
老底嘉是一个相当大的商业城市和行政中心。那里虽然盛产衣料毛毯,但是他们却缺少生活上的义行,所以仍旧是赤身露体的;那里虽然是个重要的金融中心,但他们在灵性上却是非常贫穷的,那里虽然医药发达,有一所医学院,医生很多,但他们心灵的眼睛却是瞎的。当时小亚细亚七个教会中只有老底嘉教会被主称为是“可怜”的,可见他们在主面前是多么贫穷软弱!
老底嘉教会对主虽然如此忘恩负义,但是主却没有减少对他们的爱。主对他们那样严厉的责备,也是爱的表现。责之极严就是因为爱之极切。主对他们坚定不移的爱,也是促进他们悔改的强大动力 --“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所以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启3:19)。
老底嘉虽然是被主责备的教会,但是主仍然疼爱他们,他们的灵性虽然贫穷可怜,但是主仍然把他们含在口中,不忍心把他们吐出去,因为三章十五节说“巴不得你或冷或热”,表明主对软弱失败的教会,仍然抱极大的希望。
主对老底嘉教会的劝勉主要是三个“买”字。买,就是表示要付出代价,并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以得着的。
(1)买火炼的金子
金子表明圣、纯,可以象征神性。金子又可以代表神纯净的道。火炼的金子就是经过试炼以后,对神真纯、洁净、坚定不移的信心(彼前1:7)。老底嘉教会在属灵生命生活上有严重的掺杂,必须经过火炼,才能成为真诚纯洁。
(2)买白衣穿上
穿白衣就是指基督徒行事为人,要与蒙召的恩相称(弗4:1)
(3)买眼药
眼药可指用圣灵的恩膏,开启里面的属灵的窍(约一2:27)。灵窍一开就能够辨别是非,参透属灵事物了。这里的眼药有的圣经学者认为就是以弗所书一章十七节所说:“求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神,荣耀的父,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使你们真知道他,并且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使你们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我们还要认识到眼泪也是一种很好的眼药。为罪忧伤痛悔的眼泪,在主面前是极其宝贵的,有些真理有些事物,如果不是用泪水洗过的眼睛是看不清楚的。
主说:“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得胜的,我要赐他在我宝座上与我同坐,就如我得了胜,在我父的宝座上与他同坐一般”(启3:20-21)。这是主给老底嘉教会的特别应许。主对几乎背道的老底嘉教会,竟给予如此祟高的应许,甚至超过以前六个教会所获得得应许。如果她听到主叩门的声音,能真诚悔改,迎接基督坐在她的宝座上,主就会叫她在宝座上与主同坐,同荣同尊。可惜老底嘉教会只接受基督作救主,而没有让基督在她里面作主。主向她所要的就是把主权交出来放在主的手中。她的主权一交出来,就会被主带进属灵的丰富,享受属灵的筵席。
当然这个应许最完全的实现,还是在启示录二十章四到六节所说的千禧年的国度里。今日能让基督在我们生命中作主,将来在国度里我们才能与基督一同作王。
谁听到主的声音就开门的,主就进到谁那里去,与他一同坐席。很清楚,这里是指个人得胜说的,并不是指全教会的得胜。按权柄来说,得胜者可以有自己的宝座。但是以国度来说,只能在主的宝座上与他同坐,也就是我们与主一同作王。火热爱主的人是得胜者,听见主声音就开门的也是得胜者。
三章二十二节说“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教会是神从世界里所召出来的,得胜者是从教会里产生出来的。七封信完全是写给教会的,是对全教会的呼召,凡是听见主声音就遵行的人就是得胜者。在教会大体失败的情况中,主就不能不注重个人的忠心守道,在任何一个教会中都可以看到两种人--失败的人与少数得胜者。就是个别得胜者,他们在神面前是极其宝贵的。主要与他们一同坐宝座,一同掌王权,一同得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