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聖訊讀書 目录 A-AA+ 书签 朗读

             

十七、深山度圣诞

出死入生 by 吴先生

十七、深山度圣诞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谚语

劝我投降的建议到来时,正当扶西・刘礼出面组织菲律宾政府。刘礼是总统奎松的朋友,一个以菲律宾本身利益为前提的政治领袖。

“刘礼政府的组成,显示日方现在急需菲律宾人协助。”我对亚玛洛说。“太平洋美军的推进,不像我们所期望的快速。但是战局的发展,日军已处守势了。我相信光复解放的日子不会太远。世炳同意我的看法。

离山时,亚玛洛说他回城只和史母商谈,保证我的堂弟和华侨协会会长不会知道他与我有接触。我们托他随时看顾我母。

日方因我坚持反抗,势必加紧搜捕。晚餐时,我对我妻和孩子们说:“欧洲开辟第二战线后,德国已居劣势。太平洋与亚洲大陆方面,日军也一再溃退,失败已成定局。不久我们便将看见胜利。”我稍停一下,感慨地再说下去:“由现在到光复这段期间,不管你父如何遭遇,我的孩子们!胜利的日子必定到来,你们将以忠贞国民身份回家,坦然无愧的告诉我们的亲友,你们怎样追随你父受苦。你们也将因你父不肯降敌,感觉光彩。”

我在心情沉重中说这些话,听来好像对儿女的遗言。孩子们年龄太轻,并不大懂。我妻不赞成这种消极说法。“你太过虑了。我们最需要的是信靠上帝,继续奋斗。”她说。

我们继续奋斗,尤其须在粮食方面,设法维持我们的生存。我们拿孩子们的衣裳,换取蜀黍和鸡鸭。有一次,把我妻的衣服换得邻近一个农夫捕获的野猪。我们希望把野猪养肥一点,不料次日只留一条绳。我妻的衣服换掉了,野猪也走脱了。

白米不容易买到。山区以至城中贫苦人家只有吃地瓜、木薯和烘椰子。我们不得不节食。我们用配给的办法,每个人每餐仅配有限的白饭与地瓜,一些杂菜,加一两条土蕉。土蕉有核,不容易吞。孩子们要用一点点本地赤糖饼,同时吞下去。饥饿迫使我和孩子们好几次去到已经发掘过的田里,看看还有没有小地瓜剩余在那里。幼儿敏尼与友安也参加工作。大家插手入土,遍地去翻。即使我到的只是小小一块地瓜,一样喜出望外。

“万渊尼说,他有一位朋友在日军中做工,愿意凭他的势力,替我们买些白米。”世炳走进来对我说。我立即叫我妻拿钱给世炳。

世炳刚要走出茅舍,一句古训浮出我的脑中:“不饮盗泉之水。”我改变决定,把世炳叫回来。

“为什么?”世炳问。

“我们为什么拒绝投降,不和敌人合作,宁愿居处山间呢?”我反问他。“因为我们不愿向敌人叩头,坚持立场。是不是?”我说,“为什么到这时反要托附敌份子去买几斗白米?不。亲爱的朋友,让我们紧束腰带。”

在山间和附敌份子打交道可能没有别人晓得,可是问良心不应这样做。事后,我安静寻思,这样一个决定,确使全营老幼,失掉最需要的粮食。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谚语

有些人会说,我们愚不可及。但在我们只有勉强这样做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就在坛内的米将尽的一个黄昏,亚瑾洛太大的好弟弟旺老,赤足挑七斗米,由故乡苗柳渥进山来,接济我们急需,一片爱心,真堪感激。

上帝如此说,坛内的面必不减少,瓶里的油必不缺短。(列王记上卷十七章第十四节)

我们向邻近农家包买整个农田的地瓜,采用中国古法,把地瓜切片,然后在热日之下,晒干收藏。拿刀切地瓜的人,切到手指皮脱血流,拿地瓜片去晒太阳的人,皮肤不免被日光晒破.

孔子嘉誉他的弟子颜回,甘心守道吃苦。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使徒保罗写给腓立比的信说:

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着耶稣基督加给我的力量,凡事都能作。(腓立比书四章第十一至十三节)

我们就这样又度过了艰辛困苦的一年。我自己不晓得怎样去解释内心的喜慰。

一九四三年圣诞前夕,我们在希望之营,燃起营火,全体聚集庆祝。这是逃亡期间的第二次圣诞节。

虽然生活在旷野山林中,我们所抱持的希望和二千年前伯利恒原野之夜,牧人盼望弥赛亚到来一样火热。我们快快乐乐的围绕熊熊营火,合唱圣诞之歌。

亚奇夫妇偕两位年轻女儿由城中来希望之营和我们一同过节。丹士和亚玛洛也在晚前赶到。

圣诞日,孩子们很早起,穿窗帘布做成的新衣,跳上山峰去,又由山峰跳下来,踊跃愉快,营中诸人彼此祝贺。亚瑾洛太太导演话剧,在“马大堂”表演。友德扮圣母玛利亚,友安、亚瑟与敏尼扮牧人,友美、友仁、友爱、华丽丝惹与亚美惹扮天使。

有了圣诞精神,无论在怎样一种环境之下庆祝,都有深长意义。

圣诞团聚时,发生一个意外问题。亚奇带一位少年人,名叫以利马山进山来,要我们留他在营中。我们此时经济困难至极,每日供给十八人至二十人的饮食,负担甚重,每一口粮都不能不细心打算。

我们早曾和亚奇协议,如介绍新人入营,必须事先商量。现在突然带来一个马山,诚出意料之外。

马山是亚奇次子寅礼士道的朋友,年仅二十岁,失业无依。亚奇对马山平日为人,并不十分明白,仅因他的次子求他替马山安插一个过活的机会,便把他带进山来。

亚奇很坚决。“你们无处可走的时候,我收容你们。现在我要收容这个少年人。”亚奇信口这样说。世炳深觉后突,我也感觉亚奇的话太不客气。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时时保持圆满。我们虽无可奈何,忍气收留马山,后来却证明马山入营来,是上帝的预先安排。

亚奇、丹士与亚玛洛次日下山,留亚瑾洛太太与两女在希望之营和我们过新年。我们全家经常在新年前夕,聚会祷告,等候年终最后一点钟,每人各凭信心,从一个小匣子里拿一张写有《圣经》应许的字条。一九四三年最后一天,我独自在房中祷告,寻求《圣经》应许。屡次打开《圣经》,选摘最好的经句,―一抄在字条上。想不到有一次打开但以理书最后一页,从头到尾,找不到一句比下面所写更好的《圣经》应许。

你且去等候结局,因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来,享受你的福分。(但以理书十二章第十三节)

晚持会上,亚瑾洛夫人拿到这段应许,保证最后享受福分。但众人看到“你必去歇”一语,心里都有一种不寻常的感觉。

温馨提示:您随时都可以用鼠标在阅读页面划词,会调出百科对该词的注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阅点] 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书架 书评

上一页
十七、深山度圣诞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谚语劝我投降的建议到来时,正当扶西・刘礼出面组织菲律宾政府。刘礼是总统奎松的朋友,一个以菲律宾本身利益为前提的政治领袖。“刘礼政府的组成,显示日方现在急需菲律宾人协助。”我对亚玛洛说。“太平洋美军的推进,不像我们所期望的快速。但是战局的发展,日军已处守势了。我相信光复解放的日子不会太远。世炳同意我的看法。离山时,亚玛洛说他回城只和史母商谈,保证我的堂弟和华侨协会会长不会知道他与我有接触。我们托他随时看顾我母。日方因我坚持反抗,势必加紧搜捕。晚餐时,我对我妻和孩子们说:“欧洲开辟第二战线后,德国已居劣势。太平洋与亚洲大陆方面,日军也一再溃退,失败已成定局。不久我们便将看见胜利。”我稍停一下,感慨地再说下去:“由现在到光复这段期间,不管你父如何遭遇,我的孩子们!胜利的日子必定到来,你们将以忠贞国民身份回家,坦然无愧的告诉我们的亲友,你们怎样追随你父受苦。你们也将因你父不肯降敌,感觉光彩。”我在心情沉重中说这些话,听来好像对儿女的遗言。孩子们年龄太轻,并不大懂。我妻不赞成这种消极说法。“你太过虑了。我们最需要的是信靠上帝,继续奋斗。”她说。我们继续奋斗
,尤其须在粮食方面,设法维持我们的生存。我们拿孩子们的衣裳,换取蜀黍和鸡鸭。有一次,把我妻的衣服换得邻近一个农夫捕获的野猪。我们希望把野猪养肥一点,不料次日只留一条绳。我妻的衣服换掉了,野猪也走脱了。白米不容易买到。山区以至城中贫苦人家只有吃地瓜、木薯和烘椰子。我们不得不节食。我们用配给的办法,每个人每餐仅配有限的白饭与地瓜,一些杂菜,加一两条土蕉。土蕉有核,不容易吞。孩子们要用一点点本地赤糖饼,同时吞下去。饥饿迫使我和孩子们好几次去到已经发掘过的田里,看看还有没有小地瓜剩余在那里。幼儿敏尼与友安也参加工作。大家插手入土,遍地去翻。即使我到的只是小小一块地瓜,一样喜出望外。“万渊尼说,他有一位朋友在日军中做工,愿意凭他的势力,替我们买些白米。”世炳走进来对我说。我立即叫我妻拿钱给世炳。世炳刚要走出茅舍,一句古训浮出我的脑中:“不饮盗泉之水。”我改变决定,把世炳叫回来。“为什么?”世炳问。“我们为什么拒绝投降,不和敌人合作,宁愿居处山间呢?”我反问他。“因为我们不愿向敌人叩头,坚持立场。是不是?”我说,“为什么到这时反要托附敌份子去买几斗白米?不。亲爱的朋友,让我们紧束腰带。”在山间和附
敌份子打交道可能没有别人晓得,可是问良心不应这样做。事后,我安静寻思,这样一个决定,确使全营老幼,失掉最需要的粮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谚语有些人会说,我们愚不可及。但在我们只有勉强这样做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就在坛内的米将尽的一个黄昏,亚瑾洛太大的好弟弟旺老,赤足挑七斗米,由故乡苗柳渥进山来,接济我们急需,一片爱心,真堪感激。上帝如此说,坛内的面必不减少,瓶里的油必不缺短。(列王记上卷十七章第十四节)我们向邻近农家包买整个农田的地瓜,采用中国古法,把地瓜切片,然后在热日之下,晒干收藏。拿刀切地瓜的人,切到手指皮脱血流,拿地瓜片去晒太阳的人,皮肤不免被日光晒破.孔子嘉誉他的弟子颜回,甘心守道吃苦。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使徒保罗写给腓立比的信说:我并不是因缺乏说这话。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着耶稣基督加给我的力量,凡事都能作。(腓立比书四章第十一至十三节)我们就这样又度过了艰辛困苦的一年。我自己不晓得怎样去
解释内心的喜慰。一九四三年圣诞前夕,我们在希望之营,燃起营火,全体聚集庆祝。这是逃亡期间的第二次圣诞节。虽然生活在旷野山林中,我们所抱持的希望和二千年前伯利恒原野之夜,牧人盼望弥赛亚到来一样火热。我们快快乐乐的围绕熊熊营火,合唱圣诞之歌。亚奇夫妇偕两位年轻女儿由城中来希望之营和我们一同过节。丹士和亚玛洛也在晚前赶到。圣诞日,孩子们很早起,穿窗帘布做成的新衣,跳上山峰去,又由山峰跳下来,踊跃愉快,营中诸人彼此祝贺。亚瑾洛太太导演话剧,在“马大堂”表演。友德扮圣母玛利亚,友安、亚瑟与敏尼扮牧人,友美、友仁、友爱、华丽丝惹与亚美惹扮天使。有了圣诞精神,无论在怎样一种环境之下庆祝,都有深长意义。圣诞团聚时,发生一个意外问题。亚奇带一位少年人,名叫以利马山进山来,要我们留他在营中。我们此时经济困难至极,每日供给十八人至二十人的饮食,负担甚重,每一口粮都不能不细心打算。我们早曾和亚奇协议,如介绍新人入营,必须事先商量。现在突然带来一个马山,诚出意料之外。马山是亚奇次子寅礼士道的朋友,年仅二十岁,失业无依。亚奇对马山平日为人,并不十分明白,仅因他的次子求他替马山安插一个过活的机会,便把他带进山来。亚
奇很坚决。“你们无处可走的时候,我收容你们。现在我要收容这个少年人。”亚奇信口这样说。世炳深觉后突,我也感觉亚奇的话太不客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时时保持圆满。我们虽无可奈何,忍气收留马山,后来却证明马山入营来,是上帝的预先安排。亚奇、丹士与亚玛洛次日下山,留亚瑾洛太太与两女在希望之营和我们过新年。我们全家经常在新年前夕,聚会祷告,等候年终最后一点钟,每人各凭信心,从一个小匣子里拿一张写有《圣经》应许的字条。一九四三年最后一天,我独自在房中祷告,寻求《圣经》应许。屡次打开《圣经》,选摘最好的经句,―一抄在字条上。想不到有一次打开但以理书最后一页,从头到尾,找不到一句比下面所写更好的《圣经》应许。你且去等候结局,因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来,享受你的福分。(但以理书十二章第十三节)晚持会上,亚瑾洛夫人拿到这段应许,保证最后享受福分。但众人看到“你必去歇”一语,心里都有一种不寻常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