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
珍惜上帝的揀選
經文:彼得前書二:1—10
整本聖經給我們一個很清楚的觀念,信仰是和生活相連結的,任何宗教信仰都是這樣,沒有和生活相連結在一起的宗教信仰,那種宗教是不實在的,或是虛無的,對人的生命並沒有甚麼意義可言。
再者,宗教信仰應該是會有很大的力量可以導正人的社會生活趨向善的方向前進。人本來就應該有行善的能力,可是人非常軟弱,罪會控制著人的心思意念去服從它,往往使人失去了自我,隨著罪的誘惑腳步走,下列是使徒保羅最有名的一段話,他說:
「我也知道,在我裏面,就是在我的本性裏面,沒有良善。因為,我有行善的意願,卻沒有行善的能力。我所願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反而去做。如果我做了我不願意做的,就表示這不是我做的,而是那在我裏面的罪做的。」(羅馬書七:18—20)
看吧,人有行善的意願,卻是常常做出與自己意願相違背的事。這可從許多犯罪了之後,深表懊悔的人身上之苦處看得出來。因此,宗教信仰就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讓人藉著宗教信仰來抵抗深藏在人內心裏面的誘惑力量,使人可以排除罪的誘惑。這就像使徒保羅信了耶穌基督之後所說的:
「感謝上帝,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能夠救我。我的情況就是這樣:我自己只能在心靈上順服上帝的法則,而我的肉體卻服從罪的法則。」(羅馬書七:25)
確實是這樣,要感謝上帝,藉著認識耶穌基督,在我們生命裏有一股堅強的力量會出現,每當我們遇見試探時,透過耶穌基督的名向上帝祈求,抵擋誘惑的力量就會在我們生命中油然而生,而且是相當自然地從內心深處發動出來。
最近有一本書名「收刀入鞘」,內容就是一位名叫呂代豪的牧師,出身竹聯幫的殺手,從年紀輕輕的十九歲直到廿六歲,都是在監獄中度過,台灣共計有三十八所監獄,他待過十四所,後來就是因為一位社工員來信鼓勵他,並引領他認識耶穌基督而改變了他的一生,使他逐漸脫離黑道幫派的組織,並且獻身傳道的工作。目前這位呂代豪牧師也積極加入「更生團契」的工作,希望能幫助更多因加入黑道而被關入監獄的受刑人能學習他藉著耶穌基督的力量向善。
這是從信仰發出的力量,如果宗教信仰沒有使人改變朝著更善的方向前進,這樣的宗教信仰就不會有甚麼意義。但請注意,這並不是說宗教信仰是在勸人為善,不是這樣說的,而是說人原本就應該行善,只是有時候人很軟弱,導致人的內心被罪的力量所勝過,這時候,人要以自己的力量來抵擋,有時卻是非常軟弱無力,因此,需要藉著宗教力量來幫助。因此,我們可以說宗教信仰是一種幫助我們向善,而不是宗教信仰在勸人為善。
在前一講我們曾提過彼得前書作者一再提醒我們要注意過聖潔的信仰生活,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記得耶穌基督的死和復活,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付出了相當高的贖罪之價,因此,現在作者則是進一步要我們身為一個基督徒,就應該知道珍惜這種用耶穌基督的生命贖罪換取得到的恩典。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
所以,你們要排除一切壞事,不再撒謊,偽善,嫉妒,或說人壞話;2要像新生的嬰兒,時時渴慕那純淨的靈奶,好藉著它長大,得救。3正像聖經所說:「你們嘗過了主的恩慈。」
信仰跟一個人生命的成長是一樣的,就是要成長,而不能老是停留在嬰兒期之中。
成長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許多痛苦,而這些痛苦也是成長的一種代價。就像我們在看一隻蛇,或是蟬、蠶等昆蟲在脫皮的過程一樣,牠們的成長必須經過脫皮這一道生命的關卡。這裏作者用「排除」這個字,在希臘文所用的動詞是「apothesthai」,這字本來有「脫掉衣服」的意思。作者用這個字,有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就是早期教會的洗禮都是用浸禮,當一個人決志要受洗時,就是要脫掉原來的衣服,換上一件潔淨的白袍浸入水中。象徵著把過去那些罪惡都脫掉,然後以潔淨的心靈接受主耶穌贖罪恩典的洗禮。將這種洗禮的儀式所象徵出來的意義,用來說明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就必須像這個樣子,就像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書第四章廿二節所說的:「那麼,你們要脫下那一向使你們生活在腐敗中的『舊我』;那舊我是由於私慾的誘惑而腐化了的。」這就是作者用「排除」這個字的意思。
現在作者很明確指出要排除的「壞事、撒謊、偽善、嫉妒、或說人壞話」等,這些都是早期教會一再出現的現象。
請注意,為甚麼這裏將「壞事」排在所有的墮落之信仰行為中的最前面?因為這裏所指的「壞事」,是包含了引進偶像崇拜的信仰行為。作者要讓讀者知道一件事:一個基督耶穌的信徒,如果對上帝不忠實,就會有許多不正確的信仰行為出現。因此,我們也可以明白這裏所提到的壞事,其實就是要讀者保持著「聖潔」的心境,這種以「聖潔」的信仰態度回應上帝揀選的愛,才是所有信仰行為中最基本的。一個人若是有聖潔的心靈,很自然的,就不會有撒謊、偽善、嫉妒,或是說人壞話的行為出現。
第二節說出作者對信徒的期盼,就是在信仰上要成長。而且這種成長的需要,就像一個嬰兒肚子餓的時候會吵著要喝奶一樣,不是靜默不語,也不是有沒有都無所謂的態度。作者在這裏是用「渴慕」這個字,這是含有強烈慾望的意思,就是要有一種出自生命飢渴的需要,是一種在生命中強烈要求的心境。有這樣的心境的信徒,很自然的動作會出現,就是尋找成長的糧食。
要注意在這裏提到「純淨」,就是和第一節所提到的「壞事」相對照。它的原意是指完全沒有雜質的狀況,就好像我們平常家庭使用所謂的「蒸餾水」一樣純淨。還有,就是這裏所用的「靈奶」,這字的希臘文是「logikos」,和「logos」這個字是同字根,意思就是指上帝的話語。這樣我們可以明白,作者說一個真正可以幫助人的信仰生命成長的,就是真實上帝的話語。
這樣說來甚麼是「純淨的靈奶」呢?可以這樣解釋:不是把自己的需要,套用聖經的話語來解釋,或是我們自己有了甚麼想法,然後找一段聖經經文來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而是說要回到聖經來看上帝的教訓,這樣才能避免犯了把聖經當作工具來合理化自己的目的,也只有這樣才是讓我們回到聖經上帝的話語中來過信仰生活之正確方式,這也是我們身為傳道者必須要非常注意的地方。作者說只有用這樣渴慕心境在追求上帝的話語,才會長大。
第三節是引用詩篇第三十四篇八節的句子來說明一個基督徒,就是一個得到上帝救恩的人。因為在耶穌基督裏的人,就是一個得救的人,都是身上蓋有耶穌基督的印記的人(參考哥林多後書一:22,以弗所書一:13、四:30)。
第四至八節:
4要親近主——活的石頭;雖然他被人厭棄,但上帝揀選他,珍惜他。5你們也要像活的石頭,用來建造屬靈的聖殿,在那裏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獻上為上帝所悅納的屬靈祭物。6因為聖經上說:
我選了一塊貴重的石頭
作為錫安的牆角石;
凡信靠他的,
都不至於失望。
7對你們信的人來說,這石頭是很寶貴的;可是,對於那些不信的人:
泥水匠所丟棄的這塊石頭
已成為最重要的基石!
8在聖經的另一處說:
這一塊絆腳的石頭
是使人絆倒的石塊。
他們絆倒了,因為他們不信真道;這也是出於上帝的旨意。
這段經文我們並不陌生,因為引用的經文不但耶穌基督引用過,使徒保羅也引用過,都提到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經成為房角石。作者在這裏引用這經文的背景,來表示信仰就像一塊非常堅硬的石塊一般,可供作建造堅固房屋的基礎。
第四節,一開始就說「要親近主」,這句話在希臘文聖經中放在第四節的開頭,但在和合本聖經和台語聖經都是放在第五節。
「主——活的石頭」,將耶穌基督比喻成為「活的石頭」,這還是新約聖經中第一次用這種方式作比喻。會用石頭來比喻耶穌基督,與引用詩篇第一一八篇廿二至廿三節的詩歌有關。原本上帝的子民被人看輕、藐視,但卻在上帝的帶領保護之下而獲得全面的勝利,因此,詩人用這樣的句子歌頌上帝說:
「泥水匠所丟棄的這塊石頭
已成為最重要的基石。
這是上主的作為;
這是多麼奇妙啊!」
作者引用這詩歌主要在說明耶穌基督於世上傳福音時,也是這樣被猶太當局藐視,甚至迫害,最後將耶穌基督給釘死在十字架上,如今耶穌基督因為上帝最偉大奇妙的神蹟,使耶穌基督從死亡中復活起來,並且透過耶穌基督的死而復活,成為人類生命得到復活的盼望。
另一方面,第四節這裏提到「揀選」的對象就是那「被人厭棄」的,加以「珍惜」,這就像先知以西結談起上帝揀選以色列民族一樣,原本以色列民族是如同在路邊沒有人憐愛、疼惜的棄嬰,因為上帝路過看到了,將這位滿身骯髒的棄嬰撿回來,給予栽培、照顧、養育,使這個棄嬰逐漸長大成為一位人見人愛的美麗少女,然後上帝將之娶為妻子(參考以西結書十六:3—8)。這是上帝透過先知以西結傳達給以色列民族的話語,說明祂和以色列民族那種分不開的特有關係。申命記的作者寫出摩西對以色列人講出這樣的話:
「上主愛你們,揀選你們,並不是因為你們的人數比別人多;其實,你們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他愛你們,為要堅守他向你們祖先許下的諾言,以大能解救了你們,從被奴役之地把你們救出來,使你們脫離了埃及王的手。」(申命記七:7—8)
這讓我們看到上帝揀選的對象,並不是因為被揀選的對象有甚麼特別條件,例如非常優秀、碩大、傑出等等,都不是,而是因為上帝特別的愛,且是無比的愛,沒有任何條件之下的愛。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上帝既然揀選,就會一直堅守著祂起初揀選的諾言,這一點也是摩西對以色列民族所強調的。
再者,這裏用「活石」來表示上帝,是甚麼意思呢?如果我們看以賽亞書第八章十四節上帝的話說:
「因為我神聖可畏,我像一塊石頭,會使許多人絆倒;我像一張羅網,網住猶大國、以色列國和耶路撒冷的人民。」
然後在以賽亞書第廿八章十六節這樣寫著說:
現在至高的上主要對你們說:「我要在錫安建立堅強穩固的基礎,在那裏安放貴重的基石,上面刻著字,說:『有信心的人必然堅定不移。』」
這讓我們明白一件事,這裏所謂的「活石」,就是指以上帝作為生命的基礎。就好像一個人若是蓋房子,蓋在好的基礎上,這樣的房子就不會動搖。上帝就是如同活石一樣,一個人若是將生命建構在上帝這塊活石的基礎上,生命就會如同建造房子在磐石上一般,永不會動搖。
在第五節作者說要用這種如同與上帝之間不可分離的關係,用來「建造屬靈的聖殿」。這裏提到「屬靈的聖殿」,是有用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將之與用人的手所建造起來的耶路撒冷聖殿區隔開來,因為耶路撒冷聖殿就曾被耶穌基督斥責是「賊窩」、「市場」,並不是真正用純淨的心在敬拜上帝的地方。耶穌基督也曾公開說要用他的死和復活來重建聖殿(參考約翰福音二:19)。而使徒保羅也說:
「你們一定曉得,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裏面。因此,要是有人毀壞了上帝的殿,上帝一定要毀滅他;因為上帝的殿是神聖的,你們自己就是上帝的殿。」(哥林多前書三:16—17)
第五節,若將使徒保羅這段話引進來看,就會更清楚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就是像使徒保羅所說的,每個人的內心就是建造聖殿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和上帝連結在一起的石頭,是有生命力的,因為是以真誠的心靈在敬拜上帝,這樣的心靈就會有生命的活力。當一個人若是用真誠的心靈在敬拜上帝時,這個人就像是一個祭司,會引領人來認識上帝拯救的愛。
第六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廿八章十六節的經文,主要在說明有上帝同在的地方,就是神聖的地方,也是生命所仰望之地。彼得前書的作者引用這句話,就是要所有的信徒明白,耶穌基督就像上帝以前安置在耶路撒冷聖殿的基石一樣,讓進入聖殿敬拜的民眾看到上帝的拯救,得到上帝的祝福。
第七節,可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節中心經文,這節很清楚地將信的與不信的人做了個區分;信的人當然知道耶穌基督救贖的愛和珍貴,相對的,不信的人會拒絕上帝在耶穌基督裏的愛,因為他們不會覺得耶穌基督和他的生命有甚麼關係,也不會想要得到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
作者引用詩篇第一一八篇廿二節的詩歌,主要在說明上帝奇妙的作為,就是把人所丟棄的,上帝施行奇妙的神蹟,使其成為最珍貴的寶貝。而這寶貝就是耶穌基督。這句詩歌在新約聖經中不但耶穌基督引用過,彼得見證時也引用過。在馬可福音第十二章十節,耶穌基督引用這詩歌來暗示他自己(另外可參考馬太福音廿一:42,路加福音二十:17)。使徒彼得在耶路撒冷 猶太人議會中,被聖靈充滿之下也是引用這詩歌見證耶穌基督就是大家所拋棄的石頭(參考使徒行傳四:11)。
這是引用自以賽亞書第八章十四節的經文。這節也可為「活石」做個註解,因為是「活石」,所以可以成為倚靠的安全基石,也因為是「活石」,故也能成為拒絕上帝福音的人的審判工具。這裏說「絆倒」,也可以作「排斥」、「拒絕」解釋。
早期教會時代很清楚一個觀念:接納耶穌基督的人,就會得到永恆的生命,相對的,拒絕耶穌基督的人,也會被上帝所拒絕,因為上帝已經將耶穌基督差遣到世上來,就是要讓人能夠信靠他而獲得生命(參考約翰福音三:36)。
在耶穌基督的比喻中,也提到過上帝國有如漁夫撒網在海中撈魚貨,當撈起來是好的魚貨時,會撿起來;相對的,若是雜物,就會丟棄不要(參考馬太福音十三:47—48)。上帝的審判就像羅網一樣,而上帝的基石也像羅網一般,可以網住人,也可以絆倒人,這就是先知以賽亞所描述的,也是他提出來的警語。
第九至十節:
9但是,你們是蒙揀選的種族,是王家的祭司,聖潔的國度,上帝的子民。上帝選召你們離開黑暗,進入他輝煌的光明,來宣揚他奇妙的作為。10從前你們不是上帝的子民,現在是他的子民;從前沒有得到上帝的憐憫,現在已經得到他的憐憫。
這段經文說出在耶穌基督裏,與不信耶穌基督的人之間的極大差別,作者以光明與黑暗來表示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也是不同的結果。信耶穌基督的人,等於是上帝的子民,必定會得到上帝的憐憫,相對的,就是無法得到上帝救贖的恩典。這樣的觀點可以說是早期信徒最基本的信仰認知,且這也是直到今天信徒們共有的信仰告白。
作者在第九節很清楚地提到,所有的基督徒就是同樣的族群,都是屬於上帝所揀選的子民。在舊約時代的以色列民族,他們自認為就是上帝所特別揀選出來的族類(參考以賽亞書四十三:20—21),因為是上帝親自揀選的,所以才特別。現在作者引用以色列民族這種自我認知來看所有的基督徒,認為也是這樣告白,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每個信徒身上都有聖靈所蓋的印記(參考哥林多後書一:21,以弗所書四:30,啟示錄七:3)。這種有耶穌基督親自蓋印作記號的族群,才享有上帝國度的榮耀。
「王家的祭司」,這句話與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曠野之後,就在西奈山盟約中,上帝透過摩西對以色列人傳出的信息有關。上帝要摩西告訴以色列人說:
「你們已經看見了我││上主怎樣對付埃及人。我背著你們,正像母鷹把小鷹背在翅膀上,把你們帶到這裏歸我自己。如果你們服從我,守我的約,你們就是我的子民。全世界都屬於我,但只有你們是我的選民,是神聖的國民,是聖奉我的祭司。」(出埃及記十九:4—6)
現在作者用這段話的背景來看所有的基督徒,就如同當年以色列人一樣。「祭司」,凡是引領人敬拜上帝、認識上帝的人,都是屬於「祭司」。以色列人就是要幫助人認識上帝的救恩,而基督徒就是要幫助人知道上帝在耶穌基督裏拯救的愛。
第十六世紀初期發生的宗教改革運動,提出一個很重要的信念——萬民皆祭司。並不是只有神職人員、宗教師才是祭司,而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是祭司,都是在幫助人認識上帝在耶穌基督救恩的人。
另一方面,所有的基督徒若都是祭司,這也表示所有的基督徒是和一般人不一樣,是把自己奉獻給上帝的人。祭司不能只要求別人奉獻,自己卻都沒有奉獻的意願,這樣的態度不能當作祭司。
「聖潔的國度」,這是指分別出來的一個團契。因為上帝是聖潔的,所以,所有的基督徒相聚在一起,應該就是一個分別為聖的團體。如果基督教會就是「聖潔的國度」,那麼教會就應該表現出它的特殊性,和一般團體不一樣。耶穌基督就曾這樣告訴他的門徒,說:
「你們知道,世上那些被認為是統治者的有權管轄人民,領袖也有權支配人民。但是,你們卻不是這樣。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馬可福音十:42—44)
看吧,很不一樣吧,基督徒的團契和一般社會團體不一樣吧。如果基督徒團契的樣式和一般社團相同,我們就沒有甚麼特殊性,或是有特別的地方可以讓人來學習。就是要有特別,才有分別的價值可言。而這特別的地方,就是基督徒信仰團契是「聖潔」的,這也是在第一章十五至十六節所提到的。
「離開黑暗,進入他輝煌的光明」,上帝就是光,且是相當燦爛的光。每個被揀選出來的人,就會沾有上帝的光芒(參考出埃及記三十四:29—35)。耶穌基督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會得著生命的光,絕不會在黑暗裏走。」(約翰福音八:12)然後他勉勵所有跟隨他的人說:「你們是世界的光。」(馬太福音五:14a)接著又說:「你們的光也該照在人面前,讓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來頌讚你們在天上的父親。」(馬太福音五:16)
第十節讓我們看出身為一個基督徒應該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身份的認同有差異;以前尚未認識耶穌基督時,不是屬於上帝的子民,現在因為耶穌基督而成為上帝的子民。
「上帝的憐憫」,這可說是整本聖經的主題。聖經作者告訴我們,人的生命有痛苦就是因為罪的緣故,上帝因為憐憫人類生命苦難,特別差遣耶穌基督降世來拯救人。因此,我們看到整本聖經就是將焦點放在「上帝的憐憫」這個主題上,說明慈愛的上帝透過歷代揀選出來的僕人──先知、祭司等,包括揀選以色列民族來當祂的僕人,最後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降生到世界上來,也為了要贖回人的罪所帶來生命的苦難,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讓人類可以藉著十字架也把罪釘死在上面,並藉著耶穌基督的復活,使人的生命獲得重新創造的盼望。這就是「上帝的憐憫」。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所讀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要珍惜上帝的揀選,使我們能夠成為祂的同工,有份於福音的事工。
彼得前書的作者在這段經文中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認識,就是每個耶穌基督的信徒,都是被上帝揀選出來的福音僕人,這是非常珍貴的恩典。作者特別強調說,被上帝揀選的我們,就是等於「王家的祭司,聖潔的國度,上帝的子民」。看,這是何等的榮耀啊!
聖經告訴我們,以色列民族原本被揀選,是為了要見證上帝的愛,但他們並沒有將上帝揀選他們的愛,分享出來給所有與他們有接觸過的族群,反而是因為享有上帝揀選的恩典,反而驕傲起來,並且更糟糕的是連上帝的話也不聽從了。這也是為甚麼先知耶利米會一再地嚴厲譴責以色列人背叛了上帝,更嚴重的是連上帝差派祂揀選的僕人──先知去傳遞上帝的信息,他們也照樣拒絕聽從(參考耶利米書七:25、廿五:4、廿六:4、廿九:19、三十五:15),結果是上帝的選民成為墮落的族群,不但失落了被揀選的榮耀,還成為上帝救贖工作的負擔。這也就成為上帝改變揀選對象的主要原因,就像先知耶利米所說的,上帝故意揀選巴比倫帝國來成為祂的僕人(參考耶利米書廿五:9、廿七:6、四十三:10)。
彼得前書第二章提到,我們應該重新來反省這件被上帝揀選的恩典。身為一個基督徒應該要有這樣的認識:被上帝揀選可說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就像作者所說的,所有的基督徒都是「王家的祭司」,上帝就是我們的君王,我們就是屬於上帝國度的子民,這是一項很榮譽的事,應該要好好珍惜。我們可以將這項揀選看成是上帝給予我們的「特權」,但這特權不是用來驕傲的,也不是用來圖利自己的,更不是用來炫耀自己的特別,不是這樣。身為基督徒,就要像彼得前書作者所說的,我們被揀選,是為了要「來宣揚上帝奇妙的作為」,這才是成為基督徒的意義。
上帝奇妙的作為,就是上帝的憐憫,任何時刻我們都該傳遞這個信息給我們所能遇到的每個人。上帝愛我們,才會揀選我們,這一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所要宣揚的就是這個信息。
二、要用渴慕的心來追求明白聖經的話語,好使我們能在信仰上持續成長。
有成長的信仰,這是聖經給我們的教訓,也是我們成為一個基督徒應該有的認識。彼得前書的作者提出一個看法:「要像新生的嬰兒,時時渴慕那純潔的靈奶,好藉著它長大,得救。」在前面已有說過,渴慕,就是指如同嬰兒一樣,肚子餓了就猛烈哭泣,只為了要得到奶喝。就像詩人所寫的詩歌所說的:「上帝啊,我渴慕你,\像鹿渴慕清涼的溪水。\永生的上帝啊,我渴慕你;\我幾時可以到你面前朝拜呢?」(詩篇四十二:1—2)這是以色列詩人在描述他們非常迫切上帝恩典的心境,希望獲得所需要的生命糧食一樣,在渴望得到上帝話語的滋潤。
希伯來書的作者就曾勸勉當時的基督徒,一定要持續地在信仰上成長,不要老是停留在初學的階段,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嬰兒一般,那樣對人生命的成長並沒有幫助。他這樣說:
「你們早就應該為人師表了,可是你們竟還需要別人用上帝信息的第一課來教你們。你們還需要吃奶,不能吃乾飯。凡是吃奶的都是嬰兒,還不會辨別是非。從另一方面說,只有成年人才吃乾飯。他們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能辨別好壞。」(希伯來書五:12—14)
看,希伯來書的作者用這樣簡單的比喻,主要就是說明一個基督徒必須在信仰上擺脫吃奶的日子,要學習吃飯,這樣才能日日長大,成為一個在信仰上很堅實的信徒。真的是這樣,如果一個人一直在喝奶,我們一定會覺得這個人還沒有長大,無法挑擔重大的責任和工作。
要怎樣長大?彼得前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說,要用渴慕的心來追求真確明白上帝的話語。而這方法就是透過讀聖經、查考聖經,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
不久前,有一位新來參加禮拜三上午查經班的姊妹在休息的時候跟我說:「盧牧師,我是最近才來參加查經班的。我是第一代的信徒。」我聽了很感動,就問她說:「家住在哪裏?」她回答說:「住在汐止,很遠,是坐公車來。禮拜三早上要在七點多就出門,否則會遲到。」我聽了很感動,但也隨口跟她說:「我們當中有遠從桃園、中壢來的,他們已經來六年了,有一位姊妹更遠,是從彰化 員林專程來的,每個禮拜三清晨四點多就出門,就是為了要趕上九點半的查經班。這位姊妹也是初信的,也剛剛將家裏的偶像神明除掉而已。」
這位姊妹一聽說有遠從桃園、中壢來的,且已經來六年多了,心中深受感動。然後又聽到說有一位姊妹特地遠從彰化 員林來,就更驚訝說:「真的?」我說是啊,我指著那位姊妹給她看說:「你可以去問問她。」然後這位姊妹就跟我說:「盧牧師,我們好渴慕明白聖經的話語!」
確實,上帝的話語才是我們尋求心靈成長最好的「激素」。
咱教會將在六月底完成每日讀聖經第二輪的功課,接著七月初一開始,將近入第三輪回的每日讀聖經寫作業的信仰生活。我們也要將第二輪寫作業的心得資料編輯成書送給大家。如果你過去沒有每日讀聖經,我真的很期盼從七月初一開始,你會每天跟著新的讀經表讀,也學習寫作業。有遇到問題就提出來,牧師有責任為你解答在讀聖經時所遇到的問題。聖經就是上帝的話語,沒有上帝的話在我們生命中,生命不會飽滿,也不會豐富。因為詩人跟我們說:
「上主的法律完備,使人的生命更新;
上主的命令可靠,使愚蠢人得智慧。
上主的法則公正,使順從的人喜樂;
上主的訓誨透徹,使人的心眼明亮。」(詩篇十九:7—8)
「你的話是導引我的燈,
是我人生路上的光。」(詩篇一一九:105)
「你的誡命是我永久的產業,
是我心中的喜樂。
我決意遵守你的法律,
直到我生命的終結。」(詩篇一一九:111─112)
看,詩人這樣描寫著上帝話語對人生命的意義和重要性。使徒保羅也對聖經提出這樣的看法:
「全部聖經是受上帝靈感而寫的,對於教導真理,指責謬誤,糾正過錯,指示人生正路,都有益處,要使事奉上帝的人得到充分的準備,能做各種善事。」(提摩太後書三:16—17)
我多麼期盼,從七月初一開始,大家都會跟著讀經表每天讀聖經,我也來努力,將每卷聖經的信息盡可能地都寫出來,讓我們一起來努力吧。
(講於二○○四年六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