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
要有敬畏基督的心
經文:彼得前書三:13—四:6
在彼得前書中,我們一再看到作者強調行善是會得到上帝祝福的,而且這些祝福是很快就會體驗到,不是在將來從死裏復活的日子,而是還活在這世界上的時候。例如第三章十至十二節,作者引用詩篇第三十四篇十二至十六節的詩歌,主要也是在強調這個理念:用愛勝過惡,這樣的人的祈禱必定會得到上帝垂聽。雖然基督徒行善乃是最基本的信仰見證,但作者仍舊不忘記提醒信徒,上帝會祝福那些行善的人,因為這就是在實踐上帝的教訓。
我們知道彼得前書是寫於一個迫害的時代,在那樣的環境中,基督徒更需要用好的品行與行為來與當代社會有個區隔,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讓當代的人看到基督徒的好行為,而不會被隨便加上莫須有的罪名,甚至可以杜他人悠悠之口,這也是耶穌基督在教導他那時代的猶太人一樣,不必要與統治者羅馬帝國的軍隊直接衝突,因為他們的手上有強大的武器,一般人看那些強大的軍事武器,就會害怕。但耶穌基督讓我們學會且知道,真正的武器並不是在這些用人的手打造出來的兵器,而是在人的心,且是善心。
所謂的善心,是指對人的愛。因為真正的愛,才會改變人的心思意念,不是用武力可改變人的心來順服。愛,才會使人從惡的方向轉換過來,而武力只會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即使因為迫於武力的威脅而必須就範時,使用武力者也必須隨時隨地提防被迫害者的反撲、抵抗,這樣即使逼降對方,自己的心裏也不會平安。這種例子很多,大的從國際事務上來看是如此,小的到人和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也是這樣。
不論是使徒保羅的書信,或是使徒彼得的書信,我們都會看到收這些書信的對象就是教會,也就是早期教會的信徒。我們知道教會是以耶穌基督之名建造起來的,而耶穌基督就是以他死在十字架上的愛來見證上帝的救恩。因此,使徒的書信中就呈顯出幾個重要的信息:其一就是在教會中不可以有紛爭。其二,教會是信仰團契,在教會裏,大家應該彼此互助、相扶持。其三,在生活與工作上,必須有好的行為來見證耶穌基督的救恩。
這讓我們看到一個重要的觀念:基督徒應該與這個社會大眾有不一樣的地方,而這種「不一樣」,也就是聖經所說到的揀選之主要意義,就是「分別為聖」。這是因為信仰使我們成為一個有耶穌基督形像的人,而讓眾人能從我們身上看到生命的力量,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三章十三至十七節:
13如果你們熱心行善,誰會危害你們呢?14即使為義受苦,也多麼有福啊!不要怕人的威脅,也不要驚慌。15要有敬畏基督的心,以他為主。有人要求你們解釋心裏的盼望,要隨時準備答辯;16可是要以謙恭溫和的態度回答。要有清白的良心,讓那些侮辱你們、對你們作為基督徒所表現的好品行妄加毀謗的人,自己覺得慚愧。17如果行善而受苦是出於上帝的旨意,這總比作惡而受苦強多了。
這段是繼續在談有關善與惡之間的行為。而從這段經文讓我們更清楚,作者用「善」在表示對上帝有足夠的信心,寧願為因為信耶穌基督而忍受一切的迫害。相對的,「惡」就是指那些迫害基督徒的力量。因此,這段經文就更清楚指出要忍受一切的迫害,用更堅定和溫和的態度,讓那些迫害者知道羞愧。就像在前一段提到對那些迫害者,要用更多的愛心來感化他們,就像一個嫁給不信者的妻子,就要用愛來感化丈夫一樣。現在作者進一步提到要鼓勵那些受到迫害的基督徒有更明確的行動,來表明自己即使受到迫害,也可以堅忍下來,因為知道這些受到迫害所帶來的苦難,都有上帝的旨意在其中。
第十三至十四節很可能與舊約以賽亞書第五十章九節有關係,該處經文說:「至高的上主要親自為我辯護;有誰能證明我有罪呢?」這很清楚地說明一件事:如果受到迫害是為了要見證福音,這樣,即使受到迫害,也有上帝可以當作證人,可以不用害怕。作者在這一節提到「不要怕人的威脅」,這句話是引用自以賽亞書第八章十二節:「不要參與他們的陰謀;他們所怕的,你不要怕,不要畏懼。」就像耶穌基督在路加福音第十二章四至五節所說的,不用怕人,因為人只能迫害人的肉體。要怕的是當把人的生命奪走之後,又可以將人下在地獄中的上帝。上帝才是我們最該敬畏的對象。原因是人生命的生與死都掌握在上帝手中,祂是我們生命的主。不論是生或死,每個人都必須面對上帝的審判。
第十四節「為義受苦」的「義」,是指上帝拯救的信息。馬太福音第五章十至十二節耶穌基督在山上寶訓中的教導這樣說:
「為了實行上帝的旨意而受迫害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
「當別人因為你們跟從我而侮辱你們,迫害你們,說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多麼有福啊。要歡喜快樂,因為在天上將有豐富的獎賞為你們保存著;從前的先知也同樣受過人的迫害。」
希伯來書的作者也用同樣的話鼓勵當代在受苦中過日子的信徒,要他們有堅定的信心,他說:「我們並不是退卻而沉淪的人;我們是有信心而且得救的人。」(希伯來書十:39)沒錯,信心乃是得救的基礎。能夠堅持到最後,就如同通過了生命的測驗一樣,可以得到上帝來自天上的獎賞。
第十五節是引用以賽亞書第八章十三節,該節的經文背景是在猶大王亞哈斯的時代,那是在主前第七三五年左右,有強大的亞述帝國威脅著,在猶大的以色列人心中惶惶不安,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先知以賽亞傳出這樣的信息,要亞哈斯王記住只有上帝才是需要「畏懼」,其他來自人的方面之迫害、威脅都可以不用懼怕。這就像前面已經提過的,這樣的觀念建構在一個最基本的認知──生命的主,是上帝。
就像這樣,基督徒更應該清楚知道,耶穌基督才是我們信仰的中心,生命中的一切就是以他為主,因此,真正要敬畏的就是耶穌基督。使徒保羅在傳福音時,就是以這種態度來表明他生命的內涵(參考腓立比書三:7—9)。
另一方面,基督徒在早期時代確實是相當少數的,因此,經常被認為是一群很奇怪的宗教徒,因為很少人聽過耶穌基督的名字,也甚少有人聽過有死人復活的信息,這些都是頭一次聽到的,且是使徒保羅和許多從耶路撒冷因為受到迫害四散到各地去的信徒將福音帶到外邦地區去的(參考使徒行傳八:1—5、十一:19—21)。就像使徒保羅將福音帶到雅典的時候,當地的人的反應是:「這走江湖的在胡吹些甚麼?」(使徒行傳十七:18)也有人說他「好像在傳講外國的鬼神」,這就像早期宣教師甘為霖牧師在台灣傳福音時,曾到菜市場去傳福音,開口的第一句話竟然是說:「大家來幫忙唷,上帝的孩子不見啦!」很多人跑來問他,那孩子長得甚麼樣子,他們想要幫忙找,甘牧師就對那些來詢問的說:「他長得跟你完全一樣!」很多人聽了都覺得甘牧師很會開玩笑,也有的人說這個人很奇怪,好像是一個瘋子。但也有人過來詢問他在說的「上帝」是誰?福音就是這樣子開始的。
因此,彼得前書的作者就在這裏提到,當有人來詢問有關信仰的內容時,要隨時知道怎樣回答,並且要用溫和的態度回答對方,讓詢問的人知道:基督徒並不是像傳言中的妖魔鬼怪或猛獸一般的可怕,要讓別人有好印象,如此,那些專門在傳講毀謗基督徒話語的人,就會知道慚愧。
第十七節,可比較第二章十九至二十節。其實,這一節經文就是古代社會流行的一句箴言,本來的話語是:「寧願做好事受苦,也不要因為做壞事被責罰。」作者在這裏加上的一句「出於上帝的旨意」放在「做好事受苦」之後,表明一個基本信仰觀念:若是因為信仰而受苦難,這其中必定有上帝的旨意在裏面。這就像雅各書作者所說的,信仰就像是金子一樣,需要經常受考驗,純度才會越來越高,因此,必須要用喜樂的心忍受這些苦難,才會「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日子得到稱讚、光榮,和尊貴」(參考雅各書一:6─7)。
第十八至廿二節:
18因為基督也曾一舉而竟全功地為罪而死,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把你們帶到上帝面前。他的肉體被處死,他的靈卻被救活。19他曾以這靈去向那些被囚禁的靈傳道。20這些靈不信從上帝——就是在挪亞造方舟時上帝耐心等待著的靈。當時進入方舟的人不多,只有八個人,他們從水裏獲救;21這水就是預表洗禮。這洗禮現在拯救了你們,不是洗滌你們身體的污垢,而是以清白的良心向上帝許願;這洗禮藉著耶穌基督的復活拯救了你們。22耶穌基督已經到天上去,如今在上帝右邊,統轄所有的天使和天界的執政者和掌權者。
這一段經文可說是彼得前書最難解釋的一段,讓我們試著從幾個方面來看這段經文內容。從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作者提供給我們幾個重要的信息:
一是耶穌基督的拯救一次就完成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仰認知,因為耶穌基督就是上帝的「獨生子」,是唯一的,沒有第二個代表。上帝就是要用耶穌基督來進行一次全體的大拯救。而且所用的方式,也是最殘酷的記號——十字架。耶穌基督在提到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經常出現的景況,就是有許多人會出來說自己就是「基督」,耶穌基督提醒我們不要相信這些人的話,即使他們會行神蹟奇事也不要受到迷惑(參考馬可福音十三:21—23)。
一九九○年在中國發生了「東方閃電」這樣的宗教,帶領者是一位出自中國 河南 鄭州的一位鄧姓女子,她就是自稱為「女基督」。她在中國發行一本書名叫「東方發出的閃電」,而在北美地區發出的書就是「神在中國發聲」,書中就很清楚說她就是被上帝揀選出來的「女基督」,聖經時代的基督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基督就是她。
請注意,沒有新出生的基督,也沒有女基督,唯有的,就是聖經告訴我們的耶穌基督,他的拯救工作並不是沒有完成,而是已經完成,因為十字架就是他拯救的記號,而且這十字架將因為福音廣傳所到的地方而豎立起來。
二是耶穌的拯救,乃是要將我們「帶到」上帝的恩典面前。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滿有恩典、慈悲的上帝,在上帝的裏面,滿有救恩(參考詩篇一○三:8—12)。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藉著基督,不管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我們都能夠在同一位聖靈裏來到天父面前。」(以弗所書二:18)這已經充分說明了一件事:有耶穌基督的救恩,我們才能面對著上帝的審判,因為我們原本是個罪人,罪人怎能面對上帝呢?不可能的。但耶穌基督成為我們這些罪人的保證者,也是承擔我們罪之懲罰的人。
三是耶穌的拯救,是使人得到永恆的生命。這一點也是整本約翰福音信息的中心,就是在耶穌基督裏,將會得到永恆的生命(參考約翰福音三:16),不是像肉體一樣,會死掉、腐壞的。現在復活的生命將會是永遠的,因為不再有敗壞,也不再有罪的纏絆。使徒保羅說:「罪的代價是死亡;但是上帝所賜白白的恩典是讓我們在主基督耶穌的生命裏得到永恆的生命。」(羅馬書六:23)在耶穌基督裏有永恆的生命,這一點也是基督教信仰和其它宗教信仰之間最大的差別。基督教信仰提到的,是所有信耶穌基督的人都會得到永恆的生命,不是某些個人,或是有甚麼特別能力或修行的人,而是所有的人,不論是甚麼對象,也不論是什麼背景,只要是真心信靠耶穌基督為救主者,都將享受到這種來自上帝的恩典。
四是藉著洗禮使我們與救主耶穌相連結。這也是從第十九至廿二節最中心的思想。也讓我們看到早期教會將洗禮看成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之方式。
原本洗禮是猶太人的一種潔淨禮,主要在表明一個外邦人要成為猶太人時,就要用洗禮的方式來表明潔淨。但施洗約翰行洗禮,已經將之改變成為一種認罪悔改的意義。教會開始建立之後,為了要表明所有的人都能夠藉著耶穌基督的拯救成為上帝揀選的子民,與猶太人傳統上所用的「割禮」有明顯的區隔,教會舉行洗禮,並且在洗禮的時候,公開表明願意一生信靠耶穌基督作為生命的主。這種公開聲明可說是一種生命的告白方式,因為在迫害的時代,願意公開表明自己信仰的人,那是非常危險的行為,若被統治者發現,就可能被處以死刑。
但彼得前書作者在這裏告訴我們,真正在審判人生命的,並不是這些在世上的統治者,而是坐在上帝右邊的耶穌基督,他已經復活升天到上帝那裏,已經得到審判的權柄。而洗禮就是一種生命的記號,每個受洗的人都有特別的記號。使徒保羅這樣說:
「上帝向你我保證,我們生活在基督裏面;他把我們分別出來,在我們身上蓋上了他的印記,並且賜下聖靈在我們心裏,作為他為我們所預備的一切的擔保。」(哥林多後書一:21—22)
請注意,這記號就是指洗禮說的,因為洗禮已經和割禮有了區別,割禮是身體上的記號,洗禮是生命的告白,因為是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的(參考馬太福音廿八:19)。
第四章一至六節:
既然基督在肉體上受苦,你們也應該用同樣的意志裝備自己,因為在肉體上受過苦的人已經跟罪惡絕緣。2從今以後,你們在世上所剩下的日子要受上帝旨意的管束,不再被人的慾望所控制。3從前你們浪費光陰,做異教徒喜歡做的事,生活在淫亂、縱慾、酗酒、宴樂、狂飲,和可憎惡的偶像崇拜中。4現在你們不再跟他們過那放蕩、沒有節制的生活,他們覺得很奇怪,因而侮辱你們。5可是,他們一定要向那位將審判活人和死人的上帝交帳。6為了這理由,福音也曾傳給死人,給那些跟其他的人一樣在肉體上受了審判的人,好使他們的靈得以跟上帝一樣活著。
這段經文是繼續談到信耶穌基督與不信者之間的差異;一個不信的人,是會在生活中放縱的人,但一個真心信耶穌基督的人,必定會從生活上的節制開始,使人感受到信與不信之間的不同。我們可以用使徒保羅的一句話來看基督徒在信耶穌基督之後,會有不一樣的地方,他說:「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哥林多後書五:17)他也曾在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這樣說:「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羅馬書十二:2)沒錯,不要被這世界同化,因為這樣才能從這世界當中顯出信耶穌基督的人有不一樣的「品味」,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所有的基督徒信仰生活中最重要的功課。
第一節可以參考第二章廿四節,因為耶穌基督已經為了我們受難在十字架上,使我們因他的苦難從罪中釋放出來。因此,基督徒應該要學習的功課就是忍受因為信仰而遭受到的痛苦,因為這樣會使一個人在信仰上更加堅定與進步。這樣說,並不是說基督徒要故意去尋找苦難臨身,而是要學習將生命遇到的苦難,當作是一種信仰的功課看待。
這裏的「苦難」,跟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有關係,因為耶穌基督的死,就是將罪帶上了十字架,使罪也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去。這樣,信靠耶穌基督救恩的人等於和罪隔絕了,不會再被罪纏著不放。
再者,作者在這裏呼籲信徒要學習耶穌基督這種在十字架上苦難的樣式,將之看成是一種信仰的功課來學習,這就好像將罪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因為耶穌基督就是將人類的罪帶到十字架的。這也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立比書二:5)其意在此。因此,從信仰的角度來看「苦難」時,對一個基督徒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這可以幫助基督徒學習成長。
三是當人將罪隔絕出來後,生命的價值觀自然就會改變了,因為就是罪的緣故,使人將導引生命進入墮落的東西,當作寶貝看待。如今,因為把罪隔絕出來,人會發現在耶穌基督裏,這些過去看為寶貝的,都將成為垃圾一般,不會再珍惜,而是會趕緊將之丟棄,這也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生命中以得到耶穌基督為最大的寶貝(參考腓立比書三:7—8)。
第二節,就像第一節所說的,學習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方式,把罪隔絕出來後,人第一個轉向的,就是會順服於上帝的旨意行事,而不再跟著誘使人犯罪的力量走。
請注意這一節提到的「慾望」,這個詞是用「複數」名詞,表示很多、數不完的慾望。這表示誘惑人犯罪的方式、力量很多也大,但都會因為學習耶穌基督用十字架這種苦難的方式,可以很徹底的將罪隔絕出來。
第三至四節,這兩節就是在談到學習耶穌基督之前、後的差別;在這之前,是跟著誘惑人犯罪的慾望走。現在因為學會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樣式,開始過著有節制的生活。但是,卻會因此而受到過去那些生活在淫蕩中的同好者所羞辱,因為那些人會從改變後的基督徒身上看到自己的罪態,會發現自己原來的醜相,但卻無法接受,又不承認,因此就會有惱羞成怒的反應出來。
第五節,可將這節參考希伯來書第四章十三節:「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他交帳。」聖經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上帝就是生命的主。祂對每個人的生命有絕對的審判權(參考羅馬書十四:11—12)。而且非常清楚的,不管是活著的人或是已經死去的人,都是一樣會在上帝的審判之下。約翰福音的作者告訴我們說:「父親自己不審判任何人;他把審判的權交給兒子。」(約翰福音五:22,另外參考提摩太後書四:1)然後又說即使是已經在墳墓中的人,也將從墳墓裏出來接受審判(參考約翰福音五:28—29)。這也是使徒信經中所說,復活後的耶穌基督坐在上帝右邊,他將從天上來審判活人與死人。
第六節,可以將這一節比較第三章十九至二十節。這裏比較棘手的問題,就在於「死人」是指怎樣的對象?有兩種說法:一是指那些在肉體上確實已經死去的人。二是指那些靈性上已經死去的而肉體還活著的人。
我們一般人看到一個人,都是從外表在看;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會動,會說這是一個「活人」,但上帝則是看人的心靈。一個會動的人有可能就像已經死了的人一樣,俗語所謂的「心死」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例如有的人看起來好像都不動,每當有甚麼活動,都不會參與。於是大家會說這個人好像不存在一樣,大家都把他忘了,可是他卻是活著的。基督教的福音對每個人都存著希望,也都寄予極高的盼望,就算是表面上看起來不會動的人,在基督教的福音看來,都存著盼望。即使是一個被判死刑的囚犯,基督教的福音也不會放棄,因為他的靈魂還是需要拯救。換句話說,真正的福音就是對任何生命都有「復活」、「重生」的盼望。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敬畏基督的心,是我們學習成為真實基督徒最重要的信仰功課。
如果我們要用一句話來回答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內容是甚麼?我想可以用這句話來回答:「在耶穌基督裏,我們有生命復活的盼望。因為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生命的救主。」把這一點抓住,其它的都是次要的。這兩千年來,基督教信仰就是在這個基礎上擴展,從耶路撒冷到世界各地,即使是在世界最偏遠的地方,也有宣教師在傳揚這個信息。這也是為甚麼彼得前書的作者會這麼清楚地告訴我們,要有「敬畏基督的心」之因,因為除去了耶穌基督,我們就無法看到生命復活的盼望,耶穌基督就是我們得到復活生命的保證,而這項保證就是在他的十字架贖罪的恩典,這一點也是使徒保羅一再強調的。他說:
「因為我拿定了主意,當我跟你們在一起的時候,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哥林多前書二:2)
使徒保羅甚至說不論是任何力量,就算是「在整個被造的宇宙中,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把我們跟上帝藉著我們的主基督耶穌所給我的們愛隔絕起來。」(羅馬書八:39)因為上帝的愛之偉大,大到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參考羅馬書五:8),這是無比的愛,也是最偉大的愛,也顯示了上帝就是這樣子的愛我們,為的就是要我們因為信靠耶穌基督而得到「永恆的生命」(參考約翰福音三:16)。
因此,認識耶穌基督,知道他就是我們生命的救主,這樣就夠了。把這一點抓住,其它的可說都是為了要解釋這一點而延伸出來的信仰內涵,或是維護這一項信仰準則而設定的。
今天因為教育越來越普遍,也因為教育的水平越來越高,討論信仰的內涵也越來越深奧,這都是非常好的現象,就像過去對聖經的理解,也因為科技的日新月異,加上考古學的新發現,對聖經的研究有很大的突破,使我們對聖經的認識也大異於從前,但無論我們的社會怎樣改變,或是科技的發展如何轉換變更,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基督教信仰就是要對耶穌基督有絕對的信心,永不改變。因為沒有耶穌基督,就不會有基督教信仰。
我的父親告訴我說,我的母親是來自民間宗教信仰的家庭,也是一個非常敬虔的民間宗教信仰者,嫁給我父親之後,就隨著我父親去教會參加聚會。但她去參加是因為嫁給我父親的緣故,我父親說要去禮拜,她不敢說不要。就這樣,每個禮拜日清晨就帶著我們全家孩子大大小小去教會。日子久了,我的母親越來越喜歡去教會參加聚會,甚至都會盯著我們全家大小在禮拜六晚上要準備好隔天一大早去教會參加禮拜。直到我六歲的時候,搬離開祖父的家,她更殷勤參加教會的聚會,因為和教會的距離更近了。
有一天,劉振芳牧師的兒子要娶妻,我父親上班之前交代我母親送一個賀禮去給牧師。那時劉振芳牧師抓緊了這個機會就問我母親說:「彩霞啊,你要受洗嗎?」我媽媽一聽牧師這樣問,知道要「問道理」,嚇得拔腿就想要逃跑。可是手上的賀禮還沒有拿給牧師就無法向我父親交代,怎麼辦?我媽媽很焦急又害怕,因怕牧師問太多信仰問題,她不會答。她站在牧師館門口,頭低低的,一直說:「牧師,不要問我,我不會。」劉牧師見狀,就跟我媽媽說:「彩霞,我只問你一句話,你答了,我就收你的賀禮。」劉牧師就問我媽媽說:「彩霞,你有沒有信耶穌就是救主?」我媽媽就說:「有啦。」劉牧師說:「這樣很好。這樣子就夠了。禮拜日來受洗。」就這樣,我母親受洗了。
有一位剛封立牧師的傳道者,在一間鄉下教會牧會,他認為要受洗的人都應該對基督教信仰有足夠的認識才可以。有一天,一位年過七十歲的老姊妹要受洗。其實她來信耶穌基督已經好幾年,因為不識字,不敢受洗。有一天聽到這位年輕牧師說要舉行洗禮,很高興。就跟牧師說她要受洗。牧師聽到了就開小會舉行「問道理」。一開始,牧師就連續提出好幾個問題。這位姊妹都聽不懂牧師講的是甚麼?這位年輕的牧師也覺得很氣餒,想著自己那樣用心在講道和教導,而這位姊妹怎麼都沒有聽清楚。問到最後,這位牧師有點失望,想要對她說「下次再來」的時候,這位姊妹突然對牧師和所有長老說:「我甚麼都不懂,我只懂一件事:耶穌就是我的救主,我知道信他就可以得救啦!」這位牧師聽了之後,隨即跟這位姊妹說:「你為甚麼不早點講?」這位姊妹則回答牧師說:「你也沒有問我信甚麼?我就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位牧師終於知道原來他所問的,都不是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問題。但這位沒有讀書的姊妹卻很清楚知道耶穌就是她生命的救主!
基督教信仰其實就是在這裏,只要知道耶穌就是你生命的救主,這樣就對了。可是,請記住一點:既然我們承認耶穌就是我們生命的救主,我們就應該對耶穌基督絕對忠實,因為有忠實的心,才會在人的心裏生出敬畏的態度。
二、學習耶穌承受苦難的心志,使我們從罪惡的生活中隔離出來。
彼得前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要學習耶穌基督將十字架承擔下來,用這樣的心志來抵擋將罪的慾望隔絕出來。
使徒的書信中一再提起罪引誘人進入慾望中而不自知,原因是罪會使人忘記上帝,甚至是故意不承認有上帝。於是人的心中會「存著敗壞的心,做那些不該做的事」,使人的內心「充滿著各樣的不義、邪惡、貪婪、毒行;也充滿著嫉妒、凶殺、爭鬥、詭詐,和陰謀。」不僅這樣,更嚴重的是還會「憎恨上帝,互相侮辱,傲慢,自誇,惹是生非,不孝順父母,喪盡天良,言而無信,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參考羅馬書一:28—31)等等這些都是人的罪所產生的慾望導致之結果。使徒保羅承認人是很軟弱的,在人的內心中經常出現各種慾望,這些慾望經常導致人遠離了上帝的救恩。他說:
「人本性的慾望是顯而易見的;它表現在淫亂、穢行、邪蕩、偶像崇拜、巫術、仇恨、爭鬥、忌恨、惱怒、好爭、分派、結黨、嫉妒、酗酒、狂歡宴樂,和其他類似的事。我從前警告過你們,現在又警告你們:做這種事的人一定不能成為上帝國的子民。」(加拉太書五:19—21)
如果我們再注意看使徒保羅所寫的其它書信,例如哥林多前書第五章十至十一節、第六章九至十節;哥林多後書第十二章二十至廿一節;以弗所書第五章三至五節;提摩太前書第一章九至十節;提摩太後書第三章二至五節;提多書第三章三節等等,從這些書信我們就會發現他是多麼用心一再地在提醒信徒們,一定要注意這些看來好像沒有甚麼,其實都是與潔淨的信仰內涵相違背的具體、明顯的敗壞行為,一定要設法將之隔絕出來。
啟示錄的作者在描述一個新天新地來臨時,也就是上帝審判的時刻,一定會對那些背棄信仰的行為者給予嚴厲的懲罰。作者說:
「但是那些膽怯、背信、腐敗、殺人、淫亂、行邪術、拜偶像,和所有說謊的人,有火和硫磺燃燒著的湖在等著他們;那就是第二次的死。」(啟示錄廿一:8)
「但是那些犬類、行邪術的、淫亂的、殺人的、拜偶像的、在言語和行為上虛偽的人,則都留在城外。」(啟示錄廿二:15)
看,在一個新天新地的國度中,上帝絕對不會允許有這些因為罪的慾望所產生的各種敗壞行為出現,因為新的天地就是一個重新創造的世界。
基督教信仰讓我們知道,只要我們努力依照聖經的教訓來行,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一個嶄新的世界來臨,而這個世界並不是距離我們很遠的地方,而是只要我們願意用最大的努力來學習耶穌基督,將人類的罪所帶來的慾望,帶上十字架上去釘死,這樣就可以將這些罪的慾望給隔絕出來。
如果我們將這樣的教訓帶入教會這個信仰團契來看,教會裏應該沒有罪的慾望,這樣的教會,至少可以讓今天的世界、社會看到一片潔淨的土地。否則教會就很難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福音,也會使基督教會失去了存在的功能,那就非常可惜。
(講於二○○四年七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