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
經得起考驗
經文:彼得前書一:1—12
彼得的書信可以說是希臘文很美的一本書信,因此,讓有些聖經學者一直在探討這本書信是否就是出自使徒彼得的手筆。會有這樣的問題發生,是因為使徒彼得和他的弟弟安得烈都是漁夫,並不是受過很高教育的人,不太可能寫出文筆這樣優美的書信。
不論提出的問題是甚麼,都不會影響到我們看一本經典之信息的重要性,因為看經典還要注意的,就是這本經典到底跟我們說了些甚麼信息,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這樣了解:即使這本經典不是使徒彼得所寫的,但至少也可以理解是和使徒彼得同一時代的人所寫的文獻。因為書信中的內容、討論的問題等,都與第一世紀的教會背景有很密切的關係。比如這本書信在探討有關信徒分別為聖的問題,也在討論苦難與迫害,以及苦難和榮耀之間的問題。這些都是早期教會一再提出的信仰問題。
一想到第一世紀的教會之苦難,很快就會想到在主後六十五年左右發生的羅馬城火燒的事件,一般都說是羅馬皇帝尼祿做的,但卻嫁禍給基督徒,這樣就讓尼祿皇帝找到一個極佳的藉口,可以用極其殘酷的手段,狠狠地迫害基督徒。而使徒彼得就是在那段迫害時期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但我們知道,在統治者要迫害基督徒之前,都會有一些小小的動作開始出現,這就是此本書信出現的一個背景。這就像現代中文譯本在這本書信之前簡介中所說的:
「本書的主要目的在鼓勵那些為了信仰遭受苦難和迫害的信徒。作者一再以耶穌基督的福音││他的死、復活,和再來的應許││勸勉他們,給他們希望。因此,他們必須忍受苦難,確信苦難是對他們信心的考驗,並且會使他們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日子』得到獎賞。」
從這段簡介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早期教會確實面臨了羅馬帝國非常殘酷的迫害手段,導致許多信徒在期盼末日趕緊來臨,上帝的審判能快快來到。
迫害,每個時代都有,不是只有在早期的教會才發生,即使在現今的教會也一再面臨迫害,只是今天的基督徒面臨迫害的樣式和早期教會時代的情形不一樣罷了;早期的迫害大多來自統治者用強大的統治力量,有欲將基督教會摧毀的意圖,而在今天則是以各種法令限制基督教會的發展,甚至讓基督徒在各種活動上受到限制。這種限制發展通常都會透過文化、經濟等方式來進行。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在台灣,基督教學歷一直被疏忽,也因為這樣,無形中從神學院出身的人,要在講究學歷文憑的台灣社會,想要就業就有困難,也因此,神學院就無法獲得更好的學生來源。這樣發展下來,就成為今天傳道者品質越來越低落的原因之一,對基督教的發展就是一個極大的傷害。請不要忘記,這種傷害是無形的,而且是漸進的,但卻是最嚴重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以台南神學院來說,在一九六五年就開始設立社會服務系。那時這個科系可說是全台灣最早設立的,其它只有台灣大學和東海大學設立社會系,都是偏向社會學方面的研究。但社會服務這樣的學科卻只有台南神學院才有,且師資都是從國外派遣宣教師來參與協助。也因此,在一九七○年代至八○年代,台灣社會福利機構幾乎都是台南神學院畢業生的工作對象。但因為欠缺政府認定的學歷,這些畢業生就業工作逐漸被一般大學新設立的社會工作系畢業生取代。神學院的畢業生連要取得參加認證考試的資格也沒有。很清楚的,這樣的科系後來就會枯萎,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基督教幼稚教育系。影響所及,連教會原本開辦的幼稚園都只好關閉停辦。
這幾個例子都說出一個基本的認識:每個時代都會對基督教會的存在造成迫害,只是這種迫害的型態不一樣罷了。因為基督教會乃是以信仰為它存在的基礎,講究信仰,就必須有個基本的原則:耶穌基督才是生命的主。其它的都已經不是生命最重要的。有這樣的認識,就必須面臨生命的選擇。這樣的抉擇是每個信徒都必須慎重面對的,無法躲避。而且是每個時代的信徒都必須自己去面對,且要自己做抉擇,沒有人可以代勞。這也是這本彼得前書的書信所要與我們分享的信息。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二節:
我——彼得是耶穌基督的使徒。我寫信給上帝所選召的子民:那些因避難散居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各地的信徒們。2你們蒙選召是按照父上帝預定的旨意,是藉著聖靈而成為聖潔的,為要順服耶穌基督,並受他的血的潔淨。
願上帝豐豐富富地賜恩典、平安給你們!
從第一節就可以看出這是新約聖經時代書信寫法的特色,就是不論是誰,信的開始就是寫信的人要先自我介紹。例如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一章一節;哥林多前書第一章一至二節;後書第一章一節;加拉太書第一章一節;以弗所書第一章一節;腓立比書第一章一節;歌羅西書第一章一節。即使他寫給最得意的提摩太、提多等兩位門徒,以及為阿尼西謀寫信給腓利門的書信,也都是一樣,在每本書信的第一章開始,就先自我介紹。
作者說自己就是「彼得」,這是希臘名字。彼得原本的名字叫「西門」(參考馬可福音一:16),後來耶穌基督給他一個新的名字,就是當時猶太人流行的亞蘭語「磯法」(參考約翰福音一:42),這名字翻譯成希臘文,就是彼得。意思就是「磐石」(參考馬可福音三:16)。
另外,我們看到使徒彼得說他是寫本書信的人,並且自稱是「使徒」。請注意,當福音書或是新約的書信中稱呼某個人為「使徒」時,意思就是說這個人乃是耶穌基督揀選的十二位門徒的一份子。在早期教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且地位相當尊崇。當猶大出賣耶穌基督且死亡之後,早期教會曾討論過要補一位接續猶大的使徒位置,後來他們有依照使徒彼得提出的規定:「這個人必須是當主耶穌在我們當中出入時││從約翰施洗開始到耶穌被接升天為止那一段期間││始終跟我們在一起的人。」(使徒行傳一:22)大家就從眾人當中推選出兩個人,再以抽籤的方式抽出馬提亞來遞補猶大的「使徒」位置。使徒保羅在論及教會的工作職分時,就這樣說:「在教會裏,上帝使人各得其所;他所安排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神蹟的,再次是有治病能力的;此外還有能夠幫助別人,能夠管理事務,能夠講靈語的。」(哥林多前書十二:28)這裏讓我們看到在使徒保羅的看法裏,「使徒」在教會中所佔的位階就是最重要的。
彼得前書的作者說他寫這封書信的對象,特別指明是「給上帝選召的子民」,這句話已經清楚指出就是以基督徒為對象說的。如果在舊約,這句話就是指以色列民族。但現在則是用來指基督徒,而這些信徒是因為逃避迫害而散居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細亞、庇推尼」等五個地區。從這句話可以看到作者寫這本書信時,正是迫害的問題已經相當嚴重了,而這些地區在當時都是屬於羅馬行省。
另一方面,作者提起這些地名,也是當時使徒們受到聖靈感動而傳出耶穌基督拯救的信息時,那時聚集在耶路撒冷的朝聖客,就有來自加帕多家、亞細亞、本都、亞細亞等地的猶太僑民。作者要提醒一點,就是現在傳給讀者聽的這些有關耶穌基督拯救的信息,就跟當初聖靈感動之下使徒傳出來的信息是一樣的,並不是作者自己想說甚麼,而是在聖靈感動之下傳出來的見證(參考本章第十二節)。
第二節可以先參考羅馬書第八章廿九節使徒保羅所說的:「因為上帝預知他們,把他們預先揀選出來,使他們跟他的兒子有相同的特質,好讓他的兒子在信徒大家庭中居首位。」(羅馬書八:29)使徒保羅這句話已經很清楚提到基督教信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就是在拯救的計畫上已經早有擬定。
請注意,上帝的拯救是有計畫的,而且早在人類犯罪之時,祂就已經擬定好這份拯救的工作。因此,拯救的工作並不是依據人的能力,也不是依據人的條件,而是藉著聖靈的力量將被拯救者分別出來。
再者,作者也強調這些被分別為聖的信徒,為的就是要「順服」耶穌基督。這裏所說的「順服」,意思就是傾聽。聽從耶穌基督的話和教訓之意。也就是我們今天的話所謂的「跟隨耶穌的腳跡」。我們是要跟著耶穌基督走天路,不是要跟著名人、明星、政治領袖走。
為甚麼要跟隨耶穌基督的腳步走?耶穌基督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裏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你們要負起我的軛,跟我學,因為我的心柔和謙卑。這樣,你們就可以得到安息。我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十一:28—30)
如果有誰生命沒有重擔,這個人可以不必跟隨耶穌基督。但設若我們的生命有苦難,就可以得到耶穌基督所要賞賜給跟隨他的人的恩典,就是生命有安息,負擔可以輕省。
第三至五節:
3我們要感謝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父上帝!由於他無限的仁慈,藉著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把新的生命賜給我們,使我們有活的盼望,4來承受上帝為他的子民保留在天上的福澤;這福澤是不敗壞、不污損、不衰殘的,5是要給你們這些因信上帝而蒙他大能保守的人,好使你們獲得那已經預備好、將在歷史的終點實現的拯救。
如果我們要用一句最簡單的話來說明基督教信仰中的上帝,我想第三節就是一句很好的經文。可以將這一節和約翰福音第三章十六節的:「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以及使徒保羅在羅馬書第五章八節所說的:「但是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從這兩段經文都讓我們看到基督教信仰的精華,就是告訴我們在基督教信仰上非常重要的認識:
一是上帝乃是慈愛的上帝,且祂的慈愛是無限的。
二是上帝偉大的愛就是在耶穌基督身上顯明出來。
這也說明了基督教信仰就是告訴所有相信的人:相信耶穌就是生命的主,這樣的人必定會獲得生命的盼望。人的生命盼望並不是建構在某些人的身上,而是在上帝的救恩中,而上帝的救恩就是透過耶穌基督顯現出來的。耶穌基督是以十字架上的死和從死裏復活來表明上帝拯救的慈愛。這就是為甚麼使徒保羅在傳福音中所強調的,他是「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參考哥林多前書二:2)。原因就是真正的福音不是在人的身上,而是在上帝的救恩,十字架就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顯現出來的記號。
第四節天上的獎賞是永不敗壞的福澤。請注意這裏所提到的「福澤」,在台語漢字用「業」,和合本用「基業」(呂振中教授同樣採用「基業」),天主教思高版用「產業」。這詞的希臘文是「Kleronomia」,原本是指在以色列歷史上看為最偉大的財產,就是上帝賞賜迦南地給他們作為生活的「基業」,讓他們子子孫孫可以永遠安定生活下來。因此,這「基業」有時可以指迦南「土地」的意思。換句話,有迦南地可以居住,那是上帝賞賜的「基業」,等於是上帝賞賜的「福澤」一樣。
但我們知道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定居下來之後,在約書亞死後就開始離棄了上帝,忘記上帝拯救他們脫離埃及奴隸之地的恩典(參考約書亞記二:10—11)。雖然以色列人後代的子孫是繼承了迦南地的「福澤」,但卻沒有持守著與上帝之間的「生命之約」,導致他們開始有了敗壞行徑出現,甚至嚴重到國家滅亡,人民被俘虜到外國去當奴隸,上帝賞賜的「基業」也被別人侵佔。
現在彼得前書的作者特別強調「天上的福澤」,並且說那是永遠「不敗壞、不污損、不衰殘」,就是要用來區別在世上和天上的差異;在世上的賞賜,是會敗壞的,而在天上的則是不會敗壞的,是永恆的。這樣的觀念也出現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他就是一再強調基督徒應該要仰望天上的賞賜(參考腓立比書三:13—14),並且呼籲信徒要對自己的身份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天上的公民(腓立比書三:20)。沒錯,天上的公民,想的就是天上的事,所期盼的,就是天上的獎賞。天上的,才是永遠的、不會改變的;相對的,在地上的獎賞就是會損壞、變質的。耶穌基督在勸勉大家把生命中的寶貝放在天上時,就曾要大家把「財寶積存在天上」,因為在天上就不會被盜賊偷竊,也不會被蟲蛀壞(參考路加福音十二:33)。
第五節很清楚地讓所有信耶穌基督的人知道,要得到天上那永遠不敗壞的獎賞,是必須有所準備的,不是憑空得到的。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他是盡所有的力量朝著那目標前進。
在信仰的功課上,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天上的獎賞不會白白臨到。雖然耶穌基督曾告訴他的門徒,要把美好的福音「白白地得,也白白地給」(參考馬太福音十:8),使徒保羅也說上帝的恩典是「白白地」賞賜給人(參考羅馬書三:24),但是我們千萬不可忘記,這並不是說我們只要坐著等就有,也不是說都不用費甚麼神,只要伸手就可以拿到。不是這樣,而是說上帝這些救恩的賞賜,並不是靠人的努力可以換取得到,因為人所努力的,並不能跟上帝的恩典相對稱。如果人用自己的力量可以換取上帝的救恩,那樣就不是恩典,而是「換取」。恩典就是原本無法得到,現在卻得到了,這才是恩典。就是因為人費盡力量想要得到,卻無法用任何力量來得到。當人一直努力在想要得到時,上帝的恩典適時地出現在人的身上,這就是所謂的白白地恩典。
這就像一個人在逃離野獸,跑到河邊,他已經沒有別的路可躲避,唯有的就是要越過那道河流才能脫離險境,可是河流的水太湍急,無論他怎樣努力都無法游過去,甚至有好幾次差點就被湍急的河水給沖走,幾乎滅頂死亡,但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來到岸邊,跳下河流去幫助他、拉他、救了他,把他帶到岸上來,才使他得以脫離被野獸吞食的威脅,和免除被河流沖走或滅頂死亡的危險。
相對的,如果一個人只坐著,連想要動一下都不肯,甚至也不想辦法,只是在等待人來救他,那這樣的人很快就會喪失生命。福音書中有好幾則這樣的故事,像那位患大痲瘋的病人,他必須排除所有的人對他的阻擋及丟擲石頭的生命危險,才能來到耶穌基督面前,懇求耶穌基督醫治他(參考馬可福音一:44—45),又例如那位患血漏病十二年的婦女,也必須冒著生命的危險,夾雜在眾人當中跑到耶穌基督的身後,摸耶穌基督的衣裳才能得到醫治(參考馬可福音五:25—34)。
一個人若是真的相信耶穌基督,就必須要用生命的力量去努力追求對耶穌基督救恩的認識,有這樣的努力,才會真正的認識那得救的門路,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上帝在耶穌基督裏給予的獎賞。
第六至九節:
6因此,你們要喜樂,雖然現在因種種的試煉或許必須暫時受苦;7這種經歷無非要證明你們的確有堅定的信心。甚至那能毀壞的金子也得經過火煉;你們的信心比金子貴重多了,更必須受考驗,好使你們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日子得到稱讚、光榮,和尊貴。8你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卻愛他;雖然現在看不見他,卻信他。你們有言語所不能表達那無限的喜樂;9因為你們正在領受信心的效果,就是你們靈魂的得救。
這段經文正好說明了第五節所提到,天上的獎賞是為那些有經過努力的人準備的。
彼得前書的作者在這裏很清楚地說出一個耶穌基督的信徒,面對信仰上的試煉時,要用喜樂的心去面對,這一點確實是很重要的認識。我們在前面已經有討論過,作者寫書的時代,正好就是在迫害正嚴苛的情況下,可以想像得到有很多信徒因為忍受不住迫害臨身,有人放棄信仰,有的人甚至背離了信仰。各式各樣的反應都出現在那種迫害的時代。作者說「要喜樂」,這意思是指在迫害的苦難中,清楚知道在苦難的背後,就是有天上最美好的生命獎賞,因此,心裏就充滿了喜樂。喜樂表現出來的另一面,就是不再害怕,而是甘願面對、承受。
特別注意一下第六節「種種的試煉」這個詞。「種種」,這詞在和合本聖經用「百般」,台語漢字用「百樣」,在天主教思高版本用「各種」(呂振中教授譯文相同),這個詞在希臘文是用「poikilos」,原本是指「多種色彩」之意。這很清楚指出,迫害的樣式並不是只有一種方式,有很多種方式;有的被送到競技場去拼死活;有的被丟入野獸群中去搏生死;有的被送到奴隸市場去販賣;有的被強暴、當奴工到死去等等,方法很多,也因為這樣而令人擔心。
但同樣的這個詞也被作者用來形容上帝賞賜給人的恩典有很多種,像在第四章十節作者這樣說:「既然每一個人都是上帝各樣恩賜的好管家,就要照著從上帝所領受的種種恩賜,彼此服事。」因為我們都有不同的恩賜,因此,當我們相聚在一起的時候,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彼此分享,這樣,教會就更多采多姿了。
第七節,作者說面對苦難臨身時,人才會清楚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信心。若是不夠,那應該趕緊補足。若是夠,則可以顯示出喜樂的心靈。因此,作者強調信心能經過試煉才是真實的。他甚至說好的金子都需要經過火的提煉,就像台灣的俗語所說「真金不怕火」。同樣的,堅定的信心並不是在很平順之下建立起來的,而是在屢經考驗之後,逐漸磨練出來的。作者也在這裏提到當一個人的信心可以經得起考驗後,就會有許多美好的報償跟著而來,這些報償就是: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日子得到稱讚、光榮、尊貴。
這句話已經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耶穌基督的再臨。這也是早期教會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就是相信耶穌基督隨即會再臨到這個世界上。耶穌基督會再臨,這個信息也可以說是彼得前書重要的信息之一。
再者,這裏所提到在末日耶穌基督再臨時刻顯現時,有堅定信心且經過了考驗之後證明屬實的,將會得到「稱讚、榮耀、尊貴」。這三樣其實指的都是同樣的內容。因為一個被耶穌基督稱讚的人,就是一項極大的榮耀,這樣的信徒也是上帝國裏有份的人,這樣的人的生命在上帝眼中就是極為尊貴。
第八至九節,當作者寫這封書信時,耶穌基督尚未再臨,因此,大家看不到耶穌基督,而且有許多信徒都是後來才在使徒們傳福音時,得到福音的信息之後才信耶穌基督的。因此,他們也沒有看見過耶穌基督。作者已經在說明一件非常重要的信仰告白:沒有看見,但卻深信不疑。這使我們想起耶穌基督對多疑的多馬所說的話:「你因為看見了我才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信的是多麼有福啊!」(約翰福音二十:29)希伯來書的作者也對真實的信心說了這樣的話:「那麼,信心是甚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希伯來書十一:1)看吧,好的信心,就是要對上帝持著絕對相信的態度。彼得前書的作者在這裏認為只有在這種深信不疑的信心基礎上,才會帶給人靈魂得救的結果。
請注意,這裏所提到的「靈魂的得救」,指的就是生命得救。
第十至十二節:
10論到這拯救,先知們已經有了詳細的尋求和探究,並預言關於上帝要賜給你們的這恩典。11他們努力探索,要知道基督的靈在他們裏面所指示的——就是預言基督必須受苦難,後來必定得榮耀這事——會在甚麼時候,在哪一種情況下實現。12上帝讓先知們知道,他們的工作並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你們。他們所說的這些事,現在已經藉著福音的使者們,靠著從天上來的聖靈的能力,傳給你們了;這些事連天使也希望明白呢!
這段經文說出了作者的用心,要讓讀者知道他們所認識或是從使徒們傳遞給他們的福音,是最寶貴、也是最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早在舊約先知時代就已經有了的預言──上帝拯救的恩典,而這恩典就是在耶穌基督的身上顯明出來。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了解:新約的作者有一個努力目標,就是要將舊約時代先知所預言即將來臨的拯救者與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這也是馬太福音作者最努力的工作之一,因為該福音書是寫給猶太人看的。現在彼得前書的作者也是朝這方向努力,為要讓早期教會的信徒明白,耶穌基督就是舊約先知所預言那位要來臨的拯救者。這也是為甚麼我們在解釋舊約與新約之間的關係時,就是根據這個基準點來說明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說:舊約就是為了新約做準備;新約就是應驗舊約的預言。
在這段經文中提到先知們是經過了考究之後,發現上帝拯救的恩典是「基督必須受苦難」來表明上帝的愛。要了解這句話,就需要回顧到整本舊約聖經的歷史背景。我們知道當在主前七二一年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滅亡之後,以色列人被俘虜販賣到外國當奴隸,從那時開始,哀哭、呼求上帝拯救的聲音就從不間斷,也從那時候開始,上帝透過先知的話傳出拯救的信息會來臨。直到南國猶大在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消滅,這呼求的聲音頻率越來越多,而先知的預言也相對的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先知以賽亞的預言中,就很清楚描述出那位要來的拯救者(基督)將以受難者的形像出現,這也就是以賽亞書第五十二章十三節至五十三章十二節的背景。
現在彼得前書的作者將先知以賽亞的預言放在這裏給予一個嶄新的連接,讓讀者知道耶穌基督就是這位先知以賽亞預言的拯救者,他在十字架上的受難,就是一個明顯的記號,他的死,就是為了所有信靠他的人而獻上生命的。再者,作者特別強調一點,就是第十二節所說的,這個信息是藉著聖靈的力量傳達出來,因此,連天使也想要知道這個大好消息。換句話說,能夠聽到這個消息,是非常珍貴難得的。
為甚麼作者會強調得到這消息與聖靈的直接啟示有關?這就必須參考使徒行傳第二章所記載的歷史背景,那時是五旬節節期中,使徒們聚集在一起,突然間有聖靈像風一樣降臨停落在每個使徒的身上、充滿著他們,使他們說出各種語言,使那些從世界各地回來參加節期活動的敬虔的猶太人都聽懂使徒們所傳遞的信息。耶穌基督拯救的信息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傳揚開來的。因此,作者才會說這個美好的拯救信息就是藉著聖靈的能力傳給聽到的人。請注意,傳出拯救福音的信息並不是靠著人的力量,而是聖靈的能力。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我們傳福音是要透過聖靈的力量來達成,而不是倚靠人的能力。
聖靈就是上帝的力量,這是聖經給我們的認識。在基督教信仰上,我們有一個認識:不是我們有甚麼能力能將福音傳達出去,而是要藉著聖靈的力量才能夠使福音的信息傳達開來。這一點也是兩千年來基督教會一直在提醒所有教會和傳道者認識的一點。
從使徒行傳第二章記載的五旬節聖靈降臨開始,我們看到使徒們受聖靈充滿感動,福音因此開始從耶路撒冷,遍傳到世界各地,到今天還是一樣,在世界上的每個角落都有許多上帝忠實的僕人投入傳揚福音的事工。即使在最偏遠的地區、孤島等地,也都有人在見證耶穌基督拯救的信息,就算是在大家看為最忌諱的地方,如監獄、安寧病房、垃圾山貧民窟的地方,也都有傳播福音的工作者在見證耶穌基督拯救的愛。
我曾介紹過大家看的一齣影片「莫洛凱情緣」,這片子曾在電視頻道上播放好幾次,就是在介紹一位「達米安神父」的故事(The Story of Father Damien),他就是將一生的生命奉獻在夏威夷群島中的一個名叫「莫洛凱」的島嶼上;這個島嶼上的居民都是痲瘋病患,達米安神父受差派來到這島嶼上,從此就一生與這島上的痲瘋病人生活在一起,他安慰他們、鼓勵他們要好好的生存下去。即使在那樣痛苦且惡劣的環境下生活,也不要失望。達米安神父在該島的傳福音工作,並不是一切都很順利,但支持他繼續奮鬥下去,且最後感動許多位修女志願跟著他投入在該島奉獻生命的,就是聖靈的力量。如果沒有聖靈的力量感動人的內心,以及跟人同在,沒有人能夠在那樣惡劣的環境和條件下繼續為福音工作下去。
使徒保羅說:「我所要大膽講的只是這一句話:基督藉著我的言語行為,又用神蹟奇事和上帝之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上帝。因此,從耶路撒冷一直到以利哩古一帶地方,我到處傳揚關於基督的福音。」(羅馬書十五:18—19)確實就是這樣,若沒有上帝的靈的能力,不但人的能力有限,即使是要讓人來接受福音的信息也會困難重重。但就在聖靈的感動下,就算在最困難的地方也將會有豐碩的福音成果呈現在上帝面前。
不是人有甚麼能力,是上帝的聖靈在做工才會使所撒下去的福音種子開花結果。
今年暑假七月五日至十一日,咱教會將舉辦快樂兒童營。一切籌備工作已經開始在進行,下個月中旬就要舉行老師的職前訓練會。去年我們有平均一百八十二個小朋友出席。今年我們希望有兩百三十個小朋友來參加。但請注意,我們只能盡所有的力量撒下福音的種子,而這些所撒下去的種子是否會開花結果,就需要上帝的恩典和聖靈感動才有辦法達成。因此,我們需要大家迫切為此次的快樂兒童營代禱,沒有聖靈與我們同工,不論我們怎樣努力都將會是空夢一場,若沒有聖靈帶領我們,即使我們確實有了兩百三十個小朋友來參加,也不會開花結果。為此,祈求聖靈的幫助,就是我們唯一的期盼,也是我們祈禱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請大家一定要在每天的祈禱中紀念這件事。
二、信心需要接受嚴苛的考驗,也需要有嚴格的自我要求,才會達到更美好的境界。
彼得前書的作者在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中一再提起一點:「你們的信心比金子貴重多了,更必須受考驗。」他這樣說,大家應該都很清楚明白,真正好的黃金,是經過高溫的火煉、再煉之後,才能將夾雜在黃金中的雜質去掉。也因此,黃金會因為多次的火煉而重量減少,因為那些雜質會消失,但黃金的純度會越來越好,相對的,重量也會越輕,可是價值卻相對的提高。有這樣的認識時,就會容易明白耶穌基督說過的一句話:
「你們若有像一粒芥菜種子大小的信心,就是對這棵桑樹說:『連根拔起來,去栽在海裏!』它也會聽從你們。」(路加福音十七:6)
這句話很清楚,在此所說的信心雖然看起來好像是只有一點點,其實是非常純潔的信心,沒有夾著任何雜質在裏面的信心,這樣的信心表面上看起來非常小,其實它也是無比的大。換句話說,這樣的信心是真實的,也是純潔的。可以接受任何考驗都不會消失,甚至經過了嚴苛的考驗,不但不會變質,或是發生扭曲,還可以發出亮光,使大家看到因為信心所帶來的光芒。這也就是彼得前書的作者在這裏所說的在耶穌基督再臨日子一到,在經歷過考驗之後,還是依舊不變的人,他會得到耶穌基督的「稱讚,光榮,和尊貴」。
我們生活在這個變化甚為快速的時代及社會中,環境本身就是一個對信心極大的考驗,忙碌的工作就會使想要參加禮拜感到疲憊,甚至興趣缺缺。過去每個禮拜只休息一天,參加禮拜的人數遠比現在每個禮拜休息兩天的人還要多,基督徒並沒有因為休息多出一天而更踴躍參加主日禮拜,反而是更多人用這些時間外出旅遊、逛街購物、訪友、打球、運動,或是在家裏休息。有一陣子,不少農村小教會的傳道者在期盼因為週休二日,能使更多外出打拼的青年、會友,會想到返鄉探親順便回去參加聚會,但我們看到的結果是這樣的期盼並沒有實現,相反的,是農村因為交通的便捷,外出的人口反而更多,許多人就是利用週休二日往城市裏去逛街採購、遊樂。
過去的時代有政治上的迫害,聖經的時代更是嚴酷,使信徒的信心經歷了嚴厲的考驗。今天的時代,沒有類似這種生命存亡的迫害,但卻因為環境變遷,物質生活豐富了,反而加快了心靈腐蝕的速度,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現象。我只想提醒大家一點: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環境和社會處境,上帝對人心的期盼都沒有因此而減少一分。慈悲的上帝總是在期盼有更多的信徒能夠有堅定的信心,接受進入上帝國的考驗。即使我們生活在安定的環境中,也需要經常保持會時刻自我要求的信仰生活,唯有這樣,我們才能仰望上帝的慈愛加倍降臨在我們身上,也在我們的家中,以及工作的環境裏。
(講於二○○四年五月廿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