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第六讲

                     生活

6.生活(12:1-15:13

保罗以“颂赞”作为罗马书1-11章“福音信息”的总结,将福音的信息:定罪(1:18-3:20)、成圣(6-8)、拣选(9-11),作了完美的总结。但“福音”仅止于如此吗?

保罗接续以4章的篇幅来阐述“福音生活”,作为基督徒生活伦理的指导,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让我们基督徒仔细的深思:究竟福音的“整全”意义是什么?

保罗为什么要以“福音生活”和“福音信仰”相互延续依存呢?(15:18”言语作为”)

主要是要我们留意,福音除了要注意“福音的宣扬”(Evangelical Proclamation)外,更重要的是“福音生活”(Evangelical Lifestyle),也就是看重基督徒“活出基督的生命”的“天国福音传扬模式”。

因为,耶稣吸引人的不仅是“天国福音的传扬”更是“天国福音的降临”,耶稣基督自己活生生的以祂的生命,活出天国福音来吸引人。

“福音完整性”的意义,并不只是福音传讲的完备,更重要的是只有落实在生活的情境中的福音,才是整全的福音。求神帮助我们,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借着我们的生命,有效地传福音。

福音真正能产生爆炸性的影响力,使初期的教会快速的成长,主要的几个原因:(1)领受纯正的福音真理,(2)活出基督的福音生命,(3)传扬整全的福音信息。

他们活出的福音生命,证明了福音真理的事实,以致他们传扬福音的时后,具有强而有力的见证作为领人归主的能力。

基督徒的信仰,并不止于“福音信仰”,而是落实“福音生活”。

可是,许多人误以为有聚会就是基督徒,但是保罗却把福音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因此,我们可以好地领受保罗所教导我们的福音生活原则:

6.1.献身活祭-福音生活的根基(12:1-2)

6.2.信心专一-事奉生活的态度(12:3-8)

6.3.真诚相爱-肢体生活的品格(12:9-21)

6.4.顺服掌权-国家生活的原则(13:1-7)

6.5.爱心圣洁-末世生活的醒悟(13:8-14)

6.6.效法基督-弟兄软弱的接纳(15:1-13)

照保罗的用意,他并非有意完全列出所有生活的领域及原则,事实上也不可能。

保罗是要我们清楚体认到:

(1)我们的生活,是为了活出福音,以致于我们能有效地传福音。

(2)我们的生活原则,一切以福音作为最高的指导原则。

保罗活出一个基督徒和福音使者的最佳典范,令我们感动的是,他真的活出“一切以福音”和“一切为福音”的生命。这就是“福音生活”的真正意义。

基督徒因信称义,因信成圣的生活,不只是对信仰原则的顺服,更是思想、态度、言语、行为完全的顺服,这一切都要在实体生活中具体行出来。“信心与行为”不是分开的,而是一体的。

保罗在6-8章己经讲论圣洁生活的重要,此处并非重复,而是把圣洁生活在具体情况的生活情境中如何应用,保罗相信基督徒己有因信成圣的生命,可以靠神的力量过出圣洁的生活。

保罗书信的特色就是将“教义和责任,信仰和行为连接起来”(Stott),主因是保罗不是要我

们注重和人的品德培养,而是他相信那是借着主耶稣基督的死于复活所产生的“新社群”(教会,基督的身体)有别于其它群体之处。

保罗知道这新社群所活出的新生命,必须要将基督的信仰活出,因此,他大量的引用主耶稣基督的教导作为他劝告我们对圣洁生活的根源。但他知道圣洁生活绝非自产生。

Stott牧师对此段经文观察下:

要献上身体给神,因为他是慈悲的(第1节);要互相服事,因为我们主内一体(第5节);不可报复,因为伸冤在神(第19节)。

同样,按照第十三章,我们要顺服政府,因为官员是神的仆人,执掌祂的权炳(第1节及下);爱邻舍来成全律法,因为基督再来的日子近了(1011节)。

我们将要细读的第十四章,劝勉我们不要在任何方面,使弟兄姊妹有任何损伤,因为基督舍命来作我们的救主(第15节),复活作为他们的主宰(9-10节),再来作我们的审判官(11-12节)。看见十字架、复活、再来的伟大教义,在基督每日的行为中产生作用,是何等奇妙的事。

罗马书福音生活(12:1-15:13)中保罗引自耶稣教导的对照

保罗

耶稣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12:14

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路6:28

 

不要以恶报恶。(12:17

不要与恶人作对。(太5:39

尽力与众人和睦。(12:18;参14:1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太5:9

你们应当彼此和睦。(可9:50

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12:20

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路6:27;参第35节及太5:44

凡人所当得的,就给他当得税的给他上税。(13:7

纳税给该撒可不可以?该撒的物当归给该,神的物当归给神。(可12:1417

彼此相爱。(13:8

彼此相爱。(约13:34-35

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13:8

你要爱主你的神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22:37及下)

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13:9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道里。(太7:12

明白现在的时候。(13:11NIV

怎么不知道分辨这个时候呢?(路12:56

趁早睡醒因为我们得救的时候更近了。(13:11下)

恐怕祂必然来到,看见你们睡着了。

(可13:36

你们得赎的日子近了。(路21:28

为什么论断弟兄呢?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14:1013

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太12:36

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神面前说明。

14:12

当审判的日子,必要供出来。(太12:36

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倒人之物。(14:13)

那绊倒人的有祸了!(太18:7

凡物没有不洁净的凡物固然洁净。(14:1420)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太15:10

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可7:19

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14:17)

不要忧虑吃什么,喝什么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太6:2533

 

第六讲第一节  献身活祭

6.1.献身活祭-福音生活的根基(12:1-2):

基督徒的道德生活应该和外邦不信的人不一样,但是为何不一样,又如何不一样呢?

我们基督徒的生活,是否常觉无力感,是否因为我们缺乏福音生活的根基?我们是否真正明白这事的重要性。

6.1.1.献身(12:1)

保罗提醒我们,神的旨意,要我们献给神的,「不是我们的财物,乃是我们」。

站在奉献盘上

在一个大聚会中,讲员释放宣教的信息。会众深受感动,纷纷奉献财物,作为宣教之用。

这时有一小孩名叫亚力山大达福(Alexender Duff),也在会中深受感动,但他没有钱奉献,于是他走到拿奉献盘的执事面前,请他把奉献盘放在地上。达福竟站在盘子上说:「神阿!我奉献我自己」。

1.献身的生活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

基督徒生活的根基就是“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因此奉献自己的首要意义就是“放下自己”,不再以自己为中心,乃是以神为中心。

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又是如何呢?

a.以神的话语为中心:

保罗一开始用“所以”,这个承上启下的连接词说明,基督徒的福音生活是建立在之前1-11章所说的“福音信仰”的基础上。

保罗的原则是:“基督徒生活的根基是什么?就是他的信仰。信仰是生活的根基”。

神的话语是我们信仰生活能力的来源,没有神的话语,我们就会失去生活的动力。出于神的话,句句带有能力(路1:37)。

“所以”,也告诉我们,以神为中心的生活,不是以人的努力作为追求高尚道德的动力,或以好的道德生活追求神的回报。而是以神的话语所带出的能力,作为我们生活的动力。

神的话语作为我们的生活中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神的话语是我们生活的指引,作为我们生活方向的明灯(诗119:105)。

神的话语是我们生活的规范保护,作为我们行事为人的限制范围。

神的话语更是我们与神关系建立与维系的管道。

b.以神的慈悲为经历:

保罗用“神的慈悲”是何意义?这说明1-11章中所说的因信称义,因信成圣,神的拣选等一切信仰,都是以神的慈悲为中心(9:162311:30-32)。

信仰和生活最大的关联就在乎神的慈悲,因为“信仰就是恩典,生活就是感恩”。我们圣洁生活最大的动力来源,就是思想我们所经历的神的恩典,恩典带出的不是犯罪,乃是圣洁生活。

神的慈悲就是神给我们的救恩,借着基督向人施展祂的怜悯。神自己被称为“慈悲的父”(林后1:3、腓2:1)。

神的慈悲和我们献身给神有何关联?因为只有经历过神慈悲的人,才会甘心乐意将自己奉献给神。

神的慈悲更是我们献身的基础,只有接受基督救恩的人,才在神慈悲怜悯罪人的恩典下,有资格配将自己献给神。

c.以神的要求为基础:

保罗明白,一个基督徒一切的根基都在献身给神,在我们还没有开始以生活见证神,以事奉荣耀神之前,最重要的是我们与神的关系,所以他以“劝”来说明他何等希望我们慎重的考虑这个神最基本要求。

“劝”有三个意思:(1)请求、祈求、要求。(2)劝勉来信者接受福音。(3)劝勉基督徒行事为人要与所信的相称,这里应是以劝勉弟兄姊妹为主。(参考:徒2:40、林前1:104:1616:15、林后10:1、弗4:1、腓4:2、帖前4:1、彼前2:115:1

“劝”在原意中,是指“对出征前的军队之勉励”,保罗相信我们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场“属灵的争战(弗6:12)”,因此,要勉励我们不要忘记基督徒生活的根基。

我们福音生活的得胜,全乎在我们是否掌握住这秘诀:

“献身”(body)(12:1

“更心”(mind)(12:2

只有完全奉献自己,心意更新变化,这样全心全意的奉献,才能有得胜的福音生活。

2.献身的生活是为主而活的生活:

为了对神的慈悲表达感恩,保罗劝我们过一个“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在神的面前才算得上为主而活,因为那是:合乎神圣洁的标准,神所喜悦的。

.献身的意义和价值:

保罗用“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明显是指12:2“心意更新变化”作为对比,因此,保罗不会只是说我们内心的自我,而是真正说我们的“身体”。我们照字面解释,该献上的就是身体(参罗6:1319、林后5:10)。

但问题是,“献上身体”的意义是什么?

保罗以“举例”法,用“身体”代表“全人”。就是将我们生活和行为献给神、将我们的“全人”献给神(参腓1:2“身上”乃指身心灵全人)。

这是积极面的把肢体献给神,与8:13消极面的“治死”身体的恶行,是一体的两面。治死身体的恶行,因为人本性的罪恶,是透过身体彰显出来(参3:13)。同样,献上身体,才能将得救后的圣洁义行透过身体彰显出来。

Stott牧师说:如此,我们的脚便行在祂的道上,嘴唇就会说出真理、传扬福音,舌头就会带来医治,手就会扶持跌倒的人,并且参与煮食、打扫、打字、缝补等等各样卑微的工作;我们的手臂就会拥抱孤单、没有人爱的人,耳朵就会聆听患难之人的呼叫,眼睛就会谦卑耐性地仰望神。

许多人,特别是保罗所过时代的人,认为身体是恶的,并喊出“身体是坟墓”的口号。今天,基督徒中仍有不少人对“身体”存有类似的想法,因此,“将身体献上”说明真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献给神。

每一个蒙恩得救的人都应该是一个奉献的人。我们既然蒙受神如此多的恩典,我们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就在如何献上自己报答神的恩典。

我们的心思意念从追求地上的物质享受,贪爱世界,转为思念天上的事。不再为自己活,而是将自己献在神的面前,为主而死,为主而活,或死或活都是主的人。

我们是否完全献上,抑或有所保留?如果今日神向你所要的,是你最爱最宝贵的,你是否能献出?

此处的“献身”并非指出来做全职传道人,但若是神呼召你献身作全职传道人,你愿回应祂吗?或是神呼召你的家人儿女,你愿意献上吗?

保罗所说的“献”就是“呈现”或“交出”,献身就是交出自己的主权,将我们的主权交给神。这是保罗要加上“当作活祭”的原因。

b.活祭的圣洁和悦纳:

保罗用“祭”来说明身体献上。

这个祭不同于利未记里面的献祭,因为那是必须杀了祭牲的意思,如罗6:81113,旧约的祭被献上时要被杀死,表明以死担当人的罪的意义。基督徒若是献祭,并不能借着死担当任何人的罪,连自己的罪也不并代赎,只有基督能代替人死担当人的罪。

这个祭也不是“挽回祭”,那是基督才配得的。我们的祭是“感恩祭”,回报神的恩典。

保罗用“祭”这个字,可以指献祭的行动,也可以指“祭物”。这里应指祭物。(2)基督徒以好行为或信心作为祭(腓2:17、来13:15),这有旧约的背景。(2)基督徒个人当作祭献上,如本节。 在本节尤其以(2)为主。

保罗在“祭”的后面用三个平行的词修饰“祭”。因此,也可以如此翻译:“当作活祭,是活的,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

(1)活的祭:

因此保罗要用“活”来说明我们为主而活,是“活生生”的,也就是以生活的表现,更深的意义,活是指“从死里复活”,且活出新生的样式(罗6:4)。活祭并非靠自己,而是靠基督复活大能的能力为主而活。

新约的“活祭”,说明我们不一定有机会“为主殉道(而死)”,但我们一定可以“为主而活”。

既然是“活祭”,也不可忽略“祭”的意义,就是“牺牲”,不肯牺牲,就不能事奉神。也惟有牺牲的祭,才够称得上“馨香的祭”。

献上身体当作活祭说明我们今生的生活价值和模式:

不再以其它物品献祭为代表而己,而是以我们自己的献祭为主。

馨香的牺牲,不再以“死”为唯一的模式,而以“活”(为主而活)的主。

不再限于一时的献祭为主,而是以“一生的奉献”为主。

不仅要治死自己的身体恶行,更要积极活出自己的身体圣洁义行。

(2)圣洁的祭:

祭的献上是不可任意和马虎的,因为献给神的祭是必须圣洁的。

圣洁的祭涵义又是如何呢?

圣洁的祭是指我们生命道德上的圣洁。正如旧约时代献上的馨香之祭,必须是没有残疾的或瑕疵的(利1:39),才会蒙神悦纳。我们过圣洁的生活,追求因信成圣的生命,在每天生活中过完全的生活。

圣洁的祭也是指“分别出来属于神”,正如前面所说,祭物被献上时,所有权就由献祭者转移给神,我们的主权己是归属于神的。也正如圣殿中的器皿,分别为圣,作为神所使用,高贵的器皿,何等有意义,有福气。

“圣洁”是在献上之后才成为圣洁的,我们献上自己给神,认清自己经被神看为圣洁的,我们因着神对我们的看重而自重,虽然偶仍犯错得罪神,但内心却仍保有那强烈追求圣洁的心,和强烈保守圣洁的意念。

(3)悦纳的祭:

“是神所悦纳的”,喜悦另包含“悦纳”(参林后5:9)。所有的祭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使神的心悦纳。我们人生的目的即在使神的心喜悦,只要活祭、圣洁,都会蒙神的喜悦。

主耶稣受洗时,神说:“这是我爱子,我所喜悦的”(太3:17)。神喜悦我们“怜恤人”(太9:13),忧伤痛悔的心(诗21:15-16),但最重要的是将自己身体献上作活祭的事奉,全人的委身才蒙神喜悦。

3.献身生活是理所当然的生活:

“理所当然的事奉”是保罗对献身生活的感受。献身是基督徒的感恩,也是基督徒的“责任”,所以是“必须的”,“理所当然的”。一方面是甘心乐意,一方面是“理所当然”。

“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这一词根据于“道”,原有“接理而行”或“理性”(reason)、合理、理智的意义。中文和合本根据此译为“理所当然”,若根据此译法,我们对神的献身,是经过我们头脑和心思意念上一个非常明智、合逻辑,合宜的响应。不是盲目情绪的冲动,而是真正心甘情愿的献上。

这种出于人理智抉择的献身,保罗用“事奉”来说明这种献身的本质不只是理智,而是一种“事奉”。

“事奉”一词有时也有“敬拜”(worship)的意思,因此也有将“理所当然的事奉”译作“属灵的敬拜”,或同时结合理性和属灵的意义,译作“出自心灵理智的敬拜”。

这纠正我们错误的属灵观,以为只有讲道、领会、读经、祷告这些心灵才是属灵的,其实每天生活中,在教会、家中,扫地、洗碗等...都是属灵的。有位姊妹在她家的洗碗槽上贴着“我一天三次在此敬拜神”,难怪她洗的碗特别干净。(沈保罗)

献身的生活,在每一天的生活部分都是“属灵的”,都是对神的敬拜,因此在献身的过程是理性的抉择,但献身的本质却是属灵的事奉。

“理所当然的事奉”说明献身的生活,每一天、每一件生活的内容,不论大小,都有敬拜神的意义存在,虽然不一定有敬拜的形式,但都有敬拜的本质。所以和合本译作“事奉”是更好。

既然我们献身给神的生活是如此地合理,不献身神就显得不合理,因此献身活祭是每一个基督徒应该做的事。

保罗前面以“神的慈悲劝...”,和此处“理所当然...”是否矛盾?当然不,这说明献身活祭的心甘情愿,却又理所当然,既是自发的,又是必然的。神以祂的慈悲感动我们,凡真心受神恩典感动的人,没有不献于神的,这就是理所当然的意义。

献身是一切基督徒生活与事奉的根基,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不献身而真正跟从基督的脚步。

一个奉献自己身心给主的人,他的生活与事奉必定以神为中心,无时无刻以神的心意是否满足悦纳为生活的中心。

献身就是不再计较现实,而愿真心为主的缘故付上代价牺牲自己。

献身是全人的(身、心、灵)的奉献,正如奥林匹克跳高教练指导他的运动员:“将你的心先抛过去,你的身体自然会跟上来”。

6.1.2.更心(12:2):

基督徒福音生活的第二个根基,就是“心意更新”,也就是“改变”,并且是正确的改变-“按神旨意的改变”,不是错误的不变-“效法世界的多变”,我们自己改变就是-“新造的人的改变”。

我们福音的生活就是“不要再效法乃是要改变”,一方面避免再像世界的旧造,乃是要改变像神的新造。这二者的动词都表明一个“继续不断”的动作,不断地追求再像世界,不断地改变像神。

献身的生活,是活的,是圣洁的,是神所喜悦的。而“更心的生活”就是要保持自己持续不断的过献身的生活。

1.更心的生活就是不再效法世界的生活:

a.保罗说:“不要效法只要改变”,在结构上显然有对称比较的目的。但是“效法”和“变化”二者又是否相同呢?

(1)第一种解释认为:“效法”和“变化”都可翻译作“形状”,且这二词的名词通常可以交替使用,所以接受二者的意思大致相同的意思(cranfield)。

(2)第二种解释认为:“效法”和“变化”二者名词不同,“效法”指外在的相貌,“变化”指内在的本质。就是不要接受世界不断飞逝的外在风尚,而是在内心的本性中被改变。

(3)按着圣经的用法,“不要效法”指停止学习某一对象(就是世界),效法(非被动语态,关身语态),就是学习使自己成为学习对象的样式。(参林前7:31、腓2:7,本节动词另见彼前1:14)。不要效法世界就是:不要效法这个世界的习惯,或是不要以这个世代作为你的榜样。

(4)但“改变”是“被动语态”,指我们生命(内心)被改变。(参下节细解)与效法是不同的。效法一字并无强调“本性的改变”,乃指外在效法的对象。

b.保罗强调“不要效法世界”的意思是:

(1)我们过去一直在效法世界的生活方式,这个世界曾经是我们(成为基督徒前)效法的对象,现在不要再效法了。

(2)不要效法是要我们现在立刻要“停止”的生活方式(且一直持续下去)。

(3)我们效法这个世界,就会像这个世界,使自己成为像这个世界的样式。若不停止效法,就难以改变。

c.“这个世界”原指“这个世代”,是与未来的世代相对的观念:

(1)这个世代在保罗的观念里,是“罪恶的世代”(加1:4),充满污秽的世代(林前5:10),将要过去的世代(林前7:31)。

(2)这个世界的一切,不是我们效法的对象,我们更不要按这罪恶世代的方式生活。因为这些和“神的旨意”是互不相容,不容妥协的。

(3)摩西警告以色列人进迦南“不可效法”他们(利18:3-4、王下17:15、结11:12)。耶稣在登山宝训教导门徒,“不可效法”法利赛人(太6:8)。保罗在此又严重的提醒我们“不要效法世界”。

(4)巴克莱说:“我们不能像变色蜥蜴一样,照着周围的环境改变颜色”。我们不能为了在世好生活(生存),就改变自己的信仰,跟随世界的流行,或是被世界的标准(模子)压缩我们,像这个世界一样。

(5)我们必须考虑我们人生的宗旨和生命的意义,如何去面对这世界上那些自私、野心、贪心、罪欲的恶行,宗教、哲思、社群、价值观等不同于信仰的挑战。

(6)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去面对这一场争战。

2.更心的生活就是心意更新而变化的生活:

"心意更新而变化"原意的重点是“变化”,而这种变化是来自于“心意”“更新”,因此特别指我们成为新造的人,内在生命性格和外在行为彻底改变。

a.学习改变成为主耶稣基督的形状:

(1)“变化”在新约只出现过四次,其中三次都与“改变成为主的形状”有关,二次出现在主耶稣的“登山变像”,一次在林后3:18“变成主的形状”。

(2)因此罗马书12:2此处的“变化”,和上一次“世界”的对比,是指我们应该脱离世界的样式,而学习改变成为主耶稣基督的形状。

(3)因此,二次耶稣登山的变像,指的是耶稣预告祂复活后身体改变的样式,而保罗在林后及罗马书二次的“变化”,指的是发生在神的子民身上的改变,而这改变,保罗指明是“心意”上的,也就是内在的改变。

(4)“变化”的原意就是指“形状结构及本质上的改变”,而且是一种“完全的变化”,而且这字是由二个字组成,一个指“变化”,一个指“内里的实质”。所以,改变应多指内心深处生命的改变。

(5)“变化”也是“现在式”,也就是不仅指过去成为新造的人的内在生命完全的改变,更是“继续不断的改变”,一个基督徒永不停止的生命改变的生活和生命的追求。

(6)“变化”是“被动式”,内在生命的改变不是人靠着自己可以作的,只有神能在人心中作改变的工作。但前题是我们愿意被改变。

(7)“变化”是“命令语气”,也就是每一个基督徒一定要有这样的生命改变,否则他不能过一个基督徒的福音生活。

b.心思中的每一个层面都要彻底改变:

(1)“心意”是圣经用来指人的理智、思想、意志的中枢,甚至可以指人的道德分辨力。

(2)“心意”在新约有不同的翻译,包括“心窍”(路24:45)、“悟性”(林前14:14)、“心术”(提前6:5)、“心志”(弗4:23)、“心地”(提后3:8),更可说明不尽相同的意义,包括了人的一切心思意念活动的总称,也说明了心思中的每一个层面的彻底改变。

(3)TDNT将“心思”批注成:“人的思想、意志、道德意识本能的内在管理与指挥”(参沈保罗P.378)。

(4)而这心意自始祖犯罪后己经变为邪辟(罗1:15)、虚妄(弗4:7)、肉体(西2:18)、坏了(提后3:8)、污秽(多1:15)。因此必须要改变。

c.追求新还要更新的目标:

(1)基督徒心意的表达自然与内在生命是无可分割的,因此生命的改变是生活改变的根基。但为什么我们成为基督徒,己经是新造的人还要“更新”呢?

(2)在此处,“更新”的意义是“再+新”,也就是新还要更新,如中国古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3)正如保罗所说的“弟兄们”的对象,他是要鼓励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对“更新”的认知:我们是新造的人,我们要继续过更新的生活。

(4)今天比昨天“更新”就是说我们追求的目标。而让圣灵继续不断改变我们。目的就是借着生命彻底的改变,去追求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3.更心的生活就是察验神旨的生活:

察验神的旨意是更心生活的最终目的。保罗明显地以这一节经文告诉我们二件事:

我们面对两种价值体系:世界体系和神的体系,而我们必须在这两种体系中作一抉择,不可能有模糊的灰色地带,不可能有相互妥协的方案。

我们如何能够抉择,就是明白神的旨意?除了“拒绝世界”“改变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察验神旨”。

a.察验神旨:

察验是什么意思?这动词也两个内涵:(1)试验、考验、辨识。(2)证实、认可、欣赏、决意。保罗的意思就是:我们先有对神旨意的了解和确认,之后再加上顺服神旨意、欣赏神旨意、乐意遵行神旨亿。完完全全的接纳神的旨意是“察验”神旨意必然会采取的行动。

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察验分辨?我们如何能有这样的属灵辨识能力?

保罗的答案是:“心意更新而变化”,只有更新了的思想,才会有察验的属灵辨识力。

但这心意怎样更新呢?圣经告诉我们:只有靠着圣灵的大能和神的话语的能力,才能使我们属灵生命活过来,被污染的思想、被扭曲的人性,能够洁净和导正。

经过了这个阶段,我们会产生对神旨意明白的渴想,察验分辨的能力就在我们生命中产生。

最后,我们会进入渐渐明白神旨意,而且越来越多愿意被旨意改变的生命状况。在我们属灵追求的经验,圣灵借着神的话不断摸着我们的心意,更新成神的形象,我们的生命自然会产生变化。

b.追求神旨:

“什么是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这节经文的表面看来似乎是要告诉我们神旨意的特性是:善良、纯全、可喜悦。

实际上,这节经文也可以更深入地解释成:神要我们去追求达到祂旨意的目的,使我们成为一个在神旨意上,有神善良,像神纯全,被神喜悦的人。

(1)追求神的善良:

“善良”就是"美好"(good),指神本质的良善。就人而言,更可指我们在道德和属灵方面的美好。我们明白神善良的本质,我们就必须立下以此作为我们属灵生命追求的目标:在像神一样善良的本质和生命。

我们或许可以用“善良”作为我们行事为人的评估的指标,我们的动机是否是出于美善?或是有恶意?像嫉妒、报复、攻击

我们也可以用“神美好的旨意”来看一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我们相信一切事情若是出于神,背后都有神美好的旨意,我们须学习的,是去“察验”,以属灵的分辨力,而不是以世俗的眼光,去明白神的心意,接纳、认可神的旨意,并顺服遵行神的旨意。但愿我们面对任何事,可以说:“感谢您,您的美意本是如此!”。

(2)追求神的纯全:

"纯全"就是“完全”或“完美”(perfect),指神本质的完全,是绝对的完全,如太5:48耶稣所说:“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就人而言,“纯全”指我们的成熟和道德上的完全,灵性的完全。旧约也曾以此指祭物的完整无瑕疵。

有关神的完全和我们追求神的完全,是我们较熟悉的真理,除了耶稣的勉励之外,保罗也在腓立比书3:15-16提出“动态的完全”(dynamic perfect)的教导,让我们知道无论我们的信仰(信心)到任何地步,都要追求完全,作完全人的心是永无止尽的。

约翰卫斯里的名著《基督徒的完全》,更阐明了圣洁的完全观,只要我们爱神的心不变,神就看我们为完全。但愿我们可以在神面前祷告:“完全的神,愿我们以完全之爱,在一生中追求完全,并在您的面前被您看为完全”。

(3)追求神的喜悦:

“可喜悦”可指“得神喜悦”,或对人喜欢,新约中除了提多2:9外,都是指得神的喜悦。

追求神的旨意,就是追求美好、完全,因为那是神的本性,也是神所喜悦的事。所以,若有人问神的旨意是如何?就是在我们人生目标中以美善及完全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总结来说,保罗的呼吁是针对神的子民而发,根据神的慈悲,关乎神旨意的。惟有心中看见祂的慈悲,才能感动我们把身体献给祂,容许祂按着自己的旨意改变我们。如保罗接着显示的,祂的

旨意影响我们一切的关系-不但是与神的关系(12:1-2),还有与自己的关系(12:3-8)、彼此的关系(12:9-16)、与恶人和仇敌的关系(12:17-21)、与政府的关系(13:8-10)、与律法的关系(13:8-10)、与基督再来之日(13:11-14),以及对基督社群中较「软弱」的肢体(14:1-15:13)的关系。(stott

 

第六讲第二节  信心专一

6.2.信心专一:事奉生活的态度(12:3-8):

在“献身更心”的前提下,保罗开始实质进入基督徒应有的福音生活。

保罗首先最看重的是“基督徒的教会(肢体)生活”,他知道基督徒群体的生活,是教会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见证。福音的信仰若不是在教会肢体生活中表达,就无法证明福音的真实。

因此,保罗指出了几项重点:事奉态度(12:3-8)、基督徒品格((12:9-21),来说明在教会中的肢体生活。在本小段中有二个要点:

6.2.1.照信心看自己(12:3-5):

1.看自己的必要(12:3):

a.保罗为什么要我们“看自己”?

因为这是基督徒肢体(教会)生活中最容易造成困扰的关键所在。因为教会中有一个毛病,就是“看别人”。看别人不顺服批评的闲言闲语,就是教会最大的杀伤力。有人批评别人的家庭生活、别人的作为、别人的子女、别人的事奉,认为别人不配、不好,只会看别人,就是不看自己。耶稣对这种人,早有严厉的提醒: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7:3)。要如何才能看清楚?就是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

另外一个“看别人”的困扰就是“爱比较,好计较”。

喜欢和人比较,就会埋怨神(为何神不赐福眷顾我?),嫉妒人(为何神特别恩待他?)。

好计较就会凡事对神不满(不满足),对人苛责要求(不满意)。

这种“看别人”的盲点,是许多基督徒不自觉,以致不反省的光景。许多人在教会肢体生活中自扰扰人,造成许多人的失望和痛苦。

b.我们是否真正“看自己”看得清楚?

自从我们的始祖犯罪,我们的「自己」变受到污染,它己成为:

    自私 - 自我中心

    自利 - 只为自己的利益打算

    自用 - 顽梗不化

    自大 - 自我膨胀

    自命 - 自以为了不起

    自封 - 一辈子在原地踏步

    自负 - 自以为全能

    自专 - 自以为是

    自得 - 自我陶醉

    自许 - 自我欣赏

    自夸 - 自我夸耀

    自满 - 妄自尊大,膨胀自己

这样一个「自己」在群体中生活,怎么不出毛病?又,教会内的个体若都是这样,怎么

不起冲突?教会中只要有几个自我太强的人,就没有平安和谐,这是我牧会五十多年的经验。

回顾我自己处理教会事件不得当,都是因为自己不够成熟,内心不像主耶稣柔和谦卑,而带给我深度的后悔和痛苦。「自我定位」或「怎样看自己」是一切处人处事的出发点。(沈保罗p.381

"看自己"是绝对必要的,且是首先的。我们除了要“明白神的心意”,也要花时间“看自己”,积极评估自己的形像,身份恩赐。我们必须清楚知道自己是按神的形象样式所造,也要追求学习效法主的样式(太11:29、腓2:5-8)。“看自己”才会使我们冷静、客观、正确、平衡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修正、自我追求成长。

2.看自己的命令(12:3a)

“因为,我凭着所赐给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3a)。圣经原来有一个“因为”,将第1-2节和3-8节的段落连接起来。

“凭着所赐给我的恩”,通常是保罗用来指神使他成为使徒的恩典,(参罗1:515:15-16),保罗通常将他自己使徒的任命,归因于神的恩典。如此,使他所吩咐的事更有属灵的权柄和根据。

“凭着”就是作为他所“说”(吩咐命令)的根据。

“我对你们各人说”,这种表达方式是带着“命令式”的吩咐,是非常严肃的语气,有人将保罗如此的说法,拿来和耶稣基督常用“阿们”说法:“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相提并论(stott)。因此,保罗语重心长的真切盼望我们有如此的认知。

“你们各人”是保罗命令的对象,是指每一个基督徒。保罗不是指一部分的基督徒,也不是指少数的教会领袖,而是指每一个基督徒。

若是我们把句子调整一下,或许可以意译作“你们各人看自己”,保罗希望每一个基督徒好好地清楚地看自己,因为他知道,教会中的肢体若不改变那“看别人”的老我的习惯,没有更新自己的心去“看自己”,教会就没有健康的眼睛和正确的点光,就如亚当和夏娃的犯罪光景,错永远在对方、别人,而不是在自己。

3.看自己的意义(12:3b)

“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的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看自己”是什么意思?“看自己”又要如何看呢?

a.看自己的两种意义(12:3b)

这个“看”和6:11的“看自己”的中文翻译虽是相同,原来的意思却是完全不同。

6:11的“看自己”的“看”是“算”,是一种商业用词,意思是正确的访价。

12:3的“看自己”的“看”是“想”,意思是:思想、判断、评价、明了。

保罗要我们认真的看自己,冷静客观的判断自己。

“看”这个字,在8:3-5三节圣经中共享了四次,反复强调这个动词,可见我们如何看自己是何等重要的事。基督徒应当诚实的谦卑看自己。

“不要看自己”的“不要”,不只是“不要”,而是“必须不要”,保罗用这个强烈的字,说明我们一定要谦卑下来看自己,缺乏这个必要的条件,是不可能有正确的教会生活。

“过于所当看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中文和合译本只译出了“超过”和“过于”的意思,其实原来的意思还有“高估”或是“过于骄傲”的意思,新译本译为“不要自视太高,过于所当看的”,就很完整的表达保罗要我们不要犯了“自视太高”错误的警告。

 “看得合乎中道”是中国人以传统思想所表达的意义,相当传神,“合乎中道”是指“冷静客观的心”,这才是“正确的心态”。

圣经在可:5:15指“心意明白过来”,林后5:13“谨守”。这是相对地要指出(1)“过于所当看的”是不正确的心态,或者(2)对自己的看法自高过骄傲是不应该的,因为(3)对自己的看法与明明应有的评价不相符合是自欺愚拙的。

合乎中道指出我们常犯两个毛病就是“过”与“不及”。我们在“看自己”的事上往往犯了两个错误,不是太高就是不及。

「太高」使我们有优越感,「不及」使我们有自卑感。高估自己的人往往会去做自己不能的事,

低估自己的人却不肯去做自己能做的事,一事无成往往是这两种人的通病。自视太高骄傲自负,无益于己,对人亦不公平﹔自视太高使基督徒生命与工作的机能丧失,绝对要不得!

自我贬抑则不能荣耀神,对自己既无益处,更不能成为别人的祝福。

基督徒自视太高或低估自己,这两种极端对自己与教会都有损。所以保罗在这里呼吁不要自视太高,也不要自视太低,要在看自己时能看得合乎中道。(沈保罗p.p.382-383)

看自己的意义:要冷静客观的思想看自己,我们必须诚实的面对自己和面对神。必须绝对的不要自视太高,过于所当看的。反要合乎中道,不要过与不及。这就是“看自己”的两个意义。

b.看自己的唯一衡量尺度 (12:3b)

我们如何看自己?用我们自己的标准?当然不能,因为人的标准不一,各人也不客观,也不像希腊哲学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

因此,必须有一个放诸四海皆准,客观公平的标准,就是神的标准。

神的标准就是“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这里有一个非常值得留意的就是“信心的大小”,这是有非常大的弹性,也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信心”标准,也就是神给每一个人的信心是不同的程度。

为什么保罗要如此说呢?就是让我们明白几件事:

(1)“大小”原来的意思就是“尺度”,原来是作来衡量的器具,所以,这个信心的尺度,是我们自我衡量的标准。“大小”原来也可以作“量给我们的数量”,如此就是和合本所翻译的“大小”,这也是多数译本的译法。信心的大小较好的解释,是作一个衡量的标准,大小不是或多或少,而是“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按照此信心去生活和事奉。

(2)神不会用一个固定的标准或别人(较高)的标准要求我们,祂只要我们按祂所给各人不同的信心看自己。因此,神不要我们因为自己的信心比别人小而自卑,也不要因自己的信心比别人大而骄傲,神不要我们和别人比较。

(3)每一个人因着信主的年日及经历,在神所赐的信心程度有不同的真实光景,这并不是神分赐不公平,而是每个人的信心程度不同。但神不会因此看人有大小,反而,神按我们信心大小程度的不同,肯定我们在信心各程度阶段的表达。

神衡量人的标准和人衡量人是不同的,人是看外貌,神是看内心。人(包括自己),多以财富、地位、教育等外在条件看别人和自己,这是社会世界的衡量标准。

神却是“看内心”,就是“看信心”。这信心在原来有一定冠词在前,也就是特定指我们的信仰,除了相信神的根基外,更指我们与神的关系,神看重的是我们真实的信心光景:与祂的关系。

在希伯来书11章“信心伟人的传记”这段圣经中,所信心伟人的外在成就,都是以“信心”为衡量标准。“只有信心神的面前才算数,在神眼中甚于一切。(沈保罗)”

神以信心衡量人,也改变我们必须以“信心看自己”。既然信心是“神分给我们的”,信心大又有什么可自夸骄傲,信心小又何必自卑?这其中固然信心的分给有神的主权,不过,我们也必须留意自己“信心的量器”有多大,神愿赐给我们极大的信心,我是否有足够的量器可以承受?

信心是我们能“冷静客观判断”第一要件,如此才合乎中道。真正信心,使我们“看自己”看得清楚正确,对自己有明确合宜的定位。这才使属灵生命成长成熟。真正的信心,使我们在教会肢体生活里,不要因为我们各人态度上的不当,使教会受亏损。真正的信心,使我们知道神看我是看内心,我也要以此眼光衡量我自己,以此信心过生活和事奉。

4.看自己的肢体(12:4-5):

“正如我们一个身子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理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

前面第3节“看自己”,强调的是“个人”,这里4-5节强调的是“群体”,在基督的身子(教会)中,我们每一个人如何看自己和别人的关系。也就是a.肢体自己各尽本分功能(12:4),和b.肢体彼此互相配搭联络(12:5)。

a.肢体自己各尽本分功能(12:4):

(1)一个身子

基督徒信主之后在基督里成为一个身体,这是保罗提醒我们基督徒的关系是“同为一体”,是生命彼此关怀的“生命共同体”。也因此,我们基督徒要过教会肢体生活。

基督徒既是一个身子(教会),也有同一个头(基督),如此看自己或看别人就会更正确,因为都是同一个身上的不同肢体。

(2)各有功能

基督徒在身子(教会)中是各有功能用处的。“用处”不单只有功能或如何使用发挥功能。而是他本身能作什么应作什么,也就是第6节所说的我们有不同的恩赐,这是神所赐所安排的,正如所有物品的功能,都是由原始设计者所设计的,我们也有基督在我们身上所期许的功能。

这许多功能,必须正确的使用,使整个身体得益处,若是肢体彼此攻击,不服元首(头)的指挥领导,就无法发挥功能。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明白神给我的功能,发挥肢体的功能,尽肢体的责任。

在教会中没有职分或地位的高低大小,只有每个人按自己的功能,尽自己的责任。因此,每一个肢体都是非常重要的,若是以此态度过教会肢体生活,自然不会看自己过高,看别人太低的问题。

b.肢体彼此互相配搭联结(12:5):

(1)在基督里

基督徒所以成为一个身子,就是因为“在基督里”。保罗要强调这个理念,是因罗马教会在罗马帝国的多民族背景下,格外需要强调不同族群却都是在基督里彼此联结的理念。这强调的是教会的合一性。

(2)配搭联结

作肢体要“互相联结”,说明教会信徒多元性的目的,乃在以不同的恩赐彼此服事对方,所以,肢体(信徒)之间有彼此倚赖的关系。

基督徒团契的“彼此与互相”的关系,正如这节圣经另译“并藉各个互相为肢体”,说明我们彼此需要,彼此相属,相依为命。

既然是配搭联结的关系,就没有比较大小高低,和过高过低的危机。

认识一切恩赐都是神所赐,我们虽有不同功能,但都是神按祂自己的旨意安排的,我们彼此必须在基督彼此联结,互相配搭、彼此服事。

“神是一切恩赐的赐与者”,是我们“冷静客观判断”的第二要件,这样也才能“看自己”看得合乎中道。

6.2.2.照信心看恩赐:(12:6-8

1.恩赐的意义(12:6):

在本节所强调恩赐的意义:是呼应上一节所说的“功用”(功能)。因此,保罗想强调的是每

个人有按神在教会中所设计规划的功能。

教会的恩赐不是指各人的才干,保罗特别强调是“得”的,或者换从神的角度看是神所赐的,是神恩典的赏赐。不论高低(人看的),神所赐的应当谦卑领受并将恩赐使用出来使教会得益处。

恩赐的不同,说明教会的恩赐是多样化的,而不是说一个基督徒要有不同的恩赐,更说明不需要去比较恩赐的不同。

2.恩赐的分类:

在罗12:6-8中只列有7样恩赐,这是教会全部的恩赐吗?当然不是。在林前12章提出9样恩赐,以弗所书4章提出5样。

这些恩赐,一般分类为两组,称为:

    (1)讲道的恩赐(或是:言语的恩赐):预言、教导、劝化三样;

(2)服事的恩赐:执事、施舍、治理、怜悯四样。

为什么保罗给3个教会列出的恩赐清单有所不同?

可能3个教会所需要的教导,因着教会不同的情况有所差异,保罗强调的重点也不同。

保罗说了很多不同的恩赐,但不打算把全部恩赐一一列出,显然他不想把恩赐限制在某些特殊的层面。

3.恩赐的不同(12:6-8):

a.说预言(12:6):

(1)“说预言”的重要:

保罗提到的第一个恩赐是“说预言”,在众恩赐中显然是相当重要的。

以弗所书2:20将使徒和先知列为教会建造的根基,林前12:2814:3-5)也将说预言的恩赐放在使徒的恩赐之后,可见其重要。

(2)“说预言”的运作:

初期教会的使徒中,有身兼先知职分的:如保罗、约翰。他们如同旧约的先知有绝对从神而来的启示,使徒的话,是绝对相信和遵行的。使徒是有普世性的权柄,默示也是永久性的。

既然如此,又何需“先知”呢?先知次于使徒,圣经又要我们必须“慎思明辨”和“试验”(林前14:29、帖前5:19、约壹4:1),相对于使徒的话的不必也不宜审查(帖后3:6),是截然不同的。

先知是神给针对地方性的需要说话,偶发或短暂,所以保罗给先知恩赐运作的管制:“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

也许对这管制有不同的意见,但大致上有两种解释:

一是:因信心前有一定冠词,“信心”解作“信仰”。先知要确定自己的信心,不在任何方面和基督教信仰相冲突。(cranfieldstott

二是:先知预言必须根据信心的“程度”,原意可解作“比例”,这“比例”相似关系的意义也可解作“范围”,先知预言时要有范围限制,必须按他从神所领受的,不加多不减少,完完全全讲出来。(鲍会图)

不论何种解释都同意先知的恩赐运用必须忠于在神面前的领受,但所传讲的不可与主和使徒的基本信仰抵触。因此,所有传道人现有的信息传讲,都必须先合乎这个标准,若不如此,则必须要

审慎待之。

(3)"说预言"的意义:

保罗在此用“说预言”而不是“作先知”,他注重的是服事教会的恩赐,而不是个人的职位。

说预言意义,就是在神的默示之下说话。他肩负了说明神的心意,神的计划,神的启示的重责大任。

说预言的对象,是神的子民,如何将神安慰的言语和审判的言语,神造就读的言语和责备的言语,神劝勉的言语和神警告的言语,发挥全备的功能,使神的子民行走在神的道路上。

先知说预言不可被情绪掌握(林前14:30),或爱说话支配(林前14:32),要全然依赖神的灵。

在此保罗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出预言的意义,但从林前14:331所说,说预言主要功能不在说预言,反而在传达己经启示的真理,使听的人知罪得造就,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讲道者。(海尔逊)

正是因为如此,恩赐的运用不但不能随己意,反而需要接受管理,这才是保罗主要的用意。

b.作执事(12:7):

这节经文,保罗在文句的结构上,是和“说预言”的恩赐一样,都用直接受格,作“我们所得的”受格,指基督徒各种服事工作。

但中文的经文译法却都是和下一段落相同:“作就当专一”。

“作教导”的恩赐以下,都是用分词且前面加主格的定冠词,一直到第八节结束。这是指每一个恩赐,都应补充一个动词的意义。例如:“作教导(就当专一教导)”。原来是指“作教导的(就让他这么去作)”,中文经文译法就是根据此方式。

“执事”是圣经中很普遍的字眼,原来也是指“服事”,林前12:5“职事也有分别,主却是一位”,就是要强调执事的普遍性。

新约最早出现的“执事”一词在徒6:1,指教会最早担任物质需要服务的那七位管理饭食的信徒,也让使徒们专心负责祈祷和传道。甚至NEB就指执事是负责救济贫困的事。

圣经的原则是:“无论所得的事奉恩赐是什么,都应当专心的应用。(stott)”所以,用来指普遍性的服事,而不是专指现在教会中”执事“的职位,可能更符合保罗的意义。

c.作教导(12:7):

教导的恩赐是教会最极需的服事,信徒信仰上的喂养,需要好的教师,特别是有系统的教导,帮助信徒建立信仰、真理、灵命的根基。

作教师教导人,是将神己赐下的话语讲鲜明白,在教义上及生活上,给予信徒指导。

d.作劝化(12:8):

“劝化”指的是“劝慰”,意义相当广泛,劝勉、劝戒、安慰、鼓励,(参徒15:31、提前4:13)。不论是讲台激励性的讲道,使用文字作劝戒,或是私下个性的辅导,都可以称作劝化。

圣经中最具此恩赐的首推“巴拿巴”,他被称为“劝慰子”,并带领出极有名的保罗。

这个恩赐在鼓励人去做些行动或避免行动,使人忧伤的心得着安慰,这是教会重要的工作。

这个字也曾用来指圣灵“保惠师”,显然,有这样恩赐的人,必然是有极深的属灵生命的经历,与圣灵有亲密的关系,也深深地倚靠圣灵的作为。

e.作施舍(12:8):

施舍解作“分享”比“给”或“捐”更贴切圣经的思想。初代教会中有人专作众人需要的分配,但也更可能指私人的奉献。不论如何,只有一个要求“诚实”,就是单纯地动机,不参杂一丝丝不好的动机。正如使徒行传5章亚拿尼亚夫妇不良动机的例子,给我们必须单纯的提醒。

有些译本将“慷慨”当作“诚实”的译法之一,鼓励我们把分享当作一件必须"尽全力付出",且超过一般情况更大的摆上。

f.作治理(12:8):

“治理”就是“领导”,原意是“站在别人面前”,引申出领导的意义。指教会中的长老,必须有治理教会的恩赐,使教会正常运作。帖前5:12、提前3:4-55:5-17也都译作治理、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指教会必须有正确的领导权行使。

教会的事奉必须有人领导,才会发挥公用,恩赐的运用,也必须尊重领导。

好的领导是“殷勤”,可有“快快去作”(可6:25)及“热心去作”(林后8:5

g.作怜悯(12:8):

这是指“照顾贫病”,或“年老、贫穷”的恩赐。帮助在痛苦中的人,叫人因此得温暖,就是这恩赐的目的。旧约更包括寄居者,孤儿、寡妇、残废、患病、垂危的人。照顾者的态度应该“甘心”,欢欢喜喜,而不是高人一等的骄傲或勉强,只是因为职责,而需要自动自发。

保罗把教会多面向的事奉剖析成多层次,让我们有更广的眼光及心胸,去体认神盼望我们参与事奉的旨意,也肯定我们可以参与的旨意。

 

第六讲第三节  真诚相爱

6.3.真诚相爱-肢体生活的品格(12:9-21):

stott牧师用“爱的菜单上的十二样材料”来说明保罗的这段经文中所强调的爱的信息。

保罗罗马书12章与林前12-13章的对比(A.T. Robinson

基督身体的事实 罗12:4-5    林前12:12-27

身体事工的多元 罗12:6-7  林前12:28-30

爱心要求的绝对 罗12:9-21  林前13

保罗罗马书中“爱”的信息的延续(爱=无条件的爱)

上帝无条件的爱:爱在十架上显明(罗5:8),爱浇灌在我们心里(罗5:5

             爱的永不弃绝(罗8:3539

门徒无条件的爱:爱在基督徒群体(教会)中(罗12:9-16

             爱在仇恨仇敌中(罗12:17-21

圣经中的爱:

爱是律法的总纲,如摩西十诫中分为:爱神(前六诫),爱人(后四诫),耶稣也把他如此区分(太22:38-39)。

爱是门徒的特征(约13:35

爱是得救的证据(约壹3:14

沈保罗牧师以“待人律己”总结此段落并分析如下:

爱是保罗带领门徒(教会)的模式,是信徒作基督门徒的精髓,要让爱来掌管塑造我们在教会中一切的关系。传道同工讲坛生命与生活并重,弟兄姊妹虚心领受教导与努力追求。

从我个人生活及五十七年牧会的经验中,发现信徒个人生活可以过的不错,但要过教会生活时就问题丛生。我们彼此之间相处的难处,反而比教外人还多,这真是一件可耻的事;查其原因,乃是我们缺少这段经文所提到的品德。为此,我在某一个服事过的教会主日崇拜时,在共同祷告前同声念这一章经文,如同有的教会在敬拜时同念使徒信经一样,以此作为我们在神前追求的目标,作为我们向神祷告的心愿。

待人                                        律己

爱人不可虚假(真诚)                        恶要厌恶善要亲近(择善)

爱弟兄要彼此亲热(热情)                    殷勤不可懒惰(勤劳)

恭敬人要彼此推让(谦虚)                    在指望中要喜乐(乐观)

圣徒缺乏要帮补(仁慈)                      在患难中要忍耐(坚强)

客要一味款待(慷慨)                        祷告要恒切(持久)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宽大)              不要志气高大(放下身段)

与喜乐的人同乐                          不要自以为聪明(肯受教)

与哀哭的人同哭(感同受)                    不要以恶报恶(不报复)

要彼此同心(合群)                      众人以为美的事要去作

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以德报怨)              (从善如流)

尽力与众人和睦(和善)                      不要自己伸冤(宁可吃亏)

    总括起来,我们这些己经蒙恩得救的基督徒,在待人的事上要慈爱、真诚、亲切、慷慨、宽大、热情、合群、一德抱怨;在律己的事上要择善、殷勤、乐观、坚强、和善、俯就卑微、不图报复、宁可吃亏、和善如流、视恶如仇。这些话实在是神给我们基督徒的画像,我们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基督徒。

 

正确的基督徒人生

虽然在信仰上非常坚强;但在待人时却如此温柔。

虽然在待人的事上如此宽大;但在处己之事上却如此严谨。

虽然在事奉主的事上如此殷勤;但在自己的诚心上却不志气高大。

虽然在行事为人上有这么多好处;但自己仍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

 

平衡的基督徒人生

在事奉神的事上,要完全摆上,毫无保留。

在待人的事上,要凭爱心行事。

在律己的事上,要攻克己身,叫身服我。

这才是一个基督徒完人的人生!

事实上,在我们中间往往事神很忠心,但待人常失之过严,律己则十分宽松。有时待人不错,律己也算严格,但在事奉神的事上却不冷不热。求神帮助我们追求一个平衡发展的基督徒的人生!

6.3.1.爱在教会(肢体)生活中(罗12:9-16):

保罗用“要”和“不要(可)”来说明爱的正面和反面,作为我们对爱的认知与反省,检讨缺乏和充实加强。

1.真诚(12:9a):

“不可虚假”的“虚假”一字,原来是从“演员”一词引申出来,形容人的虚假,就如同演戏的人在舞台上装出来,演出来的样子,是假的。

“不可虚假”的“虚假”也可作“假冒伪善”。爱心是自然流露而不是做作或装假。基督徒没有爱固然不应当,但若没有爱而装出有爱心的样子就更不应当,那就是“假冒伪善”。伪装的爱根本不是爱。

假冒伪善就是罪,爱和罪和虚假是相排斥而不兼容的假冒伪善是一切罪恶中最大的邪恶的彰显,因为假冒伪善使人失去真正悔改之心,圣经中的例子,就是“犹太出卖主前之-吻”。

基督徒全部的行为都应当以爱为出发点,若人不爱弟兄却自认为爱神,圣经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约壹4:19-21)。

老约翰也强调爱心是在“行为和诚实”上,而不是在“言语和舌头”上,真的爱和假的爱,也就在此分别出来(约壹3:18)。

虚假的爱正如一切虚假的事物,是完全没有价值的,爱的价值就在它的“真诚”。

2.择善(12:9b):

“恶要厌恶,善要亲近”为何紧接在“爱人不可虚假”之后?因为爱的真诚更需要“爱的分辨力”,爱不可盲目,需要明辨,真诚的爱是真诚的去厌恶那恶的态度,而真诚的亲近善的态度,而不是假冒伪善。

“恶”和“善”是非常强烈的字,不是表面的“好与坏”,而是指内心里面本质的善恶。

“厌恶”和“亲近”更是非常激动的字,爱对于恶必须有一种嫌恶、憎恨、厌恶的激烈态度,不可有一丝丝妥协或纵容。爱必须是“清洁”的,眼目清洁,不看邪僻(哈1:13),不被恶试探(雅1:13),因为若不是如此强烈地拒绝恶,那恶是与我们同在(罗7:21),且使我们会顺服它(罗7:25)。我们是如此软弱,不能保证自己不跌倒,最好能“远离”、“断绝”、“中止”一切与恶的关系。

圣经提醒我们这种“与恶远离”的生活:远离淫行(林前6:18、帖后3:6)、远离无知的辩论(提后2:16、多3:9)、远离少年的私欲(提后2:22)、远离偶像(约壹3:21

但因我们人软弱的本性,厌恶恶是极不容易的事,也会不断的面对挑战,要如何才能真正作做到?

保罗一贯的属灵原则就是“高律胜过低律”,“正面(向)取代负面(向)”,因此,他提出我们必须“亲近善”。

“亲近”是什么意思?原意有“粘住”,“抱住”或“依恋”的意思,和合本为对称于“厌恶”而译作“亲近”。

保罗在林前6:17用来说明我们“与主联合”的关系,耶稣也在太19:5说明人要与妻子“联合”的关系,都是非常亲密的关系,人和善就必须要有这种如胶似漆的黏附和连击的关系。

人除非与善是完全紧密没有一点间幅,否则恶就会趁隙而入,也只有借着与善的紧密关系,才不会被恶引诱胜过。 

我们爱人,重要的就是存着这样单纯“善”的心思意念动机,择善固执坚持一个美善的爱的关系,而不要被恶胜过,落入一个错误的,污染的关系中。

亲近善、厌恶恶,是正反两面的力量,这种力量都不是靠我们自己的能力作到的必须倚靠圣灵的能力才能。但保罗在此提醒我们的是“态度”的问题,就是我们必须有非常强的属灵分辨力和意愿。

3.亲爱(12:10a):

保罗用两个字来形容教会弟兄姊妹的关系,“爱弟兄要彼此亲热”中,“爱”是用来指“弟兄之爱”手足之情的字,而“亲热”则是用来指“父母对子女”的爱,这都是和“家庭”家自然而然的亲情有关的形容词。

保罗用这词是要我们体认,基督徒是上帝家中亲人的关系,那是血浓于水的情感,说明教会间的生活必须是有神家庭合一,亲切、温暖的感情。这是我们成呼彼此为“弟兄姊妹”的真实内涵。

中文译为“亲热”的爱,说明真正的爱不能冷淡,爱必须要够深,才能有热情,也只有热情,才能化解彼此冰冷的心。热情的爱使人心温暖,这才配称为“弟兄姊妹”。让我们成为具有真正热情之爱的人,使我们的热情成为一种感染力,而使教会营造成为一个具有爱的环境。

教会必须在冷酷的世界中成为温暖的天堂,那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大家的责任。可是初期必须要有少数具有真正热情的爱,为了神家庭合一的人,愿意真正付出的人带动这种气氛,虽然必须经历许多他人冷淡的响应,冷眼的旁观,但仍然在心中深具热情,保持热情。

教会中固然有许多的不完全,但却不能没有爱的热情;教会中固然会有许多不同的意见,但却不能破坏爱的热情;教会中固然会有许多的冷言冷语,但却不能浇熄爱的热情。

究竟神要我在祂家中付出怎样的热情的爱?我对弟兄姊妹的关心能否真正够称为“弟兄姊妹”?求神加添爱的热情,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亲热爱人”的神的儿女。

4.尊重(12:10b):

“恭敬人要彼此推让”,说明在基督大家庭的彼此相爱的亲热真爱关系中,更要学习彼此的恭敬推让的功课。以在“亲”和“敬”之间有中庸之道。

“恭敬”有三种基本意义不同的译法:

(1)预期恭敬人。

(2)比别人更恭敬对方。(含有竞争的意味,可译作“在恭敬的事上互相超赶”(RSV

(3)彼此把恭敬让给对方。(尊重别人高于自己,REB

译作(1)(2)是因“恭敬”原意常指“走在前头,在前头领路”,但困难是此字所接的字必须是所有格,但此处所接的却是直接受格,所以有些文法上的困难。

译作(3)是少有的译法,但却有腓2:3的“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可以作支持,所以当代圣经的注释以(3)为主要译法。

“恭敬”的意义就是“尊重”,而尊重如何表达?就是“推让”-礼让别人。不论是尊重别人要相互超赶过别人,或是礼让别人,最重要的就是以尊重的态度彼此看待自己。

具体的就是“承认并赏识别人”,看别人比自己高。正如主耶稣基督,虽然与父神同等,却高举父神,尊重别人的难题就自然迎刃而解了(约10:30、腓2:4-6)。

“貌恭心敬”是里外对人真诚一致的看待,不论人的身份地位、教育、财富、...,只要是人都应“恭敬”。

“恭敬”人是我们要先恭敬人,而不是盼望别人先来重视我们,否则谁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呢?被人尊重的人必定是先尊重别人的人。(参路6:38

5.勤劳(12:11):

殷勤包含着“热切”、“急忙”、“迅速”,和懒惰的“怠惰”、“迟延”、“不尽心”是绝对的对比,殷勤就不懒惰,懒惰就不殷勤。

殷勤是服事主的基本态度,懒惰的则是头号敌人。如耶稣指责那一千两银子的仆人是“又恶又懒”。心志松弛就会迟缓而落后,最后就什么都不作。

服事主的“殷勤”又如何定义呢?保罗用“心里火热”和“常常”来说明。“当心里火热”的“心意”原意是“灵里”,解作“灵里火热”更美,因为只有在圣灵里,我们心里的火热才会被挑旺点燃。正如“火热”原来就用来指把“冰水烧开”我们的心必须被圣灵燃烧,才能有服事主的动力来源。也如“冶铜溶液”时所发的光和热般的炙人。

“火热”也说明我们服事的态度不是“不冷不热”的,我们宁愿为主燃烧我们的生命,也不愿生命在安逸中锈蚀。

18世纪“火热”一词曾是对“韦斯利宗”信徒的鄙视之词,宗派上的热心常会被不明白不经历不追求的人视为“狂热”,但是保罗却提醒我们按着真理火热,正如约翰指责老底嘉教会失去这样的火热(启3:15)。

“常常”火热服事主,而不是“三分钟热度”,这说明我们的火热是真正来自于圣灵的感动,具有常而延续的能力供应,若是人自己的激动情绪,那就是缺乏“常常”的动力。

主要我们把最好的献给主“服事”祂,因为祂不是普通的主人,而我们必须要以“仆人”(服事的意义)的态度来服事祂。

6.忍耐(12:12):

保罗用三个特质来形容一个忍耐的品格应该是:

a.乐观-在指望中要喜乐。指忍耐的本质是有指望而喜乐的心境。

b.坚强-在患难中要忍耐。指忍耐对外在困境表现出坚强的态度。

c.坚忍-在祷告中要恒切。指忍耐的秘诀就是在祷告中坚忍的塑造。

a.乐观:

指望就是盼望,是我们基督徒对主耶稣再来及将来的荣耀,有绝对的把握。(参罗5:28:24-35)这是我们能忍耐的最大能力的根基。因为盼望永不落空,所以外在环境虽有困难,但将来要成就的事却使我们喜乐,忍耐,而恒切祷告。

圣经中对此盼望有极大的看重,我们“得救在乎盼望”(罗8:24),是“特定摆在前头的盼望”(来6:18),且要“坚持到底”(来3:6),我们的福音是盼望的福音(西3:23)。

基督的福音是乐观的福音,因为我们拥有“盼望”。所以,无论在任何时间,何种环境,何种境遇,这盼望是我们所拥有却永不失去的,这就是我们乐观的根基。

因为这盼望,使我们信仰执着也有追求的动力,因为福音给我们“活泼的盼望”(彼前1:3)和“有福的指望”(多2:13),这是我们活在世上,却和这个世上的人的想法,看法,价值观,对人生所追求的都不一样。(沈保罗)

b.坚强:

在患难中要忍耐,这是基督徒的标志。患难在此特别指基督徒为了信仰所受的患难,无论是家庭亲族因信仰的缘故的责难,或是政权及其它宗教对信仰的禁止及人身生命的威胁,逼迫,都要为了信仰忍耐,这就是基督徒信仰坚强的标志。

保罗说的“忍耐”应不指示是“忍受”,更重要的是对信仰的坚贞,在外在环境对信仰冲击时能站稳不跌倒,坚定立场不改变。

圣经从不避讳谈基督徒为了信仰受苦的可能,因为神要塑造我们的生命,开阔我们生命的度量。“在世上你们有苦难”(约16:33),“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说明了我们必须有为主,为信仰受苦的心志准备,更必须“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来12:1)”。

c.坚忍:

在患难中能忍耐,除了荣耀的盼望之外,保罗特别提到祷告:祷告要恒切,那是自然不过的事:“基督徒受重压和紧张时最大的资源”。(海尔逊)

恒切的祷告是不容易作到的事,特别基督徒每日祷告、读经的灵修生活,要持守不断更非易事。

主耶稣知道恒切祷告的最大困难,就提醒我们“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18:11),因为主也要我们明白“祈求就给你们”(太7:7),是我们恒切祷告最大的应许。恒切祷告的意义何在?是要我们“儆醒感恩”,为每一件事儆醒守望祷告,也为神成就的每件事心存感恩而不轻忽神的恩典。

圣经也用有一些恒切祷告的例子,恒切祷告的目的在清楚明白寻求神的旨意,如基督在客西马尼3次祷告,为的是让主的意念明显在他的身上成就(可14:32-42),伊莱贾为求雨也祷告7次(王上18:41-46),保罗自己为了身上的一根刺也祷告了3次。几次是其次的,重要的是“恒切”的目的,就是使神的旨意清楚显明。

恒切的祷告更说明我们祷告的态度,必须是迫切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态度。这种“一定要”的祷告,就像雅各布在雅博渡口与神的摔跤一样的真诚恳切,这种对神绝对的信心,反而是神所喜悦的,也因此,神对此恒切的祷告无不回应。

恒切的祷告的圣经例子还有摩西在山上为乔舒亚争战得胜祷告的例子(出17:8-16),何时举手何时争战得胜,何时垂手何时争战失败,这就是恒切祷告的重要。

保罗为了去罗马传福音不住祷告(罗1:9-10),说明恒切的祷告是为了神国福音的拓展,这是我们恒切祷告的动机。

在患难中,基督徒真正生命的品格被淬炼,生出忍耐的品德,可以用喜乐的心去面对愁苦的心,可以以坚强的信仰去面对环境的压力,可以用坚忍的祷告去寻求神的旨意。

我们需要更多认识我们的信仰有何等的盼望,更多操练自己生命忍耐的成受抗压的能力,并在祷告中真正去经历和支取上帝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恩典。

7.慷慨(12:13):

保罗提出爱要慷慨付出,特别是哪些有需要的对象,不论是主内的弟兄姊妹缺乏要付出爱,就算是陌生来往的客旅,也要表达爱心接纳。

a.和弟兄姊妹分享需要(12:13a):

教会弟兄姊妹间的关系“圣徒缺乏要帮补”的“帮补”,原意是“分享”,“分享”不是施舍或赒济,是指分担他人的需要和苦难,或分享我们的所有。形容一个人的心是非常慷慨,如上帝的仁慈一般。

现在我们所说的团契,基督徒之间的交谊,原来就是用这个字词。这让我们想起耶路撒冷教会中早期的基督徒生活的精神,就是“凡物公用”,和比他们更有需要的人分享财物。(徒2:44

“缺乏”原来的意思就是需要,基督徒的爱心应当包含对社会上需要的人的施舍,但更应先关心教会中的弟兄姊妹,因为这是如同照顾自己的家人一样是当然的本分及首要的责任。

约翰更直接的说:“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神的心怎能在他里面呢?”(约壹3:17-18),雅各布更说:“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的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的饱,却不给他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雅2:14-17

保罗自己更强调教会之间的“均平”原则,(林后8:15),他自己更为耶路撒冷募款,林后9:13的“捐钱”就是“分享”、“帮补”的意思。

不论是“弟兄姊妹之间,教会和教会之间”,富有的弟兄姊妹照顾贫穷者,富有的教会照顾弱小的教会,这是神国原则,也是超越社会制度,我们应对身旁一同聚会的弟兄姊妹有所感觉。

b.对陌生人盛情款待(12:3b):

“一味”款待,原来是指“追求”,如猎人“追逐”猎物一样。这个字是强势的字,如14章的“逼迫”,所以,强调的是“盛情”款待。

“款待”客旅,是由“爱”“客旅”二字复合而成,如提前3:2“乐意接待远人”。

“客要一味款待”,原来的意思就是“要追求盛情爱陌生人的心”。

为何保罗要求我们“爱陌生的客旅,盛情接待他们”?

这有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来往各地之间的客旅,有特别的需要。

当时各地旅馆少,而且相隔远,且多数是不安全、不舒适的地方,再加上出外的异乡人,人生地不熟,除孤单无依,又有不安恐惧,因此,隔外需要在地人的帮忙。因此,当时的基督徒很有必要欢迎客旅到家里住宿。

保罗用“追逐”。告诉我们的态度不当是消极被动,而是积极主动的去找机会帮助那些需要的人,以免他们露宿街头。这不是勉强,乃是真爱。

主耶稣曾鼓励祂的门徒出外传福音,并靠仁慈者的接待(太10:11),若无此“热诚接待远客”的心志,福音工作必然会受阻碍。

此外,若无乐意接待的心志,“家中的教会”也无法形成(罗16:23、参考16:5)。所以,接待客人被教会视为神圣的行动,并如同接纳款待主耶稣一样(太10:4025:40)。

旧约中,亚伯拉罕就凭着接待的热诚,不知不觉中接待了天使。

这种热情向陌生人付出爱心的行动,使真正有需要的人感受到神的温暖,在此人情冷暖的时代中,越发需要这种精神。

8.宽大(12:14):

为逼迫者“祝福”,而不要“咒诅”,保罗是用“命令”要求,而且是“对比”这二者是绝不可能兼容的。这重述了耶稣基督的精神,“爱仇敌”、“为仇敌祷告”、“待他好”(太5:43-44、路6:28)。

这和前几节一样,提出对基督徒爱心落实的挑战。挑战我们活出真爱。

想想看,逼迫者不是因为我们犯罪或有错苦待我们,而是无缘无故的以不合理来对待基督徒。保罗这样的勉励,是何等不容易接受,就算接受,也难以克服人的软弱去遵行。

因此,真诚去面对我们自己,是突破困难的首要工作。

逼迫就是“追赶”压迫,保罗时代,基督徒面对暴君尼罗的杀害丧命为主殉道,保罗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下,自身也因福音受逼迫,相信他要超越自身的痛苦及煎熬。

基督徒必须坚守的“福音原则”,有一个目的,为逼迫者祝福、祷告,是为他们能蒙赦免,也使他们对基督徒信仰看法能改变。这样的事只有靠主恩典的人才能作到。

基督徒不单是忍受逼迫,不去报复,更要以福音爱的生活原则,为逼迫者祝福祷告,这是基督徒所追求那至高的爱的表现。这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考验,难度比“爱弟兄、客旅”更高。

为信仰受逼迫,保罗提醒我们这是无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要用何态度去面对待逼迫我们的人。

过去我们是“神的仇敌”(罗5:10),神以恩慈待我们,藉耶稣赦免我们,如祂在十架上说“赦免他们”,如果我们要作“基督徒”、“小基督”,就必须让我们成为基督爱仇敌的“再版”(copy、复制)。

咒诅他人是不符合基督徒生命品格和生活的原则的作法,路6:27-28说“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咒诅你们的要为他们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

我们基督徒应不至于“主动咒诅”他人,但是遭受他人咒诅和凌辱时,是否会“被动咒诅”以响应他人的恶意?或是还会“含恨含怒”?

基督徒并非不会情绪激动,只是不愿再以肉体的本能去响应,而以“基督的心”去积极响应,因这就有益于福音传扬。

9.同理心(12:15):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说明爱是认同别人的感受,以同理心和人同乐同苦,而绝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

我们人自然的倾向对忧伤的人容易产生同情之心,但对人的喜乐有时容易嫉妒;但另一方面来说,有人喜欢“锦上添花”,却不愿意“雪中送炭”。

人自己也是如此,人在喜乐时对友谊的需要,却不比在悲伤时。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同苦同乐”的态度(参林前12:26)。

保罗用“与”和“同”二字,说明我们参与分享或分担他人的需要时,必须是“同理心”的感受。所以,若有共同的经历,与他人的感受自然容易产生共鸣,则如此的同理心就会使他人更加受用。

以别人的情绪感受为主,使我们愿意配合他人的需要,而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这范围不仅是在基督徒的生活圈中,更重要的是推及所有需要的人,包括那些为信主的人。

10.和睦(12:16):

保罗用“同乐”、“同哭”之后接“同心”,因为不同心就难表达同乐同哭的感受。

“彼此同心”原指“想同样的事”,说人“彼此间存着同样的心意”,和腓2:2极相似,“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

为何保罗如此强调“同心”,主要就是要解决教会内不和谐的问题。也就是教会内有时对一些事或人会不同的感觉或感受,就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和思想,如此极容易引发彼此不和谐,必须要面对。

人要共同生活何等不易,“弟兄和睦同居”(诗133:1)是圣经认为“美善”的事,不能同心,如何能同行(摩3:3),更何能谈同工呢?

许多基督徒不参加教会肢体生活的原因就是不能面对身体上和谐生活的艰难,也不愿面对人的软弱。因此,保罗提出几件关键的问题:骄傲、自嫌、自聪。

a.心高气傲:

“心志高大”原指“思想高高在上的事”。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可以说”不要将心中目标放太高“,”不要自以为了不起“,”不要热衷于成为杰出的人“,”不要目中无人“。

保罗不是说不可有雄心大志,只是不要心高气傲。特别气傲是对别人存着势利眼,一个自视太高的人一定看不起别人,自然无法和和谐合群。只看身分地位,将社会分“阶层”、分“种族”,只和自己身份地位相同的人来往。

这种势利眼更是教会关系的杀手。我们要弃绝自视过高的试探,不要有“高人一等基督徒”的思想。

b.俯就卑微:

“俯就”原是“随着他”,不要把教会中的事看得太卑微,而不值得去作,也不要把教会的肢体或别人看作卑微,而不愿和他人有彼此亲近的交通。反而要甘愿委身作卑微的事,甘愿放下身段亲近人以为卑微的人。

“屈尊就卑”,固然是好的说法,但不要自以为尊,而有委屈自己的意念,也不要以为他人是“卑”而自己牺牲屈就。有这种意念就会有“傲心”与“傲气”,要完全放下“己”和“我”。

c.自认聪明:

“自认聪明”是说人自以为聪明的习惯,也就是自以为比别人强。

自以为比别人强就不懂得接纳接受别人的看法或思想,以致于在灵命、真理、事奉上都无法长进或进步,因为不会向人学习。

自以为了不起,就看不起别人而不能别人深交。教会的决裂都是由此类的人所引发。

爱是何等重要,却又不能不明白其困难所在,保罗相信“和睦”是爱“具体”的表现,如他在弗4:3“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一的心。”合一是神的灵所赐给教会最美的礼物,我们必须竭力保守,而不破坏,那是我们的责任。

6.3.2.如何面对敌对者(12:17-21):

基督徒应该如何面对那些作恶逼迫仇视我们的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化敌为友。

延续前段,保罗知道“爱”的原则要在教会肢体中活出来不容易,在社会群体的生活中,又要面对与我们关系紧张的世人,就更不容易。

所以,保罗接续12:4“逼迫的,要祝福,不可咒诅”,再一次深入的探讨最重要的原则。

保罗用4个“不要”和4个“要”,简洁有力的忠告我们,不只有消极负面的承受,要有积极正面的面对;

14        不可咒诅,                      只要祝福。

17        不要以恶报恶,                  要留心作美事,要尽力与人和睦。

19        不要自己伸冤,                  要听凭主怒。

20        不可为恶所胜,                  要以善胜恶。

 

为什么保罗要如此强调这件事?

(1)基督的榜样与教训,是身为基督的门徒必须传承的。

耶稣基督从不以“报复”的方式,在言语和行为上反击别人,在耶稣初出来传道时,就在“登山宝训”这篇“天国宪章”中教导神的子民必须遵行(参太5:38-42)。

耶稣终其一生奉行神国的原则,即使在十字架上,仍然以爱的原则,饶恕了那些伤害祂的人,甚至为他们求父的赦免。

在基督的言教和身教的榜样中,我们切不可忽略这一伟大生命导师耶稣所留下的风范。

(2)教会的传承与原则,更是所有基督的教会必须坚守的。

不只在罗马书,保罗帖前5:15也曾强调此原则,彼得更在彼前3:9也提出相同的原则,可见初期教会己普遍接纳这原则,特别是在逼迫如此大的犹太人社群中,和罗马政府的压迫下,教会却坚守这一原则,从未更改和放弃,这就是我们基督徒伦理的传承原则。

保罗和初代的教会留下的生命见证,证明了教会的存在,所秉持和坚信的爱的原则,才是真正胜过逼迫,使教会快速成长的关键。

 

真正的“得胜”是什么?

在这段经文中,保罗也提醒我们人“好胜”的一面,不论是孩子在玩耍时,为了小事你打我一下,我回你一下,谁都不肯忍让一下。或是成人为了小事互相的刁难和报复,我们都不难看出人性中潜藏好胜的心,以致会有想报复的心。

但是,真正报复了,就是“得胜”了吗?我们想要的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外在的报复得胜是真正的得胜吗?我们会因为报复就真正内心得胜吗?

求神怜悯我们,真正的得胜是“胜过我们自己”,活出基督生命的教训和榜样。这不是“好胜报复”的人的本性所能作的,也不是靠抑制自己所能容忍的,只有真正倚靠圣灵,浇灌充满神的爱的人才能活出生命。

求主让我们借着保罗的教导,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得胜:就是“胜过自己,就是胜过仇敌”。如何得胜?保罗的秘诀是:

四种美德:1.2.3.4.

1. (12:17-18)

12:17-18节中,基督徒首先要追求的是“美”,因为美是基督徒生命的特质,任何的事,我们要先问的不只是对不对,更是这样“美不美”?

所以,“美”不但是我们行是为人,心思意念所追求的目标和原则,也成为衡量一切事的标准。

.美的思想:

“美”是什么?怎样才算得上美?当然,美可以说是外在或指物质的美,可以指内在道德的美好。

在“不要以恶报恶”和“众人以为美的事”这二者中,“恶”和“美”是相对的思想,所以保罗首重“心思意念的美”,特别以“留心”来提醒我们。

“留心”原意是指“事先留心”或“事前思想”,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在任何的行动之前先“三思而后行”。

不要以恶报恶,说明二件事:

第一就是不要被恶的思想占据我们的心。如细菌般,一点点的恶,就会快速滋长,而且会迅速占满我们的心。当心被恶占满后,就会有恶的行动。

第二就是不要被恶控制我们的行动,免得我们的行为成为习惯受支配,就自然顗恶报恶。

b.美的行动:

“去作”众人以为美的事,当然是“留心”的落实,当你心思意念是美的思想,没有恶的意念,行动也要跟得上思想,有美的思想,更要有美的行动。

保罗在此讲“行动之美”,也就是这些行动是合乎基督徒美好品格得要求,更重要的,是指合乎神福音的标准的事才算美。

但保罗用“众人以为美”却使我们读的人有些不放心,因为“众人的标准”有时与“神福音的标准”却不一定相符,那”众人以为美的事“又如何界定呢?

其实,我相信保罗明白这种状况,所以,“众人以为美”应当是指那些在人良心本性中与神真理相吻合的共通性价值标准的事,我们要留心去作,以免别人误以为基督徒的道德生活标准和行为准则比一般人更低,更不如。

留心作众人以为美的事,就是说明我们生活行为的见证,在众人中间看为美,使福音藉我们的好见证传扬开来,我们的行为美好的见证,使神的名才能得着荣耀。

c.美的代表:

美的事是指什么?

太多了,但其中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就是“和睦”。

正如前面己说过得,在诗篇133:1所说“看哪!弟兄和睦同居(往),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为何神特别看重“和睦”?因为神特别看重的是“关系”,祂借着基督十架赦免人的罪,使神和人和睦,恢复神和人的关系,当然,祂也看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要人和人中间充满和睦。

和“众人”和睦,包括“父母与子女”,“弟兄姊妹”,“夫妻”,教会弟兄姊妹”之间,

“教会同工”之间,甚至世人一切的关系,“同事”,“亲友”,“邻里”都要保持和睦的关系,以此作为人生首要追求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有人的软弱难突破,或是对方的因素难以和睦,保罗给我们两个基本条件,“若是能行”和“总要尽力”。

“若是能行”说明了,与人和睦是难事,必须要付代价,追求一切的可能去和人和睦。但这也说明,可能有些和睦是难以达成,因为我们不可能为了和睦牺牲我们信仰的原则而去妥协。

若我们有强烈意愿和积极行动去追求与人和睦,却不能达成和睦又怎么办?神给我们最大的极限就是“总要尽力”。也就是罗:1:15说的“尽我的力量”。

有人可能会因为他人不愿和睦而过于自责不安,神体贴我们的软弱而安慰我们,所以祂的意思说“尽力就好”。

“总要尽力”原则中特别指我们要主动尽上自己的责任,这完全在乎我们自己(KJV)如何去做,是否尽力。与人和睦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天职。

这原则在我们的生活中,告诉我们:若有人不和谐和争执,绝不可是因我而起,至少惹事生非的人不可是我。

总之,“若是能行”,我们尽力作“使人和睦的人”(太5:9)“不放弃任何的可能性”是我们的“心”必须有和睦的态度和心志。“总要尽力”是指“要主动尽上自己的责任”,那是我们的“行”,必须有和睦的行动表现。

2.让(12:19):

保罗提醒我们“不要自己伸冤”,伸冤原意是“施行公平”(参罗13:4、路18:5、林后10:6)。

在与主敌对的世界里,我们会受人刻意的冤枉,无故的欺压,甚至不公平的对待,我们有时会火冒三丈怒气大作,想伸冤求取公平,那是自然的情绪响应,为何保罗要求我们不要自己伸冤?

保罗当然知道这种要求一定会引起弟兄姊妹内心的愤愤不平,所以一开始就用“亲爱的”来说明他是以“勉励”的心境来相互的鼓舞。

要平息心中的怒气及人性的反应,自然必须也要有信仰的根基,这些信仰的内容就是我们必须明白相信的。

在此节经文中,“让步”是什么意思?

一般想是对“仇敌”让步,但若根据下文“听凭主怒”,让步的意思,应是指我们把“伸冤报应”的主权交给神。所以,不是我们自己伸冤报复仇敌,也不是我们退让使仇敌高张,而是“让神”自己来作为。

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伸冤”?因为“伸冤”是神的权柄。保罗不是说“不可伸冤”,而是“不要自己伸冤”,他告诉我们“神会伸冤”,因为伸冤是神的权炳,我们就不可踰越了范围,侵犯了神的权炳。所以,保罗要我们"让",就是“让神伸冤”。“让”就是“留地步”,“给机会”,把它留给神,让神的忿怒来伸张。

听凭主怒提醒我们不要自己发怒(参考“神的义怒”),而要听凭主怒,因为冤曲考验我们基督徒的人格。所以,“听凭主怒”而不是“人怒”。

此外,“伸冤”还有“惩罚”的意味,那是神的权炳,我们不可踰越。

可能有人会说,若神伸冤,为何我不能看见神的惩罚立即临到作恶的人?在此保罗强调,我们必须相信神的话必然成就,保罗说“因为经上记着”,我们仇敌虐待时神必干预。祂必然会负责处理。

3.给(12:20):

“给”在新约的另一处经文,林前13:3的“赒济”和本节经文,原意指喂婴孩吃的“一点点的食物”。在旧约箴言25:21-22保罗所引的原经文出处,还加上“耶和华也必赏赐你”,可见“给”是神所看重的。

“给”仇敌吃喝的行为,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炭火”究竟何意?

旧约诗篇140:40,“愿炭火落在他们身上”,说明“炭火”是一种审判刑罚。但是本文上下文不会期望我们“给”人是为了审判刑罚敌人。所以,在这节经文中“炭火”不会指审判的人。

“炭火”有人解作“忏悔”,近代解经家根据古埃及仪式中,忏悔者把烧着的炭盛在头上,作为悔改的证据。不过这节圣经绝非指敌人忏悔。因为是基督徒给敌人爱心就如将炭火放在敌人头上。

 “炭火”的第三个解法,是指炭火在头上所代表的意义,就是炭火在头上产生的痛苦和令人的不安。引申为爱的“给”的行为,在人的内心中产生如炭火般的效果,这应是是指基督徒的“给”像炭火一样的效果。使仇敌感受到“以爱报怨”,内心中产生惭愧的不安和忏悔的痛苦。

因此,爱产生的震撼力,就以炭火这一生动的象征表达,在人的心中他产生心的亏欠。

爱仇敌,不是以报复伤害他,觉得赢回我们所受的伤害。反而,按仇敌,是怜悯他因伤害别人反造成自己内心的伤害,而以爱去医治他,也用爱医治我们自己。

4.胜(12:21):

保罗第四个基督徒的美德,也达到本章最高峰,就是“胜”。

“被恶所胜”就是“被恶征服”。若以恶报恶来回应恶人恶事,就是被恶击败或向恶投降,也就是恶上加恶,使恶行加倍,不能减少恶行,反被恶的试探屈服。

我们想,“以善胜恶”是可行的吗?当然,圣经中就有见证的例子,如戴维对待扫罗,使扫罗心中惭愧说出:“你以善待我,我却你恶待你”(参撒上24:17)。

“以善胜恶”,“以爱报怨”在世人心中看为不合时宜,但只有爱才能把最刚硬的心肠软化。正如基督以爱征服千万刚硬的心悔改一样。

“美”是我们生命的标准,不可降低至以恶报恶。“让”神掌权,是我们信仰的根基,不自己伸冤。“给”是响应的态度,如此才是真正生命的“得胜”。

 

第六讲第四节  顺服掌权

6.4.顺服掌权-国家生活的原则(13:1-7):

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保罗关注的焦点,也是历代教会和国家政权互动时面临的挑战。

但保罗的重点是放在基督徒的个别公民责任,而非教会与政府关系的理论,因此,他的重点在“解释神指派给政府的责任,以及基督徒与它的关系。”(stottp.462

特别犹太人一向不接受外邦政权的统治,加上罗马政府有驱逐犹太人(包含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纪录(徒18:2),可能保罗担心基督徒对政府存有敌意,甚至出现反对政府的不当举措,故有此段经文的勉励,对基督徒顺服在上掌权的教导,认为政权是神所设立的,要基督徒顺服并和政府合作。

保罗这样的教导是否合乎基督的信仰和获得当代教会的接纳呢?

主耶稣被问到是否该向罗马政府纳税时说:“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可12:17)。说明教会和政府各有不同角色,基督徒对神和政府都有义务。保罗的原则应是根据主耶稣教训而来的。

使徒彼得也教导相似的教训(彼前2:13-17),可见保罗的原则是当代教会普遍接纳的看法和原则。这也当是所有教会作地上国家政府的国民时,应当的公民责任。

或许,我们会有疑问:政府如果定了一些不合圣经真理的法律要求或反对神的事,基督徒该如何?政府若超越了他的权柄限制,基督徒自然只有听从神不听从人了(徒4:18-20)。但一般的情况下,基督徒是天上的国民,为了福音的见证,应该作得更好,作更守法的地上国家公民。(参提前2:1

6.4.1.顺服神权柄的原则(13:1-2):

12:1-2节说明了“顺服权柄”的普遍性原则。奠基于几个前提:

1.权柄出于神:

“出于神”直译作“借着神”或“从神来的”。权柄出于神说明,在上掌权者乃是神所设立或废弃的,除非是神所设立的,否则没有人能实行任何统治权。

犹太人对此真理必是明白的。(参撒下12:8,耶27:5,但2:21374:1725:325:21

保罗的意思乃在强调上帝创造世界时所确立的秩序原则,祂不希望无政府的状态,所以,国家政府的制度所有的权柄从神而来。

“神所命”是指“神所设立”,和“顺服”是同一字根。国家政府制度是神所设立的,人顺服权柄的意义即在:人顺服掌权者(国家政府制度)的前提是因人愿顺服至高无上的权柄-上帝。

因此,基督徒所根据的基本信仰,就是神掌权及神的国,神高高坐在宝座上统治宇宙的一切,包括世界各国。

耶稣曾对彼拉多说:“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毫无权柄办我。”(约19:11)彼拉多误用神给他的权柄将耶稣定罪,耶稣却仍肯定权柄出于神。

旧约也列出世上政权的兴衰在神的手中,埃及法老的政权(出9:16,参罗9”17),亚述政权(赛10:5-6)。这更证明“神所命”的意义,在证明权柄出于神。

保罗延续圣经一贯的传统,承认耶和华在人的国中掌权。但是世上政权却不一定承认,罗马政府即强迫基督徒拜皇帝,但保罗仍然坚守那误用权柄的罗马政府,其权柄仍旧出于神。

2.相对的顺服:

保罗在本节的教训不是指“绝对的顺服”而是“相对的顺服”。因为他必然知道,地上君王(国家政府)的命令,往往多与神的命令相违背,因此彼得所说的“顺服神,不顺从人”(徒5:29)必然也是保罗同意的。

a.顺服的本意:

保罗在此所用的“顺服”,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顺服”(顺服神,绝对)是不同的。这个动词非常重要,因为是解析罗13:1-3的关键词。

圣经中用来强调顺服神的字有三个更好的字,都是有顺从的意思(英文的obey)。

但保罗此处用的“顺服”却是另一个字(英文的submission),与用来顺服神的字不一样,显然保罗有意区隔顺服神和顺服人是不同的,意义就是顺服神是“绝对的顺服”而,顺服人却是“相对的顺服”。

这个字词的原意是要求“把自己放在别人之下”。实际的意义,就是承认别人(包括国家政府)对我们的要求,比我对自己的要求更具权柄。在本节的意义,“顺服在上有权柄的”,就是指基督徒承认神把你放在这权柄之下。且基督徒在实际的行为上真正表现出来对国家政府的尊重。

但基督徒虽愿意尽顺服的责任,但不表示要对掌权者每一个命令不加分辨而盲目的服从,也不会“唯命是听”。因为顺服的最终权威,并不在于掌权者,而是在于神,所以,一旦要在顺从人和顺从神中作抉择时,基督徒必然毫无疑问的和彼得保罗在同一立场。基督徒也愿意接受因拒绝掌权者命令所招致的任何后果。

b.顺服的用法:

在新约圣经中,保罗这个相对的顺服,出现有30次,只有少数是用在真正的顺服(绝对的顺服)的意思(罗:8:7)。其它绝大多数的用法,“顺服”的意思就不是那么明显了。

这些经文主要顺服的对象包括:

(1)对教会领袖应有的态度(林前16:16)。

(2)对世上掌权者应有的态度(多3:1,彼前2:13,罗1315)。

(3)对神应有的态度(雅4:7)。教会对基督应有的态度(弗5:24)。

(4)基督徒妻子对丈夫应有的态度。(弗5:22,西3:18,彼前3:15)。

(5)基督徒奴仆对主人应有的态度。(彼前2:18)。

(6)年幼者对年长者应有的态度。(彼前5:5)。

.顺服的意义:

(1)彼此的顺服:

在弗5:21提到彼此之间的顺服态度,可知“顺服”不是指绝对的服从。

再比较罗:12:10“彼此推让”,腓2:3“看别人彼自己强”,可看出其意义是相对的顺服,就是彼此的顺服。

(2)主动的顺服:

基督徒不是被政府的威权强迫去顺服,而是主动乐意的顺服。因为在上掌权者是神所定的制度,也按着神给予他的权柄,所以,我们顺服的不是掌权者本身,而是顺服神的权柄和制度。

(3)责任的顺服:

基督徒有缴税的责任,有为政府的祷告责任(提后2:1-2),尊敬顺服政府。但以不违反神律法为原则,若是政府的要求违反神的律法,则基督徒愿负严重的后果的责任,顺服神而不是顺服政府。

3.抗拒的约束(13:2):

“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这是新约圣经中遭受误用最多的经文。我们看见在教会历史中,那些暴虐的政权,往往错误引用这节圣经,自认圣经明确表明权柄以委任给在上掌权的统治者,要求人民无条件的顺服。也有忠心于基督的基督徒,对政府暴虐施政作消极性抵制时,就有一些威权者勾结的神学家,诉诸保罗此经文,助纣为虐,要求教会认可支持违反神的原则的极权杀害、逼迫等错误政策及罪行。

a.顺服不抗拒的意思:

究竟何为抗拒?保罗用两个不同“抗拒”的词来说明。

第一个“抗拒”是古动词,原意是“列阵抗拒”(参徒18:6)。

第二个及第三个“抗拒”和“命”和“顺服”三个字都来自同一个字根,强烈作一个对比的意涵绝非言喻可明白。

抗拒在其它新约亦译作“抵挡”,意思是敌对对立或抵制。

所以,保罗给基督徒的基本原则,是不去抵制政府或敌对抗拒。也就是不从其政权推翻或政策作切入点。但是,是否就表示基督徒无条件同意接受政权每一个要求?

b.顺服不抗拒的范围方式:

圣经的准则很清楚,以“神的命”为绝对顺服的标准,所以,政权也必须以此为原则,若政权不愿遵守神的命,它就无权要求遵行神的命令的基督徒或任何公民,因为遵行政权错误的命令而去违背神的命令。

另外,保罗的“抗拒”范围,是指与以敌对及对抗政府的方式,也就是不以革命或暴力的手段敌对。但他并未说基督徒不可以不同意政府的政策,或以非抗拒的方式,对政府错误表达基督徒的立场和作法。

c.顺服不抗拒的圣经原则:

基督徒是否一味盲从顺服,而给威权政府或狡诈的政客以宗教来钳制或奴役教会及人民?

    圣经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响应那些错误的政权,而非保持缄默:

(1)指责那些腐败的掌权者:

如先知们大声疾呼。(参赛1:10-23,耶23:17-19,弥3:1-49-12。)又如潘霍华指责纳粹政权。

(2)拒绝并以行动抗拒:

如出埃及前为摩西接生的收生婆拒绝法老将以色列男婴溺死的命令(出1:15-17)。

但以理的三个朋友拒绝跪拜尼布甲尼撒王造的像(但3:12),和但以理自己抗拒玛代王30天不可向别神祷告的禁令,如寻常一日三次面向耶路撒冷祷告耶和华神(但6:10)。

和新约使徒面对逼迫为主殉道。

(3)坚持福音自由的原则:

新约时代,初代教会和使徒面对地方官员禁止传扬福音时,坚持福音自由传扬的原则(徒4:18-20)。

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对那些政府中为全民福祉的权柄,作奉公守法的见证:

尽基本义务:如缴税(可12:17),投票(负责任的支持公正的政策,并投票反对不公平的政策)。尽祷告责任:(参提前2:1-2)。尽公民的责任:顺服守法是基督徒的本份,基督徒虽是天上国民,但我们同时也是地上国民,我们更应有好见证。

不论是任何政体,是民主制度,是威权体制,是君王制度,保罗的原则,应该被正确解释。基督徒坚持的是:顺服神及其原则。在此原则下,全力支持维护公义的政府及其律法、政策。

d.顺服不抗拒的刑罚:

许多政权错误的认知都因不明白 “刑罚”这个字和他的前提。

    保罗的前提是“抗拒神的命必自取刑罚”。

政权错用“刑罚”之处,在以为“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以为所有不遵守政权命令的都是抗拒政权,但是,“不遵守政权命令”≠“抗拒政权”,这是我们上述讨论时己经说明,所以,政权对所有不遵守政权命令者加以刑罚,这己经不符合圣经,若在引用圣经要加罪刑罚遵守神命的基督徒就更不应该。

政权错误另在认知政权的“无限”,无限上纲了政权的权力,以为错误违反神命令的政权,仍旧可以无限运用“刑罚”去压制逼迫人民。因为即使政权不愿承认神的命,都不可违反基本人权,更何况在神的命的权柄之下,政权又如何能误用神赋予的治理权呢?

所以,保罗在下二段(13:3-45-7)会再接续仔细讨论,政权应有正确的治理方向原则,和基督徒对政府应有正确的态度,并基督徒应尽的良心责任。

不过在此之前,另有一个问题,就是“刑罚”是来自神或来自政府?在此,保罗的重点是指一般状况下抗拒的政权,当然刑罚来自政府。

可是,基督徒在政权刑罚之下,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保罗显然明白一方面政府会错用政权刑罚,另一方面,刑罚也会造成人民的恐惧,因此,基督徒必须要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就是不恐惧,如何能够不恐惧?就是有正确的观念和行动的落实,去面对刑罚。

6.4.2.行善不惧政权的原则(13:3-4):

保罗在第2节结束时提到,“抗拒的必自取刑罚”,他担心基督徒过度担忧以致对政权产生恐惧害怕的不正确心态,因此提出第二个面对政府的原则:就是“行善就不必惧怕政权”的原则。

保罗有二个目的,其一就是为“抗拒的必自取刑罚”的观念作一个适度的平衡,找出不必惧怕刑罚的出路,就是“行善”。

其二的目的,就是指出“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也提出一个政权行使刑罚的前提,正如“顺服神是顺服政权的前提”一样。

保罗一方面教导基督徒有正确的心态-行善无惧,另一方面也指出政府应有的正确行使政权的方向。

1.看政府的态度(13:3):

保罗对政权应有理想的看法,虽然他自身曾受政府不公平的对待(徒16:2237)。但他不致忽略政府可能不公义或政府偏离此责任的可能,但他客观的看政府,不受自身经验的影响,提出政府应有的理想及执政原则。这是保罗思想中神授权政府应有的理想,而非人间政权的现实状况。

.政府必须赏善罚恶:

“政府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说明政府应该称赞行善,惩罚作恶,基督徒只要顺服福音原则,必得掌权者的敬重。

只是保罗用“原”隐含了有些政府不作“原有的责任”,相反的可能有称赞作恶,惩罚行善的状况出现,但就算是如此,惩罚基督徒反而给基督徒行善受罚的人间美誉,杀害基督徒,反而给基督徒殉道的荣耀及天上的冠冕。正如基督在彼拉多及犹太宗教领袖手中受的屈枉,反倒成就了十架的荣耀及基督的名传扬。我们实在无须惧怕。

因为他不是空空的佩剑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

    政府必须赏善罚恶,不是任意妄为的误用权柄,因为“佩剑”代表的是“权威的象征”。就如今天警察佩警徽一样,不论其个人品格如何,不论其个人喜好如何,他执勤时代表的是“公权力”,因此,必须谨慎行使,使公众佩服公权力。

 “伸冤”由“刑罚”,“之外”二字合成,也就是在某人身上施行罚,帖前4:6译为报应,因此,在此不是指为人伸冤,而是施行罚。若参照下文,就清楚明白的指,向那些作恶的人施刑罚。

政府的权威,是代表上帝使得靠神作恶的人接受神忿怒的刑罚,因此,政权刑罚的范围也是确定在“作恶”的人身上,而不是毫无限制,保罗并未说政权有任意的权柄。

保罗说明政府的权力,是维护社会秩序,使善良公民免受到恶人的伤害,这比群龙无首的无政府状态更能发挥此功能。

政府作神的用人是为人公众的利益,而不是执政者个人或少数利益阶层团体的利益。

国家有责任分辨善恶,个别公民遵守的道德标准和法律,政府也必须遵守,不可以“只准州司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但衡诸事实现况,保罗自然理解那种“乌托邦”型的政府是不可预期的,因此他似乎要基督徒明白“政权”的作用,也给政权行使上了一课,确立权力行使的正确观念和范围的限制。

b.政府应作神的用人:

12:4中二次提到“神的用人”,为的是强调掌权治理者是神的仆人的观念,特别对基督徒来说,虽然政府不一定肯承认,但基督徒却必须有此概念。

保罗延续之前说“权柄出于神”,掌权者是“神所设立的”,因此,说掌权者是神的仆人是自然的。但是,这和我们所看到的似乎有所出入,一方面政府和我们一般所说那些神所使用事奉神的“神的仆人”有何不同?另一方面,有些政权,如保罗此时的尼罗皇帝和历史上压制逼迫基督徒的政权,如何能称为“神的仆人”?

在这里,“用人”的意思是广义的,也就是普遍性的仆人的意思。原意指筵席的侍者。新约中应用作教会中的执事(林后3:6),或福音的执事(帖前3:2)。若用在政府上,就是提醒国家“不是”神,政府的功用是在它能胜任的范围中为神伸张正义,既是仆人,就不是主人,不但没有权柄去作违反神旨意的事,反有责任去完成神的使用。

在属灵范围中神的仆人,尚且有可能犯错误,国家在决定上必然会有错误。因此,个人无权在国家的决定不合其心意时有权藐视国家的权柄。但另一方面,国家也有其责任,若暴虐无道,神会更迭,有时透过不同国家,有时透过国内其它人发动革命而取代之。但基督徒不会以教会身份,乃是以其国家公民的权利和身份从事。

政府是对基督徒“有益的”,不一定是帮助基督徒的福音工作,但至少,政府不应干扰基督徒基本信仰自由,也使基督徒可以“平安无事度日”(提前2:1),有益于传福音的环境自由平和。

6.4.3.良心善尽义务的原则(13:5-7):

保罗谈到基督徒顺服的第三个原则就是“良心”,作为“权柄”、“行善”能实践的动力。我们既知因顺服神而顺服政府,因行善无惧政权,就必须落实,那是为了我们良心的缘故。

1.善尽义务的必要观念(13:5):

保罗为顺服权柄下了一个结论,就是“你们必须”,意思就是“有这个必要”。不只是“因为刑罚”,也是“因为良心”,也就是有外在客观的国家律法,我们有必要去遵守;也有内在主观的良心律法(神放在人心中的律法,参罗2:14-15)。我们更有必要去遵守。

因此,基督徒不但要明白,尽公民的义务不但是必要的,更要“善尽”此义务,格外显出基督徒的见证。

“良心”也说明了我们行善的动机,不只为了国家律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为了神在我们心中给我们的良心律法,我们行善的动机是为了神,那才是真正的“善”,不是外在的“伪善”。

“良心”说明我们对“掌权者和上帝”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根基于神的知识观点,不论政府愿否承认,他人能否认同,我们良心必须忠于神的启示。(参彼前2:19

若我们不顺服会引致良心不安,也在神前犯错,违反神的旨意。

2.认同公共的管理制度(13:6):

“他们是神的差役,常常特管这事”,说明政府是神设立的公共事务管理制度。

“神的差役”提醒公职的服事,是“仆人”的型态,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神要求掌权者善尽祂所托付的责任。更要求“仆人的谦卑”。

    “特管”说明政府“专责管理”,这种公共事务由专责政府机构管理的观念,是圣经所认同的,也是圣经赋予政府正面形象的肯定。

保罗先以“纳粮”这一代表性的行动,表明基督徒以实际行动,认同政府的权柄及管理责任。但我们“认同”究竟是否能涵盖所有政府的政策?

可能,许多人对于许多的政策不仅不能认同,反而会反对,例如:堕胎、同性恋婚姻合法化、色情赌博(乐透)合法化等违反圣经伦理的政策。

因此,我们的“认同”是“认同政府公共管理的制度”,却不是百分之百对政府的政策照单全收。所以,不但不是“认同所有政府的政策”,有时,甚至要起来反对不符圣经的政策。

保罗以“纳税”这个令人不很愉悦及心甘情愿的例子,说明我们必须支持“公共管理制度”,主要是让政府有能力提供国家社会的安全保障,社会福利、教育、交通、环保的社会服务。

当然,政府必须合理使用税款,公平缴税,不横征暴敛,维持此公共管理制度的正当性。

3.尊重权柄的正确态度(13:7):

“当得的”是第7节的关键词,中文译本7节上“凡人所当得的”和7节下“当得的”中文翻译相同,但原来并不是相同的词。7节上的“当得的”,原意是“欠债”(参太18:32“所欠的”,和林前7:3“合宜之分”),用在此处,说明了我们对政府的态度,应以“欠债的”态度去理解我们尽公民义务的本质,正如欠债者偿还债务的天经地义。

7节下的“当得的”,是指“执政掌权者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只有一个态度,就是“给”,特别这个字有非常特殊的意思,其真正的字义不仅是“给”(give),更是“给回”(give back),也就是“归回”,意思就是我们从政府得益,因此有义务“给回”政府。

保罗用此两个特别的词,为什么呢?我们看耶稣回答人的询问纳税问题时,就会发现,人以“给”(give)政府税问耶稣,耶稣却以“给回”(give back)回答。耶稣的用词在保罗的用词中出现,说明保罗根据耶稣的教导,提醒我们必须有“归回”的正确心态。(可12:1417

保罗以“欠债”和“归回(还)”这两个特殊的词,说明我们必须调整“不愿纳税”的心态,不仅对在罗马政府下的罗马教会基督徒有格外的意义,对现代基督徒亦更富启示。

有人说“纳粮”指直接税,“税”指间接税,这并非本节重点。

至于“惧怕”和“恭敬”也不必指向对神,因此节指对政府应有的正确态度,所以“惧怕”和“恭敬”都以“尊重”的理解最为合宜。也就是对当尽的义务,不必勉强也不必反抗。

保罗在13:1-7节中的教导,对政府掌权者和教会基督徒,都富有极大的启示。

基督徒对政府来说实在是极为珍贵的财产,因为他们是政府能力有限时,会对政府强有力支持的一群。

但是,政府若看轻基督徒,逼迫他们违反神真理的标准,那么,基督徒会是强有力遵行神的旨意,不怕死的一群。

第六讲第五节  爱心圣洁

6.5.爱心圣洁-末世生活的警醒(13:8-14):

保罗在提到基督徒与政府关系的结论,提到以“欠债与还债”的态度。因此他连着想到基督徒生活的核心原则就是“爱”,特别爱心必须以相同“欠债”的态度,才能完全律法(以诫命作代表)。特别在末世是何其重要(参彼前4:7-8)。保罗提出“爱心待人”(13:8-10),及“圣洁律己”(13:11-14),作为基督徒在末世准备迎接主再来的两大态度,作为基督徒与人相处的原则。

6.5.1.爱心生活(13:8-10):

保罗在这三节经文中,三次写到我们必须爱人,且引用利19:18“爱人如己”,作为基督徒遵行神话语的提醒。

1.爱有还债的义务(13:8):

爱以“欠债感”作基本态度,提醒我们的是:

.爱人的义务:

保罗一开始说“不可欠债不还”,这是提醒基督徒爱人,以积极还债的态度去爱人,因为那是欠债者的义务。

  中译和合本说“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欠人的债)”,其实原意不是说基督徒不可借贷,太5:42耶稣肯定“借贷他人”是基督徒不可推辞的责任。保罗说“不可欠债不还”,指的是长久欠债不履行还债义务不是好见证。

b.爱永远不够:

保罗接着说“要常以为亏欠”,借着把“彼此相爱”当作一笔永远无法还清的债,而要以“继续不断付利息”去偿还的态度,永远不停止的去爱一个人。

保罗的原意说:“除了彼此相爱以外...不可亏欠”,亏欠以“除了”这一带着冠词的不定词,作为直接受词,表明彼此相爱必须有欠债的态度。又以“不可”作同位语,说明彼此相爱不可亏欠的真实。所以爱是不亏欠,却是又要有“欠债感”。因为常存的爱债是不会消失的。

保罗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就是在爱人这件事上,我们不能说“我爱够了”,而要说“我爱的不够”。正如奉献金钱帮助人觉得还该多给一点,陪伴孤独者觉得还可以多花点时间,关心弟兄姊妹觉得不够,为人代祷觉得不够恳切。(沈p.455

保罗在林前13章、14章提出“爱的真谛”,更鼓励我们要“追求爱”,也就是不要以为爱够了,满足了。

2.爱是律法的成全(13:9):

“正如在人和神的关系中,信心取代了律法;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爱心取代了律法上之责任”。(S&H

    保罗引用利19:18的“爱人如己”,奠基于耶稣称这是第二大诫命(太22:39),耶稣也曾把利19:18的“爱人如己”引入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路10:31-32

爱另一个人,就是“成全律法”,“成全”是一个己经完成的动作。爱是律法的目标,但律法本身无法提供人力量去成全律法的目标,只有圣灵是成全律法,使我们满有神的爱的根源(罗5:5)。

爱别人不单是遵行律法要求,更重要的是出于爱心去行。基督徒的整个生活的根基,都根基于爱,特别是对待别人。

约翰韦斯利认为“基督徒的完全”,根源于他“爱的动机”,一切都是出于爱就达成了神在律法中真正的目标。

基督徒对神的爱,反映在他“爱邻舍”的诫命遵行中。

3.爱是不加害别人(13:10):

爱如何成全律法?最实际的就是遵行十诫:

不可奸淫-不加害他人的尊严及破坏他人的婚姻家庭。(参创39:8-9约瑟)

不可杀人-不加害他人的生命。更不可以言语伤人(太5:21-22

不可偷盗-不加害他人损失财物。无论是浪费公物,公帑,都是偷窃。

不可作假见证-不加害他人的名誉,这一节保罗未写,部分古抄本也无此节。但也有部分补加上去。

不可贪婪-不加害夺取他人所有,或自溺于物欲追求中。当今许多人为追求物质消费的满足,不惜以诈骗,抢夺,侵害之方式,源于人心的贪婪。

保罗以“或有别的诫命”,来说明以上所举的不过是代表的例子,保罗无意列举所有的例子,他的重点是在这三个重要的爱的原则。

我们如何衡量“爱人”是否合乎神的标准?

保罗用“爱人如己”提醒我们,人对自己的爱虽然是人犯罪后的本质,但也有唯一的价值,就是作为衡量自己爱人的标准。不会有人自己加害自己(除非有特殊病况),不会有人爱自己觉得够了。所以,我们爱别人时,就当以此反求诸己的标准去爱别人。

有人反推出“爱己”的重要,这非保罗的意思,保罗也没提出要“爱自己”,所以,“爱自己”这观念反映人罪的本质及自我中心的问题。

保罗最后再次强调“爱完全律法”并作为结论。

爱是律法的目标,爱也是律法成全的动力。律法指引了神的规范和方向,使我们明白“正确的爱”表达的方向。爱则成全了神的律法,使律法的目标在爱的力量驱动下,彻底完全的达成。

6.5.2.圣洁生活(13:11~14)

“再者”的意思是:又要做这件事,保罗以此说明除了要有爱中生活外,更要有圣洁的生活。

这段圣经又称为“奥古斯丁的经节”。 

1.要立刻醒悟救恩己近(13:11-12a)

保罗的目的是要基督徒提高警戒,明白介于主第一次来和第二次再来之间最重要的事是人的得救,每个人都不可轻忽得救的日子近了,因为主随时会再回来。

a.要认识末世:

(1)醒悟式的时间

”晓得现今”的”现今”原意为”时候”(καιροV),是指对现存机会的抉择。这是一种醒悟式的时间,强调信徒在等候主基督再来的事上,个人主观信心己经领悟,知道主随时都可能来临。

1980年底,美国「科学家杂志」曾做过一个比喻:它说人类历史有如「末日的丧钟」;如果把这历史划分为24个小时,目前只剩下4分钟。

六十年代初期,美国肯尼迪总统在他的一篇演说中指出,每过一天,人类就更接近最危险的时刻。经过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武装备与飞弹数量的威胁。

(2)不是一般性的时间

若解作一般性的时间,就是特定的时间也就是以为在特定的时间主会再来,这是危险的观念。我们要避免揣测主再来的时间,以免像许多假先知预测基督何时来而造成悲剧,例如:安息日会的创始人米勒、耶和华见证人创始人罗素,都因错解圣经而带领人走入错误的信仰。

(3)正确的观念态度

所以保罗关于主的再来,他所关心的不是何时(when),因为没有人能知道主再来的日子;他所关心的是如何(how),特别是现在应当如何存有一种对”末世”正确的观念态度。也就是“近了”,他以3个时间提醒我们,睡醒的时间到了、得救现今比过去更近、白昼将近要取代黑夜。

我们怎么知道末日更近了呢?讲道王子司布真说:「我的两本惊心的小书,就是圣经和报纸。」圣经常提醒我们主即将再来,而报纸每天告诉我们主再来前的现象。

(4)抱持警醒谨守,随时作好准备的态度

救恩要在主耶稣基督第二次再来时达到最顶点(9:28  彼前1:5),现在我们不要因为己经信主而轻忽持守救恩的重要,不要认为己经取得天国入场券,以免失落了救恩。

因此我们要抱持警醒谨守,随时作好准备的态度(25:42-44)。这是耶稣提醒我们面对末世最要紧的态度。

黎明之前,必是最黑暗的时刻,也是人最不儆醒的时刻。

1993年九月,印度曾经发生一个非常厉害的大地震,死了四万人左右,伤亡如此之大的原因:

灾区是位于黑土区,土质非常的松,厚度有20-50公尺深,那些房子的根基没有立在岩石上,除非有人把地基打到50公尺以下,才能稳固,这也不容易,所以地震一来,就像马太福音七:24-27所说房子盖在沙土上,风吹、雨淋、水冲就倒塌了,而且倒塌的很大;

其次,土地肥沃,住民也是属于生活富裕的人家,所用的建材是砖瓦和石头,和穷人家所用的木头、稻草不同,在灾难时,那些瓦砾、石块却成了压人的重担。

最主要的,就是地震来的时候,是拂晓前的一个小时,正是人最深睡的时刻,最不儆醒的时候,当时瑞士的地震仪上的记录,因地震非常的剧烈,记录表己经是一片黑色,但是人在熟睡中,却毫无感觉,等到发现时,己经来不及了,所以一下子就死了四万多人。

台湾921大地震也是如此。

b.要醒悟过来:

(1)醒悟过来:

”趁早睡醒”强调现在就该立刻醒悟过来,有醒来和起来两种意思,可分别用于睡着的人和醒了的人(参太8:26)

(a)醒来:

首先用于睡觉的人,就是属灵生命光景还在信仰无知、生活黑暗之中的人,要醒过来。

生活黑暗的人要醒过来,不要再在罪恶中打滚,要脱离黑暗进入光明。

信仰无知的人要醒过来,不要一知半解迷迷糊糊,要离开道理的开端,从婴孩长大成熟为大人

(b)起来:

其次也可用在那些醒了的人,但在属灵生命光景却仍是坐着不动、事奉懒惰的人,一样要起来。事奉懒惰的人要醒过来。

(2)救恩在望:

狄更斯在双城记的一句话说:「这是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个光明的时代;这是个绝望的时代,也是个希望的时代!」危机就是转机、黑暗带来黎明。今天看起来是个绝望的时代,但我们却满有盼望,因黑夜虽己深,却也正是白昼将近的必然现象;不但主来的日子更近了,对我们而言,与主完全同在的时刻也日益的近了!所以正有如黎明在望,是满有盼望的,我们可以说:黎明在望,光明就在眼前,现在就是了!

保罗在这里提醒趁早醒悟,由昏睡的状态中醒过来。这是针对基督徒说的,也就是针对我们仍在黑暗中,有如睡着一般,甚至有时昏睡不省,对周遭的环境毫无所觉。一定要趁主还未来之前,快快醒过来,要由无知的状态,进入警戒的状态;主耶稣也一再的提醒我们要儆醒,因为他来的时候近了!

通常小偷也大都是在这个时刻行动,因为这是人睡得最熟的时候,也是最不警觉的时候。

魔鬼撒旦面临牠的末日时,也是拼命的在作工,英国拉提美尔牧师曾经说:「谁是全世界最勤劳、最尽本分的传道人,那就是魔鬼,牠最勤劳,从来没有离开牠的岗位,没有放下牠的职务;魔鬼是个忙碌的农夫,勤劳的撒粺子,而这些都是魔鬼在基督徒睡觉时作的,基督徒若保持儆醒,牠就无法做。」

不让魔鬼得逞,就是要时时保持警觉的状态,才能在属灵的争战中得胜。

2.要改换穿上光明军装(13:12b)

保罗用“穿着”来说明我们的行为也要因着时间将至而更改,要脱去黑夜的暗昧行为、穿上光明的军装。(帖前5:5-6)

基督徒的生命不是一场睡梦而是一场战争。

a.要除去黑暗:

行为上的黑暗,就是指罪,保罗特别用”黑暗”的原因是:

(1)黑暗要与光明对比,说明基督徒不再属于黑暗,不再在罪恶的权势之下,得着真正的释放,无罪一身轻。

(2)脱去黑暗说明救恩的本质是生命的改换,第一步就是除去黑暗在我们身上的工作和影响力,得着真正的自由。

(3)我们与恶魔争战,我们所面对的罪恶军队,就是不洁、醉酒、欺压、不信、不虔、不敬;我们与这一切展开激烈的博搏斗,不是用刀枪箭戟,或甚么十八班武艺,而是靠主得胜,所以时时儆醒,就是时时刻刻要与 神同在,一刻都不离。 

b.要穿上光明:

穿上光明的兵器,显而易见的应指属灵的全副军装(6:1 )

(1)兵器是用来打仗用的,与行为有何关系?

保罗的意向就是:行为的本身是一场属灵的争战,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一般的敌人,乃是诡计多端的撒旦,千方百计引诱我们犯罪,遍地寻找可吞吃的,行为不好就是被仇敌打败。

(2)不可低估了敌人高估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何在?就是靠自己。

(3)与仇敌争战的最好兵器是什么?

就是保守生活的光明见证,所以我们要穿上神所赐的全副军装,有光明国度的光明兵器,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可说就是充满了荒宴醉酒、好色邪荡、争竞嫉妒,而这一切都是现今这社会最普遍的现象。

    诗人雪莱有一句诗是我们很熟悉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黑夜己深、白昼将近!

我们既晓得当睡醒的时候己经来到,我们应当如何呢?就是要脱去暗昧的行为。保罗在这里用衣服来比方我们的行为,要把污秽肮脏的衣服脱掉,也就是弃绝一切属于黑夜的事。

此外,还要带上光明的兵器,就是要行出光明的行为,才能在这黑暗的时代为主征战,靠主得胜。

我们行在光中,应该拒绝黑暗,没有一个罪恶不是存在黑暗之中的,神是光,我们对 神的光亮不会加增甚么,但我们能把神的光反射出来,当主的光照射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就将那光投射在黑暗之处,使那些坐在死荫幽谷的人,也可以成为神的光明之子。

所以在积极方面,我们要带上光明的兵器,也就是穿上基督的义、活出基督,作黑暗中的明光,与黑暗的权势争战。而消极方面,不要荒宴醉酒,不要好色邪荡,不可嫉妒争竞,因为这些都是属肉体的行为,也是世界一般人的行为模式。

当我们活在肉体中,用世界的模式生活,我们就是在与圣灵相争,也就是与神相争,若顺服肉体就是与神为敌了!所以千万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去争名赌气,去竞利贪财。

3.要披戴基督端正行事(13:13-14)

a.要行事端正:

(1)规规矩矩的行为:

端正就是合适、合宜。或者是美好的样式,生活表现得人尊重。

林前14:40凡事都要规规矩矩的按着次序行,规是画圆、矩是画方,讲的是依此尺度所规范,就能合乎标准,基督徒的言行也必须要有合宜的尺度,圣洁光明就是最好的尺度。

作人处事时,内心要方(正直)、外表要圆(谦柔),才是合宜。

说话更是要合适、话不到时不说;穿衣服不是衣服漂亮就好,要合身才好看、更重要的是要合适的场合。

基督徒的行为也要合宜,才合乎基督徒的身份。

(2)光明磊落的态度

好像行在白昼:光明磊落就是我们的生活态度,没有一件事是不能曝光,不能让人知道,就是我们的尺度,怕被知道的事不作、怕被听见的话不说,就算人不知道、没听见,还要明白在上帝面前是无法隐藏的。行在白昼,也可说就是行在上帝的面前,就是行在光明中。

我们行事为人是端端正正的,好像行在白昼,我们基督徒是透明也透亮的,没有甚么事是见不得人的,没有暗中的事,也没有暗中的话,当然更没有甚么暗箭、暗鬼等罪恶的事。每个都是坦荡荡,赤露敞开。

这是我们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基本态度。

(3)心思行为的圣洁

不要再落入黑暗:保罗举出三项行事为人,有分别代表的意义

行为的黑暗---荒宴醉酒

思想的黑暗---好色邪荡

内心的黑暗---争竞嫉妒

可以看见很多人喝醉酒,在路上摇摇晃晃的走路,或者抱着电线竿呕吐。

而我们平常看杂志、看电视,不是灵异就是色情!几乎所有的报章杂志电视电影,都是在算命闹鬼,不然就是色情淫乱。你只是去洗个头,你的眼目就受到污染,你转个频道,你就得担心是否给孩子看到,或看到脸红的画面,几乎逃都逃不了。

我们基督徒在这个黑暗的世代,时时面对属世属灵的拉拒战,非常的痛苦也非常的辛苦。          

    第四世纪出了一位最有名也最有影响力的圣徒,名叫奥古斯丁,他是个蒙神大用的人。

但他原是个浪子,一生与两个女人习习相关,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是他的情妇。他母亲非常虔诚,他的情妇却非常放纵。他一生受这两个女人的影响很大,母亲天天为他流泪祷告,求主能让他悔改,被主得着;而他的情妇则天天败坏他的德性,引诱他放纵情欲,甚至还生了一个私生子;奥古斯丁虽然当时是米兰大学的教授,学问非常渊博,但总是被罪恶的力量胜过,使他痛苦万状,行不出善,也拒不了恶。甚至被罪恶捆绑得动弹不得的时候,想要去自杀。

奥古斯丁深知个中苦味,却无力自拔,但是神却没有放弃他!有一天就在公元386年的一个夏天,他坐在朋友亚立普的花园中,不断的流眼泪,因为他虽然满腹的学问,却总是脱离不了罪的捆绑,每天过着身不由己的生活,他虽然也很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但缺乏脱离旧生活的决断力,真想自我了断算了!

正坐着的时候,他忽然听见隔壁一个小孩在唱歌:「拿起来读!拿起来读!」读甚么呢?正好有一本他朋友的书在旁边,他就拿起来一看,视线就落在这些字上:「黑夜己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他当时没有再读下去,他说:「我没有再读下去,也没必要再读,刚看完这句话,一道明亮的光就充满了我的心,一切黑暗疑虑,霎时消失殆尽」。这段经文像一道光,有如当头棒喝光照他,他立刻俯伏下来认罪悔改。这段经文不但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也成了他一生最重要的祝福。从此这真理的带子就系在他腰上,带领他走正当的道路,不让他再放纵情欲了。

b.要穿上基督:

(1)有基督的生命特质:

披戴此字常用来指具有某种特质和品格,名词则是指内部构造、建材、基础。

穿上基督正如林后五:17所说:脱去旧人()、穿上新人(基督),有基督新生命、不再是老我。

也像加3:27和罗6:1-11所说受洗归入基督的人是与基督同死同活。

(2)有基督的心思意念:

”安排”指的是关心,不再筹谋肉体的私欲:一天到晚只想吃什么美食?穿什么名牌时尚的衣服?住什么豪华大夏?开什么豪华汽车?

只专心以基督的心思为心思,以基督的关心为关心,以基督的筹谋为筹谋。

保罗在这里要我们披戴基督,就是要我们全人都受圣灵的管理,而表现出神儿子的形象,有祂的样式。

但我们仍在肉体中,我们就难免会受肉体的影响,因为我们虽然与天上有交通,但我们仍寄居在世上,有时常会忘记在世只是客旅、寄居,忘记了自己天上的家。

所以保罗在此提醒我们,不要只顾满足肉体的欲望,而失去主再来时的真正喜乐与满足。所以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顺从圣灵的引导,活出基督,在人前有好见证,在等候主来的时刻,随时做最好的预备。

在德国有一所教堂,有一个墓志铭刻着几句话:『我们的主耶稣对我们如此说:「你称我为主,却不听从我;你称我为光,却不看见我;你称我为道路,却不走在路上;你称我为生命,却不盼望我;你称我为永生,却并不寻找我;你称我为仁慈,却不依靠我;你称我为尊贵,却不事奉我;你称我为公义,却不敬畏我;你称我为丰盛,却并不祈求我;我若定你罪,可别怪我!」』盼望每位弟兄姐妹,存着热切等候的心,时时儆醒,披戴主耶稣,在主来的时刻得神赞赏,无可指责!

黑夜己深、白昼将近,激励我们,我们身处的黑暗是暂时的,不要害怕黑暗,更不要向黑暗妥协。我们欢喜世上一切的痛苦将过去。更提醒我们,主来的日子近了,虽然我们暂时身处黑暗,但我们却必须生活光明,要更加留意,预备自己迎接光明,才与主有份。你准备好了吗?

 

第六讲第六节  效法基督

6.6.效法基督-弟兄软弱的接纳(14:1-15:13):

彼此接纳是这段的主题(14:115:7)。

为何要接纳弟兄?因为基督接纳我们,所以我们要彼此接纳(15:7)。我们效法基督,先有彼此接纳,才能彼此同心(15:5)。保罗以一章大篇幅表明此事的重要。

保罗清楚告诉我们,教会的弟兄姊妹中,有“坚固的”和“不坚固的”两种人(罗15:1),而关键是“信心的软弱”(14:1),“不坚固的”不是意志或品格的软弱,不是指“意志薄弱容易被试探胜过,而是敏感的基督徒,优柔寡断,顾虑重重,欠缺良心自由”(参scott p483)。

“信心的软弱”究竟是何方面的软弱呢?是谁容易有这方面的软弱呢?

在“食物上”无法出于信心去吃(14:23)是这类信心软弱的弟兄姊妹最在意的问题。显然的,罗马教会中的犹太信徒,遵守旧约只吃洁净之物(14:1420),保罗完全遵守耶路撒冷会议的判决,给犹太基督徒自由继续他们文化和礼仪,也要求外邦基督徒禁戒会伤害犹太基督徒过度敏感良心的作为,如:避免祭偶像之物,和不是按照规定宰杀的肉类。

保罗讨论的次序,是就教会内的“吃与不吃”的问题,所引发的彼此“辩论”、引起的“论断”问题,先教导停止论断(14:1-2)。再就避免因论断引发“使人绊倒”的遗憾发生,并就“吃与不吃”的圣经原则教导圣经更看重的事(14:13-23)。最后,就坚固者担代软弱者,就是效法主耶稣基督,并荣耀神的名,这-“荣神益人”的人生至高原则,作为我们的生活准则(15:1-13)。这使我们的人生有从神而来的各项恩典,成为有盼望的人生,这是保罗对基督徒所要过的“福音生活”最衷心的结论和祝福。也作为他对福音生活讲解的结束。

保罗希望弟兄姊妹不要有坚固软弱之分别,而能彼此接纳,彼此同心,彼此和好,各安其所,同心合一的敬拜神。这是最重要的合一精神(15:5
   
如何具体落实呢?

6.6.1.不辩论疑惑的事(14:1-12)(参14:1341013之“辩论”、“论断”重复出现)

6.6.2.不绊倒软弱的弟兄(14:13-23)(参14:132021,“绊脚”、“跌倒”)

6.6.3.要担代软弱的弟兄(15:1-13)(参15:1,“担代”)

6.6.1.不辩论疑惑的事(14:1-12):

1.绝对接纳的原则(14:1-3):

.接纳取代辩论(14:1):

(1)辩论是要区分不同,但是接纳是要接纳不同。在教会中,要以接纳的原则,取代的辩论心态。因为“接纳”的原则在“疑惑”争论的事上,是绝对高过相对辩论。

(2)信心软弱者参前面序言的讨论。

(3)论断是指在思想上、意见上加以解释,判断和决定,以自己的观点,评断他人。这段经文可直接译作:“不要为个人的意见下判断”。

(4)教会肢体间常因某些信念不同就彼此辩论。新约除了犹太书3节对我们为“救恩”和“真道”竭力争辩外,提前1:4保罗要我们避免只生辩论不能建立人信心的事。千万不要把教会变成辩论会。

(5)辩论是自以为是,自以为看法绝对正确,不肯接受他人看法,硬要他人接受我们的看法。所以因着争辩而激怒对立,造成破坏而一。

(6)“疑惑的事”指的是仍有“争辩的事”,有些英文版本作“不同的意见”。保罗似乎也把他相对化,而不是绝对不可更改的意见。

(7)坚强的弟兄,不需要在一些软弱的弟兄犹豫不决的事上,以自己个人主观的意见,为软弱的弟兄作决定,都要靠主决定。

(8)接纳软弱的弟兄,希望他不致因我们的观点不同而被弃之不顾,反而能因为我们的爱心接纳而信心更加坚强。

b.绝对禁止的态度(14:2-3):

(1)信心者与软弱者有所不同:(14:2

信心者是相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者,因着自己信仰的背景不同,只吃蔬菜,对基督信仰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的尺寸拿捏和自由就不是有十足肯定的把握。(参提前4:3-4

素食主义者的动机很多,个人身体机能因素,或他们深信素食对身体较肉食健康,或纯粹出于个人喜好,这些并非保罗所关切的,保罗所关心的乃是那些因为“信仰顾忌”,不能有信心吃百物,所以会造成教会弟兄姊妹之间关系紧张的人。若以吃或不吃来彼此争辩,甚只以此作为属灵与否,那就更不对。保罗承认两者有不同,并不粉视太平,但要求彼此接纳而不争辩。

(2)绝对禁止相互藐视和定罪:(14:3

重要的不是吃或不吃,而是彼此相互关系和彼此对待的态度。

“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轻看”就是看不起,或是藐视(路23:11,帖前5:20),也就是“蔑视”。这原出于人的自高,对人的不尊重,损人自尊,增己骄傲,是损人不利己的态度。一切都是神的恩典,轻看人就是自贬。

论断可以严格的看作“定罪”,也就是以他为有罪。不可论断在罗2:1也视作定罪。

(3)如何建立彼此接纳的关系:(14:3b

    保罗要求是基于“神己经接纳”,不论吃或不吃,信心坚固和软弱的弟兄,双方必须认知:对方是神所接纳的人,和我一样。

要决定我们对弟兄的态度,最理想的方法是看“神对待他的态度”,这比“金律”(路6:31)更高(参stott)。

弟兄彼此不同看法最好的原则是接纳,不是论断,或相互轻视。

2.绝对接纳的原因(14:4-12):

保罗在14:1-3立下绝对接纳的原则时,在14:3写下“因为神己经收纳他了”的原因作为伏笔,14:4-12他接续说明了两个原因:

(1)"主人“(14:4),我们都是主耶稣的仆人,也都为主而死,为主而活(14:4-9)。

(2)“弟兄”(14:10)我们彼此都是弟兄,岂可互相轻看,论断,我们将来都要在主的台前接纳我们的主人审判。(14:10-12

保罗这两个原因,都是透过“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14:4),"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又为什么轻看弟兄呢?(14:10)这两个问题回答,来表明他要求弟兄彼此接纳的原因在:神己经接纳(14:3),主耶稣是他的主(14:4)人和我们彼此是弟兄(14:10)。

a.我们都是主耶稣的仆人(14:4-6):

(1)论断主的仆人是无理的行为(14:4

“你是谁?竟然论断别人的仆人呢?”这有当时代的背景,就是一个人干涉他人的仆人的行径,在当时是不合宜,不礼貌的。

更何况我们批评的是主耶稣的仆人,我们不要忘记我们自己也是主的仆人,自己也是作仆人的人,更无权去批评其它的仆人。中国俗谚打狗也要看主人”虽然俗而不雅,但事实却是如此。

“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更说明我们不该干涉他人的仆人。

“站住或跌倒”说明他们做的好不好,无需向我们负责,我们也无权干涉,自有他的主人去嘉许或责备。

“自有他的主人在”,说明这“都只是关乎他主人的事,其它人不必多管闲事”。

教会中任何人的对错与好坏,我们都没有资格论断他人,我们自己都要向主负责交帐,能否得主的喜悦。

保罗并不是要我们“不管别人”漠视他人毫不关心。我们当然不必同意别人一切作为,就如同别人不必然同意我们的一切作为,但我们不可批评论断,而必须接纳他人,为他们祷告、帮助、鼓励。

“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保罗用一个正面的结语,来说明他对神的信心,也要我们对人以“正面的期望”取代“负面的论断”。固然现在我们看见的是"跌倒"的弟兄,但在神的恩典中,他必要成为“站住”(坚固)的弟兄,因为我们相信“神能”使他站住。

我们的信仰就是“在软弱的人身上看见神大能的改变”,若如此,我们就不会短视论断他人。因为论断弟兄就是看不起我们主的大能。

留意我们说过的闲话,有一天将句句供出来(太12:36)。

(2)为主坚心感谢的心志(14:5-6

主的仆人所作的事都是为他的主人,这是仆人的首要原则。所以“为主”(14:6)不仅出现三次,也使保罗下个段落引申出的主题“为主死,为主活”的基督徒生活原则(14:7-9

(a)不过,保罗还是先解决教会实际的问题:“守日”和“食物”的基本态度,就是“坚心”,"感谢",就是:“为主坚心感谢的心志”。

保罗看重的不是盲目遵守传统,人云亦云的作法,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自己的心领受神所赐与的恩典。

这是对基督徒最重要的考验,一切我们所作的事能否为主而作?能否经过自己的深思成为坚定的信仰?能否凡事为此感谢神的作为?我们有这三项心志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一样"。在这节经文中的“日”是指什么?

基本上有3种看法:(1)此日与14:2的“食物”有关,就是在哪些日子不可以吃那些食物。(2)指旧约节期中某些要守的日子,(3)只选择黄道吉日。

第三种是绝对不可能,保罗绝对不会同意此择日的迷信。

第一种也缺乏进一步的证明。

比较可能的是第二种,就是某些旧约节期是否要守的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会涉及到"守安息日"与“守主日”的争议问题,犹太的基督徒当时仍守某些特定的日子,而外邦人基督徒只守七日的第一日,记念主在七日第一日的复活。(这要另行讨论)

保罗给每个人很大的自由去“看”,也就是“认为”,评定或判断,“强”重要不重要,各人看重的不是犯罪违背真理,只是观点不同。

但我们要留意,保罗曾在歌罗西书:2:16指出;“不拘在饮食上,或节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让人论断你们。”显然保罗指出一些错误遭人论断的事要避免,和罗在罗14章此处有所不同,需要作为解释此节的前题。那些以此人的教导的规条,作为自夸骄傲的事,是动机上截然的错误。

保罗因此要人“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意见坚定可参考罗4:20。是一个“被动式”,也就是被神所坚固。及罗4:21满心相信。

我们要明确知道我们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必须是一个成熟的基督徒,在我们的信仰上必须清楚明白我们所做的事是否合乎神的心意,被神悦纳。若我们确信我们所领受的合乎真理,心中的意念就不必因人而左右,也不要论断左右他人。“心意坚定”对应的应是14:23,出于信心而不是疑心。

 

(b)在坚心相信的原则下,可能吃或不吃的弟兄姊妹,各自深思后,都有自己的决定。保罗觉得这也无妨,最重要的是“为主”和“感谢”。吃或不吃虽然不同,但为主感谢的原则却相同。

守日的,直译作“思想日子的”,也就是觉得某些日子特别重要,常常记得。可能他们认定主特别看重这些日子或合乎主旨意,也如此领受,所以,守日是为主守的。

“为主”强烈的提醒我们,做与不做都是出自为主,不以自我中心地高举自己的意见、习惯、喜好。

“为主”也作为14:7-9的伏笔,保罗会提出他如此教导的根据思想。

“感谢”说明了吃肉和吃蔬菜的人共同的原则,就是为神丰富的供应感恩,也存感恩的心享受神的供应。

b.我们都是为主而活的人(14:7-9)

14:4-6强调的是“我们是主的仆人被神接纳“所以,不要互相论断。

14:7-9接续说明了第二个原因:“我们都是为主而活的人”,更不应互相论断。

(1)全然为主(14:7

保罗提出一个“地上子民”与“天国子民”截然不同的“思想,就是”为自己”和“为主”。“为自己”说明我们信主之前的人生思想核心,就是“以自己为主为中心”的人生观。“为主”说明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为了主”,以主的荣耀和以主的思想为我们人生观的核心价值。

“为自己活”原意是自私的生活,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舒适,只为满足自己的愿望。

“为主活”指我们活着为讨主的喜悦,为了服事祂。

“为自己死”“为主死”只是作“对比”的说法,也说明我们面临死亡时,不因自己的痛苦就撒手,虽然人盼望不经折磨告别人世,但痛苦折磨面临到时,我们仍愿为主承受,不愿自我结束。

"为主死"则说明我们为主殉道必须面临英年早逝,遗孤无人照顾的抉择时,仍愿意把自己交托给神藉此荣耀祂的名。

(2)全然属主(14:8b

保罗说: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直译可作我们是“属主的人”。我们一切都属主,一切都按祂的旨意,没有一切事可以按自己的意思行。

(3)祂是我主(14:9

保罗把“弟兄姊妹彼此关系”的原因,引向"基督的死与复活"这一尊崇的神学主题所为何来?

他显然不希望我们以稀松平常的态度而忽略了这事的重要性。

他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把“基督是主”的主题从信仰的层次,落实在生活层面,使信仰和生活真正ㄧ致以“基督是主”。

保罗把这个主题作二个不同层面的分析。基督死与复活的救赎性事工。(14:9a)基督作死人活人之主的君王或权柄。(14:9b)这说明祂以救赎作基础,真正得着统治一切的君王的权炳。

c.我们都要在主台前说明(14:10-12):

保罗在说明基督徒彼此接纳的第三个原因,就是我们都要在末日站在主的台前,将“自己”的事,向主交代细说明白。这个原因比前二个原因,更令人震惊,因为到时“我们论断别人(审判别人)”,都要在主台前接受审判。

(1)不可论断轻视自家人(14:10a

保罗首次用“弟兄” 这个字,直接了当说明坚固者和软弱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弟兄姊妹,同

属基督的自家人。更明显的就是就是对比“你”和“弟兄”,彼此之间的平等地位的关系。更在“弟兄”之前加上“你的”,强化二者的互属关系。

“论断”直译就是“审判”,包括对弟兄的谴责论断的态度。

“轻视”指的就是对弟兄傲慢鄙视的态度。

教会不是“法庭”而是“家庭”,是我们不可论断的原因。教会肢体之间不可相互“轻视”,而要相互“重视”。

我们必须改变尖刻批评的心态,成为柔和关怀弟兄姊妹的人。

(2)在主台前交代明白(14:10b-12

u “站在主的台前”,说明我们(你和你的弟兄),加上保罗自己,所有的人,都将面对真正的审判者,我们的主,“站在主的台前”给我们当头棒喝,我们知道只有主才是审判者,我们没有权力坐上审判台,我们都是台下列席的被审者,我们都是平等的(罪人),无权审判论断别人,定人的罪。

v “站在主的台前”更提醒我们耶稣所说的:“你们不要审判人,免得你们被审判”(太7:1直译)。特别,“审判要从神的家(教会)起首”。

w我们论断他人,要趁现在早日悔改,以免他日在神台前辈审判。更要小心论断错误,在主的台前更显出羞愧与无知。

x保罗引证以赛亚书45:23作证,证明主耶稣基督对万有的审判权炳。“主凭着我的永生起誓”这句型是“先知式”的默示开场白。基督在约5:24曾说"那听我话,又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己经出死入生了“。基督以祂自己的尊严,严肃地向我们说明宣告祂的审判权。祂以祂自己“活着”(改为永生),说明祂永不改变的真实。

y “万膝跪拜,万口承认”,说明“万有”,全世界,全宇宙必定会有一天在神的台前,谦卑尊崇地承认神的审判权,神的审判也将临到万有:信徒(罗14:10-12、林前3:11-15、林后5:10)。地上一系列各样审判(启6-11章、15-16章)。兽和假先知,魔鬼(启19:2020:1-3)。)外邦诸国(诗2)。以色列(结20:32-38)。撒旦最后审判(启20:1-10)。非信徒最后白色大宝座审判(启2011-15(参博爱思<罗>卷四p358

既然基督如此严肃宣告祂审判的真实不改变,我们最终也将承认祂的审判权,现在我们又如何能僭越祂的审判权去论断弟兄姊妹呢?

但愿我们真心跪拜俯伏在神面前-谦卑在祂面前,而不以傲慢的态度看弟兄。

万膝跪拜就是要对付我们傲慢的态度,使我们学习谦卑。但愿我们真心开口承认在神面前-赞美感谢在祂的面前,而不以傲慢的态度看弟兄。

万口承认就是要对付我们论断的态度,使我们的口用来感谢赞美神的名。

z“亲自...在神面前说明”中,“说明”原意指纪录簿,也就是指"帐簿",引申可作交代明白,或是交帐。我们在末日要向这位审判的主将我们一生所作的事,所说的话,包括我们论断弟兄的话,一字一句的向主交帐,交代明白,我们必须为自己负责,而不可能逃避,若我们真明白有一天要在审判台前,岂不更应谨慎我们的所言所行。

6.6.2.不绊倒软弱的弟兄(14:13-23):

接续不论断弟兄的教导,保罗提出第二个弟兄姊妹彼此接纳应具体落实的原则,就是不绊倒弟兄。

我们可以在这小段经文中看见保罗三次直接提到“跌倒或绊脚”(14:132021),此外,更加上“叫弟兄忧愁”(14:15),“叫他败坏”(14:15),说明这事的重要,说明“吃与不吃”的重要点在“不使人绊倒”。

另一个原因,也在与我们基督徒自身的见证可以不被伤害有关,免得我们因此“被人毁谤”(14:16),反要“为人所称许”(14:18)。

更重要的是:为了“神的工程不毁坏”(14:20),和“基督爱人的道理”(14:15),和以"教会的和睦德行来服事基督"(14:18-19)。

有些人会问,为何我要承担这些?因为这就是坚固基督徒的责任。坚固的基督徒不但在态度上不论断弟兄,在行为上也不作绊倒弟兄的事。

1.行出爱的道理(14:13-15):

a.停止论断的习惯(14:13):

(1)保罗在12:13用了一个双关语,就是“论断”与“定意”。定意和上面的论断是同一个字,且是经过思考、评判、衡量,选择最适当的行动。

(2)保罗用“倒要”也就是“但是宁可”及“相反宁愿”,要我们放弃论断,重新定义。

(3)保罗用的论断文法上是现在时态,是个对论式的命令,告诉我们,过去我们这样作过,现在应当停止,不要在作了。说得明白些,"让我们不再有彼此论断的习惯"。这对现代基督徒而言,特别是有此问题的基督徒,真是一句言之谆谆的教导。

(4)保罗不是说“不可论断”,而是“不论断别人”或“不再彼此论断”。你若要“论断”就不妨从“论断”自己(自我省察)着手。这句微妙的双关语就是保罗的用意。

(5)我们要好好的思考的问题,不仅是基督徒自己本身,更是要考虑到我们如何影响别人。要考虑的是我们是否会使别人绊倒,而不单凭自己的对错标准。

(6)“绊脚”和“跌人之物”是两个名词。前者可译作“绊脚石”,后者可译作“网罗或陷阱”。这二者作用相似但性质不同。“绊脚”是指无意中叫人跌倒的东西,好像路上不易看见的石头绊人的脚,“跌人之物”则是指有意叫人跌倒的东西,是预设的陷阱或网罗。

(7)不论无意或有意,保罗要我们小心防备那些可能会叫人跌倒的事。保罗要我们“定意”,也就在行动上下决心不伤害弟兄姊妹,凡是会阻碍弟兄姊妹信心长进,使对方绊倒之事,都要好好的思想评断。

(8)耶稣曾向彼得说“你是绊我脚的”(太16:23),说明拦阻神的工作,就是设下陷阱引人入罪。

b.不绊倒人的确信(14:14):

保罗以“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作为不绊倒弟兄的信仰根据。为何保罗如此说?

(1)第一个原因,是可能那些坚固的弟兄们会“据理力争”,认为保罗要他们不绊倒弟兄,难倒保罗不明白“凡物皆净”的信仰真理?他们如此行,又如何会成为“绊倒人”呢?究竟是吃或不吃呢?保罗体谅这些坚固的弟兄进退两难的处境,说明他知道信仰的真理上,吃不是问题,所以他表明他也确信。

(2)第二个原因,则是保罗要他们明白,问题不在可不可吃的真理,这真理是毫无疑问的。更是深思的是“按着爱人的道理”(不只是信仰的真理)。也就是真正要考虑的问题。为何要认真考虑?因为“基督己经替他死”这爱的道理,也就是“爱就是舍己”,必须在基督徒当中真正落实。

(3)“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是一句极强有力肯定的话。“凭主耶稣”就是“在主耶稣里”,特别在罗马书是指心灵里与主合一(参6:11)。更确定的意思是,“按着(圣经)基督的真理”(太15:11,可7:1)。也就是保罗所说的,和主耶稣在福音书中记载的教训是相符的,更重要的是他完全相信主耶稣的教导,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有保罗这种愿意“被说服”的心志,不论在理智上,或心灵上,愿意降服在基督的教导,才是克服我们自己“据理力争”,以自我为标准的问题。

(4)保罗的重点在告诉坚固的弟兄,在信仰真理的对错上,他们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这个基本信仰观念是对的。他也曾在提前4:4说过:“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谢领受,就没有一样可弃的”。这也与神创造万物看为美好的意念相符(创1:31)。

(5)问题是:“有人看某些物是不洁的”(14:14b),这样的事实确实存在于弟兄姊妹中,也就是我们坚固者的责任,是替那些软弱的弟兄姊妹着想,我们必须要看的不是我自己的想法,而是他们的想法。先设身处地的为软弱者着想,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6)保罗在此有一个对比,就是“本来没有不洁净”和“人以为不洁净”。“本来”是指“在它本身”,也就是指“凡物”,神所创造的世界及其上的一切资源,就其本质上来说没有不洁净,所有的不洁净,都是“人以为的”。所以,“客观上的不洁净”和对照“主观上的不洁净”,就是保罗要表达的。

(7)“不洁净”不是一般含意的不洁净,应是指“礼仪上”的不洁净(参考可7:2、徒10:142811:8)。也就是说,对一些明白基督所成就的工作,己经改变了旧约律法礼仪的处境,不再完全照字面遵守,而是凭信心去遵守。这些得着真理与自由的基督徒,己完全不再被律法礼仪所限制了。

(8)但对部分尚未接受明白此真理和内在自由的基督徒来说,他们无法不照字面遵行律法和礼仪。所以,客观地说,他们无论如何,在律法和礼仪上都己经洁净了,但主观上,他们自己却认为仍是“不洁净”。

(9)所以,某一样从客观上来说,没有一样东西在礼仪上是不洁净的;但是,如果一个人认为某一样东西是不洁净的,那一样东西对那个人来说,就是不洁净了。(参cranfield)。

(10)“以为”就是“算作”、“当作”、说明这人有一个礼仪上的思想,让他自己在主观上认定这物是不洁净。我们可以明确的分出“客观的洁净”和“主观的洁净”,保罗说明他自己在信仰上也是有准确信仰真理的知识。

c.效法基督的爱心(14:15

(1)保罗说明了他对凡物洁净的确信后,又以15节接回13节的主题,就是“不绊倒弟兄”。在14节之后说明,我们不但要有“知识”更必须有“爱心”。也就是不因食物叫弟兄忧愁或败坏,原因是“基督舍己爱人的道理”是我们必须“按着行”的准则,使弟兄跌倒,就偏离了这准则。

(2)为何保罗会如此强烈地说这与“基督的爱”不符?主要的原因乃在“忧愁”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和合本和吕振中译本所译的“忧愁”,现代中文译本译作“injured”(受损、伤心),都只点出了人的感受,却无法反映出其真实的状况。NEB译作“受蹂躏”,固然强烈,也未说明出其原因。

(3)忧愁(    )的原因何在?强烈的弟兄要求软弱的弟兄姊妹吃他们以为不洁的食物,

或是当着软弱弟兄姊妹面前吃这些食物,甚或以此为树立自由不受限制的榜样,所行成的群体压力”,导致我们刻意地干犯了那些软弱的弟兄姊妹的信心,使他们违反他们所相信的神的旨意。以致在信心上出现缺陷,而失去对神整全或完整的信心。

(4)保罗提醒我们,不要去干犯(bother)或使人的信心受损(injured),以致弟兄姊妹的信心混乱或受伤,原因就在此。当我们不顾软弱弟兄姊妹的信心,而任用自己属灵的自由,造成他们在属灵方面的毁坏,就不是真正遵行“爱人的道理”。因为爱是不漠视软弱的良心,爱因为尊重对方,就反求诸己,限制自己的自由。

(5)“按着行”,“行走”或“行事”,指的就是人一生的活动和道路,也就是我们人生的生活。“按着”,说明人生道路必须有的准则。

(6)保罗用另一个字“败坏”来说明可能造成弟兄姊妹跌倒的伤害。中文和合译本的“败坏”,中文现代译本译作“毁了”,都不明确所指为何?吕振中译本“失丧”和思高译本“丧亡”,和NRSV的“ruin”(灭亡),则更清楚地说明此事的严重,甚至会使人“灭亡”。我们岂可不关心人的得救。

(7)若对照上文“基督己经替他死”,则更清楚,“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基督为他死,为要拯救他的生命,他也相信基督为他而死,我们怎可使他的良心信心受损,以致缺乏信心担忧灭亡呢?

(8)"基督替他死"就是"爱人的道理",基督的爱大到一个地步,愿意替他而死,舍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自己,不再坚持己见,避免伤害弟兄姊妹。

(9)当然,使人得救与灭亡不是我们能成就的工作,但若因我们败坏人的信心,使他因缺乏对神的信心而终致灭亡,岂不破坏了基督的爱的工作。

(10)基督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救人,我们想"食物"这件事是何等小的一件事,我们是否愿意为主的爱能成全,牺牲自己所坚持的“小事”,以免因着我们一点点的坚持而被绊倒。

(11)保罗以基督的拯救舍己为榜样,勉励那些有真理和自由知识的坚强基督徒,学习基督“放下自己”和“自由”,不自私地坚持自己的自由,以免拆毁破坏,反而能活出爱心造就他人(林前8:1)。(12)我们可以有几样小小的结论:

爱心是我们生活至高的准则,任何自私的坚持自由和小事的权利,都有损爱心。

要小心谨慎地使用"知识"和“自由”,这是好的,却不能滥用以免伤害他人。

爱人的道理,是以基督的舍己准则,我们效法基督的爱学习“放下自己”。

2.彼此和睦建立(14:16-19

保罗继续不绊倒弟兄的理由,第二个关键就是,不可被人毁谤,反要为人称许。

重点己经从“他”(软弱弟兄),转到讨论“你”(坚固的弟兄)身上。也就是坚固的弟兄自己要明白,除了不叫软弱的忧愁,不叫他败坏之外,自己本身要留意“被人议论”的问题。

特殊的是:不可叫你的“善”被人毁谤。不是“恶”被毁谤,因为那是无话可说,问题是“善”做对的事也会被议论,保罗还要我们留意?

核心的价值也从“基督舍己的爱”转向讨论“神国的公义和平并圣灵的喜乐”,这才是比吃喝更重要的事。

保罗的教导又是什么?保罗的意向是:消极的是不可彼此论断(14:13),积极的是:“追求和睦,彼此建立”(14:19),那是神国度和睦性质及圣灵的工作─合一。

a.不因善被人毁谤(14:16

 (1)“善”这个字如何解释?

善的原意是指“好事”。中文"你的善"是指“你们的善”,“你们”是指谁呢?若确定清楚,“善”的意义也就清楚了。

若根据本段上下文的意思,“你(们)”应指“刚强的弟兄”,而不会包含软弱的弟兄或其它的人。

因为保罗在此谈的是教会弟兄姊妹的关系,固然教会要避免因纷争使外邦人议论批评,但保罗此处不是讨论这问题。虽然保罗下文“神国”的教导是对所有人,但此处的“你们”应延续徒14:1起都指刚强的弟兄比较顺理成章。

(2)若是“刚强弟兄的善”,那就容易理解,这善指的是前面的“确信”,就是福音的自由。福音的自由是善,但若是滥用,甚至自私地使用,不顾虑软弱弟兄的观感,那就是伤害了“福音及其自由”,使神藉基督的救恩所成就的大工,因着被误解。刚强的弟兄,只为了一点肉或其它食物,就甘心造就软弱的弟兄们在属灵的败坏,诸如此类的自私出现在基督徒当中,不只刚强弟兄的自由易被毁谤,就软弱弟兄的属灵异被败坏,最重要的还是福音因此受到毁谤。因此,"善"不仅指刚强弟兄的吃喝自由,更关系着神救恩的福音。

(3)被人毁谤,可指基督徒中软弱者对刚强者的批评,固然软弱者不应批评论断坚固者,但坚固者自私不顾他人,只为一些吃喝的事坚持自由遭人毁谤,也是应该自省的事。若炫耀自由,则更损害软弱的弟兄了。

b.神国特质的重视(14:17

(1)保罗把弟兄姊妹中引起争论的吃喝问题,引向更高的层面,使我们的眼光注目集中在“神国属灵生命的长进”,而不要斤斤计较“地上物质生活的吃喝”。神的国不在乎吃喝,指的不是吃喝的项目种类,而是指吃喝的态度,就是过度监持吃喝自由的态度,并不能建立神的国度。

(2)保罗用神国的三项特质,来联络教会的肢体关系及生活有何意义呢?保罗要我们注意“神的国度”要藉“教会”向这世界彰显,教会生活的最高目标,基督徒生活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活出神国的公义、和平、喜乐这些特质,向世界证明神的国度己经临到人间。

(3)保罗也用这的三项特质,来确定“神国”的定义及内涵。只有具有这三个特质的教会及基督徒,才是属乎神国配作神的子民,也才是证明神掌权的国度,他们如此的特质及生活才能有吸引人的见证。

(4)“公义”就此处而言应该是指“品德上的特质”,就是“正义”,指行为及生活能合乎神的标准。就保罗书信的核心价值看,我们因罪不可能合乎神公义的标准,因此必须靠信主耶稣因信称义。信主之后也无法靠自己行出义,必须倚靠圣灵才能行出义的标准。我们遵行神的旨意自然就合乎神的标准。我们属神的国度,就必须活出合乎神公义的特质和合乎神公义的标准,我们必须有神子民公义的举动。

(5)“和平”在此仍必朝向品德上的特质,就是关系上的和睦,指与神与人的关系是和平的。与神关系的平安是与人关系和睦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人与神的关系原先是仇敌,因基督十架的救赎而和好。人与人的关系原先因罪而破坏,在基督的救恩和爱中学习饶恕接纳而恢复。神国度的特质就是合一,任何言语行为造成分裂教会肢体关系,都不合乎神国的特质。

(6)“喜乐”在此指基督徒生命和生活的特质。保罗在此特别加上“圣灵中”的圣灵,显然要强调真正的喜乐,乃是在圣灵里经历神藉圣灵所赐下的喜乐。可能,有些误解的喜乐被人追求,所以保罗要特别注明。圣灵的喜乐是一种属天境界内心落实的满足,是圣灵的果子(加6:22)。人世界的事物所无法产生的内心的愉悦心境。也不是人靠事物行为所能得着。而是必须靠与神建立关系,被圣灵充满,由圣灵赐下浇灌在人内心才能得着的。

(7)教会所要追求的是什么?正如耶稣所说的“你们要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太6:33),保罗把神国最优先的价值及绝对的地位清楚告诉我们,期许我们不可因个人一己之私面而坏了神国大业。

c.因神国被人称许(14:18

(1)这一节圣经14:18主要是作为14:16的对比经文,“被毁谤”对比“神喜悦,人称许”,只要照着14:17节所提的,重视追求“公义、和平、喜乐”三项神国的特质,以此服事基督,就不会被人毁谤非难使福音蒙羞,反而会得着神喜悦和人的称许。

(2)保罗说追求重视神国的特质就是“服事基督”,这似乎和我们所认为“服事就是作什么事”的传统观点不同,这对我们有何意义?

(3)“服事基督”在英文REB版本曾译为“如此自证为神的仆人”,也就是一个人如何向人证明,也向自己证明自己是神的仆人,那种清楚明白自己的服事是“真正服事基督的仆人”是何等重要的事。

(4)“服事基督”在吕振中译本加上“本着这种原则”,思高译本译作“凡是按这原则”,都说明服事基督必须在“公义、和平、喜乐”的原则指导,或依循这几个原则,才是真正服事基督。这是服事必须有的正确态度。

(5)知道自己蒙神称义,与神和好,且领受圣灵喜乐的人,能够有此真理的认识,并以神己作成的这三件事,作为自己服事基督的泉源的人,才是神喜悦,才能被人称许。我们服事觉得痛苦及干渇的原因,就是缺乏“泉源”,保罗提醒我们若没有这些泉源,我们无法真正享受服事的甘甜。

(6)上帝给我们明确的“真正服事(基督)的人”,“正确服事的态度”及“享受服事的泉源”,秘诀就在“公义待人,彼此和睦,拥有喜乐”这三个重要的神国特质的追求。

(7)“这几样”中文和合本的翻译是准确的,把公义和喜乐视做一个整体。因为保罗所用的“这样”是单数,却代表几项特质的整体性。

(8)保罗给“服事基督”的人必然的保证,就是“神的喜悦”和“人的称许”,因为人是看外貌,神是看内心。能照神国原则服事的人,必能在神和人面前坦然站立。因为这种神圣灵国子的彰显,使提供我们这圣灵果子的神,看见我们身上有属灵的果子,祂的心满足而悦纳我们。而在我们周遭的人因蒙受圣灵果子的福气,自然就称许我们。

(9)“神的喜悦”,说明我们待人处事的目的在“讨神喜悦”为目标。正如基督的榜样,如受洗时神的喜悦(太3:17、可1:11、路3:22),及在变像山上神的喜悦(太17:5)。保罗也“立了志向,要得主喜悦”(林后5:9)。若我们的人生目标在讨神喜悦,我们就会停止论断他人,也不会再自私炫耀自己的知识和自由。

(10)“为人称许”,就是“嘉许”,指经过考验而被接纳,换句话说,就是,能被人所接纳,能够禁得起人的考验。如:林前11:19,“显明出来”,林后10:18"称许“,提后2:15”得蒙喜悦“。这是不易的事,因为世人常谴责,甚至憎恨我们(约15:18-19),耶稣如此提醒我们。教会也将“领袖条件”加入“好名声”,为的就是怕被外人毁谤(提前3:7)。就如我们的主也得神人喜悦(路2:52),但也被人厌弃(赛53:3)。似乎存有许多的矛盾。究竟我们要讨世人喜悦?真能得他们欢心?

(11)博爱思牧师曾提出一个例子,有次他教会的前任牧师曾教导如何不与世界同流合污“如果没有认为你很奇怪或特立独行,那么你一定不是个好基督徒”,有一个他的朋友听见就补充有智慧的话,“如果每一个人都觉得你很奇怪或特立独行,你肯定不是个好基督徒”。

(12)“称许”原词是古代世界的经济活动,因无纸币而以金、银、铜币交易,因无压币机器,只能自然溶解冷却,又因不是合金,长期使用会损毁不堪使用,而失去钱币应有的价值。这些损毁不堪使用的钱币就被称不被称许,不被认可。而坚持不采用不收受此钱币的商家,就称为正直商家,诚实的人。所以,保罗用这字来肯定真正跟随基督的人,有属神国度的品质。

(13)旧约希伯来的“重量”,也被译为“荣耀”,说明基督徒是有真实份量,不是虚有其表,这是世界所欠缺的品质。

(14)保罗把“神所喜悦”放在“人的称许”之前,更告诉我们正确的先后次序,我们绝不可把神放在次要的地位。企图讨人欢心,只能偶而得某些人称许,但这样作并不能讨神的喜悦。但若我们立志讨神喜悦,就必然得神的喜悦,甚至可以得那些明理之士的称许。至于那些“不明事理”的人的毁谤,主耶稣也曾经经历,我们又何能期望避免呢?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准备立志“讨神喜悦”。

d.追求和睦彼此建立(14:19)

(1)本节一开始以“所以”作为14:17"因为"的结论,也作为14:18“为人称许”的加强。“所以”是保罗常用的。“这样看来”(参罗:5:187:258:12),以两个助词“所以”和“因此”合并加强。

(2)保罗深知此事的绝对性,无人可以例外,所以用“我们”将自己包括在内。“和睦”与“建立”是基督徒团契彼此关系追求相互得益的正面目标。但是,坚固的基督徒常常忽略,以冷酷对待软弱者。

(3)保罗用“追求”说明和睦不只是理想,更必须追求实践。教会的和睦是教会“建立”的基础,根基稳固。中国人所说的“家和万事兴”,教会的复兴,在人彼此关系的联络上,先决的根基就是和睦。

(4)“彼此建立”说明教会的建立是彼此关系的目标,这不是外在硬件建筑的建造,而是内在生命属性的建立,但又如何建立呢?“建立”就是“造就”,说明基督徒一方面是"受造就者“,受神造就,但另一方又是”造就者“,要去造就其它的弟兄姊妹也接受造就的”彼此造就“的关系。

(5)因为我们要被建造成为神居住的灵宫,我们必须是"好材料",有神国度子民的优良特质,也必须和弟兄姊妹彼此联络,用和平彼此联络,也必须按步就班的,长期的建造。

(6)寻求与人和睦,寻求建立造就弟兄姊妹,我们必须明白这是神国度的焦点,我们也必须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其它无助、无益于此也微不足道的事,就搁置一旁。

3.神前守住信心(14:20-23

保罗最后提出不绊倒弟兄的理由,第三个理由就是“吃与不吃,都是个人与神之间的信心”。  持守信心而吃,能不自己定罪,那就是福气。若因辩论使自己缺乏信心或造成别人缺乏信心,而存疑心去吃,那就是罪了。

有罪的原因不在吃喝,而在“不出于信心”的吃喝及所有行为,都是罪。

使人信心缺乏而存疑,就是“绊倒别人”,也毁坏了神的工作,这就是绊倒人的罪(不是吃喝有什么罪)。

a.毁坏神工作的罪(14:20-21

(1)“毁坏”明显的是14:19“建立”(建造)的相对词(参太5:1724:226:6127:40、林后5:1、加2:18)。

(2)毁坏原作“松弛”或“拆下”、“摧毁”,特别指建筑物,当然在此是指下文的“神的工程”。

(3)“神的工程”,应指什么?上下文看应指“软弱的基督徒”,神正要他们身上建造属灵生命的信心工程,不可因某一种食物摧毁他们的信心。

(4)保罗他“不可因食物”放在句首,就是为了加强语气,“为了一点食物”而破坏神的工作,是何等没有价值的事?

(5)保罗在此大段4次之多说到此事:因食物叫弟兄姊妹忧愁(14:15),因食物使弟兄灵性败坏(14:15),将吃喝置于神国之上(14:17),再加上此节所说,因食物破坏神的工作(14:20)。我们是否正视此事的重要?

(6)“凡物固然洁净”此处的用意,和14:14的“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用意是相同的,都是肯定神所造的物都是“纯洁”的,就其本质看都是洁净可吃喝的。但是保罗提醒那些就此不顾考量软弱弟兄姊妹因素的刚强弟兄姊妹,必须考虑“善”与“恶”的问题,14:20的“罪”(恶),和14:21的“好”(善)的问题,就在刚强者若考虑软弱弟兄姊妹的良心就是善行,自私自义不考虑他人就是“恶”。

(7)如何认定是恶(罪)?一个人吃喝到一个地步,导致“绊脚石的产生”,伤害了软弱弟兄的良心,那就是”恶“。同样的,如何认定是”善“?一个人不是不可吃或不可喝,而是考量他当次吃喝时,会不会造成别人跌倒,若会,他就必须停止吃喝某些食物,如此为人着想就是”善“。

b.神前守住信心的福(14:22

(1)“你”有信心,指的是信心坚强和信心软弱的弟兄姊妹都适用的信心原则。

(2)“有信心”指基督徒信主时拥有的信心,信心的大小可能不同,但是有信心的特质是必然的。因此保罗不单指我们要有信心,更是提醒我们“己经拥有信心”。

(3)“你(自己)在神面前守着”,不是指信心隐藏起来不敢在众人面前公开承认自己的信心。而是指在吃喝某事上有信心去吃喝,只要自己单独在神面前享受你的自由即可,在人面前可能使人跌倒时,就不必公开张扬或使用。

(4)你在神面前“守着”,原意是“有”,因信心而有的看法,是你自己私人和神之间的事,你有此确信,只要在神面前守着就好,不要成为公众的争论,叫人忧愁跌倒和败坏。

(5)简单的说:“你有”在神面前“有”,保罗强调的是吃喝的信心乃是自己个人和神之间的事,千万不要引起争论,使人败坏跌倒的原则是必须考虑的。

(6)“有信心有福了”,是保罗肯定存着信心的人必然有的福气,这福气就是在神面前内心真正的平安喜乐,无忧无惧无疑。

(7)“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初初看来似乎只要“自己以为可行”那就可以为所欲为,或是“能不自责”似乎代表良心麻木不会自责?

(8)保罗当然不会如此说人的信心可以如此关宽松。这句话的“自己以为”和“能不自责”其实有着比较严格的内涵。“自己以为”和“能不自责”其实意义非常接近,“自己以为”可作“认为可行”,就是自己试验过,也以为可行(罗:1:282:18),换句话说,是经过判断而下的决定,而非任意妄为。“自责”的“责备”原意是审判,判定结果不对则“定罪”,也是经过严谨的“审判”的判断过程。

(9)保罗强调的“信心”,在吃喝这件事上是“自己去判断”,“也必须”自己去去肯定自己要采的决定。重点不在决定的结果是吃喝或不吃喝,重点在经过自己判断后,是否有坚定的信心才是重要。

(10)有福的不在吃喝,有福的是“有信心”,而且是经过判断的信心,而不是为所欲为或良心麻木。而能不能“有福”就在乎你自己的判断和肯定,而不是“半信半疑”或“不清不楚”。

c.疑惑无信心的罪(14:22

(1)“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原句子可作“有疑心,若吃,就有罪”。也就是说任何人不要去作他半信半疑或不清楚的事,若是如此,他就仍处在被视为有罪的情况下。

(2)有疑心,即是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与上文的“判断”有关,就是无法作出判断。疑惑就是有疑心(参罗4:20、可11:23),也就是"心怀二意"(雅1:6)。

(3)有疑心,不去判断,又去吃的话,才是有罪。一个人若有疑心,就暂不采取任何行动,而先去寻求在神面前有判断清楚的信心。

(4)如何有信心?就是建立与基督的关系和寻求属灵的光照,一个人在罪恶藉基督保血洗净之后,生命恢复功能,就会判断。寻求圣灵光照的人,圣灵就会在我们的良心中作工,使我们的良心恢复圣灵感动时的接受,圣灵就会使良心功能敏锐,作出正确判断。

(5)有信心的人,会有敏锐的罪恶感去拒绝罪恶,不会让撒但借着良心中的罪疚感使我们良心不安。

(6)良心虽然不是绝对无误,但是不可侵犯(stott),违背良心就是罪。所以吃喝与否,不能随着别人的信心看法,自己却不是出于信心去作,那就是罪。

(7)保罗在不使弟兄跌倒的原则上三个重点是:个人行出爱心的真理,彼此和睦建造神国生命的生命的特质,双方守住在神面前的信心。

彼此拆毁的清单:

一个不肯饶恕的灵。自私。墨守成规。把自己当成别人的神。假冒为善。不能欣赏别人的恩赐。不肯相互包容(弗4:2;雅2:12-13)。缺乏忍耐。不同情别人的软弱(或许只是因他们缺乏我们所拥有的恩赐)。论断(弗4:11;多3:2)。没有根据就一口咬定是别人的错(雅5:9)。互相严厉批评(雅4:11-12,腓利译本:『把对方撕成碎片』)。怀疑别人的动机。辖制别人的灵。势利眼(雅2:1,腓利译本)。仇恨,怀怨,争辩,埋怨,嘀咕。好管闲事。贪婪。苦毒。记仇。自卑感(例如不肯安息在主里面,对自己的恩赐不满意等)。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胆怯。懒惰。挥霍过度。说谎和毁谤。怨恨。嫉妒。自高自大。吹毛求疵。好争论。对别人的立场认识不清。

彼此建造的清单:

乐意彼此顺服。看别人比自己强。一个体贴的灵。与基督保持亲密的关系。愿意认错的灵。诚恳。慷慨大方。富同情心。信任别人。信靠基督,虽然不一定要信靠人,但也表达出对人的信任,知道我们是彼此相属的。喜乐。祷告。谨慎。严以待己。一颗温柔、安静的心(提后2:25)。谦卑(彼前5:5)。把我们的恩赐用在别人身上。待人公平。正直。尊重别人的地位。甘愿饶恕。作事井然有序,认真尽责。诚实。可靠。终于所托。不滥用权炳。顺服在上掌权者。

  (博爱思、卷四、p.p.405-406

6.6.3.要担代软弱弟兄(151-13):

保罗在141此一大段落一开始曾以正面的接纳,说明坚固者与软弱者的关系。在前面不论断不绊倒两个原则之后,保罗在此提出第三个原则要担代

保罗对担代的教导有三个层次:

1.使人受益建造的原则(151-2

2.效法基督榜样的根据(153-6

3.接纳荣耀上帝的实践(157-13

1.使人受益建造的原则(151-2):

a.坚固者担代软弱者的责任(151):

(1)保罗称我们坚固的人,他承认自己是他们的一份子。

(2)坚固是指心灵信心上的刚强(林后1210139

(3)”我们…应该一方面有欠别人的债 说我们像一个负债者,有还债的义务,参114812。另一方面,也指我们道德上的责任,担代软弱者是坚固者的责任(参罗1381527。及罗137”所当得的的原动词)

(4)”担代是承担和负荷。虽也有忍受的意思,但在新约27次中,只有译作忍受(启22不能容忍恶人),其它大多是作承担。保罗的意思应要求坚固者,不只以消极的态度去忍受软弱者,更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承担,帮助软弱者卸下重担,代替他们肩负承担。

(5)保罗是要坚固者使软弱者感受到弟兄姐妹之间的温暖,如基督担代我们的罪和软弱。(彼前224、太817、加61-2

(6)坚强的人常因理直气壮作自己想作的事,却很少体贴别人,重视软弱者的重要,也几乎很少认真地愿意改变自己的作法迁就别人。

(7)”不坚固的人就是软弱的人 ,原指无力量(徒148),指人人双脚无力站不起来。这里指信心和灵命软弱的人。

(8)坚强者与软弱者之间,软弱者缺乏信仰灵命的力量可以恢复彼此的关系,若坚强者仍固执己见,彼此之间的鸿沟就会变窄,软弱者也会继续批评且愤慨。但刚强者若肯伸出相交和善的手来,等于在其上架了一道桥梁。(海尔逊)

(9)灵命坚固者有担代软弱者的责任,因为他不重,他是我兄弟(姐妹)

b.不求自己乃求邻舍的喜悦(151a-2b):

(1)基督徒若以忍受委屈自己来证明自己是超级基督徒,那他与弟兄姐妹的关系就必然失败,因为我们无法敌挡自我内心的试探,那但求自己喜悦,只重私利的倾向。(不求自己喜悦、可参林前1033)。

(2)特别在这个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文化思想影响,人追求的是个人主义自我权利主张,基督徒耳濡目染,若无坚决的心志,就难以近墨者黑,也愈来愈不容易过基督徒的生活价值。

(3)”不求自己的喜悦,是基督徒生活最高原则,因为堕落后人性的本能是自我中心,为自己的利益打算stott, 是会以强者欺压弱者。但保罗提醒我们,要留意我们自己的喜悦对别人的影响,只顾自己会伤害他人,坚持运用自己的自由,自己虽喜悦,但别人却因此受害。

(4)”求邻舍的喜悦,就是体恤、体贴他人,是基督徒最高的榜样。

(5)或许有人会以求邻舍的喜悦和圣经中另一个教训谴责的讨人的喜悦疑惑?求邻舍的

喜悦的意思为何?

(6)确实,首先,我们留意的是求邻舍的喜悦讨人的喜悦这两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讨人喜悦原来是讨神喜悦的反义词(参徒529.加110.西322.帖前24),那是指藉谄媚来博取别人的好感,透过没有原则的妥协来赚取对方的赞同。(stott)这当然是不正确的。

(7)但是讨邻舍的喜悦却非毫无原则的,保罗在下文规范了讨邻舍喜悦的方向,目的在使人得着福音的益处,属灵的生命得着建造。这必然是基督徒人生的方向和目的。

c.使人得益处得造就(152):

(1)保罗确立基督徒彼此接纳的首要目的,就是叫别人得益处得造就,其实,也就是叫别人蒙福的圣经一贯原则。

(2)整个福音生活(12:1~15:13)的目的,就是叫人与我们同享福音的好处,正如保罗在林前923说,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

(3)单为讨人喜欢的奉承言语行为并不能使人得益处,也不是真使邻舍喜悦,只有属灵生命上的益处,才能使那些从我们生命中看见福音益处,也经历福音益处的邻舍真正的喜悦。我们相信福音的生活 所见证出的福音,才是对人最有益处的事。

(4)因此,保罗用得造就来说明这益处的本质,就是在罗1419所说的彼此建立

(5)只有我们让教会中不坚固的弟兄姐妹因我们的见证得造就,才能让整个教会得造就,让那些软弱的弟兄姐妹长大成熟,教会才会刚强充满强而有力的肢体。

(6)我们坚固的基督徒,建立软弱的弟兄姐妹,自然也包括了在真理上彼此劝勉教导的帮助,使他良心坚固,信心刚强。

(7)这是坚固基督徒心态上的调整,凡事都从对别人属灵方面的益处上有什么益处来着想。当我们调整自己的眼光,就自然知道论断无益处,无济于事,更会绊倒人,自私更会伤害了人的信心。

(8)邻舍容易因我们的言行感到对我们有好感,这并无不好,重要的是我们不是为赢得别人的好感,重要的是让别人从我得福音的好处。

(9)邻舍是谁?并不是那些与我们好来好去的人才是我们的邻舍,重要的是那些软弱信心的,刚硬脾气的,敌视我们的…等人,他们才是真正需要从我们身上得益处的邻舍。

(10)更重要的是:我是谁的邻舍,正如耶稣在路1025-37”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律法师的问题是:谁是我的邻舍呢?耶稣却以此比喻强调,好撒玛利亚人是别人的好邻舍。我们不仅要明白谁是我的邻舍,更要成为别人的好邻舍。

2.效法基督榜样的根据(153-6):

坚固的基督徒担代软弱者的原因是因为基督153)。基督如何,跟随他的人也当如何,这就是保罗提醒我们必须效法基督的根据(155)。基督不但不求自己的喜悦,反倒承受人的辱骂(153)。

我们所以能继续效法基督 ,是因圣经神的话语的能力(154),和神赐下的能力(155),所产生的忍耐安慰,使我们得着盼望我们生活的目标,我们自然就以效法基督为甘心情愿。

a.效法基督榜样的根据(153-4a):

(1)基督的榜样是什么?就是不求自己的喜悦,他乃求神的喜悦。我们的主尚且如此,我们岂不更应该效法衪,跟随衪的脚踪而行?保罗诉诸原因于主(参林后89,腓25,林前11,可1045,太2028)。

(2)基督不求自己的喜悦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辱骂你的人辱骂,都落在我身上

(a)这段圣经是引用诗篇699(七十士译本6810),预表受苦的弥赛亚,为神的殿心中迫切如同火烧,也为神的缘故担当罪人拒绝神甚至辱骂神的承担之心。基督如此有承担的心志,感动我愿意有为神的缘故担代软弱弟兄姐妹的心志。担代似乎不合理,但会比基督承担罪人的辱骂不合理吗?保罗要我们效法基督的榜样的原因在此。

(b)如果基督为神忍受辱骂如此之重,我们为主的教会中软弱的弟兄姐妹,岂不应在吃喝,守日等细微的小事上,放下我们福音的自由。

(c)这节圣经的不是指人。而是指,根据诗699上文为神的殿可知。

(3)保罗引用此节经文,针对当时看重律法的人的用意是非常明显,使那些怀疑保罗对吃喝守日观点的基督徒,能有强而有力的说服力。

(4)但保罗更强调此经文是为教训我们写的,对任何一代基督徒来说都是有意义的,正如423-24”算为他的义这一句话,不是为他写的,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可见保罗肯定这是所有神的儿女必须遵守的通则

(5)此外,保罗说明他一贯引用圣经的目的:对当代人及日后的教训.

(a)圣经的永恒价值:保罗以从前所写的圣经(旧约)…是为我们写的。说明圣经的永恒性价值,对从前过去时代的价值,我们现在时代的价值,及未来时代读圣经的人的价值。圣经是有永恒的价值。

(b)圣经的整体绝对价值:也就是一切说明神的话语作为整体性看待的绝对价值,而非指个别的经文。保罗从一节经文推到一切是要说明旧约的绝对价值不容否认。

(c)圣经的基督中心价值:保罗以诗篇的弥赛亚诗作为基督事工的左证经文,就是在确定旧约圣经为基督的明证,正如基督自己所说:凡经上指着自己的话(参路2427),可见旧约一样以基督为中心。

(d)圣经的勉励信徒价值:圣经有在信徒心中产生忍耐安慰的能力,使信徒得着盼望,圣经是神的话,神的话句句带有能力,是我们对圣经必须有的信心。我们也必须接受从神而来的教导:

(e)圣经是神说话的管道:154说忍耐安慰是因圣经所生155神所赐的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神赐下忍耐安慰,可以透过圣经祂曾说过的话赐下,所以,圣经不仅是祂过去向祂的子民说话的记录,更仍是今天祂向子民说话的管道。

b.效法基督榜样的能力(154b-5):

保罗在这里说到我们可以得着忍耐安慰的能力,也说明这能力的来源是从圣经所生和神来的。更重要的是,保罗祈愿这能力可以带出二个结果:叫我们…可以得着盼望

叫你们彼此同心,效法基督

(1)担代的忍耐和安慰能力:

保罗知道要担代别人的不容易,他更明白我们受挫折,苦难,误解时需要支持的力量,这无非是所有人的感受,因此,他恳求神帮助我们能具备这二样能力,就是从神领受对人忍耐的能力,并从神那支取神对我们的安慰力量。我们因着神的爱和寛容去忍耐别人,给予他爱和包容。因着基督忍受辱骂的榜样,得着了安慰

(2)担代能力是源于圣经和神:

(a)既然担代能力不容易,也不是我们自己能有的,因此我们必须清楚那能力的来源。

(b)保罗清楚的说,神会借着圣经有能力。当然,我们要读经,正确的解释和应用神的话语(林前9101011),我们相信神的能力就自然在我们的生命中产生带出能力。

(c)另一个来源是神,神如何赐下能力呢?这个字原意是赐给,与一般在新约中所用的赐不太一样,这个,多半指在祷告中赐下 ,保罗下面所说的叫你们,原来就有祷告祈愿的意思。

(d)所以,神赐下能力的管道就是祷告,在祷告中,神应允我们的祷告,更在祷告中赐下祂的能力,忍耐与安慰。祈祷产生能力,是神作工的不二原则。

(3)得着盼望和去效法基督是能力所带出的果效:

(a)得着原意是持有,持守,有继续持守住在基督里的盼望的意思,这永恒荣耀的盼望,使我们看轻为基督所受的一切苦难,更何况为弟兄只放下些吃喝守日的小事。

(b)但持守盼望只是我们个人心志坚固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教会弟兄姐妹的同心和效法基督的榜样,保罗所说的叫你们是一个祈愿的祷告,就如圣经其它地方所说的神亲自给你们(帖后316),赏给你们(弗17),愿主怜悯(提后116),愿主使他(提后118)一样。

(c)保罗祷告的是教会的同心,正如他在罗1216,及腓22-5所说的:在心思意念和一切的心志上,都能彼此同心

(d)同心是同谁的心?保罗不是指同你或我某一个人的心,乃是指同基督的心。中文和合译本的效法基督耶稣according to Christ Jesus),在NIV译作跟随基督耶稣follow Christ Jesus)。也就是照着基督的样式榜样,跟随基督的脚踪行。(西28,弗523,彼前221

(e)同心说明在主前共同寻求主的旨意,彼此相互的尊重和体恤的真诚。

c.效法基督榜样的目的(156):

保罗的叫你们在此作为目的使用。说明在教会同心的表达上,以同心同声聚集一体的敬拜证明教会的合一。更以荣耀神作为实质的目的。

(1)同心合意的敬拜:

内心的合一必须有外在的表现,一心一口同时敬拜来荣耀神,就是最具体的表达,不出内心的敬拜,或没有实际合一心志的敬拜,就说明假冒伪善的合一无法使神的名得着荣耀。

(2)荣耀主基督耶稣的父:

保罗的意义是说明基督荣耀神的榜样,而不是讨论基督是否和神同等为神的问题。

保罗说基督的榜样就是荣耀神(参约171-4),因此我们必须效法基督的榜样。

敬拜神时的真诚,是我们同心合一的途径和考验,不愿合一则证敬拜心灵和诚实正受到试验。我们必须以荣耀神为人生目的基督为榜样,放下自我寻求真正彼此同心合一的肢体关系。

3.接纳荣耀上帝的实践(157-13):

保罗以所以作为前面二小段的结论,当我们明白互相担代,是为了使人受益的原则,也了解互相担代的能力是从效法基督的榜样而来这二样教导后,我们如何实践彼此接纳以荣耀上帝的名,并我们所蒙受的福分。

这段经文保罗的重点是:

重述155-6节,但在157作出三项要点性的结论,命令基督徒去遵行,三项要点是:

(1)要彼此接纳

(2)要以基督对我们的接纳作标准,如同基督…一样的高标准要求基督徒,

(3)要为了荣耀上帝的名而彼此接纳。

158-9a节则说明基督如何接纳,就是祂接纳以色列人(受割礼人),也接纳外邦人。是真正应验成就了圣经的应许,

而因为要证明外邦人也蒙纳是圣经的应许,以免以色列人拒绝接纳外邦人,所以保罗在159a-12节引证了许多的经文来证明。

最后,1513保罗为弟兄姐妹祈福,愿上帝赐福弟兄姐妹因为彼此的接纳,蒙受从天上来的喜乐平安,并靠着圣灵的能,作一个有盼望的人。

a.彼此接纳的命令(157):

(1)虽然保罗似乎重述155-6,但有二个不同,第一,他是以命令的语气作结论,强化接纳不是随我心愿意与否,而是我们必须顺服接纳,挑战自己的学习功课。

(2)他提出具体体要求,希望我们在彼此接纳的标准上,要完全像基督一样,不可以我们自己作标准。

(3)保罗在此的接纳和141的接纳教导本质一样,但是加上彼此,不仅是刚强者接纳软弱者,软弱者也要纳刚强者,因为接纳不是单方面要学习,而是双方面要学习的功课。教会虽有不同信心程度和不同观点,不同作法的弟兄姐妹,但原则却是要彼此接纳。正如基督的接纳,是完全的接纳,是爱的接纳,是无条件的接纳。

(4)许多解经者同意如同…一样可以译作因为,也就是我们要彼此接纳的原因,是因为基督纳了我们,正如143所说因为神己经接纳了我们

(5)如此解法,则说明了这句经文的结构:u论点:你们要彼此接纳。v原因:因为基督接纳了你们。w目的:彼此接纳是为了将荣耀归给神。

(6)我们彼此接纳的见证,要将荣耀归给神,是因为一切的功劳都是基督的,因为祂先接纳我们,才使我们愿意彼此接纳。

(7)我们人的失败在企图改变别人,而忘了先接纳别人。教会生活的首要在基督徒先存在愿意彼此接纳的肢体关系。

b.基督接纳的宣告(158-9a):

(1)基督的接纳不是一件普普通通随便的事,保罗为了题醒所有的人把眼光注视在这件事上,也为了强化这件事的强度,因此他用了一个重要的字词,就是我宣告cranfield)。

(2)中文和合本译作我说,(吕振中,思高)或是我告诉你们的翻译(中文现代译本.NRSV),都无法真确反映保罗的目的。若我们从后面保罗所说证实应许如经上所说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基督接纳,我们就可以更深的体会保罗所宣告的强度,不是普通的说,而是强有力的证明。

(3)保罗宣告什么事?有何重要?

(4)首先,我们要问基督是为神真理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是什么意思?真理也可译作信实,与下文的证实…应许的意思,有基督证实神应许,是为了神信实的意义。而信实也和下文神的怜悯159)对比,也符合保罗罗马书的对象。

执事原意指仆役,特别强调基督服事的卑微特色(可1045,太2028)。若重译这节使之更易明白些,基督是为神的信实,作了犹太人的仆役。也就是说:基督成为犹太人仆役,是为了神的信实,使神应许列祖的话能成就(罗94-5)。

(5)”基督成为犹太人的仆役的意义就是:可1945所说:因为人了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赎价。强调的是基督在钉死十架上为犹太人的仆役的服事,保罗在腓27-8说基督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上。祂代赎性的死,高举了祂成为弥赛亚

(6)基督的死,是为了证明上帝是信实的神,祂和犹太人列祖所盟誓的约,在基督的身上得以证实。但外邦人虽可因犹太人的盟约蒙福,却从未有机会直接与神盟约,并无神一定要履行誓约的义务,所以,与神的信实无关。因此保罗用神的怜悯来说明外邦人能得救恩是出于神格外的恩典。

(7)保罗用神的信实在犹太人身上应验神所应许的,更用神的怜悯说明外邦人在无盟约之下仍旧得到犹太人在应许下所得的救恩。也强调了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外邦人)的一贯优先次序原则(参11629-10)。

(8)既然神用了双轨的方式(神的信实,神的怜悯),使犹太人和外邦人都在基督被接纳。自然,接纳的目的荣耀神157159),就不会只是某一方的责任。虽然保罗在此把荣耀神放在外邦人之后,但其意义应是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二者之后,作二者共同的使命。而外邦人和犹太人的彼此接纳,就是最荣耀神的见证。

(9)问题是:之前的经文是指软弱者刚强者之间彼此接纳,但现在为何转向指犹太人外邦人?或许,促罗是否指犹太人较在意吃喝饮食上的持守,而容易倾向软弱者的方向,而外邦人无此传统困难,大多属刚强者。促罗用受割礼人来说明””犹太人就是一种他们较倾向软弱的意涵。

(10)保罗明白犹太人的软弱,可能会在外邦基督徒刚强的处境中,造成分歧,甚至可能犹太人被轻视和藐视,因此,鼓励互相接纳外,也提醒犹太人先,外邦人后的救恩次序,更是题醒外邦刚强基督徒重视犹太基督徒。

(11)另一方面,由于初代教会所处环境中的世界局势,分裂的情势是非常的严峻,犹太人被外邦人罗马帝国所统治,罗马人轻视被他们统治的犹太人等,犹太人等被统治者岂不仇恨统治他们的罗马人?在种族及轻视的环境中,教会能否跳脱出社会的情势,就是教会能向社会所作的见证有多大的能力。

(12)但愿我们清楚看见,教会信徒的彼此接纳在信仰及社会上的双重意义。也看见保罗苦口婆心的教导后,以强而有力的宣告,让我们深思:因基督接纳我们(仇视的双方),以致在基督里我们(原本彼此仇视的双方),可以彼此接纳。

c.基督接纳的引证(159b-12):

(1)外邦人和犹太人都是被基督所接纳的,保罗向外邦基督徒提醒要接纳犹太基督徒,更引证经文,提醒犹太人基督徒要接纳外邦基督徒。神的话语是我们彼此接纳无以伦比的至高叮咛。

(2)保罗引证4段旧约经文,引用的是七十士译本,且引用希伯来圣经三大分类中(选自旧约的三部分是希伯来圣经三大分是:律法,先知,著作)都各引证经文,表明旧约一贯的观点都是彼此接纳。都提到外邦人对神的敬拜,但各有不同重点,也循序渐进。

(3)”我要在外邦中称赞你…”(159下),引自诗1849,撒下2250,戴维虽是以色列王,却有意在外邦中宣扬神的名。虽未说明外邦人是否敬拜神,却知道戴维明白神的心意是要外邦人一同敬拜神,所以戴维愿遵行神的旨意,在外邦人中宣扬神的名。

(4)”…你们外邦人,当与主的百姓一同欢乐…1510)引自申143,这里循序渐进了一步,是外邦人不应再是敬拜神的旁观者,他们可以和神的子民一同敬拜神。摩西召集在以色列中的外邦人,与神的子民一同欢乐,破除受割礼和未受割礼之间的隔离。这进到一个向外邦呼召他们敬拜的层面。

 (5)外邦啊…万民啊…1511)引自诗1171,和合本的万国啊原意是所有的外

邦啊…所有的民啊…,诗人要强调的是:所有的人都要在神的赞美的呼召中,他们不再是外人,而是赞美神的子民。

(6)最后,是引证以赛亚1110将来有耶西的根…外邦人要仰望他1512)将本段4节圣经的主轴说出:弥赛亚所治理的百姓都要敬拜衪耶西的根,强调的是指从根部冒发出来的新芽,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兴起的意思,耶稣是自耶西的根(戴维家)所兴起的弥赛亚君王。照理说。弥赛亚君王是要治理以色列的百姓,为何以以赛亚却说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神要提醒弥赛亚不仅是以色列家的盼望,更是外邦人的盼望。保罗信息引进最高峯,就是弥赛亚救赎的盼望,是外邦人可以同享的,在救恩中,外邦人是有份于弥赛亚的。

d.彼此接纳的福分:(1513

(1)保罗在此段最后以祷愿结束,也作为整个福音生活(12-1513)这一大段落的结束,这个赏赐的福分如何临到我们呢?

(2)信心带来喜乐平安的充满:平安喜乐是神给我们福气的特征。

(a)盼望的神:神是信徒盼望的根源,所有的盼望都从神而来,神是人类盼望的目标。神赐下弥赛亚的盼望,基督更是人类的盼望。保罗相信因神的盼望,使我们的祷告不致失望,也使我们的信心的里面,也在信心里面产生对神的盼望,使我们的祷告不致失望,也使我们的信心不会绝望。

(b)在信里面:因信原意是在信的里面,我们是活在信心的里面,也在信心的里面产生对神的盼望,也带出内心真正的平安和喜乐。

(c)信心中的平安喜乐:保罗特别强调基督徒的平安喜乐是在信心里的,有些人他们也自认有平安喜乐,却不像基督徒在信心中,有因信基督耶稣的平安喜乐如此的真实和有把握,是禁得起任何考验,不论是苦难或是时间的考验而不流失。因为生命与神关系恢复和睦,罪得赦免,才有真正的平安,生命得到改变才会喜乐。这些不是人自己修持可得,而是借着相信耶稣基督从神得来的平安喜乐,这才是真实不会失去的。

(d)充满的平安喜乐:保罗在平安喜乐的赐褔中特别提及这福分在我们生命中的真实性,不是可望不可及,而是真正充满你们。我们整个的生命都处处展现喜乐平安充满的持征。从内心的喜乐平安充满,到外在喜乐平安的洋溢。

(3)圣灵带来盼望洋溢的能力;

(a)加倍的盼望:保罗在1512-13节中三次提到盼望,是所有仔细读经的人都不会忽略去思想的重心。为何保罗要三次提到?当然是因为这信息的重要,基督徒在生活中和其它未信主的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他有神所赐永不失去盼望,和永不使人失望,反而使人有盼望的神。神所赐的盼望和赐盼望的神,使我们所拥有的乃是加倍的盼望。

(b)满溢的盼望:保罗说这盼望是大有盼望,也就是满溢的盼望,强化之前的充满,重复强调神赐的盼望是丰盛的盼望。

(c)圣灵能力的盼望:保罗在此说使你们,是强调目的,也就是基督徒的盼望是他必须追求的目的。但是,盼望存在人心中,却不是从人而来的,保罗强调,盼望不是靠自己的努力,乃是靠圣灵加添的能力才得到的。保罗祷告最终的目的虽然是盼望,但却是为我们祈求得着圣灵的能力,才可能过加倍拥有盼望,溢溢丰盛盼望的圣灵内住的基督徒生活。保罗在1513的结论中重复圣灵能力的重要,让我们不得不加倍地完全倚靠圣灵。不论是得胜罪恶过追求圣洁生活必须倚靠圣灵(82),福音生活的见证更必须倚靠圣灵赏赐的能力。一个基督徒的生命特征。就是因圣灵内住产生能力有盼望的人生。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