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外邦的彼得(二)
經文:使徒行傳十:1—48
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就會發現他很注意耶穌基督的福音與外邦人之間的關係;例如在路加福音第三章描述施洗約翰出來宣傳福音時,就說出當時接受施洗約翰洗禮者當中已有「兵丁」也要求要受洗。這些兵丁有可能是羅馬人,也有可能是被羅馬統治雇用的外籍傭兵,但絕不會是猶太人。作者路加要我們注意耶穌基督是個重視族群問題的人,在他的筆下強調耶穌基督常常稱讚被猶太人所鄙視的撒馬利亞人(路加福音十:25—37,十七:11—19),甚至會跟「罪人」在一起,也接受「罪人」表達對他的愛(路加福音七:36—39)。他也接受邀請去為一位羅馬軍官的僕人治病,且稱讚那位軍官的信心,遠勝過以色列人(路加福音七:1—10)。作者路加也描述耶穌基督眼中的稅吏,是上帝所喜悅的子民(路加福音十九:9—10)。這些讓我們看到,在耶穌基督宣教過程中,很重視當代社會邊緣人的需要,也因這種對弱小族群的關心,而使得天國的信息別具意義。
現在我們讀使徒行傳第十章,這一章可說是非常重要的教會歷史文獻,因為這一章記載彼得親自去向羅馬軍官哥尼流傳福音,這在當時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看來,是一件非常特別的行動(參考使徒行傳第十一章一至十八節)。因為依當時猶太人普遍的觀念,任何人要信耶和華上帝都必須先成為猶太人,才有可能成為上帝的子民,被上帝所喜悅。而這種觀念也很自然且普遍地存在於初代教會的猶太人信徒中,直到耶路撒冷教會已經形成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基督教信仰團體,這種觀念似乎並沒有因為耶穌基督復活的恩典而有減輕的現象。我們可以從使徒行傳第十五章中看到在記載第一次的耶路撒冷會議的起因和背景是這樣來的:
「有些人從猶太來到安提阿,開始教導信徒們說:『除非你們遵照摩西的法律接受割禮,你們不能得救。』為了這個問題,保羅和巴拿巴兩個人跟他們發生了劇烈的爭辯。因此,大家決定派保羅、巴拿巴,和當地教會的幾個人上耶穌撒冷去,向使徒和長老們請示這件事。」(十五:1—3)
這就是所謂的耶路撒冷第一次會議,主要目的是在討論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後來到國外去傳福音,沒有要求外國人接受猶太人祖先遺傳下來的割禮記號。雖然後來,在使徒保羅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對於彼得和巴拿巴都有很嚴厲的譴責語句,認為他們兩人都沒有真正的了解到耶穌基督復活的真諦,對猶太人的要求作了信仰上的妥協。但是,至少,在我們現在所讀的使徒行傳第十章中,以及往後的使徒行傳第十五章,都可以看到彼得在處理外邦人信耶穌基督加入信仰團契的用心。
我們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章,除了因看到早期教會處理會友加入教會之問題外,也再次看到作者在寫路加福音書與使徒行傳中最重視的兩個資料:天使與聖靈。還有,這一章也是在回應作者原先寫福音書時所堅持的看法:福音是要傳給萬民的(路加福音二:10)。而最有意思的是,這一章也告訴我們,當我們用許多傳統、人為因素限制上帝拯救人的恩典之門路時,上帝卻同時用另一種方式展開祂拯救的工作;祂用異象親自向彼得和哥尼流啟示祂自己。
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路加是如此用心在闡明這個信息:拯救不是靠人,而是上帝親自在作工,祂親自顯現自己給人認識祂。這也是聖經的作者所表達的拯救信息。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一章的經文內容:
第一至八節: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泥流,是羅馬軍「義大利營」的軍官。他是一個虔誠的人;他跟他一家人都敬畏上帝,常常慷慨賙濟貧窮的猶太人,又時常熱心向上帝禱告。有一天下午,在三點鐘左右,他得了一個異象;在異象中他清楚地看見上帝的一個使者進來,叫他:「哥泥流!」
他注目看著天使,非常驚惶,就說:「主啊,甚麼事?」
天使說:「上帝已經聽了你的禱告,也看見你所做賙濟的善事。現在你要派人到約帕去,邀請那個名叫西門?彼得的人來。他在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裡作客;西門的家就在海邊。」那對他說話的天使離去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家僕和平常伺候他的一個敬虔的侍衛來,把所遇到的事告訴他們,然後差他們到約帕去。
在前面一講我有提過,使徒行傳從第九章卅二節開始,到第十一章十七節都是在記載彼得如何接觸外邦人的情形。我們要感謝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因為他提供了這些寶貴的資料,幫助我們清楚基督教會形成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問題往往並不是關於信仰本質上的問題,通常都是人的意識型態問題遠超過信仰上的內涵。我們現在所讀的這一章有關哥尼流信主耶穌的事蹟也是這樣,彼得第一件事所想到的,並不是哥尼流是否信耶穌基督,而是他承傳自猶太文化的價值觀念問題。固然這問題與傳統的宗教信仰有密切關係,因為有關食物的潔淨與否,牽扯到摩西法律的權威和尊嚴,且表明一個人對上帝敬虔的態度。但是,我們也從這裡看到一個問題:新酒與舊袋之間的關係,或是新布與舊衣之間的問題。在福音書中,我們看到耶穌基督並沒有禁止他的門徒在肚子餓的時候,在安息日摘麥穗,或是在吃東西之前,必定先洗手的傳統。相反的,他詮釋出「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生的」(馬可福音二:27)的名言。我們也看到他針對那些猶太宗教領袖們的質疑,說出「你們拘守人的傳統,而放棄了上帝的命令」的話,回應他的門徒吃東西沒有先洗手的問題。
我們可以這樣說,在彼得的宣教工作中,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恐怕就是引導哥尼流認識耶穌基督了;這件事蹟也讓我們看到,耶穌基督的福音已經傳揚到希臘文化和羅馬統治的的世界去了。
凱撒利亞,在約帕北面約五十公里遠的地方。該城是為了紀念羅馬皇帝奧古斯都而命名的,可說純粹是個外邦人的城市。管理猶太地區的羅馬總督就是駐兵在此,可以看出這個城的重要性。在使徒行傳第八章四十節曾為這城做了一個伏筆說:「後來有人在亞鎖都遇見了腓利;他走遍那一帶地方,在各村鎮宣講福音,直到他來到凱撒利亞。」這句話已經說出凱撒利亞的居民會聽到有關耶穌基督的福音,必定跟腓利傳福音的事工有密切關係。我們不太清楚哥尼流得到福音是否就是腓利的緣故,但是,至少已經知道腓利在此城傳福音,且後來此城也成為基督教的重要城鎮,因為早期教父俄利根(Origen),以及教會歷史學家優西比屋(Eusebius)都曾在此擔任過主教。
在第一節也特別提起哥尼流乃是羅馬軍「義大利營」的軍官。這是特別組成的軍旅,專門為防範猶太人叛亂而設立的,幾乎是清一色外籍傭兵。這裡說哥尼流是位很愛護猶太人的羅馬軍官,類似這樣的軍官在路加福音也記載了一位。路加福音的這位軍官為醫治他的僕人派人去求耶穌基督,這些受託而去的猶太人長老描述這位羅馬軍官是:「他愛護我們猶太人,曾替我們建造會堂。」(路加福音七:5)。現在作者路加描述這位名叫哥尼流的羅馬軍官「是一個敬虔的人;他跟他一家人都敬畏上帝,常常慷慨賙濟貧家的猶太人,又時常熱心向上帝禱告」,可以看出哥尼流幾乎就是猶太教化了的羅馬軍官。但是在第廿八節彼得的談話中卻讓我們不解,像哥尼流這樣敬虔的人卻仍然不能成為猶太教的一份子,他並沒有因為信耶和華上帝,而突破種族的歧見,也沒有因共同的信仰而被猶太人所接納,實在是信仰上的一大諷刺。
另外,這一段經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上帝不只是聽猶太人祈禱,也聽非猶太人的人的祈禱。
上帝會聽誰的祈禱?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約翰福音第九章記載那位生下來就瞎眼當乞丐的人被耶穌基督治好後,對那些逼問他的法利賽人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我們知道,上帝不聽罪人的祈求;他只垂聽那敬拜他、並實行他旨意的人。」(約翰福音九:31)確實是這樣,看,作者路加很清楚地說到天使對哥尼流說的話:「上帝已經聽了你的禱告,也看見你所做賙濟的善事。」上帝聽敬虔的人祈禱的聲音,並不是因為敬虔的人有怎樣的家世背景,或是甚麼種族、文化,祂看的是誰確實遵照祂的旨意實踐信仰的教訓,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七節也告訴我們,一個敬虔的人,在生活中必定會影響到與他在一的人。哥尼流敬虔的信仰態度也影響到他的家僕,因此,不只是尼流有敬虔的心,連他的家僕也受他影響而有敬虔的心。
第九至十六節:第二天,他們趕路將近約帕。約在中午,彼得到屋頂上禱告。他餓了,想吃東西。那家人在預備午飯的時候,他得了一個異象,看見天開了,有一件東西降下來,好像一大塊布,布的四角綁住,縋到地上,裡面有地上的各種飛禽走獸,又有爬蟲。有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
可是彼得說:「主啊,絕對不可!我從來沒有吃過任何污穢不潔的東西。」
那聲音第二次對他說:「上帝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穢。」這樣一連三次,那件東西就被收回天上去了。
第九節我們看到彼得還是很遵守猶太宗教的信仰傳承,依照禱告的時間祈禱。猶太人每天早、中、晚共三次祈禱,這裡說「約在中午」,時間是在下午三點(三十節)。
第十節說彼得「得了一個異象」。在這章中,上帝是先給哥尼流看到異象,然後才再給彼得異象。
這一段是上帝親自向彼得啟示祂的旨意,上帝在異象中所顯示出來的旨意非常有意思,是依猶太人的嚴格習俗切入話題。我們知道猶太人是絕對不吃摩西法律中所規定「不潔淨」之食物的。利未記第十一章有很清楚的記載,說明哪些食物可以吃,或是不能吃。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傳統上的禁忌,其中最為明顯的,乃是不准吃外邦人拿過的東西,因為外邦人被猶太人看為是「不潔淨」的族群,因此,外邦人的手所拿過的東西也是屬於不潔靜的。
作為一個猶太人,彼得確實是很遵守傳統的法律規定;他不吃摩西法律中所規定的不潔淨的食物。也因為這樣,上帝用很戲劇性的異象—天降俗物—來改變彼得的觀念。
第十六節說這樣的異象連續出現三次。這三次使我們想起耶穌基督復活後,顯現在彼得與其他門徒面前,當這些學生撈起一百五十三條大魚時,耶穌基督向彼得說:「你愛我嗎?」也是連續提出三次(約翰福音廿一:15—17)。
在這連續三次的異象中,我們看到彼得還是不明白上帝顯現這三次異象給他看的旨意是甚麼。
第十五節是很值得大家注意的句子:「上帝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穢。」這句話至少告訴我們,把東西分成「好」、「壞」,是人的價值觀念造成的。在上帝的創造中,所有的受造物都是「照著他(上帝)的命令完成」的,且上帝在創造完成後,看為是好的(創世記一:24—25),動物如此,人類的族群也是如此。人把自己的喜、惡之別強加在上帝的創造上,才會出現問題。就像今天的科技常常試圖要改變上帝所創造的生態環境,問題就會出現一樣。
第十七至廿三節:彼得正在猜疑,不知道所看見的異象是甚麼意思;這時候,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找到西門的家,站在門外,高聲問:「有沒有一位名叫西門? 彼得的客人住在這裡?」
彼得還在尋思那異象究竟是甚麼意思的時候,聖靈對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呢!你起來,下去,跟他們一道去,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遣他們來的。」於是彼得下去,對那些人說:「我就是你們所要找的人。你們來是為著甚麼呢?」
他們回答:「是我們的長官哥尼流差我們來的;他是一位敬畏上帝的義人,一向受全體猶太人民的尊敬。有一位聖天使指示他,要他來請你到他家裡去,好領受你的教導。」彼得就請他們進去,招待他們在那裡過夜。
第二天,彼得動身跟他們一道去;從約帕來的幾位信徒也跟他同行。
我們從這段看到一個很重要的例子,就是上帝同時在兩個不同的地方進行同一件工作。這就是聖經所要告訴我們的上帝;祂是一位全能的上帝,也是一位無所不在的上帝。祂可以同時出現在許多不同的地方,進行著同樣的事。現在,我們看到上帝奇妙的旨意出現在哥尼流的眼前,也同時出現在彼得的身上。看,就在彼得還在深思那些異象所要表明的意義時,哥尼流所差遣的三個僕人就在那個時候來到彼得居住的地方。
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彼得邀請這三位哥尼流的僕人進去與他同住。傳統上猶太人是不可能這樣做的,但是,因為那些異象所帶來的信息,讓彼得對事物的看法顯然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這就是聖靈的力量所產生的結果,也是我一再強調的:能改變人向善的,不是人自己的能力,而是來自上帝的靈的力量。現在我們看到彼得踏出接納外邦人的第一步,就是邀請這三位哥尼流的家僕跟他住在一起。再者,我們也看到當彼得決定到凱撒利亞去的時候,在約帕也有人要跟隨他一起去。第十一章十二節說共有六個人跟著彼得一起去凱撒利亞。
第廿四至卅三節:再過一天,他們到了凱撒利亞。哥尼流已經邀請他的親朋好友在家裡迎候。彼得剛要進去,哥尼流上前,俯伏在在他腳前拜他。彼得連忙扶他起來,說:「請起來,我自己也是人。」彼得一邊跟哥尼流說話,一邊走進屋裡去。他看見裡面有許多人聚集,就對他們說:「你們都知道,按照我們的規矩,猶太人是不許跟異族人密切來往的;但是上帝已經指示我,不可以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的或凡俗的。所以,當你們差人來邀請我時,我沒有推辭就來了。現在請問,你們請我來是為甚麼?」
哥尼流說:「四天前,大約下午三點鐘的時候,我在家裡禱告。忽然有一個穿著光亮衣服的人站在我面前,說:『哥尼流!上帝垂聽了你的禱告,也記得你所做賙濟的善事。你要派人到約帕去,邀請名叫西門?彼得的那人來。他在皮革匠西門的家裡作客;西門家就在海邊。』因此,我立刻差人去請你;你肯光臨,真是再好沒有了。現在我們都在上帝面前,要聽主吩咐你說的一切話。」
第廿六節給我們很好的信仰題材;當哥尼流看見彼得時,馬上就「俯伏在他腳前拜他」,但是彼得的反應是「連忙扶他起來」,他告訴哥尼流:「請起來,我自己也是人。」啊,這是多麼重要的一句話!基督教的信仰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敬拜的是神,不是人!我們也從這句話中想像得到當時的人怎樣在流傳有關彼得的事蹟,很可能已經有人把彼得說像神一樣了。否則哥尼流不會用「俯伏在他腳前拜他」的態度對待彼得。如果我們用心想想,這個世界所以出問題,往往就是握有權力的人把自己給神化了,不但把自己當作神,也要求人民把他看成是神一樣地敬拜、事奉。這種神化了自己的人很容易把別人的生命當芻狗。彼得雖然在當時被許多人看成是很有行神蹟能力的人,但是,他很清楚自己是甚麼角色。因此,他告訴哥尼流:「我自己也是人。」這種清楚自己角色的信仰態度,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今天的台灣教會更為重要。
第廿八節可以說是整個故事的主題,在這一節說到彼得親自己解釋為甚麼會隨著哥尼流的僕人到凱撒利亞來的主要原因,乃是因為上帝指示他不要「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或凡俗的」。我在前面已經說過,在上帝的創造中,所有受造之物都是好的。會有好壞的區別,是人的價值觀念所造成的結果。猶太人就是把自己當作聖潔的族群,因為他們自視為神聖上帝的選民,其他族群都是不潔淨的。因此,上帝用這種方式提醒他要排除這樣的看法。
在馬可福音第七章一至廿三節中,記載有關耶穌基督和猶太人宗教領袖針對「用不潔淨的手吃飯」的問題提出討論。耶穌基督用很不客氣的話提到猶太人是已經「拘守人的傳統,而放棄了上帝的命令」,譴責他們是「技巧地拒絕上帝的命令,為的是要拘守傳統」。當耶穌基督說:「那從外面進到人裡面的不會使人不潔淨;相反地,那從人裡面出來的才會使人不潔淨。」(馬可福音七:15)他的學生卻對這些話表示不解,於是耶穌基督說出這樣的話:
「你們也跟他們一樣不明白嗎?你們不曉得嗎?那從外面進到人裡面去的不會使他不潔淨;因為從外面進去的不是到他的心裡去,而是到他的肚子裡,然後排泄出來。」(耶穌是指一切食物都是潔淨的。)(馬可福音七:18—19)
上述這段話已經很清楚說到,耶穌基督對當時的猶太人嚴謹遵守法律的規定,卻不懂得認真思考真實的信仰內涵,結果是踐踏了信仰的真義,以及人和上帝之間和諧的關係。彼得跟隨耶穌基督到處去傳道,應該記得此事件。但是,當耶穌基督不在他身邊時,顯然地,他又回到了原先存有的信仰傳承。
第三十節,哥尼流說:「有一個穿著光亮衣服的人站在我的面前。」比較第三節說到哥尼流「在異象中他清楚地看見上帝的一個使者進來,叫他:『哥尼流!』」兩節相互比較,作者路加筆下的「天使」是穿著「光亮的衣服」。從這裡再看路加在他所寫的福音書中,記載耶穌基督復活時的情節,提到那些帶著香料進入耶穌基督墳墓裡面,看見「有兩個衣服發光的人站在她們旁邊」(路加福音廿四:4)。雖然作者路加並沒有清楚說明那是天使,但應該可以明確知道就是天使沒錯。
第卅三節,我們看到哥尼流邀請彼得來的主要目地就是要聽彼得講福音,雖然哥尼流還沒有聽過耶穌基督的事,但是,他清楚知道上帝對他的啟示必定是要透過彼得傳出信息。上帝揀選人、差遣人,就是為了要傳達祂的話語。這一點在哥尼流的身上表達得很清楚。
另外,我們也從哥尼流表現出來的,看到非常重要的信仰態度。不僅僅是他要聽上帝藉彼得傳出的信息,哥尼流並且還邀請他的親朋好友在家裡等待(廿四、廿七節),他要讓他的親朋好友一起分享上帝的話語,這是非常重要的信仰表現。好信息應該是要分享給大家的,並不是要隱藏的。
第卅四至四十三節:彼得開始說:「現在我確實知道,上帝對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只要是敬畏他,行為正直的人,無論屬哪一種族,他都喜歡。你們知道,他藉著萬人之主耶穌基督傳給以色列人的信息是和平的福音。約翰宣講洗禮的福音以來,那從加利利開始傳遍猶太全境的大事你們都知道。你們也知道拿撒勒人耶穌;上帝怎樣以聖靈和大能傾注在他身上,使他走遍各地,廣行善事,治好一切受魔鬼控制的人,因為上帝與他同在。我們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和其他猶太人的地方所做一切事的見證人。他們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但是,第三天,上帝使他復活,而且向人顯現;不是顯現給大家看,只是顯現給我們這些被上帝揀選來作見證的人看。他從死裡復活之後,我們曾跟他同吃同喝。他命令我們把福音傳給人民,證明他就是上帝所立、作為活人和死人的審判者的。所有的先知也都為他作見證;他們都說,凡信他的,都可以藉著他的名蒙赦罪。」
第卅四、卅五節彼得的這句話實在是很大的突破,猶太人不認為上帝也會喜歡其他民族,他們相信只有自己才是上帝所愛的。如今彼得勇敢地說出這句話,確實是很不容易。
「上帝對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這句話表明出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生命觀。許多基督教之機構所推出的和平運動,其實就是藉著這種信仰理念在進行的,希望真的能達成這個異象:人類世界各種族群都會和平相處。
第卅六節彼得說耶穌基督傳和平的福音。先知以賽亞這樣預言那位要來拯救世人的上帝使者,「將被稱為:奇妙的導師,全能的上帝,永恆的父親,和平的君王,他的王權將繼續增長;他的王國永享和平。」(以賽亞書九:6—7a)
在近代政治運動中,最被重視的一種運動方式就是所謂「非武力」。每當提及這種非武力的反抗運動,很多人會想起印度的精神領袖甘地,也想起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的國際特赦組織(Amneserty Internatioal)。甘地是採取「不合作主義」方式,迫使大英帝國放棄對印度的統治權;國際特赦組織堅持對「良心犯」的關心,認為人不能因為理念上的不同受到迫害,尤其是來自政治、軍事的勢力。因此,他們用寫信的方式,對那些受苦的人和被壓迫的人,以及這些人的家屬給予人道上的關心。他們最常做的方式,就是分別寫信給受迫害的人,也寫信給迫害人的人,或是政府。大家別以為寫信只是小事,其實寫信常常超越我們所能想像得到的效果。國際特赦組織就是用這種方式救了許多政治領袖,包括台灣許多政治人物,又如名作家柏楊、李敖等人物都受到關注和支持,以及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的受難者,主張台灣獨立的許曹德和蔡有全等人;世界出名的政治犯,也是現今南非的總統曼德拉先生,現今韓國總統金大中先生等都是。
耶穌基督在傳揚「和平」的信息,也可以說是「平安」的信息,是使人面對苦難、死亡來臨時,也會勇敢以對,會以順服的心,甘心為真理受苦;這種「平安」是根植在人內心深處,是內心的一種順服與謙卑。他告訴當時的猶太人,不要擔心那些迫害我們身體的人,應該要怕的是那足以使人的靈魂下地獄的上帝(路加福音十二:4—5)。他要我們回來面對上帝的審判,而不要去看人在權勢上耀武揚威之態!這種論調對當時受統治的猶太人來說是很難聽得下,但這卻是耶穌基督努力在傳揚的信息中心。
另一方面,這裡所說的「和平」,也是指那些因為被鬼附身,或是因為疾病導致身心受苦的人,由於耶穌基督的醫治得到生命的重新再造。例如耶穌基督在安息日醫治被污靈附身的人(馬可福音一:23);他也醫好患痲瘋病的人(馬可福音一:40—44),使這位痲瘋病患因為得醫治而可以再次回到人群中居住生活,且可以進入聖殿或是會堂敬拜上帝。又如那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病的女人(馬可福音五:25—34),因耶穌基督的醫治,可以「平安地回家」去。
這段經文中我們可以發現彼得所介紹的耶穌基督,幾乎就是馬可福音所記載關於耶穌基督福音信息的基本架構;例如一、施洗約翰的事,二、聖靈在耶穌基督身上作工,三、耶穌基督走遍加利利各地傳福音、醫病趕鬼,四、耶穌基督在耶路撒冷,和他被釘十字架,五、復活和顯現,六、傳揚福音,並見證耶穌基督就是救主,七、信靠耶穌基督的人,罪可得赦免。
彼得向這位敬虔的羅馬軍官哥尼流介紹耶穌基督就是這樣的一位救主。非常有意思的是,彼得都沒有提及猶太人歷史的故事,跟他在耶路撒冷聖殿對猶太人所見證的以色列歷史之經驗截然不同。
第四十四至四十八節:彼得還在講道的時候,聖靈降臨在所有領受信息的人身上。那些跟著彼得從約帕來的猶太信徒,看見上帝把聖靈的恩賜也傾注給外邦人,都很驚訝;因為他們聽見了這些人說靈語,並且頌讚上帝的偉大。於是彼得說:「這些人已經領受了聖靈,跟我們一樣,有誰能阻止他們領受水的洗禮呢?」因此,他吩咐他們奉耶穌基督的名領受洗禮。他們又要求彼得跟他們一起多住幾天。
這裡再次看到聖靈降臨在信徒的身上。作者路加就是這樣告訴我們,聖靈隨著彼得和其他門徒、信徒們的廣傳福音而降臨在那些接受的人的身上。聖靈是伴隨著福音的事工,而不是隨著人的私慾和指揮而行,因為聖靈是上帝的力量,是為了要拯救渴望上帝救恩的人降臨人的身上。雖然現在這些聽到彼得傳揚耶穌基督的人是外邦人,但是,聖靈還是一樣降臨在他們身上。
第四十五節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楚發現,原先猶太人基督徒的想法是只有猶太人才能享受到上帝的慈愛和聖靈力量,但是,現在他們發現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因為聖靈並不是隨著人的意思行。上帝有祂自己的拯救計畫。
現在這些來自約帕的猶太人基督徒成為上帝救恩降臨在外邦人身上的見證者,更有意思的是,彼得他們一行人就在這裡被要求與哥尼流和他們的親朋好友們一起多住幾天。作者路加藉此在告訴我們,聖靈的力量就是把原本不可能接近在一起、生活在一起的猶太人和外邦人,緊緊地結合起來。
現在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我們迫切需要聖靈降臨在我們身上,使我們能夠勇敢地見證復活的耶穌基督信息。因為能拯救人生命的,並不是人的力量,除非有上帝的靈與人同在。
從彼得與哥尼流的事蹟讓我們看到,聖靈才是真正福音的工作者。原本彼得對外邦人有「排斥」的想法,如果不是因為聖靈的啟示,讓他知道「不可以把任何人當作不潔淨或凡俗的」,使他接受哥尼流的邀請,否則他是不會去接觸外邦人的。
同樣的,在哥尼流的身上,如若不是聖靈的運行,身為羅馬的軍官,他怎能對一位被統治的普通人彼得謙卑的下跪呢?絕對不可能。若不是聖靈的啟示,告訴他「要派人到約帕去,邀請名叫西門?彼得的那人來」,且在約帕那樣大的城市,聖靈甚至已經告訴他彼得的居所,否則要找到彼得也得費上一番功夫,這些都顯明出是聖靈的工作帶來這件福音外傳的力量。
作者路加在他所寫的福音書中,描述耶穌基督開始他的福音事工時,用一句很簡單的話—聖靈的能力與他同在—表明出耶穌基督整個傳福音事工的主要力量就是聖靈。
今天的基督徒或是基督教會都要有這樣的認識:沒有聖靈的工作,以人的軟弱的,是無法成就福音事工的。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就是要告訴我們,初代教會之所以能發展出來,且在極其殘酷的迫害下,福音還能夠外傳到外邦地區去,是因為聖靈的工作的結果,而不是因為誰有這樣的能力,也不是哪些人比較屬靈,都不是!真正的工作者就是上帝本身,祂在彼得的身上作工,原因是彼得願意接受上帝的靈與他同工。祂也在哥尼流身上作工,因為哥尼流是一為敬虔、敬畏上帝的人。
如果我們的教會要奮興起來,要成為有見證的基督教會,要成為有生命的教會,絕對不是倚靠某某人能夠成就的。而是必須願意謙卑成為上帝的同工,讓上帝聖靈的降臨在我們教會裡,這樣才有可能。否則無論我們所做的事工是多麼地壯觀、熱烈,結果都會像出名的法律教師迦瑪列在猶太人議會中,評論彼得和其他門徒們所的事工時所說的話:「如果他們所計畫、所做的是出於人,一定失敗;如果是出於上帝,你們就不能夠擊敗他們。你們所做的,恐怕是在敵對上帝了!」(使徒行傳五:38—39)確實是這樣,如果沒有上帝與我們同工,我們所做的都是出於人的,那就很短暫,且對生命沒有助益。
二、基督教的信仰幫助我們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這種隔閡包括種族的、歷史的、地理的、文化的。
從這章經文中,我們看到包括彼得在內,初代教會的信徒,尤其是耶穌基督的門徒們,並沒有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復活的緣故,使他們從傳統文化價值觀念中得到解放,相對的,他們依舊從傳承的文化中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加入福音的信息裡,顯明出人的軟弱和有限。因此,我們需要像彼得一樣,有來自上帝的異象,使我們脫離傳承自文化的價值觀念的窄狹範圍。這章經文之所以重要,就是在於使我們知道真正的福音是可以突破人為的狹窄束縛。無論是來自傳統的文化,或是因為種族偏見、地裡的、歷史的隔閡,都會因為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消彌於無形。
今天世界上尚有許多地區依然存在嚴重的種族衝突問題,像北愛爾蘭的新教徒(基督徒)和舊教徒(天主教徒)之間的衝突仍舊相當劇烈;又如在南斯拉夫,因前共產政權瓦解,造成的國家分裂所導致塞爾維亞人和波斯尼亞人族群的相互殘殺;及非洲許多國家持續發生種族的問題。雖然有些地方已經沒有像上述這些地區的種族問題,但是卻有另一種不同的問題,例如澳洲的排拒有色人種的事件;在德國也發生類似的問題,不少人拒絕外國移民的進入,認為影響到他們就業和生活,有人用暴力手段攻擊難民營。在印尼,我們看到的是對東帝汶居民的殘酷統治,理由並不是因為種族,而是跟信仰、文化的傳承有密切關係。上述這些讓我們看到,像北愛爾蘭地方,並沒有因雙方都相信耶穌基督而和平相處,反而是彼此相互殘殺。這樣的信仰絕對不會復活的耶穌基督的信息,而是人把自己的需要加入了上帝的福音裡,結果是嚴重地扭曲了福音的本意。
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回到聖經裡來,再次反省基督教信仰對我們生命的意義。我們必須這樣想:如果我們信耶穌基督,卻不能跟與我們生活態度不同、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種族差異等的人和平相處,那我們所信的復活之耶穌基督對我們有甚麼意義?這樣的信仰對我們生命的存在說出甚麼信息?我們需要時刻有這樣的反省。因為信仰若沒有時常的反省,很容易成為生命的負擔,甚至成為人與人之間意識型態上的對立,導致族群的區隔越來越大。這也是現在我們所讀的這章經文幫助我們思考和反省的地方。
三、清楚我們的角色,是認識基督教信仰的第一步。
當彼得抵達凱撒利亞去會見哥尼流時,哥尼流馬上當著眾人面前向彼得跪拜。在他的眼中,可能彼得是如同上帝一般的代表者,因此他用下跪的方式來表達對他的尊敬。但是我們也很清楚看到彼得的反應,他馬上扶起哥尼流,並且對他說:「請起來,我自己也是人。」不錯,彼得不要人拜他,因為他是人,不是神。
在福音書中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在曠野受魔鬼試探時,其中有一項試探是魔鬼為了要引誘耶穌基督跪拜它,結果被耶穌基督斥責說:「要拜主—你的上帝,惟獨敬奉他!」(馬太福音四:8—10,路加福音四:5—8)確實是這樣,魔鬼才會喜歡人拜它,只有魔鬼才會設法取代上帝的地位,讓人去敬拜它,離棄上帝。真正敬拜上帝的人,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人,不是神,絕不要人拜他。
在歷史上我們時常看到許多政治或軍事獨裁者,十分喜愛人去敬拜他。但是這樣的人常常造成人生命的苦難。同樣的,在有些宗教信仰團體裡,主事者也是會告訴他的信徒要拜他們,或是信徒們會拜他們,甚至把他們看成是神一般。但是我們知道,人就是人,不是神,不是生命的主。我們要敬拜的乃是生命的創造者、保護者。
我們來到基督教會這樣的信仰團契中一起學習、生活,就應該要認識清楚每一個人的信仰角色,千萬不要把某些人神化了。無論是多麼好的人,都是人,都是有軟弱的人,絕對不是神。我們要學習耶穌基督的謙卑,甘願順服上帝的旨意,而不是突顯出個人的角色。這是一門很重要的信仰功課。
(講於一九九八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