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写在“使徒行传信息”出版之前

序-写在“使徒行传信息”出版之前

上一篇   下一篇

這是我出版講道集的第八本,離自己發願要講完並出版新舊約六十六卷,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但是,我並不氣餒,還是朝向目標繼續前進,只要我活著的一天,我就會全力以赴。

使徒行傳也是我來台北東門教會牧會第一本開講的經書。一年前,當我決定接受台北東門教會之聘時,就一直在思考要講哪一卷經書。我已經在嘉義西門教會講完並出版新約的四本福音書、羅馬書,以及舊約的創世記、出埃及記。如果我講新約的使徒書信,會讓信徒們感覺缺少史料的背景,若是講舊約先知的作品,又怕聽講的人覺得很澀、難解。因此,我想:如果能先講一本比較容易進入狀況的經書,或許對信徒們的幫助會比較大,但這就必須從福音書著手。可是我已經把四本福音書都講過又出版了,我擔心自己會因為書已經出了,就不再認真準備講道,拿已經講過的資料來講,這樣容易使自己懶惰下來。因此,就把早在四年前(一九九五)已經在嘉義西門長老教會講過用手寫的稿子,而尚未出版的使徒行傳重新拿出來看。當年是講完後就一直擺著等待整理出版,沒想到這一擺,就是四年。當我這次再拿出來看的時候,竟然發現有許多內容已經不符現今的需要,因此,就決定要再重講一遍這本經書。就這樣,從去年(一九九八)四月十九日開始,在台北東門教會講這本經書,直到今年元月卅一日結束,總共講卅一篇,比原本的廿六篇多出五篇,字數也多出三倍(以前手寫的稿子,平均每篇是三千至三千五百字左右)。

這也是台北東門長老教會的兄姊第一次經驗到我這種一卷卷、一章章的講道方式。讓我覺得甚為安慰的地方,是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兄姊在聽講道的時候,手上拿著筆在做筆記,就像我過去在嘉義西門教會所看到的一樣。一卷卷、一章章地講道方式,對有些兄姊來說可能不太適應,因為他們並不是每個禮拜都能出席參加主日禮拜,如果缺席一、二次,要繼續接下去聽,常會覺得好像「缺少了甚麼」的樣子。再者,對一些過路來參加主日禮拜的兄姊,往往會造成聽講上的困難,因為這種連續性的解經講道方式,會讓他們覺得好像吊在半空中一樣,而台北東門教會每個禮拜日經常有過路近來參加主日禮拜的兄姊,雖然是這樣,我還是繼續這樣的講道方式,因為這是我自一九九○年以來已經確立的講道模式,也是我此生的終極目標,不想作改變。否則要將新舊約六十六卷講完又出書,不可能完成。若是因為我這樣的講道方式,使參加主日禮拜的兄姊造成困擾,但求你們在主的愛裡包涵、寬恕。

講完使徒行傳,自己感觸相當多;一則,想起使徒保羅傳福音的精神,聯想到自己獻身傳道的使命,深深感到羞愧萬分,總覺得自己是在享受這些早期使徒、門徒傳福音結出來的果實,自己都沒有甚麼栽種。這就好像一個孩子,只在享受上一代留下來的祖產,自己卻不事生產一樣。二則,看到使徒保羅傳道工作中,總是以聖經(當時是舊約)跟猶太人談論有關主耶穌的事,自己多少也得到安慰、鼓勵。因為打從一九七四年神學院畢業後,七五年就投入參與推動「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以及在牧會工作中,除了開查經班,也一直要求信徒們過每天讀聖經的信仰生活,迄今,這樣的事工仍舊沒有絲毫改變,因為我深深地相信,唯有回到聖經裡來,才能使我們所傳揚的聖經信息不至於變質,也只有讓信徒對聖經有了解,才能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信仰態度。三則,當時耶路撒冷教會是所有教會最堅強、最有影響力的,看起來好像滿有權威的樣子,他們甚至對使徒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頗有微詞,雖然「經過長時間的辯論」後,同意外邦人不需「割禮」也可以加入基督徒團契,但他們心中並不是真正願意接納外邦人。這種強大教會組織的結果,若沒有緊緊配合著聖經—上帝的話作信仰反省的後盾,人的權威很快就會出現,教會很快就會隨著墮落下去。這使我更加確信,一間教會並不在她的規模大或小,而在於她是否明白聖經—上帝的話,且願意確實去遵行。

講完使徒行傳,再來是講舊約先知阿摩司的作品,然後要講使徒保羅的書信—加拉太書。這些都計畫在今年內完成且出版。

這本「使徒行傳的信息」書能夠出版,要特別感謝台北東門長老教會,鼓勵我、並且一再為出書所需的經費奉獻。也要謝謝「歐媽」(王舜琪長老)和她的女兒「阿四」(歐若蘭姊妹),她們母女兩人花了許多時間替我修飾稿件,尤其是「阿四」的身體並不是很健康,但為了此書,她是盡心又盡力,若不是她們母女幫忙,這本書讀起來一定會很「咬舌」。也要謝謝台北東門教會青年黃柏威、黃柏風兩兄弟,以及卓奕光君,以及住在高雄的嘉義西門教會青年甘明哲兄弟,他們都為校對此書忙了好一陣子。嘉義西門教會的施家榮兄弟一直是鼓勵我出書的信仰同伴,他負責編輯,並且在電腦的問題上幫了我許多的忙,真感謝他們的愛心。

過去一年每次準備禮拜日講道,讀到使徒們那樣賣力地在傳福音,或是讀到在他們背後有許多為著福音的緣故,傾力支持使徒傳福音事工的信徒,都會讓我想起一位遠親—林碖姨媽(許鴻源長老娘),直到去年(一九九八)四月去世之前,她一直都是鼓勵我甚力的一位信仰前輩。為表示對她的懷念,我以這本書來紀念她。

一九九九年元月卅一日
於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