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我们接着来看第12章,此时祂正在路上。约翰从耶稣末了在公众面前的事工中挑选了三样事情。

第一件是在伯大尼的晚餐;第二件是祂进入耶路撒冷城,为着祂的时候而来;第三件事是希利尼人的来访。

在这一段中所记的就是前两件事。

伯大尼的晚餐(12111

“逾越节前六日”耶稣来到伯大尼。这是个纯粹友谊的聚集。“有人在那里给耶稣预备筵席。”马太和马可都告诉我们,筵席不是在马大家里,而是在一个叫西门的人家里。这是一个愉快的场面。有一件引人注意又是很好的事,乃是在耶稣传道期间,祂常被邀请去赴席;更叫人希奇的是,祂去了。祂知道这些人邀请祂的动机是甚么。除了祂到马大和马利亚家里的日子之外,这次的邀请似乎是惟一纯属招待性质的。

请看看这个聚集的光景,马大在作甚么?她在服事!她要服事到底。这就是前此在路加的记载中她所作的事,这就是这一段经文所告诉我们她的情形。这不是她的家,但是她去西门家里却当起女主人来了。关于她只有这么一点可说的么?不,当我们在路加福音中看到她时,按着我们所能知道的,她当时正在为耶稣、马利亚、拉撒路和她自己预备饭食,总共才四个人。而此时她要招待多少人呢?有耶稣,十二个门徒,已经十三个人了,加上马利亚,十四个;还有拉撒路,十五个;可能还有主人西门,十六个,以及马大自己,共有十七个人。以前只有四个人,而现在有十七个人,可是在此她并没有因烦扰而发出怨言。以前,在那愁苦黑暗的日子,她曾经一度出自爱心,来到耶稣那里,提出对她妺妺的愤怒和抗议。那时耶稣曾经对她说了一些奇异而有力的事。显然她学到了一些功课。从此她就退到幕后去。现在她又出现,我们看见她还在服事,不过再没有一句烦躁的话。她的服事并没有停止,但她已经学会了某些秘诀,因此她心中不再烦躁了。

在这个友谊的聚集中,有两件事发生,是两件最具有启示性的事,这两件事彼此形成极强烈的对比:马利亚的举动和犹大的态度同时并列记载。

马利亚用香膏抹主

马利亚作了甚么事呢?马利亚为甚么作那样的事呢?请先注意马利亚是在祂的脚前。她回到了她从前和祂交通的地方。在有阳光的日子里,当马大因着服事而烦躁时,马利亚学会了一个功课:我们必须花时间在祂面前,接受教导,并瞻望祂的荣脸。不但太阳照耀时,她坐在祂脚前,后来当黑暗四围笼罩她,拉撒路死了,她的心破碎时,她也是俯伏在祂脚前。而这个时候已经很靠近祂受难的日子,她又直接来到祂脚前,我们明白她所作的事么?如果没有我们这位可称颂主的解释,我们能明白她的意思么?在犹大抗议之后祂说,“由她吧,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这的确是马利亚心声的表达。那一天当她注意着祂的眼睛时,她看出祂眼中的愁苦。因为过不久祂自己说,“我现在心里忧愁。”这种光景马利亚看出来了。她想起她自己忧愁的日子,那时她看见祂的双眼在死人面前闪射着激愤;随即又溶化成最柔细之爱与同情的眼泪;而在这一天她所看到的,是她从未看过祂面对死亡的忧愁;因此她对自己说,我不知道我要怎么作才能向祂表示我所看见的。爱使她没有任何的吝惜;而按犹大低贱的看法,却认为她是太浪费了,“何用这样的枉费呢?”

底下引起一个问题,她是否作了她想要作的事呢?她有否使祂感觉到,至少在苦难即将来临的时候,有人觉察到祂的忧愁,知道祂所要面临那时刻的黑暗,而与祂有交通?是的,祂知道。这就是祂所说的意思。“由她吧,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容我大胆的把话略为更动而不改变原意,好像祂在说,“她看见而明白了。”曾经有一个妇人摸祂,并从祂得着能力。而此处这个妇人的举动,却使祂得着安慰。我宁肯作一个伯大尼的马利亚,而不愿作整群的使徒。

犹大的回应

犹大恰恰相反。马利亚看见了而表同情,并表达了她的心意;耶稣接受了这奉献,祂知道她的用意,也看见在她的不吝惜而荣耀之举动中的光彩。而犹大呢?他说,“这香膏为甚么不卖三十两银子赒济穷人呢?”下面约翰就在讽刺他了,“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犹大既不了解事情的原由,被自私弄瞎了心眼,就说话批评。马利亚看见了事情的中心意义,以不吝惜的举动表达了她的同情。这是友谊的时刻,耶稣是主客。有十二个门徒围着祂。马利亚可爱又美丽的举动像神的彩虹般照耀在笼罩耶稣四围的黑云之上。而犹大的话却如同从地狱射出的又深又阴的仇恨。

此时敌对的祭司长们除了要杀耶稣之外,还要杀拉撒路。这是意义深长的:该亚法在公会中曾说,“一个人替百姓死……就是你们的益处。”他们又发现一个人不够,“连拉撒路也要杀了”。“连拉撒路也要杀了”这是很大的一句话。他们要杀的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这不过是开端而已。他们对基督的态度,正显明出他们对神的敌意。世人对神的态度就是如此,他们一直想除掉祂。他们努力要除灭的有多少人呢?后来彼拉多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时,可能以为已经完成了他的任务呢。他把耶稣交给他们时,有如释重负的感觉,他认为事情已经过去了。事情过去了吗?在以后的一两代中,他所代表的权势,单单在罗马一地,就使耶稣殉道的事重演了千万次。“连拉撒路也要杀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有没有杀死拉撒路,也许没有。但至少他有生命的危险。这可能是他不再被提及的原因。我们在耶稣钉十字架时或复活后,都没有再读到关于他的故事。

这是耶稣所面临的敌对光景,但是它是何等的无用呢!本来是说耶稣一人为这国死是有益的,是足够的,但现在连拉撒路也要杀了。而在拉撒路之后,耶稣的殉道者前仆后继;但“殉道者的血,是教会的种子”。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城(1219

下面是甚么事呢?约翰说,“第二天”,跟着的就是耶稣上耶路撒冷的故事。祂主动为着祂的时候上耶路撒冷,祂的敌人想要捉拿祂,陷害祂,已经发出公布说,若有人知道祂在那里,就要报明,他们好去拿祂。现在祂主动的为着祂的时候来到这里。我们说祂是得胜的进入这城;从属天的眼光和神的定旨先见来看,的确是这样。

耶稣这一回共有三次进入这城,第一天祂骑着驴进入,来到圣殿,周围看看,一句话不说的离开了。次日祂进入圣殿,并把它洁净。第三天官长们围着祂。约翰在这三次的进城中只记了第一次,而且写得很浓缩。无疑的,他的目的只是要说明祂的来到所产生的影响,而不是要详述其内容。他说到当耶稣来到时群众给祂的欢迎。他们砍下棕树枝,摇曳着,在大马路上挥舞着。当祂靠近时,他们唱着赞美诗。“和散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

“和散那”的意思只是“现在救我”。下面他们说,“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耶稣来到时,群众能这样歌唱是很奇妙的事。官长们是敌对的,群众本身是肤浅的,却在突然间暴发了向着主的热诚。别的福音书作者告诉我们,官长反对这些,说,叫你的门徒们安静吧!耶稣回答说,“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在他们引用希伯来的伟大诗歌高声歌唱,宣告祂是以色列的王。有的人说,那个呼喊“和散那”的声音,不久就喊着“钉衪十字架”。我不敢确定这些声音是同一班人喊出来的。我倒是认为那一班围绕在祂周围与祂一同迈向耶路撒冷并喊着“和散那”的人,是来自加利利的群众;而那些喊着要钉祂十字架的人多半是犹太地的,当然这样的看法没有甚么证据,但较有可能。不过即使说那些人是加利利来的,过不久他们也全弃绝了他们所承认之以色列的王。可是请注意,祂接受了这个呼喊,并如君王般的骑着驴进来。祂选择以君王的方式骑驴进耶路撒冷。驴子是君王使用的牲口。

约翰说明,这一切是预言的应验,他引用的是撒加利亚的话,然后他立刻附加一句话:当时门徒不明白这件事,一直到耶稣被钉十字架,复活升天,并得荣耀之后,他们才看出这兆头和这首诗的关系,也才明白祂所作的事。约翰最终也看出,虽然按人看,这样的进入显得贫穷卑微,但从天上看,那是王的进入。祂已来到。祂的“时候”就在眼前。

约翰福音122036

这一段内容说到约翰所记载耶稣公开传道的最后事迹,这也是记录上的最后事迹。马太曾详细记载祂在圣殿里面伟大的问话与答话,这一段里的事情发生在此之后,似乎此后祂就隐藏了,可能是到伯大尼去。我们可以想象,祂最后在伯大尼的几小时是在安静中度过的。

这一段裹有两个非常清楚的小段:

1·其一乃是希利尼人前来要见耶稣,是从第2033节;

2·其次是约翰所记载群众的问题,由第3436节。

在希利尼人前来要见耶稣的事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

1·其一是他们的要求;

2·其二是耶稣对这要求的反应。

希利尼人来见耶稣(2033

希利尼人的要求

这些人不是希伯来人,他们是希利尼人。在新约里有两个希腊字很不幸的被译成同一个意思,就是Hellenes Hellenistae两个字。头一个字总是被用以指外邦人,而Hellenistae这字则是指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在这里用的是 Hellenes。这字明显的向我们指出他们不是犹太人,而是外邦人。但是他们很显然的是归化的外邦人,因为他们在犹太人的节期上来敬拜神。他们来到耶稣教训人的地方,当时祂被使徒们包围着;而他们就提出了他们的要求。他们对腓力说,“先生,我们愿意见耶稣。”他们之以伟大的尊称“先生”来称呼腓力,至少表示说,在这位他们所未曾见面,只是听说过的耶稣身上,有些事是令他们敬佩的。

我们在此稍为停留,来思想一下他们何以盼望见耶稣。他们或者完全出于好奇心。这是可能的,在那时候,耶稣是全国各地的人注意的焦点,特别是在耶路撒冷。他们从各地来过逾越节,聚集时他们都在谈论着祂,“你们意见如何?”“衪不来过节么?”祂是城里上上下下讨论的话题。无论他们聚拢在那里,谈论的就是这位耶稣,这个人传道了三年半之久,而他们的官长对祂极为仇视。这些希利尼人说,我们想要见见祂。他们的动机可能是出于好奇心。

另一面,我们要知道这些人的历史,可能因为他们刚自从小受教的异教中醒悟过来,觉得失望,所以就转而在希伯来宗教中寻求神。可能他们与希伯来宗教接触的结果,再一次带给他们新的觉醒与失望;因为那时的希伯来宗教本身,已经完全落在死亡和堕落的光景中。他们可能听见了一些耶稣所说、所作的事,于是他们前来,要寻求他们所一直未曾寻见的东西。

有趣的是,他们来到腓力这里。腓力是一个希腊名字。安得烈也是一个希腊名字。他们都是伯赛大城里的居民。可能这些人从前认识他们。底下记载腓力和安得烈有趣的“踌躇”。腓力并没有直接去告诉耶稣说有些希利尼人想要见祂。他与安得烈商量,商量过后他们才来。为甚么有这“踌躇”的过程?我不知道有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有一个可能的理由,乃是他们知道这些人是外邦人,他们自己绝对清楚耶稣是弥赛亚,但是没有把握祂是否肯接见外邦人。

耶稣的回应

耶稣对这要求的反应令人希奇。请先看一下这段末了的话。这一段开始说到有外邦人要求来见耶稣。但结束时说甚么呢?最后乃是祂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开头说到有人要求见祂,而结束时说祂把自己隐藏起来了。我并不是说这些人肉身的眼睛没有再看见祂。我想他们和祂的距离近到足以看见祂,并能听见祂所说的一切话。但是最后记载的事是祂把自己隐藏起来了。

祂对此要求的反应并不结束于第23节。我们不该停在这一节。底下怎么说呢?“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我们的主再次使用这种引人注意的句式“实实在在”,它总是意味着下面要说的事是极其重要的。

“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请先注意祂提到“时候”。祂最先是向祂母亲提到祂的时候,“我的时候还没有到。”后来对祂的门徒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后来约翰又记载,“没有人拿衪,因为衪的时候还没有到。”现在祂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

底下所说的,解释了这句话。先是一段关于麦子的比方与应用。然后是祂的心灵在痛苦中的大声呼喊,“我现在心里忧愁”;这句话后面跟着的是天上发声,以及一些人的反应;最后是得胜的呼喊,“现在这世界受审判,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底下约翰说,“耶稣这话原是指着自己将要怎样死说的。”

“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这是指甚么时候呢?“我现在心里忧愁……现在这世界受审判……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这时候的来到,乃是祂在公众面前传道事工的目标;这“时候”很明显的从一开始就在祂心中,乃是每件事的总结与最高峰。在祂传道的头一年,他们曾经在祂洁净圣殿的时候问祂,祂仗着甚么权柄作这事;祂曾给他们一个奥秘的回答,“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那时祂就在指望着这个总结与最高峰的来到。现在祂说那个时候已经到了。

请注意祂如何说到这件事。如果祂这样说的话,是很自然的,“希利尼人想要见我,我要死的时候到了。”可是祂并没有那样说,祂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我们主对于祂的“时候”的看法,乃是祂“得荣耀”的时候!

希伯来书作者说祂“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叫衪因着神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这句话并不是说,因为祂尝了死味,祂就得了荣耀尊贵为冠冕。而是说神把为人死的荣耀与尊贵的权利赐给祂。祂曾说过,“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了;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

底下祂就接着加以解释。祂开始先用自然界的一个再好不过的比方来说明,“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在自然界里这件事是绝对正确的,而祂把这比方用在祂身上,更是令人注意了。耶稣事实上说,这些希利尼人不能见我。他们若是要看见我,认识我,得着我,只有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乃是借着现在所来到的这个“时候”,那就是借着十字架的道路。这是惟一的道路。

“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你看过麦粒没有?你可以设想把一粒麦子放在手里,你能看见它么?你当然能。但实际上你看不见它。你怎么能看见它呢?只要把它放在地里,让它死,而等着瞧,不久这麦粒长了叶子,又长穗,然后穗中有丰满的榖子。这一切早都已在麦粒中,只是你看不见而已。把麦粒从麦穗上取下,把它们种在土里,再注意看。若是你多作几次,有一天你会看见那隐藏在你手中之麦粒里面的一切内容。说到这里,就想起旧约诗篇里的话:

“在地的山顶上,五谷必然茂盛,所结的谷实,要响动如利巴嫩的树林。”(诗7216

基督乃是说:这些人这时候没办法看见我。但有一天人们要看见我。那乃是我进入死亡又从其中出来的结果,又是我在历代以来被一直传递下去的结果;经过死亡进入生命!经过死亡进入生命!经过死亡进入生命!收割的工作还没有全部完成。

祂引用这个取自自然界的实例,是很特别的。在神的计划中人并不是属于自然的,也是超自然的。但人已经堕落到麦粒的层次上,他必须死才能活。人若没有犯罪,就绝不需要死。人堕落了,但耶稣从未堕落,祂不需要死。祂曾变了形像。但是,现在祂又降卑到人堕落的层次中。因为人已不再是超自然的,已沦为自然的,所以可以用自然界中的实例来说明。

底下祂把这原则加以应用。“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在这里几次说到的“生命”,彼此之间有很大的不同。“爱惜自己生命的”,此生命之原文为psuche,“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那是在地上受限制的生命──在原文也是psuche,“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最后的永生原文为zoepsuche指的是人的魂生命。每当保罗说到“天然的人”时,我们可以很正确地把它当作是“属魂的人”,是指一个只活在仅仅是魂生命的较低层次上的人。基督说,如果你爱这个生命,你就要失去它。如果你恨那生命,就是那在宇宙中受限制的魂生命的活动,那你就要得着丰满的灵生命,就是永远的生命。已经堕落到天然层次上的人,如果要进入生命的丰满中,就必须弃绝一切纯属天然的呼求。

底下祂启示了那“时候”的性质。“我现在心里忧愁。”“心里”是psuche,不是zoe,是现在所有的这个魂生命,也就是人为着得到生命的丰满,所必须放弃的生命。“我现在心里忧愁。”我听见了祂说这句话,并感觉到祂那难以想象的愁苦,也是我无法领会的苦难。“我心里忧愁。”这忧愁使祂继续说下去,“我说甚么才好呢?”为要说出祂当时的意思,我添了几个字“我可以说”──“我可以说,父阿,救我脱离这时候么?”可是底下祂一点没有犹豫,立刻宣告说,“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所以祂接着怎么说呢?不是说:救我脱离这时候,乃是,“父阿,愿你荣耀你的名。”不错,约翰并没有告诉我们关于客西马尼的故事,但他在此启示了主在客西马尼的经历。客西马尼不仅仅是黑夜中一两小时的经历。客西马尼乃是祂去加略山一路上心中的经历。“我可以说,父阿救我脱离这时候么?”“不,我只能有一个愿望,就是荣耀我父的名字。”“父阿,愿你荣耀你的名。”

容我大胆(但我很有把握)的说,当时神好像无法保持缄默。从天上有了响应,而这声音清楚得使人听得出它的意思,“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人类历史中已经成为过去的一切,特别是在祂儿子的传道工作上,在祂所启示的人性的意义上,以及在祂以言语作为所启示出神心意的事上,这一切都包括在这一句话里面了。“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并且我所曾作过的,我还要再作。这是在祂一生中,天上第三次打破沉寂,发声说话。

为甚么天上要打破沉寂而发声说话呢?请先注意一些人对于方才发生的事之不同见解。有人说,打雷了。其它的人说,有天使对祂说话。这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说出人们往往按着各人里面的光景,对于相同的东西,有不同的领会。有人听见的是雷声。有的人也许较有属灵的领悟,知道那是清楚的声音,就说,那是天使说话。然后祂告诉他们说,这声音不是为祂来的,是为他们来的。那个突破的声音,那个被听作雷声或天使声音的,虽然他们听不出其内容,也不明白其意思,它却是一个超自然的显现,要重新引起他们的注意。

在那个声音说过之后,祂继续说话,并启示出祂最后得荣耀的思想,“现在这世界受审判。”审判?!是的,现在这世界受到了审判;神已经对它下了判语,这世界必然而且毫不迟延的受到了审判。世界还在那里。过不久他们要捉拿祂,把祂处以死刑。祂说,以此看来,这是人顃历史的转折点。下面祂怎么说呢?“现在”──不是这世界的王已经被赶出去,乃是“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这是一个过程。它已开始,而不久祂就要打破蛇的头,这件事尚未完成,它正在进行中。

下面祂说出了祂被赶的方法;“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这句话含着被举起离开这世界的意思,不仅是被钉在十字架上,也包括复活,和升天并被高举到祂父神的右边。“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这句话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要归服祂,而是说,祂要成为人们聚集的中心点,人们要被吸引归向祂。

群众发问问题(3436

底下众人就问了祂两个问题:也就是说在众人中间有人表达了他们的态度与想法。头一个是神学上的问题,第二个是关乎祂个人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

头一个问题是,“我们听见律法上有话说,基督是永存的,你怎么说,人子必须被举起来呢?”他们知道律法的教训,说到当弥赛亚来的时候,就是一切事情的终局。他们也明白,耶稣曾说祂是弥赛亚,他们也明白祂说祂要去死。在律法和基督的声明以及祂对自己所说的话之间,似乎有了差距。律法说,基督是永存的,但祂说,祂要去死;而祂又说祂是弥赛亚。

第二个问题

因此他们再问第二个问题,“这人子是谁呢?”很显然的,他们是在引用祂的话,因为那是祂为自己起的名字,除祂以外,按照记载,没有人使用过这名字。他们的意思乃是,你把你自己当作甚么人?“这人子是谁呢?”这是一个嘲笑性的问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群众所问的这个问题,也正是祂以前用来测验祂门徒对祂传道工作的认识之问题。约翰没有记载这件事。原来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祂曾问门徒,人说祂人子是谁。现在群众提出了这个同样的问题。

耶稣的回应

那么,祂如何回答他们呢?祂不管他们神学上的问题,只说,“光在你们中间还有不多的时候。”祂曾在圣殿中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现在祂说,“光在你们中间还有不多的时候。”他们想要扑灭这光。他们不久就要把祂置之死地。因此祂说,“应当趁着有光行走,免得黑暗临到你们。那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往何处去。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

在前往拉撒路坟墓的路上,祂也曾说到行走在光中。祂自己并没有行走在黑暗中,祂是行走在光中。祂一路上一直行走在光中,即使在黑夜里,祂也是行走在光中。对祂来说,过不久将会有一时刻,光要消逝;但祂所忍受地狱的痛苦,本是我们所应当受的。

在祂的回答中,“光”这字出现五次,其中四次是定冠词,“这光”;只有一次没有冠词,只是“光”字。基督实际的意思乃是,“如果你们想要认识我,你们要跟随这光,也就是你们所已经有的光。”若不然,就是落在黑暗中了。祂的话既奥秘又庄严,而且极为美丽。“这人子是谁呢?”这是他们问的问题,但祂并没有与他们辩论,祂只是说,跟从这光吧!

约翰福音123750

这一段所记载的,是有关耶稣最后公开传道的几件事。在此没有记载甚么事件。约翰已经结束了他对耶稣公开传道方面的记述,而在还没有开始说到祂对于属祂之人最后的教训之前,回顾已往,他给了我们两点结论。

1·从第3743节,他按着自己的看法,把我们的主公开传道的结果,作了一个扼要的叙述。

2·然后从第44节到此章末了,他再以我们主自己的话,简要的述说了我们主所教训所声明的。

约翰总结──公开传道的结果(3743

约翰非常简要的述说了耶稣传道的结果,“衪虽然在他们面前行了许多神迹(兆头),他们还是不信衪。”约翰从许多兆头中选了八个祂在作为方面的兆头。我们一路上已经都看过了,也就是变水为酒,洁净圣殿,在远处治好了大臣的儿子,医治毕士大廊子下被遗弃的人,给五千人吃饱,平静风浪,开启生来是瞎子的眼,以及使拉撒路从死里复活。本书开始时,我们曾思想过第20章最后那小段的经文,他说,耶稣的故事绝不止这些。“耶稣……另外行了许多神迹(兆头),没有记在这书上。”我们主的工作乃是行兆头的工作。现在约翰作了一个回顾。他在耶稣公开传道的整个时期中,一直同祂在一起。他一直是看着祂,听着祂。这时期结束,我们的主行完祂在地上公开传道的最后一件兆头,并说完最后一件事的时候,约翰说,“衪虽然在他们面前行了许多兆头,他们还是不信衪。”这句话含着绝望的味道。但是我们都知道,那绝不是绝望的一句话;不过那确是耶稣公开传道时的一个事实。那是一般的结果。当然,还是有些人信祂。在祂周围还是有一群人,就是祂的门徒,祂的使徒。另外还有一大批我们所熟悉的人,就是五旬节时聚集的那一百二十人;而且保罗又告诉我们,在祂复活以后有五百多弟兄们遇见祂。祂的传道工作并非没有一些确定、正面、能列举出来的结果。可是即使我们把他们通通加起来,其结果似乎仍显得不足。虽说有十二个门徒,但其中有一个是魔鬼。因此我想,我们最好说祂有十一个门徒。一百二十人,还有五百多人,按数目字言,没有人能说,那是一个大的成就。但谁又能说,我们主的工作是失败的呢?

在祂的兆头中,也有话语方面的,也就是祂和周围的人所讨论,所讲论的。到目前有六样话语的兆头出自祂口中:“我就是生命的粮”,“我是世界的光”,“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我就是门”,“我是好牧人”,“我就是复活,我就是生命”。这些都是伟大的声明,是在众人面前说的,是在讲论和辩论中说的。祂的作为中,有一些奇妙的证据,证明神是借着祂工作;从祂口中出来的话中,也有一些奇妙的证据,证明祂就是神。祂行了许许多多的兆头,“他们还是不信衪。”祂所行过的兆头,或所能行的兆头,没有一样能带给人完全的启示和完全的信服。这种令人信服的兆头有待完成。在祂公开传道的第一年中,他们曾要求祂行一个兆头,祂回答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那惟一能产生完全的启示,并创造最高信仰的兆头,乃是祂的十字架与复活。另一位福音书的作者以不同的话,说到这件事。在另一个场合中,耶稣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兆头,除了先知约拿的兆头以外,再没有兆头给他们看。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

底下约翰就解释他们不信的原因。“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主阿!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主的膀臂向谁显露呢?”约翰好像在说:这个不足为奇,这正是预言的应验!从前先知的话早就说到这种情形了。这是对预言最有趣的注释。以赛亚说或写到这件事的时候,当然有其当地的应用,但是这样的话也有其永存不变的原则。“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这是我们的信息,是我们必须说的,“主的膀臂向谁显露呢?”膀臂总是代表着能力。以赛亚在古时曾说,“有谁相信我们的信息呢?”有谁曾因所看见之大能的事而信服呢?耶稣曾行了许多兆头。兆头乃是从天上传达的信息,是说出来的话;兆头是神作为的显明;它也是代表神能力的膀臂。但是他们并没有相信。约翰现在从以赛亚书里引用了这句话,其意思乃是:在先知时代所显明的原则,如今在弥赛亚的工作中达到其最终的应验与表现。

但是他继续往下说,“他们所以不能信,因为以赛亚又说,‘主叫他们瞎了眼,硬了心;免得他们眼睛看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这话确定的说明,这些人之所以不能信,是因为神叫他们瞎了眼,硬了心。可是我们必须记得,除非一个人先存心刚硬,否则神绝不会使人硬着心。这是约翰从以赛亚书引来的。我们要回头从以赛亚书610起读一读这段经文,“要使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发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便得医治。”这是神给先知的命令。现在,请再看前面的赛69,“他说,你去告诉这百姓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乃是因着这样,神再加强他们自己的决定。在法老的故事中,也是一样的情形。耶和华最后使法老的心刚硬,可是还是等到法老先使自己的心刚硬之后。用以说到法老行动的字和说到神的行动的字是不一样的。在早期所有的行动中,神加强法老的心,那就是说使他有人的能力,能作自己的决定。法老并没有使他自己的心有力量,他使它失去感觉,也硬化自己的心。然后时候到了,神就批准他的决定。另一个字就是用以说到神的举动的。

我们当然不能明白,为甚么约翰在这结论中要指出,“不信”是神作为的结果,是要阻止人相信。神不会那样作。祂准许人所作的决定。如果在那么多兆头面前,人还是拒绝它们所作的证明,有一天这样的选择只好被神所准许,那时他们就要开始瞎眼了。这一段话总结了我们主的所有使命。“许多兆头”,而这些兆头是要领人认识真理,并降服于真理。“……行了许多兆头,他们还是不信衪。”这种不信的原因以赛亚早已预言了。神会准许人的某种决定和态度,因为人自己已经作了这样的选择。

然后,有一点令人惊讶的,在说过人的不信之后,他接着以下面这段话作结束,“虽然如此,官长中却有好些信衪的;只因法利赛人的缘故,就不承认,恐怕被赶出会堂。这是因他们爱人的荣耀过于爱神的荣耀。”这种情形绝不是一种矛盾。我想对这种情形最有启发性的话来自魏期科的著作,他说,“这种纯理智上的信心,事实上是最大的不信。”这就是约翰所表明的。这也是对他们最严厉的控诉。他说,他们知道,他们相信真理,他们信服真理,但他们不承认真理。而他们之所以不承认,是为了一种最没价值的态度,就是爱人的荣耀,过于爱神的荣耀。因此这种见解涵盖了所有的背景。在三年半的公开传道中,祂给了他们许多兆头,是能存留的兆头,是将来要被记载下来的兆头,是终久能产生影响力的兆头。但是祂被拒绝了,祂被弃绝了。这一位记载这些事的,是一直与祂同在的人,是个简单又诚实的人。当他写本书时,他是在回溯往事,他也知道事情的结局。他知道最后十字架与复活的兆头,是一个产生完全启示的兆头;但他回头看时,他事实上在说,当我们的主达到了祂公开传道的终点时,当祂在公众面前,说完了最后一句话时,当祂行完最后超然的奇事时,他们还是不信祂。祂所有的教训,以及超然的工作都不能带来最终的结果。今天如果有人告诉我,我们所需要的,只是耶稣的教训,以及我们愿意顺服祂教训的决心,那是不合真理的。或者在另一面有人告诉我说,我们所必须作的,是相信耶稣的作为和教训中之超然因素,那也是不够的。能为我们带来关于我们的主之完全启示的惟一而又最终的兆头,乃是十字架与复活的兆头。

主总结──公开传道的结果(4450

底下就是基督教训的总纲。问题是约翰在此是记载我们主的实际讲论,或者只是一个扼要叙述?不管怎样,他用这样的话作为这段的开端,“耶稣大声说。”前此我们已经两次看到“大声”的字眼了。那字启示一种态度与方法;也说出一种强烈感情的呼吁。我个人相信约翰在此是扼要叙述耶稣的声明。首先,他强调祂这些声明是确定的,且明显到一个地步,不容许有甚么怀疑。他先说,“耶稣大声说”,然后把祂的话扼要的叙述出来。

无疑的,这些话是我们主的声明。“信我的,不是信我乃是信那差我来的。人看见我,就是看见那差我来的。”这是头一小段。在此确定的说出祂与神之间的关系。我们看过祂曾如何强调这件事。他曾受差遣,凡祂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在那一位差祂者的权柄之下。现在也是如此。

“信我的,不是信我,乃是信那差我来的。人看见我,就是看见那差我来的。”后来祂对腓力说到同样的事,“人看见了我,就看见了父。”基督一向都在对人表明,祂是以神的地位站在人的面前,并且人若相信祂,就是相信神;他们看见了祂,也就是看见了神。这是祂所声明的头一小段,所强调的,是祂和神的关系。

下面跟着说到祂个人。“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若有人听见我的话不遵守,我不审判他。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我们不能把这一段话与祂刚才已经说过的话分开。但是这是关于祂个人的话,“我到世上来,乃是光。”我把这世界所失去的光带来,这光就是生命的光,人若有神的同在,若承认神,就有了这光。那就是光。我到世上来,乃是光,若有人听见我的话(rhemata,不是话,而是“我所说的”,是个别的人所说的)不遵守,我不审判他,我来本不是要审判,我来是要拯救。但是那人还是要受审判。他如何受审判呢?乃是借着他所已经听到而拒绝的道。在末日审判他的,就是这些话。

最后一小段又回到祂开头所说的。祂回头再强调祂与神之间的关系。“因为我没有凭着自己讲,惟有差我来的父,已经给我命令,叫我说甚么,讲甚么。我也知道衪的命令就是永生,故此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叫我所说的。”

这是何等的虚己。祂是何等的忠心!祂一直在说话,人们郄听见了祂所说的话,这些话不是祂自己的,是神说的话。它们是神的话,有谁能这样声明呢?一千九百多年来,那些在耶稣的话里听见神声音的神圣队伍一直在增加着。

耶稣的公开传道就此结束。此书到目前为止,共选择了十四个兆头,八个是工作方面的兆头,六个是话语方面的兆头;并且作者约翰自己也清楚的说,“耶稣另外行了许多兆头。”我们对于祂所说所作的并没有一个清楚的明细表;但在约翰的这本经过选择而组合的书中,我们有他对这些兆头的说明。祂行了许多的兆头,但他们并不相信。如果我们读约翰福音,或马太、马可和路加的福音书,只有读到这里,就是只有读到这些记录中,耶稣所说,所作的启示和善事,我们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我们知道这并不是失败的故事。基督教会(姑且用这美好,宇宙性的名称)历代以来证明了它不是一个失败的故事。为甚么不是呢?因为祂的作为并不是仅止于此。尽管祂的教训是奇妙的,祂在神奇能力方面仁慈的作为,是奇妙又令人惊异的,然而大部分的人仍是不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不信的。从复活以后的一些事情你可以约略看见这一点。马太福音最后一章,当一些人到加利利去见祂时,经上说,有些人还是不信。那叫人得救的信心,是在耶稣死、复活、升天以后,圣灵浇灌在人身上时,才像浪潮一样,大有能力的进入到人当中来。

因此耶稣的故事到此结束,但是最后的兆头则尚未结束。当希利尼人来要见耶稣时,祂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我们不久就要来看这最后一个兆头的故事。──《摩根解经丛书》

 


中华圣网整理制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