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讲
 第二十七讲

把他釘十字架

 
經文:路加福音章廿三:13-49
?
當我們在看關於耶穌基督被判刑釘十字架之事件時,必須注意一點,就是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這個事件,且所強調的重點都不一樣。

馬太福音書是把重點放在猶大的身上,作者先述說猶大的死,然後才接下去記述彼拉多如何進行審問耶穌基督。作者要我們注意一點:猶大「出賣了無辜者的命!」最後不但與他合作計謀陷害耶穌基督的祭司長和長老也拒絕他,連他自己所得到的三十塊銀幣也沒有為自己增添什麼益處,反而是落得因羞愧而自殺死亡。他因良心的譴責所帶來的痛苦勝過所得到的財利。(馬太福音廿七:3-10)再者,馬太福音書提供給我們兩個非常特別的資料;其一是彼拉多的妻子派人來勸告丈夫彼拉多說:「那無辜者的事,你不要管,因為我昨晚在夢中為他吃盡苦頭。」(馬太福音廿七:19)這也是一件因良心的責備所帶來的反應。

第二件特別的資料是,當彼拉多在公開審問耶穌基督後,發見群眾已被教唆煽動(祭司長和長老的作為)而群情沸騰無法控制時,他「看那情形,知道再說也沒有用,反而可能激起爆動,就拿水在群眾面前洗手,說:『流這個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自己承擔吧!』」(馬太福音廿七:24)

馬太福音書的作者想凸顯一點,耶穌基督之受害不是來自政治統治者的迫害造成,反而是來自猶太人的宗教領袖祭司長和長老們的煽動群眾而成的。

馬可福音書是將重點放在巴拉巴的身上;四本福音書裡,只有馬可福音書說巴拉巴是「跟一些在暴亂中殺人的叛徒關在一起。」(馬可福音十五:7 )馬可福音書雖然沒有如路加福音書那麼明顯地記載控告耶穌基督的罪名,是非常政治性的,但至少馬可福音書的作者已在暗示巴拉巴這個死刑犯,他的罪名是與政治事件有關。由這點也可以了解為什麼群眾在彼拉多表示可以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馬上就要求釋放巴拉巴的原因了。因為巴拉巴很可能是為了參加反抗羅馬政權而有突擊行動或謀害羅馬官兵的暴力行為。這種人很容易在猶太人民族主義的心結下產生高度的同情心。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巴拉巴是如同約翰福音書所說的「是個強盜」,(注意,這是和合本的用詞,現代中文譯本是用「兇犯」。)則猶太人寧願釋放一個強盜,而不願留下一位曾經在他們當中行過醫病趕鬼、使死人復活等等的各種神蹟的耶穌基督,這就清楚表示出當代猶太人心靈的墮落與淪喪之嚴重性,而且是以這些宗教領袖為最!我們也可以說他們是喜歡政治上的叛亂犯,厭惡宗教信仰上的異議份子。人們長久以來所在期盼的彌賽亞原來是政治上的,而不是耶穌基督所傳揚或表達出來的,是內心之改造,是謙卑認罪之心回到上帝主權的領域來。

路加福音書的重點是放在彼拉多身上。在路加福音書的筆下,彼拉多並不認為耶穌基督真的有像他們控告的罪狀那麼嚴重,或是有如同他們(猶太人的長老、祭司長、和經學教師等)所控告的那麼政治性質的罪名:「這個人煽動我們的同胞,叫我們不要向皇上納稅,又自稱是基督,是王。」(廿三:2)我們知道羅馬統治者,為使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能順服不再騷動,有過協議,即羅馬統治當局不過問猶太人的宗教事務,但是,死刑之權仍必須經過羅馬統治當局的許可。(約翰福音十八:31)因此要用宗問題來促成羅馬統治當局判定耶穌基督死刑,有實際上的困難,不容易。這是猶太人宗教領袖很清楚的事,也是他們以這種十足帶有叛亂罪責的狀子告耶穌基督的原因,他們認為這樣才會引起彼拉多的注意。而彼拉多也確實有注意到,他很審慎地詢問耶穌基督一些問題,但結果是一再認為查不出耶穌基督有任何罪狀,他甚至強調說:「連希律也查不出他有罪。」(廿三:15)他不認為可以把耶穌基督判死亡,頂多是「叫人鞭打他,然後把他釋放了。」(廿三:16、22)彼拉多如此堅持三次。作者路加用這種筆法在告訴我們,控告耶穌基督的罪名根本就是虛構的,不能成立的。真正的問題是在群眾的「呼喊終於得勝。」作者路加用這句話刻劃出整個審判的結果,根本就是冤枉的,扭曲事實的!

約翰福音書的作者則是對審判的過程壓根兒就沒有興趣,他把重點放在耶穌基督被捕之時,與釘死在十字架的事件上。他讓我們看到猶大是帶「一隊羅馬兵,會同祭司長和法利賽人所派遣的聖殿警衛隊走進園子裡。他們都帶著武器,也拿著燈籠和火把。」(約翰福音十八:3 )最特別是,這些想捉拿耶穌基督的人,竟然是不認識耶穌基督!最有意思的是當這些人面對面看到耶穌基督這個人就是他們所要捉的「犯人」時,「他們都倒退,跌在地上。」(6節)約翰福音書的作者用這種筆法告訴我們,這些要捉拿耶穌基督的人發現自己可能是「捉錯了人」,或「怎麼可能會是這個好人!」作者用「跌倒」方式來隱喻這些人如同「心碎」一般的嚴重!

另一方面是把重點放在那些兵丁在十字架下分割耶穌基督的衣服的情景,以及十字架上的牌子所寫的字「拿撒勒人耶穌,猶太人的王」,引起祭司長的抗議。作者是在表明羅馬兵丁是統治者,統治者根本不管他們執行的命令是否濫殺無辜,他們最感興趣的是戰勝者、掠奪者共有的心態:得到什麼?佔到什麼?這才是統治者所關心的,即使是位階小到如兵丁一樣,也是如此,他們在十字架下分割外衣,抽籤佔據內衣。(約翰福音十九:23-24)

當這些宗教領袖控告耶穌基督自稱是「王」(廿三:2)時,彼拉多就用一塊牌子來標明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基督,就是「猶太人的王」。彼拉多這位羅馬帝國分封的王,故意用這樣的做法要向那些來告狀的猶太人宗教領袖表示:你們的王在我彼拉多的手中,乃是個死刑犯!而這一點並不是這些宗教領袖原先所想看到的結果。因此,當他們看到此景而提出抗議要求修改時,彼拉多的回答充分顯露出統治者對被統治者不屑的態度:「我所寫的,我不再更改。」(22節)

在我們把四本福音書的重點都討論過後,讓我們再回來看路加福音第廿三章所寫有關耶穌基督受難於十字架的故事;雖然我們是由第十三節開始讀起,但是,作者路加提供給我們一份非常好的資料,是在第六至十二節。這一段是作者路加自己所搜集到最特別的資料,即審判耶穌基督的,不只是彼拉多而已,連希律王也參與有分,原因是耶穌基督來自加利利,而加利利是屬於希律王的行政轄區,如今他乘著希律王來耶路撒冷之便,順水做個人情,就把耶穌基督送去給希律王審問。而希律王原本就很想見耶穌基督,他想知道耶穌基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因他聽過許多有關耶穌基督的事,「心裡非常困惑。」(參考九:7-9)

任何一個統治者都不喜歡審判政治犯,因為那是沒有公義或標準的審判可言。政治是多變的,最沒有標準的事就是政治。路加福音第十三章一節告訴我們,彼拉多曾處死過猶太人在加利利獻祭時所造成的政治暴動。原因是彼拉多曾為了要建造耶路撒冷的水利工程,準備動用耶路撒冷聖殿的奉獻,這事使猶太人大大憤怒,遂發生武裝抗議而與羅馬軍隊衝突。因此件衝突而喪失生命的人中,以加利利的人居多,這件事可能就是彼拉多與希律結冤仇的原因。如今,彼拉多得到一個好機會,他把耶穌基督這件燙手山芋事件做成「尊重希律」的禮物,轉移審問權給希律。結果是滿足了希律的「尊嚴」,「就在這一天,希律和彼拉多成了朋友。」(廿三:12)不過,彼拉多這種轉移審判權的作法,也很可能是因為他太太做了惡夢有密切關係。(馬太福音廿七:19)跟一般猶太人一樣,希律也想從耶穌基督身上再看到神蹟的顯現,但是,他失望了,不僅如此,希律不論問耶穌基督什麼問題,耶穌基督是「一句話都不回答。」

第十三至十七節:彼拉多召集了祭司長、民間的領袖,和民眾,對他們說:「你們把這個人押到我這裡來,控告他煽動人民;我在你們面前審問他,卻查不出他犯過你們所控告的任何罪狀。連希律也查不出他有罪,把他送回這裡來。可見他沒有甚麼該死的行為。我要叫人鞭打他。然後把他釋放了。」

我們可以看到彼拉多是一直在努力要推掉這件棘手的事件,他將審問權移轉給希律沒有得到什麼結果後,他又把問題丟回給告訴者祭司長、民間領袖和民眾。最有意思的是還特別提醒這些告訴者,「連希律也查不出他(指耶穌基督有罪。)」若依猶太人做證的規律,兩個人共同的見證即可成立。(參考申命記十七:6)如今,有希律的審判結果,再加上彼拉多自己的審判也是一樣,彼拉多希望能用鞭打耶穌基督後就把他釋放了。他想告訴這些猶太人領袖:我們兩人都判定耶穌基督無罪,你們不用再告了。

第十八至廿節:群眾卻齊聲喊叫:「殺掉他!釋放巴拉巴給我們!」(巴拉巴曾在城裡作亂,並且殺過人,因此被下在監獄裡。)彼拉多想要釋放耶穌,就再勸告群眾。可是他們更大聲呼喊:「把他釘十字架!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第三次對他們說:「他究竟犯了甚麼罪呢?我查不出他該死的罪狀。我要叫鞭人打他,把他釋放了。」群眾繼續大聲喊叫,堅持把耶穌釘十字架;他們的呼喊終於得勝。於是彼拉多照著他們的要求宣判。

若是將此段經文再比較馬太、馬可等兩本福音,我們會發現這三本福音書的作者讓我們看在在審判耶穌基督這件事上,彼拉多是很無辜的。

馬太福音書是說彼拉多曾為此事而公開洗手,以表明自己與此事無關。(馬太福音廿七:24)彼拉多這種洗手方式也是依猶太人傳統方式而行,是在向猶太人提醒他在這件事上判定「把耶穌交給他們,任憑他們處置」,自己是與此事無關的。(參考申命記廿一:6-7,詩篇廿六:6)

馬可福音書則清楚地記明說:「其實彼拉多明明知道,祭司長是出於嫉妒才把耶穌解來交給他的。」(馬可福音十五:10)並且「彼拉多為了討好群眾,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又命令把耶穌鞭打了,然後交給人去釘十字架。」(十五:15)

路加福音書把這一段描述得更為生動,作者說彼拉多想釋放耶穌基督,還「勸告群眾」,並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勸他們釋放耶穌基督。(16、20、22節)鮮少會有統治者會如此苦口婆心地對待被統治者。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群眾的力量是超過了統治者的原意。作者路加描述群眾的景象是:「群眾繼續大聲喊叫,堅持把耶穌釘十字架;他們的呼喊終於得勝。」(23節)看吧,多麼震動人心的「繼續大叫」,可惜,這是叫囂著要殺人的聲音,而不是救人的呼聲。

我們把這「群眾繼續大聲喊叫」的景況,拿來比較前不久他們曾站在耶路撒冷城門口「歡呼」的實況,就會發現是同樣的群眾,同樣的呼聲,卻是生死不同的結果。

入城時:「一大群到耶路撒冷過節的人聽說耶穌就要進城。他們就拿棕樹枝出城門口迎接他,歡呼 說:『讚美上帝!願上帝賜福給那位奉主的名而來的!願上帝賜福給以色列的君王!』」(約翰福音十二:12-13)

入城後: 彼拉多審判耶穌基督,找不到任何罪狀,想鞭打後釋放他。「群眾卻齊聲喊叫 :『殺掉他!』」彼拉多再次勸告群眾,「可是他們更大聲呼喊 :『把他釘十字架!把他釘十字架 !』」彼拉多第三次表明要釋放耶穌基督時,「群眾繼續大聲喊叫 ,堅持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他們的呼喊聲終於得勝。」

我想起一則故事:一八一五年六月廿二日,法國名將拿破崙在戰敗退位,被人準備押去聖赫勒拿島渡過餘生。在走過街道要去搭船時,群眾夾道罵他,向他吐痰,有人拿雞蛋、蕃茄丟他,喊叫說:「賊!叛國賊!」這情景使他想起一八○四年五月廿八日,他以勝利者姿態成立帝國時,那時群眾也是夾道推擠,欲睹他當年的英雄風采,民眾看到他時是高聲叫喊著:「拿破崙萬歲!拿破崙萬歲!」當時他是權勢高漲到連羅馬教皇也得聽他指揮。但是,只過十一年,當他戰敗時,同樣的群眾、同樣的人民,喊叫的話卻全然不同。因此,他說了一句話:﹁最歡迎你的人,也可能是後來最討厭你的人。他說:「耶穌基督是如此際遇過,我也這樣體驗到!」

第廿五節:把那個作亂殺人、囚在獄中的兇手釋放了,又把耶穌交給他們,任憑他們處置。

作者路加用這一節呈現出一個極大的對比;民眾是喜歡一個殺人兇手,但對到處醫病、趕鬼,甚至使死人復活的耶穌基督,則是「任憑處置」。作者有意用這種方式說明一件事:如果政治是醜陋的,其骯髒莫此為甚!人心是如此地把是非顛倒了!

第卅六至四十三節:士兵也同樣譏笑他,他們上前,拿酸酒給他,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救救你自己吧!」在他上面有牌子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兩個跟他同釘的囚犯,有一個開口侮辱他說:「你是基督嗎?救救你自己,也救救我們吧!」另外一個卻責備那囚犯說:「我們同樣受刑,你就不怕上帝嗎?我們受刑是活該;我們所受的,不正是我們該得的報應嗎?但是他並沒有做過一件壞事。」於是他對耶穌說:「耶穌啊,你作王臨到的時候,求你記得我!」

耶穌對他說:「我告訴你,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在樂園裡。」

如果問作者路加在描述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時,最為特別的是什麼?答案恐怕就是作者路加在編輯此書和使徒行傳等兩本經卷上共同的一個中心主題:悔改認罪。

在路加福音書中,我們讀到兩篇感動人的故事;其一是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至卅二節浪子與慈悲父親的故事。

不論這個孩子是多麼浪蕩、惡劣,但是,最後他終於醒悟過來,悔改認罪,他的父親以非常高興的方式接納了他。另一則故事是路加福音第十九章一至十節,撒該的故事。他是每一個猶太人都討厭的人,但是,當他在面對耶穌基督時,以分他的財產給貧窮人來表示他具體的悔改行動,耶穌基督說:「今天救恩來到這一家了。」作者把具體悔改的行動看作是耶穌宣揚上帝國信息的中心題旨,如同耶穌基督自己所宣告的:「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五:32)而悔改的是會得到上帝憐憫赦免之愛的。

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再次讓我們看到他在處理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的事件時,也沒有疏忽兩個與耶穌基督同釘十字架的囚犯。當其中一個繼續在侮辱耶穌基督時,另一個囚犯則是持著悔改認罪的心說:「我們受刑是活該;我們所受的,不正是我們該得報應嗎?」這位囚犯提醒那位在侮辱耶穌基督的囚犯要怕上帝。這也是耶穌基督所告誡我們的話啊!(參考十二:4-5)

依照作者路加編輯的方法來看,是耶穌基督先赦免了人們釘他十字架上的罪了,(34節)然後才有兩個十字架上囚犯與耶穌基督對話的故事。這讓我們看出:上帝是一再赦免人所犯的過錯,有的人是仍然不知悔改,有的則是捉緊那最後的機會,醒悟過來悔改而得救。


這段經文可以幫助我們反省幾件事:

一、我們是否也像當年那些群眾一樣,喊叫著要把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

我們今日的教會是以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為記號,十字架是個苦難的記號,因此,我們應該由這個角度來思考我們今日的教會,是否有活出十字架苦難的意義來?若是沒有,十字架對我們今日的教會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沒有意義就如同是把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一般,因為當時喊釘十字架的人也是如此,他們認為耶穌基督一死,就解決了問題。對他們來說,耶穌基督的存在是沒有意義的。因此,他們希望藉釘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把他永遠除掉。

同樣地,今天的教會把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死掉的方式,就是讓苦難的十字架失去意義。這一點是我們必須非常注意且時刻反省的。

二、任何時候有罪人悔改,都是我們的上帝所喜悅的。

整本聖經一再告訴我們,罪人悔改必蒙上帝憐憫、接納。上帝差遣祂的愛子耶穌基督來到世間,為的就是呼召人悔改回到上帝面前。耶穌基督也為了使人悔改,走向了十字架之路。

今天的教會以十字架為記號,就是在宣揚悔改的信息,這也是基督的教會存在最大的使命。

無論教會處置在什麼地方?在什麼時代裡,它的宣教使命就是傳揚悔改的信息。唯有如此的教會,才是上帝所喜悅的教會。 


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