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49

路加十九29-48

 

 

    在上一讲中,我们看见主正离开耶利哥,循上坡的路走向耶路撒冷。他依然定意往那座城去。这就是上一讲结束时我们所看到的,「耶稣说完了这话,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

    现在他已经抵达耶路撒冷,我们通常称这一段故事为「胜利的进城」。必须指出一点,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有关这事的记载都不完全,因此我们必须把四福音的记载合并在一起看。这样作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虽然我们通常在复活节的前一个主日,就是「棕栏主日」庆祝耶稣的进城,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他是在连续三天中三度进城。他第一次进城是在安息日,他骑驴进了城,直接到圣殿,周围看了各样物件,未发一言地离开圣殿,就出城去了。次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礼拜天,他再度回来,在他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发生了路加所记载的那一件感人、美丽的事,就是他在橄揽山上,俯瞰全城的时候,他哭了。他第三次进城是在礼拜一。这三次进城,主都多多少少引起了耶路撒冷合城的注意。

    关于主第一次的进城,就是安息日那天发生的事,路加没有提及,他只是说主将近耶路撒冷。马太和马可记载了他的进城,马可又加上一句,说他进了圣殿,「周围看了各样物件,」然后离开圣殿。那一天是安息日,可能圣殿中没有买卖的事,也没有兑换银钱的桌子,因为那天有崇拜在进行。因此我们看见耶稣进了圣殿,一言未发。他「周围看了各样物件」,就离开圣殿出城了。

    第二天,也就是礼拜天,他再度回来。由于是一星期的头一日,那些在圣殿中作买卖的都回来了。他就洁净整个圣殿。路加这里的记载很简短。然后,第三天,也就是礼拜一,他再度回来,路加记下了一些当天发生的事,他在那天与官长起了冲突。

    他第一日是以君王的身分进城,第二日是以祭司的身分进城,第三日是以先知的身分进城。这样说似乎有些刻板,但请注意,他三次进城都是有深远意义的。

    第一天的进城,显然是君王的样子。他进入大君之城,又进了神的殿,那殿是全国生活的中心。他环顾四周,就转身离去,那是一个最悲哀、有着不祥兆头的行动。

    次日,他以祭司的身分回来,发现神的殿被亵渎了,他就洁净圣殿,逐出兑换银钱的人,推翻他们的桌子。他不是以王的身分,而是以神的大祭司之身分,带着威严和尊严告诫他们,要使神的殿洁净,成为敬拜神的地方。有一本福音书告诉我们,那一天在殿里有一些患病的人到他面前,他就治好了他们,同时有一些小孩子在一旁歌颂他。在那片刻里,他使圣殿恢复了它最初的目的。

    第三日,他再度进圣殿,立刻有人向他挑战,质问他仗着什么权柄作这些事。他在那一天所说的教训实在是卓越无比的。在回答他们的诡辩和反对时,他以神的大先知之身分,带着庄严的权柄,仿佛以神的声音来对付每一种情况和问题。

    我们可以如此将路加的记载,和这三天的庄严行动连在一起来思想。这实在是一个庄严的行动。我们从该撒利亚腓立比开始就一直跟随他,路加说他从那时起「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这一路上,他的目标就是耶路撒冷。现在,他到了最终的时刻,到了他生命中最迫切关心的关头。他在无限的庄严堂皇中抵达这城;他不是受害者,而是胜利者。

    这一段中有三件事值得我们思想:预备王的进城(2935节),进城的行列(364O节),次日的接近这城和进城(4148节)。

    首先是进城的预备(2935节)。路加记下了这一个寻找驴驹的美丽故事。我们必须记住,驴驹在东方国家里是尊贵的坐骑。当时国王并不骑军马,而是骑驴。

    关于这一点,路加的记载和马太不同。马太特别注意到耶稣选一只驴驹这件事和先知的预言之间的关系。撒迦利亚书第九章第九节说,「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我们必须明白很重要的一点:撒迦利亚不是说,王来的时候要骑着驴驹,以证明他的卑微;他是说,王要在庄严的尊荣里来临,他要像王一样骑着驴,甚至是一匹驴驹。我看见有人写过,也有人说过,认为他的甘愿骑驴正是表现了他的谦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骑驴正是象征着他的王权,他选择了这个表号进城。

    耶稣的这项行动,是为了要确定地显明他自己。他决定这最后一次的进城,是要以一种能吸引人注意他的方式进去。最紧要的时刻来了,他选择这一种方式进城。他以前从未作过这样的事,他从未作一些激起人注目的事。我们看见一次又一次,每当众人似乎开始拥护他的时候,他就从众人中退开。有一次他们想要他作王,他打发他们散去,拒绝了他们要加给他的王权。但是现在他却故意选择、安排以王的样式进城。

    驴驹固然是尊贵的坐骑,但在人这方面,却没有任何东西指明他是王。有时我会想像自己也是当时在场的旁观者之一,正观看他的进城。当时耶路撒冷仍在罗马的势力范围之内。彼拉多在那里,他衙门中的官员也在那里。另外还有希律的士兵,他们一心想穿罗马的紫袍,作罗马政府的官员。我毫不怀疑彼拉多身旁的人,和负责的士兵及官员中,一定有一些是从罗马来的罗马人。我可以想像有一些罗马贵族当时正坐在有利的地位,观看耶稣的进城。他们一定会讥笑他。这个欢迎行列所挥舞的只是一些旧衣服和断树枝!罗马贵族认为这不过是庶民穷人的行列,不值重视。耶稣来了要教训人知道,这些庶民穷人在神的国里都是贵族。

    然后我再从希伯来官长的立场看这次进城,我不认为他们的态度是轻蔑的。我倒认为他们被这次进城搅得心神不宁。他们熟读旧约,一定记得像前面读过撒迦利亚预言一类的事。他们知道一个普遍的行动要展开了,他们担心会丧失权柄,因此他们决定要在这个礼拜之内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他用这种方式进城,在人的层次来说,促成了官长们采取行动,这项行动最后导致他们将他杀害。

    我们再从实际的情况来观察这次进城。这是一次辉煌荣耀的进城。让我们再回到撒迦利亚书第九章第九节。请留意那里所用的形容词:「公义……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将这些和罗马贵族所见过的罗马大军凯旋时的壮观情景相比较。看看那些所向无敌的罗马将领,再看看耶稣的公义、施行拯救、谦谦和和。这实在是奇妙壮丽!他是王,是公义、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王。

    再回到路加所记载的故事上。我想这个过程不需我们多加解释。路加优美的文笔已使当时的情景历历如绘。但请特别注意他是被他的门徒所围住,他们扬声赞美神,「众门徒……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神。」

    这里的门徒不仅是指十二门徒。耶稣离世之前曾有数百个门徒,在五旬节以前,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受到完全的教导。五旬节那天有一百二十个门徒聚集。在那之前,耶稣复活之后,他曾在加利利与五百个弟兄会面。耶稣进城的那天,耶路撒冷充满了来自邻近各方的人,他们中间有许多是他的门徒。当他将近耶路撒冷时,他们就唱起赞美之歌。

    他们所说的话里,有一点颇有意义。我承认,我越多思想到这一点,就越感到惊讶,因为我相信自己得到了一些属灵的亮光,是他们当时所未得到的。他们所唱的也许超过他们自己所了解的。

    「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他们不是说,在地上有平安。我们会立刻想到路加福音第二章第十四节里天使唱的歌,「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此刻他的门徒在他最后一次去耶路撒冷的路上,围着他唱歌。他们没有提到任何在地上的平安,他们唱着「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那是出于他们对耶稣的一片忠诚。

    他出生时,天使唱着「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他将要去受死时,人们唱着「在天上有和平」。若不是从天上来的平安,这世上就不会有平安。人与神和好的时候,地上才有平安。

    然后路加告诉我们,那些敌对的法利赛人和官长因这些人而恼怒。他们为什么对门徒所说的话感到愤怒?因为门徒的话里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完全承认耶稣是弥赛亚。

    「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他们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如此高歌,已经近乎是叛逆罗马政权,因此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

    现在请特别留心。主接受了门徒的敬意,他拒绝去禁止他的忠心跟随者。他甚至还说,「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显然他体认到这个时刻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它的重大后果,和这个时刻在永恒里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耶稣实际上说,责备他们?现在发生的事如此重大,即使人不出声,石头也会呼叫。这城里将发生的事是多么奇妙啊!

    然后,路加省略了那一天他实际进城的记载,而述说次日他接近耶路撒冷城时所发生的事。

    我觉得对这故事第一部分最有力的解释,就是以严肃敬虔的心静默不言。有三件事值得思想:他的眼泪,他的悲叹,他的预言。

    「耶稣快到耶路撒冷……就为他哀哭。」「哀哭」这词不仅是指眼泪滚滚落下他的脸颊,而且是暗示他的胸膛上下起伏,因忧愁而悲泣。没有一个词比这里所用的「哀哭」一词更强烈了。当他为这城哭泣的时候,这城正象征着人类对他的态度,和人类的罪。他看见这些就哭了。

    接着他发出了悲叹。路加的记载并不完全,但是简短扼要。「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这事就是昨天他的门徒所唱的「天上有和平」,并且在地上有平安。

    然后这位哀哭、悲叹的主,宣告了耶路撒冷的灭亡,因他毫不怜悯破坏公义之人。撒迦利亚说,「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他是谦谦和和的,他要像王一样骑着驴驹。他所宣告的灭亡(4344节),都在一个世代之内——实现了。

    我们对他第二天进圣殿的行动无须赘言。他所说的话里有两点颇富含义。「经上说,我的殿必作祷告的殿。」这是出自以赛亚书。然后他说,「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这是出自耶利米书。他引用他们自己先知的话。他洁净圣殿,赶出那些以神的殿谋利的人,因此他反对人们亵渎圣殿,至少在一段短时间内,他恢复了圣殿最初的目的。

    最后两节经文,概括了他最后那段日子的生活(4748节)。我们在第二十一章末了也可以读到,「耶稣每日在殿里教训人,每夜出城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住宿。」在最后一个礼拜中,他从未在耶路撒冷过夜。他每夜出城,住在橄揽山。让我们用心灵来体会这件事。耶路撒冷拒绝他,不久之后他也要弃绝这城。他以君王、祭司、先知的身分来,耶路撒冷却没有地方接纳他。他离开圣殿,穿越街道,通过城门,走到橄揽山上。最后一个礼拜,他就在那里住宿。至于耶路撒冷城内,是互相冲突的局面。官长们想要杀他;百姓却欢迎他,「百姓都侧耳听他。」两种力量势均力敌。我们就这样,看见他到达了耶路撒冷。

 


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