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第十九章

进耶利哥时所发生的事情(19110

然后祂就进了城。当时的耶利哥城里住着许多罗马的税吏,和耶路撒冷的祭司,这是颇富暗示性的事实。那城是一个罪恶之地。耶利哥通往耶路撒冷的公路上满是凶险。主所说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就是以这条公路为背景。因此祂前往这城的举动颇有意义。这是自古以来就被咒诅的城市。祂当时正走向祂的十字架。祂不必经过耶利哥。当时还有其它的路线可走,但祂却到了耶利哥。这里惟一记录发生在耶利哥城里的事,就是撒该的故事。我相信祂去耶利哥的原因,就是要寻找撒该。

撒该是一个税吏长,也是一个财主,用那个时候的情形来衡量,就知道他是一个恶棍。罗马的征税系统绝对不会使一个人致富,除非他在当收的税额之外又强加勒索。罗马政府给一个税吏特定的区域,他就负责在这个区域内收税。罗马有一定的缴税期限,这人必须到时候缴上罗马所规定的税额。除此之外,罗马就不再多问了。如果他是一个义人,他的收入也足够开销。由于他大权在握,他若是一个恶棍,就会趁此大饱私囊,成为财主。当一群这样的税吏到施洗约翰面前,问他说“我们当作甚么呢”时,他知道他们,因此他说,“除了例定的数目,不要多取。”撒该是一个税吏,又是一个财主,这证明他是一个恶人。

但他是一个好奇的人。众人走过,瞎子听见了,撒该看见了,但他看不见众人拥挤的原因,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他很想探个究竟。请注意路加怎么说,“他要看看耶稣是怎样的人。”

他并不是要爬上桑树去看耶稣。他根本不知道祂是谁,不知道是何人如此吸引大众。但由于他身材矮小,不能越过众人的头和肩膀观看,而他心里又好奇,又不想罢休,所以他爬到一棵树上,要看看这个围在众人当中、引起如此骚动的人是谁。

耶稣走到桑树下,祂看见了撒该,就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他下来了,满心欢喜地接待耶稣。我不禁想,他欢喜接待耶稣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乐意作任何足以使法利赛人恼怒的事。

然后,幕暂时放下来了。耶稣进了撒该的家。你有没有听见外面众人的议论?还有那一群法利赛人、官长们的议论?他们看见祂进入撒该的家,就说,“祂竟到罪人家里去住宿。”对他们来说,这真是惊骇的事。祂竟然接受一个恶棍的款待,而且还是祂主动要求的。那是基督对待该撒的第一个方法,祂要他款待祂。

我常常会想,耶稣在房中对他说了些甚么?我相信祂一定很有礼貌地和他谈话,但是除了礼貌的话之外,祂一定还有更深刻的谈话。不久幕又拉开,或者说门打开了,他们两个一起走出来。路加说,“撒该站着。”意思是他已经从他家出来,要对众人说一些话。他当着众人的面对耶稣说,“主阿,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

那是他的第一句话。他没有描述他过去的生活,只是说出他新的决定。很可能他长久以来一直在强取穷人的一半财物,现在也要拿出这些来。他又继续说,“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那也是他的新决定。他愿意赔偿。

因此他与耶稣交谈后,出来时他有了两个决定:我要施给,我要赔偿。他当初进去时,一心想要有所得着。他出来以后,一心想要给别人甚么。他以前只想利用自己的生命来利己,现在他要用公义的方法来舍己。他们在屋内时一定发生了甚么事。到底发生了甚么?我不必苦苦思索,因为耶稣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祂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

是救恩,将一个贪婪的本性转为仁慈;将一个自私的生命转为公义。耶稣又加上一句说,因着所发生的事,他已成了亚伯拉罕的子孙。

然后祂从祂自己行动的立场,来解释这整件事:“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祂在那个家中寻找撒该,找到了他,并且拯救了他。我们看见这个蒙拯救的人,他主要的特点是,我给;他急切要行的是,我赔偿。

再一次我们不要忘记了,耶稣那时一直在向祂的十字架前进;不论是对瞎子,或撒该,祂都是在十字架的能力之下行动。

路加福音191128

本段经文一开头的文字,“众人正在听见这些话的时候”,将下面发生的事和前面的记载连结起来。我们因此知道主说这个交银比喻的场合。“众人正在听见这些话的时候”,所指的是甚么话呢?乃是他们听见了撒该与耶稣会面之后出来所说的话,以及耶稣接着所说的话,“今日救恩到了这家,因为他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这样就很清楚地标明了两段记载之间的连接关系。

11节的下半段,告诉我们耶稣为甚么要说这个比喻。“耶稣因为将近耶路撒冷,又因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就另设一个比喻。”

虽然我强调这个比喻和前面耶稣说的话是衔接的,但显然祂设这个比喻,并不都是因为他们听见了祂论撒该的话;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他们那时心中存着不正确的想法,“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

可能他们是从一个物质的观点,来解释祂说祂来是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这句话;他们以为祂所指的是政治上的解放运动。可能因为这样,他们就以为神的国快要临到,因祂已经快到耶路撒冷了。

这三年半来,祂一直在这个地方周游传道。现在祂要作一个结束了,一切都要有所转变了。我们无法肯定的说,这里的“他们”是指祂的门徒,或指众人。我个人相信,那是指门徒,也是指众人。这种转变的感觉是普遍的。祂正接近耶路撒冷,那是一切的中心地。在那段特别的时候,他们都清楚知道,耶路撒冷要比平时拥挤得多。逾越节将近,人们从各方涌向耶路撒冷。约瑟夫告诉我们,大约有两百万人(远超过平常的人口)会聚集到这城和它的郊区来。大家普遍有一种感觉,就是有大事要发生了。

“他们以为神的国快要显出来。”他们这样想,并且这样相信。三年半以来,祂在四处游行。祂曾奇妙地感动了众人;尤其是加利利人,对祂特别忠心。犹太地的人因受他们官长的影响,对祂仍心存疑惑,但是大家普遍地期待某些事情发生,他们以为将要发生的事,就是神的国快要显现。

“显现”是一个很强烈的词,它是在描述一种加强的、积极的出现。他们期待一种重大的、关键性的显现。也就是说,他们期待祂现在就声明自己是弥赛亚,实现他们所认为的弥赛亚使命。他们以为,祂现在就要自称为王,在耶路撒冷建立神的国。他们基于自己对神国的认识、解释、和愿望,期待着神国的迅即降临。祂的门徒也在这些人中间。

他们以为神的国,就是在耶路撒冷建立一个物质的、表面的大卫宝座,打破罗马的铁轭,实现他们所认为的弥赛亚职分。他们中间许多人已预备要追随祂左右,投入祂的旗下。因为这个原因,祂对他们说了这个比喻。

祂用分银的比喻,来指明他们对神国的了解是完全错误的。他们不明白,建立祂所要作王掌权的那个世界秩序所需要的是甚么。祂并不是说,祂永远不会这样作王掌权;但他们误解了神国的性质,因此也误解了国度的时间。他们不明白国度的程序,所以祂对他们说了这比喻。当时仍有一些人以为,祂要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度。圣经并未支持这种观点。神国将要来临,祂将要来掌王权,但祂的国度不是犹太人的国。不久之后,祂要开除这个国家。他们完全没有看见神国里真正重要的事;这些事若不实现,地上的秩序就永远无法建立。

很有趣的是,主在这个比喻里所采用的事物都是他们所熟悉的,曾经在他们四周不止发生过一次。亚基老、希律大帝、和稍后的安提帕都作了这一类的事。他们都曾离开他们的国或分封地一阵子,前往罗马去“得国”。

拿亚基老作例子。他在耶稣说比喻的这个城──耶利哥,建造了他的宏伟宫殿。他曾离开耶利哥的宫殿,前往罗马,要求给他王的名分。他本来已是四分领主(罗马一州的四分之一的统治者),但他不满足于此,他想拥有王的特权,但他必须从罗马得到此权柄,因此他前去罗马,提出他的请求。他离开的时候,留下一个人,名叫腓利普斯(Philippus),负责处理国中有关钱财的事。但他离开之后,百姓却联合起来,打发一个特别的代表到罗马,告诉罗马皇帝说,他们不要亚基老作他们的王。这里,耶稣采取这件事,运用在祂自己身上,以纠正他们以为神国将要临到的错误观念。

这个比喻里有三件事值得注意。

1·延迟的事实;
2·离开到回来这中间的等候阶段,以及填满这阶段的方法;
3·祂带着完全、绝对的权柄回来的这个事实。

第三点与历史的事实有些出入。亚基老后来失败了。他前往罗马想要被封为王,却没有如愿。耶稣说,我要离开去接受一个国度,我将带着权柄回来。我将要离开,因此你们所期待的不会马上实现;而在我离开之后到我回来之间,你们有要担负的责任。

祂首先强调延迟的事实。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甚么延迟了?祂的王权吗?不!延迟的是他们以为将要发生的事,也就是祂国度的显现。祂的国并未延迟。祂离开是要去接受一个国度。我们可以这么说,祂定意去耶路撒冷,祂到了耶路撒冷,在那里受死,并从死里复活,升到高天上。祂升天时就接受了祂的国。祂升天时就被加冕为王。那也是保罗在腓立比书所说的,“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祂离开荣华天庭,降世为人。然后呢?“所以神将祂升为至高,又赐给祂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稣的名,无不屈膝。”

那是指祂完成世上的工作时,祂要升上至高接受祂的国度。因此延迟的不是祂的加冕,乃是神国度在地上的显现。今日,神的国仍然没有完全,没有达到最终的地步。它只是延迟,但它快要来了。

“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如果一任手下垂、腿摇摆是非常危险的。这种态度是不对的。这王将显现,国度将显现,这世界就会真正明白耶稣独掌王权的恩惠和好处。祂将要来,但祂此刻就是君王了。

“便叫了他的十个仆人来,交给他们十锭银子。”我们要小心,不要将这个分银的比喻和按才干分银的比喻相混淆。两者是全然不同的。在按才干分银的比喻里,主人给一个仆人十两银子,一个仆人五两银子,另一个只给一两银子。那个比喻是论到才干的差别;这里的比喻却不是,其中每一个仆人分到的钱是一样的。这里强调的是,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主不在的期间,祂要给每一个仆人十锭银子。这表明了每人机会相等,责任相等。

保罗在以弗所书第5章里说,“你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有的版本在旁注中不用“爱惜”,而用“把握机会”。“光阴”这个词原文的意思也不是指一般的光阴,而是暗示一个特别的时刻,也就是机会。希腊文“爱惜”这词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乃与市场有关。那是一个商业用语。我们可以从这个词中看见一幅画面,希腊商人为他们的货品讨价还价,等待最佳时机买进或卖出。主人要他们善自经营,“你们去作生意,直等我回来。”

主并没有明确说银子代表甚么,但我们都知道,那是指为祂作见证,这是祂托付给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的眼睛看不见主。一千九百多年以来,神国的华美从未彰显在世界上。因此每一个人分得一锭银子,每一个人都有一笔信托金,每一个人就要为这一锭银子负责,好叫神的旨意尽早在世上实现。耶稣基督的每一个仆人,都有责任使用祂所托付的真理、福音、耶稣的伦理、和祂来到世上所完成的事工作为本钱,来为耶稣作买卖。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那已离开的君王,经营属天的生意。

主人将责任交给仆人之后就走了。“他本国的人却恨他。”值得注意的是,祂提及世人的时候,统称他们为祂的子民。所有人都是祂的子民,祂要求统治一切人。

“他本国的人却恨他,打发使者随后去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们的王。”我不须再多作说明,这正是当时世界说的话,今日世界仍然是这么说。我们应该作甚么?我们应该赢回那些对祂心怀敌意的人,使他们归顺祂。这就是我们当作的买卖。

“他既得国回来。”这是很醒目的话。祂明显地指出这中间的区别来。亚基老从未得国;但是祂得了国,并且将要回来,以外在的显现来建立祂的国。祂描述了祂回来以后的情景(1524节)。那赚十锭银子旳仆人并未自居其功。他用所得的银子作买卖,赚了当得的利润。但那恶仆却不是这样,他说,“我原是怕你,因为你是严厉的人;没有放下的还要去拿,没有种下的还要去收。”我们的主不是承认他所说有关祂的话是真的,不过从接下去经文可以看到,祂就按他所说的定他的罪。

因此,我们的主回来时,祂要一一对付祂的仆人,看看祂不在的时候他们如何应用祂的银子。这个故事里,一个人充分利用了他的本钱,赚取十锭银子;另一个人赚了五锭(他可以作得更好些);还有一人甚么也未赚到,他守住他的本钱,不敢花掉,不敢丢掉,只是将它包在手巾里。啊!今日这世上也有许多人将耶稣的一锭银子包在手巾里。他拒绝所托付给他的责任。

我们看见,祂来的时候,国度将要显现,将要得到绝对、最后的建立。祂的权柄首先彰显在祂对付祂的仆人这事上。祂将对第一个仆人说,“你的一锭银子已经赚了十锭……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于是奖赏他,给他更多的责任。祂给那个赚五锭银子的仆人五座城,让他管理。至于那个一文末赚的仆人,祂将他仅有的一锭银子也拿走。

关于这一点,保罗曾写道,“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头露出来。”“台”并不是指白色大宝座。我们来到基督的审判台前,不是按我们与祂的个人关系受审判,乃是按我们的工作受审判。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说,“各人的工程必然显露。”我们的工作要受火的试验。我们的工程是建立在金、银、宝石或草木、禾秸的根基上?“那日子要将他表明出来。”祂要用火来试验,因此金、银、宝石的真实美丽将被表明出来,同时草木、禾秸将被烧毁。

“人的工程若被烧了,他就要受亏损;自己却要得救,虽然得救乃像从火里经过的一样。”除了个人的救恩之外,其余都荡然无存。这里面有一些可悲,也有一些奥秘,但事实是如此,得救好像从火里经过。比喻中那恶仆的遭遇就是这样,因他疏忽了作仆人的责任,有一段时间一事无成。

然后我们看见,主要对付祂的仇敌。他们的拒绝祂,因此当国度最后建立的时候,他们除了受审判,甚么也得不着。“至于我那些仇敌不要我作他们王的,把他们拉来,在我面前杀了吧!”那些拒绝祂作王的人,就被排拒在祂的国度之外。

本段经文还有一节,“耶稣说完了这话,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祂正迈向祂的宝座。祂要去得国。祂仍然末向这世界显现。祂正在作王,祂将要回来。祂已经给我们每个人银子,好在这段时间作买卖。我们将如何运用这银子呢?

路加福音192948

在上一讲中,我们看见主正离开耶利哥,循上坡的路走向耶路撒冷。祂依然定意往那座城去。这就是上一讲结束时我们所看到的,“耶稣说完了这话,就在前面走,上耶路撒冷去。”现在祂已经抵达耶路撒冷,我们通常称这一段故事为“胜利的进城”。必须指出一点,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有关这事的记载都不完全,因此我们必须把四福音的记载合并在一起看。这样作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虽然我们通常在复活节的前一个主日,就是“棕榈主日”庆祝耶稣的进城,事实上根据历史记载,祂是在连续三天中三度进城。祂第一次进城是在安息日,祂骑驴进了城,直接到圣殿,周围看了各样对象,未发一言地离开圣殿,就出城去了。次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礼拜天,祂再度回来,在祂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发生了路加所记载的那一件感人、美丽的事,就是祂在橄榄山上,俯瞰全城的时候,祂哭了。祂第三次进城是在礼拜一。这三次进城,主都多多少少引起了耶路撒冷合城的注意。

关于主第一次的进城,就是安息日那天发生的事,路加没有提及,他只是说主将近耶路撒冷。马太和马可记载了祂的进城,马可又加上一句,说祂进了圣殿,“周围看了各样对象,”然后离开圣殿。那一天是安息日,可能圣殿中没有买卖的事,也没有兑换银钱的桌子,因为那天有崇拜在进行。因此我们看见耶稣进了圣殿,一言未发。祂“周围看了各样物件”,就离开圣殿出城了。

第二天,也就是礼拜天,祂再度回来。由于是一星期的头一日,那些在圣殿中作买卖的都回来了。祂就洁净整个圣殿。路加这里的记载很简短。然后,第三天,也就是礼拜一,祂再度回来,路加记下了一些当天发生的事,祂在那天与官长起了冲突。

祂第一日是以君王的身分进城,第二日是以祭司的身分进城,第三日是以先知的身分进城。这样说似乎有些刻板,但请注意,祂三次进城都是有深远意义的。

第一天的进城,显然是君王的样子。祂进入大君之城,又进了神的殿,那殿是全国生活的中心。祂环顾四周,就转身离去,那是一个最悲哀、有着不祥兆头的行动。

次日,祂以祭司的身分回来,发现神的殿被亵渎了,祂就洁净圣殿,逐出兑换银钱的人,推翻他们的桌子。祂不是以王的身分,而是以神的大祭司之身分,带着威严和尊严告诫他们,要使神的殿洁净,成为敬拜神的地方。有一本福音书告诉我们,那一天在殿里有一些患病的人到祂面前,祂就治好了他们,同时有一些小孩子在一旁歌颂祂。在那片刻里,祂使圣殿恢复了它最初的目的。

第三日,祂再度进圣殿,立刻有人向祂挑战,质问祂仗着甚么权柄作这些事。祂在那一天所说的教训实在是卓越无比的。在回答他们的诡辩和反对时,祂以神的大先知之身分,带着庄严的权柄,彷佛以神的声音来对付每一种情况和问题。

我们可以如此将路加的记载,和这三天的庄严行动连在一起来思想。这实在是一个庄严的行动。我们从该撒利亚腓立比开始就一直跟随祂,路加说祂从那时起“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这一路上,祂的目标就是耶路撒冷。现在,祂到了最终的时刻,到了祂生命中最迫切关心的关头。祂在无限的庄严堂皇中抵达这城;祂不是受害者,而是胜利者。

这一段中有三件事值得我们思想:

1·预备王的进城(2935节),
2·进城的行列(3640节),
3·次日的接近这城和进城(4148节)。

进城的预备(2935

路加记下了这一个寻找驴驹的美丽故事。我们必须记住,驴驹在东方国家里是尊贵的坐骑。当时国王并不骑军马,而是骑驴。

关于这一点,路加的记载和马太不同。马太特别注意到耶稣选一只驴驹这件事和先知的预言之间的关系。撒迦利亚书99说,“钖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祂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骑者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我们必须明白很重要的一点:撒迦利亚不是说,王来的时候要骑着驴驹,以证明祂的卑微;他是说,王要在庄严的尊荣里来临,祂要像王一样骑着驴,甚至是一匹驴驹。我看见有人写过,也有人说过,认为祂的甘愿骑驴正是表现了祂的谦卑,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骑驴正是象征着祂的王权,祂选择了这个表号进城。

耶稣的这项行动,是为了要确定地显明祂自己。祂决定这最后一次的进城,是要以一种能吸引人注意祂的方式进去。最紧要的时刻来了,祂选择这一种方式进城。祂以前从未作过这样的事,祂从未怍一些激起人注目的事。我们看见一次又一次,每当众人似乎开始拥护祂的时候,祂就从众人中退开。有一次他们想要祂作王,祂打发他们散去,拒绝了他们要加给祂的王权。但是现在祂却故意选择、安排以王的样式进城。

驴驹固然是尊贵的坐骑,但在人这方面,却没有任何东西指明祂是王。有时我会想象自己也是当时在场的旁观者之一,正观看祂的进城。当时耶路撒冷仍在罗马的势力范围之内。彼拉多在那里,他衙门中的官员也在那里。另外还有希律的士兵,他们一心想穿罗马的紫袍,作罗马政府的官员。我毫不怀疑彼拉多身旁的人,和负责的士兵及官员中,一定有一些是从罗马来的罗马人。我可以想象有一些罗马贵族当时正坐在有利的地位,观看耶稣的进城。他们一定会讥笑祂。这个欢迎行列所挥舞的只是一些旧衣服和断树枝!罗马贵族认为这不过是庶民穷人的行列,不值重视。耶稣来了要教训人知道,这些庶民穷人在神的国里都是贵族。

进城的行列(3640

然后我再从希伯来官长的立场看这次进城,我不认为他们的态度是轻篾的。我倒认为他们被这次进城搅得心神不宁。他们熟读旧约,一定记得像前面读过撒迦利亚预言一类的事。他们知道一个普遍的行动要展开了,他们担心会丧失权柄,因此他们决定要在这个礼拜之内解决这个问题。我相信祂用这种方式进城,在人的层次来说,促成了官长们采取行动,这项行动最后导致他们将祂杀害。

我们再从实际的情况来观察这次进城。这是一次辉煌荣耀的进城。让我们再回到撒迦利亚书99。请留意那里所用的形容词,“公义……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将这些和罗马贵族所见过的罗马大军凯旋时的壮观情景相比较。看看那些所向无敌的罗马将领,再看看耶稣的公义、施行拯救、谦谦和和。这实在是奇妙壮丽!祂是王,是公义、施行拯救、谦谦和和的王。

再回到路加所记载的故事上。我想这个过程不需我们多加解释。路加优美的文笔已使当时的情景历历如绘。但请特别注意祂是被祂的门徒所围住,他们扬声赞美神,“众门徒……都欢乐起来,大声赞美神。”

这里的门徒不仅是指十二门徒。耶稣离世之前曾有数百个门徒,在五旬节以前,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受到完全的教导。五旬节那天有一百二十个门徒聚集。在那之前,耶稣复活之后,祂曾在加利利与五百个弟兄会面。耶稣进城的那天,耶路撒冷充满了来自邻近各方的人,他们中间有许多是祂的门徒。当祂将近耶路撒冷时,他们就唱起赞美之歌。

他们所说的话里,有一点颇有意义。我承认,我越多思想到这一点,就越感到惊讶,因为我相信自己得到了一些属灵的亮光,是他们当时所未得到的。他们所唱的也许超过他们自己所了解的。

“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他们不是说,在地上有平安。我们会立刻想到路加福音214里天使唱的歌,“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此刻祂的门徒在祂最后一次去耶路撒冷的路上,围着祂唱歌。他们没有提到任何在地上的平安,他们唱着“在天上有和平,在至高之处有荣光”。那是出于他们对耶稣的一片忠诚。

祂出生时,天使唱着“在地上平安归与祂所喜悦的人”;祂将要去受死时,人们唱着“在天上有和平”。若不是从天上来的平安,这世上就不会有平安。人与神和好的时候,地上才有平安。

然后路加告诉我们,那些敌对的法利赛人和官长因这些人而恼怒。他们为甚么对门徒所说的话感到愤怒?因为门徒的话里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完全承认耶稣是弥赛亚。

“奉主名来的王,是应当称颂的。”他们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如此高歌,已经近乎是叛逆罗马政权,因此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

现在请特别留心。主接受了门徒的敬意,祂拒绝去禁止祂的忠心跟随者。祂甚至还说,“若是他们闭口不说,这些石头必要呼叫起来。”显然祂体认到这个时刻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它的重大后果,和这个时刻在永恒里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耶稣实际上说,责备他们?现在发生的事如此重大,即使人不出声,石头也会呼叫。这城里将发生的事是多么奇妙啊!

次日接近耶路撒冷城时所发生的事(4148

然后,路加省略了那一天祂实际进城的记载,而述说次日祂接近耶路撒冷城时所发生的事。

我觉得对这故事第一部分最有力的解释,就是以严肃敬虔的心静默不言。有三件事值得思想:祂的眼泪,祂的悲叹,祂的预言。

“耶稣快到耶路撒冷……就为她哀哭。”“哀哭”这词不仅是指眼泪滚滚落下祂的脸颊,而且是暗示祂的胸膛上下起伏,因忧愁而悲泣。没有一个词比这里所用的“哀哭”一词更强烈了。当祂为这城哭泣的时候,这城正象征着人类对祂的态度,和人类的罪。祂看见这些就哭了。

接着祂发出了悲叹。路加的记载并不完全,但是简短扼要。“巴不得你在这日子,知道关系你平安的事。无奈这事现在是隐藏的,叫你的眼看不出来。”这事就是昨天祂的门徒所唱的“天上有和平”,并且在地上有平安。

然后这位哀哭、悲叹的主,宣告了耶路撒冷的灭亡,因祂毫不怜悯破坏公义之人。撒迦利亚说,“你的王来到你这里,祂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祂是谦谦和和的,祂要像王一样骑着驴驹。祂所宣告的灭亡(4344节),都在一个世代之内一一实现了。

我们对祂第二天进圣殿的行动无须赘言。祂所说的话里有两点颇富含义。“经上说,我的殿必作祷告的殿。”这是出自以赛亚书。然后祂说,“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这是出自耶利米书。祂引用他们自己先知的话。祂洁净圣殿,赶出那些以神的殿谋利的人,因此祂反对人们亵渎圣殿,至少在一段短时间内,祂恢复了圣殿最初的目的。

最后两节经文,概括了祂最后那段日子的生活(4748节)。我们在第21章末了也可以读到,“耶稣每日在殿里教训人,每夜出城在一座山,名叫橄榄山住宿。”在最后一个礼拜中,祂从未在耶路撒冷过夜。祂每夜出城,住在橄榄山。让我们用心灵来体会这件事。耶路撒冷拒绝祂,不久之后祂也要弃绝这城。祂以君王、祭司、先知的身分来,耶路撒冷却没有地方接纳祂。祂离开圣殿,穿越街道,通过城门,走到橄榄山上。最后一个礼拜,祂就在那里住宿。至于耶路撒冷城内,是互相冲突的局面。官长们想要杀祂;百姓却欢迎祂,“百姓都侧耳听祂。”两种力量势均力敌。我们就这样,看见祂到达了耶路撒冷。──《摩根解经丛书》

 


版权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