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课 | 
经文  八1~26
主题  转往外邦(二)
观察与解释
  1.请比较八章1~10节的神迹,和六章30~44节五饼二鱼的神迹有何异同?
                                                            
  2.在八章1~10节中,耶稣主动的行神迹;为什么11~13节却拒绝法利赛人求神迹?
                                                            
  3.「法律赛人的酵」和「希律的酵」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耶稣说要防备他们?门徒又为何不明白?
                                                            
  4.耶稣医治瞎子的过程有何意义?
                                                            
归纳与应用
  1.在生活中,我敏锐于别人的需要吗?有什么具体的行动,使我在生活中,能做一个供应人需要的人?
                                                            
  2.在对神的信仰上,我们有那些「存着成见的怀疑」吗?我当如何对神有完全的信心?
                                                            
  3.我是否像门徒一样,对主的话是「愚钝」的?当如何才能听见和明白主的心意?
                                                            
观察与解释
一、两个神迹之比较
      地点和对象  在犹太境内             在外邦境内(低加
                  对象是犹太人           波利临加利利海)
       聚会时间   半天(或一天以内)     三天
       发生时机   原本要休息             没有提及休息
       直接目的   怕他们回去的路上饿了   怕他们当时饿了
       食物数量   五饼二鱼               七饼数小鱼
       吃饱人数   五千男人(小孩、妇女   四千人
                  不计)     
       结    果   先遣门徒上船           和门徒一起离开
                  自己上山祷告     
  (同)
  1.动机:都因耶稣的怜悯。
  2.都有对门徒的挑战。
  3.过程都有门徒的参与。
  4.都是少数的食物供应多数人的需要。
二、
    耶稣行神迹常是出于怜悯,也有神国的权能,见证他的身分的意义。「试探」在此有查验之意,法利赛人要耶稣行神迹的目的,是要察验他的身分。百姓认为耶稣就是他们所期待的弥赛亚,但他们质疑,要看耶稣能否行出证实身分的大神迹。马太福音十六章1节,就说「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因此不是指医病赶鬼的神迹。
    但耶稣知道他们怀疑不信的动机,因此拒绝他们。其回答的意思是「一个拒绝真理的世代,是没有神迹可以看的」。
三、酵本身的意义:为一种看不见的影响力。
    「法利赛人的酵」在马太福音十六章12节,有直接的注释是指法利赛人的教训。如果从本段的上文,「法利赛人试探耶稣」来看,是一种不信、试探的态度。从马可福音六章14~27节,亦可看出希律的酵,亦是指他的不信和诡诈与取巧。
    而他们都站在具影响力的地位,因此耶稣藉机教导,但门徒不了解他真正的含义,却以为他责备他们未带饼。
四、这个医治的过程有几个特点——
  1.耶稣将瞎子带到村外,离开人群,可能有两个含义:
     (1)正如前述,耶稣行许多神迹,却不愿这些神迹张扬出去,以免神迹的张扬,影响他的工作和受难的时间表。
     (2)他和这位瞎子有个别接触的机会,这种接触常带来心灵的安慰。
  2.耶稣的医治分为两部分,究竟为何如此,并没有什么线索供我们探究。
归纳与应用
    1.~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