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第八讲

上一篇   下一篇

                 天国子民的关系

             ─蒙爱与包容─

 

  关系是很重要的。我们的信仰,不单是一套教义,更是一个关系,就是我们与神的关系。对这关系,我以蒙爱﹑包容来形容。相信很多弟兄姊妹都曾经历过,当我们体会到神对我们的爱时,就得着一种力量,帮助我们可以宽容﹑包容别人。蒙爱与包容间有着一奇妙关系,在过程中令我们可以作自以为做不到的事情,完全都是神的爱促使我们可以这样做。

  我认识一些夫妇,未信主前关系恶劣,已准备离婚。后来,其中一方信了主,整个生命改变,慢慢连其配偶也察觉到,然后更对信仰产生兴趣,最后也信了主,而整个婚姻关系亦因此而改变过来,后来不单止没有离婚,且成为一对很恩爱的夫妇。原来,当我们与神的关系和好时,亦带来与人之间关系的革新﹑更新。随着我们信主年日愈久,经历主的慈爱愈多,内心的容量就愈大,可以和不同的人相处,学习去爱他们。

  曾看过一篇文章,谈到一位蔡牧师,他是一位台湾人,后到北美牧会,他本身是一位精神科医生;他忆述行医时有一次驾车载着几位医生朋友往台北,中途不幸发生严重交通意外,其中一位朋友更当场死亡。当时他极其难过﹑内咎,甚至不能原谅自己。后来他和太太一同前往探望死者的父母,以表达其歉咎之心。出乎意料地,这对年迈的基督徒夫妇,怀着很大的宽容,反过来安慰他,着其不要太难过,因一切皆在神掌管中,神爱他们,这是他们所深深知道的,并且表示很愿意接受其道歉,着他不要太介怀。然后并提及一请求,就是他们失去了一女儿,可否让他太太作他们的契女?没想到他们会有此反应,蔡医生俩夫妇亦乐意应承,遂成为他们的干女儿﹑女婿。这结果远远超乎他意料之内,也大大震撼他,让他发觉到信仰能力之大,能将怨愤除去,变成为爱。后来这位蔡医生被神感动,去进修神学,并成为一位牧者,专心于牧养工作。他生命的改变,在于曾经历过别人的恩典,就是神透过别人在他身上的恩典。

  天国子民的关系,不单是横的关系,更是直的关系。当我们去体会神所赐予我们的慈爱,神就会赐我们力量去爱身边的人,建立美好的关系。让我们来思想如何在蒙慈爱当中,与人建立关系。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甚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甚么量器量他们。”(太七12)经文提到不要论断人。首先要明白《圣经》不是说我们不可作判断,事实上作为基督徒的我们常常缺乏合适﹑公正的判断。主耶稣提醒我们,不要凭外貌,而是要按照公平来断定事非。

  综观整个登山宝训,主耶稣提出很多方面的教训,要求我们作出属灵的判断。例如要分辨法利赛人的义,与天国子民的义;以及后来谈到两种果树,要凭一个人的果子,来判断他的生命质素,亦是牵涉到判断的过程。所以,《圣经》从来没有说不可判断,但强调不可论断,因论断含有恶意批评的意味,内心带着一种恶的意念,就是要将对方压低,藉论断﹑批评以致其受到伤害。当人不断寻找,甚至吹毛求疪,以求找到对方的过失,这是论断。当人带着很高标准去挑剔别人,这是论断。当人带着一个很随意的心情去猜测别人的动机,这是论断。当人以一个很权威的地位来判定别人的过犯,这也是论断。然而,以上种种情况不时会发生在我们身上。《雅各书》提到有一些贫穷人进到会堂时,因衣衫褴褛,就被当时的人轻视﹑羞辱;《圣经》指当时的人是恶意判断这些弟兄姊妹,凭外貌作出判断,而不是按公平的原则,带着一种审判,定意要找出对方的弱点﹑错失,在恶意批评下,令对方受到伤害。这些情况我们需要常常留心,免得我们因此而得罪神﹑得罪人。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太七2)恶意去论断别人的,亦要面对同样的审判,这是《圣经》清楚指出的对等处理方法。当你用高标准去挑剔别人,神同样会以这高标准来审判你。神是公平的,不怜悯人的,要受到不怜悯的审判。“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雅二13)神判断我们前,已计算我们如何去判断别人。“你在甚么事上论断人,就在甚么事上定自己的罪。”(罗二1)当我们去论断别人时,就将自己放在一个被论断的处境中。论断别人时就定了自己的罪,故我们不要论断人。

  “为甚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太七3)《圣经》进一步以一个具体比喻来解释毋论断人的真理,主耶稣用了一个夸大的比喻,一个对比,同时亦是一个天大的矛盾。当我们眼中有梁木时,如何能帮助弟兄去掉其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5)主耶稣责备他们为假冒为善。当指责别人不是时,觉得自己胜人一筹,因而自抬身价,自以为义,其实只是一种错觉。作为一个讲道者,分享见证者或主日学教师,我们都要警觉,因我们很容易拿着《圣经》去指责别人,认为他们都是活该受责骂的。这些试探,很容易令自己陷在一种危险情况中。《圣经》提醒我们:行为与教训须要配合,因为神要按每个人所教导的去审判人,故我们要在神面前更加醒觉。弟兄姊妹,当你们有机会作教导,这是荣耀的职事,求神赐你恩典去行出你所教训的,你就能救自己,并救听你教训的人。若我们常常只觉别人有问题,就要反问自己的因由,是否单看到别人的毛病,而看不到自己的梁木!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5下)无疑我们要先自我省察,但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去规劝弟兄姊妹,帮助他们除去他们眼中的刺,助他们远离罪恶。我有退修的习惯,藉此自我反省,让圣灵光照,使我知道自己有那些地方得罪神,然后写下一些扎记,将自己曾犯的一些过失记下,提醒自己曾有此情况出现。我们须要有不断的﹑诚实的生命内省,诚如诗人向主发出的呼吁:“神阿,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验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甚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诗一三九2324)无论我们知道与否,神都已经知道﹑鉴察我们的状况,纵使我们往往会将恶行隐藏起来。当我们愿意拓开生命,求神去鉴察时,神就乐意光照我们,使我们清楚知道自己的问题,而将更新的生命再赐给我们。故不要害怕将自己的弱点向神揭露,同时亦可向信任的人揭露,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我们可以得医治。在此情况下,神就更能使用我们,使我们成为别人的祝福。当我们的刺﹑梁木被拔走后,我们就更有能力成为别人的帮助与祝福。

  在省察过程中,我们会发觉自己满身的污秽,但我们可祈祷求神怜悯。我很喜欢一句英文"Lordhave marcy on me!“神阿!求你怜悯我!我是不配你去洁净,但求你的赦免临到这不配的人。”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软弱与不足的地方,求神怜悯我们;当我们感受到神的怜悯﹑接纳与包容时,我们就有能力去包容其它人。因为我们都是软弱的人,当我们晓得这样看事情时,就不致陷入论断的试探﹑陷阱里。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牠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太七6)耶稣提到一些人好像猪﹑狗一样。主不会回避去指出一些事实,例如称呼狡猾的希律为狐狸,称法利赛人为粉饰了的坟墓,徒有美丽的外表,内里却盛满了死人骨头。词锋虽然锐利,但所说的都是事实,绝不回避。我们同样不要为了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而回避事实,我们要有智慧去处理。但很多时,我们过份懂得保全关系,以致失去真理。主耶稣以猪﹑狗来比喻一些人,他们常有机会听闻真道,领受真道,但却拒绝听,亦不愿接受,正如将珍珠丢在猪面前,牠不特不会珍惜,而且以为只是一些食物,但当咬不下时,就反过来咬你。“不要责备亵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箴九8)智慧人会接受责备,反之,亵慢人只会因而恨你。因此对某些长久抗拒真道的人,主告诉我们要接受事实,对横梗的人要放弃。珍珠代表一些珍贵的东西,亦可指福音的真理。不须坚持﹑勉强给予他们。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太七78)主告诉我们要放胆向慈爱的天父求,祈求等于问,只要问,神就会给我们。去寻找,代表有行动,就必然寻得见;纵然不知选择那一条才是真路,但请放心,只要我们寻找,就必寻见。叩门,好像是由于门已关上,有被拒绝的意思,然而,当父知道我们寻求祂时,祂一定会开门。《圣经》重申:无论是谁,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这个真理﹑应许很简单,但真实。我们是否领受得到呢?很多时,人变得很复杂,以致不能相信一个这样简单的真理:当你寻求就必得着!

  记得自己在廿九岁生日的时候,曾向主祈求,求祂在卅岁时送一份礼物给我,让我更深经历圣灵的充满及工作。整整一年,我都有为此祈祷,期望在那天被圣灵充满﹑会说方言,这是当时我对圣灵充满的错误理解,故此当生日那天,一切如常时我就很失望,跪下祈祷;过程中,神让我不断回想过去卅年来所发生,所体验的事情,深觉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在神的怜悯下,有机会读书,受训练,按步就班的,慢慢成长;想到这里,心里感到很难过,不明为何神会有如此多且大的恩惠临到自己身上。一个卑微的人为何愿意被神使用,而神又愿意使用?深觉一切都是神的怜悯。后来,我更明白到自己原来误会了神,其实神已将圣灵赐给我﹑充满我,让我深深的看到自己的本相,并更深的懂得倚靠祂。

  弟兄姊妹,有时我们所祈求的,神已经赐给我们,只是我们慒然不知!放心祈求吧!神是无微不至的,只要所求的不是对我们有伤害的,祂定会成全!这是很多基督徒的经历。“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么?”(911)神不会将灾祸﹑咒诅赐给我们,当我们求恩典,祂必会将祝福﹑好的东西赐给我们。诗人指出有丰盛的慈爱,要赐给凡寻求祂的人。“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12)一个经历神慈爱的人,是可以主动采取行动,去善待别人。同时,因着神的慈爱,致其内心有一广阔胸襟﹑容量,可以不随便去指责别人,以致不会落入论断的陷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熟识的教导却是消极的﹑是被动的,主耶稣则提出:我们愿意别人怎样待我们,我们先要怎样待人。这是很主动的生命取向。当我们不想别人埋怨自己,最好就不要埋怨别人。反过来说,当你想得到人赞赏以先,你就要先去赞赏别人了。

  作为一个基督徒,我们已经经历神的慈爱,已承受了神的恩典,然后付出去。当我们愿意遵从时,主一定会赐福予我们。“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箴十一25)谁愿施舍,他就得丰裕;谁愿主动去滋润别人,就必会得到别人及神的滋润,这是《圣经》清楚给我们的真理。各位弟兄姊妹,当我们安然领受神的慈爱﹑怜悯之余,我们可以更多去怜悯他人,纵然我们明白到很多时自己本来都是牺牲者﹑被害者。例如自幼在一个充满论断﹑指责的家庭长大的人,长大后可能在不自觉下时常论断别人。求神的恩典﹑慈爱,介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学习不去论断,且开始学习怜悯﹑宽恕。

  有一次,有一位姊妹分享她的经历,指出其母自幼就漠视她,要不就是常常责骂她,命其郁郁寡欢,自觉缺乏母爱;直到她长大并信了主,生命开始有所改变,开始挂念母亲,特别是她还未信主,很想向她传福音,但碍于二人关系一直欠佳,且因着过去的经历,有时内心仍对其母不满,故常裹足不前。一次,有弟兄姊妹为她祈祷,她立时有很深刻的领受,就是神很爱她,且猛然醒觉到其母不爱她不紧要,只要神爱她就已足够。同时,她看到一小小异象,就是看见主耶稣在其母身边,令她明白到主耶稣也很爱母亲。当她领受完这应许后,立即有一种大释放,带着感恩的眼泪,连声赞美主。此事以后,她重新得力去与母亲相处﹑倾谈,甚至传福音,其母最终亦信了主。过程中让她深深感受到:是主的慈爱改变了她,以致她能重新得着妈妈,并将之带到神的面前。

  弟兄姊妹,“你们寻求,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这是真实的,让我们也能经验这真实。── 萧寿华《突破世俗文化──登山宝训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