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的使者(十1-4)
马太有计划地、戏剧性的叙述耶稣的事迹。在耶稣受洗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耶稣怎样接受祂的工作。在受试探的故事中,我们看到,耶稣决定开始祂的工作所使用的方法。在登山宝训中我们听见耶稣的智慧之言。在马太第八章,我们看到耶稣大能的作为,在第九章我们看到反对耶稣势力的增长与汇聚。我们在这里看到耶稣拣选祂的干部。一位领袖要从事任何重大的使命,第一件事就是选择他的部属,他工作目前的果效与将来的成就,都要仰赖他们的协助。耶稣在这里选择祂的部属,祂的左右手,祂肉身在世之日的帮手,以及在祂离世归回祂荣耀之后,能够继承祂工作的人。
有两件关于这些人的事实,使我们立时感觉震惊:
(一)他们都是极其平凡的人,他们没有财富,没有学问,也没有社会上的地位。他们是从平凡的人挑选出来的,他们做平凡的事,既没有受到特别的教育,也没有社会地位。
有人说耶稣所寻找的,不是非凡的超人,而是能够把普通的事做到特别好的普通人。耶稣在每个人身上所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的本性,而是祂在他们身上所施展的能力。耶稣拣选这些人,不只是因他们的现状,而是在祂的影响与能力之下,他们改变的可能性。
人无需担心自己没有东西可以献给耶稣,耶稣基督能够使用最平凡之人的奉献,成就祂伟大的工作。
(二)他们是最不寻常的配合。例如马太是一个税吏,别人把马太当作是一个卖国贼,为了私利把自己出卖给别的国家的住人,违背爱国的立场。跟马太在一起的是西门,钦定译本称他为迦南人(canaanite)实为(Cananaean)之误。路加福音六章十六节称他为奋锐党的西门,他是一个爱国者。
约瑟夫称奋锐党人为犹太的第四党。其它的三党为:法利赛党,撒都该党,撒都该党与爱色泥党(Essenes)。他说他们有:‘一种不可触犯的自由。’又说他们认为‘ 神是他们的主宰与统治者。’他们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国家捐躯,见到所爱的人为自由而死并不畏缩。他们不肯把君王的名字或称号给予任何世上的人,他们坚定不移的决心使他们可以忍受任何的痛苦。为图谋本国离异国的统治,他们不惜采用谋杀与偷袭、行刺等类的手段。他们是犹太人中最优秀的爱国者,也是所有民族主义中最有民族性的人物。
如果奋锐党的西门,不是在耶稣那里遇到马太,他定然会给马太刺上一刀。互相仇视的两个人,当他们都爱耶稣基督的时候,他们能够学习彼此相爱,这是一个奇妙的真理。宗教常常成为使人分离的媒介。其实它原来的目的──在永活的耶稣面前,是使人们互相和好;没有基督,人们便彼此隔离。
我们也许会问:耶稣为甚么要选十二位特别的使徒?原田可能是因为犹太人有十二个支派。在旧约时代以色列人既有十二个支派,新时代的新以色列也有十二位使徒。新约圣经本身对十二个人的事,说得并不太多。普鲁麦尔(Plummer)说:‘在新约中得荣耀的是工作,并不是作工的人。’我们虽不太知道他们的事,新约圣经重视他们在教会里的地位。因为启示录告诉我们,圣城的十二块基石上,刻有他们的名字(启廿一14)。这些单纯的人,既无伟大的背景,又来自各种不同观点的信仰,却成为建立教会的基石。基督的教会是建立在普通的男女身上。
使者的形成(十1-4)(续)
当我们把三段关于十二门徒蒙召的记载(太十1-4;可三13-19;路六13-16)放在一起,就立即出现以下事实:
(一)祂拣选他们。路加福音六章十三节说祂叫祂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似乎耶稣的眼光转移到跟随祂的群众以及当众人离去以后所剩下的少数人身上;好像祂随时都在寻找人去担负祂的工作。有人说:‘ 神随时在找寻可以使用的帮手。’ 神时常在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赛六8)。
天国的工作是多方面的,有的工作必须出去做,有的工作必须在家里做;有的工作要用双手,有的工作要用思想;有的工作受人的重视,有的工作无人注意。但耶稣的眼睛总是在众人中间搜着那乐意为祂工作的人。
(二)祂呼召他们。耶稣并不勉强人作祂的工作,祂只是给他们工作;祂并不强迫,只是邀请;祂不要征摹的兵丁,祂要的是志愿军。人有忠心或不忠心的自由,但对每一个受招呼的人他都可有接受,或拒绝呼召的自由。
(三)祂指派他们。和合译本在马可福音三章十四节记载:祂设立他们。翻作‘设立’的这个字,在希腊原文的单字是poiein,意即造成或做成,经常用于委任某人职位的专用字。耶稣好像是一位君王,指派祂的亲信为祂的内阁;祂好像是一位将军,把工作分派给他的部属。服事耶稣基督的工作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经过决定性的指派。一个人如果受到地上君王的差派,担任世上的官职,可能深感荣幸。这么说,接受万王之王的差派,岂不是更为荣幸吗?
(四)受差派的这些人是从门徒里选出来的。门徒这个字意即‘学习者’。基督所需要的是乐意学习的人。头脑闭塞的人不能够事奉耶稣基督。基督的仆人必须乐意在每日的生活中不断地学习。他每一天必须与耶稣更近一步,与 神更加亲密。
(五)这些人蒙拣选的原因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他们蒙拣选是‘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可三14)。他们若要在世界上做祂的工作,就必须与祂一同生活;在他们进入世界工作之前,必要从与基督一同生活转而与人类一同生活。
据说有一次怀特(Alexander Whyte)宣读了一篇极有能力、极其感人的讲章。散会以后,有一位朋友对他说:‘你今天所讲的好像直接从耶稣基督而来的。’怀特回答说:‘可能正是如此。’
基督的工作,只有从基督而来的人才能够作。在现代教会复杂的活动之中,我们有时候忙于开会、陪客、行政,好像轮子一样转个不停,可能我们因此忘记了,如果我们不先到基督面前,然后到人的面前,我们所做的工作都是无意义的。
(六)他们被称为使徒(可三14;路六13)。‘使徒’的字意为蒙差遣的人,是一位使者或大使的专用字。基督徒是耶稣基督的大使,他来自基督的面前,为要把耶稣基督的话语和荣美带给人们。
(七)他们被称为基督的报信人,他们在马太福音十章七节受命去传道。传(kerussein)是由名词(kerux)而来,意即一位报信者。基督徒是耶稣基督的报信人,他要把耶稣基督的宣告带给人,这就是他为甚么要先到基督面前的原因。基督徒并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带给人,他是从耶稣基督那里把 神确实的信息给人;若不是先从基督那里领受,他就无信息可传。
君王使者的任务(十5-8上)
我们在这经文中看到君王开始把他的任务交给祂的使者,希腊文中用以表达耶稣‘命令’祂的人,或‘给他们命令’的,是一个很有意味与具启发性的字,就是(paragellein)这个字,在希腊文有四种特别的用法:(一)它是军队中发号施令常用的一个字。耶稣好像是一位将军派遣祂的将官们出发争战,并且在他们临走以前,给他们简短的嘱咐。(二)这是人呼唤朋友来帮助的时候所用的字。耶稣好像是一位具有伟大理想的人,召唤祂的朋友使祂的理想成为事实。(三)这是一位教师或哲学家,把规则与条例给他学生或门徒时所用的字,耶稣好像是一位教师,差祂的学生带着祂的教训和祂的信息,进入世界。(四)这是君王发号施令的常用语。耶稣好像是一位君王,派遣祂的大使进入世界,实行祂的命令,并且为祂发言。
这段经文一开始,就有一个令人觉得十分困难的教训。它一开始就禁止十二位门徒到外邦人或撒玛利亚人那里去。许多人就十分难以相信耶稣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此明显的排外跟祂的作风太不相像。有的人解释这句话是后来的人加上去的,因为他们要这本福音书专为犹太人,这些人曾为人保罗要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就极力反对他。
不过他们一定要记得,这句话若实在太不像耶稣说的,不致有人会这样捏造出来。祂一定说过这句话,而且其中必定有原因。
我们可以十分确定,这句话并不是一个永久性命令。在福音书中我们看见耶稣如何仁慈亲切地把祂自己显示给撒玛利亚的妇人(约四4-42);我们也看到祂讲过一个永垂千古的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路十30-35);我们看见祂医治一位叙利非尼基妇人的女儿(太十五28);马太自己也告诉我们,耶稣给祂门徒最后使命,乃是到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太廿八19-20)。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解释呢?
禁止十二门徒到外邦人那里去的意思是说,他们不可以北往叙利亚,东往住有大量外邦人的低加波利,他们也不准到南方的撒玛利亚。换句话说,祂是要把十二门徒的第一次路程限制在加利利。这个限定,有三个很好的理由:
(一)犹太人在 神的计划中,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按 神的公义,他们必须先得福音。他们后来拒绝了福音,倒是真的,不过在整个历史性的计划中,要首先给予他们接受的机会。
(二)这十二位信徒对于向外邦人传道的工作,并没有丝毫的准备。无论在背景方面,知识方面,技巧方面都不够应付。在福音有效地传入外邦以前,必须产生一位具有保罗的生活与背景的人物,如果传信息的人未作充份的准备,他所传的信息就少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传道人或教师是聪明的,他一定会了解他自己的限制,和他所能够做的是甚么。
(三)下这个命令最大的原因乃是:任何老练的将领都知道限制他的目标。他必须选择一个据点作为他攻击的目标。如果他把他的力量分散在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他是浪费力量,而且招致失败。他的力量越小,他的目标也要越有限止;若要想攻击过于广大的阵线,等于就是自讨苦吃。耶稣很知道这个道理,祂的攻击目标,集中在加利利。据我们所知道的,加利利是巴勒斯坦所有地区之中,思想最开朗,最能够接受新福音与新信息的地区(参阅太四12-17)。因此耶稣的命令,是一个暂时性的命令,祂是一位有智能的将领,不愿分散与浪费祂的力量;祂很有技巧地把祂攻击的力量,集中在一个有限制的目标上,为要达到至终的全面的胜利。
君王使者的言语及行动(十5-8上)(续)
君王的使者有当说的话和当作的事。
(一)他们要宣布天国的临近。我们已经看见(比较太六10-11) 神的国度是一个在世界上的团体, 神的旨意可以在其中通行,如同在天上一样。耶稣是古往今来所有活在世上的人中,唯一完全遵行、顺从、并成全 神旨意的人;因此在祂里面,天国已经来临。就像君王的使者这样说:‘看哪!你们梦想着天国,你们所冀望着的天国,它就在耶稣的生命之中。请看祂!就可以知道,国度是甚么意义。’ 神的国度,在耶稣里面临到人间。
(二)这十二个人的工作不但是说话,也包含有行动。他们必须医治病人,使人复活,洁净大痲疯,驱逐污鬼,这些命令具有双重性的意义。在身体方面说,因为耶稣基督的来临,带给人身体的健康与医治。在灵性方面,这些命令表明耶稣基督在人的心灵中所造成的改变。
(甲)他们去医治的病人。这里所用的‘病人’一词颇富于暗示性。它是希腊动词asthenein的一部分,最主要的意思是软弱。asthenes是希腊文用在软弱方面的标准形容词。当基督临到一个人,祂加强这人软弱的意志,祂支持软弱的反抗罪恶之意志,祂使软弱的膀臂有力量争战,祂坚定软弱的志向。耶稣基督以祂神圣的能力,充满在我们人的软弱之中。
(乙)他们要使死人复活。人可能在罪恶之中死亡,他反抗罪恶的意志可能崩溃,他对于良善的视野可能逐渐暗淡甚至荡然无存,他可能在罪恶的支配之下既无帮助亦无盼望,看不见良善,听不见 神的声音。耶稣进入人的生命之中,使他的良善复活,耶稣基督使罪恶所除灭的良善从我们里面复活过来。
(丙)他们使大痲疯得洁净。我们已经知道大痲疯是被人当作不洁净的一种病。利未说论到大痲疯如此说:‘灾病在他身上的日子,他便是不洁净的,他既是不洁净,就要独居营外。’(利十三46)。列王纪下七章三至四节告诉我们,痲疯病人只有在大饥荒的日子,才敢进到城里来。列王纪下十五章五节告诉我们,亚撒利雅王如何长了痲疯,住在别的宫里,与人隔绝,直到死日。值得注意的是连波斯人也认为大痲疯是不洁净的,希罗多德(Ⅰ,一三八)告诉我们说:‘若有人在波斯长了大痲疯,就不准进入城内,或与任何的波斯人来往;他们说长大痲疯的人一定是得罪了太阳。’
所以,十二位使徒要去洁净那污秽的痲疯病人。一个人能因罪恶而污秽他的生命,他的思想,他的心灵,他的身体都能因罪恶的影响而污秽。他的言语和行为都会产生一种影响,使凡与他有接触的人都沾染不洁。耶稣基督能够洁净已被罪恶染污的心灵,祂能够给予人抵抗罪恶的属灵的抗生素:耶稣基督是以 神的纯洁,来洁净人的罪。
(丁)他们要驱除污鬼。一个被鬼附的人,就是一个在邪恶的势力之下受支配的人。他不再是他自己与他行动的主人,邪恶的力量在他里面,作了他的主人。一个人能被邪恶所主宰,他可能被恶的习惯所辖制,罪恶于他可能有一种催眠、迷惑与吸引的作用。耶稣基督来不仅要消除罪恶,还要破坏罪恶的势力,耶稣基督把 神释放的能力,赐给为罪恶所奴役的人;祂释放罪恶的奴隶。
君王使者的装备(十8下-10)
这段经文的逐宇字逐句,都会使凡听见的犹太人的脑海中掀起共鸣。耶稣在这里给予门徒的指示与命令,正是拉比给予他们的学生与门徒至高至善的指示。
耶稣说:‘你们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律法规定拉比不可因教导而取代价。摩西从 神那里白白得到的律法,拉比绝对不准因教导这律去,而获取金钱的酬报。拉比只有在一种情形之下才可以接受金钱。他可以为教导小孩受薪,因为教导小孩是父母的工作,别人不应当在父母当尽的本份上花费时间与精力;但在高级的教导上,他不应该要代价,或索取金钱。
米示拏的律法中规定:若有人受钱作审判,他的审决便无效;若有人受钱作见证,他的见证亦无效。撒督(Zadok)拉比说:‘不要将律法当作使你夸耀的冠冕,也不要将律法当作一把挖地的铲子。’希列说:‘凡以律法的权威为世俗之用的人,将要消灭。据此类推,凡要从律法的字句中为自己谋利的,便是自取毁灭。’律法这样规定:‘ 神既免费教导摩西,所以你也要如此行。’有一则塔风(Tarphon)拉比的故事说,在无花果收成的末了,塔风在园中走,吃了几只落下的无花果,园丁们过来打他,他告诉他们自己是甚么人,园丁们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拉比,就放他走。他一辈子都在后悔,因他利用拉比的身份帮助了自己。他终日悲伤,因为他觉得:‘我有祸了,因我为自己的利益,使用了律法的权势。’
耶稣告诉祂的门徒,他们既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教师们一向对祂同胞的教导,也正与此相同。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件极大的秘密他的责任当然不是留待高价出让,而是甘心情愿地传给别人。与他人共享 神所赐给我们的财富,乃是一个义务。
耶稣告诉门徒不要获取金、银、或铜钱,放在‘钱包’里。希腊原文的意思是放在他们的‘腰袋’里。犹太人园腰的腰带很宽,两端的某一部分有夹层,钱就是放在腰带的夹层里面。所以腰袋就是犹太人通常使用的‘钱包’。耶稣吩咐十二使徒,行路不要带口袋,可能是指着两件事。它可能只是一只行军用的粮袋,装满了平时所需用的对象。但是还有另一个可能,可能是指乞丐用的‘收钱袋’。有的时候,一位飘流四方的哲学家,向群众演说之后,就用这个袋子来向他们收钱。耶稣的这一切指示,并不是给祂的门徒故意安排不舒适的生活。祂只是再一次地说一些犹太人很熟悉的话,他勒目告诉我们:‘没有人带扙,鞋子,钱袋或沾了灰尘的脚上圣殿。’这里意思是说,当一个人进入圣殿,他必须十分了解他已将事业,生意以及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完全丢弃。耶稣就是对门徒说:‘你们一定要把整个世界当作是 神的殿,你们若是 神的人,就决不能叫人以为你们是做生意的,为有所获得而来。’耶稣的教训是说: 神的人必须在对物质的态度上表明他是属 神。他最关心的是 神,并不是物质的东西。
耶稣最后说,做工的人应当得着他的生活所需。犹太人再一次体会这个意思,拉比的确不能受薪,但如果他确是 神的人,供给他生活的需要,却立时成为一种权利和责任。以利以谢拉比(Eliezer ben Jacob)说:‘经上记着说:凡接待一个拉比在他的家里,或邀请拉比作客,让他享受他财物的人,就像不断的献上祭物。’约迄安拉比(Jochanan)规定每一个犹太人小区应负责供养一位拉比,因为作拉比的人专心关注 神的圣工,自然会疏忽他自己的事。
这里有一个双重的真理: 神的仆人决不能过份注意物质的事;但 神的子民决不能不负责供给 神仆人日常的需要。这段经文把一个责任同时交给教师和学生。
君王使者的行为(十11-15)
这段经文对于君王的使者,满有最实际的建议:
当他们进入一座城或一个村,他们就要找一所值得住的人家。如果他们所住的人家,在道德上,行为上或在交游上有不良的名声,就会使他们的工作受到极大的拦阻。他们不与任何一位可能有妨碍他们工作的人相处。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去寻找这一类的人归向基督,而是说,基督的使者,在结交密友的时候,必须谨慎注意。
他们一旦进到一所房子,就要逗留在里,一直到迁往别的地区为止。这是为人的一种礼貌,当他们在一地方得到一些拥护者与皈依者以后,他们很可能受引诱,想要搬到另一个更奢侈、更舒适、更殷勤接待他们的地方去。基督的使者决不能留给别人一种印象:认为他是为物质的东西而奉承人,他的行动只是受他个人安逸的需要所支配。
这段论到问安与收回问安的经文,是一种标准的东方风俗。东方的人认为一句说出来的话,就有它积极及不能更改的存在性。从口中发出的言语,如同从一支枪口所发出的子弹那样的无法收回。在旧约中经常出现有这种观念,特别是跟 神所说的话有关连:‘我指着自己起誓,我口所出的话是凭公义,并不返回。’(赛四十五23)‘我口所出的话,也必如此,决不徒然返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在我发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赛五十五11)撒迦利亚看见飞行的书卷,并听见声音说:‘这是发出行在遍地上的咒诅’(亚五3)。
在今日的东方,如果一个人向过路的人说了祝福的话,然后发现这位过路客的信仰不同,他就会过来,把他的祝福收回去。这段经文之中的意思是说,君王的使者可以为一家人祝福,如果这一家不配蒙福,就可以把福份收回去。
君王使者所传的信息,若有任何地方被拒绝接受,他们就在那里跺去脚上的尘土,继续他们的行程。犹太人认为外邦人的地方与道路上,尘土也使人污秽的,所以他们在外邦人的地方旅行之后,回到巴勒斯坦他们自己的国土,就要跺去脚上所沾染的外邦之路的尘土,使最后的这一点污秽,能够得到洁净。所以耶稣是说:‘若有一城,一村不接待你,你必须把它当作是外邦人的地方。’我们还要清楚耶稣是指甚么说的。这段经文具有暂时性与永久性的真理。
(一)暂时性的真理乃是:耶稣并不是说,有某种人要被撇在福音的信息与 神的恩典之外。这个教训与公开的教导人不要上外邦人和撒玛利亚人的地方去相似。它是针对当时的情境而发的,完全是有时间的因素;这时间是短暂的,为要尽量使人听见天国的宣告,已没有时间争辩、反驳、或者设法除去固执的的成见:这些只有留待以后去做。在这个时刻,门徒要尽快的走遍他们的本国,因此当他们所传的信息不受欢迎的时候,他们只得往前继续他们的行程。
(二)永久性的真理乃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真理之一就是机会一去不再去。在巴勒斯坦的百姓们有欢迎并接受福音的机会,如果他们不支取,这机会就可能一去不返。谚语说:‘一去不返者有三:说出来的言语,射出去的箭,与错失的机会。’
这种情形在人生的各方面都可能发生,著名的艺术家约翰(Auguastus John)在他的自传明暗的对照(Chiaroscuro)之中,提到一件事情,并且加上一个简洁的评语。当时他在西班牙的巴萨隆那(Barcelona),他说:‘行李已给送上就要开往马赛的火车了,我步行向车站,路上发现有三位吉卜赛人正在一个摊子上卖花。当时我受到他们美丽与文雅的风度所吸引,几乎误了火车的班次。甚至我到达马赛,遇见我的朋友以后,刚才所见的情况,仍旧使我念念不忘,只得重新赶回去。但我竟然再也找不到这些吉卜赛人。一去永不复返。’这位艺术家永远在寻找美的瞬息,将它们移到画布上去,可是他十分明白,如果他在发现的时候,没有把它立刻画下来,机会一旦消逝就无法再抓得住。人生的悲剧,常是失去机会的悲剧。
这段经文在最后说,所多玛与蛾摩拉在审判的日子,所受的比不肯接受基督的信息与国度的人,还容易一些。所多玛和蛾摩拉在新约圣经中是以罪恶闻名(太十一23-24;路十12-13;十七29;罗九29;彼后二6;犹7)。一件很有意思的相关的事实,值得留意;所多玛与蛾摩拉在被毁灭以前,曾犯了破坏接待客旅之律法的重大罪恶(创十九1-11)。他们也同样的弃绝了 神的使者。不过所多玛与蛾摩拉虽然罪大恶极,却还没有机会去弃绝基督的信息与国度。这就是他们所受的,要比加利利的市镇容易的原因;权利越大,所负的责任也越重,这乃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君王对使者的挑战(十16-22)
在我们还没有详细开始研究这段经文以前,我们应当略为注意两件有关的事:
我们在研究登山宝训的时候,就发现马太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喜欢从事于有次序性的安排。我们看到马太习惯于把一个题目所有的材全部集中在一处地方,他甚至把耶稣在不同场合所说的话,作如此安排。马太是一位将数据系统化的教师,这段经文就是马太在不同的时间搜集数据的一个例子。他在这个地方搜集了耶稣在不同的场合中,所论到的有关逼迫的资料。
耶稣第一次差祂的使者出去的时候,一定会告诉他们将要遭遇的事。马太在本章的开始便论到耶稣怎样吩咐祂的门徒,不要往外邦人或撒玛利亚人的地方去。现在这段经文,他又告诉我们耶稣预言他们要在巴勒斯坦以外,受统治者与君王的逼迫与审问。对这段经文的解释,乃是马太搜集了耶稣所论到的与逼迫有关的事,把它们放在一起,包括耶稣在第一次差遣门徒出发时所说的话,以及祂复活以后差遣他们往普天下去说的话。这里所记载耶稣的教训不但包括祂第一次差祂的门徒到加利利去时所说的话,也有祂从死里复活以后,差他们到普天下与地极去的时候所说的话,这些话不但是加利利的耶稣所说的,也是复活的基督说的。
我们还要更进一步的注意到,耶稣把犹太人思想中部分的观念与图画,应用在祂所说的这些话里面。我们已经屡次的看到犹太人习惯于把他们将来的景象,在时间上分割成两个时代。一个是完全败坏的时代;另一个就是将来 神的黄金时代。在这两个时代之间,就是那恐怖混乱、毁灭与审判的耶和华的日子。在犹太人心目中的常出现的耶和华的日子的景象,就是朋友与亲属的分裂,世上最亲爱的人将要成为仇敌。
‘朋友要互相残杀。’‘在那时朋友要互相争战。’(以斯拉续篇下卷五章九节与六章廿四节)‘他们彼此相争,年长的与年幼的相争,贫穷的与富有的相争,低微的与尊大的相争,乞丐与王子相争。’(犹比里Jubilees廿三章十九节)‘他们要彼此憎恨,激起彼此争斗,卑贱的要治理尊荣的,低微的要受抬举,胜过有名的。’(巴录启示书apocalypse of Baruch七十章三节)‘他们要开始彼此相争,他们的右手将要坚强的反对他们自己,人将不认他们的弟兄,儿子不认他们的父或母,直至被屠杀者的尸体无法计算。’(以诺书Enoch五十六章七节)‘在那些的日子,贫穷的将要前来诱X他们的儿女,并要丢弃他们,使他们的儿女因此灭亡,他们将丢弃他们吃奶的儿女,并不回转,对他们所心爱的并不怜悯。’(以诺书九十九章五节)‘在那日子,父亲与他们的儿子在一处被杀,兄弟们相继死亡,直到血流成河。因为人不必束手不杀害他的儿子与孙子,罪人不必束手不伤害他尊贵的兄弟。从日出到日落,他们要彼此残杀。’(以诺书一百章一至二节)
以上所引证的经文,都是摘自犹太人在新旧约之间的那段时间所写,所熟悉的,犹太人所喜爱的书;这些书使他们的心得到满足与盼望。耶稣知道这些书,祂的门徒也知道这些书,当祂论到恐怖时代的来临,谈及那破坏世上最亲密的关系,祂实际上是说:‘耶和华日子已经来到。’祂的门徒知道祂的意思,也愿意奉差遣出去,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是生活在历史上最伟大的年代之中。
君王对使者的坦诚(十16-22)(续)
凡念到这段经文的人,对于耶稣的坦诚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祂毫不犹疑的把将来可能的遭遇,告诉要跟随祂的人。祂似乎是说:‘这是我托付你们的工作中最冷酷、最恶劣的情形,你们肯接受吗?’普路麦尔评论道:‘这不是世界上鸁人归依的方法。’世界给予人的是欢乐,一生的欢乐、舒适、轻松、高升、属世野心的完成;耶稣给予跟随祂的人的却是艰难与死亡。然而历史证明耶稣是对的。在人们的心中喜欢冒险的呼召。
罗马在一八四九年被围困以后,迦利波笛(Garibaldi)向跟随他的部属宣告说:‘兵士们!我们已经用尽了一切对抗强敌的力量,除了饥饿、干渴、困苦与死亡,我已经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给你们,但是我呼吁凡爱国的人跟我站在一边。’──结果有数百成千的人响应了他的呼召。
敦刻尔克(Dunkirk)之役以后,丘吉尔献给他国家的是:‘血汗与眼泪’。
普来斯考脱(Prescott)提到鲁莽的冒险家披查路(Pizarro)怎样向他的一小队人提供一个惊人的选择,就是在巴拿马已知的安全与秘鲁未知的光辉之间的选择。他拿起他的剑,从东到西在沙地上划了一条线,说道:‘朋友,同志们!在那边是劳苦、饥饿、赤身露体,风吹雨打、遗弃与死亡;在这一边是安逸与享乐。那一边是富足的秘鲁;这边是巴拿马和它的贫乏。各人选择最好的,作一个勇敢的凯斯蒂雷人(Castilian)。至于我,是要往南边去。’于是他跨过了那条线,接着有十三个人选择了与他一同冒险,他们的名字永垂不朽。
谢格莱顿(Shackleton)提出南极之行时,他征求自愿在冰天雪地中旅行的同伴。他以为一个应征者都找不到的,可是在他身边却站满了年长和年幼的,富足和贫穷的,高位和低微的应征,他们都希望能够有份于这个伟大的冒险盛举。
教会必须要知道,我们决不能吸引人走一条容易的路;英雄的呼召,才能激发人心。
耶稣提供属祂的人有三种试炼
(一)国家要逼迫他们;他们要被带到公会、君王与诸侯面前。很久以前,亚里士多德曾怀疑一个良善的人,能否真的成为一个好公民。因为他说支持与顺从国家,原是公民的责任。有许多时候,良善的人就发现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当他们被带到法庭与审判台前,他们不必担忧要说些甚么,因为 神要把当说的话赐给他们。 神应许摩西说:‘我必赐你的口才,指教你当说的话。’(出四14)早期的基督徒并不畏惧羞辱,残暴与痛楚。却有许多人所担心的是他们不技巧的舌头和辩护,不但没有推崇信仰,反而损害了信仰。当一个人为他们的信仰受试探的时候, 神的话语会临到他的身上,这是 神的应许。
(二)教会要逼迫他们;他们要在会堂里受鞭打。教会不愿意受搅扰,且有它处理搅扰平安的手段。过去与现在的基督徒,都是搅乱天下的(徒十七6)。凡是传达 神信息的人,必须遭受守旧正统派的憎恨与敌视,这是事实。
(三)家庭要逼迫他们;他们的至近至亲,会认为他们疯狂,关起门来与他们作对。有时候基督徒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选择,就是在顺服基督与顺服亲友的选择。
耶稣警戒属祂的人,到将来的日子,他们很可能发现,国家,教会与家庭联合起来反对他们。
逼迫君王使者的原因(十16-22)(续)
政府为甚么竟要逼迫以洁净、爱心、虔诚为生活唯一目标的基督徒呢?按照我们的观点来看,真是令人难以了解。但在以后的年日,罗马政府却有一套自以为很有理由的逼迫基督徒的借口。(参阅马太福音五10-12的注释──为基督受苦的福份{\LinkToBook:TopicID=152,Name=為基督受苦的福份(五10-12)})
(一)那时候盛传着许多与基督徒有关的毁谤。人们控告基督徒是食人者,因为在圣礼中他们提到吃基督的肉,喝基督的血;控告他们不道德,因为他们每周的聚餐,定名为爱筵(agape);控告他们是纵火者,由于传道人传讲世界末日来临的情形;控告他们是不忠与背叛的国民,因为他们不向神圣的罗马皇帝宣誓。
(二)异教徒们是否真正相信这些毁谤性的控告,倒值得怀疑。不过还有一些更严重的的控告。基督徒被控‘搅乱家庭关系’。我们已经看到,基督教的确时常使家庭分裂,外邦人认为基督教似乎就是一种使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分裂的东西。
(三)真正的困难还是奴隶在教会中的地位。在罗马帝国之中共有六千万名奴隶。帝国所恐惧之一,就是这些奴隶可能会起来背叛。倘若要使帝国的组织保持原状,这些奴隶的地位就不能稍改;决不许有甚么人去鼓励他们革命,否则后果实不堪想象。
基督教会虽不欲释放奴隶,也没有定奴隶制度的罪,但至少在教会里面奴隶却有平等的待遇。亚历山太的革利免主张‘奴隶也与我们一样’,金律也应用在他们的身上。拉克单丢(Lactantius)写道:‘奴隶并不是我们的奴隶,我们在灵里应把他们当作弟兄,在宗教里把他们当作同为奴隶的同工。’虽然在教会里有千万的奴隶,‘奴隶’二字却永不刻在罗马基督徒墓碑上,这实在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实。
更使罗马产生的恶感的是,奴隶可以在基督的教会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在第二世纪之初,罗马的两位主教加里斯都(Callistus)与疪乌(Pius)都曾做过奴隶。长老与执事为奴隶者更为普遍。
最引起恶感的,是在主后二二○年,曾作奴隶的加里斯都宣称,今后基督教会准许出身贵的女子与自由民结合,这是罗马的律法定为不合法的婚姻,认为他们根本不成为婚姻。
在对待奴隶的事上,难怪罗马政府会把基督教会当作是破坏文明基础、威胁帝国的存在的力量。因为教会给予奴隶的地位是罗马法律所不能容许的。
(四)基督教无疑地影响到一些与异教有关的附属利益。基督教进入以弗所,银匠的生意就受到致命的打击,因为很少人再去买他们所铸制的神像(徒十九24-27)。皮里纽(Pliny)是他雅努(Trajan)地区庇雅尼(Bithynia)的总督,在一封致皇帝的书信中(皮里纽书信十章九十六节)述及他已如何采取步骤,阻止基督教迅速的生长,‘那些曾经荒废的庙宇,又开始经常有人涉足;停顿了一段长时期的神圣节期也恢复过来,在以往乏人问津的献祭牲畜,现已供不应求。’基督教的传播,显然就是废弃了某些行业与活动,那失去生意,并在金钱上遭受损失的人自然觉得愤恨了。
基督教所传扬的,有关于人的观点,是任何极权的国家所不能接受的。基督教故意地要铲除某些交易与职业,以及赚钱的方式,因此直到今天,基督徒仍要为他的信仰受逼迫。
君王使者的谨慎(十23)
这段经文是论到一种智慧与基督徒的谨慎。在受逼迫的日子,常有一种危险威胁着基督徒的见证。常有些人故意冒殉道之险,他们达到一种歇斯底里与疯狂热诚的地步,使他们走上为信仰殉难的道路。耶稣是智慧的,祂告诉祂的门徒,决不可随意浪费基督徒的生命;他们不应该作无目的、不必要的牺牲。有人曾说,每一位基督的见证者与宣教者的生命都是十分珍贵的,决不能轻易把这样的生命丢弃。‘匹夫之勇与殉道的意义不同。’基督徒常要为信仰受死;但是如果不对对信仰有真正的帮助,决不可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后来有人说,人必须为他的信仰从事合法的竞争。
耶稣是用犹太人所能认识与了解的方式,来论到这件事。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比犹太人受到更多的逼迫,也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殉道者的责任。伟大的拉比们的教训说得十分清楚。如果问题是在公开的成圣与公开的亵渎 神的名两者做决定,责任倒是很清楚──人必须准备舍弃他的生命。可是,如果问题不在公开表示立场,人可以破坏律法藉以保全生命;但是不包括干犯拜偶像、不贞,凶杀之罪的理由。
拉比们引证的一个事例;假若一个犹太人被罗马兵丁抓到了,兵丁只为了要羞耻他,拿他当作傻爪,就嘲笑地说:‘吃这块猪肉!’这位犹太人便可以吃,因为 神的律法是赐给人生命,并不是赐给人死亡。假若罗马人说:‘吃下这块猪肉,表示你弃绝犹太教;吃下这块猪肉,表示你准备膜拜犹皮得与皇帝。’这位犹太人就宁愿死也不吃这块肉,在任何官方的逼迫之下,犹太人宁死不愿放弃他们的信仰的。拉比们说:‘律法上的字句,只有在那愿为它而死的人身上,显得坚定。’犹太人不可以无目的地舍弃自己生命,而殉道;但涉及真实见证的问题,他必须作死的准备。
我们要记得,我们必须为信仰接受殉难,同时却不可以故意殉难。如果我们的责任是我们为信仰而受若,我们必须接受,却不要自讨苦吃,因为自讨苦吃对我们的信仰害多益少。但在芸芸众生之中,自我制造的殉难者,真是太普遍了。
有人说,敢于逃避危险,有的时候比留下来接受危险更富于英雄主义的色彩。知道在甚么地方逃避,乃是一种真正的智慧。莫鲁斯(Andre Maurois)在法国为何倾覆(Why France Fell)的书中,提起他与丘吉尔的一段谈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显得十分闲散的,不愿有所行动,丘吉尔对莫鲁斯说:‘你有没有观察过龙虾的生活习惯?’莫鲁斯回答‘没有’;对于这令人惊奇的问题,丘吉尔接下去说:‘如果你有机会,最好下一番工夫研究研究。龙虾生命中有一个阶段,会失去保护它的硬壳。在换壳的那段期间,即使勇敢的龙虾,也得躲避在岩石的缝隙之中,忍耐地等候新外壳的长成。一旦有了新的外壳,牠就从岩缝中出来,再作一名战士──海中之王。英国在数字不谨慎的部长的过失之下,已经丧失了它的外壳,我们必须在岩缝中等候新外壳的成长。’有的时候,不行动比行动更有智慧;躲避比攻击更聪明。
若有人在信心上软弱,他最好避免在疑惑的事上,与人引起争辩;若有人自知容易受到某种引诱,他最好尽量避免到有此类引诱的地方去。若有人明明知道有一种人会引起他的忿怒或者触犯他,使他暴露最坏的本性,他最好避免与他们交往,不要自找麻烦。勇敢并不是不安份守己,甘冒不必要的危险也不是一种美德, 神的恩典并不是保护鲁莽者而是看顾谨慎者。
君王的再来(十23)(续)
这段经文有一句令人希奇的话,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马太描述耶稣差派祂的门徒,当祂这样做时,对他们说:‘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从表面上看来,耶稣似乎是说,在门徒的路程尚未结束以前,祂荣耀的日子,与祂回来掌权的大日子便已来到。这句话的难处就是──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如果以为在当时,耶稣有这样的意思,就错了。可见祂说这句话,是预言了一件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对于这个明显的困难,这里有一个充份圆满的说明:
早期教会的人们深信耶稣第二次再来,而且他们还相信这件事将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发生。这是生活在横蛮逼迫下的人们最自然的想法。结果是他们抓住耶稣所说的,凡可以解释为祂得胜荣耀再临的预言的每一句话;有时候他们很自然地利用耶稣所说的话,加以解释,转变成更为确定,比原来的意思更为具体。
我们在新约中就看到这种事实,在新约中耶稣的同一句话有三种版本,让我们把它们一句一句地抄下来:
‘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太十六28)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要看见 神的国大有能力临到。’(可九1)
‘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 神的国。’(路九27)
很清楚的这是同一句话的三种版本记载。马可福音是最早的一本福音,因此马可的版本也可能是最正确的。马可说,在听耶稣说的人中间,有人在未死以前要看见 神权能的国度来到,这是绝对的真实,因为在耶稣钉十字架的三十年以后:十字架与基督的信息传遍世界,并且达到世界之都罗马。人们的确被卷入天国,天国也的确带着权能降临人间。路加所传述的话与马可雷同。
现在来看马太福音,马太的版本略有不同之处。他说有人在未死以前,就要看到人子有权能地降临,其实这件事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对此的解释是,由于马太是在主后八十年或九十年恐怖的逼迫时期中写这本福音。当时人们正在尽力抓住每一件能够从痪苦之中蒙释放的应许。马太把一句有关天国发展的预言,转变为他们在世之日基督即要再来的预言,又有谁能够去责备他呢?
这正是马太在这里所做的。如果把这段经文的话,按照马可与路加的写法,就会写成:‘在你没有走遍以色列城邑以前,天国就已经来到了。’这是真实的福份,因为传道者的行程继续不断,人们的心灵向耶稣基督开始,他们尊祂为主、为君。
在一段像这样的经文中,我们决不要以为耶稣有错误,却要认为马大把天国临到的应许,说成了耶稣再来的应许。他这样做,是为了在那恐怖的年日之中,可以抓住基督的盼望;而基督的确在灵里临到他们,因有没有人孤独地为基督受苦。
君王使者与君王的受苦(十24,25)
这是耶稣对门徒的警告,指出那些曾发生在祂身上的事,也会发生在他们身上。犹太人很明白这句:‘仆人和主人一样也就罢了。’在后来的日子,他们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使用这句语。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城被毁,毁坏程度达到如同犁具耕过的一样。犹太人分散在世界各处,许多的人因感到恶运来临而悲哭、哀恸与埋怨,于是拉比对他们说:‘ 神的殿既已被毁,犹太人怎能为他个人的不幸而埋怨呢?’
耶稣的这番话里面有两个意思:
(一)这是一个警告:这警告是说,基督既已背负十架,每一位基督徒亦必背负十架。用做‘他的家人’的这个希腊字是oikiakai,这是政府官吏家属的一个专用字,它是指政府官吏部属的家人,也就是说官吏的部属。耶稣的意思可能是说:‘如果我这个作领袖与统帅的人必须受苦,身为我部下的你们,也无法逃避。’耶稣不但要呼召我们分享祂的荣耀,也要我们分享祂的争战与苦;凡佢绝有份于争取战果的人,就不配分享胜利的果实。
(二)这是一个权利:为基督受苦,就是有份于基督的工作;为信仰而牺牲,就是有份于基督的牺牲。基督徒在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们不但可以对自己说:‘弟兄们!我们正行走在先圣所走的路上。’;也可以说:‘弟兄们!我们正行走在基督所走的路上。’
与高贵的人交,永远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林克莱脱(Eric Linklater)在他的自传中,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三月撒退(March Retreat)中不幸的经历。他与苏格兰高地人编成的第四十二团在一起,他们从战场上撒退下来的时候,一营人只剩下一位长官,三十位兵士与一位吹风笛者。‘次日,在法国的晨曦之中,我们安闲地在一条景色不俗的路上行军,我们遇见了一营衣衫破烂成碎片的英国近卫步兵,那个吹风笛的人,把风笛吸满了气,就好像是苏格兰高地的大乐队,向着拥有一两只鼓与数件铜制乐器,吹奏着高贵乐曲的冷河队(Coldstreamers)致敬一般。我们彼此挺直地对面而过,胸腔里吸足了气,头部紧张地向右,摇摆的短裙向着步兵卫队昂然的步代致答礼。我们软帽上的红羽毛,就像是一个受了挫折但立即恢复信念的标志。我们满面胡须,混身污泥,一营只留下五十位的警卫队,却像铜扣雪亮、胡须剃净的兵团。我们本像是从法弗(Fife)煤矿与邓第(Dundee)后街方才爬出来的一群衣衫褴褛的矿工,可是我们却按着海莲情人曲(Hielan Laddie)的拍子快步前进。我突然因为感到有一种聊以自慰的喜悦与分享这队伍的欢乐而哭泣,因为自己属于一个美善的队伍与美善的团契,乃是人生中一件值得大大兴奋的事!
当基督要我们付上代价的时候,我们能够付上,就是耶稣基督的跟随者;我们若在祂的受苦中与祂有交通,我们也会在祂复活的能力上,与祂有交通。
君王使者从惧怕中得释放(十26-31)
耶稣在这段简短的经文中,三次吩咐祂的门徒不要怕,君王的使者必须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无所畏惧的勇气。
(一)第一次的命令是在廿六,廿七节,并且说到双重不惧怕的原因:
(甲)他们无所惧怕,因为隐藏的事无不显露,暗中所作的事,终究会给人知晓。这意思是说:真理终必得胜。拉丁的格言说:‘真理是伟大的,真理是永恒的。’英皇詹姆斯六世威胁梅尔维里(Andrew Melrille),要把他绞死或放逐。梅尔维里回答说:‘你不能绞死或放逐真理。’当基督徒在受苦,牺牲,甚至为他的信仰殉难的时候,他一定要记得,真相大白的一日终必来到,逼迫者的权势,与基督徒的英勇勇迹,终必显出它们的真实价值,各人必要得着真实的报偿。
(乙)他们无所惧怕,大胆地传讲他们所接受的信息。凡耶稣所告诉他们的。他们就必须传给别人。廿七节记载着传道人真正的功能。第一、传道人必须听,也必须在隐密之处与基督同在,在黑暗的时刻基督可能向他说话;在孤单的时候,基督可能在他耳旁低语。基督倘若未向人说话,就没有人能为基督说话。人若未曾听见真理,就不能宣扬真理,因为没有人能够述说他所不知道的事情。
在宗教革命即将爆发的那些重大的日子里,柯列特(Colet)邀请伊拉斯母(Erasmus)到牛津大学,从事一项有系统的、关于摩西或以赛亚的专题演讲。但伊拉斯母知道他还没有准备就绪,在回信中写道:‘但我已经学会了与我自己相处,并了解我的装备是何等的不完全,既不能自称具有这项工作的学识,也没有心力去忍受那些急于保持他们自己地位的人的嫉妒。这运动所要的并不是一个生手,而是具有实际经验的将领。你也不应该因我拒绝这个地位,把我当作一个放肆的人;其实我若接受了你的邀请才是最大的放肆呢!柯列特,如果你是像并勒特斯(Plautus)所说的从一块浮石中求水,你的行动并不智慧。我若教导自己从未知晓的学问,是何等的无耻?我自己在颤抖中,又怎能使寒冷的人得到温暖?’
凡要教导与传道的人,首先必须在隐密之处倾听与学习。
第二、传道人必须说他从基督那里听到的话,即使他的话会引起人的恨恶,甚至因说话而有生命的危险,他还是非说不可。
正如丢革尼(Diogenes)曾说,人们并不喜爱真理,因为真理好像会灼伤人眼睛的光。有一次喇提美尔(Latimer)在讲道的时候,英皇享利五世亦在场。他知道他正要说一些皇帝不感与趣的事。因此他在讲坛上大声地自语说:‘喇提美尔!喇提美尔!喇提美尔要留意你所说的!亨利皇上就在这里。’他停了一下,接着又说:‘喇提美尔!喇提美尔!喇提美尔!要留意你所说的话!万王之王就在这里!’
传信息的人虽是对人传讲,但他是在 神面前向人传讲。据说人们在埋葬诺克斯(John Knox)的时候说:‘这里躺卧着一位极敬畏 神,从来不畏惧任何人非难的人。’
基督的见证人,就是一个不知惧伯者,因为他知道永恒的审判,会纠正时间审判的错误。基督教的传道人与教师,是虔敬聆听、勇敢说话的人,因为他知道他不论在聆听,或在说话,都是在 神的面前。
君王使者从惧怕中得释放──正直的勇敢
(十26-31)(续)
(二)第一命令是在廿八节。总而言之,耶稣说的是:人所施于人的任何惩罚,都不能与对 神背信、不顺服的人最后的命运相比拟。人虽然能够杀人的身体;但 神能够定人的罪,使他的灵魂灭亡。在这里有三件我们必须注意的事:
(甲)有一种对灵魂不灭的信仰,称作:有条件的灵魂不灭信仰。这信仰认为良善的酬报,就是善人的灵魂不断上升,上升,直到他与 神的不朽祝福与福份合一;可是对于不论 神如何呼吁他,仍旧不弃邪恶归正的恶人,将要受到的刑罚,就是他的灵魂不断下沉,不沉,到最终于被涂抹,消失,灭没,不复存在。我们不能单单凭借一节经文,来建立一个教理,但耶稣在此所说的跟这个意思很相似。犹太人早已知道 神惩罚的可怕。
‘因你掌握死之权柄,
你能领人入阴间的门,也能举人上升。
一个人虽然可以邪恶杀人,
却不能使离开身的灵再回来;
也不能释放一个被囚的灵魂。’(所罗门智训十六章十三、十四节)
在马加比(Maccabean)革命的杀戮期间,有七位殉道的兄弟彼此勉励说:‘我们不要惧怕这些认为可以杀害我们的人;因为那触犯 神命令的人,将永远承受灵魂极大的挣扎与痛苦。’(马加比四书十三章十四至十五节)
我们一定要牢记,人所强制的惩罚,永远不能与 神的惩罚与报偿相比拟。
(乙)这段经文教导我们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在基督徒的生命中,仍旧存留着一种所谓神圣的恐惧。
犹太人深知对 神的这种惧怕。有一则拉比的故事,论到约讫南(Jochanan)拉比为何生病的理由。‘他的门徒走进去见,他望着他们,就开始哭注。他的门徒对他说:“以色列的橙!得力的柱子,大能的锤子啊!你为甚么哭泣?”他回答他们说:“我若被带往一位地上的君王面前,他今天还在,明天就要进入坟墓;他若向我发怒,他的怒气不会存到永远;他若把我下在监里,也不能将我永远监禁;他若定我死罪,死亡亦非永远。我还可以用言语取悦他,用金钱贿赂他──虽然如此,我仍要哭泣。因为现在我是在万王之王面前,祂是活到永永远远的圣者与赐福者。祂若向我发怒,祂的怒气存到永远;祂若把我下在监里,就是永远的监禁;祂若定死罪,就必永远死亡;我既不能用言语向祂谄媚,也不能用金钱向祂贿赂。而且,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条伊甸园的路,另一条欣嫩子谷的路。不知道我要被带到那一条路上去。我怎样可以不哭呢?”’。
并不是说犹太人的思想家忘记了还有爱,且这爱是万物中最伟大的。他们说:‘爱心行为的报偿是双倍与四倍。行为发自爱心,凡有惧怕的地方就没有爱,而除了 神以外,凡有爱的地方就没有惧怕。’犹太人时常认为在人与 神的关系之中,有爱也有敬畏。‘律法说到爱 神,也说敬畏 神。人的行为就是从爱与敬畏中产生的;从爱的方面,你若畏恨,有爱的人就不会恨。从敬畏方面,你若要报怨,敬畏的人是不会报怨的。’但犹太人绝不会忘记──我们也绝不要忘记── 神绝对的圣洁。
这件事对于基督徒是更为重要,我们并不是惧怕 神要惩罚我们,而是惟恐我们使祂的忧伤,犹太人决不会冒险使 神的爱感伤,耶稣也是如此。 神是爱,但 神也是圣洁,因为 神就是 神,在我们的心灵和思想之中,必须要有爱去响应 神的爱,也必须要有敬畏去响应 神的圣洁。
(丙)而且,这段经文还告诉我们,比死更不幸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忠心。人苦有了不忠心的罪,犹若以不名誉的代价来购买安全,生命将变为不能容忍。他不能面对人,不能面对他自己,到最后也不能面 神。有的时候,舒适,安全、轻易的生活,会使我们付出过多的代价。
君王使者从惧怕中得释放── 神的关怀(十26-31)(续)
(三)第三个不要惧怕的命令记在卅一节,它是以确知 神无微不至的看顾为根基。 神既看顾麻雀,祂必定会看顾人类。
马太说两只麻雀只卖一分银子, 神若不许可,没有一只会落在地上。路加记载耶稣的话,在形式上稍有不同,‘五个麻雀,不是卖二分银子么?但在 神面前,一个也不忘记。’(路十二6)关键就是在两只么雀卖一分银子上。(一银子就是一个古罗马的银币的十六分之一,一个古罗马银币相当于九便士,所以一分银子为半个便士。)如果买主预备花两分银子,他得到的并不是四只麻雀,而是五只麻雀。便宜了一只,不用另付代价。 神甚至对于这买卖中加添的一只,在人看来没有价值的麻雀,表示关心。就是那被人遗忘的麻雀,仍为 神所宝贵。
更生动的画面是在标准修订译本中,按希腊文正确的翻译,乃是没有一只麻雀落在地下,不为 神所知道。‘落’字会使我们很自然地想到‘死’。但希腊文的这个字很可能是从亚兰文的歇在地上之‘歇’字翻译过来的。 神并不是当麻雀落在地上死了,才注意牠;麻雀每次在地上停歇或跳跃,祂都注意。所以耶稣的论据乃是, 神若是如此关心麻雀,岂不是更关心人类。
犹太人十分明白耶稣所说的话。 神对祂所造之物如此无征不至关心的观念,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禅印那(Chanina)拉比曾说:‘若非 神许可,没有人伤害他的手指。’另一句拉比的箴言说道:‘ 神高坐宝座之上,并且饲养世界,从水牛的角到虱子的蛋。’希列对于诗篇一三六篇,有一奇妙的说明。这诗篇在开始的时候,用抒情的方式,叙述 神是创造者,祂创造天地,创造日月和星辰(1-9节);接下去说 神是历史的 神,救以色列人出埃及为他们争战的 神(11-24节);最后说 神是赐众生精食的 神(25节)。创造世界,控制历史的 神,也是赐众生粮食的 神。供给每日的饮食之 神的作为,正如祂的创造和从埃及拯救人出来的能力一样。我们不但在创造的大能与历史伟大的事件中,看到 神的能力;也在日常生活供养人肉身需要的事上,看到 神的能力。
君王使者的勇敢,就是以这个信仰为基础:无论有甚么事情发生,都不能使他飘离 神的慈爱与关怀。他知道他的时间是在 神的手中; 神不会离开他,也不会丢弃他;他永远被 神的关心所环绕。如果真是如此,我们还怕谁呢?
君王使者的忠心与酬报(十32-33)
这里规定了基督徒生活双重的忠诚。若有人生今生忠于耶稣基督,耶稣基督在来世亦会忠实于他。人若以承认耶稣基督是他的主为荣耀,耶稣基督也以承认他为祂的仆人为荣耀。
这是在历史上最明显的事,如果初期教会没有宁愿面临死亡与痛苦却不愿否认基督的男女基督徒,就不会有今天的基督教会。今天的教会是建立在那些忠心不贰,虔守信仰者不变的忠诚上。
庇推尼的总督皮里纽写信给罗马皇帝他雅努,论到他怎样对待在他省份之内的基督徒。匿名信密告某些人是基督徒,皮里纽说到他怎样给这些人有机会祈求罗马的神,给皇帝的像献上酒与乳香,以及他怎样要求这些人以咒诅基督的名为最后的试验。然后他最后说:‘没有人有办法强迫真实的基督徒,使他们肯照样行。’即使罗马的官长也承认,他无法动摇真实基督徒的忠诚。
但在其它方面我门仍有否认耶稣基督的可能:
(一)我们可能在我们的话语中否认祂。都柏林(Dublin)圣三一学院举世闻名的学者马哈法(J. P. Mahaffy),当有人问他是不是一位基督徒的时候,他回答说:‘是的,但并不那么有战斗力。’他的意思是他愿意清楚的表示,他不会让他的基督教信仰干涉他所接触的社会,他所喜爱的娱乐。有的时候,我们实际上用了许多话对别人说明我们是教会的教友,可是我们并没有把它当作一回事;因为我们不愿与众不同,我们还预备充份的享有世界上一切的乐趣;我们不希望别人为敬重我们所持有的含糊的人生原则,而有特别的困难。
基督徒永远不能逃避与世界有分别的责任,我们的责任,不是与世界一致,而是从世界中转变过来。
(二)我们可能在我们沉默中否认祂。一位法国作家叙述把一位年轻的妻子带进一个旧式家庭的故事。这个旧式的家庭并不赞同这个婚姻,为保持礼貌并不将反对的意思诉诸实际的言语和批评。但是到后来这位年轻的妻子说:她的一生都在‘不说出来的威胁’下受苦。
在基督徒的生命中,也会有说不出来的威胁之苦。在我们生命中曾有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可以为基督说一些话,向邪恶提出抗议,说明某种立场,表示我们是站在那一边。在这种情形之下,保持静默比说话更容易。但这种沉默的本身就是对耶稣基督的否认。可能用胆怯的静默去否认耶稣基督的人,要比故意用言语否认基督的人多,这是真的。
(三)我们可能在我们的行为中否认祂。我们的生活方式可能就是对口头认信的一连串的否认。那忠贞于纯净福音的人,可能在各种小小的不诚实,与破坏正直荣誉的事上干犯罪恶。那曾经接受主的吩咐,背起十字架来跟从主的人,可能在生活上只注意到他自己的舒适与享受。曾经服事那位以饶恕为怀的主且知道祂要我们去宽恕人的人,可能在生活中对他的同胞充满了苦毒,憎恨与报复。一个把他的眼睛专注在为爱人而死的基督身上的人所过的生活,可能缺乏基督的服务,基督的爱心,和基督的慷慨,有一则特别的祷文,是为一九四八年的兰伯特(Lambeth)会议所写的。
‘全能的 神,求思待我们不仅作道道者,也作行道者;不仅敬仰你的教义,也遵守你的教义;不仅承认你的宗教,也实行你的宗教;不仅爱慕你的福音,也活出你的福音。使我们得知你的荣耀,并接受它进入我们的内心,在我们的生活中表明出来,奉耶稣基督的名求,阿们!’
这是一则值得每一个人背诵,并不断使用的祷文。
君王使者的争战(十34-39)
没有一处比这里对耶稣的诚实的描述更为生动了。祂在这里所提出的对基督的要永,乃是最大、最不妥协的要求。祂实在告诉祂的门徒,他们如果接受了君王使者的使命,将会有甚么遭遇。耶稣在这段文中,提出了四件事:
(一)祂提到一种争战;在这场争战中,人的仇敌往往就是他自己家里的人。
耶稣所使用的字句,正是犹太人最熟悉的字句。犹太人相信耶和华日子的一个特征,就是当 神介入历史的那一天,将有家庭的分裂,拉比说:‘在大卫的子孙来到的时期,女儿要起来反对她的母亲,媳妇要反对她的婆婆。’‘儿子轻视他的父亲,女儿背叛母亲,媳妇反抗婆婆,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耶稣似乎是说:‘你们等候的结局终于来到, 神介入历史就是把家庭和团体与亲人分裂为二。’
每当有重大的事件产生,总会导致人们的分裂;有的人接受挑战,有的人拒绝挑战。面对耶稣也就必面对接受或弃绝祂的选择;世界总是被分裂为接受基督与不接受基督的人。
这场争战中最苦恼的事就是人的仇敌是他自己家里的人。一个人对他的妻子和庭受爱得如此之深,可能使他拒绝重大的冒险,走服务的道路,和响应牺牲的呼召;这或者由于他不愿意离开他们,或者由于接受了挑战之后,会使人家置身于危难与冒险之中。
格罗佛(T. R. Glover)在克罗姆威尔(Oliver Cromwell)致瓦顿(Wharton)爵士的信中,引证了一段话,日期是一六四九年一月一日。克罗姆威尔认为瓦顿可能因着家庭与妻子的牵累,拒绝了冒险与战争的呼召,宁愿选择留在家里。信上这样说:‘我向亲爱的小妇人问安,深希望你不要使她成为过大的试探,要留意所有的关系,虽不应该把 神的慈悲当作一种试探,可是我们常使它成为我们的试探。’
常有人拒绝为 神的呼召冒险,因为他容许个人的牵累去瘫痪他的行动。豪爽的诗人罗维雷斯(Lovelace)写了去参战(Going to the wars)给他的露凯斯塔(Lucasta):
‘(亲爱的)不要说我残忍,
远离那像修道院一样的家,
你纯洁的胸前与安静的心灵,
投向战争与武器。
真的,我正在追赶一个新的女主人,
战场上的第一个目标,
且以更坚强的信心拥抱着,
刀剑,马匹与盾牌。
然而,矛盾就在这里,
你对这行动也肃然起敬,
我不能如此爱你,
若不是更爱我的人格。’
遭遇这种选择的人,极其少数,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没有遇见过。但事实是这样,如果因为想念到所爱的人而拦阻他从事明知 神盼望并需要去作的事,那人实际上就成为他的仇敌。
(二)祂提出一个选择;人有时候必须在地上最亲密的关系与效忠耶稣基督之间,作一个选择。
本仁约翰对于这种选择有充份的了解。最令他觉得困恼的就是他受监禁,对于他的妻子和儿女将会有甚么影响。剥夺了他对他们的供应,他们将何以为生!‘在这个地方与我的妻子和可怜的儿女分离,就好像从我的骨头抽掉我的肉一样。不仅是因为我过份喜受这些伟大的恩惠,也是因为我时常想到我可怜的家庭,他们失掉了我,尤其是我心中最挂念的那个可怜的盲儿,将要遭遇的艰难、痛苦和需要。啊!我每想到我盲儿将要经历的艰难,就会使我心碎。……但是,我提醒自己,我必须与 神一同前往,虽然会因此更快地离开你们;啊!我想到这种情景,彷佛我就是一个推倒房子在妻子和女儿身上把他们埋在里面的人。可是,我想,我一定要作这件事!我一定要作这件事!’
这可伯的选择,可能少有,在 神的慈悲之中,我们有许多人可能从来也没有遇见过;可是事实是在一切的忠诚中,仍以对 神的忠诚为最重要。
君王使者的代价(十34-39)(续)
(三)耶稣给他们一个十字架。加利利的人都很知道十字架是甚么东西。罗马将军瓦如斯(Varus)击败加利利犹太人的叛变之时,他将两千名犹太人钉在十字架上,把十字架排列在加利利的路旁。古代的罪犯,的确是背着他们的十字架,到他们将要被钉的地方去。来听耶稣讲道的人都看见过人们在十字架的重压之下蹒跚而行,并在其上痛苦而死的情形。
凡因为信仰而殉难的大人物,都深知道他们是在作些甚么。佐治福斯(George Fox)在斯卡波雷夫(Scarborough)堡受审之后,写道:‘长官们屡次威胁我,要把我挂在墙上……他们多次说要吊死我。可是我告诉他们,若这是他们的愿望,又他们得到了许可的话,我已经预备好了。’本仁约翰被带到市长面前的时候,他说:‘先生!律法(基督的律法)已经预备了两条顺从之路:一条是作我良心认为我必须作的事,自动去作;另一条是当我不能自动顺从的时候,我宁愿躺下,忍受他们要加给我的任何痛苦。’
基督徒也许必须牺牲他个人的野心,他可能要牺牲安逸与舒适的享受,也可能要牺牲在事业上的成就。他可能要把他的梦想放在一边,了解他在一剎那间所捕捉的一抹光彩并不是属于他的。他必须要牺牲他的意志,因为没有一个基督徒再能作他所喜欢作的事,他必须作基督所喜欢的事。基督教的信仰中常有十字架,因为基督教乃是十字架的宗教。
(四)祂要求他们冒险。祂告诉他们,凡得着生命的,必要失生命;失去生命的,反要得着生命。这番话一次一次在逐字逐句上证明了它的实在。
一个人很可能轻易地救了他自己的生命,但是他若救了自己的生命,就是失去了他的生命,因为再也没有人会听见他的名字。他所作的事,在历史上并没有成就,他在历史上也没有地位。
伊比克德(Epictetus)论到苏格拉底说:‘他被死亡所拯救,因为他并没有逃避。’苏格拉底可以很容易地救自己的性命,如果他真是这样作了,真正的苏格拉底就要死亡,没有人再会听见苏格拉底的名声。
当本仁约翰受控告,说他不肯参加公众的敬拜,并且自己举行被禁止的聚会之时,他严肃地考虑到底他的责任是逃避与安全,还是固守他的信仰。格鲁佛在结束他有关本仁约翰的论文时,写道:‘如果他圆滑的同意,并且不再“穷凶极恶,禁绝到教堂去聆听神圣的礼拜,不再主持那些非法的聚会,和秘密的宗教聚会,使良好的臣民因此受扰乱,违背至高君王的律法。”倘若真是如此,具得福(Bedford)可能会多有一名补锅匠──可能不是最老练的一个,因为叛教徒可以作一个好的补锅匠──那末英国的丧失将会多么大呢?’
在基督徒的人生中,安全第一的政策并没有地位。人若先选择安逸、舒适、安全、完成个人的野心,他很可能得到这些──但是他将是一个不快乐的人,因为他蒙差遣进入世界,为要服事 神和他的同胞。人可按照自己的愿望把他的生命贮藏起来,但他将失去一切使生命对别人和他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服事别人的道路,就是完成 神在我们身上的旨意;真实快乐的道路,就是付出无私的生命之道路,惟有如此,才能使你得着今生和来世的生命。
欢迎君王使者的人的报酬(十40-42)
耶稣是用犹太人常用的方法,来说这番话。犹太人常常认为接纳一个人的使节或使者,就好像是接纳了他本人一样。对一位大使表示崇敬,也就是对差他的君王表示崇敬;用爱心欢迎一位朋友的使者,就好像欢迎朋友本人一样。犹太人总是尊敬一个人的代表,就等于尊敬他所代表的人。特别对于智慧人与教导 神真理的人,更是如此。拉比说:‘凡殷勤接待智慧人的,犹如将初熟的果子献给 神。’‘凡向有学问的人致候,犹如向 神请安。’如果一个人,真真正正是 神的人,接待了耶稣也就是接待了差他来的 神。
我们在这段经文中可以看到救恩的四个环节,(甲)救赎的步骤是从 神的爱为开始;(乙)耶稣把信息带给人们。(丙)人的使者,有说话的先知,有作榜样的好人,这些人肯学习将他们所接受的好消息,传给别人的门徒。(丁)信徒欢迎 神的使者和 神的信息,并藉此找到他灵魂的生命。
在这段经文中,对于每一个单纯、谦卑的灵魂有一些十分美好的信息。
(一)我们不可能每一个人都作先知,宣扬并传讲 神的话语;但凡殷勤招待 神的使者的,将要得到与先知同样的报酬。有许许多多的人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许多许多人的声音点燃了千万人的心灵,有许多许多人为公众的服务与责任,担负了几乎不能忍受的担子,但是所有的人都愿意作见证说,要不是在家庭中那些从未在公众场合露面的人,对于他们的爱护、关心、同情与服务,他们简直不可能在他们工作的奋斗与需求中生活下去。真正的伟大的是以 神的眼光来衡量的。我们曾经一次又一次地看,一位震憾世界的大人物,可能完全依靠着一位从世人的眼光看来不足为道的人。人虽然作了先知,仍要吃早餐,穿衣服;虽然是先知,仍要有他的家。唯愿人不要认为从事家务、烧饭,洗衣,购买食品,看顾孩童等是一些枯燥困倦的工作。它们是 神最伟大的工作;很可能比那些忙着开会,而使家室不安的人,更能接受先知的报酬。
(二)我们不可能全作发光的好榜样;我们不能全部以义人的姿态站立在世人面前,但是凡帮助一个好人行善的人,可以得着好人的赏赐。
吉(H. L. Gee)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说到一位乡村的少年,经一番极大的挣扎之后,决意要做牧师。在他求学期间,资助他的人是乡村的皮匠。这位皮匠就像他的许多同行那样,是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深远的人。他为这少年人作了许多的事。到了少年人可以领取传道执照的那一天,皮匠对他说:‘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作一位福音的使者,由于我的生活环境,使我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不过你已经达到了我的心中的愿望,我要你答应我一件事情──请你让我免费的为你做鞋子。当你在讲道的时候,我要你穿着它们站在讲坛上,使我感到你正穿我的鞋代替我实现一向所盼望的传福音的工作。’这位皮匠毫无疑问地正像那位传道人一样地事奉 神,有一天他所得到的赏赐也会是一样的。
(三)我们不能都去教导孩子;但在某种情形之下我们都可以真正的参加服务孩童的工作。也许我们对于教学的知识和技巧一窍不通,但是若不是有人尽上一些简单的责任,孩子们就无法生存。也许耶稣在这段经文中所想到的,并不是年龄上的孩子,而是信心上的孩子。似乎拉比们都称呼他们的门徒为小子。也许在教学的技巧与学识上我们并不能教导,但有一种藉生活与榜样的教导,即使最单纯的人也能够藉着它来影响别人。
这段经文最伟大的美妙之处,就是着重在简单的事上。教会与基督始终需要着伟大的演说家,伟大圣徒的好榜样,伟大的教师,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教会与基督也始终需要着愿意在家庭中殷勤疑待人的人,双手从事着家庭一切的服务,心中带着基督的爱和关怀的人。勃朗宁夫人(Mir. Browning)说:‘所有的服务,在 神面前,都是同级的。’──《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