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第十二讲

                                            倚靠創造生命的主

 
經文:撒迦利亞書十二:1|14

撒迦利亞書從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的三章中,都在說明一個很重要的主題||上帝審判的時刻來臨。而這個主題也是第九至十一章經文的主要內容。
這樣,我們很清楚看到撒迦利亞書分成兩大部份,第一部份是從第一章到第八章,這是先知撒迦利亞所看到的八個異象,說明上帝要親自帶領他們重建耶路撒冷城和聖殿。然後,第二部份就是第九章到第十四章,這部份都是在談末日審判的問題。在這部份,又可將之分成兩個段落,第一個段落就是第九章到第十一章。第二段落,就是我們現在所讀的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
在這最後一個段落中,我們一再看見「在那天」這個詞出現在這三章經文中。如果我們仔細查考,就會發現這個詞在整本撒迦利亞書共十四章中,出現了廿一次,但在最後這短短三章經文中卻被用了多達十七次(參考十二:3、4、6、8、9、11、十三:1、2、4、十四:4、6、7、8、9、13、20、21,在中文和合本的第十四章之七、九兩節都有「那日」,原希伯來文也有),可見先知撒迦利亞要傳達有關上帝在末日審判的信息之念頭是非常強烈的。
其實,這種用詞在舊約其它先知文獻中也經常使用,特別是在先知以賽亞的作品中就出現了共計三十八次之多,而在先知耶利米的作品裏也出現多達二十次,在先知以西結的書中也有七次,而先知阿摩司用了六次,先知彌迦則是用了五次,先知西番雅也用了五次,先知何西阿和約珥各用三次,先知俄巴底亞和哈該則是各用一次。整個舊約聖經從先知以賽亞到瑪拉基,先知們使用這個詞總共多達一百一十二次。這也就是在前面已經有說過的,先知運動的特色,就是提醒大家要注意,上帝審判的日子即將來臨,一定要謹慎,且要抓緊這最後的機會,趕緊悔改歸向上帝。而這樣的信息在先知撒迦利亞書中顯得更為明確。
如果我們以先知運動的信息來看新約福音書,就會看到施洗約翰出來傳上帝的信息時,開頭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樣子說的:

「你們要悔改,接受洗禮,上帝就赦免你們的罪。」(馬可福音一:4)

馬可福音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說出施洗約翰給當時猶太人社會帶來的震撼,因為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這樣明確的信息了。他甚至用非常嚴厲的口氣對當時猶太人的宗教領袖這樣說:

「你們這些毒蛇!上帝的審判快要到了,你們以為能夠逃避嗎?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悔改。不要自以為亞伯拉罕是你們的祖宗就可以逃避審判。我告訴你們,上帝能夠拿這些石頭為亞伯拉罕造出子孫來!」(馬太福音三:7|8,路加福音三:7|8)

聽,施洗約翰這樣嚴厲的呼聲,就像舊約時代先知的聲音一樣,也因此,約翰福音第一章十九至廿一節就記載著,耶路撒冷當局派出祭司和利未人到約旦河邊去問施洗約翰,想要了解他的身份,其中有一句就是這樣子問的:「你是誰?是以利亞嗎?」「是那位先知嗎?」為甚麼他們會這樣子問?原因就是施洗約翰強有力的信息,已經說出先知運動的特色,不是在討人喜歡,而是為了盡忠於上帝所付託的使命,這就是先知應該有的角色和責任,而先知撒迦利亞就是在說明這個信息。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五節:
以下是上主所啟示有關以色列的信息。上主鋪展諸天,創造大地,賜生命給人類。他說:2「我要使耶路撒冷像一杯酒,周圍的國家喝了要搖搖晃晃像酒醉的人。他們圍攻耶路撒冷的時候,也要圍攻猶大其餘的城鎮。3在那天,我要使耶路撒冷像一塊沉重的石頭,想移動這塊石頭的國家都要受傷。世上所有的國家要聯合起來攻擊耶路撒冷。4在那天,我要使他們的馬匹受驚,使他們的騎士發瘋。我要看顧猶大人民,使他們仇敵的馬匹瞎眼。5那時,猶大各宗族要自言自語:『上主||萬軍的統帥上帝賜力量給住在耶路撒冷的子民。』

這段經文可說是上帝對耶路撒冷的賜福,也可說是另一種表達上帝與該城同在的方式。
第一節可參考以賽亞書第四十二章五節。跟先知以賽亞一樣,先知撒迦利亞要傳達上帝審判的主權時,第一個要先說整個宇宙萬物都是上帝所創造的。因為是上帝所創造的,所以上帝對祂所創造的整個宇宙萬物都有主權,這一點必須相當清楚。而從這裏延伸出來的另一點,就是人類對宇宙萬物並沒有主權,最多只不過是從上帝恩典所得到的「管理」權,這一點在創世記第一章廿六、廿八節有很清楚地說明出來。因此,先知撒迦利亞傳出的信息就很清楚說,上帝「創造大地,賜生命給人類」,這句話已經很清楚地說出一個基本的認識,就是宇宙萬物,包括人類在內,都是上帝所創造的,而所有生命的來源都是上帝的賞賜。也因為這樣,基督教的信仰堅持對任何生命都必須給予必要的尊重。
第二節,酒,這是聖經中很容易看到的東西。先知文獻中一再強調上帝會用「烈酒」讓喝了的人,走不正、搖搖晃晃,終於倒下去,以這種方式來表示上帝的懲罰。例如以賽亞書第五十一章十七節這樣說:「耶路撒冷啊,醒起來吧!起來,站直吧!上主施懲罰的時候,使你喝烈怒的杯,你喝過後搖搖晃晃。」先知耶利米在他的信息中就有這樣的話,說上帝要他去「盛滿烈怒的酒杯」,將之交給被差遣的各國喝,這種含有上帝烈怒的酒喝下去之後,就會「東倒西歪,瘋狂亂撞」,使這些喝過這種上帝的烈酒者,都成為人人唾棄、詛咒的對象(參考耶利米書廿五:15|29)。
但是另外一方面,聖經也讓我們知道,上帝也會用祂賜福的杯賞賜給人,讓人喝了之後,充滿著生命的力量,例如大衛就在他的詩歌中說,上帝待他如上賓,並且「斟滿」他的手上的杯(參考詩篇廿三:5)。
第三節是這章第一個「在那天」的上帝之日。有上帝同在的「那一天」,任何外來的力量都不足以撼動上帝同在的地方。
這節可說是與第二節相對應:第二節說上帝要用烈酒的杯來懲罰欺負耶路撒冷的國家,而現在第三節則說上帝要使耶路撒冷就像一塊重大的石頭,讓那些想要動這塊大石頭的人,不但搬移不動,甚至想要搬動的人反而會受到傷害。
古代中東地區有一種遊戲,就是比賽搬動巨石。當大力士從這方搬起一塊大石頭要移動到另一方時,若是不小心,或是剛搬起來,卻移走不動時,就很容易砸到自己的腳而受傷。
這兩節都是在表明上帝要保守耶路撒冷的安全,不會再有任何外國人來侵犯。
第四節是第二個「在那天」的上帝之日。只要上帝出手,即使最勇猛的將士也是一樣,如同發瘋的騎士,也像盲目的戰馬,不但失去方向,更不清楚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戰,這才是真正的悲哀。
這節說出上帝要對付攻擊耶路撒冷之邦國、族群的方式,上帝所要用的方法,就是要使來攻擊的仇敵,他們所象徵著勇猛、有力的馬匹都受驚,並且成為瞎眼的馬。馬匹受驚之後必定會亂竄,無法受約束。瞎眼的馬一定會迷失方向。在聖經時代的戰車就是馬車,戰馬就如同今天的機動戰車一樣,在戰場上是不可缺少的機動力量。而現在上帝對付這些來攻擊祂的子民的方式,就是讓這些馬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受到驚嚇,這樣的馬一定會亂竄、奔逃,且又瞎了眼,結果一定很嚴重,這些馬不但無法成為機動部隊的交通工具,甚至會成為傷害自己部隊的攻擊手,使自己受到嚴重傷害。
第五節,當上帝將敵人擊退,並完成了保護,所有被庇護到的子民都會同聲歌頌上帝。這節也清楚在說明,真正能擊退來侵犯的敵人的,並不是出自自己的軍隊武力,而是因為上帝的力量。

第六至九節:
6「在那天,我要使猶大各宗族好像林中的火,禾場中的火種,他們要燒毀左右鄰國,但耶路撒冷人民仍然要安居城裏。
7「我||上主要先使猶大軍隊得勝,好使大衛後代和耶路撒冷人民所得的榮耀不超過猶大。8在那天,上主要保護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即使是他們當中最軟弱的,也會像大衛那樣堅強。大衛的後代將領導他們,像上主的天使,像上帝一樣,領導他們。9在那天,我要除滅想攻打耶路撒冷的每一個國家。

第六節是第三個「在那天」的上帝之日。在上帝的日子裏,人們可以看到一個非常特別的景象,就是如同星火燎原的日子來到。
這節說出整個以色列民族的全面勝利。聖經中經常用「火」來表示兩種意義,其一表示上帝的懲罰。例如在創世記第十九章記載上帝懲罰所多瑪和蛾摩拉這兩個城市,就是從天上降下大火,將這兩個城完全燒毀。其二表示潔淨。例如先知以賽亞受到上帝呼召時,他很驚訝地說:「我完了,我慘啦!因為我嘴裏的每一句話都不潔淨;我周圍的人所講的話也一樣不潔淨。況且,我還親眼看見了君王||上主、萬軍的統帥。」(以賽亞書六:5)當他講完這些話時,就有天使從天上飛下來,到祭壇上夾塊燃燒的炭來碰先知以賽亞的嘴唇,然後對以賽亞說:「這塊紅炭碰了你的嘴唇,你的過犯都消除了;你的罪被赦免了。」(以賽亞書六:7)這裏所謂的「紅炭」,也就是被火烤到紅紅的,放在嘴唇上以表示潔淨之意。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猶大像林中的大火要燒毀左右鄰國,這意思很清楚,就是猶大要嚴厲打擊左右鄰國、族群。過去猶大是被左右鄰國攻擊的對象,現在則是反過來回擊,這也說明了上帝開始採取報應的動作。
第七節需要特別小心處理,因為這節的字句讀起來,好像大衛的家和猶大家族之間有嫌隙,或是有競爭的狀態。其實,這節主要是在強調上帝的拯救不會只降臨在大衛的子孫中,而是會臨到所有的以色列人,就是上帝的選民身上。因為猶大所代表的就是全體以色列人,這是因為以色列人在主前第六世紀末期從巴比倫返鄉之後,猶大家族就是代表著全體以色列子民。雖然大衛王一直是以色列人心目中所期盼的領導者,但並不表示上帝只有疼惜大衛的家族,而是上帝要使祂的救恩臨到所有的以色列人。
第八節是第四個「在那天」的上帝之日。在上帝日子的「那一天」,情況會完全改變,因為有上帝在當中,軟弱的人,會變成最有力量。
這節說出上帝對大衛家族特別的愛。在第七節說上帝要拯救所有以色列人,現在更進一步說要透過大衛的後裔出現好的領導者,這領導者將會像上帝的天使一樣,帶領以色列人重新回到上帝的救恩中。
這節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這些返鄉回來重建家園的以色列人當中,即使是最軟弱的人,也會成為最堅強的人,原因就是有上帝在帶領。這點也是基督教信仰最珍貴的地方,聖經讓我們學習到這個認識:在人看來是最軟弱的,在上帝眼中可能是最堅強的;相對的,在人看來是最堅強的,在上帝的眼中可能就是最無用處的。
第九節這是第五個「在那天」的上帝之日。先知撒迦利亞說「在那天」,上帝要親自介入防衛耶路撒冷安全的工作,絕對不允許有任何外國入侵的力量來損害耶路撒冷。
這節也可參考第八章二節,上帝說祂「渴望幫助耶路撒冷」,祂愛該城所有的人民,因此,凡是想要攻擊或是對該城有不友善念頭者,都將成為上帝發怒的對象。為甚麼會這樣?先知撒迦利亞傳出的信息一再讓我們知道:上帝要居住在這個重新建造起來的耶路撒冷城,要與該城的人民居住在一起。因此,攻擊上帝所居住的城市,或是侮辱上帝同在的城池,就等於在攻擊上帝一樣,會成為上帝眼中的仇敵。
第十至十四節:
10「我要使大衛的後代和耶路撒冷其他的居民充滿憐憫和禱告的靈。他們要仰望被他們刺死的那位,為他哀哭,像死了獨子的人一樣;他們要痛哭哀傷,像失去了長子的人一樣。11在那天,耶路撒冷要像米吉多平原的哈達?臨門那樣哀傷。12|14這地的每一家都要為本家哀傷;大衛的家族,拿單的家族,利未的家族,示每的家族,和所有其他家族,都要為本家族哀傷,男的女的分開舉哀。

這段所描述的景象剛好和前一段呈現強烈的對比:前一段都在說明有上帝同在的耶路撒冷,不但可以擁有堅固的堡壘可防禦敵人的攻擊,甚至還有足夠的力量攻擊左右鄰國。因為有上帝的同在,在該城最軟弱的人,也會像大衛一樣勇猛、有力。但在這段所描述的耶路撒冷則是完全不相同的景象,在這裏,先知撒迦利亞說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要學習以哀傷的心靈看所發生的事。若是這樣,我們從這裏看到一個嶄新的氣象即將出現,就是從戰勝的喜悅中,進入心靈活動的階段,這樣的生命階段可說更高、更有內容。戰爭的勝利可說是外在的收穫,但戰後要過的日子才是長久的;戰勝的時候會雀躍、歡喜,因為不再有死亡的威脅,也不會再有被擄當奴隸的悲慘生活出現。但戰後整個生活環境陷入荒廢待整,物資的缺乏,以及死亡、傷病的案例一個接一個來到,這時候,才是真正痛苦的時候。而能支撐度過這段時間,才能為生命帶來解惑的效果。
第十節,這裏談到上帝要將他的靈澆灌、充滿在耶路撒冷的居民和大衛的後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有上帝的靈同在,就表示這個人或是族群,就是上帝所喜愛的對象。新約福音書記載耶穌基督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之後,從約旦河上來時得到聖靈降臨在他身上,此時,就有聽到從天上來的聲音對他說:「你是我親愛的兒子,我喜愛你。」(馬可福音一:10|11)
但第十節的下半句很難理解,有人將之用來解釋說先知撒迦利亞在這裏已經預言耶穌基督將會受難的事。原因是內容很像約翰福音第十九章三十七節所描述的,也跟啟示錄第一章七節的描述很接近。其實,我們很難確定,撒迦利亞在這裏所指的就是耶穌基督。但卻可以這樣理解,在上帝審判的日子來臨之前,總會有發生許多上帝忠實的僕人受難之事件,而當上帝進行審判時,就會將這些受難僕人的名字一一提出來作為審判的依據,這時候,大家才會捶心哀嘆和哀傷,且這種哀傷的痛切,就如同喪失長子一樣的悲慘,不但自己覺得萬分羞愧,也期盼在上帝面前得到這些受難者的寬恕、赦免。
第十一節,原本是歡樂的城市,現在卻因為審判日子來臨,發現過去被殺害的上帝僕人將成為這些違背上帝旨意之城市的控訴證人。這裏說耶路撒冷將會像「米吉多平原」,這個地方是古老戰場,在巴勒斯坦的中部地方。聖經時代,這地方經常有戰爭發生(參考士師記五:19|21,列王紀下九:21|29、廿三:28|30)。
「哈達?臨門」這個名字有兩個可能,其一是指一個地方的名字,很可能就是指在米吉多平原附近的地方,歷代志下第三十五章二十至廿七節記載,以色列人曾在這地方悼念約西亞王戰死於米吉多。其二是指一個神明的名字,這神明很可能就是古巴比倫的「塔模斯」神之名,這個神是繁殖之神,在每年的宗教禮儀中,就有為這神明哭泣的部份,而這點也正是先知以西結所嚴厲譴責的行為(參考以西結書八:14)。
第十二至十四節,這段非常特別。在這三節經文中都提到哀傷不只是停留在耶路撒冷城內而已,而是向外擴展蔓延。換句話說,哀傷的嚴重性已經普遍到每個家族都有,且是包含了男女。為甚麼會這樣?原因就是上帝審判的來臨,每個人都要面對著上帝僕人作證指控的懲罰。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裏只提到四個家族,就是大衛、拿單、利未和示每的家族。撒母耳記下第五章十四節記載,拿單就是大衛的兒子,而示每則是利未的兒子革順的次子(參考出埃及記六:17)。利未是屬於祭司體系,而大衛則是政治王朝。在古代社會,政治王朝和祭司體系可說是一個國家、社會的主要領導階層。先知撒迦利亞用這樣的句型來表示整個社會,上至領導階層、下至一般家族||所有其他家族,都將為這件不該有的罪惡行為哀傷。也可以說,由領導階層出來,帶領整個社會進行懺悔、認罪的行動。而這才是聖經作者所要強調的信息,也是上帝所期盼看到的景象。因為只有憂傷、痛悔的心才會獲得上帝的寬恕、憐憫(參考詩篇五十一:17)。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所讀這章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上帝的救恩不會只臨到那些認識祂的人的身上而已,上帝的恩典也會降臨在那些不認識祂的人,因為祂愛所有的世人。
我們或許會覺得奇怪,上帝會憐憫、疼愛敬愛祂的人,怎麼可能也會將這樣的愛擴及到所有的世人?我們這一代的基督徒有很多時候會這樣想:沒有信耶穌基督的人,怎麼可能獲得上帝的救恩?應該是只有信的人才會得到這樣的恩典。這些想法其實都是很自然的,沒錯。就像以色列人也是這樣子的想法,他們認為上帝只愛以色列民族,所以才會揀選她成為特別的選民,上帝還特別在以色列人身上做下記號||割禮,讓以色列人從其他民族中區別出來。這樣的觀念也深植在今天的基督徒身上,許多信耶穌基督的人就是這樣想,認為只有信耶穌基督的人才是上帝所喜愛的子民,因為這些基督徒都是有受過洗禮作記號,成為上帝拯救的對象。
雖然先知撒迦利亞傳出的信息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上帝的救恩會降臨在以色列人身上,他用「像林中的火、禾場的火種」來表示。我們知道當聖經的作者用「火」這個字眼時,一方面在表示上帝的懲罰,另一方面也在表示上帝的救恩,用來洗滌人心靈的罪惡。而先知撒迦利亞強調這樣的火種,會蔓延擴及到左右鄰國,使其他民族也得到這種洗滌心靈的救恩。只要這些民族都有潔淨的心靈,就會得到上帝的喜愛、接納。
約翰福音第三章十六節很清楚記載著大家所熟悉的話:

「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

使徒保羅將耶穌基督降生到世界上所帶來的福音信息詮釋得非常好,他說:

「基督來的目的是要傳和平的福音給所有的人,包括你們這些從前遠離上帝的外邦人和接近上帝的猶太人。藉著基督,不管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我們都能夠在同一位聖靈裏來到天父面前。這樣看來,你們外邦人不再是外人或是陌生人;你們是上帝子民的同胞,是上帝一家的人。」(以弗所書二:17|19)

使徒保羅這裏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基督教所傳達的信息是「和平的福音」。這裏所說的「和平」,意思就是與上帝和好之意。也就是要告訴這個世界,上帝喜愛所有的人,不論是甚麼民族、膚色、國家的人,全都是上帝所喜愛的對象,是上帝要拯救的子民。只要想獲得上帝救恩的人,就是上帝所要拯救的對象。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一九九三年八至九月,我在奧地利的維也納 台灣人教會帶領他們聚會、查經。在九月的最後一個禮拜日要舉行聖餐。當時該教會的幾位幹部跟我說他們最感到傷腦筋的一件事,就是每當說要舉行聖餐禮拜,禮拜的人數就會減少很多,因為在當地受洗的人不多。但他們很希望這些尚未受洗的兄姊也能來參加。他們問我該怎麼辦才好?
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於是我在九月的倒數第二個禮拜日,這樣告訴大家:「下個禮拜日要舉行特別的禮拜,我們要透過教會傳統上的餅、葡萄酒這樣的禮儀,來表示我們的生命和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如果你承認自己是個罪人,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請不要忘記,教會就是要透過這樣的禮儀來表明我們是罪人,迫切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因此,如果你願意得到耶穌基督的救恩,請記得,下個禮拜日要來。如果你覺得不需要這樣的救恩,你可以不用來。」
該教會平時聚會人數大約三十至三十五人,很少超過四十人。若是有拜訪的傳道者,他們就會請該傳道者為他們舉行聖餐禮拜。但會友每逢聽到要舉行聖餐禮拜,聚會的人數甚至會降到只有十多人。原因是該教會受洗的信徒甚少,大部份的兄姊都是到了當地讀書、工作才去教會參加聚會的,對聖經的認識很少,對基督教信息的認知更是有限。因此,聽到要守聖餐,就不敢來。因此,當他們聽到我跟他們說「如果你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歡迎你一起來參加」。結果在九月最後一個禮拜日,原本準備三十份的餅和杯,竟然不夠用,因為當天出席禮拜的人數就有四十七人,他們說那是有史以來主日禮拜人數最多的一次。
沒錯,大家都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誰不需要上帝的憐憫和拯救?沒有,每個人都需要。雖然聖餐有教會傳統上很重要的信仰意義,但我們不能因為這種禮儀而使渴慕耶穌基督救恩的人失去了機會。我們要鼓勵所有來參加主日禮拜的人都踴躍來受洗歸入耶穌基督的名,但不要因為教會傳統禮儀或規矩的需要,導致那些渴慕上帝救恩的人失去了領受恩典的機會。因為上帝愛所有相信祂救恩的人,上帝也愛那些還不認識祂的救恩的人,上帝更愛那些因為自認犯罪而期盼獲得耶穌基督寬恕的人,而聖餐的筵席就是為這樣的人所準備的。
下個禮拜日六月初四就是聖靈降臨節。我們要舉行洗禮和聖餐,我真盼望大家都能排除困難來參加,也會知道用謙卑認罪的心來與耶穌基督同桌,領受祂拯救的恩典。也讓我們透過聖餐的餅和杯,使得我們所有的兄姊,不論你是否已經受洗,都能緊緊地連結在耶穌基督裏。因為上帝愛你,希望你在耶穌基督裏也能享受著祂拯救的恩典。

二、我們要尋求認識上帝的旨意在我們生命中的意義,而不在於用今天的社會標準看人生命的價值。
先知撒迦利亞傳出的信息很有意思,他說在上帝審判的日子來臨時,那些世界上最強悍國家的軍隊,所騎的馬匹會瞎了眼,他們的將士會像瘋狂的騎士一樣,如同受到驚嚇的馬一樣,到處亂竄。這樣,騎在馬上的騎士會不知所措,甚至會嚇到像發瘋的戰士一樣。
如果要更清楚先知撒迦利亞這段話的意義,可以回顧以色列歷史所記載的事件便會明白。這是發生在主前第八世紀末猶大王希西家在位期間(主前七一五年到六八七年)的事件。根據以賽亞書第三十六至三十七章的記載,當時亞述帝國皇帝西拿基立的軍隊圍攻耶路撒冷,亞述軍隊的將軍相當囂張,甚至用很藐視的態度對耶路撒冷居民說出羞辱上帝的話。希西家王很害怕,所有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城內也是一樣驚惶失措,不知道該怎樣應對這種即將面臨亡國和被擄為奴隸的困境。但就在這個時候,先知以賽亞出來傳上帝的話給希西家王,要他不要害怕,上帝會幫助他和以色列人。希西家王果然聽從先知以賽亞的話去做,他用祈禱的心看待這件國家面臨的苦難。
以賽亞書第三十七章三十六至三十七節這樣記載說:

「於是,上主的天使進入亞述人的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兵士。第二天天亮,遍地都是屍首。亞述皇帝西拿基立只好撤退,回尼尼微去了。」

讀這段聖經歷史,我們真的無法想像得到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直到今天,許多歷史學家想要去尋求答案,但還是無解。為甚麼?因為這是上帝奇妙的作為。
我提這段聖經歷史故事,主要在說明一件事:信仰的事,就是關於上帝的事。而關於上帝的事,就不是用人的眼睛在看,更不是用人的學識經歷在核算、認識,而是需要更多謙卑的心靈才有辦法知道、明白。因為上帝的事都是與人的生命有密切關係。
新約使徒行傳第四章十三節這樣記載說:「議員們看見彼得和約翰那樣勇敢,又曉得他們是沒有受過甚麼教育的平常人,十分稀奇,就理會到這兩人原是跟隨過耶穌的。」不要小看這麼簡單的一節經文,這節已經說出兩點非常重要的信息:一是彼得和約翰雖然沒有受過甚麼教育,但卻因為跟從耶穌基督的緣故,生命充滿著力量。二是他們雖然沒有讀過甚麼書,但卻知道怎樣見證復活的耶穌基督之信息,使很多人受到感動。
基督教的信仰是在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意義,要讓我們知道,怎樣透過耶穌基督的救恩與上帝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只要能夠這樣,生命就能超出一般人在衡量的標準,達到最美好的境界。這點也是使徒保羅在傳福音時一再提醒我們要注意的。他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就勸勉該教會的信徒,要用高超的標準看生命和生活的問題。他說有紛爭的事件發生,而這些事件若不能見證上帝的愛的話,這樣的紛爭就是很差勁的事,也是屬於世上的標準,那不應該是基督徒團契應該有的現象。他這樣說:

「人不可自欺。要是你們中間有人按照世人的標準自以為有智慧,他倒應該成為愚拙,好成為真有智慧的。因為這世界所認為有智慧的,在上帝眼中卻是愚拙的。」(哥林多前書三:18|19a)

另一處他又說:

「所以,我們從此不再根據人的標準來估量人。雖然我們曾經根據人的標準來看基督,現在我們不再這樣做了。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哥林多後書五:16|17)

沒錯,新的人應該有新的生命觀,用新的生命態度看世上的事物,這樣才能相符,否則我們的信仰就不會有什麼特別意義可言。
最近咱台灣社會一連發生好幾件重大事件,特別是在政壇上的重要人物,發生那樣大的違法貪污事件,這些事件對咱台灣未來的發展一定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雖然我們現在看不出來,但我們不是要從這些事件看出事者受到羞辱的熱鬧鏡頭,而是要從這裏來學習認知:我們是否也像他們一樣,心存著貪婪的念頭?
其實,如果我們認真來想,發生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身上的貪污事件,以及陳總統女婿趙建銘身上的貪污事件,絕對不是單獨、偶發的事件,在許多中央民意代表身上一再出現,只是他們知道用更細膩的方法隱藏著污垢行徑罷了。我一直在提醒參加查經班的兄姊,我們的社會會發生這些重大事件,只有一個原因:沒有真實的宗教心。因為沒有敬虔的宗教心,人才感覺不到生命的滿足,會覺得空虛、沒有保障。這樣的人喜歡拿可摸得到、看得到的物質與東西。一個真正有敬虔宗教心的人,他會知道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上的事物。讓我們再次來想想耶穌基督所說的這些話:

「你們要謹慎自守,躲避各樣的貪婪;因為,一個人無論怎樣富裕,他的真生命不在乎他有多少財產。」(路加福音十二:15)

「所以,你們不要掛慮吃甚麼,喝甚麼,為這些事煩惱。這些事是世上不信的人所追逐的。你們的天父知道你們需要這一切東西。你們要追求上帝主權的實現,他就會把這一切都供給你們。」(路加福音十二:29|31)

耶穌基督的這些話都是我們甚為熟悉的教訓,我還是要再提一次,也期盼大家會認真思考這些話對我們生命的意義。特別是在今天這麼物慾化的時代和台灣社會這麼講究門面的環境中,我們更需要謹慎自守,用聖經上帝的話語來滿足我們的生命、改變我們的生命,知道上帝所喜愛的旨意,和該做的事。 
(講於二○○六年五月廿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