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
耶路撒冷的腐败(三1-7)
耶路撒冷城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世界和平的一种象征,却被西番雅宣布为‘悖逆污秽欺压的城!’(1节)。它悖逆 神,个性是污秽的,而欺压那些在它城里寻求和平及正义生活的居民。这座城市的傲慢自大是在它不听劝告,和不接受改错的劝告。它的存在,本是要在这破碎的地球上,成为代表 神同在的一个据点;但是它已经放弃信靠那位赋与这城市存在价值的 神。这就是西番雅所描绘的所谓圣城的阴郁画像,当时这个城市的失败,只能使世上的居民悲伤,和现时没有两样。但是先知不仅描述在他那个时代这城的令人痛心状况,他更进一步提出这城失败的原因。
(一)领导的失败(1-5节)。一座城市,好像一艘船,容易被掌舵的左右其方向。西番雅没有说及王,因为约西亚据推测此时还年幼,不能对在耶路撒冷当时的国事负责,但是先知提出其他重要人物,他们必须因这座城市的崩溃而受谴责。
(甲)政府官员:官员们不是为百姓工作,而是把大众仅仅当作有利可图的牺牲品。他们的行为好像‘咆哮的狮子’,比喻其力量和凶猛的形像,但是基本上它指出公民的忠仆已经变成在攫食的野兽。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去取得所要得到的结果,左右政府机构去满足他们对财富和权势无休止的渴求。
历代的政府官员均面对过滥用势力和权柄的试探。没有势力和权柄的分配,城市不能适当地发挥功用;但是若果权柄落在错误的人手中,会变成使城市解体的工具。耶路撒冷的官员已经忘记他们是 神的忠实公仆,而应该忠实地运用交托给他们的势力和权柄。他们对 神的责任,应该建立在服务人民的基础上;失去了为人民服务,而寻求服务自己,他们就已经使得圣城腐败了。
(乙)法官:他们好像晚上的豺狼,沉迷于饱餧他们的胃口,犹如经过白天而没有食物的残暴邪恶的野兽,他们的饥饿永无休止;法律都是他们滥用于达成贪婪目标的工具。
任何社会中正义的维持,都是依靠持守执行法律官员的正直。而当法律界的高级官员──法官已经腐败,整个正义的体系都将濒于崩溃。在耶路撒冷,由于追求少数人的利益,所有争取公义的理想都已经被放弃了。法官的唯一兴趣,是藉着法律带给他们的利益。而且为了个人有所得着就出卖他们的灵魂,法官更进一步造成圣城的衰退。
(丙)先知也背弃他们的呼召。西番雅在这里指那些职业先知,他们应是一支圣职队伍,专门在圣殿中事奉,并且负责对参加聚会敬拜的人宣告 神的话语。这些人已经变成‘虚浮诡诈’(4节),他们放弃他们的神圣责任,使它屈服在他们个人的目的下。先知虚假的服务(但外表上看来是真实的)可以售卖;上主甜蜜的话,可用一个价格向那些渴望指导或祝福的顾客宣告。到了没有甚么再保持神圣的时候,为何圣职人员不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位营取厚利呢?在西番雅的时代,正像在我们现代一样,有些从事‘宣道事工’的人,为了个人有所得益,一旦发现赚钱机会便尽可能的剥削。
(丁)祭司也一样滥用他们的职权。他们承担着两方面的责任:他们负责圣殿里的敬拜和献祭的礼仪,并且向百姓提供 神律法的教导。虽然作为圣职人员,他们应该因他们的工作而得到酬报,但是他们将圣工转化为资本主义式的牟利事业,便无法自圆其说了。但是在西番雅的时代,他们正曾那样作过;因而亵渎了神圣的事业,并且违反律法。
这样,耶路撒冷城的腐败,可以说部分是她的领导人造成的;而平信徒和圣职人员,都已经把奉献和事奉 神的心志放在一边,而去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这样做他们就导致整个城市的腐败。虽然人们已不记得这些卑劣人物的名字,但先知西番雅的话令他们的行径仍然活在人们的记忆中超过两千年。
(二)无法从历史和当前事件中学习的失败(6-7节)。耶路撒冷第二个失败的根源,是基于她的市民,没有一个能从过去的历史或者当前的事件中,去分辨 神在这个世界上行动的性质。这城有一种独有的愚钝,他们顽固地拒绝从发生在耶路撒冷四周的事情中吸取教训,不明白她的命运也将如此。
其他防御森严的城市,同样自信他们在当时不可攻破,但却都已经被攻破和在城垛上留下废墟。一度曾经拥挤喧嚷,活跃而商业发达的城市街道,现在残破不堪,犹如鬼域;那些人口众多的城市,现在已经荒废;一度令都会生气勃勃的居民,已经烟消云散。但是耶路撒冷没有从别人的命运中学到甚么。他们以为:其他城市会被毁灭,我们却不会;只有外邦人的城市才被 神审判,而圣城不会;我们是安全的,在这个神圣的城中我们能继续活到永远,而绝没有甚么能伤害我们。
但西番雅的神谕戮穿了这种狂妄自欺。在其他城市所发生的,并不单是命运的结果;它一方面是审判,另一方面是给予那些有智能辨别其中意义的人的记号。西番雅热切要把圣城从她愚昧的道路上转变过来。但是这个城市的居民‘从早起来,就在一切事上败坏自己。’(7节下半,英文直译为‘他们更加急切去使他们的所有行为腐败。’)这位先知的信息,对于这个城市总是很切题的,而我们现在能够和当时一样,从其他城市的命运学习。我们不必想象 神的审判好像遥远蓝天那边的一声响亮霹雳;先知描述的那种审判,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腐败自然累积的状况。在任何人类社会中,如果极尽能事地追随邪恶,还要顽梗地拒绝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中学习的话,就必带来灾难。
审判和存留(三8-13)
在先知继续传给耶路撒冷的信息中,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是先知虽然刚刚宣布的这城遭受毁灭,但那将不是最终的结局;在审判以后,仍有复兴的日子和新的生活摆在前头。但坏消息则是毁灭不可避免要来临;西番雅没有谈及悔改和改革。他认为事态已经去得太远,并且看见结局好像一道洪流,不能够转变过来。
先知的这一部分信息,有一种视觉上的特点;黑影和白影混合在一起,传递一种同时既使人恐怖又给人希望的形像。这些话的目的无疑是要给予少数还保持信心的人一些鼓励和希望,因为这里并没有呼召人改变内心。但即使对有信心的人,这位先知的信息仍必然使人惧怕,因为即使先知有积极的希望,它们都只会在灾难以后出现。
西番雅预见了一个日子,在那个日子里所有世界上的国家都要一起被审判。他没有说明这个理想日子的大概情况,但是它的审判性质,却是很清楚的: 神累积的愤怒,必在毁灭那些作恶的国家时显露。但是异象的陈述中,有一点在开始时看来是矛盾的。‘万民’(9节)将要学习‘用洁净的言语’,这样他们将能够‘求告耶和华的名,同心合意的事奉我(祂)。’如果这里的万民指的是所有人类,那么看来西番雅在审判的日子以外所预见的,是巴别塔故事的倒转。人类的多种语言,会融合成为纯然共同敬拜和赞美 神的语言。再一次,说及那些‘从古实河外来’(10节)的人,看来不是指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希伯来人,而是广布世界的整个人类;全人类都将联合在一起,重新向 神奉献。
十一至十三节看来又一次把注意力集中在选民和耶路撒冷城。过去由于圣城悖逆所引起的耻辱,将不再被记着。那种骄傲和自大,将在审判的进行过程中,从这个城市除掉。那些余留下来的‘困苦贫寒的民’(12节),他们是信靠 神和说清洁言语的。选民中余留下来的,在经过黑暗和不可避免的审判的日子以后,将要找到安详的新牧场。
西番雅在这里所用的语言和意象,是不容易理解的。但是我们开始觉察到为甚么亚当·史密斯爵士要如此描写西番雅:‘他的书是最先溶合启示文字和先知宣讲的:那就是它在以色列宗教历史中所贡献的片段。’启示文学的语言,寻求打破人类语言的正常限制。它有一种信息要去传送,但是这信息的内容不能用正常的讲述去沟通,因为受到人类不足的理解力和经验所规限。阅读启示语言时,我们要尽可能捕捉字里行间的意思,从而领略先知异象的精粹。我们虽永不会尽得这种语言的丰富内容,但我们至少可以掌握它的一些基本主题。
(一)万国之审判。要用这个分题去概括先知设法解答的古老问题,似乎有点言不及义。简单来说,问题是这样:是否这个世界万国所犯的凶残和可怖的罪,要被放过而不受惩罚呢?是否许多国家,包括我们在内,所进行的大规模毁灭、种族灭绝行动、民族压迫,和战争的败坏,永不会受到审判所制止吗?如果我们简单地根据人类历史回答这问题,它的响应看来将是消极的。的确,尽管国家兴败,但是很少见到审判和所犯的罪相应。不过如果不进行审判,我们必然要问如何见到 神的公义,或者 神在这世界上的公义是甚么样式的呢?先知的语言──这里是指启示的语言,尝试肯定最终的审判。它不能以冷静和理性的讲话来表达,因为少有证据可以支持它的判断。但最重要的是,启示的语言和异象,深深地植根于公平审判的观念上。 神眼睛是明亮的,犯罪不会不受刑罚就放过,而且世界万国最终都要被招集去按他们的行为作出回答。我们不能猜测和了解审判的样式是怎样,和将会是怎样的;但是如果我们感觉到先知对国际公义的渴求,就已经掌握了他信息的一部分。
(二) 神继续怜悯。如果太过着重字面的理解,先知这种对公义的渴求,可能标志着人类在最后审判中终结。但是西番雅和他的跟随者,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 神的怜悯。虽然他提及爱和怜悯的次数很少,但是他提及审判之后会有余留下来的生还者,显示他也明白 神的慈爱是永恒的。 神创造人类的目的,永不会失败;尽管人类的邪恶达到宇宙性的高峰,地球上仍然将会有人类的生命延续下去。
因此,先知西番雅对将来的看法是:一方面没希望,但另一方面却有希望。他没有人类藉努力和教育而最终自我完美的乐观异象;人类的邪恶已经太过根深蒂固了。但是他对将来的异象也非只看见毁坏,认为满布黑暗的绝望,而丝毫没有一点希望的余地。正如邪恶和不可避免的审判经常存在,同样地,世界上的希望常在,尽管它的出现遥不可及。先知失望的原因,是在于了解人类的本性和人类的不同状况;而他的希望则来自 神。
欢乐的后记(三14-20)
这本开始如此悲伤的书,却以宣告喜乐的赞美为结束。这种语调上的转变是这样明显和戏剧化,难免有人称它必然是由不同的人或者西番雅以后的人所写;这些人很可能是对的,尽管在这方面经常难以达成一个肯定的结论。然而,二十节所陈明的:‘我必领……你们被掳之人归回’,和其他类似的表达,都指向以色列人被掳的结束。如果确实是这种情形的话,这段后记应表示后来的注释者鉴定西番雅所期望的审判,就是主前五八六年耶路撒冷沦陷以及选民随后被掳;这样,这段后记应是反映被掳结束的喜乐。
在另外一方面,本书结束的这一段带有诗歌或诗篇的特色,就是那种可能曾经用于以色列人的大节期的诗。而倘若正像我们前面曾经提出的,西番雅的预言在耶路撒冷的大节期之中宣布,那么很可能是西番雅按自己所要表达的改编了一篇节期的诗歌。经改编后,这首在节期中用于赞美的典型诗歌仍可供咏唱,但是它已经变成有关重建圣城的未来之歌,对此先知在前面八至十三节中已经暗示了。
不论这一段的原意如何,它的内容很清楚地是赞美以色列人的 神。西番雅在生的荒凉时代已不复再,而这赞美是向那位‘在你中间’的 神。耶路撒冷再次发现她的正确地位。百姓的 神,在先知早期的陈述中以其愤怒见称,现在却启示祂爱的面貌(17节);正如祂的百姓赞美祂,照样祂也在他们重新发现公义的角色时,因他们而乐。总之,对于这个败坏的国家,如今有一个从 神而来的应许:‘我必领你们……归回。’(20节)
本书的结论,不管它是否西番雅本人真实的作品,然而它使先知整体的话指向一个中心的主题。希伯来人的信仰,是集中在 神与祂的百姓之间的关系上,先知所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不断提醒选民,是他们放弃了这种特殊恩典的关系,但是偶然地也有一段是有关庆祝重建的关系。这段便是一例,更新的以色列人因他们的 神而庆祝; 神也因祂的百姓而欢乐。这叙述满带热情,并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使我们这些局外的人也可以分享充满在那种关系中的喜乐。而且当我们看见那种境况和听见这些话语,我们也能为自己掌握到一些生存的意义。我们不会真正生活得有意义,除非我们的生活建立在与 神的关系之上。而且,无论这是多么奥秘, 神的生命和祂的喜乐,要等到祂与全人类的爱的关系都确定后方会完全。――《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