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三章

三1-8 耶路撒冷

好像一个炮兵试炮以瞄准其目标一样,先知终于测准了他的射程,对准耶路撒冷发射。这是很有力的辩证方法:听众都完全同意异教邻邦──他们的世仇──理应受罚。作者用这方法引导听众进入审判的气氛,然后神把最硬心的恶人指出来,他们就是听众自己。祂指责他们的罪名(1-4节),他们的不知羞耻(5节),和不肯悔改(6-7节)。
作者没有把受指责的城指明出来,读者却可感到呼之欲出。由于上文是有关尼尼微城,所以听众会假设她仍是受斥责的对象。直到第2节,作者提及得罪耶和华──以色列国的神,那时以色列人才明白他们自己就是那恶人。
神审判的双重作用在此显明出来;那些不公义,敌对神子民者要受苦,而他们所得的刑罚却为被欺压者带来释放与医治。与神保持一个和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却切勿像犹大一样假设这关系存在,神就在下面的经文里这样提醒犹大。

第1节

第1节耶路撒冷这城是与神立约之国的首府,她本来被拣选出来,在列国中作圣洁、忠信的典范,但她的行径竟然比列邦更差。她违背盟约(参耶 4:17>耶四17,耶 5:23>五23),不但没有扶助别人,更欺压别人。她没有成为圣洁的子民,反而成为‘污秽’的人,她的手被强暴流人血的罪染污(参赛 59:3>赛五十九3;哀 4:14>哀四14)。
第2节

第2节耶路撒冷悖逆(1节)了她自己的神,她不听从先知的话(赛 30:8-12>赛三十8-12;摩 2:12>摩二12)。神在他们国家的历史中显出大能的作为来管教他们时,他们不领受训诲(赛 1:5-9>赛一5-9;耶 5:3>耶五3);他们不向赐下盟约的主求帮助,反而背弃祂,不‘倚靠’守约的神。
第3-4节

第3-4节耶路撒冷的欺压和污秽来自她的首领,包括民间的官长(3节)和宗教领袖(4节)。前者吞吃在他们照料下的人,像咆哮的野兽捕猎一样;后者完全歪曲了他们的呼召,这些‘先知’不以神的名说真理,反以虚谎的话来荣耀自己;‘祭司’没有维持圣殿的圣洁,也不教导人顺从律法,他们亵渎圣殿,曲解律法(参结 22:26>结二十二26)。
第5节

第5节与耶路撒冷和她的首领对比的是‘公义’的神,祂与奸恶的事情完全无份(参13节)。这样一位神本应可以引动很多人悔改,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与神那永恒的公义和公平的审判相对的是恶人无耻的不义,他们甚至不肯承认自己行为的错误。
第6-7节

第6-7节神定要施行审判时,祂心里忧伤,并向子民列举外邦在神震怒之下被‘除灭’(参1:3-4>一3-4、1:13>13,2:4>二4、2:9>9、2:13>13、2:15>15,3:7>三7),居民完全被驱逐的例子,可惜耶路撒冷听不进去。神不是反覆无常,没有警告,不问因由就随意击打的。事实上,祂是长久忍耐,稍见悔改的心便愿意按捺自己的怒气(出 34:6-7>出三十四6-7;民 14:18-19>民十四18-19;摩 4:6-11>摩四6-11;罗 9:22-24>罗九22-24)。祂的心意是希望子民生活在盟约之下,敬畏神,接受祂的训诲。他们不仅要对祂有合宜的态度,也要在圣约的亮光中行走。祂心底里渴望子民能免除外邦人所承受的惩罚,逃过等待着他们的审判,可惜这愿望没有实现。子民不但继续他们的败坏行径,并且更变本加厉,他们拒绝了神的恩典。
第8节

第8节‘所以’(和合本没有把这字译出来)就是说综合上述外邦和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恶(1:14>一14至3:7>三7);在这前题下,神要向全地的人按盟约提出一个控诉。作为主控官,祂要‘招聚’‘列国’的人;祂自己要作证人,见证他们的不是(参耶 29:23>耶二十九23;弥 1:2>弥一2);祂又是法官,要判断这案件;祂还要当执刑者,施行刑罚,以如‘火’的‘烈怒’和‘愤怒’‘烧灭全地’。
三9-20 那日的希望

神的公义和圣洁使祂不得不惩罚子民和所有人的罪(8节),但祂也是一位仁爱和充满怜悯的神,故此全地不会完全被毁灭。惩罚将要成为洁净列邦(9-10节)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它是洁净神子民(11-13节)的方法。这恩惠是神送给人类的礼物,是我们所不配得,也是不劳而获的(18-20节);光是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欢呼了(14-17节)。
这一段在语气和期望上都有所改变。但这改变并不如某些人所说是来自后期另一位作者的手笔,他把其乐观虔诚的心态加插进这一本悲剧性的书卷中。其实这里是描写神的不同方面,祂并非在被掳以前是一个审判官,以后却成了一个救星。祂像一位父母(参何 11:1-4>何十一1-4),在管教中仍带有爱。惩罚不光是带来痛苦,而是重建正常关系的一个途径。


三9-10 列邦‘那时’

就是指耶和华的日子,神重新建立那些曾经败落的人,洁净他们的污秽。他们的嘴唇(参赛 6:5-7>赛六5-7)特别要受清洁,‘好求告耶和华的名’,敬拜和事奉祂。这种事奉象征合一(‘同心合意’;参耶 32:39>耶三十二39)和普及,因为‘万民’都要如此回应。人类原本统一的言语在巴别塔事件中被混乱了(创 11:1-9>创十一1-9),此时终于被恢复,使整个创造可以一起敬拜神。
从远处回应的人群中包括尼罗河上游来的埃提阿伯人(即古实)。

第10节

第10节的下半句经文有些令人费解的地方,不清楚所指的是神被掳的子民(新国际译本和和合本的译法)或是指新归信耶和华的人(参2:11>二11)。这些领受神恩的人要‘献供物’来敬拜祂(参诗 72:10>诗七十二10)。姑勿论这些人是谁,他们都被神接受,视为祂的子民。
三11-13 耶路撒冷

神在此直接向耶路撒冷说话(11节‘从你中间’一句,新国际译本作‘此城’),祂要向坐落在圣山上的耶路撒冷带来希望。神亲自介入,惩罚和羞愧都离开这城。‘高傲’和‘矜夸’、目中无神、高抬自己的事都被除掉。相对之下,剩下来的就是卑微的人,也就是一章4节和二章7节所提及的余民。这些是仰赖神的供应,不靠自己方法的人。凡受环境逼迫(2:3>二3;参太 5:3>太五3),或困苦贫寒的人都可投靠耶和华,在祂大能的‘名’下得保障(9节)。
第13节

第13节以负面的字眼(‘不’)来形容这些剩下的余民,刚好与前面的恶人成对比;他们‘不作罪孽’,‘不说谎言’,‘没有诡诈的舌头’,他们的口舌被神所洁净(9节)。恶人用自己的计谋寻求安全,结果没有找到;贫寒的人反而找到,并且得享安息(参2:7>二7、2:14>14;诗 23:2>诗二十三2),不用惧怕。
三14-17 欢乐

先知看到神赐下的福祉已经成就,不禁呼召子民一起欢乐。这独立的救恩小诗(参诗 98>诗九十八;赛 12:1-6>赛十二1-6,赛 52:7-10>五十二7-10)可能是西番雅自拟的,亦可能是从现成的敬拜仪文中借用过来的。它赞美神照大卫盟约的应许驾临锡安(撒下 7>撒下七;参诗 2>诗二,诗 89>八十九)。
第14-15节

第14-15节先知3次呼召犹大余民欢呼歌唱。值得庆祝的,不是因他们自己的作为,而是因为神的莅临。他们的‘刑罚’(8节)已成过去,作神忿怒器皿的外邦‘仇敌’已被赶出。在他们慈爱的主和以色列的王耶和华临现的福泽中,子民没有任何‘惧怕’的理由(参约壹 4:18>约壹四18)。
第16-17节‘那日’

第16-17节‘那日’耶和华的日子,在前面的经文里描述其令人震栗的一面(参2:7>二7、2:14>14),现在则看见其积极的一面。‘惧怕’的表现就是没有力量(‘手软’;参赛 13:7>赛十三7;耶 6:24>耶六24),这些迹象在以色列的神、她的王(15节)面前都要成为过去。祂是属天的战士,‘万军之耶和华’(2:9>二9),祂有足够的力量‘拯救’他们,正如祂以前怎样为子民施展作为(申 4:34>申四34),今日祂仍要如此行(诗 24:8>诗二十四8;林后 10:4>林后十4)。能力与体贴融合在祂一身上(参赛 40:10-11>赛四十10-11),万军的耶和华又像父母,为祂失落重归的孩子高兴,安抚他的惊慌。战争的呐喊(1:14>一14)此时被慈母温柔的低吟所取代。
三18-20 应许

虽然子民已经有很多值得欢乐的事情,神的赐福却还未完全显露。
第18节

第18节原文版本有点令人费解,显然这是神所赐的一种福分,容许那些以前因缺乏敬虔崇拜(‘无大会’)而感到愁烦的人,进前来尽情向神表示他们的喜乐,不受宗教礼仪条文的限制。
以前的欺压,包括外在的威胁和内在的腐败(3:3-4>三3-4)都一律被挪去。那些身体上有残疾的(参弥 4:6-7>弥四6-7),和被抛弃于外地或社会以外的(‘被赶出的’;参申 30:4>申三十4),将要被‘拯救’(17节),被‘聚集’(8、20节);那些曾受羞辱的,甚至有‘名声’和‘称赞’为他们存留(参2:1>二1,3:5>三5)。
耶和华亲自赐福,正如祂亲自施行审判一样(参1:3>一3)。在最后3节经文中,原文的‘我’字出现8次之多。同时祂亦以‘你’直接称呼以色列。虽然以色列曾因犯罪使他们与神的关系恶化,但他们毕竟仍是神的子民,祂仍是他们的神(出 6:7>出六7),他们彼此仍以亲匿的名称相称。
神重申祂建立子民的计划,并以此总括全书。这计划不单使子民得益,也使‘地上的万民’,就是在祂手下受罚的人(1:2>一2,3:7-8>三7-8),承认神是照顾祂子民的神。以前被视为笑柄的子民,现在成为称赞的对象。
整卷书的预言都是千真万确的,以耶和华的名开卷,亦以祂的名结束。神最终的心愿不是要刑罚人,甚至对不服从的人也如是。祂的心愿是要与每一个人重建和好的关系。祂要与整个国家──像祂的子民以色列一样──重建关系;对我们每一个人,祂也同样渴望跟我们恢复和好。
David W. B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