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审判与恩典的双重信息,构成了本书的基本结构。内容按主题划分,而不是按时序铺陈。先知何时宣讲他的信息不是最要紧的,重要的是他说了什么事。有些人把本书分成两半,每段均论及灭亡,并伴随着希望的信息:
第一部份
第三部份(六一七)
(1)弥赛亚国度(第四章)。以色列光明的未来,有以下的特色:以圣殿为中心(1节),神统治万有(2节),全地太平无事(3节),富裕安宁(4节),尊一崇拜真神(5节)等。第1至3节,是一首弥迦与以赛亚都熟识的诗歌,他们很可能是引自同一个来源——圣殿崇拜的诗歌(参诗四十六,四十八,七十六)。第四节是弥迦附加的话,也许是因为他顾念到他那些土地被强夺的同乡:
「人人都要坐在自己的葡萄树下和无花果树下,无人惊吓。」他对社会中无助的一群深表同情,他所描写的新时代中,「瘸腿的」,「被赶出的」,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6、7节)。
在那伟大的日子,不单重振立约的信仰,而且回复了大卫时代的政治强势(四8)。经过被掳的一段时期之后(9、10节),犹大王便被重新招聚,成为强盛的国家。那时会再有圣战,而以色列则成为审判列国的工具(11—13节:参诗二)。
(2)弥赛亚王(五1—15[MT4:14—5:14])。正如以赛亚那样,弥迦看见了一位真正的大卫之子,他将会起来统治以色列,他拥有先祖大卫的美德。生于伯利桓(2[MT 1]),与大卫一样,出身低微,但却成为人民真正的牧人(4(MT3])。这预言奇妙之处,并不是预言中提及伯利恒,而是全能的神预告基督将在这里出生,而不理会他的父家是在拿撒勒这事实(路二1一20)。
经文预言以色列胜过亚述(五 5、6[MT 4、5]),但亚述却是一个在近东称雄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强悍敌人。一般而言,先知的预测并没有时间因素(除了耶利米所说的七十年被掳及但以理说的七十个星期),他们只说明将来是怎样,而不一定说出时间。因此,这里的亚述,代表任何敌对神子民的国家。犹大最后必取得优势,不是因为军力,而是因为他们的神(7—15节[MT 6—14])。
第三个灭亡的信息(六1一七7)。这一段好像其他审判的讲词,以「请听」来开始(参一2,三1、9,六9:摩三1,四1,五1)。背景是一个法院,更准确来说,是城门,大多数诉讼事件都是在这里裁决的。先知「召集」大山,为神与他子民之间的争辩作见证。然后,先知便陈述出埃及时神的作为和恩典来作为证据,说明人民应向这位神尽忠(六3—5)。神在这件「案件」中扮演了三个角色一一原告、检控官和法官:以色列国则被拟作一个被告人,被问及如何为他的不顺服赎罪:
耶和华岂喜悦千千的公羊
或万万的油河么?
我岂可为自己的罪过献我的长子么?
为心中的罪献我身所生的么?(六7)
但神所要求的,超过最贵重的祭礼。先知的回答,是那经典性的立约责任——伦理与灵性的责任:品行正直:慈爱,尤其对贫弱的人:敬虔地顺服神,与神相交(8节)。
接着的神谕是一个审判(9—16节):至此,神的指控,就愈见具体了一一强暴、欺骗、商业上的狡诈,及其他不义不平的事,都令全国遍地冤声。经文提及亚哈和暗利,显示这宣讲应在以色列亡国(七二一)之前,或者是要说明摧毁北国的那种罪恶,已蔓延到犹大(16节)。
七1—7以出卖和压逼来作为结语,事实上是一首个人的诉怨诗:弥迦为了同胞的罪,为了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崩溃(5、6),深感绝望;但他仍然坚信,那救赎之神,最终也是可靠的(7节)。
第三个盼望的信息(七8—20)。这段所突出的主题,不是子民的回转或悔改,而是神的介入。是他带来光明,是他施行审判万邦(8、9节),他令那取笑以色列的敌人羞愧(10、16、17节),他回来牧养他的子民,好像以往的日子一样(14、15节)。弥迦最后提醒以色列人,希望乃在于神而不是以色列的作为。他才是救赎故事的主角一一他赦免、爱惜、又保守:
神阿,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
饶恕你产业之余民的罪过
你必按古时起誓应许我们列祖的话
向雅各发诚实
向亚伯拉罕施慈爱(18、20节)
8—20节的形式,似乎是承接着1—7节的礼仪形式:
8—10——对耶和华拯救的宣信(由百姓的代表读出)
11—13——对以色列复兴的应许及对各国的审判(很可能由一个先知在圣殿宣讲)
14——祈求神的祝福(以色列民)
15——应许一次新出埃及的拯救(很可能由先知说出)
16一17——解释这项应许(救恩宣讲):列国因恐慌而敬畏耶和华
18—20——因神的独特的赦免和不毁的信实的赞美诗(会众)
这种礼仪形式,显示以色列的崇拜影响了先知作品。先知们贬斥公众崇拜的奢华(如摩五21—24),完全是因为他们深深相信,崇拜是立约委身的必须表达。进一步说,在第七章中的认信、祷告、歌颂、先知的回应等形式,更新了以色列崇拜的内容和方法。弥迦的说话,可能在他死前,已经在圣殿礼仪中重复了很多遍。这是一个见证,说明所有神的话语,最终目的不是为他的子民提供资料,而是要他们在他的恩典与美善中崇拜他、顺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