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尼尼微传道(三1-10)
约拿再次开始他的新生活;耶和华的话第二次临到他,邀请他把过去交托他的信息向尼尼微宣告。这一次先知顺服了,虽然这里没有指出他接受任务时,是否带着欢喜快乐,然而,无论如何他是最终学会了顺从 神。
当约拿经过长途的旅行,从他被大鱼吐出的海滨,带着艰巨的使命,来到了尼尼微的郊外。远远看到尼尼微,圣经描写它是‘极大的城,有三天的路程。’(3节)这不是指它的中心有这么大,而是指约拿的旅程的长度。尼尼微的确是一座大城市,它的四周筑成的范围广大到八哩,在城中有很伟大的宫殿和花园。当约拿来到的时候,它真是堪称‘伟大的尼尼微’,其郊区林立着成排成行的房屋,其中住着这个城市原来的居民。正像考古学家发现其遗迹所表明,这个更大的面积(包括郊区算在内),周围大概有六十哩(比现代的摩苏兰──伊拉克北部之一都市大得多,这个地方和尼尼微的古代位置相邻近)。
当约拿沿着郊区开始他的缓慢旅行的时候,他开始有一种可怕的感觉,即他的使命不可能成功。他是一个外国人一个陌生的地方。他有一个信息要传给外邦人,他们不计其数地住在他经过的郊区街旁。他许当他第一次不听从 神的命令到尼尼微来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他的任务只会带来绝望。所以,三天的路程他只走了一天,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程才到繁荣的内城,他已开始传道了。他毫不害怕,毫不含糊地宣告一个不愉快的信息给他身边的人:‘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4节)有人会想,这根本不是一篇信息,这是一种信号,要引起听众的响应。
约拿书从开始的几节中就带给我们的那种激动和惊讶的特征,在这里继续表现出来:好像有 神的手在那里工作,尼尼微郊区的居民立即回应了约拿的宣告;他们相信 神,并且从罪恶的生活中回转过来。他们的转变是彻底的,而且立即又把先知的信息传递给他们的朋友和邻居。像森林里的野火被风刮起来那样,消息迅速传到市中心,国王和他的大臣们也听到了,他们也作出响应,使得那本来是群众发起的悔改运动,藉着国王的法令得以加强和发展起来。尼尼微城中心都悔改了,虽然约拿只走了三分之一路程,但皇帝发布的命令,不但人,而且包括牲畜,都要披麻禁食;王号召人民从内心悔改,离开他们以往的暴行和罪恶。外邦人从他们愚昧的道路上转过头来,求 神息怒,希望保存他们的城市,他们诚恳的行动,使得 神‘后悔’了。因此,祂改变了原来要对这座城市施行的惩罚,因为他们的悔改而施怜悯与他们。
对于尼尼微这个角色,故事讲到这里是已经达到了高峰;然而对先知个人来说,则还有一些经历尚未临到。在先知向尼尼微城的布道工作完成以后,我们既能从 神的仆人个人方面,又能从整个的人类方面,都学到一些功课。
(一)约拿的任务虽然令他不快,事实上却是他很大的福分。他个人历史上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表明他不应有份参与 神的事工。当他不顺从时,他一路往下堕落,被抛到深海里,得到应得的报应。然而是 神的话第二次临到他;他才有了第二次机会。
就个人的质量和权利而言,我们都像约拿。谁能自夸自己配得参加 神的圣工呢?谁没有不顺从的经历,谁不会丢失事奉 神的权利吗?在某种意义上讲,事奉 神常常是 神给我们的第二次机会,是我们不配得的权利。假如使命临到我们,我们永不能立即就说:这是因着我们的恩赐和素质;或者我们有能力担负这工作。 神的呼召同时又是祂怜悯的记号,在 神的呼召中,祂要使用我们这些不配的器皿,祂关心那些无名的群众,那些生活在没有 神的光照的人。
(二)这个故事还教导我们一些关于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要学习的事。它的重点是放在郊区的人民,而不是繁荣的市区;它的兴趣是在大多数的群众,而不是国王和大臣们。故事给我们一个非常的异象,不是用有限的几句话能讲清楚的。 神不但关心犹太人,祂也关心外邦人;祂的怜悯和关怀遍及所有的人,包括那些郊外的和乡下的居民,那些名字不太为人所关注的,正是对着这些人,约拿宣告着,而且也是这些人最先响应他,并且因着他们的响应,使国王和这个国家的尊严阶层的心也起了改变。我们从那里所瞥见的是一种不寻常的异象。这是一种人类大众的异象: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类型的,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和一个共同的要求;共同的需要是需要 神,共同的要求是他们都要悔改。――《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