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第三课

上一篇   下一篇

题示:请再读本书一遍;特别注意约拿的祷词和他如何论及尼尼微。

  

 

 

       「约拿书……无论从任何角度看,都是在正典成立之前便写成的。它里面记有约拿的祷告(二210),亦是依诗篇的话来祈祷;由此看,当时诗篇必是已经修辑成书了。」

 

                                               ——俄尔博士

 

  

    进入约拿书第三课,我们要简略地研究本书前三章的重要信息,到第四课时我们再研究是本书信息中心的第四章。

 

约拿与暴风

 

    在第一章,我们看见约拿在海中遇上了巨风。这个风可以说是因他而起的——是因为他要「躲避耶和华」而惹来的祸。单在前十节便有三次提到他「躲避耶和华」,可见作者十分重视这一事实。上一课我们详细地解释了他为什么要「躲避耶和华」,现在要看一下「躲避耶和华」是什么意思。

    上一课我们略提及约拿绝不是以为可以逃到一个没有耶和华,或耶和华找不到的地方。别人或会这样想,约拿可不会。他曾向船上的水手自我介绍说:「我是希伯来人,我敬畏耶和华,那创造沧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他怎以为可以逃到一个没有神的地方?在他之前好多年,大卫便写道:「我往那里去躲避你的灵?我往那里逃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里,我若在阴间下榻,你也在那里;我若展开清晨的翅膀,飞到海极居住,就是在那里,你的手必引导我,你的右手也必扶持我。」(诗一三九710)这首诗共有二十四节,每六节为一小段,分别描写神的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最后一段则写诗人因为认识神的属性而生之感情和祷告。

    我们相信这篇诗(连同其它类似的作品)对约拿绝不会是陌生的,说不定他有个抄本也不是不可能的(以他可能是先知学校领袖来说)。从他在大鱼腹中的祷告来看,他对以色列传说之神圣作品是十分熟悉的。不单如此,以色列人自他们立国以来(亦即是自摩西时代起),就十分深信耶和华是无所不在的。约拿既是作先知的,他又怎会梦想逃到一个耶和华找不着他的地方?

   「躲避耶和华是什么意思?我们要用以利亚和以利沙的话来解释它——「耶和华拣选你们站在他面前事奉他」(代下二十九11)。「躲避耶和华」又可直译作「离开耶和华的面」。「站在他面前」意思既是「事奉他」,「离开耶和华的面」意思就是「不事奉他」了。当「约拿却起来,逃往他施去躲避耶和华」,他的意思就是主动地放弃他先知的职分和先知的地位,不愿意负起向尼尼微人宣告神的审判和救法,免得尼尼微得救而以色列灭亡。这是他躲避耶和华的原意;我们要弄清楚这点才不至误解本书之信息的。

    约拿自知风暴是由他而起的,因此他坦白地向水手们解释(一12):就是在解释之前,水手们也觉得此风暴极怪,必是有某种不可思议的因素在其中,因此他们用抽签的方法来追究是何人惹此祸端的(一7)。约拿一上了船,便跑到舱底蒙头大睡,这告诉我们他必是长途跋涉地赶去上船的,因此一上了船身体就不能再支持地睡倒了。

    请注意第九和第十节,约拿早就告诉了水手们他是事奉耶和华的先知,并向他们见证耶和华是个怎样的神,和他怎样因为逃避耶和华而下船的。现在风暴大作,水手们就惧怕。而他们掣签亦掣出是约拿惹的祸。因着约拿口中所透露的(一9),以及他之前所告诉他们的(一10),就无怪乎他们「大大惧怕」——一个创造天地万物之真神的先知,且是个背叛的先知竟在他们船上。白浪汹涌的怒海就表明约拿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他们岂非性命不保?十二、十三节说明他们怎样努力希望能保全约拿,又可以安全靠岸,但一切努力都是徒然的。他们只好照约拿所说的把他抛下大海了——请想像当时之情景——正当他们把毫不抵抗的约拿抛下大海之际,暴风立刻止住了,海面又回复平静,这一回他们的惊讶就比风浪大作的时候更大。无怪乎十六节说他们「便大大敬畏耶和华,并向耶和华许愿。」

    我们可有想到:风平浪静之后,这些水手们会怎样?要继续原定的航程是没有可能的了,因为所有的货物已在大风浪时全抛入海中(一5),说不定船也遭受某一程度的破坏(一4),这时再往他施不单是危险的,也是没有意思的了(驶一艘空船去干吗?)。为今之计只有向约帕回航,报告海上发生的事和重作各方面的准备。但他们带回的报告真是古怪呀!还有,他们有没有看见那条大鱼?有没有看见约拿被大鱼吞进肚子里的情形?这样的一个报告必是极耸人听闻的?它传得多远?又传得多快——说不定约拿还未到尼尼微之前,这报告已传到了。

 

约拿与大鱼

 

    第二章是约拿被大鱼吞下肚子去。但我们必须弄清楚,他之被大鱼吞下并不是神的刑罚,而是神的保存或保守,使他免遭灭顶之祸。这就更能说明约拿之逃避并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叫以色列免被亚述吞灭的。

    约拿在大鱼腹中的祷告并不是求神救他脱离困境的,事实上他知道神已经救他脱离死地了:「耶和华我的神啊,你却将我的性命从坑中救出来。」(二6)他的祷词其实是一篇「赞美诗」(Te  Deum)。我认识一个人陷于在陈之困,他就把头伸入空的面粉桶内唱赞美诗,相信神必会继续供应他之所需。但说把头和四肢五官全部伸进鱼腹内,又是陷于深海之中来唱赞美诗,约拿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综观约拿全篇祷词,我们看不见半个请求,只有感恩(26)、认罪(78),和重新把自己奉献给神(9)。在鱼腹中,约拿重新体会神的爱和照顾。他重新学习,不管在任何环境(包括现今在大鱼腹中,又是在深海内),神「大能的翅膀」都托着他。他也是在那环境下知道,不顺服神的差遣实在是愚不可及,也是徒然挣扎,因为他说「那信奉虚无的人离弃怜爱他们的主」(二8)这是他自责之言,知道而自以为是的信奉虚无,无疑是自绝于怜爱他的神,他在鱼腹中与神重新立约:「我必用感谢的声音献祭于你,我所许的愿,我必偿还。」他最后的一句话意义极之深重:「救恩出于耶和华」。就这样大鱼就把它那最不寻常的「货物」卸在一个不知的海岸上。

 

约拿与大城

 

    本书最叫人感到惊奇的,莫过于第三章所说的全尼尼微城的人都悔改归神。这个道德神迹的大小,可以从尼尼微城的面积来推想。神有三次说尼尼微是个「大城」,本章更进一步说「这尼尼微是极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三4)。然后在最后一章的末节说,单是「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人,并有许多牲畜」。

    现在想想这城有多大。基尔教授(Professor  CFKeil)在「考古学与旧约」(Archae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说:「近代的研究指出尼尼微这名字的用法起码有二,一就是指一个特别的城市的名称亦即尼尼微本城:第二就是指四个大城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本叫尼尼微的一城市),四城之城周至今仍可追寻。」该四城之名称分别为:NimrudKoyunjikKhorsabadKeramles:四城之城周共约六十哩,以昔日每天走二十哩之传统计法,四城就有「三日的路程」(三3)。

    最先提起此四城的,是西西里之历史学家西古流斯(Diodorus Siculus),他是与凯撒大帝同时代的人。按他所记,四城之面积是长一百五十希腊尺(每一希腊尺约等于二百公尺),九十尺宽,而周围是四百尺七十尺,故四城合起来就是一平行的长方型。城墙有一百尺高,墙上面可容三辆战车并肩奔驰,全城墙共有城楼一千五百个之多,每一城楼高约二百尺。接三角学测量法来量度,亚述国之首都就达三百五十平方哩之广,比现在的伦敦还大出二十平方哩!

    无可否认的,这个由四城构成之尼尼微必然包括了不少耕种地,草原、禾场、花园等,这在古代的大城来说是一点都不希奇的。巴比伦城城内就有不少的耕地和花园,以至兵围城市也没有绝粮之忧。尼尼微城之城内必然有很大的耕地和草原的,这就是为什么圣经说城中「有许多牲畜」的原因了。近代批评家曾有人指出诊处之记载(四11)是一错误,但近代考古学的发现一再指证这些妄然批评圣经的人的无知。

    我们根据尼尼微城内「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万多」孩童(四11),加上该城之面积和考古学提供给我们的资料,可以很保守地估计尼尼微城内约有一百万人之多,可能还不止此数,但起码不会少于六十万人。由此看,尼尼微就确是个「极大的城」了,

    这么大的一个城市,而约拿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他可以在短期内叫这么多人口的城市一下子都悔改吗?若他们都悔改又是真诚的吗?批评家大概又有藉口说圣经是弄错了!但从当时之情况来看,不利于他们的可能性实在太多了呢。我们有很多理由说明约拿书第三章的记载是真实的,可信的。

    以读圣经的原则来说,我们要小心不把别的观念读进圣经去,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释经法。但很多时候「有字读字」的读经法是颇机械化和没意思的;它需要我们用点联想力来使圣经所记的话活现起来。为什么?这不是与上述之释经原理有冲突的吗?不。我们知道圣经的写法大多数是极浓缩的,是用最简单的说话来记述一些颇复杂的事件及过程,这样才不至流于琐碎累赘。举例说,约拿书第三章记述了约拿先知向尼尼微城讲道的讲章,它就只有下面的十几个字(希伯来文圣经更得几个字!):「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倾覆了」(三4)。但明显的,这绝不可能就是约拿向尼尼微城讲道的全部!他不可能日复一日的,重复又重复地说着这句话!不加解释又不说明其含意!(奇怪的是,教会内真有些人对圣经的看法是如此的,他们认为所有发生的事,就是半点不多也不少的像白纸黑字印出来的和合本中文圣经一样地发生。这是很不必要的态度。)约拿在向尼尼微人讲道的时候,一定会告诉他们是谁把这信息告诉他的;他的权柄是来自何处;他自己是谁;他是不是个思想健全的人,或只是个宗教狂;他的信息是否可靠;倘若他真是从万神之神的耶和华差来的,尼尼微城的人又该怎样行才能得救。因此,约拿绝不会只是重复一句说话,他会告诉尼尼微城的人耶和华的信息是怎样的临到他,又为什么尼尼微城一定要被倾覆等。说不定他还会告诉他们他是怎样躲避耶和华,耶和华又怎样纠正他、保守他,重新派他到这里来警告他们悔改。

    我们不难想像尼尼微城的人听了约拿的话之后的反应;他们开始时会觉得惊奇,继而就觉得约拿不是闹着玩的。于是一个接一个的向他发问;约拿亦就他所能的回答他们。本书第三章所记之事若是真的,上述之构想就不是幻想了,它们都是非常自然而又合理的发展过程。圣经若把这些都记下就真是长篇累赘得很。

    至于为什么约拿的出现和讲道能引起几十万人来悔改,原因可在新约圣经找到——那是主耶稣自己说的话:「这世代是一个邪恶的世代,他们求看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约拿怎样为尼尼微人成了神迹,人子也要照样为这世代的人成了神迹。」(路十一2930)我们要特别注意「神迹」这一词。约拿在鱼腹中的神奇经验,就是古代尼尼微人的神迹;但问题是:他们若不知道约拿在鱼腹中的经验,又怎能成为他们的神迹?还有,他们若除了约拿自己口述之外就没有旁的证据,他们能接受约拿所说的吗?不要说是以此为他们的神迹了。

    好,再让我们按圣经提示的来构想一下当时的过程。第一章告诉我们约拿从很远的地方赶去约帕,买票下船,要往他施去。就在他买票或下船的时候,船上的人一定会问他一些基本的问题,因为一章十节告诉我们在风暴之前,他已经告诉水手们他是「躲避耶和华」的了(这不可能是闲谈中透露的,因为他一下船就累得很,跑进舱底睡着了)。但他又怎能只告诉他们那句话?他起码也要说为什么要躲避耶和华啊?在那个时候,这些外邦水手最多只是把耶和华看作万神中的一个神只;此时就是约拿告诉水手们尼尼微城必要在四十日内倾覆,他们也只会看他像占卜的人一样,信口雌黄。但到风暴骤起,海浪大作,他们的心就有点觉得古怪了。他们想起约拿曾说他的神是创造天地和大海的,他们就开始惧怕。到他们把约拿抛在大海中,风暴立刻就止住,这时他们会怎样想,啊!要继续向他施行吗?他们的货物早就全抛进大海了(一5):船又几乎破烂(一4);他们除了回航之外还能作什么?回到约帕时他们的报告才精彩呢:我们从考古学知道,当时地中海东岸与其他国家的航运是相当发达的,与亚述国之贸易来往更是频繁(尼尼微在约帕之东北部)。往来于约帕和尼尼微城之间的商人必然会津津乐道约拿的奇遇,谁又不争先报告这件与尼尼微城之生死存亡有极重要关系之大新闻?

    还有呢,当这个人人都以为是葬身大海的约拿重新出现,亲口述说他的经验,又告诉他们他要往尼尼微去,在那里传道,目的是要警告尼尼微城之将亡。这故事的发展就更是高潮迭起了,人还不抢先把这件事传到尼尼微城去?

    我们不必说约拿可能因为泡在鱼腹的胃液中达三天之久,而全身被「漂」得死白这个可能。他之在尼尼微城的出现就足以成为尼尼微人的神迹了。

    说来凑巧,约拿去尼尼微的时间,刚是在尼尼微遭遇一连串天灾人祸后不久,而且恐惧会有更大的不幸要临到他们的头上。亚述虽然是世界的霸主,但有一个时间他们全国上下都笼罩着大祸临头的气氛。就如罗连信教授(Professor  Rawlinson)告诉我们的,这时巴比伦不愿再受其辖制,以色列、犹大和叙利亚拒不纳贡;以色列在耶罗波安二世的带领下,更夺回不少失地;其它地方的暴乱和反动使亚述国之版图日渐缩细,看来亚述之大限已到。约拿在这时的一声呼喊,真如野火之燎原,又如镰刀砍在全熟的禾田一样,千千万万尼尼微城的人就众口一心地屈服下来了。

    无怪乎圣经说尼尼微王「下了宝座,脱下朝服,披上麻布,坐在灰中」来表示悔改(三6)。他继而宣告全国禁食祷告耶和华,连「牲畜牛羊,不可吃草,也不可喝水,人与畜牲都当披上麻布。」这个记载实在生动忠实。西斯教授(Professor  Sayce)告诉我们:「当北方强敌压境时,以撒哈顿二世(Esarhaddon  II)也发出同样的呼唤,来向太阳祷告,好洁净君王和他子民的罪。」约拿书三章说连牲畜也要披麻禁食,这在古时外邦的礼仪中,是确有此事的,希腊历史家希律都提斯(Herodotus)在他的作品上便有类似的记载。

    实在没有理由叫我们怀疑约拿书所记的,它说尼尼微城的人悔改了,我们便相信它确是悔改了。主耶稣的话亦告诉我们它不单是可能的,也确是历史的事实——「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路十一32)上面我们说过,主耶稣所说的话都是确实的,是人不能更改的。我们若敢否定主基督的话,就不能说是基督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