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
有智慧的但以理 |
經文:但以理書一:1—21 一說到但以理的故事,很快就會讓我們想起兒童主日學時代就已經從老師口中經常在描述的一位很勇敢的年輕人但以理,他被人放在獅穴中,但卻一點也沒有損傷,因為上帝親自派天使摀住獅子的嘴。其它的事,我想大多數的人都會忘記。小孩子最喜歡聽這種勇敢的故事,越是神奇越是刺激,這是很正常的。但當我們逐漸長大成人的時候,總不能老是將但以理的故事停留在這個入獅穴的段落中,而是應該有更明確、完整的認識才對。這是我選這本經書來講的主要原因。 長久以來,許多人都將但以理這個人定位在「先知」的角色中,這是因為在馬太福音第廿四章十五節這樣寫著說:「你們看見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那『毀滅性的可憎之物』站在神聖地方的時候(讀者必須領會這句話的含意),」跟這句話有密切關係。 就像路得記的作者在該書開頭就提到時代背景是和士師的時代有關係(參考士師記一:1),但事實上該書並不是真的發生在士師的時代,而是借用士師時代的背景作為該書想要表達的主題內容。同樣的,這本但以理書的作者雖然在開頭就提到:「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的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進攻耶路撒冷,圍困都城。」(一:1)其實,有不少聖經學者告訴我們,這本經書比較接近在主前第二世紀猶太人出現一位優秀的領袖名叫馬加比的時代。作者可能就是採取寫小說的方式,用古老時代為背景,說出作者當代社會的景況或是想要告訴讀者某些事。 如果我們看整本經書,就會發現作者寫這本經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要說明一件中心觀念:信仰的事,必須堅持,不可以妥協。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情況下,也不要改變對上帝忠實的心,因為上帝就在我們的身邊,祂與我們同在。這就是但以理書最主要的中心信息。 為甚麼但以理書的作者會提出這樣的信仰觀念?原因當然和以色列民族全部亡國在巴比倫帝國管轄之下的歷史有密切關係。我們知道在主前五八六年,巴比倫帝國尼布甲尼撒王率兵攻入耶路撒冷之後,不但摧毀了該城,連以色列人信仰的中心—聖殿,也都被燒毀殆盡,這讓自大衛王建造耶路撒冷城成為「上帝之城」、所羅門王建造的聖殿被稱之為「上帝的殿」—聖殿,之後,以色列人一直認為「上帝的城」、「上帝的殿」絕對不會遭遇到毀滅。但如今,這一切都毀滅了,國家也滅亡了,人民被俘虜到巴比倫去當奴隸,只留下一些殘弱的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等故鄉耕種那早已經荒廢的土地,苟延殘喘。因此,在以色列人當中出現了幾種不同的心態: 其一是認為他們祖先留給他們、要他們認識和敬拜的耶和華上帝,是個無能又虛假的上帝。既不能保護以色列人,也不能保護自己的殿宇。因此,當他們被俘虜到外國去,看到外國強壯的軍隊,以及繁榮的社會景象,在他們心中產生一種看法:寧願相信他國人民所敬拜的神明。不僅是被俘虜去巴比倫當奴隸的人這樣,連留在故鄉的人也有人因為與外國人通婚,就將原有耶和華信仰給放棄的,他們跟隨外國人去信他們的神明(參考列王紀下十七:24—41)。 其二是認為上帝這樣對待他們並不公平,因為有些罪行並不是他們所犯的,而是他們的祖先所做的壞事,但上帝卻拿他們當懲罰的對象(參考列王紀下廿四:),這樣的上帝並不公平。應該要像先知耶利米所說的:「誰吃了酸葡萄,誰的牙齒就酸壞;每一個人要因自己的罪過死亡。」(耶利米書三十一:30)這樣的上帝才是公平的。可是,上帝不僅懲罰了他們祖先所犯的罪過,連他們也一同受連累,可見現在的上帝確是個不公義的上帝。 其三是不論遇到的困境是甚麼,絕對不改變對耶和華上帝的信仰,這種人以先知哈巴谷為代表,他說: 「即使無花果樹不結果子, 葡萄樹也沒有葡萄; 即使橄欖樹不結橄欖, 田地不產五穀; 即使羊群死光, 牛棚裏沒有牛; 我仍然要因上主歡喜, 因上帝—我的救主快樂。 至高的上帝賜給我力量。 他使我像母鹿一樣腳步穩健; 他使我在高山上安穩行走。」(哈巴谷書三:17—19) 先知哈巴谷是主前第六世紀猶大國淪亡時代的先知,與先知耶利米同一時期。他那時代,有不少人因為看到自己的國家危急,就趕緊逃離家園到外國去避難。但先知哈巴谷說這樣的態度並不正確,要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即使在最危急的情況下,上帝絕對不離棄祂揀選的子民。一定要相信上帝,祂一定會伸手援助尋求祂、相信祂的人。這一種才是這本經書但以理所要介紹的對象。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二節: 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的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進攻耶路撒冷,圍困都城。2主准許他俘虜了約雅敬王,奪走聖殿器物的一部份。他把俘虜帶到巴比倫的神廟去,又把奪來的寶物存放在神廟的倉庫裏。 作者開始就提到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約雅敬在位的第三年,這一年應該是主前六○八年接續他哥哥約哈斯作猶大國的王。比較特別的是,他當王並不是人民選出來,也不是根據王族承襲的方式得到的,而是他弟弟約哈斯在位只有短短三個月時間,因為被埃及王尼哥在哈馬地俘虜,並且向猶大國索取高達三千四百公斤的銀子和三十四公斤的金子。接著埃及王尼哥立約哈斯的哥哥以利亞敬繼任為猶大王,並且將他的名字改為約雅敬,而約哈斯則被尼哥王帶到埃及去當人質(參考列王紀下廿三:31—34,歷代志下三十六:1—4)。因此,說尼布甲尼撒王進攻耶路撒冷城,並且俘虜約雅敬的年代是在他在位的第三年,那應該就是主前六○五年。不過,如果再比較一下耶利米書第廿五章一節的記載:「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作王統治猶大國的第四年,我從上主領受他要給猶大人民的信息。(這是尼布甲尼撒作巴比倫王的第一年。)」這樣會有一年的差距,原因是以色列人的算法是國王繼位一開始就算第一年。若是再比較耶利米書第四十六章二節的記載:「在約雅敬作猶大王的第四年,被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幼發拉底河附近的迦基米施擊敗。」從這裏可以更確定時間應該就是約雅敬在位的第四年沒錯。 但是,我們遇到更為模糊的年代,就是在第一節的下半句至第二節說:「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進攻耶路撒冷,圍困都城。主准許他俘虜了約雅敬王,奪走聖殿器物的一部份。」這句話的年代就與第一節的前一句說是「約雅敬在位的第三年」並不正確。因為約雅敬被巴比倫俘虜的年代應該是在主前五九八年,就是他在位的第十一年,也是最後一年。 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他繼他弟弟約哈斯的王位,是因為埃及王尼哥的緣故。因此,開始的時候,約雅敬一直與埃及保持很好的關係,對於巴比倫帝國的挑釁並不在意,特別是在主前六○五年在迦基米施一役,埃及的軍隊被巴比倫大軍打敗之後,猶大到底是要歸屬於埃及,或是當巴比倫帝國的附屬國呢?這一直是左右兩個大國角力的問題,而夾在兩大國之間的猶大則是受害最大的,稍微不注意就有被挨打的份。後來約雅敬王顯然並不甘願歸屬於巴比倫帝國,因為這跟他被埃及立為國王有密切關係。因此,即使巴比倫帝國已經佔領了猶大西邊大部分的國家、土地、族群,他也知道時勢的改變,開始的時候還會跟巴比倫帝國保持和好的關係,但另一方面卻還跟埃及串通想要聯合出兵攻打巴比倫。但在主前五九八年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發現這件事,出兵攻打耶路撒冷。依據列王紀下第廿四章十至十六節的記載: 「約雅斤在位期間,尼布甲尼撒王的大將率領巴比倫軍隊攻打耶路撒冷, 圍困了它。在攻城期間,尼布甲尼撒親自來到耶路撒冷。於是約雅斤和他的母親、兒子、將領、王宮臣僕都向巴比倫王投降。尼布甲尼撒在位的第八年,他俘虜了約雅斤,把聖殿裏和王宮裏所有的財寶都搬到巴比倫去。正如上主所預言的,他把所羅門王為聖殿裏所製造的一切金器都搗毀了。尼布甲尼撒俘虜了耶路撒冷人民以及所有高官和戰士,共一萬人。他又把所有的工匠和鐵匠等都擄走,只留下最窮苦的人。尼布甲尼撒把約雅斤帶到巴比倫,也把他的母親、妻妾、臣僕,和猶大的領袖一併帶去。尼布甲尼撒把重要人物全部擄去,一共是七千人,還有一千工匠和鐵匠;他們都是善戰的勇士。」 另外,在歷代志的作者說約雅敬王是被巴比倫王俘虜去的(參考歷代志下三十六:5—6),但以理書的作者是採用歷代志作者的寫法,不過我們從上述列王紀下的作者所提供的資料已經看出來,被擄去當奴隸的人,並不是約雅敬,而是他的兒子約雅斤。在耶利米書第廿二章十九節說約雅敬是被人謀殺而其屍體是「被拋到耶路撒冷城外,好像埋葬一頭驢」一樣。然後,他年紀才十八歲的兒子約雅斤在那戰亂聲中被推選出來繼承王位,但他當王只短短三個月時間,就因為抵擋不了巴比倫大軍,再加上向埃及求救無門,最後只好投降。這樣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資料的拿捏上並不是很準確,不過這不會影響我們看此本經書,因為作者主要不是在記載歷史史實,而是在說一件信仰的事。 第三至七節: 尼布甲尼撒王命令他的太監總管亞施比拿從以色列俘虜中選出一些王室和貴族的青年。4這些青年必須是沒有殘疾、英俊、聰明、學識豐富、才智過人的,才有資格在宮廷服務。亞施比拿要教他們學習巴比倫的語言文字。5王也下令要每天供給他們宮室中所享用的食物和酒。這樣訓練了三年後,他們要在王面前供職。6在被挑選的人當中,有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都是猶大支族的人。7太監總管給他們起了新的名字,叫伯提沙撒、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尼布甲尼撒確實是個很聰明的國王,當他俘虜了猶大國的以色列人菁英之後,並不是讓他們全部去做奴役的工作,而是從他們當中選出更優秀的人才來王宮為國王服務。換句話說,他知道怎樣珍惜人才。 在這段經文中所用的「太監」一詞,並不是一般所瞭解被閹割過的人,而是指在王朝中有重要地位的人,也可說是國王的心腹大官。 第四至六節提到選才的條件,這些嚴苛的條件主要是因為選出來的人是要在王宮裏服侍,也就是在巴比倫王的宮廷中工作,這代表著尊貴、榮譽,因此,必須選取最優秀的人出來才可以。再者,接受訓練的時間有三年之久,其中包括語言和宮廷禮節。而這四個被選出來的人可說是以色列人當中最傑出的菁英,更特別的是他們四個人都是屬於猶大支族的後裔。我們也可從這裏看到作者已經將猶大支族看成是領導全以色列民族十二支派的代表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節提到,尼布甲尼撒王的心腹大臣亞施比拿必須要教導但以理等四位「學習巴比倫的語言文字」。這句「巴比倫的語言文字」含有一個很特別的意思,就是指天文、地理、占卜等這方面的學問。也就是說,但以理他們必須學習天文、星象等方面的知識。學會這些知識,就可以時刻幫助王室的人解夢(二:2),以及處理一些疑難雜症,這在古老的社會是很重要的工作,且擔任這種工作的人,也在古老的社會中頗受尊崇。因此,巴比倫王要訓練這四個人學習這些功課,主要是訓練他們成為宮廷王室的高級幕僚。 這樣,我們可以瞭解:作者這樣寫,表示那已經不再是早期的巴比倫時代,因為早期的時代,不會需要奴隸成為宮廷王室的謀士、幕僚,因為戰敗的人,再怎樣有智慧、能力,也不可能被人尊崇。這應該是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甚至是經歷過好幾代之後,發現在這些被俘虜的人當中,也有相當優秀且與他們有良好互動關係的新生代,才有可能被徵選出來當作高級政府幕僚官員。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不少聖經學者認為這本經書不會是在巴比倫時代寫出來,而是比較接近主前第二世紀時代,也就是希臘帝國時代的作品之因。 第七節說亞施比拿還給他們取新的名字,這有兩種意思;其一是他們四個人都是屬於國王尼布甲尼撒專用的僕人,另一種意思是指他們四個人都將在亞施比拿的教導下接受管理和命令行事。亞施比拿就好像是他們四個人的「教父」一樣。 第八至十四節: 8但以理決心不沾王宮的食物和酒,免得自己在禮儀上不潔淨;於是他請求亞施比拿幫助他。9上帝使亞施比拿同情但以理,10可是他又怕王,所以對但以理說:「王已經規定你們的飲食,如果你們不像其他年輕人一樣健康,王會砍了我的頭。」 11於是,但以理去見亞施比拿所派來看管他和其他三個朋友的守衛,12-13對他說:「請你讓我們吃蔬菜喝白水,試試看,十天後把我們跟那些吃王宮食物的年輕人比一比,然後照你的觀察做決定吧。」 14守衛答應讓他們試十天。 這一章的中心經文就是在第八節;在這裏作者特別提到但以理決定堅持自己在信仰上的規定,不吃違反摩西法律規定的食物(參考利未記第十一章,申命記十二28、十四:—21)。這就是我在前面已經提過的,亡國以後的以色列人當中,有一群人認為必須堅持信仰,無論遇到多麼惡劣的環境也堅持不改變信仰態度。 一個人要在優厚的環境下放棄信仰呢,還是要堅持信仰原則而失去這樣的機會呢?這是一個必須經常反問的問題。但相信有很多人會寧願放棄信仰的堅持,為了要在待遇優厚的地方工作,因為這是所謂「理想」、「理念」問題。 以色列人經常在世界各地與當地人民發生摩擦、不愉快,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在信仰上的禁忌與堅持,常使當地的人民覺得他們藐視別人。這種態度不僅在過去如此,即使在今天也是這樣。當使徒保羅傳福音到外邦地區去的時候,也是發生這樣的問題,因此,耶路撒冷教會第一次召開使徒會議後,做出一個結論,就是不要嚴苛限制這些外邦人基督徒,他們並不需要依照當時猶太人遵行摩西法律的各項規定,除了不需要接受割禮之外,在飲食方面也僅提起兩項:一是「不可吃因祭過偶像而不潔淨的食物」,其二是「不可吃勒死的牲畜和血」(參考使徒行傳十五:19—21)。 第八節雖然沒有提起這裏所提起的「食物」是甚麼,但可以想像的到這些食物很可能是與摩西法律所規定的「不潔淨」之類有關。再者,另有一個可能,就是這些美味佳餚很可能都與祭拜過偶像有關係,這一點更是忠實且保守的以色列人堅決不肯接受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認為食用這種食物,將會使他們也成為不潔淨的人。 如果我們查閱馬加比書上卷第一章就會看到在希臘帝國時代,西流古王安提阿哥四世曾致力推動帝國之內全體希臘化的政策,規定所有轄下的人都必須「拋棄原來的風俗習慣」,這項規定的目的,就是要使整個希臘帝國都成為「一體」的人民。當這樣的政策推動出來後,以色列人遇到的第一個困難馬上出來,就是割禮的問題。第二個問題就是飲食的問題。這已經不是要不要遵守的問題那樣簡單而已,而是已經牽連到生與死的生命大事。遵守,很簡單,就是違背摩西法律。否則就要面對皇帝安提阿哥四世的殘酷的迫害,有數以千計的以色列人就是因為守割禮、拒食不潔淨的食物(例如豬肉)而遭到殺害。 由於但以理等四人都是以色列人當中一時之選,因此,當但以理去向他們的訓練官亞施比拿述說困難並請求他協助時,他就很清楚表示這是與生死有關的大事,不可以拒絕。 但以理並不因此就放棄,他繼續尋求幫助。他找上了專門在看管他們飲食的守衛幫忙,並且以不會讓人感到很為難的方式,就是用「十天」作為試驗期。就是但以理等四個人願意在飲食上簡單,看是否因此而影響到他們的健康。 「十天」,在以色列人的文化中,「五」、「十」都表示一種完美、圓滿的意思。換句話說,以「十天」為一個期限,所表示的意義,可能是指「十天」,但也可能是指一段時間。 第十五至十七節: 15十天過後,他們看起來比所有吃王宮食物的年輕人更健康,更強壯。16從此,守衛讓他們繼續只吃蔬菜,不吃王所配給的食物。 17上帝使這四個青年精通各種文獻和學問,又賜給但以理有解釋異象和夢的才能。 這段經文就是要說明在信仰上有所堅持的人,都會得到上帝的眷顧,但以理等四人並沒有因為拒絕用王宮裏的飲食,而變得消瘦或營養不良,反而是比其他的人都更健康。這就是整本但以理書所要傳達的信息。如果沒有上帝的賜福,即使吃最好的珍品、佳餚還是一樣,不是百病叢生,就是照樣體弱多病。 第十七節讓我們看到一個人有解夢的能力,就是來自上帝的特別賜福。創世記第四十章八節記載約瑟在回答與他同被關在一起的兩位埃及王宮裏的大臣詢問有關夢的問題時,他說:「解夢的才能是上帝所賜的。請把你們的夢告訴我吧!」他也將同樣的話回答埃及王(參考創世記四十一:16)。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有時會透過夢來啟示祂的旨意,或是顯示祂奇妙的作為。 第十八至廿一節: 18王所規定的三年期限滿了,亞施比拿帶所有年輕人去見尼布甲尼撒王。19王一一跟他們談話;他對但以理、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印象特別深刻,因此這四個人被選中留在王宮伺候。20王無論問甚麼,或提出任何難題,他們的解答總比全國任何占卜家或術士好十倍。21但以理一直留在王宮,到波斯王塞魯士征服巴比倫為止。 但以理書的作者就是要告訴所有的讀者一個基本的信息:堅持遵守聖經的教訓的人,並不會吃虧,不但如此,他們還會得到上帝的祝福,就像但以理等這四個人一樣,他們在那樣險惡的環境下,並沒有因為是國王的命令就妥協,也沒有因為被選入王宮裏協助處理國政就放棄原有的信仰原則,他們堅持到底,且想盡辦法克服所遇到的困境,上帝會幫助這樣的人,就像祂幫助但以理等這四個人一樣。 從第十九至二十節來看,我們發現上帝所賜福給人的,並不是吃得更好、住得更舒服、穿得更美麗,都與這些沒有關係。聖經作者所要告訴我們的是:上帝賞賜給人最好的禮物,就是讓人有聰明的智慧。而智慧乃是幫助人更加認識上帝。有智慧的人,自然就會明白上帝的旨意,他會知道用甚麼方式可以克服生存的困境,使人在最困難的環境中,也可生存下去,且是生活得很愉快。 要特別注意第廿一節,這一節提到但以理在王宮中服務直到波斯帝國消滅了巴比倫帝國為止。歷史告訴我們,巴比倫帝國是在主前五三八年被波斯帝國所消滅,第一任的皇帝塞魯士在打敗了巴比倫帝國之後,隨即發佈特赦令,允許全部以色列人可以返回家鄉重建家園。這樣,從但以理被擄時代的主前五九八年到現今波斯帝國取代巴比倫的主前五三八年,這期間相距有六十年之久。再加上他被徵召入宮時已經成年,年歲若是以二十歲計算,這樣,他現在年齡至少也有八十歲了。而如果按照第一章一至三節的記載,這是發生在主前六○五年的戰役失敗被俘虜的,那但以理應該至少也快九十歲了。這樣,我們看到一個清楚的寫作背景:作者是採用一個古老英雄的故事,在說給他那時代的讀者知道,為的是鼓勵他們向但以理這樣的年輕人學習。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所讀這章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有堅定的信仰,才能排除來自世間這些榮華富貴的誘惑,以免離棄上帝的教訓。 被揀選入王宮裏,這在任何時代都是一件相當榮耀的事,更不用說是距離今天兩千多年前的但以理時代;在他那時代,一個因打敗戰而被俘虜的戰敗者,能夠保存性命已經算是很幸運的了,現在卻又被宮廷要員從眾多人之中揀選出來受特別的訓練,為的是要送入宮廷裏協助國王處理國家要務,這豈不是一個更好的機會,既可發揮自己的才能,又可以透過這樣的機會幫助自己同胞,怎能拒絕呢?沒錯,這都是很理性的想法,也是一種正面的思考方式,無論是誰,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接受。 但我們也必須要認真思考另一個問題,所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現實問題,就是天下會有這樣便宜的事嗎?政治的事都是沒有代價的嗎?宗教信仰可以這樣單純到心中毫無雜念的敬拜上帝,但政治的事是很講究現實和利益的,就跟商場上的關係一樣,沒有利益,就沒有政治或是商業行為出現。我們看但以理等四個人,第一個遇到的問題就是:他們被改名字。表面上看起來,這是很小的事情,但這個動作已經在說明,他們不再是以色列人,而是巴比倫人。這就像創世記第四十一章四十五節所記載的約瑟之故事;當他被埃及國王任命為埃及首相時,也隨即「賜」給他一個新的埃及名字叫「撒發那特?巴內亞」,主要目的就是要他認同埃及,把自己變成埃及人。 對以色列人來說,名字並不單純只是名字而已,名字也在表示一個人的生命特性,就像雅各這個名字就是與他出生時抓住他哥哥的腳跟有密切關係(參考創世記廿五:26),也跟他長大後,用欺騙的方式取得年老眼瞎父親以撒的祝福有關係(參考創世記廿七:36)。後來他遇到了上帝的使者,被上帝的使者更改另一個名字叫以色列(參考創世記三十二:28)。因此,當但以理等四個人被國王的心腹大臣各給了他們新的名字時,就是在表示要他們忘記自己的身份、家族背景。 再者,對但以理等四個人來說,最嚴肅的問題恐怕就是宮廷提供給他們最美好的待遇,但隱藏在這些優厚待遇的背後,乃是要他們違背信仰原則—吃不潔淨的食物。為甚麼尼布甲尼撒王要這樣對待他們?原因很簡單,就是要羞辱他們的宗教信仰,讓他們知道所信的上帝已經沒有辦法拯救他們。這就像在主前七○一年時代,亞述大軍攻打耶路撒冷的時候,亞述大將在城門外所說的話: 「不要讓希西家欺騙你們,以為上主會來拯救你們。你們見過有哪一個國家的神明拯救過本國脫離亞述皇帝的手嗎?……有哪些神明曾經從我們的王手下救過他們的國家?你們憑甚麼相信你們的上主會拯救耶路撒冷呢?」(參考以賽亞書三十六:18—20) 就像這樣,但以理等人遇到的問題表面上看起來是珍貴的佳餚美酒,其實就是要他們違背信仰的良知和堅持,只要他們吃宮廷所提供的食物,就表示承認他們也相信巴比倫帝國人民所敬奉的神明一樣,因為那些食物都是經過祭拜之後才送給他們食用的。而拒絕吃宮廷的食物,不僅是推掉了單純的美食很可惜,更嚴重的,而是牽扯到生命安危的問題,是拒絕呢?或是接受?在但以理書作者的背景時代,許許多多的人就是因為妥協、跟著流行而放棄信仰,也有許多人為了堅持信仰原則而被迫必須四處躲藏以保全性命,我們可以從次經馬加比傳上卷第一章看到這樣的背景。但以理書作者以這樣的故事題材在說明:只要堅持信仰,永不妥協,即使在險惡的環境下,也會得到上帝的看顧、庇護。 每個時代都有很大的誘惑,特別是對我們生活在這個基督徒甚為少數的台灣這個環境中,這樣的誘惑更多。有來自政治官場的誘惑,更多是來自商場的引誘。為了利益,許多負責人都會用很好的待遇對我們招手。有誰會說錢多沒有用?有誰能說地位高不重要?喔,不,這些都很重要,確實是很重要!問題是:在這些美好的待遇之背後是否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離棄了上帝的教訓?是否在這些人人羨慕的工作職位和待遇中,使我們逐漸忘記了上帝的話語?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用很嚴肅的心來思考的。我只想提醒大家注意一點,在考慮這些誘惑人眼目的待遇或利益中,千萬不要忘記一件事:你將自己對上帝的信仰擺在甚麼地方來考慮?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需要擺在第一順位考慮的事。 二、智慧來自上帝的賞賜,真實的智慧,讓我們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中,也知道怎樣尋求生命的方向。 但以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因為但以理等四個人在信仰上堅持對上帝忠實,因此,上帝賜給他們「精通各種文獻和學問,又賜給但以理有解釋異象和夢的才能」。箴言的作者告訴我們,智慧是來自上帝的賞賜(參考箴言九:10),特別是這種能夠明白上帝在異象中啟示的話語,更是上帝特別的賞賜。 我們可以明白真正的智慧,是認識上帝,知道祂就是我們生命的主宰。認識上帝,等於明白我們生命的方向和意義。因此,真正有智慧的人,也會知道怎樣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下,找到生命的方向,使自己活出生命的意義來。 教育越來越普及的今天,在台灣的社會有知識的人也越來越多,但相對的,比起五十年前,台灣的基督徒卻是越來越少,也許你會奇怪我這樣的說法。其實,想一想就會明白,五十年前咱台灣的基督徒很少,以咱長老教會來說,信徒人數只有五萬多名而已。但信徒的信仰品質很高,讀聖經的風氣很興盛,幾乎家家戶戶都在讀聖經。禮拜天甚少信徒缺席,大家都很認真敬拜上帝,也參與教會各項事工。只要回去看看五十年前咱長老教會,幾乎每間教會都有大廚房,為的是讓遠道來參加禮拜的會友,可以自己帶米到教會來煮,禮拜後中午可以在教會一起吃飯,然後繼續下午的禮拜。很多姊妹在教會協助料理午餐,然後下午參加「女宣」的聚會,就是研讀聖經、聽聖經的信息。大家都很累,但大家都很認真在學習認識聖經的話語。而五十年前,咱台灣社會生活的環境比現在還要差、困苦,可是信仰的層次卻很高,單單要受洗加入聖餐的行列,就要讀熟聖經才行。 但今天的時代改變甚多,且改變的速度快到有時令我們感到很難適應。可是,看一看我們今天的物質生活條件,豈不是比過去好太多?在數字上看起來,咱長老教會在信徒人數上也增加了許多,今天咱教會的人數已經有二十二萬,可是,我們在信仰品質上是否有提升?我們對教會推動的福音事工參與多少?坦白說,我看到今天的教會越來越像「俱樂部」、「社團」一樣,舉辦團康、旅遊活動遠勝過開查經班,而最諷刺的是,參加查經班的人數很少,但一聽到要旅遊時,參加的人卻非常多,說要查經,就說腰骨酸痛,但要旅遊時,這些疼痛感都沒有了。而這些旅遊當中,經常都是以奉獻的錢來補貼不足的費用。我不禁要懷疑:到底我們的奉獻是為了甚麼?傳福音呢,還是補貼聯誼旅遊的需要?如果是後者,那樣的奉獻能算是奉獻嗎? 這種信仰品質低落的現象從目前基督徒大學生的身上就可以看的出來;有許多人的信仰層面一直停留在國小級主日學生的階段,如果我們的大專學生團契又沒有帶領他們查考聖經,教會又缺乏研讀聖經的推動力,這樣,我們可以想像:經過二十年後,咱長老教會的中堅份子將會有怎樣的信仰內涵?不要說咱整體教會抵擋不住今天社會的誘惑,恐怕連傳道者、長執自身也無法抵擋外來的引誘而離棄上帝。 尋求聖經上帝的話語,是使我們有足夠的智慧認識上帝最好的一個途徑,也是幫助提升信仰品質、堅定我們的信心最好之方式。我感到最欣慰的是,從一個月前開始的青少年查經班,來參加的國、高中生越來越多,甚至也有幾位兄姊打電話來跟我商討,說他們讀國小的孩子也要參加。我還在跟主日學校長和幾位同工討論,怎樣克服這個問題。但這樣熱絡想研讀聖經,就是咱教會一個值得珍惜的現象。我多麼盼望還沒有來參加的兄姊,會趕緊來加入研讀聖經的查經班,也會利用時間每天在家裏研讀聖經。因為上帝的話就是我們心靈生命的糧食,好的心靈,才會有好的生命品質可言。 (講於二○○二年十一月十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