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

希伯來的先知與政治家,居於巴比倫




《但以理書》的作者與文字

歷來猶太教會與基督教會都同意但以理是本書的作者。首先對作者問題提出質疑的是主後第三世紀一個敵基督教者波爾非(主後232-303)。他認為本書是由主前第二世紀一位不知名的猶太人寫的,因為《但以理書》十一章將安提阿古依比芬尼(主前175-163作敘利亞王)時代的歷史描寫得非常正確。簡直不可思議。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本書為當代的人寫的,假借但以理的名流傳當代,目的為堅固當時猶太人的信心。這種說法在十八世紀理性主義抬頭以後大行其道。

從聖經內證而言,本書乃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記述(參七28,八1,2,九2,十2,十二5),顯示作者為但以理本人。主耶穌引用但九27時,也稱是「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這更是權威性的證明(參太廿四15)。但以理的亞蘭文也較接近東方巴比倫的亞蘭文,而不像巴勒斯坦的亞蘭文。此外,猶太人於主前第二世紀正進行瑪加比的民族革命,對異教國家非常敏感,極端棑外,厭惡不潔的外邦人。在這種濃厚的民族主義籠罩下,

作者似乎不可能如此輕描淡寫地處理本書前半部的事蹟;將為外邦國家效勞的但以理奉為民族英雄。總之,否認但以理為作者的說法難自圓其說,。

但以理在青年時被擄至巴比倫,身經被擄的整個時期,曾在巴比倫與波斯帝國政府中任高職,曾服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主前605-562),伯沙撒(556-539),以及波斯王古列(539-530)。耶穌基督稱他為先知(太廿四15)。但因他實際身分為政治家,故本書在希伯來正典中被列在聖卷的部份。

主題特色

《但以理書》可謂舊約的啟示錄。啟示文學與預言文學並不相同。

在〈七十士譯本〉,《但以理書》雖列在先知書中,中文聖經的目錄也是這樣排列,然而在希伯來正典中,本書列在著作,可能目的在與先知著作有別。

舊約啟示文學不僅在《但以理書》,也在以下的經文中:賽十三,十四章,廿四至廿七章;珥二至三章,結卅八至卅九章,四十至四八章;亞九至十四章等。

啟示文學實際與預言文學甚有相似之處。二者同為預言,只是前者預言更遙遠的將來,耶和華神更為超越,看歷史較為悲觀,有更多象徵的言語和數字。

在被擄之後,一直到舊約的末期,末世論的神學信念似乎有長足的進展,歷史逐漸走向最後的階段。結局必將來到,彌賽亞救主即將來臨,於是啟示文學承接先知的預言,

可謂預言的產物,也是新約神學之母,成為新約與舊約之間的橋樑。

《但以理書》是啟示文學,因為文體不用先知信息的詩詞,而是散文,而且敘述的往往是異象與表徵,甚至包括神秘性的意象。其實散文中仍有詩意,故可說是散文與詩文的綜合。語文方面也是綜合性的,《但以理書》就有希伯來文與亞蘭文。

啟示文學的目的為勉勵與安慰,但以理就是最好的說明,所以啟示文學稱之為和平非暴力的文學,目的是有抗議性的,但對象不是欺壓者,而是受欺壓的神的子民。

本書在語文方面也非常特出,因為有兩種的文字,自二4至七28是亞蘭文,或稱迦勒底文,是巴比倫當時商業與外交所用的文字。其餘的部份都是希伯來文。本書是為住在巴比倫的猶太人寫的,自然要採用這兩種文字。二4至七28,是採自巴比倫的官方文件。以斯拉大概曾將本書帶回耶路撒冷。

本書目的在表明以色列的神如何在異教國家中得榮耀。雖然神曾藉外邦國家來懲罰以色列人,但「被擄」不是永久的;反之,那些征服以色列的國家卻在歷史的過程中自行瓦解。時候到了,神要建立一個永遠的國度,顯明衪是掌管人類歷史,列國興衰的主宰。

巴比倫帝國



在但以理的時候,巴比倫城不但是紀元前世界的首城,也統治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一個帝國。這帝國存在了七十年,但以理親見其興起與滅亡。

但以理所身歷的諸王如下:

拿有普拉撒(Nabopolassar,主前625-604年),尼布甲尼撒(606-561),伊維麥羅達(Evil-Merodach,561-560),尼立克立撒(Neriglissar,559-556),拉白書馬達克(Labash-Marduk,556),拿波尼度(Nabonidus,555-536),末者在位的最後數年中,與其子伯沙撒共同視政。

但以理自尼布甲尼撒王第一年開始,身經六王,親見巴比倫之亡,又經過波斯王瑪代人大利烏,直至古列王三年(但十1),前後共七十二年(606-534。即自被擄之第一年至歸回後之第二年)。他在一個統治世界的宮廷中,一生對神順服忠誠,對異教環境毫不妥協,用生命見證神的大能。

尼布甲尼撒王



但以理是尼布甲尼撒王的朋友與顧問官。尼王是巴比倫的奇才與創業者。在帝國的七十年壽命中,他為王的時間佔了四十五年。尼王之父拿有普拉撒原是巴比倫的副王,推翻亞述的壓制(625),建立了獨立的國家,自625-604正式為王。609年尼布甲尼撒成為父軍之元帥。西侵時,自埃及手中奪得巴勒斯坦的統治權(606),將一部份猶太人擄至巴比倫,但以理即在其中。同年(606),尼布甲尼撒與其父共同視政,

604正式為王,成為歷史中最強諸王之一。次年(605)在迦基米施戰役中擊敗埃及。

597年,擊敗巴勒斯坦的反叛者,將猶大王約雅斤和一部份猶大人擄往巴比倫,以西結即在其中。586年焚毀耶路撒冷,再擄猶大人。

其後攻打推羅十三年之久(585-573)。582進攻並劫掠摩押,亞捫,以東,利巴嫩諸地。581再擄猶太人。572-568兩次進攻並劫掠埃及,死於561年。

但以理對尼王之影響力極大,尼布甲尼撒王曾三次承認但以理所事奉之神為真神 (二47,三29,四34)。

巴比倫城



巴比倫城是但以理作先知的地方,是古代世界的奇城,位於人類的搖籃地帶,近伊甸園區域,繞巴別塔之故址而建成,是巴比倫帝國的京都。巴比倫,亞述,波斯諸王都喜歡住在這裏,亞力山大帝亦不例外,為紀元前世界的首城。但以理時,在尼布甲尼撒王的治理之下,達威榮之巔峰。尼王在位四十五年中,喜好建築,裝飾王宮及廟宇。

巴比倫城的面積:古代歷史家告訴我們,巴比倫城牆共長60哩,每面十五哩,高300呎,厚80呎,基深35呎,敵人不能挖透,皆以一呎見方,厚三四吋之磚築成。城牆與市區之間有四分之一哩的空地,城牆之外有寬而深之護城濠,城牆上有250處堡壘及守衛室,銅門一百個。伯拉河流經城內,將全城分為約略相等之兩部份,兩岸皆築有磚牆,有廿五門,以渡船相通。另有一大橋,架於石堤之上,長達半哩,寬卅呎,夜間收起,河底有隧道,寬十五呎,高十二呎。近代的攷古發現,已把這些近似荒誕的古代記載大部加以證實。

宏大的馬達克神廟(即拜爾神,Bel)。此神廟與巴比倫塔相連,是伯拉河流域最著名的神廟,內擺設拜爾神的金像,及一金桌,共重不下五萬磅。廟頂有拜爾與伊施他神的金像,二金獅,及金桌長40呎乘15呎,另有金人像,高18呎。巴比倫城名副其實的金城(賽十四4)。居民篤信宗教,共有53個廟宇,伊施他神擁有180個祭壇。

本書三1所說的金像,可能就是立於巴比倫塔與尼布甲尼撒王宮之間的平原上。

尼布甲尼撒王宮是世上最宏偉建築物之一。它的龐大遺址,已於1899-1912年被柯德威(Koldewey)發現。

巴比倫城中的空中花園是古代七大奇觀之一,是尼布甲尼撒王為其瑪代王后所築。此花園建於層層相疊的圓拱形建築物之上,每層有一廣台,方400呎,其上及園預滿裁花草樹木,頂端有貯水池噴灌全國,其水係用壓水機抽上。此花園建成於但以理為「總理掌管巴比倫一切哲士」之時(但二48)。柯德威在王宮的東北發現了許多拱形建築物,他認為即是花園的一部份。

其毀滅早在預言之中「巴比倫素來為列國的榮耀,為迦勒底人所矜誇的華美……其內必永無人煙,世世代代無人居住,…只有曠野的走獸臥在那裏,咆哮的獸滿了房屋,鴕鳥住在那裏,-----豺狼必在他宮中呼號」(賽十三19-22)。「巴比倫必成為亂堆,-----睡了長覺,永不復起」(耶五一37-39)。

巴比倫城在波斯時代仍為一重要之城,亞力山大帝本欲修復之,但因死而止。此後,巴比倫日漸衰落,耶穌在世時,其政治與商業之重要性已不復存在。主後第一世紀,其大部份已成為廢墟,城中之磚被用來建築巴格達城(Baghdad),及修築運河。歷代為「荒堆」,曠野的鳥獸居於其間,奇妙的應驗了聖經的預言。

目前,除其西南部份有一小農村之外,全境無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