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倚靠(十一1~12)
以色列民间领袖是远离神的律法(12)、心中图谋罪孽(2)的人;然而却并非没有宗教思想的。他们以为:耶路撒冷因着神坐镇其中,所以是一座圣城,是牢不可破的,是一个最安全的居所;敌人可以毁坏其他城镇,却不能动耶路撒冷分毫。这是犹太人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神学”思想,虽然迭经先知们抨击(参耶七1~7),还是修正不过来。所以这些领袖自豪地说:“这城是锅,我们是肉”,意思是:耶路撒冷是我们的保护者,正如锅保护肉下被火烧一样。而且“盖房屋的时候尚未临近”,意思是:打仗后,被毁的房屋是要重建的,现在敌军不能入侵本城,当然不需要重建房屋。其实那时敌军已经兵临城下,国亡在即。这种狂妄的安全感源于不正确的观念,虽然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可能十分“宗教”化。
一个人可能具备十分“传统”的宗教观念而生命却不属于神。有人对教义很认识,所行却和教义的精神相反。这种人是最可悲的:他接触了恩典却得不着恩典。有一个“基督徒”因为另外一个基督徒不信耶稣再来的道理而把他杀死,在法庭上还振振有词地认为那人该死,因为他不相信“真理”。还有一位牧师在教会里坏事做尽,仍然坚持自己是一个“重生得救”的人。只认识信仰的条文和观念而不活在信仰里是最危险的。这种人的结局和本段经文的二十五个人相同。我们是否属于这一类人?有一个自我测验的标准,就是看看我们是否有敬畏神的心。假如因一时不慎犯罪跌倒,而还有敬畏神的心,知所悔悟,我们还是在恩典里。假如经常犯罪而对神冷漠如故,我们就在危险的边缘了。
思想 我对神的认识,建基于宗教思想,还是建基于经历祂的话语呢?
创新(十一13~25)
这段经文出现两种人,生活在不同的处境,因而有不同的思想和心态。
一种是固守家业的耶路撒冷居民,他们对于被掳到巴比伦的同胞投以轻蔑的眼光。他们认为离开国土的人是离开了神,无权承受神的应许;只有他们是神的子民,因为他们固守家园、亲近圣殿,所以只有他们才有资格承受神的应许。这种人忠于传统,他们的观点并非全盘错误,只是宥于一隅,永远看不见新的境界。
另一种是流放到异国,要在异族和异文化中挣扎求存的人。在传统观念:“离开国土就是离开神的赐福,离开圣殿就见不到神”的阴影下,他们必须承受内心苦闷的挣扎,冀望有新的突破。
然而神的胸襟和慈爱毕竟广阔无限,远非人所能量度。祂虽将自己子民分散在列邦之内,却“还要在他们所到的列邦,暂作他们的圣所。”神与祂的子民同在之处,便是他们无形的圣所。有形的圣所会毁坏,无形的圣所是永恒的。有形的圣所仍需神同在,但神既同在,有否有形的圣所乃在其次。以色列人虽受笞责,却仍得享父亲的爱,不仅有同在的应许,更有新心新灵的应许(19~20)。笞责是苦的,但若是神的笞责,一定在苦中含有无比的福气。以色列人在异地流徙数十年,在新的环境中不断接受挑战、磨炼和自我反省,对神的认识终于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思想 神是一位创造主,祂所作的,无事不新;我应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和适应新的事物和道理?──《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