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第一课

上一篇   下一篇

题示:细读本书两遍,特别注意每章均是二十二节,而中间一篇则是三个二十二节,因此它是按字母排列的离合诗。试能否分别何为耶和华的话,何为耶路撒冷和耶利米的话。

 

  

          「神的恩慈和严厉……」

                          ——罗十一22

 

          「整个世界的痛苦都聚在一个人的心内。」

                          ——迈尔士

                      Frederick Myers inSt.Paul

 

          「子夜里黎明的蓓蕾。」

                          ——济慈

 

          「诗歌的意象是诗人在痛苦中学来的。」

                          ——佚名

 

 

     「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看哪,你们的家成为荒场,留给你们。」(太二十三3738

 

     忧患之子眼看着这个黑云已密集在她头上的城市,眼泪不觉流下。在他六百年前,不也是有个先知曾为这城伤心流泪?不错,这就是写耶利米哀歌的耶利米。

 

著作问题

 

    我们不怀疑这本称作耶利米哀歌的书是耶利米所写的,但我们要指出,在希伯来文圣经中,是没有「耶利米」这名字作书题的。我们的信念乃建于本书与耶利米书的风格和词藻是十分相近的事实,下面我们还要去补充一下,一些反对本书为耶利米所写的意见。彻尼教授是一位饱学之士,他是反对者之一,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说:「我们若单看第三章的文体,它的特色是属于耶利米的,多过属于任何一个我们认识的人。」就是关于其它四章,他也说:「其表达方式和意念与耶利米书十分相近。」他反对意见的薄弱点正是我们坚信的地方。近代圣经学者研究的程序似乎是这样,他们先有了一个观念,就如某卷某部分不是某人写的,然后便在该处找些枝节小事来支持。释经学称这种方法是「把自己的观念读进圣经去」。正统方法应是「从圣经本身读出意思来」。其分别可以是极大的。

    哀歌共有五篇,我们愈读就愈感到它们是耶利米之作,因为语气太像耶利米书了。按犹太人的传统,最古远的也是把本书列入耶利米著作之内:约瑟弗、马所拉本的编者(Massoretic  Edition),以及早期犹太和基督徒学者,均承认它是耶利米写的,我们也是如此。本书所写的毫无怀疑地是属于耶利米时代的,艾利葛说:「与耶利米同时代的人,绝没有一个人能写得出像耶利米所写的耶利米哀歌这样的书来」。耶利米书和耶利米哀歌相似的地方极多,此处不能一一列举。艾利葛之释经书有一段十分清楚的说明,读者可自行参考(Ellicotts  Commentary)。因此我们就在这里下个结论:写耶利米哀歌的,就是耶利米本人。

 

特点

 

    这五篇哀歌,有人说是「在墓园写的挽歌」。它是痛苦的并发,眼泪的江河,赓续的饮泣。在犹太人的旧约圣经,它是称作「书卷」 Megilloth),与雅歌、路得记、传道书,和以斯帖记共列为「五卷」。在五卷中它位于中央。它们被称作「书卷」,是因为它们均是写在羊皮卷上,每当节期便拿出来颂读——雅歌在逾越节,路得记在五旬节,传道书在住棚节,以斯帖记在普珥日,而耶利米哀歌则在耶路撒冷被毁之周年纪念日。

    这五首哀歌均是以字母排列之离合体写成的,每篇二十二节。中间第三首则是三倍二十二节,那是六十六节。离合诗是按希伯来文二十二个字母排列的。第一节开头用第一个字母,第二节开头用第二个字母,如此类推:二十二个字母便有二十二节了。

第三篇哀歌之所以有六十六节,是因为它每三节自成一小组,均以同一字母作首,因此前三节是用第一个字母,跟着三节又用第二个字母等,二十二个字母便有六十六节了。至于离合诗之特殊意义和功用,唐佑之博士于一九七六年七月在「抉择」发表的文章:「时代的哭泣」,有非常清楚之说明,我认为有引述之必要:

「为什么哀歌要用离合诗的形式写出呢?当人在极端痛苦的状况之中,心绪一定十分纷乱,又怎样在表达上顾到文学的意味呢?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细察本书之内容。这些哀歌并不因拘泥于形式而失去它们的活力。形式与活力同样能够保持,不是圣经中的离合诗都具有的(诗篇第九、十、廿五、卅四篇就不够活泼;智慧诗如箴言卅一章十至卅一节『才德的妇女』,是以平和的口吻教诲,没有激烈的情绪)。可见这些哀歌确为罕有的文学杰作,有血有泪,充满生命的气息。

先知文学的造诣是与他灵命程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事实上,在希伯来人心理中,话语本身是蕴藏着力量,字母、单字、成语都有各别的功用。先知更意识语言的能力,因为神的启示是需要话语表达的。那些表达的语句有神的灵吹气在其中,必有感人的力量。在先知的信念中,最伟大的真理,必须用最隽永与秀美的语句来传讲。所以文学的造诣是必要的,而心灵的感动,更能促使才能的发挥,本书就是具体的例证。

本书的文学形式另一个用意,是为达到教诲的目的。这些哀歌当然不是一己一时痛苦的发泄,因为其中有信息、有教训。作者以非常严正的态度,研究历史的功课,教导人们怎样将信仰应用于现实的生活经验之中;再从目前的情况,预测将来可能的发展,就及时作适当的准备,以盼望前瞻。这种教学材料,易于诵读歌唱,易于记忆,必可收预期的功效。

   这种完美的诗歌形式也有助于敬拜的礼仪。犹太人每逢亚笔月(即俗年的正月,圣年的七月),在赎罪日前夕,唱这些哀歌,纪念以色列的国难,举国哀痛悔罪,仰望神赦免的恩典。在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城再陷,民族逃难散居列邦,会堂更为历史的浩劫哀念。而日后教会每在受难周纪念救主,咏唱哀歌,就更有属灵的意义了。

    离合诗的形式不但助人诵唱与记忆,也予人一种完整的意念。这种诗歌与其供人聆听,不如促人阅读,因为希伯来人的心理认为耳闻不及眼见。在新约时期之后有犹太拉比的解经集(Talmud),也有不少离合诗的论述,大多廿二行,或廿二之倍数,表明律法的完整,也表明民族整体的精神:彻底的认罪,十足的信念,完全的盼望。所以若干解经家如De  WetteC. SmitC. F. Keil,P.A.Munch,都把握离合诗在文学中特有的作用,认识作者发挥贯彻始终的精神,看出先知对历史有赓续的与整体的意识,将其中的真理提供出来。

    当先知要表达那种说不尽的悲哀,确实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述明。于是他在这几首诗歌中反复陈述,起承转合,将读者带至更高的意境。事实上,作者并不徘徊在伤感之中,却迅速地进行,从徐缓转至急遽。由一种思想的情景,带至另一种信念的境界,在激昂中有平和,在宁静中又有兴奋。因此,在悲痛中没有因循,在失望中仍有勇气;悲哀与痛悔之中,交织着责任感与希望。这位先知诗人特有的文学气质,表露在他信息的字里行间。」

 

结构与分析

 

    这五首哀歌的结构是异常突出的;第一首跟第五首相应,第二首跟第四首又相应,而第三首则是自成一格,五首合起来就只能是一个作者的作品了。

    先看第一首,主题是「耶路撒冷的苦境」,全篇共分两部分:前十一节全用第三身写——「她」、「她的」、「城」、「耶路撒冷」、「犹大」;这是先知论耶路撒冷的情形。由十二节开始到二十二节,则改用第一身写——「我的」、「我」;那是因为这一段耶路撒冷是「拟人化」了。她起来自己说话,这就是「耶路撒冷的苦境」。前十一节是先知形容耶路撒冷,后十一节是耶京自叹!

    第二篇是「耶和华的愤怒」,全篇均强调耶路撒冷今日之境况全是耶和华审判的结果,像「主何竟」、「他将」、「他发怒」等说话不下三十次之多,也不须提一些像「主吞灭」、「他发怒」等类的动词了——这一切均指出,耶路撒冷受凌辱不是列强兴起的后果,而是神的手加于其上。这篇跟上一篇也是一样,是分开两部分,前十一节是形容耶和华的愤怒,后十一节是写耶京在神愤怒之下,全然倾覆。

    现在看看中间的一首(第三章),这是全书之心脏,是论到耶利米自己的悲哀。他的心灵是这样敏感,而他与自己百姓的认同又是那样的彻底,以至有时我们很难分别到底是他自己说的,或是拟人化后的国家说的,但其真实性仍是没受影响的。无论怎样,其背境仍是耶利米自己的苦情。这首也是分为二段,一至三十九节是论苦难(一至二十一节),却是有希望的(二十二至三十九节),余下的是四十至六十六节,是向神的祈求——为国家的(四十至五十一节),为个人的(五十二至六十六节)。就如上述的,本篇是以三节为一组,前三节用第一个字母作起首,第二个三节用第二个字母作起首,如此类推。因此前……三十九节就用了前十三个字母,余下的则用九个字母。

    来到第四篇,又是一节一个字母,共有二十二节。这篇论的是耶和华愤怒的另一方面。第二篇哀歌是形容神的愤怒,而本篇则是解释神的愤怒——因为耶路撒冷犯的罪。且看第六节:「都因我众民的罪孽,比所多玛的罪还大」,这是本篇之钥节。十三节进一步解释:「这都因他先知的罪恶,和祭司的罪孽,他们在城中流了义人的血。」本篇与前三篇一样,是分作两部分,一至十一节是比较以前的和现在的锡安。十二到二十二节是论到隔岸观火的外邦。

    最后,我们要看第五首哀歌。此歌虽有与希伯来字母数目相同之二十二节,它却不是字母离合诗。每节比前面几首的都短,这是一篇祷词,发言者是耶路撒冷。前十八节是耶京为自己之苦景求怜悯,后四节是求神施行公义与信息——典型之先知神学思想。

 

希伯来之哀歌

 

    我们在前几课说过,希伯来的诗体是以平行法为宗,不大注意音节和韵律的。但希伯来哀歌却似乎另有一特色,就是它的旋律。耶利米哀歌可以看出这点。其一是它每节都较一般诗歌长,从而使哀愁之诗境延绵;其二是把长的诗句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约与一般诗歌的长度相等,第二部分则很短,就像是第一部分之撮要一样。亚德里教授(ProfW. F. Adeney)说它好像「悲愁突醒,从而创出一并发之哀境」。在翻译时,这特色丧失不少,但在中译和合本中仍能略窥一二:

 

    他的首领——像找不着草场的鹿,

    在追赶的人前——无力行走。(一6

 

    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

    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三22

 

    旧约中像这样的哀歌体裁,出现不少,有些在诗篇。早期先知用的有阿摩司,他说他要为以色列作哀歌!

 

    以色列民跌倒——不得再起,

    躺在地上——无人搀扶。(五2

 

    以赛亚也有使用这种体裁;他讽刺巴比伦和撒但的堕落,就是用哀歌体:

    欺压人的何竟息灭——强暴的何竟止息,

    耶和华折断了恶人的杖——辖制人的圭。(十四4

 

    最后我们举第一和第三篇头三节作例,看哀歌之特色:

 

      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

        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

        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在成为进贡的。(一1

 

      他夜间痛哭——泪流满腮,

        在一切所亲爱的中间——没有一个安慰他的。

        他的朋友都以诡诈待他——成为他的仇敌。(一2

 

      犹大因遭遇苦难——又因多服劳苦,

        就迁到外邦,他住在列国中——寻不着安慰,

        追逼他的都在狭窄之地——将他追上。(一3

 

      我是因耶和华忿怒的杖——遭遇困苦的人。

        他引导我使我行在黑暗中——不行在光明里。

          他真是终日再三反手攻击我。

 

      他使我的皮肉枯干——他折断我的骨头。

        他筑叠攻击我——用苦楚和艰难围困我。

          他使我住在幽暗之处——像死了许久的人。

 

      他用篱笆围住我,使我不能出去——他使我的铜链沉重。

        我哀号求救——他使我的祷告不上达。

          他用凿过的石头挡住我的道——他使我的路弯曲。

 

                          

 

第一首

耶京自叹

第二首

神的愤怒

第三首

先知悲哀

第四首

神的愤怒

第五首

耶京之祷

先知哀怜

(111)

耶城哀怜

(1222)

愤怒形容

(112)

耶京倾覆

(1322)

受苦有望

(139)

为国为己请求

(4066)

解释与辩护

(111)

外邦旁观

(1222)

锡安受打

(118)

神能复兴

(1922)

 

    近代的读者或许奇怪为什么当一个人悲不自禁,发而为哀歌的,仍能兼顾字母之排列等外表的形式。其实就如上引唐佑之博士的话:它不单有助于记忆,和更适合敬拜时用,它也显出作者在极度悲哀之下,仍不失自我控制。作者不是让感情控制一切的浪漫主义者;他所写的,不是单为情绪之作,他是有思想,有主意的去写。为要把信息更有效地传出去,他就不能单为情绪发泄而写了。因此在这哀歌中,我们看见了悲痛、热情、诗才、默示,和美丽的最佳揉合,篇幅差不多完了,我们仍未提本书之属灵信息。本书传递的第一个信息,就是神与受管教者同哀同苦。耶利米书已充份表明这真理,他与自己同胞认同是那么彻底,以至神向他子民宣告刑罚时,先知内心是加倍的悲痛。我们确信,圣经中没有一个信息比这个更叫人感动的了——他与受管教的人同哀共苦:

    哀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第三章。它是处于全书之心脏地带,在位置和属灵上也是如此。本篇中提及「指望」,不下五次。苦难叫人忧闷(20节),但受苦者知道苦难的真义,因此他叫道:「我想起这些事,心里就有指望。」(21节)

    新的指望是在神那里,内文说的很清楚。作者重覆地指出「耶和华啊,你存到永远,你的宝座存到万代。」(五19)本书最后一个祷告,尤值得注意:「求你复新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五21)不错,锡安受的苦楚极其厉害,但他们却要像何烈山的荆棘一样,是焚烧不去的。每年每代,他们都可以唱哀歌三章二十二节「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他们一定不会断绝,却要被保守,直等到大卫的苗裔兴起,再临锡安设立他的国度、权柄,那时以色列家一切磨难的日子就都要过去了。

    还有最后一段的话,我们若是主的门徒,读这五篇哀歌时,就不能好像读某些与己无关的历史记录,或诗歌文学那样。它肯定地是与我们有关的,试把锡安、耶路撒冷,或犹大等名字,以泰山、北京,或中国代进去,看看自己对同胞的祭司职分和福音的负债者又如何,全本书的信息是否立刻活现了。我们当然不是更改神的话,乃是应用神的话,神为以色列国兴起耶利米,为什么不能为中国之福音命运兴起你?神是昨日、今日,直到永远都不变更的,昔日选民犯罪,神刑罚他们,但今日我国之政治体系成了福音的绝缘体,又焉知不是我民历年来拜偶像所引起?不错,神与人之关系,因着他儿子在十架上之救赎,已不再纯是审判官与罪犯之关系。他要用各种办法来使人与他复和。你会是他兴起的一个器皿吗?为什么怀疑呢?地上不会有大多人有这个权利和这个义务的。

 

编注    读圣经首重平衡,千万避免极端之态度。新派全然忽略圣经的灵意,而只当它是一编字汇堆砌的东西来分析,当然完全失去读圣经的意思,因为任何文章,文字只是一个媒介,信息是在文字背后的,何况是神启示的圣经。

    但读者也不要急下结论说:基要派之释经是完全了,不再需要进步了,还差一大截呢?我们读圣经与新派的常成另一极端,就是全不顾表达信息的文字,以为圣经是一本魔术书,文字本身全无重要性。这也是容易引起异端的。文字结构捉摸不定,又怎盼望了解信息内容而不出错?因此读者一定要虚心,多祷告默想,也要多找一两本圣经译本和好的释经书看,好的释经书是指信仰是纯正的,而其内容也是够份量的,这样,我们对圣经之了解才会有进步。

    有关圣经作者问题,近百年来似乎成了研究圣经者最重要的题目似的。其实我们留意了,是圣经作者使圣经成为全然无误呢,还是感动人写圣经的圣灵使圣经成为全然无误?早几十年,基要派释经者几乎认为希伯来书若不是保罗写的,希伯来书就没有地位似的。但近二十年出版的信仰纯正之释经书,愈来愈不敢肯定是保罗的,因为不论是字汇、神学思想、编排、结构等,全然与前面保罗书信的不同,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保罗写并不决定一书之正典地位(保罗写了好多信,留下圣经中的有十三封),决定正典地位的是圣灵。而这事实又是由教会历代的见证所印证,这才是重要。故不要偏激,不然我们就会强逼圣经说它不想说,或说没有说的话了。

 

试答下列各题

 

1)试列出耶利米为先知时代的犹大诸王名称,并试述犹大国将临之厄运。

2)试用自己的话,说出耶利米性格的三个特点,这些质素又怎样影响他的工作?

3)按你的意见,耶利米书那一段最能代表全书之精髓?

4)耶利米书可分成那四大段?试简述每段之大意。

5)试就耶利米书举出有关弥赛亚预言之四大要点。

6)耶利米书中最长是那一章,你能说出其内容吗?

7)试述三点说明耶利米书论巴比伦之预言是出于耶利米,而不是被掳后期某先知之作。

8)我们说耶利米是耶稣基督的一个表记,你能说明此点吗?

9)耶利米哀歌是用什么体裁写的?你能略加说明此体裁与一般希伯来诗之平行法之不同点吗?

10)耶利米哀歌之内容是说什么的,与耶利米书又有什么异同?

11)试述耶利米哀歌之分段,及各段之大意。

12)离合诗是不是耶利米专用之诗体?你能举例说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