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卷名

  希伯来文《耶利米哀歌》的第一个词是 'ekah,即英语的 how(“多么!”“何等!”之意)。希伯来圣经以该词作为卷名。《塔木德》说古代犹太人称该卷为 Qinoth(即“哀歌”),七十士译本译为 Threnoi。拉丁武加大译本采用了希腊文卷名并加上传统所认定的作者,成了“先知耶利米哀歌”。英文卷名即为“耶利米哀歌”。

 

二、作者

  犹太人和基督徒自古以来都认为《耶利米哀歌》的作者是先知耶利米。这一点最早的证据是在七十士译本哀歌的开头语中:“以色列亡国,耶路撒冷毁灭以后,耶利米坐着哭泣,为耶路撒冷作哀歌,说道……。”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这段文字在希伯来原文中就有,但可以表明至少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一部分犹太人的信念。以后的证词见诸于《塔木德》、《塔古姆》,以及在公元400年左右把圣经译成拉丁语的基督教希伯来文大学者哲罗姆的著作。

  现代的考证学者对耶利米的作者身份提出怀疑,他们的看法主要依据是在圣经中没有其他地方提到耶利米写哀歌,署有他名字的预言书编排在希伯来圣经的第二部分──先知书──之中,而哀歌则与它分开,排在第三部分──圣文集──之中。考证家们还指出哀歌的某些段落不符合耶利米其他作品所表现的风格(哀1:21;哀2:9;哀3:59-66;哀4:17,20)。

 

  但是上面的理由没有一个是结论性的。不论是保守的,还是持批评态度的学者,都相信《耶利米哀歌》写于耶利米的时代。此外在耶利米书和哀歌之间,存在着用语和题材方面显著的一致性,说明哀歌系耶利米所著。

 

  由于没有否认他为作者的明确证据,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犹太人古代的信念──耶利米是哀歌的作者(见《先知与君王》461-463页)。

 

三、历史背景

  《耶利米哀歌》的历史背景是犹大王国的最后日子,尤其是耶路撒冷的毁灭,以及在最后围城期间和之后耶路撒冷的一切罪恶。义王约西亚逝世以后,在约哈斯、约雅敬、约雅斤、西底家的统治下,犹大在政治、社会和宗教方面迅速败落下去。耶路撒冷在公元前588-586年最后的围城期间受了很大的苦楚。事实上,整个犹大民族因巴比伦接踵而来的征服和囚掳浪潮而遭到扫荡,只有当地最穷的人留下来,散居在几乎是空荡荡的城乡之中。怪不得《耶利米哀歌》的作者倾吐出痛苦和悲伤的情调。

 

四、主题

  在耶路撒冷陷落的一百多年以前,先知弥迦就已预言到它的毁灭,因为犹大的领袖们“以人血建立锡安,以罪孽建造耶路撒冷”(弥3:10)。耶利米恳劝犹大百姓悔改达40年之久;他设法扶持约西亚和他子孙们的手,在国内建立一个公正的政府,对外采取智慧和减实的政策。最主要的是,他警告犹大:如果她怙恶不悛,毁灭就一定会临到。《耶利米哀歌》是这些预言的高潮。这些预言见证上帝所宣布的惩罚一定会实现。不过这些信息也不是没有希望的。在凄凉的图景之中贯穿着一条希望的线索:主将施行赦免,解救祂百姓的痛苦。在最后一章的一个祈祷中,传出了这个希望之声,“耶和华啊,求称使我们向你回转,我们便得加转。求你复兴我们的日子,像古时一样。”(哀5:21

 

  《耶利米哀歌》的文学结构反映了它的主题。全书由五首诗组成,即我们圣经里的五章。前四首是典型的希伯来哀歌格律体,虽然格律体往往无法翻译,但在英译本中有时仍能表现出来,如:

 

  “犹大因遭遇苦难,

   又因多服劳苦就迁到外邦;

   他住在列国中,

   寻不着安息;

   追逼她的,

   都在狭窄之地。”(哀1:3

  第五首不是哀歌,而是祈祷词,用一般希伯来格律诗体写成,每一节的两部分均各有四个重音。

 

五、纲要

(一)一度骄傲的耶路撒冷的悲惨状况 哀1:1-22

  1、城内的惨境 哀1:1-11

  2、该城哀诉自己的状况 哀1:12-17

  3、该城的认罪和祈祷 哀1:18-22

 

(二)上帝对罪恶的耶路撒冷的惩罚 哀2:1-22

  1、战争、围攻和毁灭 哀2:1-13

  2、被虏和痛苦 哀2:14-22

 

(三)痛苦中的希望 哀3:1-66

  1、百姓因痛苦而绝望 哀3:1-20

  2、百姓转而对上帝存盼望 哀3:21-41

  3、进一步描述上帝的惩罚 哀3:42-54

  4、承认上帝恩慈的祈祷 哀3:55-63

  5、祈求上帝惩罚祂子民的仇敌 哀3:64-66

 

(四)因犯罪而临到犹大人民的惩罚 4:1-22

  1、即将临到百姓的灾难 哀4:1-12

  2、先知和祭司的罪恶 哀4:13-16

  3、犹大王国的灭亡 哀4:17-20

  4、预言降于以东的惩罚 哀4:21-22

 

(五)祈求重得上帝的悦纳 哀5:1-22

  1、耶路撒冷陷落后百姓的苦境 哀5:1-18

  2、承认只有上帝能恢复 哀5: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