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讲 |
心硬的子民 |
自古以來,有戰爭就有審判戰犯的行動。古代如此,今天的世代也一樣,沒有改變。當巴比倫軍隊攻入耶路撒冷城之後,繼續在清除城內尚存的游擊隊抵抗勢力之外,緊接著就是開始審戰犯,也同時組成臨時管理單位進行建立新秩序的工作。 在前一講我有提過關於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下令釋放先知耶利米,這段記事出現在第三十九章和第四十章中,這兩處的記載有些差異,我有提過其中的可能性,是先知耶利米確實和其他被擄的以色列同胞在一起,後來因為尼布甲尼撒王知道先知耶利米曾苦勸猶大王西底家和猶大的以色列同胞,不要去抵抗巴比倫,要向巴比倫的軍隊投降,這樣才能保存生命和維護耶路撒冷城,以及聖殿的安全。 釋放或是善待對戰勝有功的人員,包括敵方人員在內,只要是對於戰勝者有功,都會得到獎賞,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例子。如果我們翻開台灣歷史來看也是如此。一位很有名的歷史人物就是辜顯榮,他因為幫助日本軍進入台灣北部有功,戰後得到許多獎賞,其中包括了「保糧總局長」、「日本貴族院議員」、「鹽、樟腦專賣權」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辜顯榮得到這些特權的時候,年紀才僅三十一歲而已,這是日本政府在獎賞協助日軍進入台灣有功人員的方式。 先知耶利米可能被巴比倫帝國看成是有功於此次的戰役,因此,在戰爭結束時,將他從俘虜群中釋放出來,並且可以選擇他願意去的路向。我們知道他沒有選擇巴比倫帝國要讓他享受的途徑,而是選擇回到自己故鄉與那些最窮困、沒有任何技能可謀求生活的同胞生活在一起,這是在前一講我已經說過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的這第四十章經文內容: 第一至六節: 1尼布撒拉旦護衛長在拉瑪釋放我後,上主對我說話。我曾經被鍊子鎖住,跟所有的被擄到巴比倫去的耶路撒冷和猶大人民一起被帶到拉瑪。 2護衛長把我叫到一旁,對我說:「上主—你的上帝宣佈要毀滅這地方,3現在他已經照他所說的做了。這是因為你們得罪上主,不聽從他的命令。4現在我解開你手上的鍊子,讓你自由。如果你要跟我到巴比倫,可以一道去,我會好好照顧你。如果不願意,就不必去。整片土地都在你面前,你喜歡到甚麼地方,就到甚麼地方。」 5我還沒有回答,尼布撒拉旦又說:「你回到沙番的孫子,亞希甘的兒子基大利那裏去吧!巴比倫王已經指派他作猶大各城的省長。你可以留在他那裏,住在你同胞當中。假使你喜歡到別的地方,也可以隨你的意思去。」於是他送我禮物和旅途需要的糧食,然後放我走。6我到米斯巴去找基大利,跟留在本地的同胞住在一起。 拉瑪,這是距離耶路撒冷城北邊大約八公里的一個小鎮。這樣,我們看到先知耶利米和一群被俘虜的以色列同胞同時被擄到了這個地方才被釋放。就像我在前面所提過的,他可能是因為第二次被擄,因為第一次的釋放是在第三十九章已經記載過了。 另外也有一種可能,就是被俘虜的人都是有技術者或是高級知識份子,只剩下最貧窮或無一技之長的人在猶大繼續過苦役的生活,先知耶利米就在那群被擄的人群中。然後巴比倫的將軍尼布撒拉旦得到消息而釋放了先知耶利米,但他被釋放後不久,就又被隨後而來押解另一群俘虜的巴比倫軍隊給予逮捕,於是又再次被釋放,而這次釋放的條件是更禮遇。這是舊約學者布萊特(Bright, J)在他所寫的「耶利米書釋義」的書中提出的看法。 第二至至三節提到尼布撒拉旦也認為耶路撒冷城和聖殿的毀滅乃是上帝的作為,且是因為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得罪上帝,不聽從上帝的話的結果。這兩節話的內容其實都是先知耶利米對耶路撒冷人民和政府官員一再警告的話。現在會由巴比倫軍隊指揮的口說出來,有一個可能就是尼布撒拉旦從俘虜的口中經常聽到這些話,這些被擄的以色列人民很懊悔當初沒有聽從先知耶利米的勸告,現在果然一切都失去了,且是將被送到巴比倫去當奴隸,他們想起先知耶利米的話,也經常彼此之間互相傳述著。尼布撒拉旦聽到被俘虜的以色列人民說這些話,當他要解開先知耶利米的身上鎖鍊時,就用他聽到的這些話對先知耶利米說,有意表明:耶利米是一個可敬的先知,可惜他的人民不聽從他。 第四至五節清楚地提到尼布撒拉旦提供給先知耶利米一個很好的選擇:回到那些老弱殘存的同胞中,或是到巴比倫去,也可以到其它地方。無論如何,他都將受到特別的待遇。這是一個重要的選擇時刻,一般人都會選擇到比較好的環境中,一是沒有人願意受苦,除非是真正有理想的人,否則沒有人願意自己受苦,也不願意自己身邊的親人跟著受苦。二是在當時的時代,奴隸是沒有甚麼將來的,他們就像主人的財產一樣,隨時可以被變賣到各地去。換句話說:一個國家如果被敵方消滅了,這個國家將不可能再重新建立起來。所謂「復國」,這是近代才有的名詞,在古代的中東是沒有這樣的環境和條件的。這也是為甚麼先知耶利米一再呼籲猶大西底家王和猶大的以色列同胞,不要走向滅亡,要留著機會,如果他們肯悔改歸向上帝,就有可能因此得到上帝賜福而重新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國家,像大衛王朝一樣。因為他深深知道北國以色列滅亡後,他的同胞被亞述帝國俘虜去當奴隸,有許許多多的人被販賣到鄰近國家去。這也是後來當波斯帝國興起後,允許以色列人民回到故鄉巴勒斯坦重建家園時,北國以色列十個支派所剩下的人已經不多,反而是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因為許多菁英被集體俘虜到巴比倫去協助開發,在巴比倫定居下來,以後回歸故鄉重建家園時,南國猶大也因此代表了整個以色列十二個支派,不再是分裂的以色列,而是統一的雅各後裔。先知耶利米寫信給這些被擄到巴比倫去猶大的以色列人民,曾這樣寫著: 「你們要建造房屋,定居下來,要耕種,吃田裡的土產。你們要結婚,生兒育女;你們的兒女也要結婚,生兒育女,使你們在那地方繁殖起來,人口增多,不減少。你們要為那些我放逐你們去的城市謀福利,為它們的繁榮向我祈求;他們繁榮,你們才能繁榮。我—上主、萬軍的統帥、以色列的上帝警告你們:不要被你們當中那些先知,或自吹會占卜未來的人欺騙,也不要相信他們的夢。他們冒我的名欺騙你們;我並沒有差派他們。我—上主這樣宣佈了。」(耶利米書廿九:5—9) 這段經文很清楚地說出:這些被擄到巴比倫去的猶大以色列人民並不像北國以色列人民被分散、販賣。再者,他們因為都是菁英,在巴比倫服事俘虜他們的主人時,也容易被尊重、珍惜。因此,他們也享受著某部份的「福利」,例如可以有自己的房子、田地,也有自己的婚姻生活。這也就是後來當波斯帝國允許他們返鄉去重建家園時,起初想要回去的人並不多,因為已經有四、五十年時間過安定的生活,如果還要再搬遷回去,就需要再想一想,因為回去重建破舊的家園,那恐怕又是另一場生命的重擔。也從這裡可看到那些留在故鄉殘存的老弱貧困以色列人民,並沒有因為有了田地、葡萄園等可耕種,就改善了多少。因為他們原本就沒有甚麼技術、能力,加上田園幾乎年年不斷的戰事而荒廢,城市也幾乎都已經成為廢墟了,如果沒有經濟的支援,或是有才華的人協助,要使這些原本照顧自己生存已有困難的人來進行復耕、建造家園,那是何等的難啊! 但即使是這樣惡劣的條件和環境,先知耶利米還是決定留在本地,不去巴比倫或其它地區過安逸舒適的生活。他寧願與這些被看成沒有任何希望的人生活在一起。 第六節說先知耶利米決定去找基大利;他就是第五節所說的「亞希甘的兒子」,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指派作「猶大各城的省長」職務。要特別注意的是基大利並非大衛王朝的後裔。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用基大利,似乎也有意思要讓猶大的以色列人民知道:大衛王朝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由於耶路撒冷城已經成為廢墟,且城牆已經被拆,不適合居住,當然更不適合成為政府行政中心。基大利選擇在「米斯巴」城作為政府所在地;這城距離耶路撒冷北邊大約十二公里。在士師的時代,這地方曾經是個宗教聖地,也是軍事行動中心(參考士師記二十:1)耶利米就是來到這個地方與大家居住下來。 不錯,人看為沒有可能、沒有希望的時候,這時候就是上帝作為的開始。人如果覺得自己很行、有能力,也就是人距離上帝越來越遠的時候。這也就是所謂的驕傲,在驕傲者的心目中,不會看到上帝的奇妙作為,也體會不到上帝的愛和憐憫。因為驕傲使人忘了在他的頭上有上帝在,在狂傲者的心中是不會有上帝的。只有在自認卑賤的人心中,才會看到處處都充滿著上帝的愛。有上帝的愛,生命才會有意義、活力。先知耶利米到米斯巴,就是要讓這些看來都沒有甚麼希望的以色列殘存人民看到:上帝就在他們當中,與他們同在。他要讓這些人民重燃生命的新希望。 第七至十二節: 7有些猶大官員和沒有投降的部隊聽見巴比倫王指派基大利作猶大的總督,讓他管理沒有被擄到巴比倫去的那些最貧窮的人。8於是這些官員—包括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加利亞的兒子約哈難、單戶默的兒子西萊雅、尼陀法人以斐的兒子們,和瑪迦人耶撒尼亞—率領部屬到米斯巴見基大利。9基大利向他們保證說:「你們別怕向巴比倫人投降;你們只管留在這裏,服事巴比倫王,一切都會順利。10我要親自留在米斯巴;巴比倫人來的時候,我會作你們的代表。你們可收存酒、果子、橄欖油,留在你們所佔有的城鎮。」11這時,逃亡到摩押、亞捫、以東,和其他各地的以色列人聽說巴比倫王准許殘存的以色列人住在猶大,並委派基大利作他們的總督,12大家就都離開流亡的地方,回到猶大。他們到米斯巴見基大利,在那裏收存許多酒和果子。 第七節說猶大還有些沒有投降的部隊,這也就是我在前一講已經提過的,指的是那些所謂的「游擊隊」,對巴比倫帝國來說,就是所謂的「頑劣份子」。 第八節說他們一聽到基大利當猶大省長,原有政府的舊官員就紛紛來表態,表示要歸順他的領導。 第九至十節是基大利執政所採取的政策。他對巴比倫帝國的態度和先知耶利米是相同的,就是鼓勵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包括這些從事「游擊戰」的「愛國」份子在內,基大利都要他們順服巴比倫王的統治。這樣,不僅是這些從事游擊抗戰的人來歸順基大利,連那些早在耶路撒冷城毀滅之前已經逃亡到外國去避難的以色列人民,也紛紛回來要跟從基大利(十一節)。基大利治理的手法是溫和的,他並沒有要求這些來歸降的部隊繳械,只是勸勉他們要安定下來,順服巴比倫王就可以一切順利。我們不曉得基大利這種看法是否受到先知耶利米的影響,但我們知道他至少曉得怎樣在巴比倫王統治下帶領以色列人民經過那段苦難的日子。 第十、十二節讓我們看到基大利的態度是明智、開放的;他讓以色列人民擁有自己的田園,也可收藏自己的糧食。這也同時在表明巴比倫帝國統治之下,對猶大採取的態度算是不錯的,猶大並沒有被要求將所有的收入都歸入巴比倫,而是被允許擁有自己管理的方式,而這乃是與北國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消滅時不同的地方;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並沒有從外國引進大量移民來混合以色列民族,使得南國猶大可以繼續保存民族與信仰緊密成一體的主要因素。我們知道亞述帝國消滅北國以色列後,除了俘虜以色列人民當奴隸,有的將之販賣到外國去之外,更嚴厲、且殘酷的做法,就是從鄰近國家、民族引進大量的移民,亞述王這樣做的主要目的乃是要消滅這個民族。我們看列王紀的作者這樣說: 「亞述皇帝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人民到撒馬利亞各城市,代替被擄的以色列人。亞述人佔據了這些城市,住在那裡。」(列王紀下十七:24) 「移居撒馬利亞的人繼續造偶像,把偶像放在以色列人建造的神廟中。每一族各在居住的城裡造偶像。」(列王紀下十七:29) 看,短短的兩處經文,說出亞述帝國很有計畫的要消滅以色列民族的做法,不僅混合他們的民族,讓他們對自己的「以色列」民族失去認同感,另一個方法就是攪亂了他們對耶和華宗教信仰的忠心,讓他們擴大拜偶像的生活習慣,而這一點原本就是先知運動中一再譴責,說這是使他們失去對上帝忠實而導致國家趨向滅亡的主要因素。相對之下,我們也從這裡可以看到巴比倫王統治下的南國猶大,其實是幸運多了。他沒有把南國的以色列人民全部分散,也沒有從外國引進別族的人跟留在猶大的以色列人民通婚混合,因此,使得他們可以繼續保存著原有的耶和華宗教信仰,以及傳統生活習俗,這兩點對他們後來重建以色列民族都有相當深遠的影響。 其實,不僅是留在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如此,也因為被擄到巴比倫去的以色列菁英並沒有被分散、混合、販賣到外地,他們在巴比倫帝國有安定生活,就因此發展出非常重要且是影響到今天的宗教信仰,就是從耶路撒冷聖殿被拆毀後,為了要敬拜上帝,以及重新聽上帝的話語而發展出「會堂」的組織。因為有「會堂」,透過敬拜結合了這些被擄在巴比倫過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民,重新建立正確的耶和華宗教信仰,也因為「會堂」,他們認真學習聖經上帝的話語。這樣的影響不僅是他們在波斯帝國統治時代返鄉的動力,也是引導他們在主後一九四八年重新建立今天的以色列國之主要力量來源。 第十三至十六節: 13這事以後,約哈難和沒有投降的部隊的指揮官到米斯巴見基大利,14對他說:「你曉得亞捫王巴利斯打發以實瑪利來刺殺你嗎?」基大利不相信這話。15後來,約哈難私下跟基大利說:「請准我去把以實瑪利殺了,沒有人會知道是誰幹的。何必讓他殺你呢?如果你被殺,在你周圍的人將被驅散;殘存的猶大人都要滅亡。」 16但是基大利回答:「我不准你這樣做。你冤枉了以實瑪利!」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基大利乃是一個對自己同胞有相當信任心的領袖,他不猜忌,也不聽信別人在他面前所打的小報告。遺憾的是:因為信任自己的同胞,且因為相信採用溫和、明智的治理方式,卻沒有為他帶來安全,反而遭到謀殺,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這位被指稱想要殺死基大利的以實瑪利是誰呢?根據第四十一章一節說,這位以實瑪利就是「尼探雅的兒子」,而尼探雅乃是大衛的後裔(參考列王紀下廿五:25)。他可能是因為和另一批「基本教義派」的人一樣,認為基大利這樣順服巴比倫帝國,就是傀儡心態,是給以色列人民帶來羞辱。也有可能以實瑪利是因為沒有被任命為省長而覺得沒有面子,生出嫉妒的心,因為大衛的後裔在猶大國仍舊享有甚高的地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用基大利當省長,顯然對大衛家族來說,心裡的感受是相當不是滋味的。他們將整個國家弄成這樣的樣子,不但沒有反省,反而嫉妒別人取代了他們的尊榮,這樣的態度更是錯誤。而更不可思議的是:以實瑪利竟然是去和拜巴力神明的亞捫王串通,進行謀殺自己族人的領袖基大利,這正好說明大衛王朝該是結束的時刻了。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圖謀私利,只會帶來更多的災禍,不會有上帝的祝福。 我們看到有一群猶大「基本教義派」的份子,明明看到國家滅亡了,他們還是不死心,一直在想辦法圖謀抵抗巴比倫帝國。認真說來,巴比倫帝國對待猶大的以色列人民,比起主前七二一年的亞述帝國對待北國以色列人民確實是溫和多了。雖然尼布甲尼撒王是當著西底家王的面前,將他的兒子殺死,且殺死所有的隨從官員,然後又將西底家王的眼睛挖出來,用鐵鍊鎖住帶到巴比倫去。但整體來說,尼布甲尼撒王並沒有將所俘虜的以色列人民賣去他國當奴隸,也沒有引進外族人進入耶路撒冷城去居住,並強迫和以色列人民通婚等等,這些對猶大的以色列人民來說,應該說是極為幸運的事。依照先知的信息來說,若不是耶和華上帝這樣子憐憫他們,恐怕南國猶大的以色列人民也會像北國以色列人民一樣,遭到亡國滅族的後果。 歷史是一面鏡子,應該從別人所遇到的災難看到、並學習得到啟示,不必自己親身經驗到災難才會醒悟,那就往往傷害更大。北國以色列人民所承受的災難,應該成為南國以色列人民學習反省的教材,可惜,他們沒有看清楚這面鏡子,除了拒絕先知耶利米的話,在國家滅亡了之後,大衛後裔的以實瑪利等這群官員,還在想盡辦法要殺害基大利並垂涎省長的位置。表面上看來,他們好像是要維護大衛王朝的傳承,其實背後乃是對權力滋味的迷戀遠勝過對國家、人民利益的重視。這種私心,對整個民族的復興、國家重建工作並不會有任何幫助,只會帶來更多的紛爭和災害。聖經告訴我們:上帝不會祝福自私的人,特別是權力慾重的人,不會是上帝所喜愛的對象。就像耶穌基督所勸勉我們的: 「你們知道,世上那些被人認為是統治者的有權管轄人民,領袖也有權支配人民。但是,你們卻不是這樣。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參考馬可福音十:42—43)。 以奴僕服務別人的心,是贏得別人接近和信任的最好方式。相反的,爭權奪利,只會敗壞人的心和社會秩序,對自己沒有利益,對別人更不會有幫助。以色列雖然是一個國家,但卻是一個以信仰作基礎建造起來的國家,處事的態度,就是要從信仰的基礎開始,而不是從個人的利益著手。 同樣的,基督教會就是以信仰作基礎建造起來的團契,我們更需要注意,不要讓私心迷惑我們在信仰團契中應該有的「僕人」角色和認知。 再過一個月,咱教會要選舉長老和執事,這是為了咱教會的穩定和發展需要,依照規定每四年改選一次。我們必須學習的一件事是:這是在為咱教會的信仰作見證,而不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需要。因此,選舉的時候,我們必須用整個教會的需要來推選,這就必須用信仰來投票。信仰就是對上帝負責,不是因為某個人與我很好,就選他,不是這樣的態度,而拉票更不應該。我們必須有的態度是:選出福音事工的僕人,這就需要用祈禱的心來選舉。這樣我們的教會才能祈求上帝的賜福。 二、只有信任才能帶來社會的和諧和團結的力量。 尼布甲尼撒為甚麼會選派基大利來當省長,管理幾乎處處都是廢墟的猶大,而且留下來的人民都是老弱和最貧窮的同胞,這點我們不清楚。他既不是大衛的後裔,也沒有特殊的家族背景,但我們知道他有一顆寬闊的心胸,對人民沒有懷疑,只有信任。即使有人來向他告狀說大衛的後裔尼探雅的兒子以實瑪利要謀殺他,他不但不相信這樣的傳言,甚至還嚴厲禁止來向他告密的約哈難不可以為了要保護他而動手刺殺以實瑪利。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他對這些帶著軍隊和刀械來投靠他的人,也給予高度的信任感,不但沒有繳他們的兵械,還允許他們擁有財產(十節),並且願意成為人民和統治者之間溝通的橋樑,也就是願意替人民向政府說話,這樣的領導者才是人民所需要的。也因為基大利有這樣的胸懷,讓許多移民到外國去避難的以色列人民紛紛返國定居下來,也因為這些人返回家園,使得原本已經殘破不堪的國家,才能從廢墟中逐漸站起來。 信任,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在信仰團契中,大家學習彼此信任,就是在見證福音。我們都同是信耶穌基督是生命之主的人,如果沒有這種彼此信任的態度,就無法向未信的人見證福音的信息。我們若是能彼此信任,也可以讓我們的教會成為一間很有活力的信仰團契,一定會使更多人願意加入我們的行列。因為信仰本身就是在告訴他人:生命來自上帝的創造,上帝喜愛所有受造的人。這就是對生命的肯定和信任。 去過歐洲旅遊或是居住的人一定體會過,特別是在北歐的社會,最使人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生命意義的,就是被信任。我聽過這樣的故事: 有一位從台灣移民到奧地利的姊妹,開了一家餐館。有一天這位姊妹到維也納去辦事,要回去的時候,因為沒有注意到火車的等級,上了車且開了之後,才知道原來搭錯了車子。她居住的地方只能坐普通快車,但現在搭上的卻是國際線的快車,要到與匈牙利的邊界才會停。可是,當天下午她的餐館有人訂了宴客的酒席,如果她沒有回去,以後生意將會很難持續。她非常著急,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這時,剛好列車長來了,這位姊妹就告訴列車長,說家裡有一個才一歲二個月大的小女孩等她回去餵奶。而她因為沒有注意而搭錯了車子。列車長嚇一跳,問她家裡有這樣小的幼兒,怎麼可以沒有大人照顧,自己外出?她告訴列車長家裡還有一個年紀已經十三歲的大兒子,可是他不知道怎麼餵小妹妹。她一面說、一面哭泣著。車廂裡的旅客都聽到這位姊妹和列車長的對話,許多旅客站出來替這位姊妹說情,請列車長趕緊想辦法讓這位姊妹能趕回家去餵奶。 這位列車長對這位姊妹說,讓他去和列車駕駛討論看看要怎麼辦,並且安慰她,要她不要擔心。列車長就趕緊去前頭找駕駛。大約過了十分鐘,這位列車長以極快樂的臉色且帶著笑容來找這位姊妹,要她趕緊拿著手提物品。在下一個小小車站會停車讓她下去,同時有一部也是國際線的列車要回維也納去,將會停在那兒等她搭回去維也納。車廂的旅客聽了之後都鼓掌叫好,說列車長很好,也有很多人趕緊來安慰這位姊妹。就這樣,這部國際線快車就在幾分鐘之後在一個小站暫停,讓她下車,車站的人又趕緊帶她換上另一部已經為她臨時停在另一個月台等她上車的國際線列車回維也納去,好讓她趕緊換普通車回自己居住的小鎮去。 其實,她不是要回去餵奶,因為她的孩子都已經上高中和初中了。她是要回去做生意的。 這位姊妹說完後,自己紅著眼圈對我說:「牧師,我知道自己在撒謊,但別人卻是這樣地信任我、相信我,害我羞愧到極點。我沒有因為自己騙過了別人而高興,反而那次的經驗,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罪惡很深的人。那件事之後,我再也不敢再欺騙別人,我知道那是很羞辱別人尊嚴的一件事。」我聽了之後也很受感動。想到歐洲尤其是北歐的社會,之所以會有那樣的安寧、適合人居住的環境,就是因為大家彼此相互信任。也因為被信任,才會發覺生命的存在確實有價值。 三、聖經上帝的話,才是生存力量的倚靠中心。 當巴比倫軍隊的元帥尼布撒拉旦要解開先知耶利米的鎖鍊時,對他說:「上主—你的上帝宣佈要毀滅這地方,現在他已經照所說的做了。這是因為你們得罪上主,不聽從他的命令。」(二至三節)所謂「得罪上帝」和「不聽從上帝的話」,是同樣的意思,表明的是人已經不再把上帝的話當作一回事,行事作為離棄上帝的話所教訓的準則,而這就是先知運動中一再警告以色列人民的一句話,也是聖經一再教導我們要注意的。以色列人民就是因為忘記了上帝的話,沒有遵行上帝的教訓去做,結果整個民族都淪為巴比倫帝國統治下的奴隸,過著痛苦的生活。 詩篇的作者有一段詩歌描述著上帝的話就是我們生活的準則,如同法律一般導引著人走向正確的道路,無論在怎樣惡劣的環境,都不要離棄上帝的話。這段詩歌是這樣寫著: 「你的話是導引我的燈, 是我人生路上的光。 我要持守嚴肅的諾言, 遵行你公義的教訓。 上主啊,我受的痛苦非常沉重; 求你照你的應許賜我新生命。 上主啊,接納我感謝的禱告; 求你把你的命令教導我。 我的生命時刻在危險中; 但我沒有忘記你的法律。 邪惡的人設網羅要陷害我, 我仍然沒有違背你的命令。 你的誡命是我永久的產業, 是我心中的喜樂。 我決意遵行你的法律, 直到我生命的終結。」(詩篇一一九:105—112) 看,這是多麼美的詩歌。作者在這段詩歌內讓我們分享到:他祈求上帝讓他時刻記住,不論遇到怎樣的生命困境,都沒有離棄上帝的話和教訓。他知道上帝的話是生命的燈光,因此,直到生命的終結都將遵守上帝的話和教訓。 我們可以從以色列民族的歷史經驗學習到教訓,他們就是因為忘記了上帝的話,沒有遵行上帝的旨意,結果淪亡成為奴隸。等到他們被擄去巴比倫當奴隸了,才知道原來他們是背叛了上帝的教訓,離棄了上帝的話語。因此,趕緊發展出影響至今的「會堂」聚會,主要目的就是要教導人民代代學習認識上帝的話語。 我們不要等到這種淪亡的日子來臨時,才想到要趕緊學習上帝的話,而是平時就要學習、謹記,並且切實遵行,這樣才不會在生命遇到困境時,四處尋找上帝的話。平時若是沒有用心學習上帝的話,屆時要尋找,恐怕就會像先知阿摩司對他那時代的以色列同胞所說的,飢餓、口渴並不是因為沒有食物或水,而是因為聽不到上帝的話的緣故(參考阿摩司書八:11—12)。 從一九九八年三月我來到咱教會牧會,在這三年多來,我一再告訴大家要努力讀聖經,學習認識聖經上帝的話語。特別是在這個動亂不安,以及經濟相當不景氣的時代,上帝的話一定對我們有相當啟示的作用。這三年多來,我們已經完成讀新舊約聖經一遍,現在開始進入第二輪的每日讀聖經生活,查經班參加的人數雖然很多,但我還是期盼咱教會有更多的兄姊來參加。如果禮拜三早上你不能來,還有禮拜五晚上也開同樣的班,主要目的就是讓大家能在白天或晚上選擇一個時間來參加,一起來學習認識聖經的教訓。禮拜日上午九點也有成人主日學,也是在討論讀聖經的課程。再不然,從九月十九日開始,每個禮拜三早上七點或是晚上九點,我在「好消息頻道」(Good TV)的「空中主日學」節目中,講路加福音的信息,你即使忙到沒有時間參加查經班,也應該開開電視看一看這個節目,聽聽牧師我講路加福音的信息。其實,我最盼望的是:你會趕緊加入每日讀聖經的行列,和撥空來參加查經班,這兩樣功課是相輔相成的,我深信有一天,你會發現上帝的話確實在你的生命中成為一股穩定的力量,使你知道生命的方向,在遇到困境的時候不會有所懼怕。 (二○○一年九月九日講於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