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这是《诗篇》第五部分的第一首(见本册注释第626页),在文学上属诗歌艺术的颠峰之作。其结构独特,显然是为了启应吟唱。每一段均成对称。先描写灾难,再呼吁帮助,接着就是马上的答复,再呼吁感谢,并说明呼吁的理由。双重的副歌,稍经变动,具有明显的效果(见第6-9,13-16,19-22,28-32节)。本诗的前言(第1-3节)邀请赎民称颂上帝,然后诗人用四个段落表达四个观点。
第一段(第4-9节)讨论上帝看顾旷野的漂流者。第二段(第10-16节)指出上帝是被囚之人的解放者。第三段(第17-22节)称上帝为伟大的医治者。第四段(第23-32节)说上帝是大海的统治者。在这里,文学结构发生了变化。第33-42节叙述临到义人的福气和临到恶人的诅咒。诗歌最后呼吁智慧者思考上述事实,以便更好地理解上帝的慈爱。
1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因他本为善;他的慈爱永远长存!
你们要称谢耶和华。呼吁全人类同声感谢耶和华。这是人类回报上帝慈爱的最低本分。赞美是甚得上帝喜悦的。我们应当经常发出感恩的歌声。
善(tob)。善良是上帝的伟大品性之一。上帝不但自己善良,而且是一切善良的源泉。
慈爱(chesed)。“上帝的爱”(见诗36篇补充注释)。诗人显然意识到上帝的良善和慈爱不断地伴随着他(见诗23:6注释)。在人生的一切考验中,如果认识上帝伟大的胸怀,充满着对人类的慈爱和怜悯,就能得到很大的安慰。
2 愿耶和华的赎民说这话,就是他从敌人手中所救赎的,
人类因为犯罪而把自己卖给了仇敌。但上天为赎回他们,已支付了无限的代价(见《善恶之争》第416页)。全世界的赎民都有充分的理由说上帝本为善,祂的慈爱永远长存。我们应当经常述说基督为我们所做的事。随着我们的述说,我们对祂的爱就会加深(见《天路》298页)。
3 从各地,从东从西,从南从北,所招聚来的。
救赎的信息要传到地球上一切黑暗的角落。各国,各族,各方,各民都将有人带着感恩的心回应(见太24:14;启14:6-12)。
4 他们在旷野荒地漂流,寻不见可住的城邑,
原来指以色列子女。我们也是客旅,在世上没有永久的城邑。但是我们是在无限智慧的上帝引导之下。祂将率领我们行走正道,并最后带我们进入天城(见来11:10)。
5 又饥又渴,心里发昏。
生动地描写他们的困境。他们因为遭遇不幸而绝望了。赎民却不会这样。上帝希望祂的子民快乐。对于声称信靠祂的人来说,“灰心失望是有罪的,也是不合理的”(《先知与君王》第164页)。
6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搭救他们,
这句副歌贯穿于整首诗歌(第13,19,28节)。百姓在苦难中求告那能够帮助他们的上帝。他们在危险之中开始祈祷(见士3:9注释)。
7 又领他们行走直路,使他们往可居住的城邑。
直路。“正确的路”或“平坦的路”。正确的路是直的。犯罪的路是弯曲的。直路是通往我们永久之家的最佳捷径。
8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诗人在这里发出充满激情的呼吁,号召所有的人和他一起赞美救赎主。当我们回顾上帝把我们从罪的奴役中解救出来的时候,如果我们不一起赞美并感谢那为我们行了如此奇妙大事的上帝,我们就肯定是忘恩负义的人。
9 因他使心里渴慕的人得以知足,使心里饥饿的人得饱美物。
即使在旷野之中,以色列人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上帝从磐石中向他们供水,从天上为他们供粮。这位上帝依然活着。祂必满足一切饥渴慕义的人(太5:6),决不会让任何人空手回去。
10 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被困苦和铁链捆锁,
坐在黑暗中。见诗23:4注释。古时的监狱往往是黑暗的地牢。犯人的手脚都被铁链锁住。被告在阴冷黑暗的地牢里等待判决。这里描写每一个亚当的儿女在伟大的拯救者来打开牢门释放他以前的状况。救赎主的工作就是为被捆锁的人打开监狱的大门,宣布被俘的得解放(见赛61:1;路4:17,18)。
死荫。见诗23:4注释。
11 是因他们违背上帝的话语,藐视至高者的旨意。
他们不但悖逆,而且蔑视上帝的劝勉。当人或民族不遵从上帝的计划,不忠于祂的时候,就会陷入困境。
12 所以,他用劳苦治服他们的心;他们仆倒,无人扶助。
13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拯救他们。
在我们山穷水尽,祈求上帝帮助的时候,祂决不会不予理睬。以色列人也许会屡战屡败,被敌人所征服,但只要他们向上帝求助,祂就会兴起拯救者来解救他们(士3:7-9,12-15;4:1-4;6:1-14等)。
14 他从黑暗中和死荫里领他们出来,折断他们的绑索。
见诗23:4注释。
15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见第8,21节注释。
16 因为他打破了铜门,砍断了铁闩。
铜门。见出25:3注释。古代为了加固城门,往往在上面包了一层厚厚的铜或铁。这是抵挡敌人的一种措施。但是无论是铜门还是铁闩,都不能保证一座城市不落入上帝所拣选拯救祂子民的仆人手中(见赛45:2)。
17 愚妄人因自己的过犯和自己的罪孽便受苦楚。
因自己的过犯。直译是“因他们犯罪的方式”,即坚持罪恶的行径。
受苦楚。罪给放纵它的人带来痛苦。它也许会有瞬间的虚假快乐,但最终却导致苦楚。
18 他们心里厌恶各样的食物,就临近死门。
参伯33:20-22。愚妄人(第17节)失去了食欲,走近了坟墓冷酷的大门。
19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拯救他们。
大医师听见最微弱的呼声,立即过来拯救。
20 他发命医治他们,救他们脱离死亡。
上帝用自己的道,创造了诸天和众天军(见诗33:6注释)。祂的道是饥渴心灵的吗哪,和属灵力量的源头(见耶15:16;太4:4)。这道在基督身上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示。祂是永生之道,曾成为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1:14)。
21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见第8节注释。人为什么不赞美这样一位医治者,赐生命者和上帝呢?上帝为人做了这么大的事情,人居然会忘恩负义,这真是不可理喻。当主行走在巴勒斯坦的平原上,到处医治各种疾病的时候,经常遇到忘恩负义的事。祂问:“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么,那九个在那里呢?”只有一个大麻疯病人回来感恩,而且他还是一个撒玛利亚人(路17:15-18)。
22 愿他们以感谢为祭献给他,欢呼述说他的作为!
感谢(todah)。“感恩的歌”。如果感恩再加上放弃罪恶,就代表一种忏悔。献祭应与真诚的献身相结合,以便蒙上帝所悦纳(见赛1:11;耶6:19,20)。
23 在海上坐船,在大水中经理事务的,
诗人在23-30节中描写了大海的风暴。狂风突然发作,小船在波浪中上下颠簸。水手惊恐万状,害怕丧命。
24 他们看见耶和华的作为,并他在深水中的奇事。
水手有极好的机会研究上帝的大能和威严。统治大海并对狂澜下令的主将引导我们安全地抵达彼岸。
25 因他一吩咐,狂风就起来,海中的波浪也扬起。
上帝是创造主。一切自然现象和定律都服从祂的命令。但大自然的所有灾难都不是祂造成的(见《善恶之争》第589,590页)。
26 他们上到天空,下到海底;他们的心因患难便消化。
水手们惊恐万状,担心死亡即将临到。到达彼岸的希望全没了。
27 他们摇摇幌幌,东倒西歪,好象醉酒的人;他们的智慧无法可施。
他们航海的技术不起作用。他们唯一的盼望就是求告海浪的主宰。
28 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领出他们来。
上帝从海洋的咆哮声中听见了水手向祂的呼求。风暴突然平静了,就像其突然发生一样。
29 他使狂风止息,波浪就平静。
上帝控制着整个自然界。祂既能使风平浪静,也能对在人生风浪中颠簸的水手说平安的话。上帝的儿女能够在生活的狂澜中听见祂温柔的声音:“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你们心里不要忧愁”(约14:27)。
30 风息浪静,他们便欢喜;他就引他们到所愿去的海口。
在驾驶舱里有一位船长。他将引导我们平安地驶入天国的港口,就是我们快乐的避风港。“踏上彼岸,就是天国之岸,紧握那伸出来的手,就是上帝之手吧!”
31 但愿人因耶和华的慈爱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称赞他。
第四次劝人赞美上帝(见第8,15,21节注释)。
32 愿他们在民的会中尊崇他,在长老的位上赞美他!
在教会里应该经常听到赞美上帝的声音。
诗歌的风格在这里发生了变化。前四个段的副歌,从此不再出现。诗人把上帝如何对待义人和恶人进行了对照。
33 他使江河变为旷野,叫水泉变为干渴之地,
由于居民的罪恶,肥沃富饶的土地变成荒凉不毛之地。
34 使肥地变为碱地;这都因其间居民的罪恶。
碱地(melechah)。“盐硷地”。如果仇敌要使一块土地荒芜,他就会在上面洒盐(见士9:45;参创19:24-28)。
35 他使旷野变为水潭,叫旱地变为水泉。
36 他使饥饿的人住在那里,好建造可住的城邑,
上帝绝不会贫乏。信靠祂之人的需要定会得到满足。
37 又种田地,栽葡萄园,得享所出的土产。
上帝与耕耘土地的人同工。
38 他又赐福给他们,叫他们生养众多,也不叫他们的牲畜减少。
39 他们又因暴虐、患难、愁苦,就减少且卑下。
如果人没有认识到是上帝使他们兴旺,就会因物质的成功而骄傲。上帝使他们贫困,是为了拯救他们。
40 他使君王蒙羞被辱,使他们在荒废无路之地漂流。
世界上强人命运的变化,帮助我们认识到“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要将国赐与谁就赐与谁(但4:17)。
41 他却将穷乏人安置在高处,脱离苦难,使他的家属多如羊群。
把君王的经历(第40节)和穷乏卑微人的升高进行对比。在上帝的祝福下,卑微的人反而兴旺了。
42 正直人看见就欢喜;罪孽之辈必塞口无言。
上帝引导带领的许多证据,引起了义人注意。他们的眼光因着信而清晰了。恶人却处在迷茫和困惑之中。
43 凡有智慧的,必在这些事上留心,也必思想耶和华的慈爱。
凡有智慧的。愚昧人往往只看眼前的事,“心里说,没有上帝”(诗14:1)。但智慧人从本诗所生动展示的上帝对待义人和恶人的区别中,看到上帝之爱的启示。但这样的智慧不是从地上来的,而是从天上降临寻求它的人身上(见雅1:5)。
必思想。他们首先会痛苦地意识到人类的软弱和不堪,然后开始理解上帝的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