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百零三1】「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凡在我里面的,也要称颂他的圣名!」
诗人唤醒自己,甩掉冷漠或忧郁,这也不是惟一的一次(如:一百零八l,四十二5,七十七6以下、11以下),他要借着思想与记忆,来点燃自己的情绪。──《丁道尔圣经注释》
【务要常常记恩(诗一百零三1~5)】清初有一位状元罗聘,写诗说:「闻道者多行道少,受恩容易报恩难。」英国已故首相丘吉尔,曾讲述一个故事说,在英国不来茅斯港,有一个小孩子失足掉下海里。一个水手立刻跳下水救他出来,使他免至灭顶淹死。过了数天,小孩的母亲,揣着儿子在街上行走遇见水手。她已经记忆不起这水手了。小孩提醒了她,她向水手询问说:「你是那水手么?」水手说:「是。」她就板起面孔问那水手说:「这小孩子那天所戴的帽子,你抛到那里去了!」这妇人非但没有感恩,而且还要迁怒于施恩的人。——林政杰《诗篇的讲章》
【诗一百零三2】「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不可忘记他的一切恩惠!」
我们的记性顶容易忘记神在我们身上的一切恩惠。当我们需要时,或许在患难中,我们对神恳切求恩,甚至许愿,一朝事过境迁,平安的时刻来到,我们对神的恩典便淡然忘却。
我们不可作一个忘恩的基督徒,乃要细算神在我们身上所成就的大恩,好激发我们爱神的心。── 吴恩溥《没药汁》
恩惠是名词,与十三6那热情的话相呼应:「因祂用厚恩待我」。忘记这类事的原因,可能比心不在焉更深、更诡谲,历代志下对希西家王的评论,说明了这一点:他「却没有照他所蒙的恩,报答耶和华,因他心里骄傲」(代下三十二25)。申命记八12~14也指出类似的问题。──《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三2报恩的象与狮】「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不可忘记祂的一切恩惠。」
在印度有一人去探望朋友,朋友家豢养许多的象,其中一只象腿上受了伤,不能走路,这人颇有兽医的常识,便替那象医好伤。几年后,这人去看马戏,当象群出场表演时,内中有一只跑到这人面前,用鼻子把他从三等座搬到头等座去,它原来就是数年前被他医好的那象。
古代罗马判死刑时,有的是把人投入狮子洞里。有个仆人因得罪主人,只好往远处逃亡在一山洞里,突然跳出一只雄狮,他吓得一身冷汗,呆若木鸡。狮子慢慢走到他面前,向他举起一只脚爪,似有所请求,定晴一看,原来它的脚上有根大刺,他只好壮胆小心替它拔去,狮子欢跃离去。可是不久这仆人不幸被主人抓去,被投进狮子洞,洞里新近抓来的狮子很凶,一见有人就扑过去,但嗅过他之后,却向他搐头摆尾,表示亲善,原来它就是被他拔刺的狮子。
神既然赦免我们的一切罪孽,也医治我们的一切疾病,我们当怎样报答神呢?──《为甚么要用比喻》
【诗一百零三2~5】第二节告诉我们「不可忘记祂的一切恩惠」,就在接下来的三节经文中告诉我们其中的五样:(一)「祂赦免你的一切罪孽」;(二)祂「医治你的一切疾病」;(三)「祂救赎你的命脱离死亡」;(四)祂「以仁爱和慈悲为你冠冕」;(五)「祂用美物,使你所愿的得以知足」。── 慕迪《有福的盼望》
【诗一百零三3】「他赦免你的一切罪孽,医治你的一切疾病。」
疾病有两个配偶︰一个是死亡,一个是罪。犯罪的结果是死,因着要死,所以有病。我们在这里看见疾病和罪是一对︰因我的灵魂有罪,所以我的身体有病。主对付我灵魂的罪,把我灵魂的罪赦免了,所以身体的疾病也得了医治。身体上的难处,一面是罪在里面,一面是病在外面。今天主把这两个都替我们除去了。── 佚名
这两句话虽然很像,但神对罪孽与疾病的处理却有所不同,在大卫为他与拔示巴犯的罪悔改一事上,便可看出这点。赦免立刻可得;但医治却遭拒绝,尽管他曾七天禁食祷告(撒下十二13~23)。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与神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而罪会破坏这关系,但苦难却会使它更深厚(来五8,十二11)。不过,我们仍「等候……我们的身体得赎」(罗八23),甚至现在已经多次先尝其滋味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三4】「他救赎你的命脱离死亡,以仁爱和慈悲为你的冠冕。」
从一方面而言,从深坑(和合:死亡)中得救,可能只是指蒙拯救,不至于未到期便死。但更大的问题为人从死亡中得赎,「叫他长远活着」的事,诗篇对这方面有很严肃的探讨(见,如:四十九7~9、13~15),由此观之,我们很可能应当将第4a节作最强的解释,即指复活得永生。另一篇大卫的诗,十六9~11,对这盼望说得更加明确。──《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三5】「他用美物使你所愿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鹰返老还童。」
在你活着的时候(和合:使你所愿的)是将一个费解的字略作修改。大多数现代译本用这个方式解决;但NEB保留希伯来文不修改,译为「在生命的全盛时期」,借用一阿拉伯字根,与破晓有关。这两种解法都不甚稳妥。
第二行并不意味老鹰具自我更新的能力(RSV的标点带有此看法,而有些古注释书也如此认为);惟独神能更新我们,可以「如鹰一般年轻健壮」(PBV);以赛亚书四十30、31就是用这幅图画,来形容欢欣、不倦的能力。韦瑟的评注甚佳:「诗人发现,他的生命仍然有美好发挥的机会,就如日正当中的年轻时日一样。」请参看九十二14的注释,那里以不同的词汇提到「年老的……果子」,注重较安静的一面。──《丁道尔圣经注释》
【一三三、如鹰返老还童有何意义? ( 诗一百零三 5)】
答:鹰Eagle是一种食肉之鸟,钩啄利爪,疾飞而力强,性极威猛。在圣经中以鹰之有力快速,来作象征之比喻,屡见不鲜。如先知以赛亚说,「那等候耶和华的,必从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赛四十31)。大卫为扫罗及約拿单作哀歌时,曾经叙述鹰之飞力伟大(撒下一 23)。神在西乃山诏示以色列人,带领他们出埃及时,如鹰将他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回(出十九4)。此等皆足以形容鹰之翅膀有力,能以迅速高飞之意,大卫说,「祂用美物,使你所用的得以知足,以致你如鹰返老还童」。这里是他在诗中描写颂赞神对待人的恩惠慈爱时,表示神给人的丰富美好。而取用于鹰能活长寿之意,因鹰能按期更换羽毛,不易衰老之故。据自然学家告诉我们说,鹰每年都会换脱大部分的羽毛,而在接近百岁时,将会脱掉全身的羽毛,长出新生的毛来。这样就变成很年青的样子,如似返老还童了。——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诗一百零三6】「耶和华施行公义,为一切受屈的人伸冤。」
【诗一百零三6、7】「公义」(如:17节)的翻译更好,也是此字最根本的意思,RSV所译辨屈(和合:公义),显得太造作。神为我们做的,不只是辨屈而已;祂所要修直的,不仅是过去的记录(这字本身有此含义),更是所有的处境,与相关的每一个人。这件事的深广程度,从第7节可以开始看出,因为神的法则与作为,不但藉出埃及的神迹彰显出来,也藉旷野的日子及西乃山的经历,不断让以色列人刻骨铭心:祂「是要苦炼你,试验你……使你知道……」(申八2、3)。神不只是提供信息而已,祂在训练儿子。──《丁道尔圣经注释》
【为众人向神感谢(诗一百零三6~18)】在美国有一游泳教练,于每次游泳前,都习惯先用脚在池水中划一下。人曾问他此动作有何用意?于是他见证说:当他年轻读大学时,有一晚三更半夜因睡不着,在蒙蒙的夜光中走向游泳池,想游泳冲凉。当他爬上跳板,伸开双手,准备往下跳的那一瞬间,月光忽然清晰地从背后映照身影,投射在水池中形成一个十字架,凝在池中不动。于是他奇怪为何没有波动,急忙走下一看,才惊奇原来池水已被放干。若不是这个十字架影子映在面前,他一跳下水,必然粉身碎骨。因此十字架的大爱拯救了他。——林政杰《诗篇的讲章》
【感恩节的称颂(诗一百零三6~18)】世上最不好的事,是忘恩负义。犹大成为千古的罪人,是因为他狠心出卖自己的恩主基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作此诗,以未报亲恩为憾,历世传为佳句。白居易说:「乌乌私情,得尽欢于长养。犬马微力,誓效死以酬恩。」人对人,动物对动物,尚且有酬恩,何况基督徒呢?
美国的感恩节于一六二一年,最初有收割感恩父神的恩典。林肯总统于一八六四年通令,规定十一月最后一个礼拜四为感恩节;主要目的在于感谢天父赐一年的收获。到了今天,几乎已经成为一个国际节期了。
古时有一段记载,中山国王大宴群臣,羊肉羹分布道司马子期,他于是含恨逃到楚国。其后兴兵攻打中山王,中山王大败,正在危急之时,忽然来了两个勇士,非常勇猛,冒死救王。后来中山国王召见这两个人,说道:「我好像不认识你们,为什么你们冒死救我呢?」二人回答说:「不久以前,我们的老父亲在树林中饥饿疲乏,又生病,当时王上你打猎经过,下马帮助他,给他饮食,送他回去。我们的父亲后来临终吩咐,若中山国王大难,你二人必须努力救他,所以今天我们有机会报答王上了。」
这个故事很帮助人,知恩报恩,原是人的美德。由此,信徒知道如何感谢父神,更是心灵高尚的进境。——林政杰《诗篇的讲章》
【诗一百零三7】「他使摩西知道他的法则,叫以色列人晓得他的作为。」
【诗一百零三8】「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
这一节经文几乎是逐字引用出埃及记三十四6,那时神在山上从摩西面前经过,向他描述祂是怎样的一位神。因此这里的背景包括以色列人拜金牛,及后来被判的缓刑──这是人类反复无常、及神大施怜悯的典型例子,也是以下几节的经纬。──《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三9】「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
【诗一百零三9、10】此处用词非常人性化,将神的宽大与人的猛烈怒气作成强烈的对比。人喜欢辩论不停(责备所译的字,常用于争辩中,尤其是为法律问题),又爱火上加油。神虽被人大大得罪,却不仅节制怒气,也节制审判(10节)──其实祂自己必须付上极大的代价,到新约这件事才启示出来。──《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三10】「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
【诗一百零三10,13爱山及木】“祂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诗一百零三﹕10)
有一位植物学家﹐自述他是怎样对植物学发生兴趣的。原来他在儿童时期﹐非常顽皮﹐屡戒不悛。有一次他故意把客厅里的东西都弄坏了﹐他母亲大怒﹐要求他父亲重重地打他一顿﹐他父亲领他到深山去﹐就和他搜集各种树枝作鞭﹐每找到一根鞭条﹐父亲就脱下衣服﹐用鞭打自己说﹕“我先试试那条鞭子好些。”起初﹐他以为父亲鞭看好玩的﹐谁知后来竟打得自己皮破血流﹐他才跪在父亲面前讨饶﹐痛哭悔改。他父亲说﹕“既是这样﹐我也不打你了。”以后他看到这深山是他改过自新的圣地﹐因此对山上的植物也感到兴趣﹐而成为大植物学家。
诗人说﹕“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痘的人。”(诗一百零三﹕13)── 佚名《喻道故事续集》
【诗一百零三11】「天离地何等的高,他的慈爱向敬畏他的人也是何等的大;」
【诗一百零三11~14】无法测量距离,或可比拟无法衡量的爱和怜悯(参,弗三18、19;赛五十五6~9);而家人的关系又是另一种表达方式。头一个比方将我们带入「宽阔之地」,可自由漫步;第二个比方则把我们带回家。从家人关系来看,怜悯一字有疼爱和同情的意思在内;这是个很温暖、很富感情的字,也是真父母的特色,如:以赛亚书四十九15所言(那里是论无情的母亲)。第14节补充道,这位父亲不仅关怀我们,也知道我们。参 NEB:「因为祂知道我们是如何受造的」──此处祂\cs8是强调语。祂了解我们,甚至超过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三12】「东离西有多远,他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
【诗一百零三13】「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
【诗一百零三14】「因为他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
【诗一百零三15】「至于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样,他发旺如野地的花,」
【诗一百零三15、16】野地的花草荣华甚短,常为诗人爱用,有时借作比较,有时借作对比;三十七2、20,九十5以下,是斥责我们对世事的害怕与愚妄;以赛亚书四十6~8,是绝对肯定神的话,让我们松一口气:本段则是肯定祂立约之爱。主耶稣借这大自然的比方又提到另一件事,祂辩道,神连脆弱的野花都眷顾,更何况对我们,必加倍关爱。──《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三16】「经风一吹,便归无有;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他。」
【诗一百零三17】「但耶和华的慈爱归于敬畏他的人,从亘古到永远;他的公义也归于子子孙孙,」
【诗一百零三17、18】从亘古到永远(17节)与第九十篇又相连──无论作者是否出于有心或无意,这个词组在那里是讲永活的生灵(九十2),而在这里则讲永存的恩惠。这里的意思也许不过指「代代无尽」(参其平行语:「子子孙孙」),不过新约应许的种子即在这里:我们乃是在创世之前在基督里蒙拣选,要与祂一同永远作王。──《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三18】「就是那些遵守他的约,纪念他的训词而遵行的人。」
【诗一百零三19】「耶和华在天上立定宝座,他的权柄统管万有。」
【诗一百零三19~22】大卫在年幼时已经认识万军之耶和华是「带领以色列军队的神」(撒上十七45),并靠这信心得胜。现在他的眼目望向天上的众军。他又提醒我们,神所统领的乃是宇宙万有;他在第19节的万有前加上定冠词,正如他在历代志上二十九12的祷告,以致其意思即等于我们说「宇宙」。
不过最后一节又回到第一节个人的口气。他的颂歌不是独唱,因为所有受造物都在一同歌唱──或将来要与他齐唱;但他的声音也有其一份贡献,有其特殊的「恩惠」(2节以下)要歌颂,神也会专心倾听(参诗五3);其实,每个颂声也都与他的歌声一样!──《丁道尔圣经注释》
【诗一百零三20】「听从他命令、成全他旨意、有大能的天使,都要称颂耶和华。」
【诗一百零三21】「你们作他的诸军,作他的仆役,行他所喜悦的,都要称颂耶和华。」
【诗一百零三22】「你们一切被他造的,在他所治理的各处,都要称颂耶和华。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
【诗一百零三篇中的恩惠】我们可以从这一首诗体会到「恩惠」的一些含意:(一)它的性质是「慈爱」的(4节);(二)它的数量是「丰盛」的(8节);(三)它的规模是「高」「大」的(11节);(四)它的长度是「从亘古到永远」(17节)。── 慕迪《有福的盼望》
【祂的爱何等大(一百零三1~22)】
一、个人的赞美(一百零三1~5)
二、刚愎的家人,温柔的天父(一百零三6~14)
三、生命衰残,神爱永恒(一百零三15~18)
四、受造万物皆当赞美(一百零三19~22)
──《丁道尔圣经注释》
【永不休止的歌颂(一百零三1~22)】
一、祂满足我一切需要(一百零三1~5)
二、祂本性喜爱施恩(一百零三6~13)
三、祂的存在与计划是永恒的(一百零三14~18)
四、祂是永恒宇宙的君王(一百零三19~22)
──《新旧约辅读》
【慈父(一百零三1~22)】
一、提醒自己称颂耶和华(一百零三1~5)
二、提醒敬畏神的人要称颂耶和华的慈爱(一百零三6~18)
三、提醒天使天军都要称颂耶和华(一百零三19~22)
── 包忠杰《诗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