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朋友与约伯的辩论
伯3至37章是描写约伯的三个朋友来安慰他,这是一段以诗体写成的对话或辩论,引到最高潮就是神的宣告,记载于伯38至41章。整卷书的最后一章-第42章,是描写约伯被平反了,他由苦境转回,并且在家庭、财富各方面,都得到加倍的赐福。约伯三个朋友的辩词各按次序,先后发言。他们讨论的中心就是约伯为什么受苦?我们要欣赏这篇古典诗剧的精华,就要特别留意下面两点:
一. 整个辩论的特殊意义;二. 约伯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慢慢领悟的发展。
一. 以利法的发言
1. 第一回合的辩论-伯4、5两章的重点可以归纳成4部分:
A. 他承认约伯以前的敬虔。
B. 人受苦是因为犯罪而被神惩罚。
C. 他说如果自己受苦,他会仰望神。
D. 神所惩治的人是有福的,不可轻看全能者的管教。
2. 第二回合的辩论并没有新意,但是言辞比第一回合严厉得多了。可分成两部分:
A. 以利法斥责约伯自以为义,为自己的罪而辩护(15:2-16)。
B. 重申第一回合辩论的论点,人的不幸都是自己招来的(15:17-35)。
3. 以利法的第三篇辩论在伯22章:
A. 人的完全公义并不能使神得到利益(1-4)。
B. 数落约伯的种种罪状(5-9)。
C. 一开始用“因此”两个字,就很有权威的宣判了约伯犯罪的结果(10-20)。
D. 最后劝约伯悔改(21-30)。
以利法根据什么作为他判断约伯的基础?我们可以从数处经文看到-4:8,5:3、27,15:17。以利法的根据是他对人生经验的观察,另一方面是特别的属灵启示(4:12-16)。以利法是一位长者,从他的言论中看出他非常有经验,阅历很深,这成为他判断事物的依据。在他的辩论中,也以这种心态去面对约伯的问题。他个人的人生经历虽很真实,但也很主观,以一概全,用自己主观的经历或所观察的片面事实,去解释其他基督徒所遭遇的苦难或困难,就容易会产生偏差。
二. 比勒达的辩论
1. 比勒达和约伯的第一回合辩论记载于伯8至10章:
A. 认为约伯儿女的死亡,是表示神在刑罚约伯所犯的罪(8:2-7)。
B. 指出我们对很多事一无所知(8:8-19)。
C. 假如约伯是清洁正直的,“神必不丢弃完全人”(8:20-22)。
2. 比勒达与约伯的第二回合辩论记载于伯18至19章:
A.为约伯不听劝告而发怒(18:1-4)。
B.借传统的道德格言来责备约伯的不义(18:5-21)。
3. 第三回合的辩论由伯25至31章:
人与圣洁威严的神有天壤之别,无法相比。比勒达是一个高举传统的人,他对约伯所遭遇苦难的解释全建基于祖先传统以来的教导 (8:8-10)。在他的言论中,喜欢引用古人的教训、例子,作为说理的基础,因为太依靠祖先传统的教训,所以他对神的认识十分死板,认为神不能刑罚义人,以这样的观点来推论约伯一定是犯罪才受苦。他理论的中心可以用8:20这句话来表达。所以比勒达一开始就认定约伯犯罪,严厉指责他的罪;要他赶快谦卑地认罪悔改。
三. 琐法的发言
琐法一开始对约伯就言辞凌厉,毫不客气,跟前面两位朋友很不一样。以利法对约伯的规劝和责备一次比一次严厉,但仍然站在“神所惩治的人是有福的,不可轻看神的管教。”这种积极鼓励的角度来劝解约伯。比勒达也认为苦难是罪的刑罚,也只以约伯的儿女为例,并没有直接指责约伯。琐法却完全没有考虑约伯的反应,只一味要约伯闭口,不容许他分辩。
1. 我们分3部分看伯11章:
A. 琐法认为约伯现在承受的苦,比他犯罪该得的还轻(1-6)。
B. 神的智慧难测,高于人的智慧,所以约伯想要明白神,简直是痴人说梦(7-12)。
C. 琐法认定约伯犯了罪,以致他受苦,不能挽回,也无法获得赦免,只有重新做人,远离罪恶,学习敬虔,才会蒙福(13-20)。
2. 第二回合的辩论从伯20至21章:
琐法最后一次发言,他说神是行公义的,恶人从神所得的分是报应。
琐法是一位教条主义者,他一开始就认定约伯有罪,单凭个人对约伯情况的假设,就毫不客气地定约伯的罪,而且言辞苛刻严厉。
求神借着约伯这三位朋友来光照我们,我们是否也跟他们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能将心比心去了解正在受苦的弟兄姊妹,只是一味的指责,以致我们的安慰变成定罪。求主怜悯,赐下智慧,使我们有明辨的能力,在说话时也能以合宜的态度去安慰和造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