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华尖锐地质问撒但:「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一8,二3)这个问题触发了约伯记四十二章有关苦难、埋怨、辩论,及回应的经文。约伯心灵受创伤、良知受劳役,但却看见伟大的异象,这些记载在约伯记中的人类经历,鲜有其他文学作品能及得上。再没有人好像约伯记的作者一般,能见证乌斯地的灾难,又能聆听耶和华院内的对话,并经历了约伯与朋友的论战,且震慑于旋风中的微声。读者对神的主权和自由、人类的苦难、坚贞和高傲等问题的观感,可能因约伯记已永远地改变了:正因为如此,约伯记能带来祝福,也能带来危险。
名称及正典位置
奥伯莱认为约占这名称(希伯来文-iyyob)的意思是:「(我的)父亲在何处?」这解释是根据亚玛拿书简(约一三五○年)及埃及的咒诅经(约二○○○年),两者都以这个字应用到巴勒斯坦及邻境的部族领袖。这些经文说明,约伯记可能是基于一个真实的受苦故事而编撰,后来由一个诗人以诗体写成现有的约伯记。然而,这个故事的价值可以独立存在,尽管我们不能确定故事的历史性,但其价值仍不受影响。
对约伯这名称的另外两个解释,可能性似较低,两者都是企图肯定名称的象征意义,希望能与本书主旨拉上关系:(1)字根‘yb(作为敌人),可作主动语解(与耶和华作对),或被动语解(那耶和华视他为敌人的一位):或(2)与阿拉伯文-Wb相似,解作「悔改的人」。
学者从未怀疑过约伯记的正典地位,但却经常辩论它在正典中的编排位置。希伯来传统把诗篇、约伯记及箴言连在一起,诗篇必在首卷,而后两者的次序则没有一致编排。七十士译本的次序更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一抄本把约伯记放在旧约的最后(在传道书之后)。基本上,英文圣经是根据拉丁译本的次序一一约伯记、诗篇、箴言。由于本书有族长的背景,而且有人相信作者是摩西,所以叙利亚文圣经把约伯记放在五经与约书亚记之间。因为我们不能确定此书的年期和文体,所以便产生了如此不同的编排位置。
背景
年期。无论是古代的拉比,抑或是现代的学者,对约伯记的写作年期都没有一致见解。此书的散文引言(一1至二13)及结语(四十二7—17),标志着它是古代作品:(1)没有提及祭司、圣所(约伯自己献祭:一5):(2)他的财物好像亚伯拉罕和雅各一样,以牛羊、骆驼、驴子和仆人的数目来计算(一3:参创十二16,三十二5):(3)他的地方被那些以抢掠为生的部落洗劫(一15、17):(4)约伯的年龄是一百四十岁,这现象只在五经找到(四十二16);(5)散文故事的史诗性质,在创世记及乌加列文学有最相似的平行:(6)以西结书引述古代公义的英雄约伯,与挪亚及但以理并列(结十四14、20)。也许约伯记的作者是故意表达出这些特色,但这些散文故事,最有可能是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其原有背景应在一○○○年之前。
但极少学者会把约伯记的诗歌部份(三1一四十二6)视为早期作品。这部份与某些经文十分相似,显示它是七世纪或更后期的作品,这些经文包括耶利米书(伯三3—26与耶二十14—18),以赛亚书后半部(尤其义人受苦之歌:五十二113至五十三12),诗篇第八篇(伯七17、18与诗八15、6[MI6、7]),及箴言第八章(伯十五7、8与箴八22,25)。虽然现在流行的讲法是:约伯记于被掳或归回之后完成最后编修阶段,但这个理论没有充份证据支持。此书所写的,是个人而非国家的苦难。它所讨论的,是神如何「自由」地施予不应有的痛苦,以及人如何自愿地接受痛苦而不丧失信心:它不关心哀歌与哈巴谷书所关心的主题——神为人伸张正义的限度与性质。它向智慧文学的传统教训提出疑问,但这不代表它是在箴言之后才写成:约伯记的观点,应该早在箴言最后写成之前,已经流传民间。无论如何,把约伯记最后成书日期定于七○○与六○○之间,应该是合理的。
亚拉伯人扎营的生活跟昔日约伯的游牧生活相似。
近东平行。我们从古代文献找到一些义人受苦的故事,进一步支持本书日期应在被掳之前。这些故事属于「高等智慧文学——思考性浓、不跟随传统作风、关注终极问题」。然而,其中没有一个古代传说可以算是约占记真正的平行故事(参第四十一章)。我们最多只能说,它们都是文学黎明时代的作品,记录了人对神明的疑惑,尤其在人受苦时,更想起为何神会容许苦难临到。因此,约伯的疑惑,虽没有直接的「祖先」,背后却有一个古老的传统。约伯记无论在神学、伦理、语调、气氛上,都与那些平行故事截然不同(那些文献有「印度哈斯加达传说」[LegendofHariscandra],「苏默人和他的神」,亚甲文的LudlulBelNemeqi,「巴比伦神义论」[BabylonianTheodicy],「埃及雄辩农民的抗议」,或「伊普威的警语」[AdmonitionsofIpu-wer]):约伯记并不依赖古代文献,它是一篇独特的作品: 「约伯记比起它同类的竞争者而言,在各方面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人类困境的动人描述:从不同的角度检讨问题;有力又清晰地传达了道德的一神思想:鲜明地塑造了主角的性格:诗歌极尽抒倩之能事,具备戏剧的感染力:对人类那个『不能理解的重担』能够理智地分析和面对。」
作者。约伯记的匿名作者虽然隐藏在他的作品背后,但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认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人类的痛苦非常敏感;对神学思想的博大精通:他博学多才;对顽固者内心的挣扎有深刻的体会:文学修养极高。在文学的历史中,很少有一个作者能留下了如此尊贵的作品,但却没有留下任何有关身份、处境,和写作动机的资料。
虽然作者没有留下个人资料,但以下的假设,看起来也可算是合理的:(1)他的感情如此真切,所以一定曾有类似约伯的那种经历。(2)神在旋风之中所说的话强而有力,他本人相信也是因为与神有类似接触而得以摆脱痛苦(三十八1至四十一34[MT26]:参诗七十三17)。(3)无论主题及文学技巧都说明,他一定谙熟智慧文学的技巧和传统。(4)他受苦的经历,必定令他怀疑传统的智慧思想(神必定绝对地在现世赏善罚恶,义人必享祝福,恶人必承担恶果)。(5)他一定是个以色列人,因为他相信神的主权,求神施行公义,也熟识以色列人的伦理守则(三十—1至40)。(6)他之所以用乌斯地这个以色列以外的背景(可能在以东南部或基列东部),原因相信是约占这个古代的故事源出于此,也可能是为表达苦难的普及性。(7)他比同代的智慧人(诗三十七,四十九,及七十三)有更高的文学技巧:他以优美的希伯来文来分享他的经历,目的可能是为了巩固朋友或(和)学生的信心,以面对将要来临的苦难。
结构
约伯记的情节发展。我们可以争辩约伯记的统一性(参下文),可能的底本,以及各段落的背景,但是,我们不应忽略此书整体的情节发展和其中的感染力。迦撒(O.Kaiser)引用毕特(K.Budde)的类比,指出这巨着的形成,可以比作中古教堂的建筑过程(通常要花百多年时间)——这些教堂最后的宏伟容貌,能触动人响起深刻的赞美:建筑的每一个阶段,都各自作出了贡献,所以企图「重新追溯原有的蓝图……可说是一项野蛮的行动」。把约伯记剖析成片段,会削弱我们对其信息的了解。以下是本书文学性的
结构:
序幕(散文) (—至二)
约伯的哀歌(诗歌) (三)
约伯与朋友的对话 (四至二十七)
三个循环:(诗歌)
以利法[约伯逐一作答]
比勒达
琐法
智慧之歌(诗歌) (二十八)
约伯的投诉(诗歌) (二十九至三十一)
以利户的赞词(诗歌) (三十二至三十七)
耶和华的讲词(诗歌) (三十八至四十二6)
结语(散文) (四十二7—17)
整体性的形式是一一散文,诗歌,散文;核心的一段对话,分别以约伯的哀歌和怨言作为开始和结束,是约伯对朋友们最初和最后的说话。以利户与耶和华的讲词,旨在解决上文的问题,而且故意令结构失去平衡,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力,同时又暗示那三个朋友没有能力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
倘若我们详细地研究各部份与整体信息的关系,便会发现:
(1)双层舞台上的一个话剧:约伯的财富与耶和华的考验(散文序幕,—至二章)。故事发展在两个舞台之间轮流更替一一乌斯地:约伯敬虔度日的地方,他在这里享受富裕的生活(一1—5),他也在这里遭逢厄运(一13—22,二7—13);耶和华的天廷:撒但(参下文)挑战耶和华试验约伯(6—12,二1—6)。戏剧性的对比,加强了悲剧情绪,令约伯的苦难成为故事的焦点一一他本来有美好的家庭、富裕的生活,但现在却贫穷、痛苦、孤单(一1—5,二7、8)。重复的描述细致又有力,不单加深了苦难的气氛,也加强了故事的悬疑性——描述约伯正直的作风(一1、8,二3):规律化地描写撒但来回往反,与耶和华谈话(一6—8,二1—6:参一12下,二7上);使者报信(一16、17、19);总结约伯通过考验(一22,二10下)。
此序言对全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它确立了所有其他对话的背景,揭示了约伯记的目的,又把约伯蒙在乌斯地的鼓里,对天廷的事懵然不知:它也表现了神的荣辱直接与约伯的反应有关——神对约伯的信任,是故事的危机所在:约伯能否通过考验呢?序幕说明神的关心是约占信心的回应多于他个人的舒适。它道出神的主权在撒但之上,它对约伯的伤害,是不能超过神所定规的限度(一12,二6)。序幕刻意地为以后的对话制造了一层张力一一作者赞誉约伯对神坚定的信靠(一21、22,二9、10),但他能否经得起朋友们的评击呢?另外,作者笔下的三个朋友,是充满同情心的安慰者,于是令冲突更形尖锐。
(2)「较死还差」的遭遇——一约伯的沮丧和耶和华的沉默(哀哭诗,第三章)。约伯在哀歌所表现的失望倩绪,只有耶利米那较短的哀歌(耶二十14—18)可与之相比。约伯自诅其诞辰(伯三1-10)、哭诉其怨言(11—26节),与序幕那种节制与敬虔,产生了令人惊讶的对比。作者故意不作任何解释,令读者透不过气,而且用闪族特有的夸张手法,把约伯的人性,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约伯失去所有,这灾难使他极其恐惧,他眼见自己身上所有蒙福的记号,就是一切喜乐的源头消失了。
明显地,神成为了他的敌人:除了神,还有谁要对这个问题负责呢?约伯攻击神创造的能力,对时间的控制,和保守的权柄,为以后的对话定好了一个基调。约伯在以色列的宗教或历史中完全得不到安慰,他自觉地保持缄默:「约伯被孤立起来,完全没有群体或救恩历史的传统让他可以找到支持,只有他自己孤独地与神争辩」。
(3)比指摘更难受的安慰:三人指控,一人辩护(诗歌对话,四至二十七章)。作者在这里无论是细节或整体布局,都表现了他的天份。他以谈话的形式,让每个朋友作两三次说话,使辩论因重复和变化而丰富起来。每个朋友都从不同的角度说话——以利法是一个和气的神秘主义者(四至五,十五,二十七:尤其四12—31),比勒达是一个顽强的保守份子(八,十八,二十五;尤其八8—10),琐法是一个急进的教条主义者(十一,二十:尤其十一5、6)。三个基本信息均是相同:他们不了解序幕已说明约伯的苦难是上天的考验,因此认为是约伯犯罪所致,便叫约伯悔改认罪(以利法,四7—11,十五12—16,二十二21—36:比勒达,八3—7:琐法,十一13—15)。
约伯锲而不舍地辩称他是无辜的(六24、25,九15、20,十三18、23,二十三7、10—12,二十七2—6),他希望死去算了(六8一13),更责备朋友无慈爱之心(六14—23)他为自己的困境哀哭(七1—6),埋怨神使他受尽痛苦(七11—12),且因自己的辩驳无法胜过神而沮丧(九章)。他又思考神行事之奥秘与能力(十二7、25),祈愿朋友不再骚扰他,让他在神面前陈明自己的事(十三3—28):他已认定神是无情地攻击他(十六6—22,十九),辩称神不依据公认的义理原则行事:他竟容许恶人享福(二十一,二十四章):但当他想到神的临在无从捉摸又令人敬畏,便感到惊恐万分(二十三3至17)。重复的辩论到了顶点,令悬疑愈来愈加深。这段谈话表明苦难与人际关系有关一一谅解使苦难轻省,排斥令痛苦难以忍受。约伯常以诗歌体的投诉形式作回应(如九15—35,十三23—28,十六6一17),如此,不单显示了他不满朋友满口教条,而且道出了他最终是与神争论,因为他知道责任应由神去负。约伯之所以抗议,不是因为他无罪,而是他的痛苦大大超过了他可能犯了的罪恶。他的回应不是经常回答刚刚提出的说话一一有时他是回应较早的问题或辩论(如九3、4、15—24是在比勒达说话之后,但其实乃回答以利法在四17的问题——「必死的人岂能比神公义么?」)。
这是一段出色的诗歌一一均衡、对称、精密、意象丰富、声色鲜明,令对话有力但仍结构严谨。对话虽然反反覆覆——朋友的攻击加深了,约伯的辩护加强了,但仍没有任何结论:在对话结束时,问题竟然增多了,唯一的盼望,只有在这圈子以外才能找到。
(4)附有信息的小插曲:反省智慧的奥秘(赞美诗,二十八章)。这段描述智慧的奇妙,指出智慧是人所难以测度的,相信这是作者的「介入」。如果约伯部份说话由二十七1开始,那一定是一种反嘲:约伯敬畏神(二十八28:参一1、8,二3),但却毫无用处!如果这是故意加插的段落,相信也是最后的作者所附加的,他希望使上一部份告一段落及为下一部份作好准备。激烈的辩论过后,作者感到除非有神帮助,否则人无能力发现、购买,或分辩真正的智慧。不错,这就是本书到目前为止的结论:约伯和他的朋友都没有找到钥匙。作者指出,人需要神的帮助(「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晓得智慧的所在」,二十八23),因此,这段话是预先暗示了神在旋风中的说话(第三十八)。
(5)埋怨耶和华:约伯无辜地遭到不幸(怨诗,二十九至三十一)。作者运用悬疑的技巧,让约伯有机会再次陈明他的怨言。约伯从三方面申诉(其实是把情节作了一个总结):首先,他复述他在乌斯地悲剧性的失去福气,无端惹来灾祸(二十九章)、受人嘲骂(三十章):跟着,他誓言无辜,把序幕那些简短的评语(宗教及伦理方面的品德,一1、8,二3),详细地叙述出来(三十一1—34):最后,他重申:他希望神对他说话,如果神证明他有罪,他甘愿忍受咒诅(35—40节)。于是,约占以咒诅作为申辩的结语。在最重要的时刻,当作者仍未道出他的答案,约伯已把他的问题带到高潮:他作了什么,竟惹来如此灾难?下一步是属于神的了一一他若不是为约伯申冤,便是毁灭他!
(6)教训和责备:以利户企图矫正约占及他的朋友(诗歌体言论,三十二至三十七,附有散文引言,卅二1—5)。整个故事的推展,都令人觉得只有神出现才能化解问题。朋友们的攻击都完结了,约伯的哀歌也念完了,读者所期待的,是神自己说话。但是,作者却在此引入一个新角色,这无疑会使读者惊奇和疑惑。这段说话充满讽刺性:以利户这名是「他是神」的意思:他的名字是神圣的,但其取向却与其他人无异。除了讽刺,还有幽默!
虽然,大多数学者都一致认为以利户的这段话是在约伯记基本故事结构完成之后才加上去的,但其实它也对本书情节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延迟了本书的高潮,因此也加强了悬疑性。以利户复述约伯的辩词(三十三8—13),让读者加深了解,又重申朋友们的意见和提出新的论点。以利户虽然滔滔雄辩,但基本上,这位年幼的智慧人,与较年长的三位朋友是相去不远的,他只不过略为扩展了以利法的论点(五17):在神的眷顾之中,受苦可以磨练和训练神的子民(三十三14—30,三十六8—12)。但话得说回来,这几章确实是为「神的声音」作了准备,它们显明了约占因不知神的道路而自恃自义(三十五16:参三十八2),并说明神在整个创造界中威严的主权,实足以令我们相信神是公平的神(三十四12—15,三十六24至三十七24)最后,这几章令读者感受到人委实没办法了解天廷的奥秘一以利户与其他人一样,对耶和华、撒但,和试炼同样是懵然不知。
(7)令争辩止息的声音:耶和华揭示他的能力与荣耀(诗体讲论,三十八1-四十二6)。虽然约伯的朋友用教义及严词与他争辩一一确实令他苦恼不堪,但整本书的焦点,其实是约伯与神之间的问题。以利户、以利法、比勒达和琐法,各人都站在神那边,希望澄清约伯心中的困惑,希望慰解他内心的挣扎:但他们只是人,他们失败了,最后轮到耶和华来解决约伯的问题。
神在旋风中回答约伯,打破了他在乌斯地一贯的沉默(三十八1)。神突然出现,似乎是对作者卖弄悬疑感到不耐烦,所以走出来直接地面对约伯。这次相遇有几点是值得我们留意的:①神以一连串看似问不完的反诘问题,连续询问约伯,那些问题本身已经道明答案,令约伯哑口无言。②耶和华要约伯面对创造的奇妙(三十八4—11),宇宙的运转,季节的更替(12—38节),鸟兽的生活方式(三十八39至三十九30)——神的主权统管万有,当然也包括约伯的一生。③神挑战约伯,询问他能否好像他那样,在历史中施行公义的裁决(四十10—14)。④耶和华没有直接回答约伯的问题,没有解释原因,也没有提及撒但的试炼。⑤耶和华一连串的辩词,应验了约伯那最恶劣的预言,神与约伯相遇的时候,「若愿意与他争辩,千中之一也不能回答一一若论力量,他真有能力,若论审判,他说谁能将我传来呢」(九3、19)。⑥重复的手法把神现的强度提升,令约伯更无力回应,他唯有俯伏顺从(四十3一5,四十二1一6):耶和华第一次讲话的焦点,是两只活物——Behemoth(和合本译作河马[?],四十15—24)及Leviathan和合本译作鳄鱼[?]四十一1—34[MT40:25—41:26]),它们的行径人不了解:而第一次讲话则涉及整个宇宙,作者没有在任何一方面的细节着墨。⑦约伯最后的反应,竟然是他不厌其烦地与朋友争辩的那个答案——「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四十二6)。⑧约伯的痛悔,不是承认他受苦是因为犯罪;他懊悔,是因为他不断埋怨神,但对神其实没有足够的认识(四十二3——6)。⑨约伯所得到的答案,不是因为有一大堆新的资料,而是因为与宇宙之主建立了新的关系:「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见你」(5节)。⑩以利户和朋友们对神的「知识」大部份都是真确的,但风闻与面对天上的君王,是不同的——「为何受苦」,比起「谁是上帝」,只不过是一个渺小的问题。
(8)神为约伯伸冤:约伯得回财富、名誉,和家庭(散文结语,四十二7—17)。神所希望的,是约伯认清楚神的智慧和能力,与他自己的无知和脆弱是截然不同的。试炼已经结束,经过极其痛苦的挣扎后,撒但战败了。约伯的信心起初已经十分坚强,但经过疑惑、误解、和厄运的磨练,现已成为精金!在结语中,作者以神的祝福反映出约伯这尊贵的品格:首先,神为约伯申辩,他责备约伯的三位朋友(四十二7、8),神的责备充满反讽的话,把朋友们那些敬虔的智慧视为「愚妄」(8节)。约伯起初尽责地为他的儿子献祭(一5),现在,神指派约伯扮演祭司(或先知)的角色,收纳三位朋友为他们自己所献的祭(四十二8)。神为约伯申冤一事,充分表现出神的恩典:神赦免三个朋友,令约伯重新拥有财富和美好的家庭(四十二10、12—15),并加添他的岁数,增加他的家财(16、I7),他的女儿比全地的妇女更美貌(15节),他的弟兄姊妹,都来安慰他,令他重新得回失去了的名誉(比较二11与四十11,后者完成了朋友应有的本份),这段落令全书完满结束。神使用约伯的财富超过他起初拥有的,他赏赐那通过了试炼的约伯,又责备他三位朋友的恶言,反对约伯的厄运是因为犯罪所致,并强调穷人不比富人公义。核心的信息是神的权能,他负起灾确与复兴的责任,是他向约伯说安慰的话:他离开天庭,来到乌斯地的败瓦之中,赦免满口教义的智者:他重违约伯这位他关切又肯定地称为我的仆人(四十二7、8;参一8,二3)的产业。
约伯记的统一性。上文分析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发现各部份都巧妙地连接起来。倘若分析是正确的话,约伯记是否统一的问题,已经正面地予以肯定了。不过,以下一些简单的评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约伯记在结构上的一些问题和可行的解决方法:
(1)散文序幕和结语与诗歌部份有什么关系呢?大多数学者都反对诗歌是原初作品而散文是后期附加的。序幕为对话确立了故事的背景:结语令故事有完满的结束,所以两者都不可或缺。比较可信的理论是:作者采用了较早的散文故事,然后加以修改,并利用诗歌表达他自己的神学思想(也许是个人挣扎),于是便组成了「散文加诗歌」的约伯记。
虽然在某些地方散文的序幕和结语,与诗歌的音调似有冲突,但也不能分拆全书的整体性:①序幕有一个半游牧的背景,与内文的农村背景(三十一8、38—40),甚至城市背景(十九15,二十九7)不同:但如果约伯在冬天移居至他农场附近的城市,而其他季节则到处游牧,便可化解上述问题:②约伯在序幕与对话中有很不同的情绪,但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朋友那些简化了的答案,令他十分不满而引致情绪上的改变。
(2)第三循环的对话(二十二至二十七章)似乎并不完整:比勒达的话出奇的短(二十五1—6):约伯一些说话听起来更像出于比勒达的口(二十六5—14):而约伯最后的一句话(描写一个恶毒的富翁及其家庭定遭厄运,二十七13—23),可能是琐法的话。问题不是作者是否有很多个,而是可能部份抄卷受过损毁,后来重整又未能完全:另一个解释是:作者故意使对辩混乱,用意是表明辩论已经崩溃,那时,约伯的思辨也扭曲了,又或者是因他激辩无效而感到十分沮丧。
(3)二十八章的智慧诗常被认为是后期附加上去的。经文指其为约伯之言,但他已大受困扰,何来道出这首智慧诗呢?我们唯有把这诗解释为反嘲作品(参上文)。这诗与后来耶和华所说的话,同样是表明人无法了解神的奥秘,而且它的语气与内容,都不似是出于约伯或者是他的安慰者,所以,最理想的是把此诗当作是作者自己的话,他加插这个片段,目的是缓和故事的紧张,并说明双方的辩证都不足够。
(4)耶和华的第二篇讲词(四十15至四十一34[MT26]),被认为是附加的部份,因为它似乎缺乏了第一篇的华采,有点画蛇添足(约伯已经不再理论了:四十3一5),而且,它只集中讨论两只动物。薛基汉(P.Skehan)为耶和华两篇讲词的统一性辩护,他认为第一篇(三十八至三十九章),是特意回答约伯最后独白的第一部份(二十九至三十),而第二篇(四十7至四十一26)内容的长度则经过精心计算,用以回应约伯独白的第二部份(三十一章)。哥迪斯(Gordis)亦肯定两篇讲词的统一性,描写鳄鱼及河马,目的是说明人觉反感的动物,神也喜欢:如此,便十分支持第一篇讲词的重点:「人类那以人为中心的标准,不能用来审判宇宙及其创造主」。第二篇讲词对西方人来说,似乎冗长一点,但我们应了解到,希伯来人喜欢用重复的手法来加强悬疑。对动物的详细描写,是文学艺术的一部份(马,三十九19一25;河马,四十15—24:鳄鱼,四十一1一34[MT40:25—41:26)):大量的细节是要使约伯承担不来,令他折服。
(5)以利户的讲词(三十二1至三十七24)是引起最多争论的一部份。艾斯斐德便是典型的例子:「这些讲词严重干扰原作文学性的结枸」。序幕没有提及以利户,他出现前,亦未有任何伏笔:这一点,常被引用来支持反面的意见,但我们就此可作两点解释——以利户是三位安慰者的随员或学生,所以没有在说话之前独立出来加以描述:另外,作者可能故意闭口不提以利户,令这些赞词带来更大的惊异和悬疑。
虽然以利户的讲词冗长繁密,但结语却没有提起过他。也许这是因为他的话谈论神奇异的奥秘,对约伯的评击也不似约伯朋友那么教条主义,所以不必在结语中加以贬斥。亦可能作者在完成结语之后,才把以利户的讲词加其中:也许他觉得无必要协调这些细节,所以没有在结语中加入以利户的情节。
以利户的风格,与对话有极重要的分歧。有两点论证值得一提:神的名称不同(如EI,Yahweh,Eloah,EIShaddai,[中译只分为神及耶和华]):讲词出现亚兰文,但这些论证都未有肯定的结论。同一个作者,在不同题目和处境也会用不同的字眼。况且,以利户的讲词与其他部份亦有相同点;最主要的共同点是,以利户同样引用其他资料,作为讲词论点的背景(例如三十三8—11,三十四5、6:参四十二3—4上)。作者加入以利户的讲词,有特别用意:总结及重申约伯的主要立场,为耶和华总括性的讲词作好准备。
虽然,现时仍有人讨论约伯记的统一性和真确性,但愈来愈多学者作出总结:我们不应把约伯记解剖成独立部份,各有各的组成历史:反之,我们应研读约伯记的现存形式,努力去把握全书内容所要传达的信息。哥迪斯的结论十分适当:原作经过不同阶段,最后才产生琨有的约伯记,「这卷书精巧地结合成一体,是一位超世之才的作品;作者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宗教思想家,在人类历史中,相信没有太多人可与他相比」。
作品是否神的默示、是否有权威,都不决定于它的统一性。圣灵可监察编修的过程,也可监察原作者的写作过程。就算写作过程隐藏在古代历史之中,默示的最后成品,也是我们顺从和聆听的对象。
文学性质
文体。约伯记是那一类作品?我们审视约伯记的文体类别时,便会发现这个问题没有概括的答案:
(1)学者认为,是「埋怨与复和」的文学,是依据巴比伦LudlulBelNemeqo的形式编写,可以成为独立的文体。耶雅士(HGese)发现这种文双有三个部份:记叙受苦的情况:哀歌:神介入医治受苦的人。这个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不能解释这本书的核心
部份一一约伯与朋友的争论。
(2)韦斯特曼及其他学者觉得,约伯记的的骨干是诗歌式的哀歌(怨诗)。这理论指出,约伯记不是智慧文学那种对受苦的典型讨论,而是较激进的个人探讨。韦斯特曼致力强调约伯记的讲词内,有很多与诗篇的个人怨诗平行的地方。不过,序幕结语以及朋友的意见,都是约占记的重要部份,可见约伯记与较简单、较规律化的诗歌体裁极不同。
(3)甘沙(B.Gemser)及其他学者认为法律诉讼是这本书最主要的形式:
「严格来说,约伯记最理想是视之为一个诉讼记录,叙述了约伯与全能之神在法庭上的争辩(rib):其间约伯是指控官和原告人,他的朋友是见证人、审判官和副辩,而神则是被告和辩护者,起初藏在背景之后,最后却成为约伯及他朋友的审判官。」甘沙的见解颇为有用,因为他把法庭诉讼程序及角色,应用于约伯记之内,但整体而言,诉讼这个分类不足以描述约伯记的结构和冲击。
(4)约伯记可视为一次课堂的演讲,学生问及神如何监管义人和恶人,而老师便以约占记这种形式,有力地解答学生的问题。这个进路似乎更适用于诗三十七的教导性诗歌,而应用在约伯记这场激烈的争辩中,则似乎不太适合。而且,这理论是建基于另一个未经确定的理论上一一我们很少有直接的证据,说明以色列曾有学堂存在。
(5)约伯记可作为哲学性的辩论,形式一如柏拉图的对话录。但希腊哲学论集,是推理精密、理论性强的作品,乌斯地废墟上那种个人及神学性的辩论,似乎与哲学作品有一定距离。
(6)有人提议希腊的悲剧形式。最少有两个因素,令约伯记不可能与希腊戏剧比较:第一,主前二世纪之前,犹太人似乎没有任何宗教性或娱乐性戏剧;第二,希腊悲剧中,人物都遭到无法抗拒的厄运和道德缺陷,但控制约伯记发展的,却是神的自由与约伯的笃诚之间的张力。
(7)约伯记可作为喜剧看待:「它对不协调及讽刺性的事情,有独到的体会——它的基本情节,最终发展成一个英雄的愉快结局」。虽然这个讲法颇有吸引力,但是第一千年中东是否流行喜剧,仍是尚待考证的假设。
(8)早于主后一世纪,拉比Simeonben-Laqish已经提议约伯记是一个比喻(希伯来文masal),他认为约伯只是小说人物,整个故事只是为传达一个属灵教训。不错,约伯的讲词有时称为nasal(二十七里,二十九1),而他的经历,显然是用来当作属灵的教训。然而,约伯记的文体如此复杂,以比喻来概括是太简化了,因为比喻通常只是一个简短的故事,而且只有一个特别的要点。
(9)亦有不少人提议它是史诗性的历史故事。晏达臣把约伯比作族长、摩西、大卫,或路得的故事,因为有以下四个共同因素:省略枝节部份;作者不急于下道德判断:客观地描写主角的行动,不会煽动读者情绪:集中于人物的说话以表达人物的遭遇及信念。但没有一个族长故事有约伯记那些详尽、有力、繁密的讲词。
以上每一个进路,对我们了解约伯记都各有贡献。探讨文体类型,不单是出于学术性的好奇,因为文体是决定作品含意的主要症结;而且,形式与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事实上,约伯记的文体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不应把任何既定的模型加于其上。约伯记确实有埋怨的诗歌、有诉讼的辩论、有准确的教导性设计、有喜剧的激情、有反嘲的刺针,也有史诗的激昂志气。无论如何,约伯记独树一帜,它是一位受感的文学天才所赐下的一份礼物。
文学特点。研究文学的同学,对约伯记的文学技巧一定叹为观止。例如,单单是各种诗歌的平行句(包括一组三句或更多的诗组),已经揭示了约伯记的文学成就。我们在这综览中,必须简略地浏览本书对于创造所作的暗喻、明喻及生动的描写,以及作者引述各种资料的独特风格:
(1)约伯记的明喻和暗喻俯拾即是,而且技巧极高,怪不得帕克(A.S.Peake)赞誉约伯记的作者为「暗喻的宗师,这位诗人从生活各个层面提取各种暗喻」。例如:
我的日子比梭更快……(七6)
我的日子比跑信的更快
急速过去,不见福乐
我的日子过去如快船
如急落抓食的鹰(九25、26)
他在四图攻击我
我便归于死亡
将我的指望如树拔出来(十九10)
他们仰望我如仰望雨
又张开口如渴慕春雨(二十九23)
一些延展性的暗喻就更令人印象深刻,他们精巧多姿,几乎可当作寓言看待:
我的弟兄诡诈
好像溪水
又像溪水流干的河
这河因结冰发黑
有雪藏在其中
天气渐暖就随时消化
日头炎热便从原处干涸
结伴的客旅离弃大道
顺河边行,到荒野之地死亡
提玛结伴的客旅瞻望
示巴同伙的人等候
他们因失了盼望就抱愧
来到那里便蒙羞
现在你们正是这样
看见惊吓的事便惧怕(六15—21)
树若被砍下,还可指望发芽
嫩枝生长不息
其根虽然衰老在地里
干也死在土中
及至得了水气
还要发芽
又长枝条
像新栽的树一样
但人死亡便消灭
他气绝竟在何处呢(十四7—10)
(2)对自然界的描写,包含着强烈的诗词力量:
雨有父吗
露水珠是谁生的呢
冰出于谁的胎
天上的霜是谁生的呢
诸水坚硬如石头
深渊之面凝结成冰(三十八28—30)
马的大力是你所赐的吗
他颈项上??的综
是你给它披上的么
是你叫它跳跃像蝗虫么
它喷气之感使人惊惶
他嗤笑可怕的事
并不惊惶
也不因刀剑退回
箭袋和发亮的枪并短枪
在他身上铮铮有声(三十九19—20、22—23)
(3)虽然其中引文难以决定是出于何经何典,但它们在辩论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哥迪斯将引文分成以下类别。
①引自流行的智慧话:「撒但回答耶和华说,人以皮代皮,情愿舍去一切原有的保全性命!」(二4)有时作者也引用箴言(十一12,十七5)。
②直接引用讲者的想法:
我躺卧的时候,便说,我何时起来
黑夜就过去呢
我尽是反来覆去直到天亮(七4)
③引述讲者以前的观点:
我与眼睛立约
怎能恋恋瞻望处女呢
从至上的神所得之分
从至高全能者所得之业是什么呢(三十一1—2)
哥迪斯充分把握到第二节的意义,所以加了一句引言,澄清第一与第二节的关系:「因为我曾想过,如果我犯罪(恋恋瞻望处女),我怎能从至上的神得到我的那份呢……」
④引用箴言作内文:
我年轻
你们老迈
因此我退让
不敢向你们陈说我的意见
我说,年老的当先说话
寿高的当以智慧教训人
但在人里面有灵
全能者的气使人有聪明(三十二6—8)
以利户引用这句箴言,为的是表明他持不同的意见,以作为他年幼而发言的辩护。
⑤引用箴言来矫正另一句箴言:
年老的有智慧
寿高的有知识
在神有智慧和能力
他有谋略和知识(十二12、13)
若首句加上「你说」,下一句加上「但我说」,争辩的意思就更加明显。
⑥引述他人的观点:
你们说,神为恶人的儿女积蓄罪孽
我说,不如本人受报,好使他亲自知道(二十一19)在五4,十八12,二十10、26,若加上「你们说」,便能清楚表达约占是总结朋友的话(RSV有加「你们说」,和合本则没有)。
以下引文,亦应加上「你们说」;这几句似乎是总结了安慰者的话一一神的道路人所难测(四17,十一7—12,十五8、14):
神既审判那在高位的
谁能将知识教训他呢(二十一22)
约伯在23、26节回答了这个问题。
有时,经文会标明一个提示,说明以下是一句引文:
你们说:霸者的房屋在那里
恶人住过的帐棚在那里(二十一28)
我们单单引用约伯记,便可以写一篇圣经美学的文章。约伯记深入反省神与人交往的方式,结合了精湛的文学技巧,令约伯记在世界文学着作之中,成为自成一格的作品。
形式。「约伯记是一个惊异的组合,几乎把所有旧约的每一种文体都包括在内」。诚然,这四十二章是形式批评的宝藏。作者的天份令人难以置信,他竟然把数十种鲜明的文学形式加插在内文之中。我们列举其中几种,不单为了记录如此出色的文学手法,也是要提供一些线索,让我们更明白作者的感情和意图;作者用各种文学形式来使记者印象深刻,同时也用它们来传达信息的语调:
(1)散文叙述(一1至二13,三十二1—5,四十二7—17)道出故事的基本内容,为诗歌部份提供了背景,亦介绍了以利户出场。上文已讨论散文叙述的大部份特点(参上文第731—732页)。
(2)约伯为自己出生哀哭(三章:参十18、19)。若要深入表达约伯沮丧的心情,哀歌是最有力的文体(参耶二十14—18)。事实上这段包括了两种形式:①咒诅生辰一一求死或企图自杀的表现,希望藉此抵消或扭转生辰之后的一切遭遇(三3—10):及②埋怨的问题:以「为何」开始,不要求什么特定的答案,用来引出受苦的情况(三11—26:参十18、19,问题之后,表示宁愿出生后即死去)。作者希望描绘约伯受创的深刻,目的是定立一个舞台,让三位朋友和约伯表达他们的意见和回应。
(3)约伯经常使用怨诗(六一七章,九25至十22,十三23至十四22,十六1至十七9,二十三章,二十九1至三十一37)。运用这种形式有几个目的:它令约伯记不致成为一篇讲论苦难原因的论文,容许作者用感情化、图像化的诗句,深入描写苦难的性质(如十六6—17),这是诗篇的一个主要特性。这种形式又能包含其他组合部份一一如间接祈求神的拯救(十三24、25),表白无辜的誓词(三十一3—40)。它能指向约伯的朋友,因为约伯已视他们为敌人(如六14—23),又能指向耶和华(如十2—22);让三方面都成为经文的主角一一神、敌人、受苦的人。它令读者看见约伯在绝望的边缘徘徊,暗示约伯仍有一丝信心,信得过神愿意聆听,也有能力拯救他(如十九23—29)。
(4)赞颂神的作为和属性的诗歌(如九4—10,十二13一25,二十六5—14,三十六24至三十七13)。约伯(九4—10,十113—25)及他的朋友(比勒达[?],二十六5—14:以利户,三十六24一三十七13)也有用诗歌来描述神的威严一一三位朋友藉此来驳斥约伯:约伯虽然渴望把自己的事在神面前陈明,但也有用诗歌说明他了解到神的伟大。这些颂歌为神在旋风之中的启示作好了准备,而且对比人努力捕捉神的荣耀,与神启示自己,两者之间绝不相同。
(5)以利法对异象的描写(四12—21),在旧约中没有相似的平行叙述。正如先知式异象,它包括了一段声音,但此异象引起的反应,以及对影象的详细描写,是十分独特的。这段话提醒我们,智慧人不单只观察世情,他们也可能有神秘经验。
(6)个人观察(四8,五3—5)是智慧训言的普遍形式(参箴言七6—23,二十四30—34:传一13、14,三10)。这些观察以第一身道出,显明不是从一般的箴言出发,而是基于约伯个人所见所闻来下判断:
按我所见,耕罪孽种毒害的人
都照样收割(四8)
(7)整本约伯记都充满箴言。约伯(如六14,25上,十二5、6、12,十三28,十七5)及他的朋友(以利法,五2、6、7,二十二2、21、22:琐法,二十5:以利户,三十二7)都自由地引用箴言。它们大部份都是描述句,让听众自行应用:
忿怒害死愚妄人
嫉妒杀死痴迷人(五2)
祸患原不是从土中出来
患难也不是从地里发生
人生在世必遇患难
如同火星飞腾(五6—7)
约伯有时会引用一句箴言,然后又加以驳斥:
正直的言语,力量何其大(箴言)
但你们责备,是责备什么呢(六25)
或以一箴言反驳另一箴言(十二12、13),一如传道者(参下文,第771页)。经常出现的,还有箴言的一种熟识的形式——劝勉(警语),动词为祈使语,命令之后,常列出一个原由:
你要认识神,就得平安
福气也必临到你
你当领受他口中的教训
将他的言语存在心里(二十二21、22)
这是训诲的标准形式,说明老师凭着他的经验与权威,有权作出这些劝勉。警语往往包含一个理由,表明老师的权威不是混回来的,他的说话有证据支持。
(8)反诘问题(或称争议问题)在辩论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每一个辩论的人,都运用过这种技巧:以利法,四7,十五2、3、7一9、11—14,二十五3、4:比勒达,八3、11,十八4,二十五卜4;琐法,十一2、3、7、8、10、11;约伯,六5、6、11、12、22、23,七12,九12,十二9,十三7—9,二十七8—10:以利户,三十四13、17一19、31—33,三十六9、22、23,三十七15—18、20。在辩论中,没有其他文学技巧比反诘句更有效,因为发问的人所用的询问方法,已经决定了问题的答案。聆听的人因为不得不答,所以便要投入论战之中。通常,那答案已经肯定是一一「不!」「无可能!」「当然不可!」或「没有!」
请你追想,无辜的人有谁灭亡
正直的人在何处剪除(以利法,四7)
这许多的言语,岂不该回答么
多嘴多舌的人,岂可称为义么(琐法,十一2)
我的气力岂是石头的气力
我的肉身岂是铜的呢(约伯,六12)
谁派他治理地
安定全世界呢(以利户,三十四13)
留意问句的力量,被平行的诗句大大加强了(上述为同义平行),它们把问题用相近的形式重复使用,制做双重的压力。
至于耶和华的讲词内,却用了无数问题,它们所预计的回应,多数是:「我不知道」或「我不在那里」:
我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那里呢(三十八4上)
你若晓得就说,是谁定地的尺度
是谁把准绳拉在其上(三十八5)
或回答说:「不!」例如:
死亡的门,曾向你显露什么
死荫的门,你曾见过么(三十八17)
或承认自己的软弱:「不,我不能!」
你能向云彩扬起声来
使倾盆的雨遮盖你么(三十八34)
这些问句的目的逼使约伯承认他的无知(「我不知道」)和无能(「我当然不能」):作者还用了最少两种方法加强问题的力量一一①用祈使语逼使约伯作答——「你若有聪明,只管说罢」(三十八4下)「你若全知,只管说罢」(18节):②运用反嘲,讽刺约伯好像约伯讽刺他的朋友一样尖锐:「你总知道,因为你早已生在世上,你日子的数目也多!」(三十八21:参十二2)这些沉重的问题,好像一个重担压在约伯肩头,直至他无言以对,谦卑地俯伏在神面前。
(9)将自然现象胪列出来的专名录、目录或分类表,可用作耶和华在旋风中说话的文学背景。埃及和以色列都有这些文献,把星宿、星座、各种气象,及其他资料收录编排,用来训练学生了解周围的自然事物。这一类目录对其他圣经段落亦有影响(参诗一四八——列出了一系列的自然景象,作为呼召人民赞美耶和华的原因)。相信所罗门曾用这些目录来记录他对自然界的大量知识,他的史官也因此称他赞(王上四33)。三十八章的问句形式,在埃及十三世纪的亚拿斯迪一世蒲纸抄卷(PapyrusAnastiI)亦出现过,内文记载了一个称为何利(Hori)的文士,用一连串的问题评击另一个无知的文士亚曼尼莫皮(Amenemope),因此,约伯记三十八章可能根据这问题形式写成。埃及人善于把目录形式加进问题来辩论或教导,所以目录形式可能是由埃及传入。当然,这些平行不代表耶和华两篇讲词的神学观点是从埃及文献借用过来;例如四至十一节有关创造的问题,便没有埃及文献可与之相比。
(10)有某些智慧形式的特征值得在此一提:
①asre(「有福了」:参诗一1)的格式道出了一种能打开快乐之门的生活方式(五17—27)。
②数码箴言(与asre格式一起使用,五19—22):神会审判那些他不赞许的快乐人,一连串对他们的威胁,以数目表示出来,加强了压逼力(参箴言三十章的「X,X十1的方式)。
③一句总结的话,带出了课题的重要性,更点出整句的高峰(八13,十八21,二十29):
现在你们正是这样
看见惊吓的事情便惧怕(六21)
④夸大的讽刺(六27,十一12,十二2,十五7,二十六2—4)常出现在古时的比斗中(如歌利亚,撒上十七43;约阿施,王下十四9)。⑤打油诗与讽刺诗相似。约伯把诗八4[MT5]改变成一首打油诗:
人算什么,他竟看他为大
将他放在心上
每早鉴察他
时刻试验他(七17—18)
⑥愿望(六2—4、8—10,十一5,十三5,十九23、24,二十三3,二十九2—6)在申诉和辩论中,都是十分有效的形式,它们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意愿,希望能改变厄运(如六2—4)或改变对手的回应(如十三5)。
(11)在第二循环中,以利法似乎用了先知的审判讲词来向约伯说话(二十二2—11):控罪(二十二5—9)
「因此」(典型的转接:10节)
宣报审判的警告(10、11节)
以利法极其忿怒,所以用了先知指控以色列领袖(如王下一16)或整个国家(如摩三10、11)的形式来指摘约伯。
神学贡献
圣经的每一卷书卷都要从整体性的研究入手,各卷书的每一部份,都应该与作者的写作动机联系起来考虑。这对约伯记的研读尤其重要,因为未到最后一页,我们都不能分辨全书的信息。其实,当我们追溯这卷书的情节发展时,在某程度上,已经是解释了它的信息。
基本上,故事本身就已经是信息了。我们不能把整个故事拆散,也不能把故事的动力僵化为一成不变的原则或细微的要点。这本书包藏了神在子民生命中的奇异作为,我们把它分解成片段,必定会破坏了当中的内容。
神的自由。若果有任何关于神的自由的教义,我们都应拿出来详加讨论。无论是约伯抑或是他的朋友,都因为神的自由而感到困扰。朋友们认为,受苦经常(一定)是神惩罚人的标记。而约伯则认为,无理受苦是毫无价值的,但神又为何使他受苦呢?
对于传统智慧的支持者来说,这卷书所描写的神,有自由作出令人惊奇的事情,矫正人的误解,改正那些谈论他的书本。他有自由接受撒但的挑战,却不用告诉任何相关的人:他有自由肯定何时介入、如何工作;他有自由不回答约伯步步进逼的问题;亦有自由不同意朋友们那些唱高调的教条;更重要的是,他有自由眷顾约伯和赦免约伯的朋友。
整本圣经都与约占记作者一样,描写神不受人的谋算限制,不受人的思想囚禁。他所行的,是从他自己的性情和意愿自由地流露出来的,他不必依据任何原则。他自己决定创造和保守这个宇宙,计划及控制历史的进程,按照他在申命记及箴言所定下的方式行事,但又超越了约伯记中那些繁文褥节。约伯记其中一个教训就是:神是主宰,他有自己的选择;另一个教训就是,人必须承认神的自由。如果我们为神定立了规矩,必会因为他不依从而大惑不解,这将会是何等令人苦恼的事呢!
撒但的试探。旧约之中,最早提及撒但的旧约经文,就是约伯记的序幕(参代上二十一1:亚三1)。撒但可以到耶和华跟前,但它也受制于神权之下。圣经有关创造的教义,完全取消了二元论的可能一一没有一处经文表明撒但不是神的创造物,但每一段有关的经文,也指出撒但满怀恶意。它代表了冲突和恶毒,它的目的与神的旨意相违,它不愿约伯生活安舒。
在结语中,撒但消失了,这不是代表「序幕与结语因为不平衡而产生缺撼」,反之,这是本书作者刻意的安排。神是掌管万有的,撒但不是:结果,试炼过去了。约伯的故事指向将来而不是陷溺于过去,在约伯记的开始与结束,撒但都只不过是一个好事之徒,企图破坏耶和华与约伯的关系。
撒但在约伯记所扮演的角色,不多不少亦是它在全本圣经所扮演的角色。它是神所创造的,但却与神作对(参太四1—11:路四1一13):它希望破坏神子民的身体(林后十二7)和灵性(十一14)。但它因为基督的顺服已被战败了,到了末后,它便会消失(启二十2、7、10)。
撒但的诡计不是引诱约伯行恶——奸诈、不道德、暴力一一而是引诱他犯「那罪」——对神不忠。忠诚和信任是圣经中敬虔的基本特质,也是所有公义果子的根源。撒但一贯的作风便是破坏这个根源一一破坏约伯与神的关系。虽然约伯曾抗议、怀疑和顶撞神,但他成功地通过考验,取得满分。
忍受苦难的力量。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承担约占那种剧烈的痛苦,但实际上每个人多少都要承担一些苦难。我们可以肯定约伯记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帮助那些在苦难里的人。
首先,约伯记教导受苦的人要接受神的自由:约伯记打碎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让人认识神真正的面貌。倘若受苦的人能明白神的自由,在他受苦的时候,仍然肯定神有他奥秘的心意,也许他有一公义的目标。而且,他也是全能的,他不吝啬,他是得胜的神,却不记仇。虽然我们恨恶每一种苦痛,但约伯记的读者学会了相信神能从苦难中带出美善来。
约伯记也教导我们,在苦难中朋友尤其重要。我们要避免那些简化的劝告、天真无知的意见,和虚假的安慰。有人曾经这样讲,约伯记最大的悲剧是将合理的神学,错误地应用在那些朋友身上,并令友谊变成了咒诅!
约伯不是在静默之中受苦,他与朋友理论,与神争辩。结束的时候,神否定了约伯的投诉,但他没有因此而审判约伯。无论在圣经那一处,人与神的关系肯定是有一个发问的空间,当然,问题应是出于诚实、出于对神的爱和信任。圣经中,那些尊贵的人物——耶利米、诗篇的作者、哈巴谷,甚至是耶稣(可十四36,十五34)一一不也是与神争辩而从苦难中得到安慰吗?
有关苦难的最后一个教训是一一约伯一直对神忠诚。他有清洁的良心,他的痛苦不会因罪担而加深,这是异于常人的。背叛、不忠、不肯接受赦免、恐怕被神指摘这些事情均能加深苦楚,甚至令人无法承担。但约伯知道他仍然是委身于神的人,他相信他的委身能一直支持他直到死亡,甚至超越死亡(十九23—29)。
无论怎样,一8仍然是一个合适的问题——「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一8,二3)雅各把约伯当作例子,说明人通过苦难会学到喜乐的功课:「那先前忍耐的人,我们称他们是有福的。你们听过约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明显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雅五11)。这是约伯记一个理想的总结一一忍耐的人,必能在那位满心怜悯、计划周详的神的怀抱中,渡过苦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