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序言

上一篇   下一篇

圣经中的女性角色扮演 陈秀如

有机会拜读牧师的以斯帖记,使我得以重新审视、反思,作为公元二千年的“新”时代女性,在角色扮演上是否具备相对的进步,又是否能活出信仰的生命。显然地,现代女性在经济上、人格上都独立了,甚或其为着连家庭束缚都摆脱了,她们凭着“自己”的能力,在各方面和男性一较长短,各擅胜场。然而,读过此书后,我不得不承认,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许多女性们,我们仍旧输了。因为 神的创造中,并不曾要我们在体力上、在能力上,和男性争胜,却老早就赐给我们更有智慧的天赋去赢得胜利。以斯帖就是最好的例子。

没有声音的以斯帖
整卷经书,虽然名为以斯帖记,但我们却甚少直接读到有关以斯帖的记载。她的个性不鲜明,感情是隐晦的,她谨慎言辞,意见也不多。在第二章里,描述以斯帖做王后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印证。当她有机会成为被选的女孩子时,“以斯帖听从末底改的忠告,没有把自己的种族和亲属关系告诉人。”(二:10)而当她进入王宫等待王的宣召时,“以斯帖除了照着总管后宫的太监希该所建议的穿戴以外,没有特别打扮。”(二:15)瞧,她不但对自己身为犹太人顺从的隐瞒起来,连一般女孩子最坚持的穿著打扮都可以任人摆布,没有意见。这代表的意义是甚么呢?我相信圣经是文学的记载,透过文学家的“藏笔”,揭去面纱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以斯帖,是一位有分寸、知进退的聪明女子。她知道甚么时候该听从他人(末底改希该)的建议,毕竟没有人比末底改更了解当时犹太人的处境,也没有人比希该更了解亚哈随鲁王的喜好了。“顺服”不正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吗?没有声音的以斯帖,不也同样赢得大家的喜爱,得到王后的尊荣,将 神的恩赐发挥到极致了吗?

不说胜过说的以斯帖

前面提到以斯帖的没有声音,故事发展到最高潮,在于以斯帖解救犹太人灭族之祸的过程。以斯帖冒着生命的危险晋见亚哈随鲁王,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好不容易见到王,而王又愿意伸出金杖,且说连江山的一半都愿意给她,这般的温言软语,当然要把握机会,一口气揭穿仇人的计谋才是。然而,我看到以斯帖甚么都没有说,她只是向亚哈随鲁王提出赴宴的邀请。圣经上记载:“当天晚上,王睡不着觉。”(六:1)是的,王当然会睡不着,如果王心中尚存着一丝对以斯帖的爱怜,他当然会心里纳闷,王后冒死晋见,不会真的只为了邀请我赴宴。那么她真正的动机是甚么?何以说不出口呢?并且,如果王够聪明的话,他更自然能联想,王后以斯帖在皇宫中养尊处优,无一匮乏,若不是为了自己请求,想必是至亲末底改有所请求,机敏的亚哈随鲁王必定会想到了这一层,“就命令人把官方的史录带来念给他听。”(六:1)紧接着,史录提醒了王尚未奖赏末底改的失误。然而,王后又为何要一并邀请宰相哈曼呢?这一层是关键,想必哈曼若不是对末底改有恩,那就是大仇人了吧!让我们跳出故事来深思一下,以斯帖是多么睿智啊!一颗看似漫不经心的邀请,看似毫无目的的请求,却能因此解救了犹大民族的厄运。一切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这中间的转变,若不是敬虔的以斯帖凭着坚定的信念与慎重的态度(禁食祈祷),来发挥 神赏赐的恩赐以“不说”胜过“说”的婉转,以充分了解丈夫的体贴,来完成这份使命,那么,历史说不定要改写。试想,只因为婉拒赴宴,就休掉前任王后华实蒂亚哈随鲁王,能够忍受以斯帖用直接、不客气的态度指出他纵容哈曼诛杀异己,自己也难辞其咎的缺失吗?结果恐怕只会惹来亚哈随鲁王的恼羞成怒罢了。

就以上二段,我们可以省思到二层意义;第一,女性不必要在工作上、体力上和男性争胜,却可以凭着 神所赐的恩赐来发挥。第二,在家庭中、职场上,甚至遇到生命的大灾难时,女性何不如以斯帖般,沉着、冷静的凭着温柔、婉转的方式来渡过难关,来帮助男性,使两性更和谐,使我们生存的世界能更合于 神创造的美意。

最后,再次感谢牧师,让我有机会能深读这本经书和信息,能参与这份服事,又能更有智慧地面对纷乱多变的世事。

写在“以斯帖记的信息”出版之前

使我想到要讲以斯帖记这本经书,是因为与女儿悦文有机会讨论所谓“两性平权”的问题;她在大学读的是语系,可是却对社会甚为关怀,尤其对两性之间平权问题颇有自己的意见。在她的心目中,我这个当父亲的,是个很“保守”的大男人主义者,对女性怀有“藐视”的态度。会使她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我对淑英“似乎”很少关心,只在意自己牧会的工作,家务事总是留给她去操劳。去年她考社会研究所,我问她教授口试问些甚么题目时,她说教授问:“为甚么读文学的,想要转到社会学的领域去?”她把自己在两性平权问题上的心得回答教授,且表示想要学习作更多这方面的研究。因此,我想到圣经中有两本以女性为主要角色写成的经书,就是路得记以斯帖记。而路得记因为以前在嘉义西门教会牧养时,曾带一群非基督徒姊妹研读过,且上来台北东门教会后,也有一群朋友跟我一起查考过,我想或许可先讲以斯帖记,帮助我重新思考有关女性问题。就这样从去年(一九九九)十月十日开始,到十二月十二日将这本经书讲完。原本是讲七篇,但在讲完后,我发觉可以将第六讲增添内容,使之分成两个讲章,就这样总共有八篇讲章。

刚开始的构想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女儿悦文讨论有关女性角色的问题,或许可以帮助我在讲这本经书时信息的思考,但是事与愿违,因为我都是在礼拜四完成讲道稿,而她回到家都是礼拜五晚上了。礼拜六、日,我是连和家人吃饭的时间也很难,除非我也跟着她在礼拜六晚上熬到深夜两点才睡。因此原先期盼讨论有关女性角色在当今台湾社会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机会。也许这也是她眼中我这个当父亲的压根儿就是个大男人主义者,才会只顾自己忙教会的事,连带的把她的母亲也拖得团团转吧。

我常说每次读圣经,同一经书一读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也会有新的心得。虽然过去已经读过数次以斯帖记,且也曾经选过第四章经文讲道,但是并没有甚么特别感受深刻之处。可是这次当我准备将之整本地讲时,内心却受到相当大的冲击,特别是这几年来因为欧洲南斯拉夫内战、中东以阿问题、非洲卢安达种族冲突大屠杀、亚洲印度尼西亚东蒂汶之间血腥残杀等等,在在地引领我陷入沈思在以斯帖记这本经书中。我才突然发现早在几千年前已发生过的问题,人类并没有因为科技发展、教育普及、人权观念高涨、交通发达缩短空间距离而在今天对生命尊严的态度有所改善,没有!仇恨、报复的心依旧缠绕在人内心的底处无法解脱,莫非这就是使徒保罗所说的:“我所愿意的善,我偏不去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反而去做。如果我做了我不愿意做的,就表示这不是我做的,而是那在我里面的罪做的。”(罗马书七:19—20)看,人是多么地软弱啊!

正当我将以斯帖记讲到第三篇的时候,郑廷宪教授建议我将圣经中的五卷“圣书”中的另外四卷路得记雅歌传道书耶利米哀歌等也一并接续将之讲完。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建议,但却很担忧自己的能力。不过我还是认真考虑了,决定在讲完以斯帖记后,进而在今年(二○○○)元月开始讲路得记,分成四篇讲章。然后二月至三月讲雅歌

一卷卷、一章章地讲,这十年来我持续这样坚持。虽然有些旅居外地看台北东门周报的兄姊建议我将讲道稿刊载周报上,这样他们也可以分享我讲道的信息,不过因为字数太多,占用周报的篇幅过大,并不适合。再者,在牧会的经验中,我发现会友最喜欢看周报的内容,除了自己的奉献是否有正确刊登外,再来就是看教会有甚么活动消息。他们并不常看或是注意细读“上周讲道”,原因是大多数的会友已经听过了。也有传道者很用心,是先将该礼拜的讲道稿简要刊登在周报上,这样会友参加礼拜时,也有类似一份“讲义”的周报可看,增加明白讲道的内容和信息。我是每个礼拜在周报上写一篇“牧师专栏”,表达我对教会、社会的观点,也说说自己在生活经历上的感受,结果发现会友大部分会看专栏的文章,然后我将专栏的文章汇集成“牧会笔记”。另外我将每篇讲道稿也汇集成书,而这本“以斯帖记的信息”是已经出版的讲道集第十一本,紧接下来要出版的是“以弗所书的信息”。距离我要讲完、写完新旧约六十六卷,尚且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因此,我需要你持续地为我这份“憨愿”代祷。

除了讲道是一卷卷、一章章地讲外,带查经我也是用这种方式,原因是我发现这样对信徒明白圣经整体的意义最有帮助。

这本“以斯帖记的信息”能够顺利出版,要感谢陈秀如姊妹的帮忙。她除了要哺乳尚在强褓中的婴儿外,也忙着到学校教书以及家务事的工作,还要替我的讲稿做“美化”工作。而甘明哲君和施家荣君这几年来一直是我出这些信息书最好的帮手,从最后校稿到编辑成书,他们两位从不缺席,实在感谢他们的辛劳。也要谢谢台北东门教会的兄姊和一些好友,一直为我出书的经费不断地奉献,使得这些信息书的出版更加轻快。

但愿这些信息书的出版,对你明白圣经的信息有所帮助。

主后二○○○年元月十四日
台北东门基督长老教会

读 以斯帖记这本经书

旧约圣经的分类中,以斯帖记路得记传道书雅歌耶利米哀歌等五本被归类在“圣书”范围里。非常特别的是这五本“圣书”都与以色列人的节期有关系;例如以斯帖记和“普珥节”,这是纪念犹太人在波斯帝国统治下,从被灭族的危险中脱离出来。路得记传道书都与收获节、住棚节有关,这是庆祝葡萄收成的季节,连续七天的节期。雅歌与逾越节,耶利米哀歌与亚笔月九日纪念耶路撒冷于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伦攻入,城破、圣殿毁坏,国家沦陷的事件有关。

不同的版本相辅相成
长久以来,这本经书一直受到许多争议,原因当然与它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另外一点是,自古以来这本经书就有两种不同的版本流传着,一是希伯来文的以斯帖记,另一是希腊文写的。希腊文的版本比较长,原因是多了许多数据;例如由哈曼亚哈随鲁王之名发出要消灭犹太人的诏书,希腊文的版本就有该诏书的内容,同时也有后来末底改亚哈随鲁王之名发出的诏书,告诉所有的犹太人可以起来“武装自卫”,该诏书的内容也很详细的记录出来,而这些在希伯来文的以斯帖记中都没有。但基督教圣经是采取希伯来文的版本,而希腊文版本的以斯帖记则是被列入在“次经”中,以“以斯帖记补篇”编入。天主教会思高圣经学会出版的圣经虽然采用希伯来文圣经版本,但是却也将希腊文版本中多出来的数据,用“补录”的方式,随着经文内容发展编入其中。

为甚么有希腊文的“以斯帖补篇”呢?我想很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在希伯来文的以斯帖记里,从来不提 神这个名字,即使是在以斯帖要求大家“禁食祈祷”(四:16)的时候,也不提犹太人“向 神祈祷”这样的句子。而在希腊文的“以斯帖补篇”版本里,刚好补足了这方面的缺失。特别是该书里将末底改以斯帖的祈祷文完整的记录出来,表明他们是相当有信心的人,在生命危难的时刻,知道祈求 神的带领和垂怜。

引起争议的问题

读这本经书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是,它好像在说明普珥节的由来,而这节日的由来又与过去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有关系,因此,比较像史书。比如说,这本书一再提起以色列人和亚玛力人之间的历史冤仇,作者用末底改哈曼之间的冲突来形容(三:1—6、九:6—9),而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从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了(参考出埃及记十七:8—16申命记廿五:17—19撒母耳记上十五:1—3)。可是,详细读起来又不太像史书,因为历史确实证明波斯帝国是过去所有统治犹太人的外邦人中,对犹太人是最宽厚、仁慈的帝国,不太可能发布消灭犹太人的诏书。而在第九章十六节说犹太人“为了除灭仇敌,杀死了恨他们的人共七万五千名”,这怎么可能?不会有统治者允许被统治者在其管辖版图内做这样的事。

再者,犹太人的女子可能当上波斯帝国的王后吗?且末底改是在“巴比伦尼布甲尼撒耶路撒冷掳走犹大耶哥尼雅的时候,也掳去一群人”中的一位(二:6),依照列王记下第廿四章七至十七节,这个年代是在主前五九七年,而亚哈随鲁王选择王后是在主前四八二至四七九年之间,这样看来末底改的年纪也应该有一百三十多岁以上,那怎么可能还在王宫里担任官职呢?这是不可能的。一本短短一百六十七节的经书,就有这样多的历史疑点,要说它是史书,确实是很困难。比较正确的了解是,作者想借用一个古老的传说,解释“普珥节”这个节期的由来,和这节期的意义。就像约拿书一样,所要传达不是确切的史料,而是它的内容所诠释出来的意义。

这本经书在写作上的特色

这是一本以“宴席”作为主题的书,总共提到九次的宴席(一:3—45—8、一:9、二:18、三:15、五:1—8、六:14、七:1—8、八:17—19)。开始就以“国王的宴席”揭开故事的序幕,中间提到前后两位王后也举办宴席,最后以犹太人的欢乐喜宴庆祝胜利作结束。同样是王后的宴席,前者王后华实蒂办宴席,却遭到被罢黜的命运,后者王后以斯帖连办两次宴席,却带来最大的胜利。这当中穿插着欢庆的宴席,相对的也提到哀伤时的“禁食”,凸显出有些欢庆宴席是多么地不对称。

再者,作者很喜欢用“两次”这样的数字,这样的数字在表明作者写作上是采用“重复叙述”的笔法,以强化故事的戏剧性,并且藉此将故事带入高潮。例如亚哈随鲁王连续举办两次宴席(一:35),他在第二次宴席中,罢黜了王后华实蒂。新的王后以斯帖也是连续办了两次宴席(三:4、七:1—2),在第二次宴席中,让宰相哈曼被罢黜且吊死在绞刑架上;两次说明王后以斯帖没有将自己犹太人的身分暴露(一:1020);两次禁食(四:316);哈曼有两次与妻子、朋友商议(五:10—14、六:13);王后以斯帖两次没有被召入宫,冒着生命危险为要晋见亚哈随鲁王(五:1—3、八:3—4);两次提到太监辟探提列(二:21、六:2),也两次提到哈波拿(一:10、七:9);两次提到亚哈随鲁王的怒气止息(二:1、七:10);给犹太人有两天的时间去进行大屠杀(九:115);亚哈随鲁王两次同意以他的名字发出诏书,一次是哈曼发的,为的是要消灭所有的犹太人(三:12),另一次是末底改发的,为的是保护犹太人免遭消灭,可以起来“武装自卫”(八:9—14)。

由此可知,我们不能仅以单纯的史料来看这部经书,更应该看重作者撰写经书背后的动机和用心。

作者是谁,甚么时候写的

很多人喜欢知道每卷经书写作的年代,以及作者的真确身分,因为这些都会影响到对该书卷的认识。时至目前仍然没有人知道这本经书的作者到底是谁,因为这本经书主要是记载“普珥节”的由来,这是一个犹太人甚为熟悉的节日,而故事也在民间流传甚久,因此,已经无法确知此书的作者到底是谁了。

虽然这本书开始就说“故事是发生在亚哈随鲁王的时代”,但是,除了前面已经有谈过在亚哈随鲁王那个时代和末底改的时代背景有冲突外,我们从书中谈及有关波斯帝国的许多风俗、政治惯例、王宫内活动的情况等内容亦可看出,该书写作的年代应该不会离波斯帝国灭亡前后太远,也就是在主前第二世纪左右。但有不少学者认为此书应该是比第二世纪还要早,原因是在“次经马加比传”下卷第十五章卅六节有这样的句子说:“众人决议定这日,永远为节期,成为定例,就是于十二月(叙利亚话叫做亚达月)十三日,末底改节的前一日。”这样看来,如果在马加比的作品里已经有提到“末底改节的前一日”的“亚达月十三日”,是否也在暗示已经有了“普珥节”这个节日的活动了?若是这样,则这本书卷应该比主前第二世纪还要早出书。

可分成下列几个段落
一、以斯帖入宫被选为后的时代背景。第一章至二章18节。
二、末底改揭发王宫太监阴谋,以及宰相哈曼图谋消灭犹太人的计划。第二章19节至三章15节。
三、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对宰相哈曼计划的反应。第四章。
四、王后以斯帖计划抢救犹太人,宰相哈曼阴谋绞死末底改。第五章。
五、弄巧成拙的宰相哈曼。第六章。
六、王后以斯帖宴请亚哈随鲁王,并揭发宰相哈曼的阴谋。第七章。
七、犹太人进行反扑大肆进行屠杀仇敌、末底改高升为宰相。第八至九章19节。
八、设定“普珥节”的节期活动和内容。第九章20节。
九、附录。第十章。

如何明白这本书的信息

这是一个比较严肃的问题,因为本书中最后是犹太人采取残酷的报复手段反击、杀戮、灭绝、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女也可以灭绝,且夺取他们的财物来对付仇敌。这样的手段绝对不是圣经的教训,因此,当我们在读此书时,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残酷的报复手段,对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意义是甚么?圣经的作者借用这个故事在暗示、提醒我们,当时的犹太人如此行径,并没有为他们的民族、社会、国家带来更好、和谐的生活环境,相反的,因为太多的杀戮,只有暗伏更多的灾祸连累子孙。箴言的作者这样说:“你的仇敌饿了,就给他吃,渴了,就给他喝。你这样做,会使他脸红耳赤,羞惭交加,上主也要报答你。”(箴言廿五:21—22)使徒保罗也这样说:“不要被恶所胜,要以善胜恶。”(罗马书十二:21)耶稣基督的话告诉我们:“要爱你们的仇敌,并且为迫害你们的人祷告。”(马太福音五:44)对抗恶势力,基督徒不应该手软,但是当有机会处置那些做恶的人的时候,不要采取有一种“赶尽杀绝”的心态,用较宽容的胸襟响应,才有平息仇恨的希望。

再者,这本经书一再提出一个问题:有权位的人,应该用甚么态度对待人民?亚甲人(亚玛力人)哈曼有机会当上宰相,他只因为犹太末底改对他不尊敬,就起了消灭整个犹太民族的心,这不会是拥有高官爵位的人应该有的态度。同样的,当犹太人的官末底改得到官位时,采取同样残酷的手段对待哈曼的家族,以及其他对犹太人不怀好感、敌视的人,也不是我们要学习的对象。使徒保罗说:“统治者不是要使行善的人惧怕,而是要使作恶的人惧怕。”(罗马书十三:3)基督徒如果有机会成为掌权者,更应该要有这样的信仰告白:要让所有人民在我们的身上体验出 神在耶稣基督里散发出来的慈爱、怜悯、宽恕。── 卢俊义《以斯帖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