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章

上一篇   下一篇

Ⅴ 以斯帖答应求情(四117

{\Section:TopicID=137}A 末底改情辞迫切(四13

  哈曼冷血无情,静心等待得遂心愿的一日,与末底改随即哀痛哭号的表现,成为鲜明的对比。西方人习惯了把悲痛之情隐含不露,有时其实对自己不利;对于末底改这种呼天抢地、声泪俱下的表现方式,当作故意渲染的造作。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作者当时的文化背景(对他来说,悲痛的外在表现是极其严重的),而且,更要把自己放在末底改的地位上来思想。末底改,因为他宁死不屈的自尊,或对原则的不屈,不止导致自己遭殃,甚至全族都殃及祸患。这刑罚根本大大超过罪所应得,可见当时犹太人分散的地域中,已有反犹太人的恶胎存在了。

  1. 末底改一向消息灵通,很快便看穿这谕旨背后的用心,他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尘这样的习俗在旧约不同时代,都曾出现过(例︰创三十七34;撒下一11;赛三24;但九3),其他国家也有这种习俗(赛十五3;结二十七3033)。薛西时代的波斯国,大败于撒拉米(Salamis)之后,在书珊城就出现极度的哀痛,撕裂衣服,无法歇止。这是史书上记载的131。所以末底改的举动,正合当时当地的习俗;撕裂衣服,也符合犹太人的传统。

  2. 穿麻衣者不准进朝门这条例,没有其他左证,不过,其中的含义也不难理解(参︰尼二2)。在波斯穿麻衣并不足怪,但国王何需知道殿门口有人披麻举哀,如大难临头?

  3. 各地犹太人听见这御旨,都像末底改一样反应。集体举哀、禁食哀哭、穿麻蒙灰,这些不是礼仪的举动,乃是向神忏悔祷告的悲痛与恐慌,虽然经文中没明文说出来132。耶利米哀歌三4066 所描述的可能正是这种情况(参︰结八2123;尼九1)。当时犹太人披麻蒙灰,是齐心响应地在哀伤中俯伏(参︰赛五十八5)。这通国痛悔的情景十分动人,正如尼尼微城一样(拿三59),不过圣经中甚少记载。

 

131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viii. 99.

132 导论(第 32 页)已讨论过他不提这事的各种理由。

B 以斯帖答应出马(四417

  王后与末底改互通消息,要透过传讯者。这机密的事态如何传送的,详细记录于此。哈他革(Hathach)这太监非常忠心可靠,十分难得,和他相较起来,辟探和提列(二21),更显诡诈阴险了。

  4. 侍候以斯帖的人知道她与末底改关系密切,但并不晓得他们是亲属;同时,街巿上风云紧张的谕旨,在宫殿中显然仍一概不知(68节)。当以斯帖知道末底改穿哀服后,以为他遭受物质上的损失,便送他新衣服穿。可是,他的哀伤并没有这样容易消逝。有解经家认为,以斯帖给他衣服,是要他有入殿的资格,这也可能是不错的。不过,他不肯接受衣服,又似极之无礼了。无论如何,他的举动也切合他的粗豪作风,也正是这作风引起了这段风波。

  5. 哈他革这名字可能从波斯文 hataka 而来,是“良善”之意。若真如此,这人果真名副其实了。亚哈随鲁王特别小心挑选侍候王后的人,要忠诚可靠,应是从他自己的侍从中调派过去的。

  6. 哈他革会见末底改一点也不秘密,就在朝门前的宽阔处,人人聚集的地方。

  78. 末底改毫不隐瞒地把实情告诉哈他革,特别强调地把哈曼给国王的钱财贿诱说出来。亚哈随鲁无疑已是富甲天下的了,却仍在财利下受诱,想更加富有,虽然他曾推却不受(三11)。为财利出卖人者,一向都叫人憎恶反感(再没有比犹大出卖耶稣更甚了),因此以斯帖必然会深恶痛绝而有所行动。末底改又将谕旨抄本一份交给她,免得以斯帖怀疑传闻的真确性,不会疑问︰“怎样办?谕旨是否真的公布在城墙上,人人可见可读?”

  末底改所说末后的一句话,要她使用她对王的影响力,挽救本族国民。虽然她是王后,末底改仍吩咐她要这样这样做!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确有其影响力,这段记述使本故事更添人情味。

  910. 哈他革的任务是要正确地传递这项消息,这一段用直接对话的方式写出。

  11. 人人都知道,朝见国王是有严格限制的。亚哈随鲁像所有国家首长一样,要严受保护,以防谋害,也防止人的烦琐诉讼带进来。当然,他不会整天坐在宫中,独自享受宝座上的荣华,他也接见人,不过按他的挑选和意愿接见,连他的妻子也没有权利擅自亲近133。她也像其他人一样,若在宝座前的殿柱出现,也是大难临头之时。派顿说︰“这是绝不可能的事。”不过,他是以现代西方社会的眼光看这事,也有希罗多德的史书为证,说自从在埃克巴坦那(Ecbatana)建造殿宇之后,“戴奥塞斯(Deioces)首次推行皇室的仪节,不准擅自觐见国王,一切传讯必须经过侍从传递,没有人可以擅自见国王”134。有时后期的习俗会推引在较古的传统上,不过仍可作后期的印证。按希罗多德记载,大利乌王朝到了希斯塔斯普(Hystaspe)时,仍然执行此例。他在宫廷中曾两次推翻了篡位的叛徒135。守卫兵从殿门收讯,带给国王,可见觐见国王是要事先约定的。以斯帖并无意取得国王的接见令,不知是何原因。其他人往往比妻子更容易得到国王接见,因为妻子的关系较敏感,有各种变化多端的情绪反应要应付。当时多妻制更令情况难上加难。不过,法律是防范非法闯入者,而不是为奉公守法的妻子而设的。以斯帖当时已有三十天未奉召见王,正是书珊宫廷中生活不正常的又一明证。

  1214. 人就把以斯帖这话告诉……,这里哈他革不再是惟一的传讯者(是多数的)。末底改的答话表达了作者最深的肺腑之言,同时亦感动读者深深同情以斯帖的处境。她的左右为难,也是我们同样经历的困境︰环境把我们困住了,必须有决心有勇气,用信心来应付。末底改的辩辞中有三个重点︰1以斯帖也免不了御旨所带来的亡命之灾,所以性命都面临了危险;2末底改披露他对神的信心,神不会容许犹太人遭毁灭的。若以斯帖失职,神也会有别的方法拯救犹太人,那时以斯帖及其家反遭灭亡。这里可以看出神引导的一个要点︰神不会因一个人的失败不肯顺命而使祂的计划受挫,这人有自由可拒绝顺服神的计划,但会引致损失。3向前路直行是毫无疑惑的。以斯帖这一回的决定,后果十分深远,那一刻是她人生目的的关键。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么?末底改并没有说明他这信念会如何影响下一步的作为,却摆明了他对神的信心︰相信神引导每个人的人生,也相信神掌管世间的政治活动,不管那似乎大权在握的人是否承认神的主权。当然,以色列的先知不断宣告的,正是这一点(例︰赛十8及下,四十五1;耶一15;结七24)。因此,这话绝不奇怪,尤其是主前五三八年被掳者回归,以及接下来发生的事之后,就更不足为怪了(拉一~二,五~六章)。每一个犹太人都经历过神在历史中如何引导拯救他们的民族。就是现代犹太人,也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神同样在危机中掌权。

  1516. 虽然没有用宗教词句说出来,以斯帖的回答也同样表现出她的信心。她暗示她接受末底改的建议,承担这重任,不过满心担忧恐惧。她请求书珊城所有犹太人与她一起禁食,表示她︰1需要别人的支持与联系;2她不单依靠人的勇气。虽然这里没有提到祷告,旧约时代,禁食必然是与祷告一并进行的。禁食的基本用意是要令人祷告的经历更有效,更准备好与神相交(出三十四28;申九9;士二十26;结八2123)。“在古代世界里,在宗教仪式中进行禁食以应付危险关头的习俗,十分流行。”136 若果犹太人在这景况下也不禁食,波斯人也会觉得奇怪。至于以斯帖,华滋(Isaac Watts)的诗句正好描绘出她的态度︰

  我不以承认我父神为耻,

  不羞于为祂的使命效忠。

 

  诗人暗喻考验有可能带来失败,必须先计算代价,字里行间是一种求勇气的祷告,正如以斯帖一样,必然在禁食的日子求神加添勇气。

  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禁食通常只一天,赎罪日的禁食是指定的(利十六2931),其他禁食则因其他事故自愿进行的(撒上十四24;撒下一12)。以斯帖禁食三日,表示她看这事十分严重危急,需要额外的力量。

  筵席在本书占了很吃重的地位,尤其提到“喝”这件事;这里的“喝”是用于与禁食有关的场合上,“禁食在本书中是个辅助的线索,与以斯帖记中主线筵席,相辅相成”137或夜或昼RSV 直译),正如伊斯兰教的禁食节,夜里是可以吃东西的,因此这里可能指某段时间的禁食。

  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字面作“不遵守谕旨”)。这句话引起今日许多信徒的良心问题,使教会分裂。若不是马丁路德?金及无数人为反对人多势众的权力而丧生,我们大概会认为以斯帖所说“我若死就死吧”一话,过分戏剧化了。耶稣固然曾应许跟随祂的人,受审的时候有当说的话,可是却没应许必然得释放(可十三1112)。

  17. 到此为止,以斯帖仍依照末底改的话行事,接下来,她便独当一面,承担重任了。

 

133 A. T. Olmstead 描述书珊王宫最内层宫廷的情况。“最私密的内殿之北是女院,可想象在宫内的高贵女士们,……经过曲折的回廊,来到三个入口,引入私密的庭院,因整个女院围墙高出十吋(也许是后来修建的)。

  “宫廷的西北,是国王大宝座殿堂的所在,……大宝座殿堂有 19234 平方呎,殿顶用六排柱子支撑,每排有大柱六枝。宝座殿堂的东西两面,各有两排柱子的通廊,每排六根大柱,廊子长 5713 呎。向北及向西,在平台以下的一层,有亭台的遗迹,显示花园乐园的位置,附近的河水方便灌溉,且在西北角有守望楼护卫。”(HPE, p. 170)虽然波塞波利斯没有书珊城在行政上的重要地位,但它的建筑物却保存得更好。参 E. F. Schmidt, Persepolis , , Ⅲ(Chicago, 1953, 1957, 1968)。亦见 M. Roth Iran 21 的文章。

134 The Histories i. 99. 历史传统认为他是米甸王国的创建者。

135 The Histories iii. 77, 84, 118, 140.

136 F. S. Rothenberg, DNTT , p. 612, "Fast".

137 Berg p. 37.

增注︰禁食

  以斯帖记里提到禁食的习惯,与书中的筵席对比之下,筵席有更吃重的分量。希伯来字 sum 是最常用的动词,在书中出现四次,四3,四16(两次),九31。首先,犹太人对国王的谕令大表哀伤,全波斯国犹太人都做出不约而同的反应(四3)。哀痛、禁食、哭泣、悲伤,披麻蒙灰,是对即将面临眼前的灾殃真诚哀痛的表现;不过,这并非禁食的全部含义。以斯帖的禁食(四16)同样表示她对犹太人面临死亡毁灭的愁苦,但却加上了更深的意义。以斯帖一心想找方法脱离危难,更寻求民族的新盼望。九章31节记载他们将举行一个纪念性的禁食,与同时的欢欣宴乐相对照,好与当初这事件发生时的禁食相呼应。

  从被掳后的旧约书卷看来,禁食出现的次数甚多,耶路撒冷被毁后,神的子民更加恳切。犹太人被掳之前,某些缘由的场合里,也会禁戒吃喝(出三十四28;撒上二十八20;撒下十二1617;王上二十一2729)。此外,赎罪日一年一度禁食,也在犹太的历法里规定了(利十六2934)。可是,从被掳起,禁食的次数就更加频密了,似乎耶路撒冷城被毁的震撼,叫他们对“与神相交”有了更深沉严肃的态度,这也是理应如此的。哀歌里对耶路撒冷有种拟人式的哀痛,正是她的子民的悲伤︰

 

  先前满有人民的城,

  现在何竟独坐!

  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

  现在竟如寡妇!

  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

  现在成为进贡的。

  她夜间痛哭,

  泪流满腮,

  在一切所亲爱的中间,

  没有一个安慰她的。

  她的朋友都以诡诈待她,

  成为她的仇敌。(哀一 1 2

 

  若他们真肯听先知的警告,就可以避免毁灭了(耶七17);可是撒玛利亚城的毁灭,并没有叫耶路撒冷的首领提高警觉(结十六4652)。后来耶路撒冷从亚述手中,蒙恩得拯救、免败亡(王下十八17~十九37),便自以为有了永远免灾的担保。耶利米要用尽办法警告他们灾祸近在眉睫(耶十九~二十),因而遭受了群众的讥嘲攻击。

  战争结束了,人们极度迷惘,颓丧失志(结三十三10),以西结要处理人们对神的怨渎与谗谤,以神为不公不义的埋怨(结三十三1724)。因此,宣告禁食的日子,对于整个群体的惊恐罪咎,有治疗作用,将耶路撒冷陷落的每一阶段,逐一禁食纪念(亚七23;参八19)。但以理在某次追念禁食的日子,为民的罪倾心祷告认罪,恳求神的赦罪之恩,惟有这样才能走上复兴之路(但九)。但以理的祷告和异象,使他心力极度耗尽,禁食不但要控制他的身体,也要心灵的支持(但八27,九3,十23)。但以理书第九章的祷告属祭司的祷告,虽然但以理并非祭司出身;以斯拉则属亚伦的族系(拉七5)。他回归耶路撒冷之前,宣告禁食,才带领被掳之民归回,且将托管的圣殿宝物安全转交(拉八)。尼希米也像以斯帖一样,要得王(亚达薛西一世)的允准,才能完成神呼召他重整百姓的任务。因此他禁食祈祷,直到机会来到,他向王提出请求(尼一4~二8)。此外,他们重新立约之时,也宣告一日集体禁食(尼九1及下)。人们为某事祈求,都因此得着允诺。

  不过,并非每次禁食都能如愿以偿。以赛亚书五十八3提出“为何不蒙应允”的问题,有很明确的答案。对神来说,禁食若不加上公义公平的行为,祂就看不上眼。克己的行为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并没有功德可言。可是人却把禁食当作赚取功德的门径,根深蒂固,形成敬虔的特质之一。耶稣的登山宝训(太六118)就是把禁食、施舍和祷告串连起来诠释。以斯帖记中的禁食,并没有这种态度存在,不过每逢把宗教仪式变成规条,就总有可能把原意蒙蔽了,只余下一套形式。不过,这还算小事,若把向神呼吁拯救的初衷也完全忘记了,那就更糟了。

  还有两个问题︰1禁食对基督徒有何意义呢?2筵席岂不是更合宜么?虽然耶稣开始事奉前,曾经禁食,十二门徒也理当禁食(太六16),但耶稣却说祂还在时不用禁食(太九15)。后来新郎被取去了,他们禁食了一段日子。主复活后,又带来欢乐的新阶段,他们不再愁苦(约十四18)。犹太历法中禁食的日子,在基督徒的节期中出现,除了新约符类福音书中有提及禁食之外,甚少出现138。福音是靠恩典得救,悔改的罪人不再凭积德来赚取救恩,信耶稣基督的人,藉水礼表明他凭信得救(徒二3839),信徒又因承受了圣灵,满有喜乐(二4647)。他们该欢喜庆宴过于禁食,当然不是像波斯人及其他宴乐那样放纵自我。哥林多教会被责备,因他们吃喝与主的餐不相称(林前十一20222732);不过,虽然圣餐是严肃的,但洋溢的调子仍然是主里的喜乐。

  那么,到底信徒的生活中,禁食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答案是不为积存功德,不为宗教仪式赚人称许,更加不是与神较力的伎俩。但是,正如安提阿教会禁食祷告,差派保罗与巴拿巴,亚西亚的外邦教会设立长老时,也禁食祷告(徒十三3,十四23),因此,禁食在今日教会应仍有它的地位。1现今生活匆忙,要拨出时间祷告,最好是免吃一餐。2今日世界分配不均,自己少吃一份,就少霸占一份世界资源,可以供给贫乏地区。3禁食祷告使个人及教会的重大决定,更加慎重严肃。4当全会众祷告禁食,有如以斯帖面临危机时的情形,也可以一同分享神应允时的欢乐,一同称颂祂(参︰林后一11)。甚至尚未出生的一代,也参加了感恩之列。但,教会整体一起禁食祷告的情况很少;现今的时代,核子威胁阴影下,危机庞大,连求神怜悯也麻木了;不过,放弃不管,并不是基督徒的品德。以斯帖的榜样,正好提醒基督教会在危难中要寻求神的面,可以用禁食这个途径。

 

138 希腊文 nesteia 在保罗书信中出现了两次(林后六5,十一27)。不过,每次的前后文中都表示不是主动的禁食,而是被逼挨饿。在徒十三3及十四23中,这字则带有宗教意味。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