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以斯拉回带领的归回之3以斯拉由巴比伦到耶路撒冷 8章1节至36节
三、以斯拉由巴比伦到耶路撒冷 8:1-36
(一)与以斯拉一同由巴比伦到耶路撒冷的人。 8:1-14
●这十三個家族中,有十一個家族出现在 拉 2:3-57 第一次归回的名单之中。大卫的子孫也随著以斯拉归回。示迦尼与示罗密家族是第一次归回中没有出现的。
●第二次归回大约有一千五百個男性。
●「非尼哈」:是亚伦的三子以利亚撒的儿子( 7:1-5 ),是以斯拉的祖先。
●8:2 下半到 8:3 上半,按著希伯来文圣经的次序,比较合理的译法是「大卫的家系:哈突是示迦尼的子孫,巴录的家系,撒迦利亚」较为合理。(参考 代上 3:22 ,提到哈突是示迦尼的孫子)。
●「革顺」:字义是「异族人」。
●「撒迦利亚」:「耶和华记念」的意思。
●「以利约乃」:「眼向神看」的意思。
●「约拿单」:「耶和华赐予」的意思。
●「米迦勒」:「有谁像神」的意思。
●「押甲」:「神是大能」的意思。
●「哈加坦」:「小的」的意思。
◎这一段记载跟以斯拉一起从巴比伦回耶路撒冷的人名。首先他请求各家首领帮助他召集人( 7:28 、 8:1 ),结果非常成功。一行人总计1496個男丁,再加上以斯拉和另外三位领袖革顺、但以理、哈突(8:2 ),总共有1500個男丁。若再加上妇孺的人数,初步估计大约有三千至六千人。这次的归回,就是所谓的「被掳者第二批归回」。早期第一批为八十年前和所罗巴伯一同归回,在以斯拉记第二章中有记载。( 拉 2:3-57 )
◎第八章的名单和第二章不同之处:首先,第二章先记平民后记祭司,
第八章反之。另外,第八章提及的祭司沿自亚伦家系,第二章却沿自撒督的家系。
(二)以斯拉发现一行人中没有利未人,就派人去找利未人同行。 8:15-20
●没有利未人在以斯拉归回的行列之中,这并不令人意外,利未人願意归回的人数本来就不多,更不用说第一批归回的利未人并没有受到良好的对待。
●「亚哈瓦河」:流入亚哈瓦「河」边、或「溪」边、或「灌溉水道」
边。集合的地点位置不详,似乎是巴比伦的西北面。因为巴比伦纵横交错著灌溉水道,这网路连接著幼发拉底河然后流向河床稍深的底格里斯河。也有人说,亚哈瓦是一個商队转向西行的一個重要市镇站。
●「教习」:直译是「使别人明白的人」,应該是老师的意思。
●「以利拿单」:在 8:16 出现两次,可能是重抄,或者是有两個「以
利拿单」(这個名字蛮普遍的)。
●「迦西斐雅」:字义是「银色的」,地点不详,有人认为是巴比伦北部底格里斯河旁的「特西凡」。可能是犹太人的重要人口中心。
●「易多和他的弟兄尼提宁」:易多应該是利未人,这里并不是把易
多跟利未人视为同等地位,而是指出
他们同样都在圣殿中服事。(参考
代上 16:39 说大祭司撒督是其他一般祭司的弟兄。)
●「按名指定」:「These were all mentioned by name.」、「他们的名字一一列在名单上」,前面的平民只是记载家族的领袖姓名。
●以斯拉严肃的面对这問题,派遣九個具有社会地位的人与两個老师前去找易多解决没有利未人的問题。
●「通达人」:有见识、深谋遠虑的人。
◎回归队伍中没有利未人或殿役的理由不太清楚。有可能是因为利未人在巴比伦比较有机会拥有自己的财富,所以没人能斥責他们不願意归回,虽然言之成理,但是他们不归回是有問题的。因为利未人承受上帝的命令,担任崇拜中重要的角色,这在巴比伦并不能执行。归回本土有机会事奉虽艰苦但才是「正确的道路」--没有什么比遵行神的旨意更好了。
◎利未人的选择,可以让我们思想「人智慧的愚拙」( 林前 1:20 )
和「神愚拙的智慧」( 林前 1:25 )。在这世代「神的道」看似愚拙或逆流而上,但是神要我们在属神的事上有真知灼见。
◎利未人的职分就像教会的传道人或牧长,感谢神他们的选择就像选择回归的利未人一般,放下属世界的拥有一切,而选择辛苦与摆上向神。
◎易多成功地说服两個独立的利未家庭加入归回的行列,总共有38人,再加上220名殿役(从前获派协助利未人)。不過这边没有记载这些殿役为何下这個决定,不过8:20 提到「都是按名指定的」,表示以斯拉收录了他们的名字,将来他们都是犹大社群的合法成员。
◎旧约中记载从巴比伦归回耶路撒冷的总名单与人数:
(1)以斯拉记第二章: 2:1-70
第一批回归,记载所罗巴伯得到大流士王的赏识,允许
他带领归回的名单与人数。
(2)以斯拉记第八章: 8:1-20
在第一批百姓回国八十年后,第二批回归在以斯拉的
带领下,在亚达薛西年间带领归回,此处记载当時的
族长以及其后裔名单与人数。
(3)尼希米记第七章: 尼 7:5-70
记载尼希米於圣殿城墙修建之后,再一次照家谱计算
稽核归回的名单与人数。
◎一方面我们为利未人的牺牲奉献觉得感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想到以色列人没有善待利未人,以及整個制度对利未人的不公平,以致大部分利未人不願意回耶路撒冷。现在许多基督徒也不願意当传道人,我们也該反省自己是不是恶待传道人,或者整個制度对传道人不公平,以致恶性循环。我们面对这种状况,除了祷告仰望之外,也要思考是否能够从制度面解决問题。
(三)以斯拉一行人没有求波斯王派兵保护,反透過禁食祷告求神保护安全。
8:21-23
●「平坦的道路」:安全的旅程。
●「能力和忿怒」:意思是忿怒的能力,是「二为一」的措辞,就像
bread and butter 是搽了奶油的麵包一样。
●「帮助...攻击」:这两個字原文是一样的。或寻求或離弃,以不
同方式回应上帝的作为,就產生不同的结果。
● 8:22 的意思是以斯拉以求王派兵保护是一种耻辱,宁可透過禁食
祷告来恳求神保护,而神也的确保护了他们的安全。十三年后尼希
米回耶路撒冷就有军队保护 尼 2:9 。
●以斯拉在回归的的途中带领百姓举行「临行的崇拜」并禁食祷告。
因为以斯拉这次的队伍有很多老弱妇孺,还有大量的财物,他们没有军队的护送,因为他曾清楚的告诉巴比伦王说,他相信有上帝的眷顾已经够了;然而这次走的路途却是危险的旅途( 8:22 ),因为他们所经之处常有土匪出没。所以他唯一的选择就是「完全的倚靠上帝」,要在神面前谦卑下来求神护佑。
●旧约中遇危机禁食呼求神帮助的事例有: 士 20:26 、 撒上 7:6 、
代下 20:3 、 珥 1:14 。
●这段经文包含了幾個论及委身於神的名词:「克苦己心」( 8:21 )、
「寻求」神( 8:21-22 )、「禁食祈求」&神「应允」( 8:23 )。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斯拉先禁食祷告,表示在出发前先做好灵性上的准备;而百姓祈祷禁食,表示倚靠神的保护。我们是否也願在凡事上先求告并倚赖神?不管前路如何,我们都要承认自己的不足与软弱,求神掌管引领保护。
◎此处我们可以看到以斯拉的信心:「神施恩的手必帮助一切寻求他的」( 8:22 )。可能是在得到亚达薛西的谕旨之后,他确切相信「耶和华的手帮助我」。( 7:28 )不過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以斯拉虽然知道神必保护他自己的子民,但是他却没有「视为理所当然」,他要众人先谦卑的禁食祈求。当我们的人生遇到困难,是否也有更多的祷告和等候来寻求神?
◎有些人拿以斯拉和13年后尼希米回耶路撒冷的处事方法来比较。以斯拉信靠上帝的保护,尼希米则找军队护卫。有人认为因为以斯拉一行的人数众多,如果以武力来对付怀有敌意的居民恐怕只是会让他们之后更雪上加霜,尤其是以斯拉只是宗教领袖。而尼希米一行的人数除了没有这么多之外,尼希米本身就是政府官员(省长),因此有护卫队也是官员应得到的身份象徵。不過不论如何,这两者都是凭著信心做决定。前者相信神会保护无须人帮忙,后者相信军队保护乃是神慷慨的供应与看顾。
(四)以斯拉派遣祭司保管奉献给圣殿用的金银与器皿。8:24-30
●接著以斯拉将预备带回献殿的巨额金银贵重器皿交给12位祭司长。
请他们担任「司库」,并吩咐他们圣殿里的每件器物都是奉献给神
( 8:28 ),所以他们要「警醒看守」并护送与运输这些贵重物品
至耶路撒冷。这是以斯拉在出发前所做的最后准备。其实也是王所
吩咐的使命。( 7:15 )。
●「银器重一百他连得」:因为希伯来文圣经没有母音,有人建议「
他连得」可能是复数的「两個」,如此一
来,这句的翻译就变成「银器一百個,重
二他连得」,数量跟下文的金器较接近,
比较合理。
●「一千达利克」:约 35 公斤。
●「他连得」:一他连得大约等於三十公斤。
●「光铜」:「黄铜」,鲜黄色的铜合金。
(五)以斯拉一行顺利到达耶路撒冷,交付奉献之财物后献祭,又将波斯王的谕旨交给相关官员,取得官方的帮助。8:31-36
●「住了三日」: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也休息了三天 尼 2:11 。
●「米利末」:是协助尼希米建造城墙的得力助手。( 尼 3:4,21 )。
●「燔祭...赎罪祭」:燔祭是全烧的献祭,赎罪祭则是部分焚烧,
另一部分留给祭司吃。应該是先献赎罪祭,
表示百姓的罪已经处理完毕,向神表达尊敬
和回报神恩的燔祭才被悦纳。
●第四天他们把带回属於圣殿的金银器皿点交给祭司乌利亚的儿子
米利末,有在幾位「公证人」在场。为何需要公证人,主要日说明
以斯拉的清白无私和办事仔细。
●办完移交手续后,接著以斯拉做的事情就是向上帝献祭。此处献祭
也是亚达薛西王的命令。( 7:17 )
●献祭后将亚达薛西的那份谕旨交给总督和省长,其目的是今后将得到波斯官员的资助,未来圣殿所需要的物资都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供应。
●「总督」:相当於省长的官阶。
●「王所派的总督」:此处为众数。
●「河西的省长」:则为单数。
◎因为众人的祷告和以斯拉敬虔的领导,路经一千四百多公里,每天
平均要走路十四公里,四個月后他们才平安返抵耶路撒冷( 7:9 )。
然而这段长长的旅程并未有太多的记载,因为上帝的保护他们不受
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