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约圣经难题-马有藻

旧约圣经难题-马有藻

上一篇   下一篇

1.究竟是四百五十或四百二十他连得金子?经文:代下818

希兰差遣他的臣仆,将船只和熟悉泛海的仆人,送到所罗门那里,他们同着所罗门的仆人到了俄斐,得了四百五十他连得金子,运到所罗门王那里。

王上928

他们到了俄斐,从那里得了四百二十他连得金子,运到所罗门王那里。

所罗门的船只从非洲北部俄斐(代下828)或他施(王下921)运载数以吨计的金子回来,以致他的财富多如石头(王上1027),富甲天下(王上1023)。但从俄斐带来的金子,有说450 他连得(约1617 吨),有说420 他连得。两段经文数字出入不大,但价值惊人!查450 的「50」原文]nun)与420 的「20」原文(kaph)极为相似,文士的抄写容易生错【注1】。犹大传统谓历代志是文士以斯拉所作,他以列王纪(杰里迈亚着)为蓝本,他本身没有弄错,只是文士抄写的差池,此处可以列王纪为准。

2.巴沙不可能在亚撒三十六年修筑拉玛,因他早已死去?经文:代下161

亚撒三十六年,以色列王巴沙上来攻击犹大,修筑拉玛,不许人从犹大王亚撒那里出入。

王上1533

犹大王亚撒第三年,亚希雅的儿子巴沙在得撒登基作以色列众人的王,共二十四年。

代下161 记载以色列王巴沙(杀害耶罗波安全家,篡位之人,王上152829),于犹大王亚撒三十六年攻击犹大,修筑拉玛。因为巴沙于909BC 登基,作王二十四年至886BC 止,他的登基年是亚撒第三年(王上1533),居王位二十四年,即至亚撒的第二十六或二十七年;那便与代下161 的「三十六年」相违,因那时巴沙已过世十一年了。解答有四:

⑴有将巴沙改作古实王谢拉,但窜改经文是不必的。

⑵将巴沙的年代修改,此举牵涉太大,不易解决。

⑶「三十六年」是从国家于931BC 分裂计起,而不是从亚撒登基年计(如E. R. Thiele),但此计算法颇为牵强。

⑷代下1519 161 的「三十五年」及「三十六年」分别改为「十五年」及「十六年」,因希伯来文数字皆借用字母来表达,容易使文士混淆(_______________参上题)(如E. H. Merrill)【注2】。

3.亚哈斯在神的殿有献祭又破坏,何解?经文:代下2824

亚哈斯将神殿里的器皿都聚了来,毁坏了;且封锁耶和华殿的门;在耶路撒冷各处的拐角建筑祭坛。

王下1615

亚哈斯王吩咐祭司乌利亚说:早晨的燔祭、晚上的素祭,王的燔祭、素祭,国内众民的燔祭、素祭、奠祭,都要烧在大坛上;燔祭牲和平安祭牲的血也要洒在这坛上;只是铜坛我要用以求问耶和华。

王下16 章记载,亚兰王与北国以色列王联合攻打犹大王亚哈斯(王下1656),亚哈斯向亚述求援,并大献殷勤,将国库里的金银送给亚述(王下1679)。危机过后并亲自拜访亚述王,在首都大马士革看见偶像坛,认为外邦神较灵验及有能力,回家后在自己的地方仿制一座,并照犹太律法烧燔祭给神(王上161016)。他借用外邦神坛来敬拜自己的神,正是荒谬至极。后来他原形毕露,将神的殿拆毁,正显出他亵渎叛逆神的真相(代下282425)。

4.约西亚是否有多次拆毁巴力祭坛的行动?经文:代下343

他作王第八年,尚且年幼,就寻求他祖大卫的神;到了十二年,才洁净犹大和耶路撒冷,除掉邱坛、木偶、雕刻的像,和铸造的像。代下348

约西亚王十八年,净地净殿之后,就差遣亚萨利雅的儿子沙番、邑宰玛西雅、约哈斯的儿子史官约亚,去修理耶和华他神的殿。

约西亚年八岁登基,一生公正不阿的事奉神。在他十六岁时(在位第八年)便寻求他祖大卫的神(代下343上),表示他以事奉神为一生之属灵原则。二十岁时(在位第十二年)着手清除圣殿拜假神偶像的恶习,因为工程过于浩大,不易一下完成。到他二十六岁时(在位第十八年),工程仍旧进行,可能因其中涉及全国性宗教改革,他不想全面性、大规模地进行,以免亚述在此时向他发动进攻【注3】。

5.是否如大卫、希西家等善君,都没有守住逾越节?经文:代下3518

自从先知撒母耳以来,在以色列中没有守过这样的逾越节,以色列诸王也没有守过,像约西亚、祭司、利未人在那里的犹大人,和以色列人,以及耶路撒冷居民所守的逾越节。此处并非说自撒母耳以来,以色列中从来没有君王(善恶包括在内)守过逾越节,这里只是说约西亚所守的逾越节场面异常盛大,非其它人所能及。那时约西亚只有二十六岁(八岁登基,在他作王第十八年)。本节(代下3518)使用「这样??像」来形容此次的守节真是「空前」(自撒母耳以来)也「绝后」。因为国家自约西亚后一直走下坡,直至国破家亡于巴比伦人的手上,时为586BC

书目注明

【注1J.W. Haley, Alleged Discrepancies of the Bible, Baker,

1977,p.383.

【注2E.H. Merrill, I, II Chronicles, Zondervan, 1988, p.119.

【注3J.C. Whitconb, From Solomon to Exile, Baker, 1971, p.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