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性的決定
歷代志下10:1-19
我們每一天都要做許多決定,有的決定只不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不管決定做得好不好都無傷大雅,但有些事情的決定卻會帶來重大的影響。曾經有一位擔任過美國財政部長的人在一個畢業典禮上,對畢業生說:「不論你們將來做什麼,『決策』都會是你人生中的核心事務。」他強調說:「人生就是不斷地在做抉擇。」而且他提醒:「任何決策,絕對無法保證百分之百成功,它不過是決策者在「評估利弊」後,選擇了一條成功「機率」較高的路。」做決定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天這一段聖經所記載的,是一個剛繼位做王的人,他在關鍵的時刻沒有做正確的決定,而導致他的國家分裂。這段聖經有一些歷史背景,我們先了解一下。羅波安在所羅門王過世以後接續作王,他前往示劍準備進行登基大典。示劍位於當時以色列人所居住範圍的中間位置,羅波安選擇在這個地方登基,除了方便各支派前來參加他的登基大典之外,另外一個原因是,這裡被以色列人當作耶路撒冷之外,最具有屬靈意義的地方,以色列人祖先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約瑟的骨骸都埋葬在這裡,同時這裡也是約書亞離開世界以前,召聚各支派的領袖,跟他們立約要專心侍奉神的地方。
按照羅波安所選擇登基的地點來看,他應該是一位有心要把國家治理好的繼位者,他在列祖的安息之所,和約書亞當年和各支派領袖立約的地方,接下治理百姓的重任,表示他願意效法列祖敬畏神的榜樣,按照神的心意和託付登基作王。就在羅波安登基的時候,他面臨一個關鍵性的決定,他必須決定將來用什麼政策對待百姓,作為回答北方支派代表所提出來的問題。從聖經的記載,我們看到羅波安做了錯誤的決定,導致這種錯誤的原因有三個,可以作為我們的警惕。
(一)沒有了解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羅波安沒有做對決定的第一個原因是,他沒有了解百姓的要求背後,存在著麼問題。在求見羅波安的以色列眾人中,有一個特別的人物叫做耶羅波安。聖經說耶羅波安在所羅門作王的時期,為了躲避他而逃到埃及去,一直到所羅門去世才回來。根據列王記上十一章的資料,耶羅波安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他在所羅門王的工程中擔任重要的職務,因為所羅門和所娶的外邦女子一起拜偶像,上帝派先知告訴耶羅波安將來要得十個支派的政權,作為對所羅門王的懲罰,後來所羅門知道這個消息後,想要殺耶羅波安,耶羅波安就流亡到埃及去了。
以色列人找耶羅波安作為代表去見羅波安,很明顯的是在向羅波安提出警告,如果得不到滿意的答覆,他們已經有新的領導者,隨時可以脫離羅波安的統治。而耶羅波安原本是被所羅門認為要篡位的通緝犯,他願意冒著被逮捕的危險,擔任代表到羅波安面前談判,表達出他對新政府的積極態度,只要百姓的問題能得到解決,他自己不一定非作王不可。
羅波安顯然沒有了解他所面臨的問題是什麼,百姓的要求並不單純是減輕負擔的問題,而是反映出對所羅門作王時期的積怨。列王記上十一章說,所羅門王除了埃及的公主以外,還娶了許多外邦的女子作嬪妃,人數多達一千個,他年老的時候隨從這些嬪妃的誘惑去拜偶像,在耶路撒冷附近建築拜偶像的祭壇。所羅門不但要滿足那麼多外邦女子的信仰需求,連自己也跟著去拜偶像,要建設這一些相關的工程對百姓來說,不但是沉重的負擔,同時在他們的傳統信仰價值觀上,造成非常大的衝擊。
以色列百姓拋給羅波安的問題,並不單純是負擔太重的問題,而是給羅波安一個機會,讓他帶領以色列人脫離所羅門晚年,對國家造成的危機。我們常常把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當成危機看待,事實上這類的問題出現時也是轉機,給我們有改正錯誤或重新開始的機會。羅波安面對以色列人帶來的問題,只把它當成危機,卻沒有看見這是轉機,結果使以色列分裂了。
(二)沒有選擇好的建議
羅波安第二個沒有做正確決定的原因是,沒有選擇好的建議。羅波安要向他陳情的以色列百姓改他三天時間,他利用這三天的時間跟他的智囊團商量,要怎樣回應他們的要求。聖經告訴我們,羅波安有兩種人作為他的顧問,一種是年紀大的前朝遺老,另一種是他推心置腹的同伴。
年紀大的前朝遺老所做的建議在第七節:『王若恩待這民、使他們喜悅、用好話回覆他們、他們就永遠作王的僕人。』列王記上十二章的內容跟這一章聖經的內容差不多,但這個回答有一點不同,在列王記上的回答是:『現在王若服事這民如僕人、用好話回答他們、他們就永遠作王的僕人。』這兩處聖經的說法雖然不同,但意思是一樣的,就是要羅波安多多的為百姓著想,這一次百姓的陳情,就會成為他執政的轉機。
另外一批給羅波安建議的人,聖經說他們跟羅波安一同長大的,而且用「少年人」來稱呼這一批人。在聖經原文當中「少年人」的意思是「小孩子」、「孩童」。這一批和羅波安一起長大,在他面前侍立的「少年人」年紀到底有多小呢?歷代志下十二章十三節說,羅波安登基的時候年四十一歲。如果我們把這一批和羅波安一起長大的人的年紀,定在多五歲到小五歲之間,這一批人的年紀就是在三十五到四十五歲之間,這應該是很合理的估計。聖經說這一批人是「少年人」,並不是說他們的年齡很少,而是指他們的思想很幼稚。從他們的回答可以看出他們有多幼稚。他們建議王對百姓說:『我的小拇指比我父親的腰還粗?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
羅波安把那些人所建議的話,除了第一句以外,照單向百姓說了。負重軛代表百姓要繳給政府的稅,鞭子代表政府對百姓的管轄。羅波安對百姓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我會對你們收更重的稅;我會管你們管得更緊。」羅波安登基時已經是四十一歲的人了,但他採納被描述為「少年人」的人的建議,可見他的心智也是和那些「少年人」一樣,以自我為中心做決定。
正確的決定不會出自於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從羅波安我們看見,做決定時只考慮自己的立場和利益,不但不能為別人帶來祝福,而且會造成傷害和損失。
(三)沒有按照情勢調整不適當的決定
羅波安沒有做對決定的第三個原因是,沒有按照情勢調整不適當的決定。我們不要以為神不會給我們改變決定的機會,有的時候我們做了不好的決定之後,在災難發生之前,我們還是可以即時改變的。羅波安宣佈他的決定之後,前來陳情的以色列人當然很生氣,他們對王說:『我們與大有甚麼分兒呢、與耶西的兒子並沒有關涉?以色列人哪、各回各家去罷?大家阿、自己顧自己罷?』以色列人對王的回應是:「既然你要以自我為中心,我們跟你也沒有什麼好談了,大家各自回去各過各的日子算了。」於是這些代表都回家去了。後來以色列人真的採取分裂的行動,是因為羅波安不願意調整他的決定。
他和一個叫做哈多蘭的官去以色列人中間,聖經說這一個人的工作是「掌管服苦之人」,這個職位就是「勞工總管」,和當年耶羅波安在所羅門手下擔任的監工地位差不多。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羅波安當時派另外一個職位的官員去以色列人當中,也不至於刺激他們起來叛變,雖然在國王就職典禮時,以色列人的陳情被拒絕,他們至少還能保持一個表面平靜的局面,羅波安派哈多蘭去以色列人中間,就是代表他要開始增加他們的負擔了,以色列人剛好找到理由正式的和耶路撒冷的政府攤牌。
如果我們對於問題已經有非常正確的了解,而且也從其他不同的建議中,選擇了最好的方案,在這種情況下做了決定以後,是不是就不需要調整了?在使徒行傳中有兩個例子告訴我們,已經決定好的正確計劃,還是可以改變的。
使徒行傳十五章記載,保羅和巴拿巴是經過計劃被差派出去做宣教工作的,但他們在路途中因為一個人而改變了原先的計劃。這個人叫做馬可,他原本是這一個宣教團體的一員,但曾經在工作做一半的時候突然離開,保羅因為這個人有不好的紀錄,就不願意在讓他一起同工,但巴拿巴堅持再給馬可一次機會。保羅因此跟巴拿巴分開,各走各的路線。從工作的角度來看,保羅不讓馬可再度加入,是為了避免他們的計劃受影響,但從人的角度來看,雖然要面對馬可又中途離開的可能性,但巴拿巴為了造就馬可,他願意改變計劃。後來保羅在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上說:「馬可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對他有幫助。」(提後4:14)時間證明巴拿巴的決定是對的,馬可被訓練成可以承擔責任的人。為了造就別人,我們應當調整已經做了的決定。
第二個改變決定的例子在使徒行傳十六章,保羅在夜間看見馬其頓的異象之前,他決定的宣教路線是往東走,他在亞細亞的時候,聖靈禁止他講道;後來又計劃去比推尼還是被阻止。後來神就在異象中要他們往西邊的方向走,保羅就決定改變他原先的計劃,福音就是在這個時候傳入歐洲的。當時羅馬帝國的統治中心在歐洲,保羅把福音傳入歐洲以後,藉著羅馬帝國的力量,福音傳播的速度加快了。有更好的計劃時,原先的決定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的人生有很多決定要做,求神幫助我們,在做決定之前要了解情況,也要尋求最好的建議,然後決定做了以後,要為了造就人和更合神心意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