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下】内容

【历代志上下】内容

上一篇   下一篇

历代志的叙事观点

      当我们由列王纪下读到历代志上,便会发现两者均有相似的内容。但是,圣经对救赎历史的叙述,到历代志的一段,似乎有点离题了:救赎历史由创世开始到出埃及、攻取迦南、建立王朝,然后是被掳时期,但在历代志又转回到「亚当、塞特、以挪士」(代上一1),而且又重复叙述一些熟识的故事一一大卫、所罗门,及他们承继者的事迹。事实上,历代志有一半资料,已经在其他较早的旧约书卷中出现过。

      但是,历代志与其他内容相似的书卷,是有所不同的——它有不同的观点与角度:这也是它被纳入正典的原因。它不是把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的故事旧调重弹,它本身自有其独特的色彩和新鲜感,如果我们明白它的目的,便能从中得到丰富的神学资料。历代志上、下一共有四个主要部份:

      亚当至大卫的族谱      代上—至九

      大卫的统治期        十至二十九

      所罗门的统治期       代下—至九

      大卫之子的统治期至被掳期  十至三十六

      一位历史学家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一连续性和选择性。每件事都与其他事件有特定的关系,它们之间好像网线似的连接起来,是不能独立地掌握的。但历史不能为求连贯而记录所有(有谁会看呢!)在一特定时代发生的事件,史家必须在其间作出选择,把重要的片段抽取出来。两个因素都会有主观的成份:历史学家认为重要的,便被选择:这些决定至少有部份是取决于他的兴趣——无论是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军事,或其他组合。

      历代志的希伯来人作者,严格来说,不是西方人所说的历史家。对他来说,以色列历史充满属灵和道德的教训,他写历史,就是要显出这些教训来。他不太关心以色列史纯事实的一面,他所关注的,是历史的意义。所有可靠的历史都是注释性的,而历代志更是高度注释性的历史。

      历代志的主要资料来源,是撒母耳记及列王纪:有时候历代志亦会有这两个底本所没有的史料,但是它们同样准确。历代志的资料,部份引自其他来源,其中最突出的是犹大及以色列诸王记(如代上九1:代下二十七7,三十五27,三十六8)。历代志有很多故事,但基本上都是准确的,近年考古学的发现正为这方面提供了不少证据。奥伯莱指出,那些在历代志出现,却不属于列王纪的被掳之前的资料,「曾重复地被证实为原本及重要的……」

    



    重建后之希律神殿,位于耶路撒冷

      在数字统计方面,历代志的作者常被指为不负责任,尤其那些军事数字,更是惹人非议。按照代上二十一5,以色列军兵有一百一十万,犹大有四十七万:而撒下二十四9记载以色列军有八十万,犹大军有五十万。不过,历代志的数字不是时常都比「撒母耳记一列王纪」的数字高。事实上。十七次明显的分歧之中,有五次是历代志的数字较低。有些人提议,问题是出于抄写的错误,希伯来文的数字有时还有象征意义,而字母亦有各自的数值。但我们没有抄本的证据指出这些错误确曾发生,相信上述数字的误差,有部份是抄写错误,其他则基于不同的计算所致。

      历代志的作者可能引用了列王纪以外的数字资料。这一类数字通常都是大约的整数,而且有象征意义:四十年代表一代,「一百万」埃及军(代下十四9),是代表庞大的军队。历代志作者的手头上,只有这一类不足的数据,他只能够尽可能准确地运用这些数字:所以,我们对历代志数字的准确性不应过份苛求。

    历史观点

      历代志及「撒母耳记一列王纪」之间的某些分歧,可能是因为历代志的作者与那些历史事件,有一段较长的距离。虽然学者都对历代志的年期,没有精确的一致见解,但一般都相信,历代志的作者也撰写了以斯拉记及尼希米记,且相信是在主前四百年左右编辑成书。所以,就算以以斯拉记的最后一件历史事件计算,作者与王朝的距离也有一百年之久,作者唯有在各个故事之中,选择一些他认为有桓久价值的事件:至于他的决定,必定与他当时的时局有关。这位作者非常敏锐地选取过去例子,以古训今:以色列历史到处都是恩典和审判的教训:作者希望从中吸取智慧,亦希望借用历史来教导他的同胞。

      对于历代志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这些教训对国家的存亡与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他们经历被掳之苦,归回时环境亦十分恶劣。作者所关心的,就是引用历史来向人民保证一一耶和华仍然管治他们:也用历史来提醒人民一一他们必须完全向神效忠。

      犹大贤明的君主——大卫(代上十至二十九)、所罗门(代下一一九)、约沙法(十七1至二十一1)、希西家(二十九至三十二),及约西亚(三十四至三十五)一一在作者的心目中,是极其伟大的人物,他详细描述他们的功业,删除他们的缺点。作者遥望这些民族英雄,觉得他们的缺点与他们的功德相比,实在不足挂齿。作者并非想掩饰他们的过犯,因为撒母耳记和列王纪已经能令读者深刻地记起他们的错误:于是,他只集中说明他们的品德,强调他们因顺眼神就结出美好的果子来。

      

    政治观点

    


      北国由始至终都是先知攻击的对象,她那些没有大卫血统的君王,以及容纳外邦宗教的崇拜,都令先知们无法容忍。以西结(三十六24)、何西阿(三5)、阿摩司(九11)、弥迦(五2—4[MT1一31),及其他先知,都希望南北复合,由一位大卫之子统治,这是先知们的理想。他们觉得,北国分裂出来,最初已经是一个错误,所以,历代志的作者不愿费神记述她的历史:列王纪的作者记载北国每位君主的事迹,但历代志的作者却只记载那些与犹大相关的北国历史(例如,亚哈与约沙法联盟,代下十八)。,即使北国灭亡之后,也没有任何结语。因此,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犹大:

      犹大经历被掳,仍被保存下来,继续履行那交托全以色列的属灵与伦理责任。有些学者认为,历代志忽略北国,是基于一种反撒玛利亚的偏见(尤其在以斯拉记及尼希米记)。但是,虽然敌对态度确曾存在,它肯定不是源于历代志,历代志其实和阿摩司书或王下十七章等经文一样,是站在传统先知立场之上。

      我们应留意经文对大卫及其家族的赞誉。作者简述耶西之子与扫罗之间的斗争(只用一章记述此事;代上,十章),并省略大卫夺取拔示巴和杀害乌利亚的罪行(参撒下十—至十二),又没有提及押沙龙夭折的叛变(十四至十九章)和亚多尼雅夺位的阴谋(王上一至二)大卫家族是神所拣选的,自能凌驾在这些困难之上,复述这些历史,只会妨碍读者明白历代志的主旨。倘若说历代志以大卫代替摩西作以色列的宗教祖师,似乎过份了一点,但历代志确实指出大卫在以色列的宗教生活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人民的宗教活力都源于他。无论是好是坏,他所做的,他的后人也怎样做。

    神学观点

      历代志被称为「教义所决定的历史」一一按照神学观念撰写的历史,这个称呼确是有点道理。历代志的神学,有很多层面,例如,它强调神直接的工作:战争的胜败,不在乎战士的能力或军队的多寡,乃在乎是否合符神的旨意,甚至是决定于奇迹的介入(如代下十三15—18,十七10,二十22—25)。历代志作者要证实以色列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信念一一他们得胜,乃靠着神的能力(出十五:诗二,二十,二十一:箴二十一31)。

      作者相信,公义能使一个国家振兴,同时,他也强调个人赏罚的报应。他一如以西结先知,认为个人行善必得赏赐(不是他的儿女得到:结十八2及下文:参耶三十一29)。虽然,这原则是历代志神学的一部份(如,作者把扫罗的死道德化,而撒母耳记上的作者却保持缄默:参撒上三十一8及下文:代上十13、14),但肯定不是源于历代志。申命记颁布了这项原则(如申二十七至二十八),然后在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纪中加以考验,而历代志则以讲道似的风格,把这原则应用于历史。

      历代志神学的另一层面,是肯定圣经的权威:作者从较早的经卷,广泛引用了经文及故事:他那种称为「利未记讲章」的风格,是运用了先知书、律法书及历史书的片段作为自己的素材(如代下十九6、7引用了申一17及番三5:代下二十15—17引用了出十四13及撒上十七47)。但是,正如札士指出,历代志不仅是引用了「先知的所有作品」,而且引用经文时,是把它们当为神的启示:例如,他引用撒母耳记及列王纪,不是单单把经文当作历史,他还相信神用那些经文,对当代人民启示他的心意和计划。犹太传统基于这种启示观念,把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纪称为「前先知书」。

      历代志的主要神学重点,相信是那种对圣殿、圣殿崇拜及神职人员(利未人)的关注。如果我们比较不同书卷对同一件事的记载(大卫在耶路撒冷设立崇拜:撒下六12—19:代上十五1至十六3:希西家的改革:王下十八4—7;代下二十九至三十一),便会发现,历代志极之关注以色列的宗教制度和人事。虽然作者绝对没有忽视希伯来的先知,但他对利未人却十分钟情:利未人协助祭司预备祭物,在圣殿作侍从、诗班员、守门人,这都是他所关心的。作者喜欢祭司、对北国不感兴趣,这两个特色,无疑令他对以利亚和以利沙的事几乎绝口不提(参代下二十一12至15:在列王纪,这两个都是重要的人物)。

      虽然历代志的祭司观点非常明显,但我们不能说,「历代志的作者抬举利未人的地位,过于他们所应有的」。祭司与利未人之间的关系,有一段复杂的历史背景,任何简化的概括结语,都是不实际的。利未人可能出于自己的野心,或祭司的缺失,或因为祭司不足以应付激增的人口,令到利未人取得了某些祭司职责。以西结似乎极关注这种情况,于是重申摩西律法以矫正错误(参结四十四10—14)。

      历代志作者的另一个着重点,是强调犹大社群必须受神的管治。上述神直接的作为、赏罚的原则、圣经的权威、圣殿的首要性等,全都在神管治子民的范围之内。作者渴望大卫和所罗门的光荣时代重新出现,他自己也努力为此作出贡献——不是要重建王国制度,而是要回到那种顺服的崇拜生活之中。对那些失去君主、被逼遵守波斯律法的人民,历代志道出了一线希望:顺服他先知的信息,便能使犹大复兴,以色列黄金时代的光荣,便会再次降临(代下二十20)。

      列王纪的作者按着自己的观点与角度,选择、编排、组合和注解以色列的历史。历代志的作者也是这样,他似乎与列王纪的先知角度不同,较重视圣殿及圣职人员,但他之所以采取这个观点,相信是看见以色列的过去亦十分强调正确的崇拜礼仪:被掳后期的社会极之混乱,历代志的作者便从过去成功与失败的历史经验中,提炼出那些看似「愚笨的讲章」,希望能激起人民对道德和灵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