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 第二至四章記載兩股勢力的衝突:取了猶大之王位的大衛和佔據以色列之王位、掃羅幸存的兒子伊施波設。
二4 這是大衛的第二次受膏(作猶大的王)。第一次受膏是十五年前由撒母耳舉行的(撒上一六13),而第三次受膏將會任命他作以色列全地的王(五3)。
二7 大衛這樣默默地邀請基列雅比人加入他的王國,也是一種機靈的做法,因為基列雅比人正住在伊施波設的首都瑪哈念以北(8節;比較創三二1,2)。
二8,9 伊施波設(“蒙羞的人”)接受加冕作北方眾支派和約但河東的王。參看歷代志上八章34節的腳註。押尼珥以擁立這位軟弱的君主來掩飾他自己的野心(三11;四1)。
二10,11 伊施波設和大衛在位年分的不同(伊施波設兩年;大衛七年半)可能由於伊施波設並沒有馬上即位,用了五年時間從非利士人手上取回北方的領土。
二13 “約押”。大衛的外甥,是大衛軍隊的元帥。他是一個英勇、能幹而狂妄的戰士,盡忠於他的王。
二14 “戲耍”。即由雙方軍隊的代表戰士進行競賽。
二16 “希利甲哈素林”意指刀劍之地。二十四名參與競賽的戰士全都仆倒死亡,以至這場代表戰役的賽果未定,有需要進行一場全面的戰爭(17節)。
二18 “洗魯雅”。大衛的姐妹(代上二16)。“如野鹿一般”。更可作:如田野上的一隻羚羊。
二20 “亞撒黑”。約押的弟弟。他追趕押尼珥,後來在押尼珥的兩次警告之後被殺(23節)。
二23 那“槍鐏”(柄)是尖的,使它能插在地上(撒上二六7)。“肚腹”。原文作:第五條肋骨以下。“站住”去哀悼他的死。
二24 亞撒黑的兄弟要為他報仇,卻同意休戰(26節)。
二27 押尼珥若沒有發出挑戰(二14),這場衝突便可以完全避免。
二29 “亞拉巴”。死海從北至南之裂谷的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