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过河的纪念 四1~24
前章活泼的描述以色列人在神奇的事迹下,从约但河东过到河西来。这样的大事,是无法使他们忘记的。但在几代之后,这种浩荡的神恩,却会随着日子的过去而淡化,以致于湮失。为教训儿孙,使他们不致忘却上主的恩典起见,约书亚就吩咐要立石作纪念。这一章经文,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这一章经文,也正如前章一样,有重复和令人困扰之处。其一是和前章经文有重迭之处;另一是有两套作纪念的十二块石头。这是一件事抑两回事,学者都有争论。还有,是因为这些地方刚好有那么十二块石头,以致有这传说的故事(etiological story)呢?抑为实有其事?而且,在士三19、26记载着吉甲有石雕偶像(和合本在该处翻为“凿石”,是不甚妥的译法),则这是否就是那十二块石头,给后人误解了呢?这些都值得我们进入经文中,作仔细研讨的。
{\Section:TopicID=147}A 取十二块石头 四1~7
四1
国民尽都过了约但河 有关约但河,请参看一2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3,Name=1 上主命令約書亞征服迦南 一1~9}。这里的国民,是用得比较奇特的,因为是使用一般用来形容外邦人的字 goy。通常用作述说以色列人的,是 am,即在中文翻成百姓或子民的。这是否是因当时的男丁还未受割礼的缘故(参看五2~9)呢?又不尽然。因为五8,当他们受完了割礼以后,仍然被称为国民。故此,这一个问题,值得有兴趣的人,作进一步的探讨。另一个使人注意的词汇,是过了或过去。这在原文的字根是 br,而希伯来人或希伯来文,亦是从这字根而来。但一般解释,是“希伯来”的原义,乃从伯拉大河(幼发拉底河)过来的意思。这两章经文,一共享了廿二次 br,(希伯来文亦是廿二个字母),这是否会是编写者故意舞文弄墨,要使人知道希伯来人是与过约但河有关呢?这又是一个值得有兴趣的人去加以考究的。
四2~3
你从民中拣选十二个人,每支派一人 这节话,与三12重复。请参看该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44,Name=B 過河的應許 三7~13}。
你们从这里,从约但河中,祭司脚站定的地方,取十二块石头…… 这句子使人茫然。究竟这十二个人,是要从约书亚说话的约但河东边(从这里的含义),抑是从约但河中,还是从祭司脚站定的地方去取石头呢?按照第5节,这十二个人又是要在约但河中,在约柜的前头去,每人取一块石头扛在肩上。而第9节,约书亚又另把十二块石头立在河中,在抬约柜的祭司站定的地方。这些文句,真是使人困扰。
因为编写者是从吉甲的周年纪念仪式上取得这些数据,而每年的仪式可能有些许不同,使编写者无可适从,只好全部编上,以致有这混乱。从常理来推测,被拣选的十二人,每支派一人,就是其后在吉甲之十二支派结盟的代表。他们是从河东取得石块,安放在约但河中让祭司可以稳定的站立。这十二块石头,就是那立在约但河中,在抬约柜祭司脚站立的地方(四12)的那一套。其后,在百姓过河,而这十二位代表也过河的时候,约书亚要他们在祭司站立的约柜前头,各自取一块石头扛在肩上(四5)。这是第二套十二块石头。
带过去,放在你们今夜住宿的地方 这要带过去,而放在住宿的地方,就是吉甲的(有关吉甲,请看四19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50,Name=D 在吉甲安營 四19~24}),是那第二套的十二块石头。
四4~5
于是约书亚将他从以色列人中所预备的那十二个人……都召了来 在三12和四2,都是说这十二个人,是从民中拣选来的。这里却说是约书亚从以色列人中所预备的。究竟谁对?两者都对。这十二个人固然是从十二支派中,每支派拣选一人,但不是由各支派选举出来的。最多,各支派只能推荐一些人选,拣选的工作(或特权),仍然在最高领袖。这是今日一些较为封闭式的政府或团体里面,仍然这样施行的。更何况在古代的以色列人中?因此,这十二个人,也的确是约书亚从以色列人中所预备的。
前面第2~3节,是上主吩咐约书亚要做的。在这第4~5节,是约书亚所做了的。因为现今文献的编成,是取自吉甲神坛的礼拜仪式,编写者混乱了两套不同的十二块石头,所以在现有的第5节,只提到那第二套,就是要他们下约但河中,过到……约柜前头,……每人取一块石头,扛在肩上。
四6~7
这些石头在你们中间,可以作为证据…… 这些石头要作以色列人永远的纪念 因为是作为证据和作以色列人永远的纪念的,因此那在士师时代在吉甲的石雕(士三19、26),就很有可能是那原先从约但河中取来的。这些原先是原始而自然的石块,既然是作为证据和纪念的,就可能会有些虔诚人去加以雕凿和润饰,使之美化。等到这些石头美化之后,就正如摩西的铜蛇,有人向它烧香(敬拜之义,见王下十八4)一样,这些石头也就变成偶像了!
日后你们的子孙问你们说…… 这不是一句虚话,而是事实。以色列人在很早期,就在游牧时代,他们在安置帐幕的地方,在月光下或在烤火中家人围坐的时候,家长就要讲说先祖的故事。这些一代一代口传下去的故事,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传统”。传统故事的中心要点,不能有所欠缺、增加或更改。但无关宏旨的细节,讲故事的人就可按情节的需要,或按时势所需,而酌予变通和加上教训。在讲传统故事完毕之后,就是孩子们发问的时间。同样,在过逾越节或其他节庆的时候,他们的筵席或敬拜的仪式,也有这传统故事的讲述和发问的项目。
你们就对他们说…… 这在第7节的答话,就扼要的把历史传统和他们的信仰,以及 神奇妙的拯救作为,都用希伯来诗歌的形式(诗歌是最易记忆的),表达出来了:
因为约但河的水
在耶和华的约柜前断绝
约柜过约但河的时候
约但河的水就断绝了
四1~7
因为过约但河是一件神迹奇事,是可使百姓得到教训,也可以教训其子孙的,就必须有可资纪念的实证。因此上主要约书亚在以色列十二支派中,每支派拣选一人,要这些人每人在河东取一块石头,放在约但河中祭司站立的地方,使他们可以站稳。又要他们其后在祭司站定的前边,每人扛一块石头在肩上,带到住宿的地方去作为纪念,使日后子孙问起这些石头的意义时,可以向他们讲解这走干地过约但河的神迹。约书亚就这样行了。
{\Section:TopicID=148}B 放石于宿地和河中 四8~10
四8
以色列人就照约书亚所吩咐的……行了 前段是上主吩咐约书亚,以及约书亚吩咐百姓,要拣选十二个人取石头。这段是以色列人照约书亚所吩咐的,按着以色列人支派的数目,在约但河中取了十二块石头。但是因为经文是从历年的敬拜仪式中取来,编写者不明原委以致混乱的缘故,却把这在约但河中所取的“第二套”石头,编写在前头了。
他们把石头带过去,到他们所住宿的地方,就放在那里 这十二人所带来的石头,是放在他们所住宿的地方的。这地方,当然就是他们在吉甲安营的地方(19节)。也许就为这原因,吉甲才会有石雕偶像的存在(士三19)。
四9
约书亚另把十二块石头立在约但河中,在抬约柜的祭司脚站立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所说,是第一套的十二块石头,就是那让祭司们可以站稳的石块。
直到今日,那石头还在那里 这里的直到今日,是指编写这经文的时代,而不是现在。另一方面,这句话也使我们确信,约书亚记是在约书亚之后颇久的时间才编写的,而不是约书亚本人所著作的。若是约书亚本人所写,经文就不会那么混乱了。更要紧的,我们从这句话,也可确知这神奇地走干地过约但河的事迹,确有历史的事实,而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是因河中有十二块让人在水浅时可以涉水过河的踏足石而来的无稽故事。
四10
抬约柜的祭司站在约但河中,等到耶和华晓谕约书亚吩咐百姓的事办完了 这是说明那些抬约柜的祭司之耐心。首先,他们是耐心的等候百姓都过了约但河。其次,他们站脚的地方也许有泥泞或是石块的高低不平,他们耐心等候那十二个人拿石头来,放在他们脚下,或是平铺在他们附近让他们移位过去,以便得以站稳。最后,他们也耐心等候那十二个人,在他们前头拣好适当的石块扛在肩上。这大概就是他们等到耶和华晓谕约书亚吩咐百姓的事办完了的含义。
是照摩西所吩咐约书亚的一切话 这句话,在七十士译本并无翻出。原因很可能是七十士译本所依据的版本较古,而此古版本并无此句话。若然,则这句话是在希伯来文抄本在有定本之前(即主后一三○年代之前),那些推崇摩西的文士所加的。另一个可能,是七十士译本的译者,虽然依据的版本有这句话,但认为是衍文,因为前面根本没有提及摩西吩咐约书亚的事。故此,译者把它省略了。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这句话原本在申派的人编写时就有。因为编写者是把这卷书和申命记连在一起,是原有的“律法书”的一部分(请参看本书绪论中,关于约书亚其书的“律法书说的问题”{\LinkToBook:TopicID=115,Name=3 律法書說的問題})。故此,按申派的人物编排,是上主──摩西──约书亚。为这原因,上主晓谕约书亚吩咐百姓的一切话,是照着摩西所吩咐约书亚的。摩西是中保的身分。
于是百姓急速过去了 从文气上说,这句话接在前面“……办完了”,更为妥切。故此耶路撒冷圣经是把前句“照着摩西……的”放在括号之内。然而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却不是过去了,而是急速。这是形容百姓在见到河水干涸,祭司抬着约柜站在约但河中,便知道这是上主的作为。因此,在敬畏与兴奋的心情中,他们赶快过到河西,进入那应许之地。
四8~10
既然约书亚曾吩咐以色列人要各支派拣选一人取石头,这些被拣选的人就照吩咐而行。他们曾将十二块石头带去当晚住宿的吉甲,也曾按约书亚的吩咐将十二块石头置于约但河中,就是祭司站脚的所在。而这些抬约柜的祭司,也是耐心地等候,让约书亚吩咐百姓的事都办完了。另一方面,百姓却在兴奋与敬畏交织的心情中,赶快的过到河西去。
{\Section:TopicID=149}C 都过了约但河 四11~18
四11
众百姓尽都过了河 这句话是一再重复的(见三17,四1和前节已经说及百姓急速过去了)。如此重重复复述说这事,除了是凑够廿二次过了之词语(见四1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47,Name=A 取十二塊石頭 四1~7}),以及这文献是搜集周年纪念的敬拜仪式所编写的以外,就是这过河事件是那么重要,那么奇特,那么使人难忘。所以才会一再重复此主题。
四12~13
吕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 请参看一12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5,Name=3 約書亞吩咐河東支派的人同往 一12~18}。
都照摩西所吩咐他们的 一12~14是约书亚对这两支派半的人所讲的话。然而,约书亚也是依据摩西所吩咐他们的话(见一13)。而这摩西所吩咐的,就是记载在民数记卅二章的。
带着兵器在以色列人前头过去 这两支派半的人都信守承诺,不单带着兵器以预备打仗之用,且在以色列人前头过去作先锋。这种奋勇争先的精神,是从他们对上主的信仰而来的生活准则。
约有四万人 这数目是指两支派半所派过河西的人数。数目虽然颇大,但按民数记廿六章,这三支派在二十岁以外能出去打仗的(民廿六2),合计十六万九千七百人来计算的话,则还不到四分之一。也许这里的编写者并不相信民数记廿六章核计的数目是实际。但更重要的却是,在申派编写约书亚记时,民数记廿六章祭典的文献还没有出笼(请参看拙著《旧约概论》第七章“一贯性与底本说”{\LinkToBook:BookID=178,TopicID=233,Name=第七章 一貫性與底本說})。
都准备打仗……在耶利哥的平原,等候上阵 有关耶利哥,请参看二1{\LinkToBook:TopicID=137,Name=1 探子到喇合家 二1~7}和六1{\LinkToBook:TopicID=157,Name=1 繞城的吩咐 六1~7}的注释。正因为这些人预备到耶利哥厮杀,耶利哥却无需他们打仗和上阵,而是上主自己的作为使之陷落(请参看六1~21)。这也是编写者的技巧之一。
四14
当那日,耶和华使约书亚在以色列众人眼前尊大 这是在三7已预言了的。现在,因着约但河水远在亚当城那边停住,立起成垒,使以色列人得以走干地过约但河,就使众百姓看到上主与约书亚同在,正如祂应许的与摩西同在一样,所以都敬佩约书亚,尊他为大了。
在他平生的日子,百姓敬畏他,像从前敬畏摩西一样 正如圣保罗所说,以色列人的过红海──从海中经过,是在海里受洗归了摩西(林前十1~2)一样,现在以色列人从约但河经过,也可说是在河里受洗归了约书亚,以致在约书亚的一生中,百姓敬畏他,像从前敬畏摩西一样。正因为这过河的事是“受洗”,所以到迦南地来的以色列人,都是新人了,是将从前在旷野的埋怨和思念埃及生活的事都丢弃了的人了。为这原因,在整卷约书亚记中,我们不但看到记述约书亚为理想的领导,也看到讲说以色列民的时候,处处显出是个理想的子民。也许就是为这原因,士一1~二5原属约书亚的部分,才会被割出约书亚记而编入士师记,因为在士师记中的以色列人,是无王无法的,各人任意而行者(参看士十七6,十八1,十九1,廿一25等)。
四15~18
你要吩咐抬法柜的祭司,从约但河里上来…… 这是众人尽都过了约但河,以及约书亚所要办的事都办完以后,上主对约书亚的吩咐。可是这句话所用的法柜,和下节神典的约柜,所讲的东西虽然相同,而词汇却有分别。法柜在一般的文献类别来说,是祭典的用词(参看出廿五22;民七89等祭典的用词),何以又在此处神典的文句中出现呢?这就是编写者取自吉甲周年纪念敬拜仪式的结果。因为负责仪式的,多是祭司利未人之故。
……脚掌刚落旱地,约但河的水就流到原处,仍旧涨过两岸 这里的旱地,有别于原在水中成为干地的泥泞地,而不是指祭司的脚原在水中。从这叙述,再次给我们看到,这过约但河的事,是神迹,而不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山坭倾泻堵塞上流的水所形成的。
不过,在11节,我们已读到上主的约柜和祭司,已在百姓面前过去,而河东之吕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也在以色列众人前头过去了,何以这里才说是约书亚吩咐抬约柜的祭司从约但河里上来呢?这不但是叙事的层次问题,也是数据的来源问题,正如我们在前面已一再强调了的。
四11~18
以色列众人都过了约但河,约书亚所要求办理的事务都办完之后,上主就叫约书亚吩咐抬约柜的祭司,从约但河里上来。他们遵照约书亚的吩咐行,当脚掌刚踏到旱地,约但河水就回流,仍旧汪洋一片。这就叫以色列人无法不敬畏约书亚,正如他们从前敬畏摩西一样。从这新的开始,以色列人就像新人一样,河东两支派半的勇士也拿着兵器,走在以色列人的前头,准备到耶利哥去厮杀,而所有的以色列人,也循序的跟着前进。
{\Section:TopicID=150}D 在吉甲安营 四19~24
四19~20
正月初十日 以色列人的历法,与我们现今所用的阳历和阴历都不相同(请参看拙著《旧约概论》第九章中之“历法的问题”{\LinkToBook:BookID=178,TopicID=297,Name=壹 曆法的問題})。在这里使用正月,而不是尼散月,就有两个含义:其一是他们仍然使用古迦南历,而不是使用祭典以后的巴比伦的历法,表明这文献的编写,在祭典之先。另一是表明他们使用习惯的宗教历,即春历,而不是使用王家的国历(秋历)。这就证明编写人为宗教方面的领导人,正适合神典和申派人士的身分。另一方面,正月初十日也正是以色列人过逾越节前,预备羊羔的日子(参看出十二2~5)。这就表明是以色列人逾越节到来的时候。因此这句话也是五10~11,以色列人在吉甲守逾越节的伏笔或前奏。
吉甲 按五9的传统,认这字的原义是轮辊或石辊的意思。但按士三19,亦可能有石雕的意义。圣经有五个不同的地方有此名字。除这处记述是在耶利哥东边的吉甲外,尚有以戈印为王的国名(书十二23),以法莲山地的一个村名(王下四38),在摩利橡树附近的一个地方(申十一30),和亚都冥坡对面的地方(书十五7)。也许,后四个地方中,有的是和这里的吉甲为同一地点。至于吉甲在现今的确实地址,考古学家还有争论。虽然如此,这地方在古以色列的历史上,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原因是十二支派结盟,就可能以此为起首。故此,不但是本书二至十一章以色列人活动的中心,以吉甲为根据地,撒母耳也每年巡行此地作审判(撒上七16),扫罗曾在此立国(撒上十一14),并以此地作为团结以色列人抵御非利士人之入侵(撒上十三8~15),亦为撒母耳诛除亚玛力王亚甲之地(撒上十五10~33)。大卫逃避押沙龙的叛变后,犹大人曾到吉甲来要接他回去(撒下十九15)。也许,他曾在这里的神坛献感恩祭,却为后人删去了这情节。原因是属便雅悯支派的扫罗给属犹大支派的大卫接替了王位之后,政治中心很快就由吉甲转到了耶路撒冷。等到耶路撒冷的圣殿建成,宗教中心亦转移了,特别是在申派的主张以耶路撒冷圣殿为中央圣所之后,吉甲的神坛就被淡视,并且没落了。
他们从约但河中取来的十二块石头,约书亚就立在吉甲 正因为有这十二块石头……立在吉甲,所以这地方就极可能是过河到来的人,和原在这些地区之人立约结盟之所在(请参看创卅一44~55有关堆石立约的例证)。
四21~22
日后你们的子孙问他们的父亲说…… 请参看四6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47,Name=A 取十二塊石頭 四1~7}。父亲在以色列的宗教教育、家庭教育和职业教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以致犹太人能历经苦难和迁徙流亡,而仍不至亡种灭教。这是基督教对亲职训练所应予重视的一环。
你们就对他们说…… 这种以实物作教导的问答教学法,以及利用节日来讲说信仰的基本要道的教学法,是教会和家庭都应善为应用的。
以色列人曾走干地过这约但河 有关约但河,请参看一2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3,Name=1 上主命令約書亞征服迦南 一1~9}。父亲对儿女的答复,是基本的事实,就是以色列人曾走干地过这约但河。
四23~24
因为耶和华你们的 神,在你们前面,使约但河的水干了 有了基本的事实,再加上信仰的解释:这事之所以会发生,乃上主大能的作为。有关耶和华你们的 神,请参看一9{\LinkToBook:TopicID=133,Name=1 上主命令約書亞征服迦南 一1~9}、11{\LinkToBook:TopicID=134,Name=2 約書亞吩咐百姓準備過約但河 一10~11}的注释。
就如……从前在我们前面,使红海干了,等着我们过来一样 这里不但将走干地过约但河的事,与走干地过红海互相并比,更把红海的水干,说成是在我们前面和等着我们过来,就把听者也包括在内,把过红海和过约但河的民族事件,于无影无形中让儿女得到潜移默化,接受上主为他们的神,也接受先祖的信仰为他们的信仰,并使他们能和先祖连成一气,去为这信仰和民族的生存而奋斗。
要使地上万民都知道耶和华的手大有能力 这话不但令儿女作认信,也使他们有志气作宣教,就是为使地上万民都知道上主的大能,并依靠祂。
也要使你们永远敬畏耶和华你们的 神 这又回到基本的信仰来了:敬畏包含惧怕和崇敬。惧怕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乃是人类犯罪的结果(参看创三10);但是,也惟有惧怕了的人,才会了解罪恶的恶果而回转过来,以信心接受 神并崇敬祂。
四19~24
以色列人走干地过约但河,是古迦南历的正月初十日,正是他们要预备羊羔来过逾越节的日子。他们当天到了吉甲,把所带来的十二块石头安放在那里。他们也许曾在这里举行过支派同盟的立约,却为后世的人删去了此情节。而这十二块石头,就仅仅变成为教训儿孙的实物,使做父亲的可以用此为证,告诉他们先祖曾因上主的大能作为,领导他们走干地过约但河的事实,并要他们自己也敬畏主,且将这种信仰传开,使普天下的人都知道并信赖上主和祂大能的作为──救恩。──《中文圣经注释》